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中介服务影响科技成果创新质量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科技中介服务是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提高科技成果创新质量的重要参与者。本文从知识流动的角度,剖析科技中介服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阐述了科技中介服务缩短科技成果创新活动中主体之间知识距离的作用机理,通过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科

  引言

  促进科技创新向生产力转化,释放存留于现有科技成果中的活力和潜力,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科技成果创新质量作为科技创新活动最终价值和经济社会作用大小的决定因素,成为我国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科技成果创新数量上已初具规模,以专利数量为例,2016年我国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3.9万件,同比增长21.5%,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但实际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不足20%,并且真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30%-4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距甚远,我国仍需要解决创新“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质量问题。科技成果的创新质量体现在科技成果最终是否能够使科技研发转化成能实现经济效益的现实生产力,因此,如何保证科技成果从科技研发到市场应用这一全过程的有效实现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创新质量提升的主要着力点。
  科技成果转化包含从知识的产生到最终生产力形成这一创新链条中各个环节的转化,与其相伴而生的是原理知识、工艺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知识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科技成果作为高度凝聚状态的知识产物,是有价值的知识产品,,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是知识流动与科技成果形态变化相耦合的过程。而知识要素在流动过程中,各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距离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距离包括:知识主体双方对目标认知差异、知识含量、知识水平、技术距离和地理距离等。一般认为,知识距离通过影响知识主体间的知识转移和共享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活动,知识距离越大越不利于知识接收方的吸收与创造。在科技成果的转移与转化中,主体间的知识距离使得科技成果不能形成有效的转化,各主体间的知识创新成果孤立,从而影响科技成果创新质量的提升。
  而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系统性工程中,科技中介服务起到连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的桥梁作用,是首尾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科技中介服务一方面能够提供有科技含量和新知识扩散价值的服务,以知识资源的整合与积累、加工与再造为目标,将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资源转化为对发展产生作用的产品,实现知识的传播扩散与价值兑现,另一方面科技中介服务能够理顺以科技成果转移为目标的知识流动链条中各环节的关系,加强多元知识创新主体之间的链接性,有效地推进多元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顺畅地使创新投入转化为实际产出,通过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增加信任,保证双方长久的合作与发展。
  因此,基于知识流动的思考和科技中介服务的现实作用,本文针对科技中介服务对科技成果创新质量的重要影响进行分析,在通过对知识流动中知识距离的系统梳理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中介服务和知识特性、知识势差、知识共享意愿、知识供需匹配(本文中知识距离的四个维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流动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科技中介服务对科技成果创新质量提升的作用机理,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的转移与共享、加工与利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中介服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知识流动分析

