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五国民族民间乐器研究

中亚五国在历史上属于经济文化光辉灿烂的一个地域,位于干旱少雨的内陆,有着强大的草原文化。人数种类丰富多样的民族是中亚五国的一大显著特点,民族民间乐器是永远飘扬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一个奇葩。中亚五国的民族民间乐器是一种极富有地方特色的乐器种类,

  1.中亚五国简要介绍

  1.1中亚五国的概述

  中亚五国从地域上的划分是以苏联解体为分水岭的,在苏联解体前,中亚五国主要是以地域上的分界线来划定的,以锡尔河与阿姆河所流经的范围为中心。从广义上来讲,中亚五国的范围是:东面从蒙古国东边的国境和中国内蒙古的东边大部,南边从阿富汗与伊朗的北部开始,一直到印度与它的邻国巴基斯坦的西北部。这里面包括中国的甘肃河西走廊、新疆等部分省市的地域;西边则从里海开始,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五国。北边一直到达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的克拉斯若亚尔斯克等地方。从狭义上来讲,苏联解体后,新兴国家的成立就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在中亚五国有大大小小100多个民族,民族分布比较散乱与交错,在一个地域里同时居住如此多的民族,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民族的分布具有很强烈的巴尔干化的特点,相互交错相交,战争与和平共存,冲突与交融并举,危机与合作同在。民族的多样性也孕育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在中亚地区,民族的文化历久弥新,代代相传,带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的味道,其中民族民间的乐器的状况尤为发达与多样[【1】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

  1.2中亚五国民族特点(不够切题、民族的特点不够清楚,如民族生活习性、宗教信仰等等)

