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风俗文化在布努瑶族舞蹈中的呈现—以《金锣舞》为例

摘要

当前社会发展不断变革、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广西布努瑶族的风俗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重大考验。目前广西布努瑶族的风俗文化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金锣舞》也被入选为国家第四批非遗项目。它不仅是瑶族同胞民族文化的符号象征,还是代表着广大布努瑶族劳动人民辛苦奋斗的结晶。在当地每一年的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布努瑶族人民就会敲响金锣来迎喜庆,庆丰收。故以《金锣舞》为例,对布努瑶族的风俗文化在舞蹈中的呈现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风俗文化 布努瑶族 舞蹈 金锣舞 呈现

.绪论

布努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古老悠远的民族。这个民族的人们都十分信仰宗教,蕴藏着许多具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正好完美的诠释了布努瑶族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特色。本文以风俗文化在布努瑶族舞蹈中的呈现展开讨论,提出风俗文化在布努瑶族舞蹈中的重要地位。

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受到了许多自然环境和历史变迁的影响。而生活在那个时候的人们社会意识并不是那么强烈,只能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来维持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在布努瑶族当地有一种节日叫做“祝著节”,这个节日是布努瑶族人民为了庆祝瑶族始母的生日而形成的。经过时间的沉淀,节日的性质由祝寿变为了庆丰收、保平安。由于这个节日在当地十分受人们的关注,久而久之便流行起来一些带有浓郁民族色彩的风俗活动。比如:金锣舞、笑酒、祭拜神灵、武术表演等。因此人们在举办活动的同时,利用活动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文章以《金锣舞》为例,来探究布努瑶族的风俗文化,正是因为在布努瑶族当地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活动是金锣舞。金锣舞是当地劳动人民不断生产、不断发展的一种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艺术形式。它主要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情感表达。在每一年的新春来临之际,当地劳动人民就会敲响金锣,几十个人排列成一个方阵,男女相互搭对来随着锣声翩翩起舞。人们以这种方式来庆丰收、保平安,在舞蹈的氛围中宣泄自己的情感。

金锣舞是被一代一代的人流传至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标准的变化,现有的金锣舞中添加了一些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元素,在舞蹈表演时的情感以及动作可能会更加的细腻化。在整支舞蹈中的很多动作都可以呈现出布努瑶族当地独特的风俗文化,由于自己参加过《金锣舞》的演出,所以更加能身临其境的感觉到当地布努瑶族人民在整个舞蹈中对于情感的抒发是相当饱满的。除了情感的方面,就风俗文化而言,整支舞蹈展现的布努瑶族地区的风俗元素也非常丰富,正是这些风俗元素才使金锣舞有了更好的舞台效果,给予观众眼球一个更好的视觉效果。而整个舞蹈的编排过程中更加有力的体现了当地浓郁的民族风俗文化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当地人民独有的民族情怀、塑造了当地人民淳朴善良的民族形象。下文内容则是对风俗文化在布努瑶族舞蹈中的呈现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二.布努瑶族的地狱文化及发展历史

(一)布努瑶族的形成

布努瑶族作为一个古老悠远的民族,它拥有着许多历史传说故事。这个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些县中,其中最为代表的就是田东县。布努瑶族的人民每一个都充满智慧,他们勤劳朴实,善良勇敢,在历史不断发展变迁的过程中,造就了自己的文化艺术,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活动。据史XX载,布努瑶族人民源于中国古代的“蛮人”,“蛮人”是中国古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一个古老悠远的部落群体,在后来被羌戎、东夷等联盟集团击败后,而迁至于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地区;以及印度支那半岛地区;所以被称为了“南蛮”。[12]然而布努瑶族是属于“南蛮”的一部分。

