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岩小说的影视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影视艺术崛起,良好的媒体空间环境逐步形成,大众文化日趋繁盛。为了迎合市场需要,海岩自觉主动地向影视艺术靠拢。他借鉴了许多影视艺术技巧,如叙事结构空间化、情节紧凑曲折和语言视听化。在海润影视的大力支持下,由海

  引言

  海岩,原名侣海岩,是一位知名作家和编剧,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平淡生活》《舞者》,中篇小说《我不是一个好警察》《堕落人间》。其中的《便衣警察》《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平淡生活》等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影视作品一经播出便引发了收视狂潮,还获得了不少奖项,例如:《便衣警察》获首届公安部金盾文学一等奖、第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八届“飞天奖”三等奖,《玉观音》获中国2003年度新锐榜电视剧,电视剧本《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获第十三届北京电视春燕奖“最佳编剧”等等。海岩小说影视化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而其影视化的表现、原因、价值及其局限性,值得探究。
  论文分别从三个部分对海岩小说影视化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分析海岩小说影视化的表现,包括小说叙事结构的空间化、情节的紧凑曲折、语言的视听化。第二部分探讨海岩小说影视化的原因,第三部分研究海岩小说影视化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一、海岩小说影视化的表现

  小说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小说是一种以时间为线索来构建全文的时间艺术,具有历时性。而影视是一种通过场景与场景的不断切换来实现叙事的视听艺术,它凭借自己特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将流动的时间与立体的空间巧妙地结合起来,向观众呈现出一个精巧的时空整合的影像。海岩在小说创作中多次运用了影视艺术技巧:叙事结构的空间化、情节的紧凑曲折以及语言的视听化,把原本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了具体的影像,为小说增添了影视效果。

  (一)叙事结构空间化

  在小说中,海岩借鉴了影视艺术中叙事结构空间化的手法,用空间表现时间,用空间来结构小说,并以此推动整个叙述的进程,改变了小说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海岩小说不再仅仅依靠叙述和描写等方式来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而是多次运用了蒙太奇的影视艺术技巧,实现了空间在时间线上的重组。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陈元惠:《简析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科技信息》,2008年第33期,第191页。]]海岩的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这一影视艺术常用技巧,通过场景与场景的交错呈现,达到了空间效果。在《舞者》中,高纯眉眼青肿地从交警队脱身后,天蒙蒙亮时回到家睡下。与此同时,远在异地的金葵正在逃亡,她也同样刚刚睡下,她蓬头垢面地睡在火车最后一节车厢的煤堆上。不同空间同一时间的场景交错呈现,直接将这对恋人的悲剧命运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为他们担忧的同时,又好奇故事后续的发展,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引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其中。
  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也有场景与场景交错呈现的描写。为了交代一开始吕月月的情感状态,海岩设置了两个不同的场景,分别是吕月月陪潘小伟游玩的民俗园和薛宇比赛的射击场,场景共切换了三次。三次切换其实拎出来就是两条情节线索,一条是吕月月与潘小伟,一条是吕月月与薛宇。一边,吕月月一开始并没有对潘小伟产生好感,只是公事公办地接待潘小伟;另一边,深爱着吕月月的薛宇对潘小伟不屑一顾,但担心潘小伟会成为自己与吕月月感情发展的阻碍。事实证明,他的担心不无道理,吕月月与潘小伟日后真的走在了一起。这里两个场景的不断转换,不仅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效果,通过对比还向读者展示了两条清晰的情节线索,方便读者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全面的把握。