  1.科技中介服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知识流动

  知识流动伴随着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实现。知识通过研发单位的科研创新活动进入科技成果中,在企业得到科技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商品时,实现了知识的吸收、消化和应用,并给予研发单位反馈,从而使得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成为了一个知识流动的过程。另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多元知识创新主体在知识领域、掌握的资源类型相差较大。高校、科研机构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源泉和基础,但缺乏创新资金和市场经验;企业资金雄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经验,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现主体,但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术资源。双方能够优势互补,形成知识流动。科技中介服务在知识流动过程中提供管理咨询、信息加工,识别技术的商业机会,参与技术开发等科技性、专业性服务在知识流动过程中增加知识价值,改善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和服务内容,以服务带动科技转化链条的创新性。因此,本文中从不同主体的知识类型及科技中介服务作用角度将科技中介服务参与下的科技成果知识流动概括为以下3个阶段。
  (1)知识积累与开发阶段。知识积累与开发是知识转出方对原有理论知识的创新,结合外部知识的获取,扩充自身的知识库,使外部知识转化为可供组织使用的知识,并利用于组织的研发、生产等环节。这一阶段对应科技成果的研发阶段,科研主体在科技中介服务的参与下,一方面需要对自身已有原理知识、技术知识进行科技创新,将储存于个人脑海中的隐性知识或经验通过开发形成新的工艺、材料等,另一方面,科技中介服务能够提供市场信息,科研机构根据了解到的市场需求,使知识的创新更具有明确的市场目的性,保证创新的有效性。
  (2)知识整合与共享阶段。知识整合与共享是在知识积累与开发的基础上由知识存量较高的主体向知识存量较低的主体进行知识传递。这一阶段对应科技成果的孵化阶段,科技中介服务通过多渠道获取资源以及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创新,产生新的、更为系统与综合的知识,使其更符合后续科技成果转化所需。同时科技中介服务作为沟通平台分享整合后的科技成果,使知识双方达到知识共享的效果。这种知识共享效果是建立在企业和科研机构向对方学习知识、具备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只有经过知识转移后企业和科研机构对各自获取的知识进行了学习吸收,才算完成一次知识共享的创新扩散行为。
  (3)知识对接与应用阶段。知识对接与应用阶段是知识接受方根据自身消化吸收能力对转入的知识进行二次创新,形成符合市场需求,具有更高价值的知识资源。这一阶段对应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阶段,应用科技成果企业吸收来自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含有大量噪声的知识,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求进行过滤、筛选,留下符合需要的知识资源,然后通过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的学习过程,将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中。科技中介服务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评估科技成果价值,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专业交流平台,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撑等服务保证产品供给符合市场需求,达到转变为最终现实生产力的目的。
  通过以上过程分析,在知识流动过程中转出方主体借助科技中介服务,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研发出符合市场要求和科技趋势的科技成果,通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交付给接受方。接受方在科技服务机构的协助下生产创新产品,形成二次创新,并将其推向市场。因此,科技中介服务保证了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的价值增值,为提升科技成果创新质量提供重要帮助。
科技中介服务影响科技成果创新质量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2.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根据上述知识流动过程分析中,科技成果转化中转出方和接受方双方存在知识资源各方面的差距,需要考虑知识距离对科技成果创新质量的影响,知识距离是知识源与知识受体之间的知识差异程度,是影响知识流动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中根据指示流动过程与以往研究总结将知识距离分为知识势差、知识特性、知识共享意愿、知识供需匹配度四个维度。
  (1)知识势差。知识势差是引起知识转移、扩散的最主要原因。知识势差就是不同知识主体在知识位势上的差距,即知识因在各知识主体中的广度和深度差异而处于不同能量状态上的差距。科技成果创新中,知识转出方与知识接受方在知识领域、知识位势等方面差距较大,知识主体现有的知识位势反映了其具有理解和应用新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当企业从外部获取新知识过程中,由于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如果双方没有充足的、可以交流和重叠的知识进行交换,或者知识相似性小,则知识势差加大,引起知识主体双方对对方知识的不理解,导致科技成果的转移失败。科技中介服务所包含的知识领域较广,且具有针对性,其在知识源、知识需求者之间建立联系来推动知识的传递及重复利用,能够促进知识的创新与整合。
  (2)知识特性。知识资源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Nonaka和Takeuchi(1995)指出企业的创造活动是显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隐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螺旋推进的知识创造过程。现实生活中显性知识的科技成果主要表现为著作、专利、论文等知识产权;而由隐性知识构成的科技成果通常主要存储于科技人员的头脑之中,属于未能表达的科技成果。科技中介服务在知识流动过程中为知识双方将隐含的知识信息破译,重新编码为能够理解的显性知识,在科技成果初始研发阶段,其隐性知识的占比相对较多,不仅有研发人员对自身头脑中的隐形知识的理解,还包括科技中介服务所提供的市场需要,这些都属于隐性成果。随着研发的深入,科技成果中的显性知识不断呈现,最终表现为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显性知识的占比将逐步增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转化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互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或服务,这一阶段的隐性知识的创造与积累能够促进组织知识创新的再创造,但其也对组织间的知识转移与共享形成一定的阻延。
  (3)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享意愿是指知识转出方在合作过程中分享自身知识的欲望和动机,是知识源将自己的成果、技术等知识资源通过交流或合作等方式转化为知识接收者可以接受的知识资源的意愿,知识源是否有知识共享的意愿是实现知识共享的最大挑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转出方的知识共享行为对于知识接收者是有益的,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转出方会失去其在合作中的独特价值。因此,知识源只有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能够得到持续的收益或其他补偿,这种分享行为才能持续。在知识共享过程中,主体之间的信任程度越高,知识来源方就会预测他人对其未来的报酬越高,因此就会有较高的意愿分享知识;反之,个体之间的信任程度越低,知识来源方分享知识的意愿就会越低。科技中介服务通过在知识转出方与知识接收方之间建立联系,相互取得信任并谈好利益合作,合作双方的互相信任以及频繁交流,有利于知识接受方接受意愿的增强,有助于知识接受方吸收能力的提高,最终影响到知识双方的创新能力。另外,科技中介服务还可以通过降低知识转移者对风险、收益和代价的预期,以及通过信任机制、利润分配机制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知识共享意愿。
  (4)知识供需匹配。知识供需匹配是指知识供应与知识需求之间的匹配。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的匹配能有效解决问题,但知识需求和知识供给的匹配程度制约着知识效能的发挥,知识供需匹配目的是为了使知识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供需不匹配主要由双方信息不对称引起,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包括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发水平、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等,二是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科技中介服务在接受方进行知识对接过程中为企业的研究开发提供知识代理服务,匹配企业知识需求,通过与知识、技术的拥有者的密切联系,能够帮助企业嵌入外部知识源网络,推动企业和知识提供者之间的磋商,促进知识的顺利转移和获取。

