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时所使用的带有一定专业性的语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且语文教师语言功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纵观前人研究成果,大部分

  引言

  (一)研究的缘由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所使用的语言,是一堂课的灵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美的教学语言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应用的好可以让课堂大放异彩。虽然教师的教学语言近几年来越来越被重视,部分学校或者教师个人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但在教学中仍然有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语言苍白无趣,声音平淡呆板,根本吸引吸引不了学生,还容易造成学生的不良情绪,甚至抵触学习语文。因此,对于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用教学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陶冶情操等的研究和探讨是必要的。

  (二)研究的思路

  利用网络手段以及校内外的图书馆等渠道,查阅国内国外和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相关的文献资料,将查找到的资料筛选、整理和整合。并且在此期间对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概念做出整合归纳。之后在实习期间,通过实地课堂观察发现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哪些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最后结合查找到的资料给出优化策略。

  (三)研究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2页。
  ]]所以,教学效果的好坏极大程度上受到教学语言的影响。而受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语文教师认为教学语言只要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足够了,过高的要求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是不必要的,这种思想就导致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很多问题。本文以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着重探究如何改善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概述

  要想准确找到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教学语言、什么是课堂教学语言、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区分这些概念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

  (一)教学语言

  石喜春指出,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条件下,针对不同的对象,为组织和从事特定的教学活动所使用的语言。[[[]石喜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最优化研究》,《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2期,第142~114页。]]李香林指出,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李香林:《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32期,第55~57页。]]刘健等人认为,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的所使用的语言。[[[]刘健,陈静,王韬:《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2期,第118~122页。]]卢杰指出,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各类语言总称,是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能力过程中使用的工作语言。[[[]卢杰:《教学语言的特点和要求》,《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31期,第13~14页。]]马佳欣指出,教学语言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使用的经过精心设计的语言。[[[]马佳欣:《浅谈新课程标下的语文教学语言》,《山西师大学报》,2014年第42期,第165~167页。]]关于教学语言的内涵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无论概念如何界定,“职业语言、面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都是概括“教学语言”时必不可少的要素。

  (二)课堂教学语言

  许多学者对课堂教学语言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温欣荣认为,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为达到某一预想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语言。[[[]温欣荣:《论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内在修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95~99页。]]宋其蕤、冯显灿认为,“课堂教学言语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智力的话语”。[[[]宋其蕤,冯显灿:《教学言语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0页。]]海松梅指出,课堂教学语言,顾名思义,是教师在课堂授课时使用的语言。[[[]海松梅:《论课堂教学语言的形成过程》,《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21期,第118~119页,]]崔梅、周芸认为,“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具体地说,“课堂教学语言是针对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所使用的语言”。[[[]崔梅,周芸:《小学教师语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虽然不同学者对于课堂教学语言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在对课堂教学语言内涵的看法上还是有相同点的,即是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教学语言。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基于以上对专家、学者们关于教学语言以及课堂教学语言的概念整理分析,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的说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了传授学生知识所使用的一种教学语言。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体现,语言是人类的工具。既然是工具,那么就有使用一说,使用的好,事半功倍;使用的不好,适得其反。通过实习与查阅资料,我发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着诸多问题,本部分将对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并分析原因,目的是为了抓准主要问题以便更有效地提出课堂语言的优化策略。