布努瑶族其实和其他少数民族是一样的,早期居住在古越南的地方,后期发展并分布于都安、大化两县。 在都安,大化两县的人民分布较多,大多都为布努瑶族的蓝、韦姓,都有各自的族谱,在家谱上面会记载着它们祖先的发源地,以及被压迫和被迫迁徙的一些历史资料。依据蓝姓的布努瑶族家谱上记载,是因为战乱才迁徙到广西的桂林郡,后来又被宋五朝驱逐,又从忻城县迁徙到了宜州地,后来才逐渐的演变成了都安和大化两县各地。而依据韦姓布努瑶族家谱上记载,韦姓的来源本来是有两支,夏时建有韦国,成汤灭夏时韦国也被灭掉,国中的公族和子孙以国为姓,这也是韦姓的第一支;而韦姓的另一支为汉朝的韩信在楚汉相争中立下了大功,后来被萧何推荐给了刘邦,而刘邦要谋权篡位所以让萧何使计杀了韩信,韩信被杀后,萧何于心不忍,偷偷的留下了韩信的一个儿子给韩家继承宗祖,但又怕被别人发现,于是把韩姓去掉了一半改成了韦姓。在后期迁徙到了都安,大化等地区。

在韦姓被害以后,族人迁徙到了东兰州,大部分人以效壮为主,少数人因为逃避上级的压迫而流入瑶族,久而久之就成为了瑶人。

经过相关资料查询,《评皇卷牒》中有记载到布努瑶族非常信奉“盘古开天地”这一神话传说故事,和盘瑶的为同一姓氏,在到后来由于社会的变迁,李姓瑶家迁徙到了桂西地区,穴变为蒙,韦,罗等与布努瑶同化,成为了今天的布努瑶族。

(二)布努瑶族的丧葬饮食习俗及风情文化

布努瑶族的饮食习俗文化是最独具特色的,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布努瑶族的丧事活动都是与饮食习俗文化密不可分的。每当布努瑶族人民去世或病故时,当地的人民都会为去世的人举办死者亡魂超度仪式,也称为“开道场”,这个仪式的时间有长也有短。时间长的几乎要达到一天一夜,而时间短的话,仅仅只有2-4小时。

在举行丧事活动的当天,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们都会被邀请到活动现场来祭拜;而主家要摆桌请客表达自己对客人的尊重。到了第二天,主家要切好牛羊猪肉以及一些海鲜等来招待奔丧的客人,这顿饭也称为“正餐”。一桌子大概会安排10个人入座,不允许浪费,如果有吃不完剩下的饭菜则要打包带回家里继续食用。按照布努瑶族当地的风俗习惯,办丧事请来的所有贵客,都要安排三次用餐。第一餐为“死者欢迎餐”,在主客家的房屋外面或者搭个简陋的棚子下用餐。用餐过后,才表明吊丧活动正式开始。儿女们唱着挽歌,喝酒敬烟,与本祖道公一起进到屋里去。接着,这就有了第二餐,第二餐的名字叫做“正餐”,在饭桌上进行用餐。在房屋中间摆两张四方桌子,桌上放一个簸箕,用芭蕉叶盖着,装上已经熟了的白米饭,在米饭的中央放着一块白切猪肉。据记载,这样做是为了压住死者生前的阴气,摆好以后等道公念咒语,仪式完成之后方可用餐,但是吃不完也要打包带走继续食用。最后,是第三餐在主客屋外进行,称为“送别餐”。在用餐时所有来吊唁死者的亲朋好友们都要端着酒杯与道公们敬酒,也表示对死者最后的尊重以及对死者最后的道别。

布努瑶族人民因受祖先,山地,神灵等影响,对亲人的离别会特别的看重,因此在祭祀礼仪方面也尤为的重视,体现出了整个布努瑶族人民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丧葬风俗文化特色。

(三)布努瑶族舞蹈的形成与发展

布努瑶族本身就是一个经常迁徙的民族,所以它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才非常的丰富。当发展到封建社会中期的时候,受压迫的中原人民依旧过着“依山为居,刀耕火种”的生活。而在这个民族的发展与融合中,最具代表特色的就是当地的风俗舞蹈。这个舞蹈的风格特点大多为祭祀,在桂西北地区多为盛行。然而虽说为祭祀舞蹈,但它的种类也十分繁多,主要有:铜鼓舞,标毒舞,金锣舞等等一些舞蹈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广西的田东县地区,金锣舞就广为流传。在舞蹈起初发展时,只用来做祭祀,驱邪,酬神等一些当地的风俗活动;而经过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后来用于贺新春和庆祝丰收的民俗舞蹈。