  (二)情节紧凑曲折

  影视叙事讲究的就是故事情节紧凑、跌宕起伏,具有戏剧冲突,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而海岩小说恰巧满足了这一点。《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的情节十分紧凑曲折。律师韩丁在平岭办案时偶遇了美丽的罗晶晶后,就被她深深吸引,可当他想与其再进一步交往时,罗晶晶却失踪了。紧接着,韩丁只能黯然回到北京。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居然与流落京城的罗晶晶再一次相遇,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龙小羽的突然出现打乱了两个人原本的生活。龙小羽是罗晶晶的初恋情人,也是一名被通缉的杀人在逃犯。在罗晶晶苦苦哀求下,韩丁最终答应以个人的名义为龙小羽辩护。韩丁与罗晶晶的这段感情发展得很曲折,紧凑的情节扣人心弦,让读者的心情也是跟着起起伏伏。原以为他们二人无缘,不料却在北京重逢相恋,这样的结果是读者乐见其成的,也为韩丁能收获幸福而感到高兴。然而,龙小羽的出现却让这段感情陷入了危机,让读者不禁替韩丁揪心,希望他能有一个幸福的结局。
  《玉观音》的情节也十分紧凑曲折。安心一直向往美好的爱情,她与毛杰的邂逅,让她享受了一段内心煎熬的甜蜜生活。可这段生活毕竟是安心偷来的,她不得不和毛杰分手,这让读者为其惋惜又觉得安心理应如此。接着,安心的生活再次归于平淡,重新与铁军过起了简单而幸福的小日子。谁也没想到,一次缉毒行动打破了安心平静的生活和内心。在这次行动中,安心亲眼看着昔日情人毛杰被抓。自己虽然立下大功,却以毛杰一家家破人亡为代价。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铁军的母亲在无意之中发现,小熊竟不是铁军的亲生儿子!安心与铁军也因此心生嫌隙,原本美满的幸福生活变得支离破碎。故事到这里,让人唏嘘不已,其中的峰回路转更是让人始料未及。安心以为自己能够收获甜蜜的幸福,然而一段不能与人言说的爱恋终究不可能有结果。两人的感情随着情节的不断推进由爱转恨,悲剧冲突不断升级,最终成了死敌。她以为与铁军相守能够收获简单、朴实的幸福,然而命运要其为之前的错误付出惨痛的代价,不仅家庭破碎,丈夫、儿子先后也因为毛杰死去。这般紧凑曲折的情节让读者紧张刺激、惊心动魄。

  (三)语言视听化

  海岩在创作小说时,他借鉴了影视艺术技巧中的画外音和色彩,使得小说的语言立体可感,具有了视听化的风格。首先,海岩小说借鉴了影视艺术技巧中的画外音,使得语言具有听觉化的效果。“画外音”是指影视作品中的声音不是由画面内的事物发出的,而是源自画面以外。海岩在引出故事和表现人物心理的时候,经常运用到画外音。画外音的运用既可以较为自然地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引出故事,与读者产生共鸣,又可以一改传统小说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厚重之感。用听觉的形式来表现人物的心理,还能够给人一种新颖的影视化的叙述效果。在《永不瞑目》剧本的一开头就有画外音:“我们的故事,就从这条胡同、这幢不大的洋楼、这个马上就消失的黄昏开始讲起。”[[[]海岩:《永不瞑目》,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海岩借由画外音,简单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渐渐地引出在这些普普通通的胡同和老式的洋楼里发生的故事。这样的开场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在画外音的带领下,对后续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当欧庆春即将结婚,坐在床上的时候,画外音:“这是欧庆春作为一个自由单身女孩的最后一天。可是到现在,她还没有找到结婚成家的感觉。”[1]P5这时欧庆春的心理其实是复杂的。她爱胡新民,可是与老实稳重的胡新民在一起后,日子注定是平淡而稳定的。这样没有激情的生活不是她真正想要的。画外的叙述者以其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洞悉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讲述出来,既补充了画面叙述,也增强了故事叙述的丰富性。
  其次,海岩小说借鉴了影视艺术技巧中的色彩,使得语言具有视觉化的效果。色彩是影视艺术基本的构成元素。相对于镜头和声音而言,色彩给人的感觉是最直接和最感性的,具有再现、象征和渲染等作用。海岩深知色彩的特性并在作品中加以运用,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在《舞者》中,高纯和金葵的双人舞“冰火之恋”贯穿全文,“火焰的热度”的“红巾”和“冰清玉洁”的“白色纱裙”漫舞,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这里的“红”和“白”除了只是再现客观事物的颜色,它们还象征着高纯和金葵之间的爱情。“红”是他们火一样的热情,“白”是他们纯洁的爱恋,二者相互交融又彼此依托,他们的爱情不受金钱、地位羁绊,阴谋也无法阻止彼此相爱。海岩在描绘一幅幅画面时总是强调画面的色彩,在《五星大饭店》的开头,海岩描绘了蓝色天幕下与摩天大厦格格不入的老城区。这里的“蓝色的天幕”与“色泽深沉的老城区”互相映衬,不仅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效果,还烘托出了沉重的环境氛围。这种缓缓、宁静的叙事感抚平着读者的情绪,让人不禁期待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论海岩小说的影视化