  (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是让一堂语文课大放异彩的关键,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师的个人魅力,还能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但是通过实习观察与查阅资料,我发现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语贫乏,句式单调,缺少丰富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词语积累库,有的人词句积累多,说起话来妙语连珠,写文章时信手拈来。而有的人积累很少,语料匮乏,语言表达让人感到僵硬。语料匮乏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因为没有足够的词语储备,会出现一句话或者一个词翻来覆去使用的情况,不仅重复啰嗦,而且让学生感到厌烦,没有听课的兴趣,课堂因此就显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和乐趣。如有些教师课堂上的过渡语,永远是“然后……”“下面我么们来看……”等等之类单调无趣的话;形容一个事物的时候只能干巴巴的蹦出几个词语。试想,原本一篇语句非常优美的文章,因为老师的词语匮乏,讲解的单薄无趣,根本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把学生带进课堂带进课本,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天天教学生在写作时要多用不同的修辞,不用的句式,要引经据典、生动有趣,但是很多教师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却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一节课上下来像凉白开一样无趣无味。还有的老师会有口头禅,且一节课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反复的讲,老师的口头禅在一定程度上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造成学生厌烦。有很多学生都抱怨过老师口头禅,甚至私下会模仿和嘲讽,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以上种种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好的影响,这样课堂的效率怎么可能高效呢?
  2.语言混乱,模糊不清,缺乏严密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我们日常说话聊天不一样,不是想到哪讲到哪随意发挥,其目的在于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所以教学语言首先要准确,不能有知识上的错误,还要尽可能精简,其次要让学生利于理解,通俗易懂,还要有一定的科学性。语文教师更应该严格贯彻这些要求,但是现实中很多老师达不到这些要求,他们的课堂语言混乱,没有中心经常想到哪说到哪,或是一句话中语序颠倒,用词不当,脱口而出的就是一句病句。我们经常说学生写作老是写病句,但是教师自己都经常犯错,怎么能给学生做个好的示范呢。还有一些教师上课老是出现停顿卡壳现象,讲着讲着突然没声了,不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话在嘴边但就是说不出来,反应一会再用一句很生硬的话带过,让学生听课感觉不连贯一头雾水。或者在面对学生提的问题时,虽然知道答案但是却没法表达出来,模模糊糊地说了一大堆后,不但不能让学生理解,反而给学生带来更多困惑,这样的课上下来没有任何质量可言。
  3.缺少音乐美和情感性,没有感染力
  优美的教学语言可以像歌声一样娓娓动听,与那一颗一颗心灵碰撞,产生共鸣,深深触动着学生,让学生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但是现实中很多教师没有这种出色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得他们的教学语言缺少这样的音乐美和感染力。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讲课的音量,讲课是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的,并不只是对哪几个同学讲的,有些老师的讲课声音太低,结果只有前两排的同学能听见,后面的同学一开始还能努力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什么,但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感到身心疲惫,注意力慢慢也集中不起来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成绩都会受影响而下降。相反的,有些老师声音太过洪亮,像个“大喇叭”,甚至隔壁班的学生都能听的非常清楚,给学生精神上带来紧绷绷的压迫感,非常不舒服。我们看电视的时候还知道要调个合适的音量听起来才能舒服,所以老师讲课时也要特别在意自己的音量大小。
  二是语速的问题,有些老师语速太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只顾着自己讲,学生脑子里根本反应不过来,也没有时间理解,老师又进入了下一个重点,一节课上下来像打仗,学生累得半死反而学不到东西,久之就产生烦躁厌恶之感。相反,有些老师语速过慢,课堂缺少一些刺激性和挑战性,学生的注意力渐渐被分散,听课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没有效率可言。
  三是语气语调的问题,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读书时要抑扬顿挫,读出感情,同样的这个要求也适用于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上。有些教师一整节课语调平淡,毫无激情,使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富有感情、语气语调有起伏变化的教学语言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4.语言没有想象的空间,缺乏启发性
  “不愤不启,不排不发”,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予语言上的启发和引导。但其实这一点很多教师做不到,他们更习惯自己把知识“打包”好然后一下子全抛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有的教师一节课只顾着自己讲,讲到了重点知识就提醒学生记笔记,一节课没有任何提问,学生基本没有思考的机会和积极性,又或者即便老师抛出问题给学生思考,却不能加以引导去启发学生,例如,在实习期间我听一位教师在分析《背影》一课中作者四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他提出问题后先带着学生一起找到第一次落泪的段落,然后直接给出概括:“是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的悲哀之泪”,接着让学生仿照此写法概括出余下三处流泪的原因。提问了几个学生,回答的都不是很好,但这位老师却并没有抓住机会对回答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引导,点评哪里有问题,该怎么样去概括,而是直接让学生坐下然后自己给出正确答案,好好的一次锻炼学生概括能力的机会就这样被老师“三言两语”的正确答案给丢掉了。还有些教师问题刚一提出,自己就给出正确答案,然后仅让学生回答“对不对”,学生在下面摇头晃脑的空喊“对”或者“不对”,根本没有动脑筋去思考。如此可怕的教育和教学方式,与他们选择的课堂语言脱不开关系。
  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把知识告诉学生就可以了,而应该是教师用自己的教学语言适时的给予学生引导,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根据你的话语去思考、去想象,这一点余映潮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他的教学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日常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一般都是对学生说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然后带着学生读一读就过去了,而余老师的语言非常经典,他先提出朗读这篇课文要做到“有味的朗读”,看似简单的有味一词便让学生思考什么样才算有味的朗读呢?接着余老师给出具体的要求,同学们恍然大悟,都跃跃欲试。第一遍学生齐读后,余老师点评朗读的不够舒缓,没有读出一种闲适之情,学生抓住闲适二字,第二遍齐读时比第一遍舒缓了很多,这次余老师点评读得还是有点快,要娓娓道来,学生调整了一下再次齐读,余老师对这一次朗读给予肯定,评价说:“同学们进步很大,但是读出的是现代文的感觉,文言文要怎样读呢?念、盖、但要读得较长”,学生又再次调整朗读,这一次声音舒缓,语速适中,重点字词处理的也很好,与第一遍相比天壤之别,但是朗读并没有结束,余老师又接着追问道:“同学们能不能体会到苏轼的心情啊?同学们应该读出一点快乐味道。从哪里可以看出苏轼的快乐?”学生回答“欣然、相与、亦未寝”,最后一遍余老师要求同学们带着一点快乐去朗读。看完之后不得不佩服余老师的语言功力,他的指导下的朗读才是真正达到目的的朗读,他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引导,每一次都给予评价和意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体味课文的意境,学生跟着他诗意的语言展开想象,渐渐地走进了文本。所以懂得用充满想象和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非常重要,不然只会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埋没学生的潜能。

