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第三学段学生诗词素养的现实意义及策略

摘 要

诗词素养融合了语言思维、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对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但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成碎片化,看似冗杂的诗词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本论文将以第三学段学生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从家庭、教育环境及学习习惯等多角度入手,深入分析导致学生消极被动进行古诗词学习的原因;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找到对应策略,针对教学上的困难,提出对小学课堂古诗词教学的一些设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现实层面分析,培养学生诗词素养的实际意义,教育环境和优秀的家庭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诗词素养带来的启示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针对性策略。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潜能。使学生们既学有所乐又能学有所成。

关键词:诗词素养; 语文教学; 文化传承; 审美意识; 教学设计

引 言

时过境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如今的学生被四面八方的碎片化信息所裹挟,与新奇的有趣事物相比,枯燥冗长的古诗词堪比大多数孩子的噩梦。目前,学生对古诗词的研究情况并不乐观,只有少数学生完全喜欢并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们认为学习古代诗歌对他们的学术研究不是很有帮助。其中的学习困难在于无法欣赏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学生们对于诗词歌赋的理解仍然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

在与其他老师交流时,笔者了解到老师在古代诗歌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困惑,例如:1.老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学习的方法。2.古代诗歌数量很多,学生朗诵得很快,但很快就忘记了。3.尽管学生会背诵,但是他们对古代诗歌的诗意和其中包含的韵味没有了解通透。4.教师对古诗的积累有限,文化背景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所以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而言,对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对待古诗词学习的态度、教师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法等。本文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出了家庭环境对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大有用处,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第三学段学生诗词素养的培养,并且综合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针对种种问题,如何能够使目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焕然一新?让更多的孩子更加热爱传统文化,诗词歌赋?都是我们值得深究的研究方向,探索研究出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以下是本人的一些观点。

1第三学段学生诗词素养的基本内涵

如何为“人”,我认为最基本的是为明理会意。如何明理会意,是谓知言明意,说得明白,别人理解的也痛快,避免了一系列的纠纷与麻烦,这也是我们之为人的基本。我们一生都在学“说话”,可见语言的魅力对人们是有多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谈吐也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有的人被称为翩翩君子,皎皎明月,出口便是诗词歌赋,举止落落大方,有的人则畏畏缩缩斥作俗不可耐。映射在教育层面来说,这就体现在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加强诗词素养的培养,很大一部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水平与文学素养。对于语文学习,各个年龄层段的要求不同。但无论多大年龄层段的学生首先要明确“语文”二字的意义,即“语言”+“文学”,唯有先弄清语言,理顺思维,才能进一步接触文学。当然每一种教育概念,都要与时俱进,注入新的灵魂,时代在进步,不能用以前的观念制约XXX的教育。开阔的思维,与不断创新探索的进步要求也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1.1诗词素养的内涵

《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素养,所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这是通过后天的培养才能不断地进步,文学素养如此,诗词素养亦是如此。它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界限来定义,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诗词素养文学素养的及格线。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时俱进补充自我,才会见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悠悠中华五千载,雄浑壮阔的历史让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为之骄傲。想要继承好民族之魂,首先就要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诗词素养开始培养,学习古人的智慧,吸取前人的经验,将传统美德流传下去。只有研读好历史,才能从前人的作品中品出真谛,悟出道理。如何培养诗词素养,诗词素养的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具体研究的方面包括古汉语基础知识、古诗吟诵、古诗鉴赏能力等。

