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王安石咏史诗

王安石在继承前人研究咏史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发表自己独特的政治观点。王安石的改革被世人熟知,他的咏史诗成就也很高,但世人并没有进行具体的统计和研究,本文主要从王安石咏史诗数量、所咏对象和艺术特点来进行研究。王安石咏史诗的影响也是

  引言

  我国咏史诗源远流长,班固、左思开启了咏史诗的先河,之后各个朝代的文学家对咏史诗都有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王安石作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在继承前代对咏史诗的一些看法时,同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政治见解,使咏史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后人研究咏史诗提供了一些材料。

  (一)咏史诗的界定

  所谓咏史诗,从字面意义上看,是指以历史为诗歌题材的创作作品。学术界对咏史诗的定义有多种不同表达,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笔者以为,“咏史”之“史”应该有其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的界定。首先,其内涵为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凡诗歌涉及这两方面,肯定就是咏史诗了。其次,本人主张咏史诗的外延不能随意扩展,而只能延伸至古迹古物之一端。就是说诗人由眼前的古迹古物而联想起古人古事,发而为诗,因此属于咏史诗。如王安石《相州古瓦砚》,由古物(古瓦砚)引出一段议论,表达对世俗厚古薄今的不满。此诗当属咏史。
  基于以上界定,笔者以为,凡神话传说不应归入历史,如王安石有《精卫》诗,精卫最早见于《山海经》,乃神话传闻,填海之事并不真实存在,故此诗不应归入咏史之列。又涉及宗教这一特殊门类的诗歌,因其哲学思辨与神教色彩浓重,如王安石《读维摩经有感》,它写是读佛经后的感受,不应归入咏史诗之列。又,中国古代诗歌有“用典”的创作手法,如王安石有《众人》诗,用周公、王莽典故,说明一时的舆论不足信从,以强调其变法的决心。此诗不属咏史诗。又,王安石《窥园》诗主张在丰富的人生实践中获得知识,反对死读书。此诗借用董仲舒读书三年不窥园典故,提倡一种认识论,并不是对历史人物董仲舒作评判。所以此诗不属咏史诗。又,中国古代诗歌专有“题画诗”这一门类,所以,笔者以为,即便画作内容涉及古人古事,但题画诗就是题画诗,不宜视为咏史诗。如王安石有《燕侍郎山水》诗,燕肃是北宋政治家、诗人、画家。王安石是说自己早年曾经过九嶷,寻舜帝二女娥皇女英遗迹而未果,没想到暮年见到燕肃的画,湘中苍梧之如在眼中,感慨燕肃已经辞世,空留字画与人间。所以,此诗为咏燕肃山水画诗,不属咏史诗。

  (二)关于王安石咏史诗数量之统计

  今笔者据《全宋诗》所载,今存王安石一千八百多首诗中,咏史诗计八十九题128首。学术界对王安石咏史诗计量统计工作最具代表性是王文芳《王安石咏史怀古诗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该文根据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年》统计,得出王安石咏史怀古诗今存119首的结论。因此,笔者的统计数量,比王文芳的统计多出9首。王文芳《王安石咏史怀古诗研究》是学术界首次对王安石咏史诗作全面的计量统计[[[1]王文芳:《王安石咏史怀古诗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12页。]]。但笔者以为,因其统计诗题与篇数不分,因此一些同题诗就有遗漏的可能。另外,由于标准不同,对诗歌文本的判断不同,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其统计数据尚可商榷。以下略作说明。
  首先,王文芳的数量统计有重复现象。如《杨雄三首》、《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李白杜牧感之》、《嘲孙叔通》、《明妃曲》、《岁晚怀古》和《和王微之登高斋》等诗在她统计的表格中重复出现。
  其次,其所统计作品尚有遗漏失收篇目,如:《胡笳十八拍十八首》,《兼并》,《澶洲》同题二首少收一首,《张良》同题二首少收一首,《偶书》,《杂咏三首》,《韩信》同题二首少收一首,《思古》,《叔孙通》,《和金陵怀古》,《次韵唐彦秋华亭十咏其三吴猎场》,《九鼎》,《愍儒坑》,《次韵冲卿过睢阳》,《书汜水关诗壁》,《题永昭陵》,《题张司业诗》,《邵平》,《谢安墩》同题二首少收一首,《杂咏八首》,《董伯懿示裴晋公平淮右题名碑诗用其韵和酬》,《和吴御史汴渠》,《辱井》。以上共失收49首。
  再次,存在误收现象。将有关神话传说、佛教、题画、用典诸诗归入咏史:《众人》、《自讼》、《始皇驰道》、《读维摩经有感》、《读诏书》、《众人》、《精卫》、《窥园》、《燕侍郎山水》等。这部分因对咏史诗界定标准不同而致。