三.《金锣舞的传承与发展

(一)金锣舞》是布努瑶舞蹈中代表性舞蹈

金锣舞兴起于布努瑶族封建迷信的时代。起初的瑶族人民为了逃避官僚的压迫,就远离故乡逃到大石山里定居。很多农民都会将荒山开凿,然后在山下种粮食玉米维持基本的生活,但是荒山野岭里有很多的野兽会袭击农民辛勤耕种的粮食,打扰农民们基本的日常生活。于是大家就想方设法跟这些野兽抗争,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和经验,终于找到了适合赶走野兽的方法。就是用敲击铜片的方法来驱赶走野兽,野兽非常害怕铜片敲击的声音,因此到了后期,农民们将铜片制作成了带有一些重量的铜锣。当农民再次遇到野兽时,他们便会敲击铜锣来将野兽驱逐出去。由于铜锣具有驱赶野兽的强大威力,并且铜片的颜色极像金子,所以后来当地农民便把它改名为“金锣”。

布努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金锣”长期存在于当地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所以瑶民便将敲击“金锣”的动作与自己的情感色彩相结合,形成了瑶族特有的金锣舞。并将这种舞蹈广泛的用于瑶族人民庆丰收、迎新年的风俗文化活动。而身为布努瑶族的族民,都是从小开始学习传承金锣舞,他们视“金锣舞”为自己民族的血脉。若是生活在当地的哪个人不会跳金锣舞的话,便会遭受其他瑶民的漠视,所以瑶民便以跳“金锣舞”为荣,在布努瑶族世代流传。

(二)金锣舞在田东县境内的发展

金锣舞文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作登布努瑶族人民长期生活的产物,是布努瑶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当时生活在广西百色市的瑶族人民没有自己的文字,为了将民族的“血脉”得到更好的延续,便依靠自己的口头阐述和手把手教学的方式来对自己的下一代进行文化传承。然而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与变化,这种艺术逐渐濒临灭绝。但在百色田东县民间有一位这样的传承人物——阮桂陆。他生于瑶族,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是金锣舞文化的传承人。阮桂陆以自己特有的技艺传承金锣舞文化,对金锣舞文化习俗有着深刻的分析与探究。在后期形成了自己的传承风格和体系,培养了许多金锣舞文化传承的后人,对金锣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8年5月,他被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6]

在广西壮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田东县各乡的中小学推崇“金锣舞文化”,开展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教育活动。这种传承文化的方式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参与与认可,大大推动了“金锣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金锣舞文化展现了瑶民独特的风格魅力,在每一年田东县重要的晚会上,大型的歌舞比赛活动中都会出现金锣舞的身影。在2018年的“多彩田东”文艺汇演中,我有幸参与由田东县编导阮仁民编排的《金锣舞》演出,感受到了布努瑶族当地劳动人民对生命的执着及对生活的崇高追求。

(三)金锣舞作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体现

瑶族金锣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的一种传统的舞蹈。它是布努瑶族人民长期生活与劳动创造出来的结晶,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俗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舞蹈是具有独特的风俗文化特征和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广西田东县的作登瑶乡周边村落广为盛行。它是布努瑶族当地劳动人民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和感恩山神给予的恩赐而流传下来的。在布努瑶族地区还处于封建迷信时代,金锣舞仅仅只能用来祭拜神灵、驱赶野兽、酬拜山神等一些风俗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趋势,如今的金锣舞便成为了布努瑶族当地人民的主要风俗文化活动,舞蹈的动作形式也反应出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浓郁的风俗文化特点。瑶民用来庆丰收迎喜庆的祭祀舞蹈已经登上各大文艺晚会的舞台,在广西田东县境内大大小小的演出也有100多场;在每一年的田东县芒果节、广西自治区的活动、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等等,都会有《金锣舞》这个舞蹈节目。

在布努瑶族当地,金锣舞十分受老百姓的青睐。在它的发源地田东县梅林村,村里的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会跳金锣舞的。每当布努瑶族到了春节的时候,当地劳动人民就会打响金锣在村子里庆祝节日。金锣舞其实不仅仅只是农村里一种庆祝节日的风俗活动,还是布努瑶族整个民族的“血脉”。