  二、海岩小说影视化的原因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良好的媒体空间环境逐步形成,文化也渐渐出现商业化趋势,大众文学开始占据主流。当代作家纷纷迎合市场需要,文学影视化成了大势所趋。海岩顺应时代的变化,自觉、有意识地向影视艺术靠拢。依靠海润影视的大力支持,海岩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红极一时,成就了海岩品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媒体空间环境的影响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良好的媒体空间环境逐步形成,大众传媒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文化也出现商业化趋势。凭借着大众传媒超强的信息传播能力,大众文学逐渐兴盛起来。“大众文学是商业社会的产物,所以它必须遵循市场逐利的原则。”[[[]吕文杰:《海岩小说与影视的互动》,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5页。]]为了迎合市场,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就不能固步自封,必须重视大众的各种娱乐需求。而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文学作品在叙事、情节、语言等方面就必然要颠覆传统文学原有的创作方式。在文化商业化的趋势下,文学的传播媒介也不能继续只局限于纸质文本。
  随着媒体空间环境的不断发展,以影像为主要媒介的视觉文化开始盛行,影视逐渐成为受众最广、最为时尚、风头最劲的大众传播形式。它直观、形象,能够再现现实生活,让人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和现场感。人们不必过多思索就能看懂和理解其想要表达的东西。在纸质文本限制文学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文学+影视”的新形式值得一试。影视凭借先进的传播技术优势,“打破了传统文学封闭保守的贵族化倾向,文学的审美价值和本质属性开始被重新确认”[[[]郭江波:《海岩小说创作中的影视化倾向》,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页。]]。相比阅读繁冗、深奥的书籍,大众更加愿意观看易理解、易接受的影视。
  在这个影视盛行的时代,海岩便是引领“文学+影视”时尚的弄潮儿之一,他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加入了一些影视艺术技巧,再通过影视来推广文学,达到了文学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完美融合。“文学+影视”的实践不仅提高了海岩小说的受众数量,开拓了消费市场,也为海岩后来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二)海润影视的大力支持

  1994年,一部有关走私案的长篇小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出世。当时,也是引起了一阵的轰动。众多知名导演纷纷向海岩抛去橄榄枝,希望将这部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搬到银幕之上。当时,就连海润广告公司也想插上一脚。公司的董事长刘燕铭非常喜欢海岩小说,因为海岩小说的故事情节十分紧凑、跌宕起伏而且充满悬念,他觉得这样的小说是非常吸引观众的,很是看好。因此,从商业的角度,他觉得公司完全可以把海岩的作品打造成一个品牌,由此产生的品牌效应以及获得的经济效益都是非常可观的。为了能把这个品牌打好、打响,海润广告公司不惜花重金投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这部影视作品。好在不负所望,这部电视剧在播出后好评如潮,海岩剧也从此开始真正火起来。影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是海岩与海润的初次合作,它的成功也成为了“海岩+海润”模式的开端。
  自1997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开始,之后由海润出品的海岩剧也都大火。2000年,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影视剧《永不瞑目》在八家电视台同时播出,掀起了收视热潮,并因此获得了诸多奖项,如金盾文学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永不瞑目》也被认为是海岩剧成熟的标志。一年后,海润正式成立影视公司,海岩也参股了5%。由此,“海岩+海润”的模式算是牢牢绑定,海润投资、海岩编剧、赵宝刚导演三位一体。2002年,《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在南京电视台播出,收视率突破15.7%,名列南京电视台当时黄金时段的第一。
  海润影视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民营资本影视制作公司,对海岩小说影视化给予了大力支持。无论是导演与演员的选择,还是后期的制作宣传与包装都十分追求品质,可谓是精益求精。一边,海岩小说影视化为自身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创造了条件;另一边,由海润出品的海岩剧大受好评,反过来不断激发海岩创作影视化小说的热情,“海岩+海润”形成了一个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海岩自身对影视艺术的靠拢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影像为主要媒介的视觉文化盛行。影视艺术的突然崛起,让文学界的一部分作家开始自觉而有意识地与影视艺术接触,具体表现为小说创作影视化和为影视创作剧本。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岩,被媒体称为当代“影视小说作家第一人”。
  海岩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编剧,他在文学写作时有意识地向影视靠拢。他清楚地认识到,小说传播的力度和广度是无法与影视作品相比的,大众的思维习惯和欣赏习惯已经被电视媒体改变了。他曾公开表示,“在这个时代写小说,必须在写作方法上做出调整,来适应这种新的思维习惯和欣赏习惯。”[[[]海岩:《电视剧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新京报》,2004年第9期,第17页。]]此外,海岩虽然是一名作家,但他创作文学作品不在乎其字句的精妙,不在乎它能否成为流传的经典,却在乎它的受众数量,在乎它能否让尽可能多的读者认可。为了达成目标,无疑将小说影视化,交给制片商和导演,翻拍为受众广泛的影视剧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他创作的《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夜的事》《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五星大饭店》等长篇小说,无一不是为了改编成影视剧做准备,被翻拍后都收视惊人。为了迎合影视观众的欣赏习惯以及电视市场的需求,海岩小说的创作必然受到市场的制约,如:2000年,海岩写了一部有西部背景的缉毒题材作品——《玉观音》,其实这部小说是他按照制片方的要求写的。四年后,海岩为了保证《河流如血》以后能够顺利在电视台的“黄金档”播出,主动地在小说中注入了更多的家庭、伦理和亲情元素。
  可以说,自处女作《便衣警察》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而一炮走红后,海岩小说与影视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的《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五星大饭店》等小说的创作则都是以迎合影视市场为目的,在不断努力、自觉地向影视靠拢。