  (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语文作为一门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的实践性课程,更注重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分析问题的成因,不断提升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水平和质量。根据长时间的课堂观察和查阅资料,针对上文中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1.知识储备不足
  语文教师在讲课时词语匮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不到位,知识点理解不够通透,自身都掌握不好又怎么可能准确规范、生动形象的传授给学生呢?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语文专业知识当然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还需掌握大量丰富的其他科学知识。当教师的知识储备足够丰富时,他的教学语言才会丰富多变、充满智慧。就如我们每次听特级教师上课,总会惊叹于他们睿智风趣的语言,往往很简单的话到他们嘴里总能有很巧妙的表达,这都自于他们平日的积累,才能有如此深厚的语言功底。例如我们上文提到的很多教师过渡语过于单调的问题,而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执教《散步》一课时却用巧妙自然的过渡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首先余老师在设计教学模式上就与普通教师不同,他采用的是一种新奇的、独创的教学模式——板块式。然后教学时余老师每个板块之间的衔接过渡语非常巧妙,从三个“建议”入手,再加上他生动的表述,大大增加了课堂的美感,我相信余老师这种深厚的语言功底一定离不开他扎实深厚而又渊博的知识。
  2.逻辑思维欠缺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又是语言的内容,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当前语文课堂教师语言模糊混乱、缺乏严密性都是因为受到教师思维的影响。当教师教学语言混乱,想到什么说什么,根本顾不上说出的话准不准确、有没有逻辑时,往往是因为他的思维已经没有条理先乱了,所以说出的话已经不受大脑的控制了;当教师思维阻塞时,思维无法发散,教学语言就会出现停顿、卡壳,脑海中好像空空一片什么都想不到了;另外当教师思维没有创造性时,语言也索然无味。因此,要想一个教师的教学语言优美,那么他的思维要有条理、要敏锐灵活、并且有一定的创造性。
  3.发音用声技能缺乏
  课堂教学语言想要具备艺术美的前提就是掌握必要的语言技能。郭启明老师也在他的《教师语言艺术》一书中说过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发音和修辞技能。上文我们提到的教师课堂教学时音量大小、语速快慢及语气语调等问题,都是由于老师缺乏必要的发音用声技能。而缺乏必要的口语修辞技则让教师的教学语言寡淡无味,这些都让教师的教学语言缺乏美感。此外,因为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教师的课堂语言没有感情的投入,所以很难有音调的起伏变化,显得简单、苍白。周小蓬在《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中曾说过:“语文是信息学科,又是情感最丰富的人文学科”[[[]周小蓬:《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2页。]],冷冰冰的语言根本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文章蕴含的脉脉温情,对材料的理解与感受就会缺乏深刻性,这样的语言又有何感染力呢?
  4.填鸭式教学以及教师文本解读不够深刻
  教师语言缺乏启发性其实是很普遍的,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填鸭式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学生对知识的获得都是被动接受。还有些教师觉得只要自己把知识点讲到就够了,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对学生有多大启发,而且还有教学任务的重压,这些都让他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注重启发学生。另外一点是对于新教师而言的,是即便他们有意地想要去启发学生,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做,往往在备课时候他们会对问题的答案以及提出后学生的回答都做一个预设,但是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全都在教师预料之内,当学生的答案和自己预设的相差甚远时,除了自己公布正确答案之外,想不到该怎么再去引导学生,这一点说明有时候教师对文本不够深刻,教师自身没有对讲授的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自己都没有准确的把握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又怎么能在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呢?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

