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

摘要: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经济增长,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经济增长关键路径。近些年以来,甘肃政府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逐年增加教育投资的财政支出。甘

  摘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经济增长,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经济增长关键路径。近些年以来,甘肃政府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逐年增加教育投资的财政支出。甘肃省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视给甘肃经济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活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急需解决。甘肃处在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上,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如何实现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急需探索出一条合理的路径来。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力资本;甘肃经济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人力资本的发展,而人力资本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其发展水平是决定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甘肃省经过了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发展,不论从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水平上,还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上,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作为西部的一个落后省份甘肃省经济发展本身比较缓慢。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及家庭和个人的收入有限,加上教育投资收益的滞后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尤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人力资本投资更是显得严重不足。
  2.研究目的及意义
  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和保证,全球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力资本的竞争,因此研究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我欠发达省份的经济增长具有理论上的普遍意义,同时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甘肃省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相比较存在着投资水平较低、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为此,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推进社会力量办学;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充发发挥培训机构的基础作用。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甘肃省的人力资本投资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开展较晚,根据研究方法的区别,可将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采用定性的方法对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如沈坤等的《人力资木积累与经济增长》(1997)等对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的论证。刘迎秋在《中国经济成长格局与机理》(1998)中对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重要意义的论证。赵曦在《中国西部农村反贫战略研究》(2000)中对人力资本与贫困问题的论证。
  另一类是采用定量方法,建立或者改进模型并分析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如于学军在《市经济转型时期人力资本回报率研究》(2000)中,采用明瑟基本模型和扩展模型进行估算,并且得到中国城市地区的教育回报率比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低的结论。阿巴斯、王金营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比较研究》(2001)等文献中探讨检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方法和重要性。
  2.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已经出现过很多涉及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理论著作中就曾经涉及人力资本的思想。
  首次系统的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舒尔茨和贝克尔。舒尔茨于6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连续发表的几篇重要文章成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奠基石。并于年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引起美国经济学界的轰动。舒尔茨大胆而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及性质、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与内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等观点和思想,并且首次对人力资本的收益率做出了定量分析。

  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甘肃省抓住“一带一路”机遇的重要抓手

  (一)“一带一路”大潮给甘肃省经济发展带来可趁之势

  2013年后半年,xxxxxxx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在国际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高度的关注这一战略顺应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合作交流的历史性转变;展现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并且汇集提升了亚、欧、非等世界经济繁荣、和平、共赢的新理念、新蓝图、新途径和新模式,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甘肃作为中国西北最大模块的发展中地区,既不靠海也不靠边,是一个内陆省区,历史上与“一带一路”所涉及国家多有经贸往来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期间,甘肃地区经商的商人沿河西走廊经中亚向西到达地中海沿岸,向南延伸至南亚次大陆横跨欧亚东西万余公里的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国际通道,也被称为具有象征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新欧亚大陆桥”源远流长的交流合作,历史形成的传统友谊,地缘人脉的区位优势,使甘肃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插上了翅膀,必将实现新的腾飞。

