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评价研究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为我们进一步描绘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和宏伟蓝图,并对继续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三江源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总体进程怎样?“十二五”末期全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将会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小康是中国特有概念,是先哲伟人魂牵梦绕的社会理想,是中华炎黄子孙的生活梦想,然而这个关系到全世界22%人类福扯的伟大事业到今天正逐渐从梦想走向现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还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我国现阶段必须要完成好的阶段性目标。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研究成果,小康进程表现为东部地区摇摇领先,东北紧随其后,中部地区势头较好,西部地区有待提高,仍呈现发展不均衡、实现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区域差距逐年扩大等问题。
  随着近年来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位处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各方面也进入了新的台阶,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作为我国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其总面积为36.31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面积的一半,其中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2%,面积为青海省的1/5。三江源地区受自身所处环境以及历史方面所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而且与沿海发达地区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增大,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居住环境不断恶化。三江源地区产业结构较为落后,主要以资源开发和畜牧业为主,所以说,三江源地区要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快转变其自身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的飞跃式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三江源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的重要课题,如何根据三江源地区的现实基础,全面系统、深层次研究三江源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揭示出三江源地区全面小康进程中差距、重点、难点,并找出加快三江源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对策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小康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国际上对小康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目标,然而小康社会仍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外学者还是对小康社会存在的一些相关规律性问题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尤其是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指数及现代化进程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被国内学者在研究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被大量借鉴和引用。随着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世界各国的发展观尤其是发达国家,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到追求社会全面发展上来,倡导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这与我国所提出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宏观经济研究,2004(3)
  ]。为了统一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推出了人类发展指数,该指数指标包括国家居民的预期寿命、教育水平、生活水平等多个方面,以此衡量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目前已被各个国家广泛应用。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小康”理论进行全方面研究:吴凤娟、何兴梅等学者研究了小康社会的历史情结,即小康社会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徐宗良深入研究了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的关系,指出小康社会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王维专门深入研究了xxxx的小康社会,撰写了xxxx视野下的“小康社会”,他融汇中西,把马克思理论与小康联系起来;陈洪波研究了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特性,详细分析了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根本特性、历史特性、现实特性及协调性,使我们更加清楚小康社会的特征;杨梅认为小康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他认为小康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现实的飞跃,他既体现了中国国情,也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
  目前,国内学者对小康指标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以下对中国有代表性的学者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阐述。曹玉书提出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指标包括10个:属于经济指标有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属于社会指标的有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镇化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大学入学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刑事犯罪率[强卫,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求是,2008(23)]。
  李培林,朱庆芳等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研究”课题中选取了20多个指标,建立了一套包括社会结构、经济与科技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和环保、法制及治安5个子系统20多个指标体系,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定出较切合实际的2010年和2020年的远景目标,为各地在制定小康目标提供参考。

  2.三江源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现状分析

  2.1三江源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现状概述

  三江源地区地广人稀,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截至2013年底,三江源地区内有县16个,乡镇119个(其中镇22个);总户数为153670户,总人口为65万(其中农牧业人口55.9万),少数民族人口为54.4万,主要以信奉佛教的藏族为主。全年国民生产总值(GDP)为39847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08930万元,第二产业57556万元,第三产业131987万元,而财政收入仅有12391万元,但是财政支出却高达184198万元,出现入不敷支的情况。作为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三江源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359至2601元之间(表2-1),而且通过调查我们发现2013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广东省半天的产值,差距相当明显。截至2013年底,三江源地区还有14个贫困县,各有7个国家级和省级的扶贫开发重点县,约占青海省贫困县的56%;在贫困户数以及贫困人口方面,分别占全区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1.88%、45.44%,分别有4.9万户和25.4万人,而且呈现出整体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三江源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评价研究
  表1 2013年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情况汇总表