学不在多而在于精,无论学习什么都要稳扎稳打,才能循序渐进的进步,厚积薄发。关于古汉语的学习更要不断积累,从其“骨架”再到“血肉”,需要一点一滴的掌握,最基本的就是掌握字、词的释义,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当然古汉语的基本知识不仅局限于字词的注释以及当时的背景条件,还体现于古汉语语句的修辞结构、意象分析、情感体现和作家与时代。在进行古汉语的学习时需要一定的条理性,比如词类分虚词与实词,谓词与体词,辅词与助词几大类,其中还要灵活的根据语境理解假借义和引申义,还有一些特殊句型句式比如无主句倒装句等等。在安装好“骨架”后,就需要填充“血肉”,即贯穿全文的情感,这也是古诗词学习中的灵魂。文字只是作者表示态度的工具,而背后隐藏的丰富情感才是内心真实的展露。所以在翻译理解的过程中只靠字与字之间的注释不联系语境有些句子是翻译不同的,还需要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或是当时的心情,经历的故事。比如四年级下册《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就是很好的示例,如果不结合原文语境,不承接上下文直译的话那就是“银色盘中的一枚玲珑青螺”,但是联系语境就可以得知,原来形容的是洞庭湖中的青山,作者将青山比喻成银盘内的青螺,勾画出一幅洞庭湖内的山水美景。这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研读诗书,将课本上的知识深刻理解,整理成体系,做到聚沙成塔。

古汉语部分十分注重语音与语法,教师可以通过平仄声韵这些基础的知识点融进新型的教育手段,来提升学生对这方面的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古代私塾教育要求学生熟练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儒学经典,可见透彻的理解加之有效的背诵,效果事半功倍。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从小背诵古诗词有利于提高孩子在成长时期的记忆力。集中把握,逐步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十分有利。当然背诵并不是简单地背下诵读,书本上标注的是“理解并背诵”,理解在先背诵在后,需要教师逐句分解,让学生们的记忆点附着在教学过程中。在背诵过程中可适当增强画面感,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可以利用写作顺序,例如中《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教师也可以分门别类,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进行归类总结,将赞美春天的分成一类,将歌颂友谊的分成一类进行归纳。学生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然后再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这样的背诵才行之有效,养成认真研读诗词背诵诗词的好习惯,也有助于对学生们性格方面的培养。

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对古汉语的理解,也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更是学生审美意境的提升。在我看来可以从三点进行切入。第一点意境美,王国维曾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意境美[]寓情于景,景中有情,仿佛置身其中。二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缺一不可。将景与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感悟出诗词中的美妙意境;第二点建筑美,此建筑非彼建筑,而是古诗词中词句的“建筑”。自古以来讲究对仗工整,体现在雄伟的建筑物上,也体现在对仗工整的诗词歌赋中,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等,整齐划一,十分优美;第三点音律美。最直接最显著,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合辙押韵,自古以来口口相传,生生不息。在分析与鉴赏时,教师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引导,从而达到熏陶人、陶冶人、教育人的良好效果。

1.2课程标准的目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新课改的标准下更重视人文关怀,在这种XXX的关系下,师生关系应该是轻松的民主的。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便是小学生,也要对他们给予同样的尊重,在三观的树立,性格的成长中给予帮助。但由于地方差异,或者是教育者思想上的不同,目前很多小学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仍然因循守旧,还在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去进行古诗词教学。一味的传输教育者本人的观念,加之配合着枯燥乏味的背诵,使得当今很多孩子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抗拒的情绪。本就是晦涩难懂的古诗词,教育方式上再出现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学生们的成绩。也间接导致学生和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出现问题。

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希望学生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揣摩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表现手法和其深远意义。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此深层次的分析,需要紧跟老师的引导一步步进行下去。但如果教育者还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不仅不利于增强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还不利于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三学段的学生应该开始有意识地去培养分析和鉴赏能力,不断的优化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逐步形成三观。综上所述,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去研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3第三学段学生学习特点

第三学段的大部分学生即将进入青春期,与初中接轨。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树立起来,独立性与判断能力进入第二个高峰。在思想上渐趋成熟,不再是无条件信任教师,而是有了自己的判断意识,逐渐学会独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此基础上打牢基础,树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风气。利用好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追求独立的状态,培养思辨精神以及求同存异精神,遇到不一样的声音有分寸的保留与讨论,开发思维变换逻辑进行创新,尤其是晦涩难懂的古诗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让学生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受应试教育影响,绝大部分地区的古诗词教学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来展开教学,而是依然采用古板式教学或超前完成古诗词部分的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在面对古诗词板块的学习时不求甚解,兴趣缺缺。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第三学段的学生们要“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学生性格方面的培养和塑造。