  一、王安石咏史诗创作时间分期

  (一)第一时期:熙宁变法以前

  王安石的咏史诗在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熙宁变法(1069年)以前,约有20首,如:《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和微之重感南唐事》、《杜甫画像》和《乌江亭》等,这一时期的咏史诗内容具有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见解独到,言语犀利,剖析透彻。如《乌江亭》,项羽在失败之后选择了自刎,对于这位失败的英雄前人大多是怀着惋惜之情。唐代诗人杜牧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重回江东,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而王安石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中原一败势难回,结果已成定局。虽然江东弟子还在,但经过百场战役,战士已经疲惫不堪,哀声载道,发出了“肯与君王卷土来?”的疑问。王安石是用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从现实的情况来分析项羽的失败,指出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好战和人心涣散,不存在卷土重来的可能。这一时期主要是发表自己对古人古事的见解。

  (二)第二时期:熙宁变法期间

  第二个时期是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咏史诗大部分是集中在这一时期的,约有75首,如《东方朔》、《杨刘》、《戴不胜》和《赐也》等,这一时期正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所写的咏史诗反映了王安石为改变当前积贫积弱的局面,多次上书,主张新法。王安石认为治理国家,要效仿古人的变革,改变现有的法度。通过列举古人变法的是国家变得富强的例子,使自己的变法得到支持。如《商鞅》,商鞅认为自古以来要想获得百姓的支持,诚信为先。王安石高度赞扬了商鞅为了得到百姓对变法的支持而“一诺百金”的做法,希望面对如今宋朝内忧外患的局势,说明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要改变旧法,实行新法,使国家当前的局势有所好转,变成富国强兵。“今人未可非商鞅”表现了王安石坚持通过变法改变现状的决心。在面对层层阻碍时,王安石坚持变法的初心。如《赐也》,这首诗是咏子贡的事,语出《庄子•天地》,同样是取水,桔槔优于抱瓮,故不必因循抱瓮取笑桔槔,体现了做事要懂得变通,王安石借此故事表达了坚持变法革新,反对因循守旧的决心。如《中牟》,孔子有过“不是说坚硬吗?那受打磨也不会变薄。不是说洁白吗?放进污水里也不会变黑的。”的议论,表示其理想信念的坚定。王安石借以自勉,表示其对变法立场的坚守。陆九渊评价王安石说:“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为孔孟,勋绩必为宜周,公之志也”。
  变法前期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取得一定成效,蔡上翔说:“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谓有者”。这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肯定,但在宋神宗去世后,变法失去了当权者的支持,变法无疾而终。这使王安石深感无力,因此发出了“故有斯人慰寂寥”的感概,只有从古人处才能得到一点安慰。

  (三)第三时期:退居钟山之后

  第三个时期为退居钟山之后,约有24首,由于王安石的变法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朱光潜曾说过昔日王安石当国的时候,以破坏祖宗法度为事,造成了“多置私人,持宠养交,䆮成大弊”的弊端,导致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害,加上触及到大地主的根本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无奈离开朝廷,退居山林,这时期的咏史诗多为一些抒情诗,借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希望自己的内心想法能够被人知晓、理解和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如《岁晚怀古》、《金陵怀古》、《胡笳十八拍十八首》和《怀古二首》,如《怀古二首其一》,《遁斋闲览》云:“荆公在金陵,作诗多用渊明诗中事,至有四韵诗全使渊明诗者。又尝言其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王安石在隐居后越来越向往陶渊明悠然自得和淡泊名利的心境,从“渊明欣故园”、“所喜菊犹存”可以看出,逐渐地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到自然之中,通过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王安石咏史诗所咏主要对象