  (二)“一带一路”背景与甘肃省经济发展缺口有效锲合

  1.经济发展背景锲合
  根据《关于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开放甘肃建设的意见》及有关规划要求,甘肃将借助与阿联酋开放第三、第四、第五航权作为契机,以3000公里内能够辐射中东、东南亚各国的空中走廊优势,把甘肃推向“一带一路“战略极具影响的重要位置。
  此外,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互联企业如亚马逊、阿里巴巴等有实力的电子商务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中卫西部云基地、甘肃大数据基地建设,并以此为依托,推动建设国际电信出口局,对接国家信息思路计划,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中心,打造国际网络通道和区域中心,打造中阿贸易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结算中心,打造中阿网上丝绸之路。
  2.抓住新商机
  “一带一路”战略为甘肃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商机,甘肃自古就是商贸重镇,目前,它是国家规划“一带一路”中六个重点省区。
  一是区位优势比较突出处在新欧亚大陆桥和中国一一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中心区域,具备建设辐射西北,联结华北、东北,通往西亚、北非航空枢纽的条件,是我国通往阿拉伯国家空中走廊的重要门户。
  二是对外交流有了一定基础国家批准甘肃建设内陆开放性经济试验区,每年举办中阿博览会,银川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银川阅海湾中央商务区、滨河新区的建设以及国家给予民族地区、西部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都体现了这一基础。
  三是丰富的能源,特别是以煤化工为代表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正在崛起,国家“西气东输”五条管线横穿甘肃,在承接中东中亚油气加工转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初步具备建设中阿信息网的良好条件。
  四是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民族风情与丝绸古道融为一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五是经济发展具有很大潜力,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历届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中央出台的支持地方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稳步推进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培育发展新产业
  甘肃是全国有名的灌溉农业省份,自古就是渔米之乡,唯九曲黄河之利“一带一路”战略中,甘肃面对的阿拉伯国家的西方标准在“东移”后首选中国东部经贸产业发达地区进行商贸给甘肃对外出口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甘肃出口阿拉伯国家的优势产业主要是清真产业,枸杞产业,酿酒葡萄产业,瓜菜、草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今后要在重点培育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产业升级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得到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认同。坚持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打造一批开放性经济重点园区,积极推动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支持冷凉蔬菜,脱水蔬菜,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主的煤化工上水平、上规模,推动以技术游线路,培育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通过区域协调、区域共建,实现区域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利益共享、协调发展。

  三、甘肃省人力资本的现状和问题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的经济增长形式

  1.经济增长情况
  在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下,甘肃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1999年甘肃GDP总值仅为956.32亿元,到2013年为6268.O1亿元,15年间增加了6倍多。从增长速度来看,甘肃15年间的GDP增长率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保持在10%以上,增速最快的年份为2010年,达到21.83%02008年甘肃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增幅回落到6.97%。具体见表1:
  表11999-2013年甘肃GDP及增长率情况
 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
  数据来源:甘肃发展年鉴2014和中国统计年鉴2014
  从表3.6可以看出,近几年甘肃省GDP增长率均很高,但在全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仍然没有提升,始终在1%左右徘徊,这其中,经济发展模式的落后成为制约甘肃经济向“又快又好”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需要倒逼我们利用人力资本大力发展甘肃经济。
  2.经济结构情况
  表21999-2013年甘肃省三产产值情况
  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
  从表2可以看出:甘肃的产业构成中,三大产业经济产值逐年均有所上升,具体来说,第一产业平稳上涨,但增幅不高,第二产业先平稳上涨,后期稳中有增,第三产业一直保持快速上升。这样的变化符合工业化后期的时代特征,但是一、二产业所占GDP比重仍然过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应该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的人力资本投资

