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自2010年以来,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金融脱媒的趋势愈加明显,加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更为严峻,商业银行依赖传统信贷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我国的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影子银行业务受到了商业

  一引言

  影子银行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开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中国的影子银行自2010年诞生以来呈快速发展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与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通过影子银行的融资急速扩张,加大金融风险,引起多方关注。但影子银行是实现市场连接借贷双方直接金融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具有提高资金运作效率作用。因此在抑制影子银行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子银行的优势以及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将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二影子银行概述

  影子银行这一概念产生于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2007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影子银行的概念,并被广泛运用。影子银行又称作影子银行系统或者影子金融体系,是金融机构创新、逐利与规避监管交错共生的产物。近年来,影子银行在推动全球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2011年4月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把影子银行界定为在银行监管体系外,可能造成监管套利与系统性风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1]
  在我国,2012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在《影子银行的内涵及外延》将影子银行初步定义为“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未受《巴塞尔协议III》或等同监管程度的实体或准实体”。[2]

  (二)影子银行的类型

  2013年的《xxxx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我国的影子银行包括: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督的信用中介机构,如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督的信用中介机构如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三是机构虽然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如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4)》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狭义、中等、广义三个口径。狭义口径影子银行体系,根据是否接受监管来界定,主要包含非金融牌照业务下的小额贷款、融资担保、P2P网络贷款、无备案私募股权基金、第三方理财及民间借贷。中等口径影子银行体系,根据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及活动界定,除了包含狭义口径下的影子银行体系,还包含金融牌照业务下的信托、理财、货币市场基金、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等。广义口径影子银行体系,根据非传统信贷口径界定,不仅包含中等口径影子银行体系,还包含银行表外非传统信贷业务(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和银行表内非传统信贷业务(同业、非生息资产、存放央行款项等)。[3]

  (三)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现状特征

  1.影子银行体系由商业银行主导
  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通常以非银行机构为主,而我国的影子银行则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银信合作和从事的委托贷款业务上,占据了影子银行体系相当大的比例。[4]
影子银行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如表2-1所示,2013年至2016年末,银行表外业务和与银行理财产品高速增长。2016年末银行表外业务的规模比2013年末增长390%,2016年末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比2013年末增长350%。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为30.1万亿元,占比广义影子银行达46.7%,2017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为27.5万亿元,虽然相比2016年有所降低,仍占比广义影子银行达42.5%,可见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占据着中国影子银行重要的位置。在商业银行体系受到资本金约束和规模管制等的约束条件下,银行在表内无法过高放大杠杆、扩大规模,于是将资产转移出表,为可以突破利率管制和资本金约束的影子银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来源。[5]
  2.监管政策抑制影子银行活动
  随着近两年监管部门监管措施陆续出台,目前,“核心”影子银行(包括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增速低于名义GDP增长率,但其他“非核心”影子银行构成的增长加快。国内各监管部门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采取协同行动来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降低了银行从事一些主要影子银行活动的经济动机和监管套利空间。2017年上半年相比于2016年,影子银行资产总额仅上升0.4%,几乎没有变化,显示监管政策开始对我国影子银行的活动产生明显的抑制效果,在严厉的监管政策引导下,银行理财产品和银行表外业务发行规模下降。[6]

  三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影子银行是金融系统在社会资金供求结构不合理时进行自我调节的产物。商业银行可以借影子银行发展直接融资,改善业务模式和收入结构。但由于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有着密切的业务关联,商业银行难以真正隔绝表内风险和表外风险,加上影子银行突出的顺周期性还放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7]

  (一)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1.促进金融创新
  影子银行的发展推动了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整体上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面对影子银行的挑战,商业银行主动或被动转型发展,进行产品创新、业务创新与机制创新。创新又会进一步促进同业业务、表外业务的竞争,以及银行系统与其他新兴金融机构的竞争,这种竞争无疑会促进竞争双方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提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8]
  例如,2013年以来,监管部门采取堵不如疏的思路,对通道业务进行规范处理,允许多家银行开展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大门的开放成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转型的重要契机。在这一模式下,试点银行不再将信贷资产出售给券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后者对其进行打包发售,而是通过负债端与资产端直接对接,减少额外的流通环节。显然,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刺激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试点的推出更为银行理财业务开辟一条新的路径,让其创新中间业务打开更多空间。因此,影子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刺激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与影子银行业务不断融合,二者互相促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创新能力。[9]
  2.加剧信贷市场竞争
  影子银行的发展伴随着信贷资金需求者融资渠道的拓宽,同时由于影子银行准入门槛低等特性,必然加剧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体系在信贷市场的竞争。由于影子银行产品收益较高,分流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且其提供的信贷服务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更加便捷和个性化,更能迎合资金需求者与供给者的需求,这就会弱化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间接融资功能。]