  中亚五国的民族乐器的发展特色与其民族特点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研究中亚五国的民族民间乐器就要先研究中亚五国的民族特性。中亚五国的民族有几个特点:首先,民族的成分相当复杂;其中民族数目多的国家民族可多达一百多个,少则也有几十个。主体民族有吉尔吉斯人、哈萨克斯坦人、土库曼斯坦人、乌兹别克斯坦人以及塔吉克斯坦人等五个之外,还有在苏联与沙俄时期人口达到鼎盛的俄罗斯人。虽然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大量外流,但是俄罗斯人口的比重在中亚五国的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也从另个一侧面反映了沙俄与苏联扩张的缩影与影响力,当然这种影响力也同样反应在民族民间乐器上。其次,民族历史遗留问题多;在沙俄与苏联强权统治时期,中亚地区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民族反抗斗争事件与民族冲突屡禁不止。尽管在沙俄统治的十八世纪初期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长达一百五十年的漫长时代里,沙俄强权凭借武力征服了中亚地区,但是不能忍受政治迫害、文化奴役与经济剥削的中亚民族在一次次民族战争中反抗沙俄的暴政。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各种思潮涌动,苏联经济的恶化与军备竞赛的失败导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的民族斗争才减弱了许多。这种民族斗争也对民族民间乐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土面积是二百七十多万平方公里,在中亚五国中,国土面积排列第一。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一百三十多个不同的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哈萨克族占百分之六十五,俄罗斯族占百分之二十二,另外还有乌克兰、乌兹别克、德意志、高丽等民族。这为它们广泛丰富的民族乐器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多样的民族基础。哈萨克斯坦地形复杂,多为平原丘陵。温带大陆性气候。因为高温少雨再加上起伏平缓的地形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其地域的植被是以荒漠草原为主。农牧业一直是哈萨克斯坦历史上的主要农业,游牧形式是历史上的主要常态。所以在广袤无边的草原上,各种材质的乐器演奏出的丰富多样的音乐也飘荡在草原上,慰藉着游牧民的心灵,丰富着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哈萨克斯坦的民族民间乐器种类繁多,大致上可以分为皮质材料鸣响的乐器、弦质材料鸣响的乐器以及气体吹奏的乐器。通俗地来讲就是分为拉奏乐器、弹奏乐器以及吹奏乐器。按照地域的划分可以分为北部乐器、南部乐器、西部乐器以及东部乐器。但是归根结底来说这些乐器的相同特征就是便于携带,体积较小、轻质便携,这些特点恰恰适用于草原上到处迁徙、忙绿奔波的生活。
  前文讲诉了哈萨克斯坦的乐器分类繁多,可见哈萨克斯坦族人是个极为能歌善舞的民族。哈萨克斯坦的吹奏乐器有斯布斯额、斯不那次、可而那依还有阿德尔那等等;拉奏乐器有霍布斯;弹奏乐器有闻名遐迩的冬不拉还有萨孜、杰特跟等等;击奏乐器有哈拉就是俗称中的手鼓、达吾勒帕孜(这种乐器的另一个俗名是哈萨克定音鼓)以及达吾勒,牛角音、马蹄音。首先,介绍哈萨克斯坦的著名乐器冬不拉。冬不拉是哈萨克斯坦的最流行最普遍的一种乐器,在大大小小的宴会上你常常能看到冬不拉的身影。她根据音箱的不同分为木质瓢形与木质扁平两大种。木质瓢形的冬不拉叫做加木不勒冬不拉,木质扁平的冬不拉叫做阿巴一冬不拉。这两者冬不拉的名字都是根据哈萨克斯坦的两位著名的民间歌手与民间诗人命名的。冬不拉的琴身细长,有八到十三个品位,分别有两根弦与四到五度定弦。演奏冬不拉的正确手法是右手弹弦左手按弦,这样可以演凑出3、4、5、6以及8度的和弦,通常用于弹唱或者独奏的伴奏,也可以用于合奏。冬不拉演奏的乐曲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调式曲,这种曲调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明快。另一类是冬不拉的叙事诗,因为每首冬不拉的叙事诗都包含着一整个故事框架。当民间艺人在演奏冬不拉叙事诗时候就会一遍弹唱一遍讲叙哈萨克斯坦的传奇民间英雄题材的故事。冬不拉让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就是《深渊》、《四个步行者》、《善跑的熊》、《栗色马》等等具有草原风格的冬不拉叙事诗。日本的拓植元一指出:在职业音乐家受轻视的伊斯兰世界,乐器制造者和乐器商人,对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小的。[拓植元一《西亚的音乐文化》周耘译黄钟2001年第3期]饶文心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圈区划的乐器标识及分类》中将中亚乐器以琉特类乐器分类。冬不拉、都它尔、弹布尔、热瓦甫、塞塔尔、鲁巴布
  、萨它尔/萨托。哈萨克斯坦的弦鸣乐器的分类是弹拨乐器与弓弦乐器。弓弦乐器又有较出名的霍布孜与克勒霍布孜两种。霍布孜:霍布孜的长度一般为六十六厘米,琴柄长度不长一般为二十厘米左右。作为一种极为古老的突厥民间乐器,霍布孜最早期是用一整块完整的木头凿空后再安置两根用马尾或者牛筋材料制成的弦,其演奏的技法与形态的上都散发着一种朴实的气息。后来一种改制后的霍布孜为四根弦琴柄是弯曲形状的没有扳指。因为其演奏的音响特性细腻温婉、深沉有力,所以常常用于舞台的表演。另一种是克勒霍布孜,克勒霍布孜与霍布孜的形态音型、演奏技法大同小异,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只有一根简单的弦,没有扳指,制作技法也没有一定的规格。在当今的某些山区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乐器的身影。新疆哈萨克民间称该乐器为库布孜。张燕在《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库布孜的发展历程及形制探析》中对新疆伊犁地区库布孜的发展历程及形制的演变,进行了整理分析,将库布孜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根据时代划分为:古典库布孜和现代库布孜。