  1.人力资本的特性
  针对人力资本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本具有以下特性:
  (1)人力资本载体的特殊性。人力资本的是以活体的人作为载体的,这是其区别与其他资本最关键所在。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人力资本具有投资性、折旧性、增值性、排他吐等特性。投资性是指人力资本不是先天就有的,必须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投资才能在后天形成的人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健康。折旧性是指人力资本会随人的身体健康程度的下降而下降,而人的健康必然是会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的,这是人的意志所不能改变的客观规律,其次是人的知识和技能会随知识的更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贬值。
  (2)人力资本的价值性。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都是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本,不同的是,人力资本的形成具有时滞性,进而增加了其价值形成的风险性。
  (3)人力资本的难以测度性。人力资本一般通过其知识存量、技能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来测量,通常使用的人力资本测度方法,如“未来收益法”、“投入成本法”和“教育存量法”等都无法对人力资本进行完全精确的测量。未来收益法测量人力资本本身的“未来”就是一种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代表,投入的多少和产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对等。投入成本法是利用过去的投资测算人力资本现在的价值,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忽视了“干中学”。教育存量法是各学者使用最多的方法,它是通过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学历等对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行测算,但是这仍无法完全准确的反映出人力资本的价值,“高分低能”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人力资本潜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由其载体的主观意志决定,学历高并不等同于人力资本的价值大。
  2.人力资本的分类
  目前的实证研究中,主要对人力资本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第一种是用健康卫生状况和教育投资来衡量[KwabenaGyimah-BrempongandMarkWilson(2004);刘志彪、郑江淮等(2007)];第二种是从教育的视角出发,依据受教育程度高低划分人力资本〔张一力(2005);金相郁(2007);曾明星(2008)〕。考虑到本文的研究需要,我们采用第二种视角对人力资本进行分类。
  在第二种分类方法中,不同学者之间存在差异,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采用“自然置换法”,将人力资本简单的分为文盲和非文盲「曾明星(2008)〕。第二种是以是否接受高中教育为分界点,高中以下分为一类,高中以上是另一类[BeltonFleisher(2009)〕。第三种是以是否接受大学教育为分界点,将其分为两类「Oketch(2006)]。第四种分类方法将人力资本分为三大类,即一般人力资本,即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专业人力资本,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第三类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张一力(2005)〕。
  我国文革后高等教育才正规化,特别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市场上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才整体提高,但现实中很多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劳动者并非大学以上文凭,高中及以下文凭的劳动者依然居多。所以本文中人力资本的范围既包括非文盲也包括文盲,也即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及职高、大学本科(包括大专)及以上都在我们的人力资本范围。
  3.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1)教育投入
  表3.1显示了1999至2013年甘肃省的教育经费支出变化情况,15年间教育经费支出从1999年47.68亿元增长到2013年510.56亿元,增长了10多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加大,最近两年达到8%以上,但从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虽然都在20%以上,但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1年达到最低,为21.92%,2012年有所提高,但是2013年又开始下降。这说明教育经费的支出总额是增加的,但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是下降的,经济数值增大的同时,却未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样的经济增长在长期是很难稳定的,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支出的力度。因此,甘肃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投资和人力资本的培育。
  表31999-2013年甘肃省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
  资料来源:甘肃发展年鉴2014
  (2)医疗卫生保健投入
  医疗、卫生和保健方面的投入对人力资本的形成有助力作用。卫生保健投资对人力资本增长最占据了全社会医疗卫生投入的多数份额,所以本文选择泛甘肃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来度量该地区医疗卫生投入变动情况。具体情况如表3.2所示。
  表42000-2012年甘肃省医疗卫生经费投入情况
 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
  数据来源:甘肃发展年鉴2014
  从表3.2可以看出,2000-2012年甘肃省医疗卫生投入经费从4.7亿元增加到444.72亿元,增加了100倍,这说明政府对健康的重视加强、投资加大了;医疗经费占甘肃省GDP的比重也从最初的0.46%增加到8.86%,增加比重较大,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自2003年开始迅速增加,但自2006年开始又有所下降。这说明虽然甘肃省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有所下降,财政对于医疗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对医疗的投入需加大。
  综上所述,甘肃省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是逐年增加的,但是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在下降,甘肃省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将来政府需要在人力资本的投资方面给予重视。