1.3.1可塑性

因为年龄的优势,这个年龄层段的学生可塑性之高。年龄过小,并不能领会到古诗词中的意境,就像我们小时候背唐诗,只是听爸爸妈妈或者老师说,背下来就奖励你一颗糖,却不能很好地意会诗词里的意境;年龄稍微长大,则已然进入叛逆的青春期,这个时候让学生去理解诗词可能就会造成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青春期的孩子最为好动,很难安安静静静下心去研读一首诗。所以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也证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好的学习环境又或是耳濡目染的学习氛围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状况。人的前20年几乎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所以学校这个有效资源需要合理利用。

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可以利用碎片化式教育,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法则[],人的遗忘曲线[]呈“L”型,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地复习,效率和记忆率会很低。所以教师要抓住可利用时间进行对之前课题的复习。可以选择在晨读时选择进行古诗词的复习或预习,利用课件配合新媒体平台的方式,复习课可以选择同学上台,用接龙游戏的方式将上堂课学习的知识点列在黑板中,以此加深印象。预习课可以播放本节课即将学习古诗词的动画版故事,或是与之相关的歌曲或电影,让学生们大致对诗词的意象,情感方面有所认知,再在课程上采用启发引导的形式细致的进行讲解,以此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极性。有效利用互联网数据化形式学习,未尝不是双赢的好事。

孩子的注意力更倾向于生动有趣的形式,需要充分调动各项感官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比如利用大课间时间,借助校园广播,让选拔过的“小小朗读家”进行古诗词诵读欣赏,也可以用唱的形式,听歌的形式等等,总之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郊游,在大自然中感受世间的美好,风的呼啸、云的舒卷、鸟的鸣啼,花的芬芳,启发式教学[]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另外也可以举办各种校园活动,吸引同学们加入其中。因材施教,为写字和绘画水平好的同学提供机会,譬如誊抄古诗词,主题手抄报展示,将其优秀作品选拔出来进行展览;为口才好和有才艺的同学贡献平台,比如校园诗词大会,古词今唱,诗朗诵等,将古香古色唱入歌中;为文笔出色脑洞大开的同学展示创作,如征文大赛,编剧大赛等。由此,全面开发学生的智慧与思维,让学生逐渐对自己形成准确定位,不断挑战自己总结自己完善自己,同时让诗词进校园、进课堂,创设良好的古诗学习环境,增强校园内或班级内的古诗词学习氛围,以此熏陶学生。

1.3.2创作性

这个年龄层段的学生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即使天马行空,也是不一样的色彩。及时跟紧新课改的步伐,就要推陈出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开发学生们的学习潜力。可以利用第三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所选择得将单调的日常课程演变成具有竞争游戏性的活动。比如可以运用古诗意境,进行分组合作,策划一台表演剧,所有人分工明确的进行剧本的设计,道具的选择,台词的分配,再通过组与组之间的比赛或者是和兄弟班之间的良性竞争,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这种活动可以提高小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中枢神经,能更快地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第三学段的学生们学习古诗词有了一定的基础,拿出一首未学习过的古诗词可以大致清楚其基本的情感方向。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例如在学习新古诗之前,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关键字或句,说出认为的理由,并结合全文,由此展开一段故事。既锻炼了学生对于语境的塑造又锻炼了写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大大提高学生对古诗课的兴致,让学习古诗成为一件乐事。