  (一)历史人物

  自古以来,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诗歌占据了很大的篇。在王安石的咏史诗中,属咏历史人物的诗最多,既有圣人先贤、帝王将相和名人名士,约有53首,首先对描写的人物含有赞扬之情,如《张良》,王安石在这首诗中介绍了张良的事迹,写出了张良对付项羽轻而易举,把捕取项羽这件事比喻对付一个婴儿般容易,虽有夸张含义,但毫不掩饰王安石对张良的敬仰之情,即使是贾谊也不能与之相比;虽然生活艰难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如《韩信》,韩信年少时家境贫困,还受人欺辱,但并没有失去期望,后受人赏识,韩信在战场上得以为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称赞他坚忍的意志、卓越的才能和对取得功业的赞许;赞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从出山便一直帮助刘备,出谋划策,尽心尽责,恪尽职守,做好一个军师的职能,
  使刘备能够有与别人争夺天下的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晖晖若长庚,孤出照一方。”写出诸葛亮高超的指挥才能。
  含有悲伤之情,如《悲哉孔子没》:“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诗人一上来便表达了自己对孔子逝去的悲伤和惋惜,认为孔子之后再无圣贤,后人只能望成莫及,体现了孔子在王安石心中的崇高地位;如《杜甫画像》:“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死所羞。”表达了诗人对杜甫在当时处于生活困顿,但还是心怀天下,担心天下百姓处境的赞扬,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悲伤之情,再见到画像时眼泪忍不住往下流。李壁评:“公不喜李白诗,而推敬少陵如此,特以其一饭不忘君,而志在民也。”王安石和杜甫都有一颗关怀天下之心,因此见到杜甫的画像时悲恸不已。
  含有讽刺之情,如《文成》,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汉武帝不闻国事,花费重金和耗费人力,一味求仙的讽刺;如《汉文帝》,这首诗王安石认为刑罚如果轻会容易使人犯下更大的错,会导致更多的人失去生命。表现了诗人对汉文帝一时的恩施只能换得暂时的安定,从长远看会导致“长患被九州”的不满,充满了讽刺之情。要想长治久安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放长眼光。
  王安石咏这些历史人物大多是建功立业的将相、心怀百姓的诗人和治理国家的君主,同写这些诗歌也比较集中在熙宁变法时期,一方面王安石坚定变法的信念,在变法过程中要有坚忍的毅力;另一方面通过赞扬前人,抒发自己伟大抱负和展现远大理想的思想感情,最后希望自己有贤良的君主,心怀天下,使国家繁荣昌盛和百姓安居乐业,不要以暴治国,使百姓哀声载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列数前代君王治理国家的得失,如《秦始皇》为统治者提供借鉴,要爱民,居安思危。还可以借古看今,同时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王安石在描写人物上,大多采用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的题材形式,使人物的形象简洁明了,如《王章》,这首诗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赞扬王章敢于直言的精神;如《孔子》,此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赞叹孔子举世的学术才能,后人是无法比拟的,肯定孔子对后世的贡献;如《杨刘》采用五言古体的形式,描写了汉杨恽唐刘禹锡因言得罪的事。
  王安石在吟咏历史人物时并没有一味的附和前人,而是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猜测,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是王安石的咏史诗与前人不同的地方,他会把人放在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来进行评价。如《明妃曲》,这首诗中最引争议的便是“汉恩自浅胡恩深”,世人认为王安石这样写是存有疑问的,怎能认为“汉浅胡深”呢?认为王昭君这是不爱国的表现。但是王安石却不这样认为,王昭君在出嫁时车上全是胡姬,满腔衷情无人诉说,只能通过琵琶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聊表自己的心意,随侍的宫女也只能暗垂泪。青冢都已经芜没了,还能听到哀弦的声音。抒发诗人悲伤和哀怜的情感。若是当初昭君被汉元帝选上,也就不用离开自己的亲人和故乡。到遥远的地方去,满腔的悲情也无法倾诉。余生要在胡地上度过,命运被人一句话就决定,如何能够还对汉怀有感激之情呢?人们也只是对她的遭遇怀有悲悯之情。王安石确是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发出这样的感慨。到底如何,也只有王昭君自己知道。