  (三)甘肃省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现状

  1.甘肃省人力资本现状
  根据《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2556.525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13,064,127人,占51.08%;女性人口为12,511,127人,占48.92%。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42;0~14岁人口为4,643,822人,占18.16%;15~64岁人口为18,825,645人,占73.61%;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05,787人,占8.23%;汉族人口为23,164,756人,占90.5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410,498人,占9.43%;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23,25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244,60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982,787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313,040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236,582人,占36.1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338,672人,占63.88%。截止2009年,共评价13所普通本科大学,其中985工程大学1所。教师12201人,在校博士生2516人,硕士生19648人,普通本科生178890人,留学生527人。
  2.甘肃省人力资本投资现状的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教育与科研投资、在职培训投资、卫生保健投资、人力资本流动投资、“干中学”投资、人际关系投资等。其中教育投资是最主要的投资形式,能够直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因此本文在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时,主要研究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随着GDP的逐年增长,甘肃省教育用于教育的投资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以下是1995年至2008年甘肃省教育支出情况表:
  表51995-2008年甘肃省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情况表
 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
  资料来源:《甘肃省统计年鉴》表中数据按照1995年同比价格进行过处理
  从表中可以看到:2005到2008年甘肃省平均每年的教育经费投资为96.38亿元。平均每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105.89亿元,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8%,这个比重比较低。但是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这说明甘肃省越来越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与往年相比,甘肃省教育设施以及基础教育普及度有了很大的发展。1995年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6.9%。建有普通中学1626所,专任教师62669人。普通高等学校17所,专任教师6284人。而2008年对应的相关资料为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99.1%。普通中学2103所,专任教师114963人。普通高等学校34所,专任教师18581人。普通中学的师资力量翻了近两倍,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翻了近三倍,其中存在人口增加因素带来的教育投资和师资力量的增加,但教育投资和师资力量增加的速率远远高于人口增加的速率。可见甘肃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在逐年增大。

  (四)甘肃省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

  1.人力资源的行业配置、城乡配置和所有制分布不合理
  从人力资源的城乡配置来看,乡村劳动力占绝对比重。在乡村内部,由于农村非农产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低,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就业比重为76%。由于城乡差别的存在,一边是城镇里知识分子大材小用,另一边是农村初中生、小学生甚至文盲是从业主体;一边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不能人尽其用,另一边是科技兴农第一线找不到科技推广人员,农民为没有实用科技犯愁;一边是城镇里大讲知识更新,搞学历上档次,另一边是农村不少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封建迷信盛行却没有足够的科学力量来抑制。
  从人力资源的所有制分布看,在城镇就业中,国有经济单位的就业比重居高不下,不仅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而且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非国有经济中的就业比重较低。由于就业结构比转单一,行业和职业的多样化程度低,分工不发达,从而限制了交换和市场范围的扩展,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从对高质量人力资源配置看,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科技推广和应用性科技研究的人员比较缺乏。既懂专业又懂经营管理的企业家更是稀缺。
  2.贫困人口比重高
  甘肃省民族地区农牧民群众脱贫手段单一,增产增收困难,加之自然条件严酷,社会发育程度低,造成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较高,脱贫任务相当艰巨。以甘南州为例,每年返贫率高达20%,按新扶贫标准,2000年甘南州合作市、临潭县、舟曲县、碌曲县、夏河县5个县市列入国家重点扶贫县,迭部县列入省重点扶贫县,玛曲县有6个乡列入国家重点扶贫乡,全州有绝对贫困人口17.63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7%,占全州农牧村人口的33.5%,还有44.64万人的低收入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68.31%,占全州农牧村人口的84.8%。
  由于贫困程度较深,且具有典型的“贫困综合症”—越是贫困、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不迫切,吸收不了科技人才,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有限的资金只能顾及生存,无法投资教育以求发展,因而导致了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基础薄弱。
  3.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低
  (1)甘肃省民族地区全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全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能够较为直接地反映出一个地区(或一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也能间接地反映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研究表明,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在甘肃省民族地区还是在全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在不断地提高。另一方面就甘肃省民族地区来看,人口文化素质指数虽然也呈上升趋势,但其上升的幅度并不大,且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说明全省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2)甘肃省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文化构成低,从业人口的文化素质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民族地区从业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在不断提高,文盲比重迅速下降,但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口素质的要求相比,其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3)农村过剩的廉价劳力缺少就业机会,不能为本地经济创造价值。民族地区开发中对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和配置将关系到经济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的现代化。