2培养诗词素养的现实意义

身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仿佛一切都以速度、效率为准则,越来越快的节奏影响着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小学生们也被繁重的作业和补习班所困。诗情画意,诗词歌赋被人们锁在了布满灰尘的角落里,淹没在冰冷城市背后的枷锁中,教育里的诗词歌赋也像便利店的充饥面包,作用只有填饱肚子。那些蕴藏在诗人一字一句间的柔情被隐藏,只记得坚硬无比的“骨骼”。我们经常看得见成群结队的小学生徜徉在网络世界中,却很少看到孩子们泡在图书馆看着喜欢的书籍;我们经常听到学生们高声朗读快速背诵,却不知道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作为新兴人才的培育者,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诗词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掌握到学习古诗词的技巧并灵活应用到课本中的每一项内容,利用和发挥教学条件,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留于表面和只听说读写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们“沉浸式学习”,以作者的角度,以时代的氛围去全面的理解诗词意蕴。拿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课本里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举例,想让学生通透的学会这篇古诗,先要带领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作者作这首词的故事背景再继续研读。可以发现这首词意象很多,“惊鹊”“明月”“稻花”“清风”,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了解大致内容后进行扩写,以此拓宽学生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运用“惊”“鸣”动词,引导学生学习巧用动词的作用,更富有画面感与趣味性,接着“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同样是描写雨景,作者搭配数字和对仗就别有一番风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与此同时开发学生们的思维,表演一堂情景剧,搭配着多媒体工具,融入朗诵,解读,表演和道具,进行场景再现,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最后再进行程度升华和背诵。比生搬硬套的抄注解和直接背诵效果要明显很多,学生寓情于景,在体验中学习,回归到一字一句本身,体会到诗词歌赋本身的魅力。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诗词素养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爱上古诗词的学习,从而将平时的积累灵活地运用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去,进而成绩得到提升。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教书是希望各位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成,育人是希望学生们可以拥有健全的人格。所以不管是成绩的显著提高还是态度上的端正都是对整个培养过程的肯定。那么如何灵活运用所积累的知识,达到提高成绩的效果呢?学生们很难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因为经历太少,二是古诗距离现实生活极为遥远,无法与作者产生共情式联想。教师如果联系生活,唤醒体验,再加之新媒体等新兴手段加以利用,营造出新奇有趣的学习氛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诗人虽表达复杂,但是,每个人所表现出的诸如喜悦,愤怒,悲伤和悲伤之类的情感都可以共同感受到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生活经验,尝试接近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现实感受中反复体味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古代诗歌的教学不注重与生活的现实联系,那么学生将无法理解诗人所表现出的微妙感受。在进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春节进行得如何”。从讨论中了解,诗人王维在外漂泊,想着家乡的兄弟在一起登高望远,自己却孤身独处异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就是诗人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将自己的身份进行代入,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中之情。还可以利用不同的节日,不同的节气,紧跟时事,进行诗词的串联,“接龙”小游戏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诗词素养的内涵灵活的运用到学生的学生生活中,这样才能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2.1实用价值

2.1.1有利于拓展综合素质

培养诗词素养,不仅仅体现在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与修养上,更体现在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量后带给学生的正向作用。以诗词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16岁便取得冠军的武亦姝为优秀特例,她以在赛场上从容不迫,反应敏捷,井井有条的姿态,用一个又一个精彩而刺激的高光时刻,告诉我们诗词素养不光成就了她的才华,还成就了她的综合能力。

想要读通透一篇诗词不止背诵那么简单,从了解一首诗词的作者开始,就在不断积累着知识,到时代的背景再到作者所包含的情感,武亦姝在汲取着这中华上下五千年流传至今源源不断的养分,这样一来知识面更广了,视野更开阔了;诗词中每一联,每一阙都有它的逻辑与情感上的双重表达,层层递进,由浅及深,这样一来逻辑更缜密了,结构更清晰了;不管是与朋友聊天,还是回答问题,表达更准确了,运用更灵活了。综合起来,各方面的素质都会有质的飞越。可能看起来这些细节都平平无奇,但是武亦姝就可以将诗词歌赋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所以才会成就这样的武亦姝。很多家长都在苦苦寻找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方式,也许就是从开始认真对待诗词学习做起,就会有不一样的转变。

2.1.2有利于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对学生的成长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学生在社会中的作用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去做的,价值观念的正直与否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不过由于学生价值意识发展的隐匿性特征,加之当下的教育方式及内容,不仅难以涉及到价值观念,也难以有效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价值发展程度,难以受得到重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知识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要加强自我认知感以及教师使命感,才能对学生产生争取的价值引导,这也体现在与教学内容的相辅相成。

