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舞蹈韵律节奏对舞蹈风格呈现的影响

       摘要:

舞蹈是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是众多技术性动作的结合,也是各民族文明的展示,表现了我国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舞蹈的风格表现力越来越重视,对民间舞蹈风格表现力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影响舞蹈风格的表现力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舞蹈韵律节奏在舞蹈风格的呈现上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通律节奏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舞蹈风格,而两者相结合才能将风格的特色体现出来。因此,笔者试着从维族、藏族、傣族三个典型的少数民族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舞种,并探究了韵律节奏对舞蹈风格的影响以及重要性。

关键词:韵律 风格 中国民间舞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贯通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博大精深而又具有地方特色。民族民间舞作为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更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内涵。各民族舞蹈艺术特色基本上都是存在差异的,体现出了我国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内涵以及艺术的手法和审美观念。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舞蹈的风格表现力越来越重视,对民间舞蹈风格表现力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完美的舞蹈,除了要有完美的套路之外,还需要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形式和丰富的表现力,表现力是对人的内在情感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表演者现场表现出来的运动激情、自信能力以及利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与裁判员及观众进行交流的反映[4],一个演员的表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决定其表演的效果。影响舞蹈风格的表现力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演员的专项技术、艺术修养、舞蹈的韵律节奏以及导演的舞蹈编排等,其中,舞蹈韵律节奏在舞蹈风格的呈现上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因此,本文从维族、藏族、傣族三个典型的少数民族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舞种,并探究了韵律节奏对舞蹈风格的影响以及重要性。

一、舞蹈韵律节奏的定义

节奏是一种有规律性的突变,常常和韵律同时发生在人的自然和社会活动中。其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反复、对应等,通过各种形式将一些变化因素组织起来,从而融合为一个具有逻辑性的整体,这就是节奏。节奏的变化表现为事物发展的本原,艺术灵魂所在。而舞蹈韵律节奏则是在音乐中用流畅的动作和步伐对音乐鼓点做出个人的理解并诠释出来。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1-3]。

舞蹈节奏是舞蹈中三大元素之一,是形成动作的基本,是构成组合的框架,是连接动的桥梁。舞蹈离不开节奏,通过巧妙的变化节奏,组成不同的舞蹈,节奏也是依附在舞蹈动作中的,没有动作是没办法说节奏的。每个人对于音乐和节奏的看法不同,所呈现出的风格、视觉效果等就会大不一样。

二、舞蹈风格的呈现与舞蹈韵律节奏的关系

不同的少数民族由于其地理疆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其民间舞蹈也具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经常在传统节日或宗教活动中以节目的形式呈现,而且多数和歌曲、乐器等进行组合,呈现出灵活欢快的特点,在实际表演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烈的随机性,在音乐和节奏感的带动下更容易即兴表演,体现了民间艺人超强的临场发发挥能力和创新能力[4]。一般,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背后都蕴含着一个具体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大多与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有关,或表现对英雄人物的敬佩,或传递一种精神信仰,使得舞蹈背后有了情感上的支撑,也表现了当地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蒙古族的《成吉思汗颂》为例,该舞蹈是为了纪念蒙古族的祖先而作,表达了后人对祖先的敬佩之情。

在中国多种多样的民族民间舞中,表达相同含义也会有不同的舞蹈套路,而存在这样不同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各民族历史流传下来的各个种类的舞蹈、演奏乐器的不同、伴奏乐器的不同以及民族服饰配饰的不同等因素[5]。其中比较突出的有维吾尔族舞蹈、藏族舞蹈、傣族舞蹈这三个,笔者将对这三个民族民间舞中的不同风格进行分析和证明观点。

三、维吾尔族舞蹈中的“赛乃姆”

 (一)、“赛乃姆”历史由来

“赛乃姆”来源于古代新疆民间曲调,原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田县中流传,其调节奏平缓,旋律悠扬,适合用于舞蹈[6]。“赛乃姆”在阿拉伯语中是钦佩的美人、尊敬的偶像等意思,可以看出维吾尔族对美的向往。