  (二)咏历史事件

  在王安石的咏史诗中除了吟咏人物之外,还有描写事件的,通过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兼并》,这首诗是王安石在针对当时土地存在严重的兼并问题,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的情况下写出的,以议论为主,直指当时土地存在的问题,表达自己反对土地兼并的意愿,王安石前面列举前代君主对土地的严格管理,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百姓安居乐业,来控诉后世君主对土地管理松懈,导致小人私阖开。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希望今人通过了解前代实行土地兼并会给百姓带来的危害,以及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统治者能够汲取前人的教训,进行适当的土地改革,让百姓的生活有所依靠。抨击了后世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道,不顾国家安定和百姓生活,大肆实行兼并。同时也表现了王安石对这股腐朽的社会势力的憎恶和蔑视,借古讽今,劝诫君主。思想深刻,见识犀利。
  通过事件来赞叹人才,如《神物》中描写的是刘累御龙的事,若是没有刘累,无法得知龙意,对刘累才能的大加赞叹。如《辱井》说的是南朝陈后主张丽华孔贵妃的事,祸乱朝政,隋朝攻打陈朝,为了躲避隋朝军队的收捕,一起躲在一口井里,被人救上来后被斩杀,这口井被后人称为“耻辱井”。这首诗侧面表现了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并没有专注于朝政,不知吸取奢淫自是前王耻的教训,还是沉迷于美色,只知贪图享乐,以至于隋朝军队攻打进来时无力反击,只能寻找地方躲藏,在此前不以为耻。对于广为流传的嫔妃妇女是诗人们所热衷写道的。还有通过描写地方的表达赞叹之情,如《八公山》、《书汜水关寺壁》和《骊山》,如《张工部庙》,这首诗是王安石通过描写后人为感叹他的英勇事迹而建立张工部庙来表达敬仰之情,来赞叹张巡的英勇抗敌,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面对敌人誓死不降,表现他的忠贞爱国。
  王安石借助古迹来抒发内心的感情,对前人的事迹进行赞叹或贬低。在王安石的咏史诗中,出现地方最多的便要数金陵了,如《金陵怀古四首》、《金陵怀古》和《和金陵怀古》,王安石对金陵这个地方的景色进行描绘,通过凄凉的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对时事变迁和物是人非的悲伤感概,金陵整个地方曾经有多繁荣,通过“萧萧”、“惨惨”和“凄凉”就能看出现在就有多荒凉,寄托时代兴亡,感叹实事更替,感怀旧事。
  王安石的咏史诗还可以按照所咏的朝代进行划分,秦朝、唐朝和汉朝三个时期是所写较多的,不论是人还是事件,如《愍儒坑》,这首诗描绘的是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旨在斥责秦始皇对待读书人的暴行,打击了读书人的积极性,希望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为读书人提供一个和谐的读书氛围,提高读书者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国家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如《读开成事》,这首诗咏的是唐文宗,借唐文宗统治在统治时期无所成就的状况来劝诫统治者要做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为天下黎明百姓考虑,能分清奸臣和忠臣,辨明黑白,不然会出现“有心天下共无成”的情况,在朝堂上只存在“空令执笔螭头者,日记君臣口舌争”的现象,揭露黑暗,抨击弊政;如《韩信》:贫贱侵凌富贵骄,功名无复在刍荛。将军北面师降虏,此事人间久寂寥。写的是韩信在贫贱时能忍辱负重,在取得功名后没有骄傲自满,赞扬韩信的丰功伟绩,称赞韩信的坚忍和英勇善战。
  王安石的咏史诗主要集中在这些时期,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秦朝、汉朝和唐朝是处于国家强盛、政治清明和经济繁荣的状态,统治者在统治时期大都采取措施进行了改革,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从而使自己的变法有章可寻,让自己的变法得到统治者和百姓的支持。第二、秦朝、汉朝和唐朝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期间有功也有过,希望当朝的统治者能够借鉴前朝统治者管理国家采取的合理策略,同时也要吸取前朝的教训,不要以暴行来统治国家,出现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的情况,能够为天下百姓考虑。能够听进忠臣每一次的进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第三,通过对前人丰功伟绩的描写,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表现王安石自己的壮志凌云,在《忆昨诗示诸外弟》中变发出了:“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1]李德身:《欧梅诗传》,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92页。]]。希望自己的抱负能够得到施展,能够有用武之地,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自己的才能得到肯定,能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略论王安石咏史诗

  三、王安石咏史诗的艺术特点

  (一)抒情励志

  王安石常常会在历史人物和自然环境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抱负。如《贾生》: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贾谊,在少年时期就能够明辨是非,认为若是他如今还在,今人是无人可比的,表达了王安石对贾谊的敬仰之情,想自己也能够成为同他一样的人,报效国家。青年时就有“欲与稷契遐相希”的志向。
  在《金陵怀古其一》中抒发对国家灭亡和时代更替的感慨。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此诗一开始就写出了在金陵建都各个王朝兴亡盛衰相继的现象,接着写出由盛转衰的原因:在建立自己的王朝之后,便开始变得安逸,岂不知祸福相依的道理,以前再辉煌的都城,如今也变得一片荒芜,面对此景作者也只能发出无力的感慨。希望借此能过警醒当朝统治者,不要好淫骄奢,要居安思危。