由于教育的社会服务性质,教育自形成起,便有了价值导向的功能,当前教育价值导向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拿古诗词教学来说,学生们本就对这些复杂的晦涩难懂的文字不感兴趣,多元的的选择摆在这些思想并不成熟的学生的学生面前,他们很容易面临着抉择困难、价值冲突、价值迷失等各种问题。比如老师留了翻译的作业,在自己逐字翻译与手机翻译器翻译之间,学生选择了手机翻译器,这就在选择上造成了价值迷失。作为知识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教育者要做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

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价值观念的主要平台或路径,比如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学生们看到的点可能只是从简单可见的“春”“鸟”开始分析,这就需要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由点带面,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对诗句、意象的探索中感悟到春天的美好,生机勃勃的可贵。不仅如此,也可以从豪情壮志的爱国诗中体会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勇气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慷慨以赴;悠然自得的山水田园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静谧悠闲。从浅显走向深刻,关于教育的认知才能更加立体,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

2.1.3有利于传承文化精神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传承文化经典,古代诗歌文化是我国汉语文化中的精髓,是学校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古代诗歌的研究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时,教师应该注重课堂知识内容的导入教学模式,比如在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利用一些能够提起学生兴趣的古建筑照片来导入课程,比如诗中提到的黄鹤楼,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建筑物上的拓展,也是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赞美,再比如赏析《秋夕》,对于其中“牵牛织女星”背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美好向往,是理想的寄托。通过这样的文学背景导入,可以更好地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

古诗词作为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对教学活动还是传统文化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如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精神、范仲淹“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担当、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忧国忧民、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积极入世……这些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久而久之会潜移默化的转化为自身的信念,成为每个学生关于家国的“根”文化记忆,和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理解。

2.2不足之处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来自于各个层面,具体体现在:

2.2.1知识积累匮乏,语感层次较低

目前学生心态较为浮躁,网络、游戏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直接影响。在课余时间除了对课上知识的复习外,很难保证个人进行其他方面的语文知识积累,极大程度地占用了个人时间。学生在面对复杂的语文知识难以较为认真的对于言语材料进行整合以及反复揣摩,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知识积累的意识。比如在新接触到一篇诗词时,由于知识积累的匮乏,无法对课文进行基本的理解与认识,比如对作者诗词风格的大致理解,对诗人生活年代的基本掌握,诗人个人背景的基本了解等,所以这种状态下,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也比较吃力。匮乏的知识体系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语感层次较低,在进行语文学习时,无法迅速敏锐地对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形成整体性的直觉性的掌握。

2.2.2教学模式单调,创新思维受限

根据当今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一些教师的观念和思想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不能与时俱进,跟上XXX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过于落后。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科书和课后练习册,并通过黑板书写,课件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许多知识点和教学内容。虽然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快速记忆知识点以学习内容,但学生的遗忘速度也很快,所以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极为缺乏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无法对学生起到启发性作用,学生的能力与思维被限制在框架中,自主性无法得到体现,从而在教学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2.3缺乏教学艺术,忽略审美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在意本节课的课堂完成度,但是忽略了课堂的艺术性。也就是只在意本堂课的内容是否按时讲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有多少。这种追求教学速度,疏忽教学质量的方式无法为学生提供审美上的引导。课程的枯燥,乏味,也在不断消耗着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学段的学生正是塑造审美意识地黄金时期,对于古诗词审美的正处于好奇的阶段,教师如果在此阶段没有搭建好审美的氛围,对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有效地引导,课堂效果也会持续的保持低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4重视理念培养,轻视实践教学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从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教师更为重视理念基础,忽略了实践给教学成果增添的颜色。语文学科向来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学生能力培养,始终未改变满堂灌与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缺乏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们往往愿意讲述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是不能够切身去带领学生深入理解理念,汉语学科的教学主要集中在文学和文化知识上,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好的影响,但是如果教学缺乏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时候深入研究诗词歌赋,在实践中领略优秀文化带给我们的积极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3培养诗词素养的策略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语言实践中学生的诗词素养逐步得到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特定的物象中读取诗词无限的魅力,品味其独特的美学内涵,感受诗歌中所揭示的深刻道理,从具体层面不断升华文学内涵。针对以上的不足之处,笔者提出了具体的针对性策略。