根据音高划分为: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库布孜四类。根据琴箱的材质分为“克勒”库布孜、高声库布孜和面板库布孜三类。根据琴弦的材质划分为马尾、尼龙和钢丝库布孜三类。根据弦数又分为一弦、二弦、三弦和四弦库布孜。[张燕《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库布孜的发展历程及形制探析》陕西教育2009年10月]另一弦鸣乐器艾捷克(ghijak)[参见《Garland Encyclopedia of World Music》(New York And London.2002)词条名称],为新疆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吉克族的民间乐器。上世纪50年代后,经过改良,艾捷克已经日趋完善,无论是独奏还是合奏中已经成为一件重要的乐器。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新疆维吾尔族改良艾捷克的研究多是从乐器形制、演奏形式、演奏方法及演奏曲目等本体特征进行概述性介绍。尽管已有少部分学者对古老形态的艾捷克进行专题性研究,并对其渊源及历史进行深入探讨,但对改良艾捷克的演奏技巧、代表性独奏曲目进行归纳并分析的汉文资料几乎没有,对改良艾捷克的改良情况及目前较为规范的制作方法进行论述的相关资料也未见到。[刘艺《新疆维吾尔族改良艾捷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对维吾尔族艾捷克的源流及历史进行论述《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the Music and Musicians》(Oxford University,2007)(翻译中文)中的“Ghidjak”词条中指出艾捷克最早在10世纪的一些手写稿中被提及,在15世纪波斯人的微型画中被描述成一种类似于20世纪的乐器“艾捷克”,指出更多中亚人认为艾捷克类似于波斯人的卡曼恰。万桐书在《维吾尔族乐器》(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一书中指明维吾尔族艾捷克起源于伊朗的卡曼恰,早在公元14世纪以前便传入中亚地区,之后又传入今新疆喀什地区。日本的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一书中提到,最早记载艾捷克的是15世纪的土耳其作家竺鲁拉,在其著作中记述了一种称为“ikhighi”的波斯乐器,圆槽、铁脚、二弦;与竺鲁拉同世纪的基特·马利在其书中也记载了一种称为“ghichèk”的极为相似的乐器,碗形槽,碗口张羊皮,铁脚,用弓擦二弦,在波斯古画中可以看见“ghichèk”的图解。同时提出在15世纪帖木儿朝一派的画中有一种半球状槽上蒙皮有二或三弦的弓擦弦乐器,16世纪萨法维朝一派的画中也常见到这类乐器。根据以上著作的论述及古画中对此类乐器的描述及著画时间可以断定,这类乐器在中国最典型的类型当属维吾尔人的艾捷克。对艾捷克的历史源流情况提供实证的是《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书中陈列了两件出土的古老艾捷克:库车艾捷克和南疆艾捷克。根据对出土乐器的考古研究推断,出土于新疆库车大寺的库车艾捷克的年代是17-19世纪;在新疆南部收购的南疆艾捷克的年代也是17-19世纪。近现代文献中最早以“艾捷克”之名对该乐器的使用情况进行简介的文献是《十二木卡姆(乐谱上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记谱整理,音乐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1960版),提出维吾尔族民间古典音乐的伴奏乐器中包括艾捷克。较早对艾捷克本体特征进行论述的著作有:《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对三根主奏弦、十根共鸣弦的古老艾捷克的定弦及音域进行介绍。此外还对改良艾捷克的形制特征进行介绍,采用四根金属弦;底部铁柱安有琴座,便于固定在膝盖上演奏;演奏形式包括器乐独奏、合奏以及为歌唱伴奏。袁炳昌、毛继增著《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新世界出版社,1987年版)中列出两种弦制的刀郎艾捷克的定弦及音域。一种是主奏弦一根、共鸣弦八根;另一种是主奏弦三根,共鸣弦十根。该著作艾捷克条目中增加了对琴体各部分使用材料的详细介绍;还对改良艾捷克的演奏姿势、演奏方法及演奏技巧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指出改良艾捷克吸收了小提琴、二胡的指法和弓法,使其左、右手的技巧更加丰富。同时还介绍了流行于新疆哈密地区主要用于演奏哈密木卡姆的哈密艾捷克的形制特征,以及20世纪60年代为了适应现代民族乐队编制的需要借鉴大提琴的形制、制作方法及演奏特点研制出的低音艾捷克。
  当代维吾尔木卡姆中使用的另一种不加共鸣弦的艾捷克,则与伊朗卡曼恰为同类乐器,拉丁字母拼注为kemanche/kamancha/ka2manjah"伊朗卡曼恰长约65)90公分,琴杆穿过蒙有羊皮或鱼皮的半球形共鸣箱体,是典型的穿体式弓弦乐器,意即琴杆穿过共鸣箱体,英文中有一对应词spike即指此类乐器。
  另外一类就是与清代回部乐喇巴卜同类的琉特类弹拨乐器,广泛流播于中亚与南亚地区,但均是以同名异形的形制而存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东南部!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尔和印度北部一些地区的rubab,我们译作鲁巴布。哈萨克斯坦的弹拨乐器最富有盛名的是冬不拉,其实冬不拉也只是这组弹拨乐器的一种,哈萨克斯坦人民按照音质的不同将这组弹拨乐器分为高音乐器、次高音乐器、中音乐器、低音乐器以及最低音乐器,并且分别命为不同的名字。其中冬不拉就是这组中音乐器。除此之外,还有两组乐器,它们是切尔铁尔与节特根。切尔铁尔作为弹拨乐器的一种分为两弦与三弦的两种。但是因为历史上西厥民族往西边的迁徙,,受西方民族的乐器影响,发展成一个弓形的乐器,并且改名为拉巴布。节特根的形状是用类似于中原的七弦琴的样子,琴身是采用一根一米长的木头中间凿空雕刻而成。再系上七根弦,其还有一个神奇之处就是用羊骨头作为琴马来调节音律。据历史学家与音律学家考证得出节特根的形状琴弦都与中原地区的七弦琴相似,受丝绸之路影响,中原文化传入中亚的结果[【2】阿兰.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6]【2】。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种介乎于克勒霍布与冬不拉之间的乐器至今已经失传了,只能见记载而无法一睹真容了。