  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优化是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本人通过本科阶段的理论学习以及实习阶段的观察与实践,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后就课堂语言方面的优化提出以下这些改进策略。

  (一)加强专业学习,丰富知识储备

  “专业”贵在“专”。语文教师应该是百科全书式的杂家,更应该是语文天地里的“专”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专业性还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做保障。因此,语文教师要拓宽学习渠道,加强专业学习,既要保证教学语言严谨准确,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
  1.通过多种方式丰富知识储备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例如,可以参加专业的培训机构或者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进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增加自己的知识,将所学到的教学方式加以尝试运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可以通过大量的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语文教师应该侧重阅读与文学和语文教学相关的书籍,比如,教师可以选择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经典作品。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自身爱好研读一些作品,如选择阅读与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相关的著作,通过阅读此类书籍来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从而提高自身实践水平。总之教师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积累、多思考、多交流,真正做到读有所得、读有所用。此外,教师也可以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学习他们的优秀教育理念。还可以从自己的教学经历中不断积累,长时间的教学一定会有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积极的去积累分析从而让自己的语言在生动形象性方面不断深造。
  2.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它不仅包含自身的专业性知识,同时与其他许多学科脱不开关系,因此如果想要自己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那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涉及。例如可以学习一些美学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进而在语文教学中提高自己欣赏文章美的能力。也可以大量阅读收集有助于课堂中使用的故事史实,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语文教师加强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做到“词不乏,句不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和语言
  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信息还是知识更新都是瞬息万变的,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授课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那么就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地去更新你的教学内容和语言。可以多上网,多看报,对有用的信息要及时记录整理,甚至可以将网络中一些没有坏影响的“俏皮话”添加到课堂语言中,这样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减少代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如果教师没有更新教学内容和语言的意识,总是将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东西翻来覆去讲,学生耳朵都听出茧子了,怎么可能愿意认真听讲。所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语言是十分必要的,但也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说过多的闲话。

  (二)加强思维训练,提升逻辑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又是语言的内容。在认识到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后,教师要有计划地去加强和锻炼。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后,在课堂语言的表达上效果上也会更好,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1.思维的条理性训练
  既然我们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模糊混乱、缺乏严密性等问题与教师的思维脱离不了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有目的地加强教师的思维品质训练。首先要对思维的条理性进行训练,教师的思维不混乱有逻辑时,他的教学语言才能清晰规范,才能利于学生的理解。由于思维是运用线状形式分布来表现其条理性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表述和语言组织时,借助关联词,会使得语言更有逻辑性、更为紧凑,如加入“不但……而且……”“假如……就…….”“首先……然后……”等关联词。教师也可以刻意地做一些练习,如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情,可以在脑海中仔细梳理,分析每一件事情的重要性、紧急性、主次性,甚至可以画一个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示,这些都有助于锻炼思维的条理性。
  2.思维的开阔性训练
  思维的开阔性与条理性不同,它是像蜘蛛网一样分布的,是由点向面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我们通过头脑风暴法做些联想训练,例如当有人提到“奔跑吧兄弟”,脑海中就自动浮现浙江卫视,接着联想到杭州,想到西湖。在面对问题时,要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向,从多方位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当有人问“报纸有什么用途”时,大部分人只能想到的是用来传播信息的,这是它最本质的作用,但我们说难道他不能用来练字、用来叠东西、用来收藏吗?我们应该在思考问题时要摆脱旧有观点的束缚,调动我们的大脑,尽可能地找到更多的解决办法,锻炼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另外,针对有些教师课堂反应慢,我们可以经常做一些脑筋急转弯或是参加辩论来锻炼思维敏捷性。
  3.思维的创造性训练
  最后,就是对思维的创新性进行培养。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思维的品质,才有可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有了思维的创新性,当我们面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时,我们的教学语言才能做到自如的转化。因为每个教师的水平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每次的教学研讨会,通过比较,切磋来学习一些教师思考问题的方法,吸收他们的一些创新性想法,从而挖掘到新奇的语言素材。