3.1注重语感培养,加强知识积累

语言始终是人际交流间最基础的语言工具,学生从一年级以至于以后的学习生涯中都一直以培养语言为基础。

教学应该揭示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接下来较为深刻的古诗词的学习中,应进一步去培养语感,才能在学习新篇章的时候,准确地掌握到整篇文章的大致语境。所谓语感,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本质上,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对语言分析,理解和吸收的整个过程的高度集中。如果语言的感知能力处于较高水平,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它不仅可以快速,敏锐地掌握语言表达的真实有效信息,欣赏情感,理解意境,还可以捕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因此,建构起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形成语感,从而增强学生语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在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功夫不是一天练成的,但却可以经过不断地积累,语感同样,可以具体通过课本积累、课外读物积累、生活积累来进行培养。

在课本积累的过程要扎实,学生认真完成课程标准安排的任务量,做到理解句意,掌握情感,熟读背诵。教育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灵活运用新媒体辅助教学。学生终归是孩子,对新颖的教学手法最为好奇,教育者应该掌握这一特点,积极与学生互动,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争取。比如在在学习《水调歌头》的过程中,可以提前在课上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吟唱,再引导学生说出听完歌后脑海中感受,或者描述脑海中的画面。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邀请学生在新媒体程序中画出出现的意象,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词中意象很多,可以邀请两位同学根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这些意象,画出脑海中的景象,由此展开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在课外积累方面范围很大,不仅可以安排“读”的部分还可以安排“听”的部分。教师可以安排读书角,或者利用晨读每日安排学生展示一首有关诗词的故事,安排读书笔记,进行语感方面的强化;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元代教育家程瑞礼先生曾在他的《读书日程》[]中,倡导面对一篇文章,从字词、句到段到篇,要读200遍。通过朗读, 学生可以结合联想与想象,体会其中的韵味与含义,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在课下认真听朗诵范本,比如张家声、方明、张筠英、瞿弦和等朗诵大家的作品,细细研读,认真揣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少作肢解语言的字词句章分析,多采用诵读的方式,因声求气,让学生循着句读梳理意脉,并由此渐次深入,领悟中心意旨,于潜移默化中增强语感;

在生活积累方面,家庭教育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学校和老师看管,于是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不管不问,不甚了解,这样是不正确的。仍然以武亦姝为例,家庭对她的影响也直接反应在她的学习状态上。武亦姝的父母在下班之后不会和别的家长一般,翘起二郎腿看电视,玩手机,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拾起书本,带领孩子一起学习,这也为家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家中平时玩的小游戏也与别人不同,成语接龙、猜谜语等,输了的人做家务赢了则有奖励。两位父母利用孩子的本能来模仿和激发孩子的学习乐趣,他们没有固执的认定自己的对,也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能听取身边正确的声音,能够迅速改变自己并因材施教。当然在生活中如果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共同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诗词类综艺节目。在这类节目中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看到同龄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与运用,还有明星学生一些优秀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可以看到明星艺人将一首首经典融入进新兴的音乐元素,成就一首首经典与音乐碰撞出来的新声代作品。教孩子做题很容易,教孩子养成习惯和兴趣却很难。所以学生的成长道路,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也与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教育离不开联系。

相对于不断积累,自主品读也很重要。重点在于“自主”二字身上,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诗词的自主性,遇到问题学会“闭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适当地进行提示,但主要还是需要学生自我的探索与研究。比如在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学生对战争胜利先要急切归乡的情感理解不到位,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赵氏孤儿》等具有战争场面的影视作品,但不要进行过多提示。五六年级的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或许在开放式的题目中会发现学生身上不同的闪光点,更有利于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要比强制背诵,强制抄写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组织语言最后的作用还是要灵活运用在“说”“读”“写”中,中国式学生,最擅长的就是“读”,“说”与“写”的作用被淡化,尤其是“说”。作为教育者,要锻炼学生们的“说”的能力,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其中的关键意象,给学生5分钟的思考时间,即兴根据关键词编一小段故事,拿《竹石》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竹子为第一人称,代入自己,进行联想并组织语言,可以代入生长的过程也可以进行心理活动上的揣摩,既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逻辑能力。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诵比赛,揣摩诗人的感情,进行有感情的朗诵,从而达到锻炼表达的训练。