  三、海岩小说影视化的价值与局限

  海岩小说多部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在全国掀起了“海岩剧”收视热潮,在主流、大众和精英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种影视与小说的联姻盛况被称为“海岩现象”。毋庸置疑,海岩小说影视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打造了“海岩品牌”,有其价值所在。但海岩小说影视化也存在着模式固定、文本缺乏思想性的弊端。

  (一)价值

  第一,实现海岩知名度和经济利益的双丰收。从1985年海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便衣警察》出版开始,属于海岩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随着海岩剧的热播,海岩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更是因此获得了不少奖项。长篇小说《便衣警察》获首届金盾文学一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飞天奖,电视剧本《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获第十三届北京电视春燕奖“最佳编剧”奖,长篇小说《深牢大狱》获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征文佳作奖和金盾文学奖等等。2003年,海岩入选中国十大文化人物;2008年,获得《国剧盛典·回响3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奖;2010年,获得“2009中华文化人物”终身成就称号等等。除此以外,“海岩现象”带给海岩的经济利益也是非常可观的。他从2004至2005年,连续获选“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前百名;2006至2008年,更是连续三届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前二十;2013年,获得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编剧作家第四。由此可见,海岩凭借“海岩现象”可谓受益匪浅。
  第二,促进影视产业和出版产业的协同发展。文学与影视的关系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文学作品是影视改编的基础和灵感来源,而影视改编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能再次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扩大受众数量。随着由文学与影视相结合创造出来的海岩剧热播,带动了相应书籍的畅销。同时,影视产业也因为剧中男女演员的走红,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形成了包含影视编剧与投资、影视人才发掘与经纪、文学写作与出版等各方面的一条文化产业链,产生一系列商业连锁效应”[[[]李娜:《从“海岩剧”的成功看法制文学的商业意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54页。]]。“海岩现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影视”是一种可行的双赢模式,能够促进影视产业和出版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文学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完美融合。
  第三,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海岩在创作小说作时,吸收和借鉴了许多影视艺术技巧,使得小说呈现出了新的审美风貌。通过引入影视艺术技巧,小说的叙事结构空间化,情节更为紧凑曲折,语言也有了视听化的特点。强烈的视觉空间感和画面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相比于影视剧,传统小说的内容高深、晦涩,使得阅读行为只能是少数文化人或文化精英的专属享受。为了普通大众也能成为文本的阅读群体,海岩在其影视化小说创作中,剔除了想象、比喻、拟人等过多的词语修饰,以直观、浅白、快捷、刺激的特点迎合大众的阅读心理。读者阅读时无需专注于揣摩感受字词语句的奥妙,只需紧跟情节。
  第四,加速了作家“触电”的进程。作家“触电”是指作家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搬到荧幕之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影视产业蓬勃发展起来,需要大量的文学文本资源,这为作家们“触电”带来了很大的契机。在当时,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后搬上荧幕,不仅能普及小说,扩大其影响,而且能改善作家们的物质生活。虽然不能以偏概全地说作家的文学写作都是为了影视改编,但是不同的传播形式背后,收入确实存在着巨大的落差。面对这样的现实,作家“触电”成了大势所趋。除此以外,“文学+影视”的模式能够提高作家的知名度,长期以往,还能够树立品牌形象。海岩小说影视化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了这个成功的案例,作家们对“文学+影视”的模式都抱有很大期待,纷纷“触电”。比如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余华的《活着》、琼瑶的《还珠格格》、刘震云的《手机》等等都是作家在“触电”后留给人们的经典佳作。