  (三)加强语言情感,提高语言美感

  如果想要教学语言给学生一种美感,那么确保讲课音量、语速、语气听起来舒适一定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除此以外,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倾注感情,只有让学生能真情实感的感受到作品的魅力,才能引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1.恰当的音量
  实践证明,教学中音量的变化控制好,会在不经意间触动学生的心灵,提高教学的效果。如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时,介绍“癌症之王”肝癌时,窦老师用的是十分平静的语调,好像介绍的是普通的感冒,大家都感到奇怪,但是在最后说到这个病会让人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死去时,她突然把说话的声音提高,语速加快,吐出“死去”一词,虽然窦老师是轻轻地说出来的,但这个词却沉沉地、重重地压在了大家的心头,体会到了文中母亲那巨大的痛苦。
  紧接着,窦老师没有片刻喘息地追问学生,并且将声音陡然提高,:“母亲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有没有像她的儿子那样,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突然就把将面前的玻璃砸碎?”“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歌猛地就把手边的东西摔出去?”“她有没有也像她……”这声音震聋发聩,敲打着每个人的心房。接着,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大声喊道:“没有!”到此,听者豁然开朗,窦老师那听似平静的声音下实则是母亲身心剧痛的隐忍,而后那令人激荡的呐喊则是为了表现出儿子双腿瘫痪后那万念俱灰的暴怒,这其中又隐藏了母亲多少的爱!所以教师运用恰当的音量不仅能为课堂营造氛围,更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2.应景的语速
  语速过快过慢都不利于课堂的学习效率,我们说一般听起来比较舒服的语速是每分钟180至200字左右,语速过快或过慢的教师可以每天花时间计时朗读,看看自己平时一分钟能讲多少字,然后把自己的语速调至最佳状态,而且要力求吐字清晰,这里也可以配套做一-些归音吐词的训练。或者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调整语速,能让学生通过你的说话语速把握到教师想传达的重点,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课前与学生谈话时,脸上一直带着微笑,微微的倾着上身,环顾着整个班级,与学生有眼神上的交流。在自我介绍时,窦老师的语速较慢,对作者史铁生的介绍用了很多短句,这种像谈话一样缓缓的语速,不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符合本篇文章的情感基调。
  3.融情的语气
  只有倾注了情感的教学语言才会有生命力,有感染力,能够洞穿学生的心灵。且语气语调的变化也极为重要。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讲授的内容来决定说话语气,不能永远是一个调,比如讲到快乐的地方语气就要轻松欢快,相反,讲到悲伤的地方就要用低沉的声音,语调的起伏也不能过大,如果是在描述令人愤怒的事情,音量要提高,情绪就要高昂。因此,语气要根据授课内容来“量体裁衣”,才能打造出最能触动心灵的教学语言。