  (二)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

  1.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表外业务,将表内资金转移到表外,间接对资金需求者进行资金支持,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银行中间业务的成长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以信贷规模增长为主的盈利模式,使得商业银行盈利手段更加丰富,产品结构更加健全。2011至2015年,表外理财年均增速接近50%,新增委托贷款年均增速在21.8%左右;同期,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年均增速为16%左右。2016年,招商银行实现受托理财收入143.33亿元,同比增长60.81%;平安银行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超4成,中信银行同比增长2成多;交通银行同比增长28.93%的管理类手续费中,增长动力来自资产管理和代理理财业务。[10]
  2.传统利息收入占比下降
  影子银行虽然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不可避免的挤压了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存在使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降低,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偏好选择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进行交易。另一方面,我国市场利率改革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存贷款利率已经允许在一定限额内浮动。这些对商业银行依靠存贷款业务盈利的经营模式构成了一定的威胁。[11]据统计,2014年至2017年,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在总营业收入的平均占比分别为85.7%、83.4%、78.1%、78.4%、76.8%和77.4%,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12]

  (三)影子银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

  1.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影子银行由于不受贷存比、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等监管的约束,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相比信用创造功能大幅增加,扩大了社会中的货币供应量,使得利用基础货币无法准确衡量信用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加剧了政府调控信贷规模的难度。加上影子银行的资金大多流向房地产、大宗商品等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产生资产泡沫,造成通货膨胀,影响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达成。
  2.降低流动性转换功能
  商业银行利用存款进行流动性转换,一方面将长期存款转换为可以随时提取的流动性较好的短期存款,另一方面可以将流动性较好的存款转换为流动性较差的贷款,通过流动性的转换来创造信用,支持经济发展。但影子银行分流商业银行存款,存款量的减少使得银行存款规模不稳定,降低流动性转换功能,加重银行的期限错配问题,增加流动性风险。
  3.加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目前,我国大部分影子银行业务通过商业银行进行交易,完成信用转换。商业银行银行销售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银信合作等产品,借由信托、基金等渠道,避开监管将销售产品获得的资金以高利率出借给一些银行贷款额度受限的行业。而这些行业主要是房地产行业、高污染高耗能的资源型产业、产能过剩以及政府融资平台,一旦经济出现较大问题,这些行业有可能无法偿清借款,影响资金链上的每一个主体。商业银行在其中也会面临无法回收资金的信用风险。[13]
  4.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影子银行形式灵活,所受的监管程度也较低,为商业银行主动管理风险开创了一个途径。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流动性不高的中长期贷款转化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从而分散风险、缓解流动性压力。

  四规范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商业银行既要积极把握影子银行发展带来的业务模式转型的机遇,也要谨慎应对影子银行发展带来的风险管理方面的挑战。同时,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宜疏不宜堵,应为合法影子银行活动提供合理生存空间以加快我国金融深化进程,宏微观审慎监管并重以防范影子银行顺周期风险,从而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14]

  (一)完善金融立法,推动金融改革

  影子银行是一个中性概念,反映了我国金融系统自我调整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金融深化,并不仅仅意味着金融风险的上升。对于影子银行不能由于潜在风险而将其“妖魔化”,应运用建设性的眼光看待影子银行的客观存在与发展。
  首先,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框架对体制内外影子银行进行全面界定和监管,完善银行表外融资、信托贷款、资产管理、股权投资、民间借贷、金融机构破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各类机构和产品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法制环境。[15]
  其次,对体制内影子银行活动,监管部门应注重发挥银行、信托和基金等正规金融机构间初步混业合作的金融创新作用,推动我国至金融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最后,对体制外影子银行活动,监管部门一方面要进行正面引导、有序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典当行等准金融机构,使其逐步向规范化、专业化、正规化融资载体发展;另一方面,要明确界定某些民间金融活动或非法金融活动的模糊概念,严厉打击地下钱庄、非法集资、洗钱和暴力催款等违法行为。[16]

  (二)积极开拓表外业务

  一是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应积极开拓表外融资业务,通过与影子银行合作、运用影子银行信用工具提高授信规模,同时缓解日益趋严的资本金约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
  二是商业银行应通过积极参与资产证券化过程,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改善收入结构。商业银行可通过发起贷款、信用增级、流动性和信用支持、证券化产品投资等扩大收入来源,降低对利差收入的依赖。
  三是加大对表外业务的科技及人才投入。商业银行须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形成多功能、多元化、高效率的网络服务,提高表外业务的科技含量,增强表外业务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对表外业务的发展,就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用人机制,要从现有的从业人员中选拔精通表外业务的人员,安排到表外业务岗位中。同时,面向社会、各大知名院校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引进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到表外业务人才队伍中。
  四是积极开拓表外业务新品种。商业银行表外产品开发,要按市场机制进行,并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求。为更好地进行表外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成本收益分析方式以及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调查,建立严格的新产品开发程序进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以扩大表外业务规模,开发出更多的表外业务品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