2014年的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布努瑶族人民申报的金锣舞被评为国家的第四批非遗舞蹈;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被申报之前的金锣舞早已登上广西的舞台,1992年被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2006年,参加百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获得二等奖;2010年,金锣舞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项目;[14]2019年,《金锣舞》登上广西第十届音乐舞蹈大赛的舞台。金锣舞文化的地位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即使生活在当代的人们,心里依旧会怀着对历史的尊重,肩负着对布努瑶族金锣舞文化传承的使命。

四.风俗文化在《金锣舞》编创中的运用

(一)金锣舞的演变历程

1.形成背景——关于金锣舞的传说

金锣舞是布努瑶族的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风俗活动,它是当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

布努瑶族金锣舞起源于什么时候,没有人说得清,它是布努瑶族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他们的精神产物。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当地有一个传闻提到了金锣舞的源头。这个传闻道:布努瑶族的原始祖母是一个叫做“媒娓”的女人,她一共生有十四个子女,分别为男七女七。她为了帮助人类后代的发展与繁荣,便将自己的七个儿子派去了凡间。结果,最小的儿子在去凡间的那一天睡过了头,没有跟上哥哥们的脚步。醒来之后,发现哥哥们早已离去,便在床上放声大哭了起来。就在这时,母亲听到了他的哭声,跑过去安慰他,并安排他去一个荒无人烟的山区里开荒种地,过自己的生活。儿子是个非常孝敬母亲的人,于是听了母亲的话,收拾行囊,去到山区。母亲为了支持他,便赠送了一面金锣给他。后来这个荒凉的山区逐渐变得门庭若市,在这个山区生活的子民也越来越多。每当到了庆祝丰收的日子,布努瑶族当地的人们就会跳起金锣舞,来庆祝这个喜庆的日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间的变迁,这个用跳舞来庆丰收的习俗就被瑶民世代流传至今,演变成了现在的金锣舞。

2.金锣舞的传承

在过去的那个封建迷信的时代,金锣舞的地位比较低,没有上级允许是不得随意表演的。然而当地的人们并没有放弃对金锣舞的热爱,而是在暗地里继续跳着金锣舞,为了将金锣舞流传下去,有的瑶民还私下帮助别人练习,使金锣舞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金锣舞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命脉,它是布努瑶族人民公认的传统文化,想要完全禁止流传是非常困难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某一天,金锣舞的名声突然被流传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被文艺部的导演知道。于是上级便安排了一些文艺人员到村里来观看金锣舞的表演。从那天以后,金锣舞便被编排改造,登上舞台。从村、县、市跳到自治区首府;又从首府跳到了北京;还被评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布努瑶族当地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金锣舞编创时运用的

1.《金锣舞》中蕴含的布努瑶族习俗

历史上的布努瑶族人民世代为农,依靠土地为生,有着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农耕文明,金锣舞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结合布努瑶族的文化背景分析发现:金锣舞的创造和使用蕴含着布努瑶族的当地风俗。例如:当时的布努瑶族当地人民通过将金锣埋在家中放粮食的仓库内来将金锣进行保存,这种保存金锣的方法意味当地人民对新一年五谷丰登的祈求之情;在每一年老人的寿宴上,也会敲响金锣,跳起金锣舞来,为老人“祝寿”。在当地人民的心中,“祝寿”之意与现在的“过生日”之意略有不同,当地人民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当地,超过49岁之后的人将会阴粮不足,在死后,灵魂得不到滋润。因此依照布努瑶族地区特有的习俗文化,人们请道公挑选一个合适的日子,来敲响“金锣”,跳金锣舞通灵,满足当地人民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

随着时代背景的转变,金锣舞演变为了瑶民迎喜庆、庆丰收的舞蹈活动,再也不会仅仅局限于祭祀活动的场合中。在布努瑶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金锣舞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在每一年的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生活在布努瑶族地区的男女老少都会围在一起,敲响金锣,跳起金锣舞,宣泄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在作品《金锣舞》中,舞蹈动作的集中力量反衬出瑶民的生产生活和情感表达。将布努瑶族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淋漓尽致的表现于舞蹈之中,使得动作与情感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2.《金锣舞》中特有的道具