  (四)加强文本解读,激发学生思维

  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的,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1.采用对话式教学
  我们说填鸭式教学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潜能和素质肯定是弊大于利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多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课堂不是讲座,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对话,需要语言和思维的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有魅力和吸引力。如黄厚江老师在执教七年级课文《猫》这一课时,刚一上课黄老师就用“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了!”这种平易幽默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然后在分析文中三只猫的特点时,黄老师没有简单的让学生直接填写教材上提供的表格,而是改为一种新颖独特的学习活动,即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根据每只猫的颜色、形状、性格分别给它们取相应的名字。当学生回答的不准确时,黄老师没有自己给出更好的答案,而是接着对学生提出追问,如当学生为第一只猫取名为白球时,黄老师问这只猫的颜色是不是真的很白,没有其他杂色,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学生回答说是花白,黄老师接着又问那给它取名是“花球”好还是“白球”好,思考过后学生一致认同还是“花球”更准确一些。通过这一问题,学生明白了语言在使用时,一定要去仔细地体味、咂摸,任何细小的不同都能产生另外的意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黄老师用的都是这种轻松愉快的对话式教学,不仅在很多问题上有效地启发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而且大大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整个课堂弥漫着轻松愉悦之情。
  2.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相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启发式教学常用的手段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其融入其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在情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当然如果仅仅靠教师直白的语言是很难让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的。所以教师不能因循守旧,一定要把自己的教学思路拓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调整思路,尽可能地创设出最贴近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能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如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结构精巧,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就是作者把乡愁写的太过抽象,学生可能不好理解,如果想让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变得具体、生动感人、易于理解,那么可以给它谱上简单的曲子,让学生在歌声中受到感染。学生。又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语言优美,笔调哀婉,韵味悠长,教学时可以引用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借助歌曲来品味词的意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3.多角度解读文本
  教师想要去启发引导学生首先自己要能透彻解读文本,如上文说到的余映潮老师,正是因为他对课文理解足够透彻,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把文章的意境在朗读中一点点传达给学生。那么对于文本的解读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带入学生,教师把自己带入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看这篇文章,有什么难点或是新奇点,能不能读懂文章。如在教授《阿德的梦》这一课时,这篇课文写作的时间比较久远,距今已经几十年了,文中通过主人公阿德以做梦的方式幻想了21世纪的高科技生活,载人飞船、太阳能汽车在那个年代都是很遥远的事情,人们对此充满好奇与向往,所以如果放在十多年前的时候教学,还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但是现在神舟十号都飞上太空了,无论是载人飞船还是太阳能汽车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丝毫不陌生,宇航员甚至可以在空中直播授课,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很多关于太空、关于宇宙的信息,这篇文章的幻想对于他们来说早已不新鲜,学习起来没有任何吸引力。因此,不如在在学生预习过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阿德的梦有哪些已经实现了?你对未来又有哪些梦呢?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二是带入作者,针对文本,在授课时要抓住文本的体裁特对文本进行解读,才能让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充实,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表达。三是从编者的角度出发揣摩编者的意图,每一篇文章都不是随意放在教材中,包括文章编排的顺序都是有内涵的,所以教师要去思考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教学的意图是什么,然后结合单元和文章两个学习目标,确定教学的内容及重难点。当然除了这三点外还有很多方法,但只有立足教材立足文本,教师才能更好的传情达意,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维。

  结论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与运用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是通过实际观察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分类整理,将具有概括性的观点运用到文章中,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希望这些策略能有效地改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学质量。
  由于本人在本科阶段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所以在对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上可能会不到位,相应的优化策略也并不完善,但是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仍然会坚持对此论题进行深度研究,并永远充满参与热情,争取能提出更加有效的改进策略,让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32.
  [2]石喜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最优化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报,2013,34(1):142-144.
  [3]李香林.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7):55-57.
  [4]刘健,陈静,王韬.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32(6):118-122.
  [5]卢杰.教学语言的特点和要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2):13-14.
  [6]马佳欣.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语言[J].山西师大学报,2014,41(2):165-167.
  [7]温欣荣.论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内在修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1(1):95-99.
  [8]宋其蕤,冯显灿.教学言语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9]海松梅.论课堂教学语言的形成过程[J].许昌师专学报,2002,21(4):118-119.
  [10]崔梅,周芸.小学教师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
  [11]周小蓬.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2]漆尚斌.试论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闫磊.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言语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论文硕士学位,2011.
  [14]孙远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5]周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6]姚如月.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3962.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1年9月12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