3.2提高思辨能力,开发思维潜力

为了避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多对小学生进行“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多从教学方法上来引导学生,使小学生学会辩证性地来分析问题,通过全面思考和逻辑分析的方式来理解语言知识,明确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形成自己的态度。比如在学习《梅花》一诗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将“梅花”称为“岁寒三友,花中君子。”在问题中启迪学生,学生可以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找到答案并进行思考,提高了思维能力,实现了对思维的启迪与开发。

五六年级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也正是全面开发思维的好时机。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敢于发出疑问,挑战权威。就如《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没有学过地理知识,不一定会知道山上温度和山下温度会有温差,有的学生就会对时间提出质疑,“为什么四月末桃花才开放呢?”这种质疑精神敢于突破常规,十分可贵,教育者应大力的鼓励这种行为。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为了路。有的观点不一定严谨,是因为大多数人的认同感才赋予它全新的内涵。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对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理解的行为,尊重每一份思考后的不同声音。

其次,学会举一反三,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适时调整思维的方向和角度,通过假设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方式来找出一些论据来反驳。这样反驳的方式会促进学生从侧面分析阅读文章,使小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转变立场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语言, 形成自己的深刻认识。为了让学生懂得收获粮食的艰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农作的画面,农民伯伯在炎热的太阳下不停地农作,一粒一粒皆是亲手种植,采摘,每一粒都饱含着辛劳的汗水。在那个没有机械化的时代,一粒一粒皆是人力收割,这种逆向思维不仅让学生们懂得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也促进了思维的敏锐性,不被传统思维定义。

最后,在阅读与鉴赏中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探究活动中灵活运用联想和想象。比如《咏柳》可以引导学生“二月春风似剪刀”中,为何将春风比作剪刀?有什么关联性?将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进行联系,运用“共情”的心理代入方式去感受与理解,这样学生们的思维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教学活动是双向的互动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生融入到对文章的阅读中,就会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齐同并进,才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3.3创设审美氛围,培养审美素养

什么是美?什么又能称之为审美?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有些看上去很注重美的熏陶,可细细一看却并不是文学的“美”。并不是各种高颜值的渲染或者煽动性的情感加持就可以称之为美,这样对于美的定义过于表面。如今技术不断升级,而基于语言文字的语文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却并不多,审美欣赏和审美评价的活动也偏少,当然更缺少审美创造。

通过具体作品中具体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来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能力。对一部作品的欣赏,都是从对作品的体验和感悟开始的,而对一部作品的体验和感悟,又多从对作品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入手。在进行《清平乐·村居》的学习过程,就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培养审美能力,低小的屋檐,潺潺的流水,柔柔的青草躺在岸边,一家人在慵懒的午后时光,享受安宁与平静。如此优美的画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对作品语言的感受和品味。教师应有效地利用线上和线下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及时巩固并加强知识储备,避免因基本操作失误而导致古诗教学效率低下。 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经常阅读文学作品,人文读物,教育专著等,在人文精神方面进行熏陶,从而在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中产生自己的教育特色。

让学生走进课文并整合课文,这要求教师能够通过特定的语言活动将学生带入文本构造的画面中。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审美经验不断丰富,审美感知能力不断提高,感觉语言和品味其魅力的语言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共存状态。叶朗说,美即意象。因为美的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富有美的形象,所以“美”必须首先具有形象感,这也正是我们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语言干瘪死板、缺少表现力和形象性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很多小学生、总喜欢用一大堆成语代替具体形象的描绘,只会用“眉开眼笑”,却写不出眉毛和眼睛表达出怎样的快乐;只会用“神采奕奕”,却写不出人的具体神采。拿《春夜喜雨》来举例,诗人就把春雨拟人化,顿时将雨这个普通意象生动化形象化,十分的俏皮生动。对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和训练学生善于用意象说话,用具有形象感的语言说话。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多多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增强教学艺术性这样才能让小学古诗教学得到更好的成效。