金锣舞金锣舞顾名思义,就是用金锣来跳的舞蹈。在整个舞蹈中,都是围绕金锣这个道具来展开的,而鼓棒则是金锣的助力者。在以前那个迷信的时代,布努瑶族当地人民为了让自己的生活状态更加稳定,开始在荒地上不断开垦荒地进行耕作,使得生产出来的农作物可以与人口比例基本持平。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荒山野岭的开凿会引来许多野兽的袭击,不仅农民会受到伤害,农民种的庄稼也会遭到野兽的破坏。当困难来临时,当地的农民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的尝试各种可以阻挡野兽的办法,在多次实验后,农民发现了一种铜片,可制成铜锣,在每家每户的土地上都会准备着,等野兽来临时,农民就会敲击铜锣将野兽驱赶走。此后,铜锣便成为了保护农民生产生活的工具。经过时代的发展,农民生活日益富裕,将铜锣变为了金锣,用来庆祝自己的胜利,也因此形成了金锣舞。在金锣舞中每一次锣响声都代表着农民的丰收喜悦之情,都寄托着劳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金锣舞》中的布努瑶族服饰

布努瑶族金锣舞是以多人为主的集体舞蹈,人数可多可少,可为三五人,可为上千人。在舞蹈中除了道具占很大的作用以外,服饰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衣服整体布料以暗色系为主,男女款式基本一致。女的下半身为百褶裙,五彩裙带系在腰间,而裙子外围则系一个白色围裙。由服饰可以想象到劳动妇女在田间耕地的生活状态,形象而又生动。而男的大多以宽松版型的裤子为主,裤脚的宽度大约有一尺左右,裤头的长度大约三尺左右,这样的装束使农民在做农活的时候十分方便舒服。男女头饰的部分几乎一致,女的比男的多一个结髻的绳子,将帽子戴在头上后,用绳子捆绑在髻上,这样可以使帽子不容易脱落。而上衣多为铜扣,衣服开口在右侧,衣领和袖口的部分镶嵌着彩色的横条或竖条的杠锦图案。服饰体现出了布努瑶族地区深厚的风俗文化底蕴以及对舞蹈的还原性特征。

(三)风俗文化与舞蹈动作的融合

布努瑶族金锣舞在我国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命脉。在瑶族地区,大多数族民都生活在高山上,长期的居住环境以及在高山上长期劳动的原因,使得族民们渐渐地习惯了自然生存的环境。在上山及走路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脚步抬高以及脚尖发力的走路形式,在舞蹈中的动作表现为两脚并步,以及靠步点锣等。

布努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长期劳动而形成的腰部扭动以及含胸的状态,在舞蹈中的动作体现为:双手环腰的姿态、胸腰部分的运用以及弯腰曲背的体态等。当地劳动人民长期居住在高山的环境下,不得不开垦荒地来种粮食玉米等农作物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布努瑶族人民这种生活劳动的状态体现在舞蹈中插秧的动作方面。在高山环境下,野兽会频繁出没,每当野兽袭击人们的农田时,当地人民便会敲响金锣,让锣声将野兽驱逐,使人们的生活回到正轨。而在金锣舞中出现很多敲击金锣的动作,正是当地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

在封建迷信的时代背景下,布努瑶族当地人民举办祭祀酬神一系列风俗活动时才会跳金锣舞。在金锣舞雏形刚形成时,舞蹈的成员大多都以壮年男子组成,以集体舞为主,人数可为三五人,也可为上百人。在舞蹈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慢慢才将女性纳入到表演中。每到当地规定的祭祀日子,布努瑶族地区的人们便会请来道公安排活动项目,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跳金锣舞来渲染气氛,宣泄心中的情感。当时的金锣舞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当地人用金锣舞来祭祀逐步过渡到迎喜气,庆丰收。随着每一年的新春来临,当地人民便会跳起舞蹈,敲起金锣来庆祝节日,营造喜庆的节日氛围。

布努瑶族地区的风俗文化慢慢转化为舞蹈动作被人们传承下来。这些舞蹈动作真实地反映了布努瑶族地区的发展和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情感表达方式。金锣舞是布努瑶族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它体现了布努瑶族整个民族的发展史。从封建时代至今,金锣舞文化从一开始的神秘庄重到后来慢慢被大众所熟知。今天,金锣舞不仅仅是布努瑶族地区的一种风俗文化活动,更是需要人们去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从《金锣舞》细品风俗文化