  1.4乌兹别克斯坦概况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亚洲与欧洲地域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国土面积为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这里曾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站点,受到西方与东亚文化的双面冲击,因此这里的乐器也是受到东西方的共同影响。乌兹别克斯坦也是个多民族国家,有一百二十多个民族,仅次于哈萨克斯坦。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族占整个民族人口数量的一半多。其地貌特点是东边高西边低,平原面积广阔,矿产资源丰富。河流主要有锡尔河、阿姆河等,境内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气候上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旱而且漫长,冬季短暂寒冷干燥。降水少,光照强,适合棉花生长,被称为白金之国。乌兹别克斯坦的游牧气息相对于哈萨克斯坦的弱了许多,主要以耕种为主。宗教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婚俗习惯传统气息浓厚,在婚礼以及各种民族习俗上的奏乐内容丰富。这极大的推动了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民间乐器的发展。乌兹别克斯坦的乐器历史发展悠久,保存完好,音色音质悠扬和谐,形状古朴别致,有强烈的地方特质与地域风格。主要的乐器有弹布尔、热瓦普等两大种。这些乐器的声音持久地飘扬在各种盛会节目上,另人映像深刻。

  1.5土库曼斯坦的概况

  土库曼斯坦的国土面积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约四十九万多平方米。位于内陆深处。气候为强烈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极为干旱,降水稀少,但是能源资源极为丰富。种植小麦还有棉花,也有畜牧业。也是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民族是土库曼族、乌兹别克族还有俄罗斯族。信奉伊斯兰教。土库曼斯坦的地理环境是位于中亚地域的南部,西面濒临里海,北边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北部与乌兹别克斯坦相连,东面则与阿富汗为邻。地形以平原低地为主,海拔较低,被荒漠与草原覆盖。土库曼斯坦的盛大宴会就是宗教节日以及婚礼,这点在中亚地域非常常见,宴会上的民族民间乐器演奏的音乐四处飘扬,不绝于耳。土库曼斯坦的民族民间乐器主要有gidzhak,dutar,Kargy-tyuidyuk(中文翻译)三种。这些乐器常常出现在传统宴会与民族节日上。