  3.科技中介服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知识流动因果关系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流动行为,研究的是知识资源在科技中介服务参与下合作双方之间的转移与转化,研究边界较为明确,过程中存在着正负反馈的信息交换,结果变量具有不断增长的耗散特征。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流动行为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基本条件。
  科技中介服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知识流动涉及知识从转出方转移到接收方,接收方对所吸收的知识进行利用、创新,应用于实践并产生经济效益。在科技中介服务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流动中,知识转移量由科技中介服务、知识势差、转移阈值、吸收能力、转移收益等因素共同决定。科技中介服务能够缩短知识转移双方的知识距离,通过提高知识显性程度、减少知识势差、提高双方知识共享意愿、提高双方知识供需匹配度实现;知识显性程度是知识转出方对科技成果知识的表出,形成能够容易理解的显性知识,知识显性程度对转出方知识创新效率有正向影响;知识势差是转出方知识总量和接收方知识总量的差值,其值越大,知识转移量越大;知识共享意愿是知识转移双方达成合作的前提,双方之间没有共享意愿,知识转移行为无法进行;知识供需匹配度是知识转移行为中知识供给与需求的匹配程度,匹配度越高,知识越容易转移,同时高匹配度知识转移更加利于企业对科技成果的理解吸收与利用;吸收能力是接收方对知识的自我消化吸收程度,企业吸收能力受到科技中介服务的知识供需匹配度的正向影响;转移阈值由转出方知识存量和接收方知识存量决定,是知识转出方决定继续进行知识转移的临界值,若在该值之下,则系统中有转移发生,否则转移停止,它是知识转出方自身核心知识优势的基本保障,是知识接收方因接收能力有限而形成的转移发生条件。由此绘制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转移因果回路图。

  在图中,科技成果转化知识流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条反馈回路:

  (1)转出方知识位势——转出方知识创新量——转出方知识创能力——转出方知识创新量——转出方知识位势
  (2)接受方知识位势——接受方知识创新量——接受方创新能力——接受方知识创新量——接受方知识位势
  (3)知识转移量——接受方知识位势——知识势差——知识转移量
  (4)知识转移量——接受方知识位势——转移阈值——知识转移量
  (5)知识转移量——接受方知识位势——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企业利润——转移收益——知识转移量
  (6)转出方知识位势——知识转移量——接受方知识位势——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企业利润——转移收益——研发资金投入——转出方知识创新量——转出方知识位势
  该转化过程中的6条因果反馈回路与知识流动过程的三个阶段相对应:
  一是知识积累与开发阶段。回路1体现了知识的积累与开发阶段中科技中介服务帮助科研机构、高校对已有知识的梳理整合,使对已有科研成果进行改善,使知识转出方中隐形知识得以显性化,形成实际可用的科技成果,为随后的知识转移阶段做好了铺垫。回路2体现了知识接收方在科技中介服务帮助下得到转移的知识,与实际产业需求结合,将已有的科技成果进行二次创新,达到能够实际产业化的目标。知识的二次转化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知识势差过大对知识吸收造成的阻碍。
  二是知识整合与共享阶段。高校及科研院所具备较高的知识创新能力,双方短期内知识差距扩大;随着知识转移进行,企业自主研发水平增强,创新知识量增加,企业知识位势提高,与转出方的知识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当接受方知识存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转移阈值达到最大值后,双方停止知识转移。回路3、4体现了科技中介服务为知识转移双方打通知识流动的道路,减少这一路径中的障碍。
  三是知识对接与应用阶段。知识对接与应用阶段是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或服务,并推向市场,转化成为经济效益,为企业创造利润。这一阶段中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重新作为资金投入,增加知识创新。回路5体现了知识转移初期,企业知识存量少,随着转移到企业知识量增加,企业整合与应用的知识量不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提高,企业盈利增加。回路6体现了转出方知识位势的增加将带来知识整合量的增加,通过企业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产业化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盈利和知识创新收益,最终为高校、科研机构带来知识创新资金投入的增加,提高自身知识位势。

  二、科技中介服务影响科技成果创新质量动态演化模型构建

  1.模型假设条件与系统流图

  (1)边界确定。模型的构建首先要考虑系统的边界,界限内是系统本身,也是建模所需要考虑的内容,对于界限外则是属于系统的外部环境。本模型确定的边界为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主体双方的知识流动行为以及科技中介服务影响知识流动行为的要素集合。
  (2)根据知识流动分析和研究需要,对科技成果转化知识流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如下基本假设:
  H1:科技中介服务参与的知识主体双方的合作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行为过程。
  H2:知识由知识位势高的高校、科研机构向知识位势低的应用企业进行转移。
  H3:除灵敏度分析外,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在仿真周期内不发生变化。
  H4:由于转出方知识位势大于接收方,导致二者之间存在知识势差。在转移阈值允许的条件下,只要存在知识势差,转出方就会向接收方转移知识,而接收方具有过滤吸收知识的能力。
  H5:仅考虑转出方向接收方进行的知识流动,即应用企业内部的正向知识转移,不考虑接收方向转出方进行的逆向知识转移,也不考虑企业间水平知识转移。
科技中介服务影响科技成果创新质量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2.主要方程设计与参数说明