(一)《金锣舞》开场舞蹈动作的分析

很荣幸自己能够参演由张琛琛、高铭、阮仁明三位编导编排的《金锣舞》。为了更好的展现这支舞蹈,突出《金锣舞》在布努瑶族当地劳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排练之前,我查阅了许多关于《金锣舞》的文献资料,产生了对瑶民的敬佩之情,在更深的层次上掌握舞蹈的每一个动作以及每一个片段;每一个节奏以及每一个切入点和情感方面的运用,为在舞台上达到一个饱满的状态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19年10月22日,我们在广西第十届音乐舞蹈大赛的舞台上完美的呈现《金锣舞》,将布努瑶族独具特色的风俗特色文化展现给观众。当时的布努瑶族处于封建迷信时代,舞蹈开始时的背景音乐以瑶民清唱布努瑶族语为主,渲染了祭祀的气氛,烘托出一种神秘的舞台氛围。在神秘色彩的映衬下,舞台上的舞蹈演员排列成一个圆的方阵,男女穿插排列。在圆圈方阵的中央,站着一男一女,女演员骑在男演员的脊背上,双手捧金锣于头顶上方,以示对上天的尊重之情。其余的女演员双手环腰,俯身向下;男演员将“金锣”环抱于胸前,与女演员交替并步,变换队形。此时男女演员站成两个重叠的半圆形,进行与“金锣”的配合表演。女演员双腿跪地,与男演员同手持锣,锣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形成“S”型的流水动作。“S”型将虚拟地展现出了布努瑶族地区延绵起伏的山脉,突出了瑶民长期在高山居住的环境特点。随着音乐的旋律由静上升为欢快,男女演员将变换到“W”的队形上,男演员双手持锣于胸前,随着节奏向左向右扭转身体,女演员将围着男演员做插秧的动作,左手放于腰部,俯身向下,右手随节奏向地面摆动,舞步变为左右交替踏步。还原了布努瑶族当地劳动人民在农田辛勤劳作时的情景,表达了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汗水和辛苦换来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作品《金锣舞》的开头舞段部分,主要是以祭祀为主,反映了布努瑶族的地域特色和当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利用“金锣”来作为单独的道具与舞蹈动作融合,突出“金锣”在布努瑶族地区的重要地位,更是对原始金锣舞的写照。

(二)《金锣舞》独具特色的高潮与尾声

1.高潮部分鼓棒与金锣的配合

随着舞蹈情节的发展,到了舞蹈的高潮部分,男女演员将进行动作的配合表演。首先由男演员排列成一个三角阵营,原地背对观众下蹲,双手持金锣,捧于头顶上方,代表当时布努瑶族人民借助“金锣”,驱赶毁坏庄稼的野兽,造福当地人民的生活。接着女演员从这个三角阵的两侧出来,左右点并步交替,手持鼓棒,单手将鼓棒举过头顶,左右手配合音乐变换鼓棒的位置。鼓棒的末端绑着红绸,红色本来就是光的三原色和心理四色之一,它寓意吉祥喜庆奔放激情。红色的丝绸也代表着布努瑶族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悦心情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个舞段画面感十足,仿佛让观众身临其境。当金锣与鼓棒开始第一次的配合时,鼓棒敲击锣,发出的阵阵声响直接将整个舞蹈气氛推向高潮。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布努瑶族当地人民跳金锣舞来庆祝春节,庆祝丰收,庆祝一年新开始的喜庆画面。鼓棒敲击金锣的动作恰好表现出布努瑶族当地劳动人民迎喜气、保平安的喜悦心情,使得整个高潮部分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给观众带来很好的视觉效果。高潮段落过后,便到了舞蹈作品的过渡部分,画面由男女配合敲击金锣的动作转变为一个壮年男子用鼓棒敲击三声锣的动作,这三声锣声预示着一年的新开始,代表布努瑶族人民即将迎来新生活。剩余的舞蹈演员围在一起嘻笑打闹,呈现出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高潮部分的舞段动作将布努瑶族当地人民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体现地淋漓尽致。作为一个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表演《金锣舞》时,能够将自己与布努瑶族当地劳动人民融为一体;将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展现于舞台,把布努瑶族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传达给观众,我感到十分自豪。