  1.6吉尔吉斯斯坦概况

  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势地形是以山脉高原为主的高海拔地区,深水河湖较多。矿产丰富。宗教信仰较为多样,多数以伊斯兰教为主,还有东正教、犹太教、以及基督教等等。民族较多,有乌兹别克、德意志、俄罗斯等民族。民族乐器受到附近国家的影响较大,基本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的乐器相近。

  1.7塔吉克斯坦概况

  塔吉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面积最小的国家,地形以海拔高的山地为主。气候为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较为干旱。矿产资源丰富。塔吉克人不分老少都能歌能舞。主要信仰伊斯兰教,民族节日与婚俗较多。因此乐器的发展也有有头(这是要说什么)。
中亚五国民族民间乐器研究

  2.中亚五国的民族民间乐器

  2.1.中亚五国的民间民族乐器概况

  乐器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载体和物质凝聚,也是该民族音乐文化的标识"乐器的流传及其形状的变迁和衍化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它们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也浓缩着人类对美好事物的不断探索与追求"乐器本身刻录着一个民族丰富珍贵的音乐文化信息,因此历来变迁是民族音乐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饶文心《清代宫廷礼乐中的外来乐器阐释》音乐研究2009年第3期]
  中外学者认为/中亚既具有地理概念,又具有文化区域观念,有广义也有狭义之说"广
  义的/大中亚范围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哈萨克草原南部、
  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以及巴基斯坦西北部。"其面积西达里海,东至中国西北部地区,北从西伯利亚南部起,南界伊朗和阿富汗北部"我们以乐器为标识的中亚音乐文化圈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阿富汗等国,也包括中国的新疆地区在内。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东征西伐,是推动文化传播最活跃的因素,乐器的迁徙与变融正是随着多民族文化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亚音乐文化圈的乐器标识为琉特类弹拨乐器,冬不拉为哈萨克斯坦、中国哈萨克族的特色乐器。颈箱式弹拨乐器鲁巴布是阿富汗的特色乐器,在中国塔吉克,维吾尔族群中皆有流传,亦称帕米尔鲁巴布、塞塔尔与萨它尔均为长颈琉特类乐器,形制上和读音上易混淆"但前者为弹拨乐器,后者为弓弦乐器,故在字形上给予区分"都它尔、弹布尔、热瓦甫等在中亚诸国以及中国新疆地区各族人民中皆、第2期饶文心: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圈区划的乐器标识及分类有普遍的不同程度的流传"通常,中亚被国际学术界划归到西亚、北非地区。笔者以为其分离出来的根本理由就是中亚民族对琉特类乐器单纯的选择。[饶文心《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圈区划的乐器标识及分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6月]

  2.2弦鸣乐器的研究

  萨它尔是既可弹奏又可拉奏"弓弦乐器萨它尔在中亚诸国都有流传,形制上大同小异"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称为萨托(sato),3根旋律弦,其中2根调成同度,另一根低四度调弦,余为8至12根的共鸣弦"今维吾尔族乐器有些是借用阿拉伯乐器之名,而实则在演奏方式或形制上均为不同乐器"