  状态变量:转出方知识存量、接受方知识存量
  流率变量:知识转移量、转出方知识创新量、转出方知识老化量、接受方知识创新量、接受方知识失效量
  辅助变量:转移阀值、转出方知识创新能力、接受方知识创新能力、知识显性程度、知识势差、知识共享意愿、知识供需匹配度、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企业利润、转移收益、研发资金投入、知识整合服务机制、信息对称性
  常量:科技中介服务、知识老化率、知识失效率、激励机制、科研人员智力资本、信任机制、利润分配机制、交易成本、市场需求、外部资源、信息交流平台
  对本系统流图中的主要方程设计、参数说明如下:
  (1)转出方知识位势=INTEG(转出方知识创新量-转出方知识老化量,100),转出方知识位势的初始值设定为100;
  (2)转出方知识创新量=转出方知识位势*转出方知识创新能力+DELAY1I(研发资金投入*0.1,10,0),转出方的知识创新量是由转出方自身创新能力及转出方知识位势决定的,研发资金投入作为转出方的科技成果回报重新用于研发中,但收益效果较慢,因此研发资金投入对转出方知识创新量的增加使用一阶延迟函数;
  (3)转出方知识创新能力=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知识显性程度
  (4)接受方知识存量=INTEG(接受方知识创新量+知识转移量,0),接受方知识位势的初始值设定为10;
  (5)接受方知识创新量=接受方创新能力*接受方知识位势
  (6)接受方知识创新能力=知识供需匹配
  (7)转出方知识老化量=STEP(转出方知识创新量*知识老化率,6),此处采用阶跃函数表示转出方知识老化过程的模拟,从模拟过程的第6个月,转出方知识开始出现知识老化现象,知识老化率设定为0.1;
  (8)接受方知识失效量=STEP(接受方知识创新量*知识失效率+知识转移量*0.1,6),此处采用阶跃函数表示接受方知识失效过程的模拟,从模拟过程的第6个月,转出方知识开始出现知识失效现象,知识失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接受方自身知识创新量的20%,另一部分是得到的转移知识的10%;
  (9)知识转移量=DELAY1I(IF THEN ELSE(转移阀值<0.9,知识势差*知识整合服务机制*接受方吸收能力+DELAY1I(0.01*转移收益,10,1),0),2,0),知识转移过程是知识双方合作共享的过程,中间需要一定的调整时间,用一阶延迟函数模拟周期过程,延迟2个月,当知识阈值达到0.9时,知识转出方不再向知识接受方传递知识。另外,转移收益其中部分作为中介服务收益能够重新作用于知识转移过程中,但收益效果较慢,因此使用一阶延迟函数模拟该过程;
  (10)转移阈值=接受方知识位势/转出方知识位势*(1+知识共享意愿)
  (11)知识势差=转出方知识位势-接受方知识位势*(科技中介服务+1)
  (12)知识服务整合机制=信息对称性*(市场需求+外部资源)
  (13)接受方吸收能力=WITH LOOKUP(Time,([(0,0)-(42,1)],(0,0.2),(42,0.7))),此处使用表函数模拟接受方对知识转移量的吸收能力,为避免系统过于复杂,设定接受方的吸收能力在42个仿真时间单位内按线性提高50%;
  (14)转移收益=企业利润*利润分配机制-交易成本;出于对系统的简化处理,将知识转移中产生的交易成本设定为固定值1;
  (15)研发资金投入=IF THEN ELSE(转移收益>0,转移收益*0.3+1,1)
  (16)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接受方知识位势*0.01
  (17)企业利润=DELAY1I(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10,10,1)
  (18)知识显性程度=科研人员智力资本*科技中介服务
  (19)知识共享意愿=科技中介服务*利润分配机制*信任程度;科技中介服务参与下,科技成果转移双方能够达成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对信任程度设定为1,利润分配机制设定为0.3;
  (20)知识供需匹配=科技中介服务*信息对称性

  三、科技中介服务对科技成果创新质量影响的仿真与灵敏度分析

  1.仿真分析

  在Vensim软件平台中进行模型仿真实验,并对仿真结果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进行判断,验证模型是否真实反映实际系统的特征与规律。结合既往知识转移研究成果及科技中介服务参与下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设定模型的仿真时间为42个月;高校、科研机构等转出方知识位势的初始值设定为100,企业等接受方知识位势的初始值设定为10;其他常量均在0到1之间取值。(本模型中科研人员智力资本设定为0.3,科研人员激励机制设定为0.5,利润分配机制为0.3,外部资源为0.4,市场需求为0.4,信息交流机制为0.1,科技中介服务为0.5)本文中选取转出方知识位势、接受方知识位势、转出方知识创新量、接受方知识创新量、知识转移量、知识势差、转移收益、研发资金投入等变量,分析这些变量的变化规律,再将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从而对模型的有效性作出判断。模拟仿真结果如图所示。
  由图4可知,转出方与接收方知识位势均呈不断增长态势。在现实中,转出方与接收方不断聚集知识、共享成果,双方知识位势不断增加。转出方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其知识创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转出方知识位势的增长速度将比接收方快,因为高校、科研院所强大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人才储备,使高校、科研机构无论在知识存量还是知识创新能力上,都明显高于企业,与实际情况相符。此外,双方知识势差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原因在于转出方的知识创新量高于接收方。相应地,知识转移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长,且呈现加快态势,开始阶段,知识转移在科技中介服务的指引下快速进行,随后企业知识位势的快速增加使得知识转移速度放缓,但由于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水平高于企业自身研发水平,知识势差仍在加大,知识转移量又呈快速增长状态。由知识转移带来的转移收益也成快速增长态势,但由于前期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可能存在部分亏损现象,而研发资金投入是跟随转移收益的增长,前期企业尚未得到利润回报,因此研发资金投入作为定值由转出方自己承担。由上述分析可知,各曲线变化规律符合现实中科技成果知识转移情形,说明本文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现实中科技中介服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转移规律。