布努瑶族金锣舞刚刚兴起时,人们单纯是用它来驱赶野兽。经过后期的发展,才成为迎接喜气,庆祝丰收的风俗舞蹈活动。每年一到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当地的劳动人民才会疯狂地跳起金锣舞。它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代表着瑶民情感宣泄的主要方式;代表着布努瑶族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在以前封建迷信的压制下,瑶民的内心情感得不到抒发,不得不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舞段高潮部分的每一个动作都与布努瑶族当地的风俗文化融合的恰到好处,更加有力地突出了对原始金锣舞的还原性与传承性。其实舞蹈就是一种用肢体语言来抒发情感的方式,瑶民用这种方式来寻求快乐;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作为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在跳舞时内心的情感与瑶民是一样的,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瑶民的化身,将最真挚的情感传达给观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布努瑶族地区特有的风俗文化”、了解“金锣舞文化”、了解“非遗舞蹈文化”。将传统文化展现于舞台,以便世代传承。

2.别具一格的尾声

《金锣舞》的尾声部分,也是整支舞蹈的一个亮点。舞台上的舞蹈演员将布努瑶族当地劳动人民的热情奔放在舞段高潮部分表现的淋漓尽致,动作与音乐的配合将整个舞蹈的氛围推动到顶峰,使得台下的观众产生情感共鸣。高潮过后,在尾声之际,编导加入了一段更加富有激情的结束动作。只见舞台上的演员围成一个圆的阵营,女演员激情澎湃的挥舞着鼓棒,而男演员手持金锣,原地并步,情绪饱满。这时,音乐渐渐变弱,灯光渐渐变暗,舞台上的舞蹈演员从圆的方阵跑成两个大横排。在舞台的前方,女演员双膝跪地,手持鼓棒敲击地板,而男演员双手举金锣在胸前,原地并步。鼓棒敲击地板打出节奏,所有演员和着节奏轻唱布努瑶族语“瑶依朵,瑶依朵,嘿嘿嘿嘿……”,声音由弱变强,最后转化为呐喊声,将整个舞蹈再次带向高潮。这时鼓棒与金锣有节奏地配合着,整个画面震撼人心。而男女演员之间的配合也更加衬托出整个布努瑶民族独特的风俗文化魅力。舞蹈以这种形式结尾,带给观众一种不一样的体验。这种声音的力量将布努瑶族人民热情、淳朴、善良的民族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所参演的《金锣舞》是在原金锣舞的基础上,加入部分现代化元素,使得整个舞台效果更加的饱满。其实,排练这支舞蹈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表演的每一分钟都是舞蹈演员用自己的坚持和汗水换来的。我非常庆幸能够有这样一次经历,它让我懂得了不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就能排除万难,达成自己的目标。金锣舞是布努瑶族民族舞蹈的命脉,是整个民族的智慧结晶。为了更好地还原和呈现历史文化,我们在排练中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我也为能够跳好《金锣舞》而感到自豪与骄傲。

金锣舞的出现成就了布努瑶族人民对生活的向往;推动着布努瑶这个民族的发展;展现了布努瑶族当地的风俗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布努瑶族金锣舞从封建时期发展至今,将整个民族的发展历程都呈现于舞蹈中。老实说,舞蹈本身就是一个形象化,生动化,还原化的一个肢体表达方式。布努瑶族人民将特有的风俗文化与舞蹈动作相结合,更好地呈现出布努瑶族的生活及自然状态。在封建历史时期,金锣舞属于一种封建祭祀的活动,不太被外界认可。瑶民为了将这种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下去,付出了很多的艰辛与努力。因为一种风俗文化的存在是必须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环境相适应的,如果它的发展空间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无法融合,我们传承这个金锣舞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所以我们现在跳的《金锣舞》相比原封建时期的金锣舞,多了一些动作的细腻度,加了一些现代元素进去,但是原本的风俗文化与民族特色依旧根植于舞蹈之中。愿每个文艺舞蹈工作者都可以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金锣舞文化,保护布努瑶族地区特有的风俗文化和民族特色。

事实上,我本人在整个舞蹈排练过程中,一直怀揣着对金锣舞文化的尊重。正是因为这份尊重,让我能够更好地展现《金锣舞》中蕴藏的民族风俗文化。在此,我衷心的希望舞台上的自己可以借助舞蹈更好地展现布努瑶族当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将金锣舞文化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下去。