  (二)局限

  第一,缺乏模式创新。说到海岩小说,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叙事模式“案件+言情”,这是海岩小说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之一。这一模式一方面使海岩小说改编而成的“海岩剧”在大众视野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众多观众的认同和喜爱,取得了成功;另一方面,“既然创作成了‘模式’,往往就意味着定型与僵化,失去对读者和观众的吸引力,这也就是海岩的后期作品为什么没有先前那些作品成功的原因”[[[]郑宁:《海岩创作的大众化倾向》,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6页。]]。海岩小说的模式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故事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设置。首先,海岩小说的故事内容相似,始终围绕“案件+爱情”的模式。“在错综复杂、悬念不断的案件中表现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在轰烈烈的爱情中穿插着扑朔迷离的案件。”[[[]李韬:《“海岩剧”叙事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4页。]]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三位或者四位,而他们的爱情大多是三角恋或者四角恋,几个年轻男女在感情旋涡中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爱情在案件的破获过程中慢慢发展,而案件也影响着爱情的发展。最后案情真相大白,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往往以悲剧收尾。《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龙小羽在老家自杀而亡;《永不瞑目》中的肖童最终死于欧阳兰兰枪下,欧阳兰兰也被刑警打死;《玉观音》中的铁军为保护安心死于枪下,毛杰也被潘队长打死,而故事结尾终究也没有提及安心与杨瑞在一起。
  海岩小说的情节设置刻意求奇,缺乏创新。如《玉观音》中的安心,她被临时安排与毒贩接头,但没想到接头之人竟是毛杰,由此安心的命运陡然发生巨变。假设当时原本应该接头的女警察没有出事,或者顶替的人不是安心,后续的情节也许就不能展开了。用一个偶然事件来决定人物命运的走向似乎有些显得牵强。再如《平淡生活》中的丁优,她的经历十分曲折,尤其是三次被冤入狱,险些搭上性命,让人感觉命运真的对她不公。丁优遭遇如此多的迫害巧合,也让人怀疑海岩是在刻意迎合观众的心理。海岩刻意追求故事离奇,固然使故事的叙述跌宕起伏,吸引眼球,但也使情节发展看起来不够合理,缺乏现实支撑。
  缺乏模式创新还体现在:海岩小说的人物形象固定。小说中塑造的多是都市青年男女和警察三种人物形象。以警察为例,如《便衣警察》中的马三耀、《玉观音》中的潘队长、《永不瞑目》中的李春强、《平淡生活》中的吴队长等等都是海岩小说中警察形象的典型代表。除此以外,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多为“财子”和佳人。如《平淡生活》中的凌信诚家财万贯,丁优端庄秀丽;《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潘小伟是富家子弟,而吕月月也是貌美如花;《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中的吴晓是赫赫有名的“长天集团”总裁吴长天的儿子,典型的富二代,而林星天生有一副倾国倾城的相貌。以上列举的种种均可以看出海岩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模式化。
  第二,文本缺乏思想性。海岩小说吸收、借鉴了许多的影视艺术技巧,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表达方式,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还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促使海岩获得了知名度与经济利益的双丰收。这些成就都是传统小说无法企及的,但是如果为了追求影视上的效果,迎合大众的心理,从而情节刻意求奇、人物关系复杂化,这定然会使小说文本缺乏思想性,限制读者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减弱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从小说内容来看,海岩小说缺乏思想性体现在人物悲剧命运的安排。海岩总是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处理得很复杂,主要人物之间存在各种纠葛,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常常以悲剧收场。如《玉观音》中的杨瑞与钟宁是一对情侣,但是杨瑞心系安心。他私下追求安心致使两人分手,安心也被辞退。在之后,杨瑞与安心幸福地生活了一段日子,但最终两人没能相守,杨瑞在北京孤身等待安心。再比如《永不瞑目》中肖童喜欢欧庆春,而欧庆春也对肖童有好感。肖童为了爱情甘愿潜伏于贩毒团伙,与欧阳兰兰周旋。最终,肖童协助警方将贩毒团伙一网打尽,自己却死在了欧阳兰兰的枪下,从此与欧庆春阴阳两隔。两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一个是勇敢追爱、痴心等待,一个是为爱潜伏,终是生死相隔。如此不易的爱情都收获不了大团圆的美好结局,可以看出“悲剧”是海岩的刻意安排。海岩在创作小说时,总是一成不变地通过复杂人物关系来引发纠葛,加剧戏剧冲突,最后以悲剧结尾。这样的写作手法和结构方式毫无新意,表明他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思想具有局限性。
  从受众接受来看,海岩小说缺乏思想性体现在众多说明性的文字。这些文字在方便读者理解小说内容的同时,也降低了读者的积极主动性,限制了读者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如《平淡生活》中,作者以“我”的口吻,表达了“我”对优优和凌信诚这组人物关系的理解:“我”相信凌信诚爱着优优,优优对凌信诚虽然谈不上爱得有多深,但是“我”相信两人处久了,总会日久生情。再比如《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罗晶晶请了韩丁一顿饭,海岩运用画外音来传达韩丁当时的心理活动。韩丁觉得模特这一职业收入高却不稳定、没保障,还很辛苦,但他仍为罗晶晶请他吃饭而高兴。这顿晚饭给韩丁的感觉是不同寻常的,而如何不同寻常,海岩是直接告知读者的,他带领着读者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情感,读者无需自行思考。这些直接的表述确实为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轻松,却也让文学作品缺失了应有的思想性。