  四、促进甘肃省人力资本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目标

  1.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总量,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比重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教育是发展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明确教育投资是基础性和生产性的观念。从长期来看,要把政府教育投资行为纳入法制化和社会监督化的轨道。明确规范并确保教育投资的规模和水平。建立健全保证教育经费稳定增长和合理使用的机制。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服务的职责,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将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
  其次,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的顺利高效实施。高中教育以政府投资为主,增加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在政府增加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互相补充的高等教育投入格局。
  最后,以发展非义务教育为主要方式,吸收社会多元化投资。目前财政拨款的数量非常有限,虽然辅之以基础税、费、产、社、基的多渠道经费来源格局已经形成,可是其中非政府主体投资和社会民间捐赠还仅占非常小的比例,究其原因可能是教育体制改革相对落后造成的。须进一步完善教育领域的整体配套措施,提高非义务教育产业化比重,鼓励社会募捐,明晰教育市场化改革体系。
  2.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提升人力资本存量
  甘肃人口流动数据显示,历年省内调至省外的人员数量远远大于外省调入省内的数量。这表明甘肃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其中不乏有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因素、人文因素以及制度因素等。为此,首先必须树立人才市场的合理化理念,把人才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打通人才的吸引、培养、使用、保留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

  (二)发展措施

  1.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管理,提高投资利用效率
  1990-2008年间,甘肃省平均每年教育经费的增长率在30%以上,而人力资本存量的平均增长率仅在7.9%左右,这说明存在部分教育经费的浪费。为此需要确保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统筹城乡、区域的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的管理制度,改革拨款办法,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公共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改进各类学校的财务管理,加强项目管理。坚决反对一切浪费现象,反对学校建设中追求奢华的现象,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加强公办学校贷款的管理,控制贷款规模,注重防范并努力化解贷款风险。严禁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并加大监督力度,预防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2.创新经济制度,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奠定人力资本的强大物质基础
  1.克服宗教因素、思想观念、环境束缚等因素对甘肃省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严重影响和制约,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引导民族地区群众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2.消除“能力贫困”和“机会贫困”。从贫困产生的深层原因看,注重人的发展应是消除贫困的重点所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甘肃省民族地区部分群众之所以陷入困境处于贫困状态,是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如人力资本不足、健康状况低下等),使其失去了创收机会和能力。因此,“能力贫困”或“机会贫困”是他们贫困的本质。消除的途径就是人人受教育,提高技能,增加医疗机构,创造就业机会。
  3.培育企业家市场。甘肃省民族地区企业少,人们的创业意识使己经崭露头角的职业经理人获得就职和流动的机会,并为经营管理者的规范经营提供法律环境,对有创业意向者,采取鼓励措施,提供资金、法律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他们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
  4.培育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使人力资源在价值规律作用下自由流动,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配置水平,增值人力资本。因此,人力资源是民族地区开发最为重要的经营要素,高效的人力资源要素市场的建立,是甘肃省民族地区产业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
  3.调整投资流向,确保甘肃省社会人力资本的区域均衡发展
  历年甘肃省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的支出仅占当年GDP的3.8%。这说明甘肃省人力资本投资的总量很小。为此要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在当年GDP中所占的比重。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教育是发展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明确教育投资是基础性和生产性的观念。从长期来看,要把政府教育投资行为纳入法制化和社会监督化的轨道。明确规范并确保教育投资的规模和水平。建立健全保证教育经费稳定增长和合理使用的机制。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服务的职责,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将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
  其次,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的顺利高效实施。高中教育以政府投资为主,增加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在政府增加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互相补充的高等教育投入格局。拓宽经费来源和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标准和拨款标准。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对教育的捐赠。
  最后,以发展非义务教育为主要方式,吸收社会多元化投资。目前财政拨款的数量非常有限,虽然辅之以基础税、费、产、社、基的多渠道经费来源格局已经形成,可是其中非政府主体投资和社会民间捐赠还仅占非常小的比例,究其原因可能是教育体制改革相对落后造成的。须进一步完善教育领域的整体配套措施,提高非义务教育产业化比重,鼓励社会募捐,明晰教育市场化改革体系。营造宽松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微观主体参加教育投资。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社会民办学校的比例,形成“大学收费、银行贷款、学生负债、企业还钱”的产业化投资机制。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611.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19年3月30日
下一篇 2019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