六.总结

本文以作品《金锣舞》为例,浅谈风俗文化在布努瑶族舞蹈中的呈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记载,了解了布努瑶族地区特有的民族风俗文化与民族艺术形式。在当地人们的心中,金锣舞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宣泄情感的主要方式。布努瑶族当地劳动人民为了将《金锣舞》传承下来,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与沉重的代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金锣舞从初期用于祭祀演变到现在的迎喜庆、庆丰收,登上大众舞台,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名舞蹈演员,我很荣幸能够以舞台展现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布努瑶族地区的风俗文化与发展历史,使金锣舞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我有幸参演作品《金锣舞》,这一经历对我而言弥足珍贵。从排练到演出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布努瑶族的风俗文化与风土人情,将自己对瑶民的敬佩之情融入舞蹈动作中,更好地还原了布努瑶族金锣舞。金锣舞是布努瑶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整个民族的发展。它完美地呈现了布努瑶族的风俗文化,更好地展现了布努瑶族的风土人情和生产生活。在作品《金锣舞》中将风俗文化与舞蹈动作完美的融合并展现于舞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布努瑶族地区的风俗特色、感受到布努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到布努瑶族当地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形象;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让金锣舞这种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金锣舞》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其传承和保护不仅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多方协作,更离不开千千万万的“传承人”的积极参与。作为金锣舞的“传承人”,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组织的相关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宣传。任何一种文化和技艺,其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人。在社会科技和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下,乡土文化的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淡忘了民间文化。现在会表演金锣舞的人越来越少,可以说正在逐渐流失,应该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爱上金锣舞,爱上布努瑶族文化,培养出更多的金锣舞专业人才,使金锣舞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唐元超、蒋东升、马祥等.社会变迁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广西田东布努瑶族金锣舞为例.[D]. 体育科学研究.2018.22(5):44-47

[2]蒙桂芳.布努瑶族历史传说故事.[M].中国文化出版社.2013.09.1

[3]黄书朋、蒋东升.瑶族金锣舞体育文化的人类学探析.[D].当代体育科技.007(21):159-160.

[4]布努瑶祝著文化简介.[J].广西新闻网.2017.06.28

[5]许立坤.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民族团结的基本经验—以瑶族为视角.[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4期刊

[6]赵长磊.生态民俗学视角下上林布努瑶族猴鼓舞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

[7]田东瑶族金锣舞入选国家非遗目录.[N].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2019.12.14

[8]李志荣.《密洛陀古歌》中的民族共生思想研究.[D]2016.09.(A).1673-8314(2016)09-0020-05

[9]韦启仕.布努瑶的竹弦鼓舞民族大家庭杂志.[J]1994.z1期.期刊

[10]韦爱春.大化民风小辑.广西地方志.[J].1998.06期. 期刊

[11]赵海青.浅析瑶族金锣舞的传承与保护.[D].2014.19卷6期(A).1009-3621(2014)06-0083-03

[12]蒙志祥、蒙桂周.编辑韦汉国.布努瑶族的起源迁徙和形成[J].2015.5.14[引用日期:2020.3.04]

[13]余益中主编.广西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聚焦2019下.[J].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10:第100页 期刊

[14]浅谈瑶族金锣舞的传承与保护.[J].第一星座网.2015.05.07.

[15]罗里宁.观布努瑶金锣舞有感.[J]. 中国作家网.2019.4.30

[16]阮桂陆.非遗官网.[J].III—120.05—2298.

致 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接近尾声了,在撰写论文的这几个月中我学会了许多东西。在这里,我十分感谢在我完成论文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们!我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从论文定题目到交开题报告,再到撰写论文大纲以及后期对整篇论文的完成方面我的导师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是您不辞辛劳的修改,才能使我的论文完成的更好!使我的文章思路更加清晰!接着我还要感谢帮助我完成论文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查阅资料,一起讨论,一起进步!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支持与鼓励!感谢您们让我健康成长!我一定会不负众望,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浅谈风俗文化在布努瑶族舞蹈中的呈现—以《金锣舞》为例

浅谈风俗文化在布努瑶族舞蹈中的呈现—以《金锣舞》为例

VIP月卡¥免费
VIP年会员¥免费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1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40624.html,

(0)
1158编辑
上一篇 2023年5月16日
下一篇 2023年5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