在伊斯兰教推行后出现并流行,其最开始由赛兰人的“胡旋舞”和“柘枝舞”组成,后来慢慢结合形成了现在的“赛乃姆”。在清代历史卷宗中就已出现,可以看出“赛乃姆”在清代就已经进入了宫廷表演中,并且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记载中“服背褂上下身锦腰裥绸接袖衣,冠锦面布里倭缎缘边回回帽,著青缎《赛乃姆》之一靴,系绿绸带,于乐作后即上”详细的写出了舞者的穿着,使人仿佛亲眼所见。“赛乃姆”分为东南北疆,人们通常将地区名称冠在前,如:和田赛乃姆、库车赛乃姆等。“赛乃姆”是新疆人民生活和生产中的亲身经历,然后在舞蹈上的表现,这就是得该舞蹈的风格受到新疆人民生活习俗的影响。生活中心情不错或有高兴事时,一些女子就会有感而发,不自觉的跳起舞蹈来,脖子抖动,并不时地挑动眉眼以抒发她们的心情。 由于古代与西域相近,还吸收了西域盛行的民族舞——胡旋舞,因此在“赛乃姆”中出现了很多旋转的动作,表演时动作较轻快、激情又优雅,配合上手部和面部的变化,让整个舞姿更加精彩动人。在这些舞姿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维族人民的一些性格特点,比如积极向上、热心助人等。

(二)、“赛乃姆”的配乐乐器

与新建各个地方的伴奏乐器一样都以手鼓为主,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和田赛乃姆使用的自制乐器“巴拉曼”。“巴拉曼”是由一种旱芦苇制得,管长长短不一,但是一般均在28cm左右,管的上端是呈十字形的双簧哨片吹口,管中下端有八个正方形的按音孔,簧片下端还会用竹片或木片夹住捆紧防止变形,夹片的两端系上红色的绸带作为装饰。这种旱芦苇产于新疆本地,这也看出了音乐舞蹈与本地环境的相关性。演奏时保持管身竖置,右手除大拇指外四个指头按第一、二、三、四开孔,左手则负责剩下四个开孔,演奏者口含簧片吹气发声,用气时需均匀而饱满。通过改变管身长度、开孔的数量、含簧片的距离和用气的力度改变奏出的音色,演奏出不同的乐曲。“赛乃姆”最著名的演奏非《十二木卡姆》莫属,“巴拉曼”也是《十二木卡姆》中必不可少的乐器,由于赛乃姆的声音和音色等特点,最适合《十二木卡姆》这样的抒情性曲调,同时也使其表现更加淋漓尽致[7-9]。

 (三)、“赛乃姆”的韵律节奏

 1、“赛乃姆”的音乐韵律节奏

“赛乃姆”的节奏属于强拍重于弱拍,组曲中每环之间要紧密相接,中间既没有前奏曲也没有间奏曲,节奏自由简明,每个地区的节奏也在基础节拍中加入了不同的变奏,甚至能在同一个“赛乃姆”中听到不同的鼓点节奏。虽然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变奏,但在大致音乐节奏里主要分为:木凯迪满——歌曲舞——区希尔给,普遍的“赛乃姆”的木凯迪满部分由木凯迪满(声乐)和木凯迪满(器乐)组成。通常在最初的木凯迪满部分采取4/4节拍,给人感觉较舒缓沉稳,适合放在前奏作为进入表演的准备;到了高潮部分采用了2/4拍,鼓点节奏加快,将表演推入热烈的气氛中,部分的“赛乃姆”也会使用5/8拍来区分不同地区,其中、从头到尾都用4/4拍的伊犁“赛乃姆”,但在节奏速度上会有所不同。所以“赛乃姆”的节奏变化时比较丰富的,击鼓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2、“赛乃姆”的舞蹈韵律节奏