  (二)议论雄辩

  王安石在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评论时,往往会以独特的眼光和不同前人的看法来发表出自己的观点。独特新颖,见解独到,引人深思。《宋史王安石传》中说:“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娇世变俗之志”。如《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不止是把王昭君当做抒情对象,更是作为议论的题材。此诗先叙述了王昭君出塞时的悲伤和汉元帝见到昭君而不得。“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为议论,诗歌后一部分是通过描写和抒情写出了王昭君在出塞以后只能通过书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王安石对王昭君的同情,“归来却怪丹青手”是含有讽刺之意的,诗人同前人的议论是有所不同的,如“当时枉杀毛延寿”、“可伶着尽汉宫衣”、“人生失意无南北”,这些议论都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前人在昭君出塞的原因上都是持“毛延寿是没有受到王昭君贿赂,因而故意把她化丑,造成她出塞”的观点。而王安石确是持不同的观点,通过一个“枉”字就能直接体现。议论深刻,见解独特,发人省心。这首诗歌就直接抨击了汉元帝的昏庸无能,不知反省,只知道把错误归结于他人身上。充分表达了政治家的见识和对历史的独特剖析。
  王安石的《桃源行》也体现了“以议论为诗”这一特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最初的蓝本,后人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大多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如王维的“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和“春来遍是桃花水”这些叙述大多是写景色的,就是简单的叙述。而王安石是以议论为主的,首先直接指出秦的暴政,造成“秦人半死长城下”的惨象,接着写出桃花源的现状“虽有父子无君臣”,是一种平等和谐相处的关系,最后感叹流年易逝,时光不再,发出“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的感叹。既有对现状的分析,又发表了自己对这种现状的见解。这种独特的见解体现了王安石独特的思想和个性,观点独到,立意新颖,体现了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三)借古讽今

  关注历史,在对历史的分析中找出关键问题,提出可供后人借鉴的方法。王安石是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他的咏史诗大都反映现实和寄托自己远大的抱负。如《开元行》:
  君不闻开元盛天子,纠合俊杰披奸猖。几年辛苦补四海,始得完好无疽疮。一朝寄托谁家子,威福颠倒那复理。那知赤子偏愁毒,只见狂胡仓卒起。茫茫孤行西万里,偪仄归来竟忧死。子孙险不失故物,社稷陵夷从此始。由来犬羊著冠坐庙堂,安得四鄙无豺狼。
  这首诗是写唐玄宗的,经过数年的辛苦补救,才换来四海之内的百姓安康,天下变得完好。但是在后人的治理下,国家又变得颓败起来。用来讽刺后代很多朝代,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却不珍惜,“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同时也用来讽刺宋朝当时的情况,在面对如此危难的情况下,还不知变通,因循守旧。坚持变法改变现状。借古讽今成为王安石诗文的一大特色。

  结论

  对王安石咏史诗数量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共有128首。王安石的咏史诗在内容、形式和艺术特点方面既是继承了前人对咏史诗的一些看法,又发展了咏史诗。在内容上:他赋予了咏史诗一些新的政治内涵,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和民不聊生,同时希望自己的改革能够得到支持,抒发对古人的赞叹和敬仰;在形式上:他扩展了咏史诗的体裁,包括五言律诗、五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古诗;在艺术特点上:以议论为主,发表自己独特的政治观点,抒情励志,展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借古讽今,给后人提供经验和教训。王安石咏史诗成就之高,是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结果,为后人研究咏史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张小丽.宋代咏史诗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王文芳.王安石咏史怀古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朱亚兰.王安石咏史诗与北宋中期政治[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陈思宇.宋代咏史怀古赋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7.
  [5]刘成国,李梅.论王安石咏史诗的政治内涵和艺术特色[J].浙江大学学报,2009,(01).
  [6]高克勤.王安石与北宋文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李有明.略谈王安石的咏史诗[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01).
  [8]李壁.王荆公诗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李德身.王安石诗文系文[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0]赵望秦,张焕玲.宋代咏史怀古诗百年研究综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0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4150.html,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1年9月22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