3.4优化教学思路,重视实践育人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情感的重要抒发方式,凝聚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思维。诗歌的言语表达表现了汉字独特的美感,通过语言文字所塑造的意象、意境往往又与诗人的情感相交融,构建了美的意象世界。教师通过实践性的引导,带领学生深入品味优秀诗词,可以源源不断地感受诗词来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比如在《七步诗》的学习中,如果直白的将这段故事翻译过来,学生们虽然可以听懂,但并不全然理解其中的奥义。“豆”为什么要在“釜中泣”呢?为什么“同根生”要“相煎”呢?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于诗词背景中,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文化积累的引导,将曹丕害怕曹植威胁自己的皇位,于是想要除掉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于是就有了《七步诗》这段故事作为教学手段讲述给学生,让学生以曹植的角度体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样一来,前因后果,学生在对故事感兴趣的同时,进行了文化积累,也进行了具体实践,从而更好的理解到了内容。

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揣摩学生心理,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专有名词形象化,再通过语文活动让学生体验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 论

诗词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以及综合素养的长远发展。笔者针对现代教育在古诗词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浅析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并针对性作出应对措施。

在培养学生诗词素养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四点:

教师因素。通过以上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分析,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诗词素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先清楚其内涵,包括古汉语基础知识、古诗吟诵、古诗鉴赏能力等方面。其次在掌握第三学段学生学习特点后,制定行之有效的针对性策略,将听说读写等全面的语文学习结合多媒体新思路的方式寓于教学活动中;尊重每一份思考过后的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最后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共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

学校因素。学校作为培育学生的摇篮,应在硬件条件下满足教学要求,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多多引进新媒体器械辅助学生学习,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在温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学生因素。学生在进行古诗词学习时首先应该放松对于诗词的紧张情绪,不要想象它有多困难,要在学习中不断感受、体会诗词的迷人之处,配合着教师的趣味性教学,调动自我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发散思维,参与到学习中去。如今的状况并不乐观,现在有很多学生不了解文化传统,不理解诗词歌赋,悠悠华夏文明数千载,面对这种情况,怎能不令人心痛。学生作为历史与时代的继承人,要端正学习态度,不断提高对于诗词歌赋的学习能力。

家庭因素。培养学生的素质不仅仅在于学校、老师和学生自己的努力,家庭方面的影响因素也颇为重要。家长需要在家庭方面营造学习氛围,在生活中渗透,身体力行的引导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根据自家孩子的学习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疏导。

综上所述,从诗词素养入手培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也是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 邢金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04).
  • 周一贯.语文课堂变革的创意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
  • 方洁.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以B小学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
  • 王汝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5).
  • 戴银燕.从意境到意象一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6).
  • 秦晶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
  • 费玲. 新课改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 学周刊, 2018.29(14):90-91.
  • 王恬恬.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研究[D]. 温州: 温州大学, 2017.6:12-18.
  • 刘洁.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 刘永宏.关于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探讨[J]. 中华少年,2019(29).
  • 江剑红.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殿堂——浅谈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26.
  • 姜扬.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9.
  • 谭甲文,娄春.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41(03):125-129.
  • 郭文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6):94-96.
  • 崔丽华.关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优化阅读教学行为[J].中国校外教育,2020,(15):89.
  • 尹德明.校本研修与理想课堂,[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03.
  • 徐林祥,郑昀.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语文美育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8.06.
  • 李晓丹,宋杰,李长峰,王志会,朱希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分析[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501-505.
  • 王海龙.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80-81.
培养小学第三学段学生诗词素养的现实意义及策略

培养小学第三学段学生诗词素养的现实意义及策略

VIP月卡¥免费
VIP年会员¥免费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6月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45076.html,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3年6月4日
下一篇 2023年6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