“赛乃姆”的舞蹈是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其风格和形式均是从生活中演变的,其特点有肩膀、上半身头、手腕等方面的配合,头部动作的移颈,肩膀动作的顶肩,手腕动作的翻绕晚,手位动作的托帽式、拉裙式、抚胸式等[10],腰部动作的胸腰和大腰等,和脸部的挑眉眨眼相配合;下半身对膝盖和小腿的控制,多用到三步一抬和点退步等点、跺、踢的动作,将动作与鼓点紧密结合,强调重拍。“赛乃姆”的基本站姿时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还有微颤的富有弹性的膝盖动律也是特点之一。手部的丰富多变,绕腕、响指、拍手等修饰性的动作加上“移颈”的点缀,以及配上脸部随气氛而的表情,形成了豪放又不轻浮的画面[11];膝盖的微颤体现出像在沙漠中行走的特征,更加富有生活化,舞蹈细腻多变又不繁琐的独特风格。还有许多经典的托帽式、拉裙式、抚胸式等动作,都是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将舞蹈表现得惟妙惟肖。

  3、“赛乃姆”的服装

“赛乃姆”的服装有外衣、内衬、鞋等。外衣有短衫、短裙等五种,长度过腰的短衫为男子服饰,剩下的坎肩、短裙则是女子穿的多一些。下装则比较简单,直筒裤是男女都可以穿的,帽子分为皮帽和花帽,鞋子分为皮靴和皮鞋,腰部配饰男士较多佩戴腰巾和腰带,女士很少佩戴。

 (四)、“赛乃姆”韵律节奏对舞蹈风格呈现的影响

“赛乃姆”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由民歌、歌舞、乐器等相互配合而成。由于维吾尔族人民所生活的环境和当地的风俗习惯的影响,“赛乃姆”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不一样。以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为基础并融合了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节奏,闻名世界的名曲组《十二木卡姆》也是创新而成的经典之一,至今一直被当地人民称为“维吾尔族之母”。而舞蹈中生活化的动作与曲组相结合,配合着击鼓的鼓声和时快时慢的节奏,使得“赛乃木”的风格更加具有表现力,体现了该舞的自由欢快、热情奔放。

四、藏族舞蹈中的“堆谐”

 (一)、“堆谐”的历史由来

  1、“堆谐”的历史由来

“堆谐”来源于西藏地区,是其地区的一种歌舞。在藏语中“堆”为高地,是藏族人们对一些区域的称呼;“谐”则是在藏族农村民间的一种圆圈舞;所以“堆谐”指在藏族高地的民间的一种自发式圆圈舞[12]。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在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均有各自不同的叫法,例如,“谐萨”、“谐宁”、“堆谢”等。由于还没找到专业的史XX载,暂未能确定其发源地和产生时间,但目前为止民间有两个发源地说法是比较盛传的,一是发源于阿里三环地区,前身叫“果谐”[13];二是在日碦则地区的定日和拉萨附近,因阿里地区并没有这样的艺术形式。关于产生时间,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出现在公元13世纪,后流行于17世纪中叶,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政治较稳定,各文化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堆谐”在这样的情形下也就应运而生了。

 2、的较固定式的伴奏乐队

六弦琴在藏语中是“声音悦耳的琴”,又称为扎木年,是藏族人“堆谐”的配乐乐器其配乐乐器最早是使用625式札木年琴,后来慢慢加入了竹笛、扬琴、胡琴和串铃等乐器组合而成民自己创造的乐器,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是堆谐曲中必不可少的乐器。琴身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等部分组成,以红木为原材料制成的最好[14]。演奏者将琴上的绸带挂在右肩上,使琴斜挂在胸前,左手食指或中指于无名指握住琴杆,右手执拨片弹拨弦轴发声。还分为四种规格和不同的尺寸和用途,在藏族歌舞中较常见的是大中扎木年,琴色相比吉他更清脆,余音与下一音符相连接,在回味的同时又感受下一个声音的叠加,在弹唱的过程中更突显藏族人民的风格。