  (三)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首先商业银行应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定期进行压力测试,保证经营稳定和金融安全。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建立并完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
  其次商业银行应健全表外业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表外业务运作中的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确立严格的业务程序和业务条件,注重对表外业务形成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项目实行统一资本金管理,对具有信用风险的或有资产业务实行统一授信管理。再次商业银行加强对表外业务的内部审计,建立独立审计的风险管理模式,准确评估风险控制的差距和自我改进状况。最后商业银行应建立风险管理信息和控制系统,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着力构建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的管理信息系统。

  (四)规范信息披露

  影子银行信息披露的不全面、不真实、不及时将极大影响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还可能会导致违法违规行为发生。为了规避影子银行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首先应明确界定影子银行范畴,建立对影子银行合理有效的统计、监测和分析、披露机制,来增加影子银行的透明度,从而规避影子银行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其次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银行表外业务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要求各类机构对刚性兑付的所有产品的整个投资路径进行披露,定期公开最终投资标的的真实信息、产品的资产负债及财务情况,把信息披露作为一项法律责任。[17]

  (五)加强监督部门的协调

  影子银行具有更为明显的顺周期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监管部门应尽快将影子银行的业务活动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对影子银行风险实行动态比例监管,并采取多部门协作和多学科合作的思路,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体系,尽快开发并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同时监管部门应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以及监管合作机制,从宏观审慎角度对金融属性相同或相似的机构和业务制定统一监管标准,防止监管套利。

  结论

  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持续扩大,其盲目发展和难以监管等弊端日益突出,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盈利以及经营风险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商业银行在加强和影子银行业务合作的同时,要提升自身业务创新能力以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监管部门应通过完善金融立法、规范影子银行业务信息披露,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建立协同监管等有效措施来规范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确保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

  致谢

  此篇论文是在叶芳导师努力督促和严谨的指导下完成修改的,从开题报告、细纲到定稿无不证明着叶芳导师再给我改正时勤劳的身影;导师严谨的专业态度和对金融的专业度使我对此专业的理解又更上一层,在这里表示深深的尊敬和感恩。
  在这两个月的写作过程中让我懂得了细节决定成败,我深深地感悟出,要写出一篇好论文是真的要去努力付出点点滴滴都要去纠正,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认真学习和钻研,自己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收获和突破。希望这两个多月的经历,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继续鼓励我前进。叶芳老师在辅导我论文期间多次给我修改,时时刻刻叮嘱我修改自己的论文,并且对于我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耐心的指导。
  感谢我美丽的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给我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沛的学习资源和所有教师的耐心教导和奉献,使我有了很多金融专业的知识,更帮助我在论文上有了思想和写作的动力与源泉。
  我的室友们在这次写作中同样给予我了很大的帮助和鼓励,最重要的就是给我写好论文的信心。在这两个月以来,我又不懂的地方就去找我的室友请教,她们给与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还要特别感谢我亲爱的家人,他们总是询问我写论文的近况,给了我良好的学习环境,无时无刻的支持我、为我鼓劲,是我在学习中可以安心,不断进步。同时,也要感谢宿舍的室友和很多关心我的朋友们,谢谢她们伴我左右,在我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她们帮助我、努力的用自己的力量给于我支持。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很多朋友都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最后,由于我的专业知识,论文肯定仍然有许多不正确的地方,真诚的请各位指导老师给予我批评,我希望可以有机会继续去把论文变得更加完美,我将不断努力继续充沛自己,努力做好最优秀的自己。

  [参考文献]

  [1]祝继高,胡诗阳,陆正飞.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基于影子银行体系资金融出方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6,(01):66-82.
  [2]宋丽杰.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7.
  [3]蒋瑶.影子银对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陈诗一,汪莉.影子银行活动对银行效率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2018,(02):154-162.
  [5]余锋.影子银行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研究[J].财经周刊,2017,(04):33-45.
  [6]王擎,白雪.我国影子银行发展与银行体系稳定——来自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科学,2016,(04):1-12.
  [7]陶勤青.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D].深圳:深圳大学,2017.
  [8]杨洋.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及商业银行的应对研究[J].当代金融,2017,(02):67-89.
  [9]杨洋.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及商业银行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2017,14(03):13-36.
  [10]王晓易.多家银行理财收入大增[EB/OL].(2017-03-30)[2018-4-12].
  http://news.163.com/17/0330/03/CGOBLH6L00014AED.html.
  [11]王晓.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财经月刊,2017,(02):66-78.
  [12]赵敏.关于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研究[J].金融研究,2017,(03):54-67.
  [13]胡志鹏.“影子银行”对中国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7,39(01):152-170.
  [14]付一为.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7,(37):3-13.
  [15]希木.影子银行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J].经济季刊,2017,(01):4-17.
  [16]Lukas Prorokowski.Shadow Banking Regime:Assessment of Investment Funds[J].Journal of Investment Compliance,2017,18(2):45-56.
  [17]Photis Lysandrou,Anastasia Nesvetailova.The Role of Shadow Banking Entities in The Financial Crisis:a Disaggregated View[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15,22(2):67-7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2571.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1年6月12日
下一篇 2021年6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