  2.灵敏度分析

  灵敏度分析就是改变模型中的参数或者结构,比较模型的输出,从而确定其影响程度,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通过改变模型中的科技中介服务、激励机制、信息交流机制等三个主要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
  (1)改变科技中介服务
  由图5可知,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将科技中介服务数值从0.5(current)提高至0.6(current1)、0.7(current2),转出方知识创新量、接受方知识创新量、知识转移量均有明显增加,增加趋势相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科技中介服务对知识双方创新以及知识转移有较高的影响作用。科技中介服务通过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在与转出方共同提升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帮助接受方理解与吸收科技成果,与接受方跟市场需求完成对接形成科技成果二次创新,因此科技中介服务对科技成果创新质量的影响在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过程中得以体现。
  (2)改变科研人员激励机制
科技中介服务影响科技成果创新质量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由图6可知,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将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数值从0.5(current)提高至0.6(current1)、0.7(current2),转出方知识创新量、接受方知识创新量、知识转移量均有明显增加,但转出方知识创新量相对接受方知识创新量增加趋势明显,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科研人员激励机制能够从科技成果的创新及转移过程影响科技成果创新质量。对科研人员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使得科研人员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有效性,是为后续科技成果能够顺利转化的铺垫。
  (3)改变信息交流机制
  由图7可知,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将信息交流机制分别设定为0.05、0.1、0.15,转出方知识创新量保持不变,接受方知识创新量明显增加,增长幅度较大,知识转移量也在增加,但增长速度有所变化。对比current1(0.05)与current2(0.1)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内改善信息交流机制,增加信息的对称性,对接受方快速提高自身创新量、吸收知识转移有明显作用,对比current2(0.15)与current1(0.1),接受方知识创新量增长更为明显,但是知识转移量增长幅度出现先增后减的现象,这是由于接受方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收益导致自身知识创新量的迅速增加,与转出方之间的知识势差逐渐缩小,双方知识水平接近,可转移的知识量越来越少,随之知识转移量增速放缓。因此,对于信息交流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增大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称性,对于企业理解吸收科技成果有很大帮助和提高,能够使企业快速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完成科技成果的二次创新,但对于核心信息的泄露反而不利于双方之间的知识转移。

  四、结束语

  在科技中介服务对科技成果创新质量的提升过程中,一方面,科技中介机构参加科技成果的研发阶段,通过对技术、原理以及市场需求等隐性知识的翻译再编码,对科技成果进行源头创新;另一方面,科技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对科技成果吸收理解,通过对科技成果再造与市场达到供需对接,形成科技成果的二次创新;另外,科技中介机构作为科技成果转移双方的沟通交流桥梁,对缩小双方知识差距,达到共享意愿,加速双方形成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达到有效转化作用巨大。因此,研究科技中介服务过程对科技成果创新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以科技中介服务下的科技成果知识流动过程为切入点,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科技成果从研发创新到最终价值实现全过程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有效模拟了科技中介服务通过缩短知识距离对科技成果创新质量提升中关键影响因素的协同演化原理及作用规律,通过对方程中个别参数的灵敏度分析为模型的现实作用及优化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但由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流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相对抽象的动态演化过程,其许多影响因素难以考虑全面,模型对部分变量实行了简单化处理,更为复杂动态模型的构建还需要后续深入探讨和研究。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3318.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1年7月28日
下一篇 2021年7月3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