  2.3膜鸣乐器的研究

  随着近几年的历史研究,种类少的膜鸣乐器被不断地挖掘出来,这里面就包含着达吾勒柏兹与达布勒。达吾勒柏兹最早时期就是用木头凿空后做鼓子,在上面蒙上一层羊皮,用双棍来击打。这种乐器通常是用于战争与狩猎,因为它的声音与音色是雄浑与悠长,特别适合战争的气氛。近几年来,这种乐器发展成为了一种伴奏乐器。达布勒与达吾勒帕兹很相似,达布勒的不同的地方是它的鼓两头都蒙着一层皮。这就是融合了月氏人的按揭鼓的特点,因为月氏人曾经迁徙到中亚地区,所以哈萨克斯坦人就充分地学习了这种乐器。还有一种小种类乐器就是当哈拉,就是一种铃鼓,它像手鼓般大小,鼓皮四周装有许多小铃铛。击奏时候会发出丁玲的声音。最早是巫师做法所用,后来流行于妇女群体中,但是到现代已经不常见了。
  巴拉满,木管,饰以铜,形如头管而有底,开小孔以出音"管长九寸四分,上径八分,下径一寸三分"前出七孔,上接木管微丰,亦以铜饰"后出一口,加芦哨吹之,其长二寸七分三厘"哨近上夹以横铜片,两端及管口系绒三,共结一环,悬之下端"铜口小环四,垂杂采流苏"巴拉满,亦作巴拉曼!巴利曼!皮皮,是一种双簧类气鸣乐器,流行于今维吾尔自治区和田!莎车!吐鲁番!鄯善等地"这与汉代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筚篥或称管子为同类乐器"5新格罗夫乐器辞典6上的拉丁字母拼注为Balaman/balaban,以巴拉曼或巴拉班称谓的同类双簧吹管乐器还流传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诸国以及伊朗北部!伊拉克东北部和阿塞拜疆"土耳其的同类乐器称之为梅伊(Mey)"。

  2.4气鸣乐器的研究

  气鸣乐器的种类较多,有斯不斯额、阿提推亚克、阿萨塔亚克等等,一般是用牛角与木制、苇制,材料较少,用牛角与木头、芦苇等等。阿萨塔亚克全长有五十多厘米,吹奏时发出沙沙的声音。阿提推亚克实际还是那个是一种击奏的乐器。演奏时相互击打,发出类似马蹄的声音。斯不斯额材质是木质与苇制,有三到五个口,吹奏时候气韵悠扬,十分优美。
  圆锥体,带喇叭口又无键的双簧气鸣乐器目前分布在北非、西非、中东、近东、高加索、东欧、中亚、东亚和东南亚。汉文“唢呐”一词无疑译自阿拉伯、波斯语的surna,surnai,surnay或突厥语(土耳其)的zurna。中亚(包括维吾尔族)的“苏尔奈”也同出一源。早在上世纪40)50年代,日本学者林谦三在其著作5东亚乐器考6中认为唢呐出自波斯!阿拉伯,理由是在明代以前的中文文献中还未曾有过关于唢呐的记载"5新格罗夫乐器辞典6中/唢呐0条目的撰写者也基本持这种观点。
  这件击奏乐器广泛流行于中东!中亚!南亚!南欧!东北非以及拉丁美洲地区那噶喇,铁匡冒革,上广下削,形如行鼓",,左右手各以杖击之"0那噶喇是一对锅状鼓,亦作纳卡拉或纳嘎拉,拼注为naqqara/nagara"流行于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人,尤其是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的库尔德人当中,以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纳卡拉鼓广泛用于宗教!民俗庆典以及军乐"纳卡拉鼓一大一小,调成不同音高,制作材料有各种金属!陶制和木制,以两根木棒击奏,既可以席地演奏,也可以在行进中驼载于马和骆驼背上击奏"