  结语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长足发展,文化也出现商业化趋势,大众文学随着媒体空间环境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兴盛。在文化商业化的趋势下,海岩主动向影视艺术靠拢,借鉴了许多影视艺术技巧融入他的小说之中,小说呈现出情节紧凑曲折、叙事结构空间化、语言视听化的影视化特点,让普通大众也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在海润影视的大力支持下,由海岩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引发收视热潮,形成“海岩现象”。形成了小说促进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产业拉动小说畅销的良性循环。这不仅让海岩知名度和经济利益双丰收,还加速了作家的“触电”。然而,由于海岩小说一直追求影视效果,使得小说缺乏思想深度。除此以外,海岩小说的模式化也是一大弊端,缺乏一定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海岩.舞者[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2]海岩.一场风花雪月的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3]海岩.玉观音[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4]海岩.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5]海岩.平淡生活[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6]海岩.便衣警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7]海岩.你的生命如此多情[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8]胡凯.“海岩剧”情节的叙事学分析[J].电影文学,2012,(02).
  [9]陈蓉.《玉观音》:看海岩如何玩转叙事技巧[J].名作欣赏,2019,(23).
  [10]甄晓文.海岩电视剧叙事话语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刘菁.论“海岩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2]杨访问.论影视对海岩小说创作的影响[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3]贾慧雯.海岩文学作品的影视剧改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4]安晓燕.海岩剧探说[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5]王天宇.文化消费时代下海岩小说的叙事主题和叙事艺术[D].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

  致谢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就到了大学第四年,内心感慨万千。在此诚挚感谢这四年中指导我、帮助我、关心我的每一个人!
  面对爆发的疫情,学校为了切实保障我们大四学生顺利毕业,制定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方案。辅导员虽然与我们分隔两地,却始终心系学生的学业与健康,每日做好督察工作。我很感谢她一直以来的倾情付出,她陪伴了我大学四年,在学业、生活等方面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在疫情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冉也帮助了我很多,我感谢她的一路陪伴。论文的写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她始终陪伴着我并且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带领我一步步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她的帮助下,我成长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知识。此外,我还要感谢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老师们,因为你们的倾囊相授,我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感谢四年以来朝夕相处的同学,有了你们,我的大学生活才会如此多姿多彩。很高兴在人生的旅途中与你们相遇,望大家都能心想事成、万事顺遂!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4136.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1年9月22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