  2.2三江源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

  2.2.1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经济总量小、底子薄以及产业总构单一是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虽然青海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三江源地区经济状况却因受各方面影响发展速度较慢,政府财政收入来源比较狭窄。以2013年经济发展速度来计算,预计三江源地区生产总值在2015年将达到398.473亿元,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为123.91亿元、184.198亿元,财政赤字为60.288亿元,农民的年平均纯收入为1882元。
  中央预算、省财政拨款、转移支付是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从1979年到2013年间,资本对于三江源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近90%,资产投入的增长率也在大幅度增长当中,年增长率达到15.35%,资本的不断投入使得这一时期三江源地区GDP年增长率将近10%。而通过三江源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从“六五”到“十五”期间资本投资对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八五时期的投资增长率以及对经济的增长率都有大幅度增加,但是同期的GDP增长率却有所下降。通过这个发现,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略经济质量并不可以对地区GDP增长有所帮助,而是应该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并重才行。
  2.2.2经济效益分析
  一是通过对劳动生产率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历年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三江源地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呈现逐年上升的状态,截至2013年,其劳动生产率已达到18781.93元,年均增长率为11.16%。从三江源地区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技术提高对于生产的重要性,而且也说明了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及效益日益得到改善。二是对资本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虽然因三江源地区劳动生产率提高,其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有所减少,但实际上其资金的使用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而是出现效率下降的情况。从历年的资金投入来看,三江源地区主要通过资金投入来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从2008年开始,资金投入对于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率将近2%,但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较低。从三江源地区的资金投入与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来看,一个GDP数额的增长需要的单位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当中,从中可以看出三江源地区资金投入产出效益较低。
  2.2.3社会效益分析
  第一,居民生活虽有所提高,但收入差距却越来越明显。随着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当地农牧民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其消费不仅仅限于衣食方面,对于出行、通信以及各种服务消费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中。虽然因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三江源地区的城镇及农村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二元化问题的存在,在享受三江源地区发展成果时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城镇居民收入是农牧民收入的2.56倍。这一问题的存在,反映了三江源地区与小康社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不少的差距,而且因收入差距问题,使得三江源地区的消费水平增长过慢。
  第二,对优势资源利用不够。作为资源丰富地区,三江源地区却没有对当地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对三江源地区的优势资源来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虽然畜牧业是当地规模较大的产业,但却因对产品缺少充分开发,仍然属于等进一步开发的资源;二是藏药、高原旅游以及丰富的太阳能等才刚刚得到当地政府重视,并开始对其作进一步开发利用;三是三江源地区丰富的矿产、地热资源等尚属于待开发的资源。

  3.三江源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3.1人均收入水平低,人民生活质量差

  三江源地区地域辽阔,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而且除矿产资源外,均具可再生性或可重复利用的特点。但由于三江源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当地各种丰富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还处于待开发的状况,使得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具体而言,一是经济总量小,2013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广东地区一天的经济发展总量,由此可以看出三江源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较弱;二是产业结构极需调整,三江源地区主要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工业发展水平较低,而且所占的经济比占较小;三是地方财政收入来源较为狭窄,经常出现财政赤字;四是三江源地区基础建设落后,使得经济发展缺少后续动力;五是当地人均收入不高,2013年人均收入在1359到2601元间;六是三江源地区处于贫困线人口较多,总体生活质量不高。

  3.2人均社会保障水平低

  三江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且当地政府财政收入来源狭窄、财政收入不足以应付政府日常开支,这使得政府用于保障当是居民最低社会保障的资金严重不足。由于三江源地区居民收入普遍不高,其经济收入都不足以保证其生活水平,为此政府加大投入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对于三江源地区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居民收入不仅需用于保障其基本的生活开支,而且还要用于出行、通信以及教育等方面,所以对于其家庭内部自身保障方面的资金都不足。虽然我国已开展全民社保,如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社保等,但由于各方面开展的社会保障都需要资金投入,如居民自身还有当地政府投入,但因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使得当地人均的社会保障水平过低,严重制约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3文化教育发展滞后

  一是各类专业技能型职业学校较少,而且普通中小学教育中适应当地生产生活需要的专业技能课较少。随着当地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教育和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相互间存在矛盾,使用在校学生容易因生活问题而离开学校。虽然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但由于过度重视“应试教育”,三江源地区教育工作没有结合当地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使得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其能力其不能完全适全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这使得群众办学、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受到损害。
  二是人才资源的不足,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主要因教育工作底子差,受教育范围小,没有建立起适合自身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队伍,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比例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而且文盲或半文盲人员比例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因三江源地区自身环境因素、经济条件等方面影响,专业人才能力不足,而且流失较为严重,导致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当中的贡献率不高。

  3.4生态环境脆弱

  青藏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状况较为恶劣的地区之一,而三江源地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实际中可以作为生态屏障。受三江源地区自身生态特点所限,土壤沙砾化、地表沙漠化是其生态环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使得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容易受损,而且自我修复能力不强。为此国家已花费大量资金建立了三区源自然保护区,投入不少资金用于开展生态保护和建设。[王恒生,青海草原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决策参考,2004(13)]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三江源地区,不仅可以改善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对于三江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三江源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实证分析

  XXX十七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XXXxxxx再次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号召。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青海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那么,从全面小康目标的提出到现在,到底能否实现既定目标,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此,我们依据国家统计局制订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对2008—2013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和分析评价意见概述如下:

  4.1三江源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符合客观实际和已被证明的科学理论。设计的指标目的明确、依据合理,借以客观、真实的反映目标与指标之间的实质关系。
  (二)结构层次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呈现出结构层次性,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复杂系统时,需进行分层次评价,不仅能够得到总的评价结果,而且能够了解到每个层次的评价状况。
  (三)动态发展和可比性原则
  小康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是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的过程,所以指标体系必须本着动态发展的眼光。指标体系应注意时间、地点、时期、指标性质和适应范围的可比性,以便于满足兵团纵向、横向比较,体现动态分析的特征,客观反映兵团个而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内外差距情况。
  (四)准确性原则
  即唯一性原则,指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不能有异意。对其解释和运用只能是唯一的、不含糊的,从而使指标具有准确性。
  (五)可行性原则
  要结合实际需要,对于所选择的数据,不仅要考虑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同时也要避免因理解问题导致难以操作,在实际应用中应方便简洁,具有可行性。
  4.1.2三江源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情况,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指标。在这23个指标中,又有一些指标属于复合指标,即由其他多项单项指标按照一定方法组合而成,如社会安全指数是由刑事犯罪率、交通事故死亡率、火灾事故死亡率、工伤事故死亡率等4个单项指标复合而成。
  (二)评价方法
  1、单指标评价方法
  (1)正指标
  正指标共有14个,如人均GDP、城镇人口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平均受教育年限等。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标准值。
  (2)逆指标
  3个逆指标,分别是恩格尔系统、GDP单位能耗、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标准值。
三江源地区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评价研究
  (3)区间指标
  基尼系统、城乡居民收入比、高中阶段比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统、失业率以及常用耕地面积指数是六个区间指示。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指标的目标区间值,、为指标的一个允许下、上界限值。每个区间指标的具体目标区间值,允许上、下界限值如下:
  失业率(城镇):目标区间为[3,6],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
  基尼系数:目标区间为[0.3,0.4],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0.5;
  城乡居民收入:目标区间为[1,2.8],允许下界限值为1,允许上界限值为4;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目标区间为[0,60],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0;
  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目标值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80,允许上界限值为120;
  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目标区间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90
  2、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或子目标)构成,各子目标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2)子目标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指标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数换成小数,表示第j个子目标的实现程度,为第j个子目标中最后1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为第j个子目标中第1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4.2三江源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分析

  4.2.1起点水平较低,明显滞后全国
  青海三江源地区属于我国西部地区,是全国最欠发达、最欠发展的省区之一,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水平。因此,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起点较低。监测结果显示,2008年青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仅是47.5%,比全国同期水平低11.8个百分点,起步滞后全国6年多。
  4.2.2总体进程提高,发展速度加快
  2008年以来,青海三江源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稳步推进,实现程度从2008年的47.5%上升到2013年的57.2%,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特别是“十一五”前三年,加速发展的态势明显,年均实现程度提高到1.43个百分点,高出2008—-2013年年均水平。
  4.2.3大类指标全面提升,增幅有所差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涵盖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等六大领域,涉及23个单项指标。2008年以来,青海在这六个方面的发展各有侧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08年与2013年相比,增幅列前三位的分别是生活质量、文化教育和民主法制,依次提高了17.8、15.4和10.0个百分点,其实现程度分别达58.7%、52.8%和80%;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资源环境分别提高了8.2、3.1和1.9个百分点。
  4.2.4单项指标发展不平衡,实现程度差异显著
  在23个单项监测指标中,2013年实现程度达到或基本达到全面小康标准(100%—90%)的有登记失业率、耕地面积指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恩格尔系数5个指标;实现程度在(90%—80%)区间的有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1个指标;实现程度在(80%—70%)区间有社会安全指数和平均受教育年限2个指标;现程度在(70%—60%)区间的有城镇人口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环境质量指数3个指标;其余12个指标实现程度均在60%以下,占全部评价指标数量近一半,特别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单位GDP能耗指标出现了不升反降的现象,实现程度也低于30%。

  4.3三江源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2008-2013年青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结果,结合今后一定时期发展趋势,我们对未来青海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年份和单项指标测算和判断如下:
  4.3.1从总体实现程度测算
  (1)继续保持2008—2013年年均增速1.1个百分点的水平。那么,青海三江源地区基本实现(90%)全面小康目标的年份约为2038年,全面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年份约是2047年。
  (2)保持近3年年均增速1.43个百分点的水平。青海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年份约为2031年,全面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年份约是2038年。
  (3)保持2008—2013年期间最高年份增速2.4个百分点水平。预计2023年青海省将初步实现全面小康,2025年全面实现小康。
  (4)若年增速保持在2.73%以上,全面实现小康的时间则为2020年。
  经过推算并分析,青海省年均增加在2.4%的可能性较大,为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青海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年份约为2031年,全面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年份约是2038年。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1933.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1年5月16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