 (二)、“堆谐”的韵律节奏

  1、“堆谐”的音乐韵律节奏

“堆谐”的音乐风格独特,音调优美欢快,种类丰富,既是自娱性舞蹈又可以用来表演,它的演出场地和时间没有任何限制,男女老少都可参与。其有着固定的曲调,正曲由“降谐”——慢板、“谐个”——歌头、“觉谐”——快板和“谐休”——尾声五个部分组成,慢板在藏语中称为“降谐”[15-17],“降”及慢的意思,曲调较悠扬,以唱为主,舞蹈为辅;快板则被称为“觉谐”,“觉”便是快的意思,曲调活泼欢快,舞蹈为主,唱歌为辅,并且有一段固定的尾声与舞蹈结束时的舞步相配合,只有极少数个别歌曲不使用尾。觉谐的音乐是建立在降谐的基础上,更加简单、欢快,使舞者的情绪更加高涨,活跃现场气氛,在室内表演堆谐是还会在脚下放一块长木板,用鞋后跟打击木板发出响声,增加表演的音响效果。如今,堆谐的音乐已经基本固定化,它的首尾舞曲基本不变,可以通用。

 2、“堆谐”的舞蹈韵律节奏

“堆谐”中最出名的是踢踏舞,但它和一般流行的踢踏舞的区别在于踢踏打点的方式,保持踢踏舞本身的节奏又有着自己的舞蹈风格和民族特色。由于受到宗教压迫的心理痕迹和劳动者为了减轻身体负担的自我调节,使得藏族舞出现了弓腰、曲背等基本特征。舞者的重心大多落在腰部以下,膝盖放松,上半身微微前倾,使其看起来感觉在向下沉,在整体形态上更加随意潇洒。“堆谐”踢踏舞中最具有风格的特点是在乐曲的重拍或前半拍,舞者会抬起脚,到了弱拍或后半拍时脚蹬硬底皮鞋,敲击地面发出声音,这种在后半拍踢踏的节奏凸显了音乐的强弱关系,使其看起来节奏感十足、身体的配合协调,并且在表演过程中加入了藏族特有的颤膝,形成了藏族堆谐踢踏舞。堆谐在节拍上是分为4/4拍和2/4拍,步法更是多种多样,可以和着节拍形成5、7、9等连续打点,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及表现力[18]。

(三)、“堆谐”韵律节奏对舞蹈风格呈现的影响

藏族以民间歌舞的形式,真实的反映出藏族人民的劳作、生产、人文风情、爱情亲情的社会风情和源远悠久的辉煌历史。在“堆谐”表演中以固定的曲调、独特的节奏步伐等因素,组成了变化丰富的风格,特别是重拍错位的舞步,将音乐的强弱关系凸显得更加明显,给堆谐的表演带来了更强的节奏感和更丰富的节奏变化。舞者须准确的把握节奏,既不拖,又不赶,配合上扎木年等地方特色乐器和藏族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和对舞蹈的热爱,使堆谐在藏族舞乃至整个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历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五、傣族舞中的“噶光”

(一)、“噶光”的历史由来

傣族早在公元1世纪时就出现在古XX载中,是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三道弯”是傣族舞中最著名的舞蹈,其体态造型或是模仿了自然界生物生长过程,或是模仿了动物的生活习性,表现傣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佩,是对宗教信仰的体现,当地人民所信奉的“小乘佛教”崇尚着许多与现代社会相符的理念,而其宗教图腾正是孔雀。又因傣族连接着东南亚许多国家,民族节日受到影响,宗教信仰各有不同,而庆祝节日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噶光”作为傣族最古老的传统舞蹈,起源于傣族人民对丰收时的庆祝,流传于20多个县市[19],是傣族老少最喜爱的自娱式舞蹈。“噶光”又称为“嘎半光”,在傣语中分别是“舞”和“鼓”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击鼓起舞,也可以说成是围着鼓跳起舞。在传统“泼水节”的前一天,全村人都会聚在在广场上进行准备仪式,在结束泼水节后,男女老少围着象脚鼓跳起“噶光”;碰上秋收之际时,每天晚上都要跳,一直从秋收跳到小乘佛教的“开门节”,在“开门节”当天还要跳上一整天以表达自然的敬畏。在特殊的日子里,“噶光”显得特别具有重要意义,这表达出了傣族人民对“噶光”的喜爱。