  3.历史脉络中有关中亚乐器的研究

  有关箜篌的研究较多,如林谦三著《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2月版;C.E.博斯沃思/M.S.阿西莫夫主编,刘迎胜译,《中亚文明史》第四卷(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1月版;高德祥:《凤首箜篌考》,《中国音乐》1990年1期;王子初:《且末扎滚鲁克箜篌的形制结构及其复原研究》文物1999年第7期;伊斯拉菲尔·玉苏甫、安尼瓦尔·哈斯木:《古老的乐器—箜篌》,《西域研究》2001年第2期;王博:《新疆扎滚鲁克箜篌》,《文物》2003年第2期;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中华书局2005年2月版;李玫《箜篌变异形态考辨-新疆诸石窑壁画中的箜篌种种》1994年第四期,《中国音乐学》;周菁葆:《丝绸之路上的箜篌及其东渐》,《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期等。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也记:“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
  箜篌是一种弦鸣类乐器,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称谓。在西亚、中亚被称为竖琴(lyres,又译作“里拉”),在古埃及被称为哈卜(Harp),印度被称之为维那(vina),中国人则冠之以箜篌。
  到公元1至3世纪,中亚地区发现了更多有关箜篌的图像。如在位于阿姆河右岸的花刺子模古城址托普拉克—卡拉城的1—3世纪壁画中有一个弹竖琴的女乐师形象,又如在巴克特里亚(今中亚阿姆河中游地区,即中国文献所称之“大夏”)的阿伊尔塔姆古城址出土的公元2—3世纪的浮雕,其中5个人物雕像是乐师,分别手持双管笛、鼓、诗琴、箜篌和铙钹。
  东汉时期,匈奴人将此乐器带入中国,一直到明朝,被哈萨克人传承下来,这一古老乐器堪称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贾嫚在其博士论文《唐代长安乐舞图像编年与研究》中也对箜篌进行了专题研究,文中对箜篌的传入、发展、演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可见解,指出唐代神威流行的竖箜篌源自西亚两河流域的竖琴,先后流播于希腊、埃及、印度地区以及中亚等地,经西域、河西走廊,传入中国,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还有一乐器琵琶,史书载琵琶源自西域(广义概念,包含中亚地区)的曲项琵琶。在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都有唢呐,箜篌等乐器的记载。敦煌千佛洞依牛龙菲的统计,壁画有4095件乐器,如筚篥、箜篌、琵琶等等。[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第255—257页(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以琵琶为例:琵琶的始祖出于远古时代的中亚一带,但由于分化发展的路径不同,遂在外形!演奏技法等方面逐渐形成区别。[林谦三.东亚乐器考[].钱稻孙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4.总结

  通过以上对维吾尔族艾捷克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对维吾尔族艾捷克的源流和历史进行研究的著作较多且脉络清晰,但对改良艾捷克的形制特征、演奏技法、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一般描述阶段;对改良艾捷克具有代表性乐曲的曲谱进行分析的文章还未见到。基于对以上学者研究成果的认真总结,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第一、详细描述改良艾捷克各部位尺寸的论著还未见到,对改良艾捷克的原因及制作方法进行论述的著作还未出版。因此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维吾尔族乐器制作工艺一部分的改良艾捷克的制作方法进行详细描述,并阐明改良艾捷克制作方法的进步性对推动维吾尔族器乐音乐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本文重点阐释的一个问题。第二、对维吾尔族改良艾捷克音乐形态方面的研究较少,对改良艾捷克演奏形态的描述还欠具体。对维吾尔族改良艾捷克的代表性曲目的演奏风格、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的文章还未出现。因此阐明改良艾捷克演奏技巧、演奏曲目及演奏风格的多样性和时代性对维吾尔族艾捷克音乐在当代发展的作用及意义至关重要。
  乐器是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器乐音乐的载体,乐器的形制、音质、音域及其音乐表达性能对歌、舞、乐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乐器既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之一,也是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张燕《新疆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库布孜的传承现状调查》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17卷第2期]
  中亚五国在地理位置与文化氛围的相近度很高,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相互交错地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影响在民族民间乐器的特点也体现了出来。通过研究中亚五国的弦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以及弹奏乐器的特点以及深入的历史发展轨迹,推测出中亚五国的文化风俗习惯[【3】马大正《中亚五国史纲》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3】。中亚五国的乐器总体上风格朴实无华、音色具有地域特色,是一种拥有极大的听觉盛宴作用的乐器种类。

  [参考文献]

  [1]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阿兰.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6
  [3]马大正《中亚五国史纲》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3182.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1年7月18日
下一篇 2021年7月2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