 (二)、“噶光”的配乐乐器

“噶光”主要伴奏乐器是象脚鼓,不同地方的演奏方式也各具特色,以圆圈的队形进行舞蹈。象脚鼓自古以来就是是傣族的一种传统乐器,从明代人就发现了与其相关的记载,由此可知其在明代之前就已出现。象脚鼓由木材拼接而成,用蛇皮制成鼓面并用细牛皮条勒紧,可调节控制鼓面的松紧。象脚鼓的鼓身常以孔雀为图腾进行修饰,有吉祥如意的深刻内涵,而鼓身类似象脚,寓意着五谷丰登,体现出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鼓的上半部分中空,鼓形是杯式共鸣体,鼓腰及下半部分印有图腾,还有些会系上绸带或者彩球。其演奏方法就更加多种多样了,演奏者需用到指、掌、拳、肘、脚等部位,鼓点多变旋律轻快。演奏时将背带挂于肩上,鼓身可向一侧倾斜也可立直在地上,有时也会边奏边舞。演奏方式有正拍、闷拍、指拍等,有的还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音色和音高,比如,在鼓面中心抹上饭团糊等。象脚鼓有三种不同的尺寸,长象脚鼓音色浑厚、中象脚鼓激扬、短象脚鼓清脆,是一种具有色彩性的演奏乐器[20]。

 (三)、“噶光”的韵律节奏

“噶光”步伐以错步和点步为主,以男子象脚鼓和女子群舞组成表演队伍,以围成圆形转圈为基本队形,其表演内容较固定,以手臂的翻转、脚下的轻点和臀部的扭摆为重点动作,姿势也保持傣族特有的“三道弯”。动作以短句的形式组成,节拍以4个八拍、8个八拍和16个八拍为一个舞段,每一舞段可以重复循环进行,也可以把几个舞段串接成一组,再根据当时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重复。第一舞段是邀宾舞,舞者在乐队的演奏中进场,面对面站立并谦和的将双手在胸前合十行礼,舞步由“四步一行礼”为主,男士和女士可以互相邀请;第二舞段由7个小节组成,是表演的高潮部分,舞者通过傣族特有的舞步表现出傣家人形态上的轻盈、含蓄和体态上的文雅、端庄。

(四)、“噶光”的韵律节奏对舞蹈风格呈现的影响

“噶光”在象脚鼓鼓点中配入傣族的特色形态和动作,以较固定的表演内容和不同的节奏融合在一起,在重复与穿插之间创造新的舞段,将傣族人民在山地劳动的形态舞蹈化,表现出傣族女孩的体形美。男子击鼓产生的鼓点给女子群舞增加了阳性活力,男女搭配体现出欢乐的节日气息,不分场合不分年龄更是让“噶光”成为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原因之一。

六、组成舞蹈风格的因素

综上所述,三个民族的舞蹈风格由几大观点因素组成:

(一)、悠久的历史长河决定了当地民间舞蹈基础体态。

维吾尔族的昂首立腰源于对胡旋舞的总结和创新,展现出新疆女子的婀娜,“赛乃姆”的舞蹈是来源于人民的历史生活,其风格和形式均是从生活中演变的;藏族的弯腰颤膝从高地高山的劳作生活中改变而来,展现出当地人民的朴实本分和热爱生活,它的演出场地和时间没有任何限制,男女老少都可参与;傣族的“三道弯”来自当地传统的民族节日,展现出傣家人的热情好客以及傣族女孩的体形美。虽然三种舞蹈具有各自的历史特色,但是从本质上说,这些舞蹈均与本地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是离不开的。

 (二)、丰富的乐器和经典的配乐曲目给舞蹈表演增添了民族风味。

维吾尔族的“巴拉曼”和《十二木卡姆》,用吹奏乐器搭配上经典曲目,给维吾尔族舞蹈到来了活泼欢快的表演气氛;藏族的弹奏乐器扎木年,琴色清脆,余音浓厚,感受到藏族的民间艺人技艺高超;傣族的葫芦丝和象脚鼓让人印象深刻,葫芦丝的嘹亮和象脚鼓的沉稳,对傣族舞蹈的表演增添了听觉这一元素,使表演更加完整。

 (三)、多变的韵律节奏带给舞蹈动作更多的变化和表演效果。

整体上来说,维吾尔族的强重于弱、藏族的快慢拍结合、傣族的错步和点步为主,都体现了韵律节奏对蹈动作的影响效果。“赛乃姆”的节奏属于强拍重于弱拍,其舞蹈特点有肩膀、上半身头、手腕等方面的配合,头部动作的移颈,肩膀动作的顶肩,将动作与鼓点紧密结合,强调重拍。“堆谐”的音乐风格独特,音调优美欢快,种类丰富,既是自娱性舞蹈又可以用来表演,其舞蹈有弓腰、曲背等基本特征。“噶光”步伐以错步和点步为主,以男子象脚鼓和女子群舞组成表演队伍,在象脚鼓鼓点中配入傣族的特色形态和动作,以较固定的表演内容和不同的节奏融合在一起,在重复与穿插之间创造新的舞段。

七、总结

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众多技术性动作于一身,展示了各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经历了千年历史的洗礼,各个民族均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民间舞蹈,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人文风景下,形成了不同的舞种,用不同的乐器配乐、不同的舞步不同的服饰等组成了不同的风格,这也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魅力所在。

通过对第三个民族特色舞蹈的综述分析,我们发现,影响舞蹈风格的主要因素表现为三个方面,悠久的历史长河决定了当地民间舞蹈基础体态,丰富的乐器和经典的配乐曲目给舞蹈表演增添了民族风味,多变的韵律节奏带给舞蹈动作更多的变化和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文华.赣南客家舞蹈中“单袖筒”的形态与文化传承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5):268-273.

[2]欧阳绍清.江西采茶戏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以南昌采茶戏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56-159.

[3]石裕祖.在民间舞教学体系中延伸民族舞蹈文化——谈民族地区专业舞蹈院校的民间舞蹈教育[J].民族艺术研究,2014(3):132-133.

[4]曾泽昌.独具特色的“三绝”——谈赣南民间舞中的三大表演技巧[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5(18):179-182.

[5]许华春.茶歌声中的广场舞—谈广场舞中茶乡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弘扬[J].中国音乐,2016(12):112-115.

[6]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7] 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8]张文艳.地域文化差异对舞蹈的影响[J].现代企业文化,2009(1).

[9]张强.浅析地域文化中舞蹈的发展及区别[J].艺术品鉴 2017(02).

[10]张大鸣.论傣族生态文化对傣族舞蹈的影响[J].艺术评论,2009(7).

[11] 任静.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特征与运用[J].西部皮革,2020,第4期

[12] 袁艺文.傣族舞“三道弯”形态的文化内涵展现[J].戏剧之家,2019,第14期

[13] 邹佳别.试分析敦煌舞与傣族舞的形态对比[J].北方文学,2017,第6期

[14]王金子.浅析傣族舞蹈中表现的宗教信仰与图腾崇拜[J].文学界(理论版),2012(5).

[15]刘晔.浅论“水”特质的傣族舞蹈文化[J].电影评介,2009(15).[3]易佳.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与美学意义[J].艺海,2013(12).

[16] 易佳.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与美学意义[J].艺海,2013,第12期

[17] 张大鸣.论傣族生态文化对傣族舞蹈的影响[J].艺术评论,2009,第7期

[18] 王金子.浅析傣族舞蹈中表现的宗教信仰与图腾崇拜[J].文学界(理论版),2012,第5期

[19] 刘晔.浅论“水”特质的傣族舞蹈文化[J].电影评介,2009,第15期

[20]彭强. 浅析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外民族舞蹈[J]. 传播力研究, 2019, (9):173.

 

试论舞蹈韵律节奏对舞蹈风格呈现的影响

试论舞蹈韵律节奏对舞蹈风格呈现的影响

VIP月卡¥免费
VIP年会员¥免费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1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39992.html,

(0)
1158编辑
上一篇 2023年5月13日
下一篇 2023年5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