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计量单位”内容的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有重要的意义,更有助于学生量化思维的发展和抽象能力的提高。教学中,由于第一学段学生想象能力差、对事物的认知主要依据直观性感知的年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制定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索“计量单位”的概

  引言

  (一)问题提出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是基础性的知识内容,存在于小学数学各部分知识领域,同时与生活也有着紧密联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面简称“课标”)明确表明,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计量单位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量,建立与生活的联系。而“计量单位”教学更能深化学生的“量感”与“数感”,渗透教学思想,为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字的含义以及理解或表达数量关系提供帮助。
  在小学中,第一学段的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教师教学时需要更多的直观性教学与课堂活动,但由于这阶段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因此少部分教师为维持课堂秩序,会尽可能缩减学生活动体验,在教学环节也少用丰富多样的教具。也存在部分对“计量单位”知识点理解不全面的教师,教学时偏重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忽视概念的建立等问题,这些教学问题的出现,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理解知识点,对“计量单位”的学习浮于表面仅限于特定情境中,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因此,有必要对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明确“计量单位”教学的重要性,了解这部分教学易产生的问题,为教师教学提供些许有效建议,帮助学生构建起相对清晰的单位概念,形成不同类型计量单位之间的知识脉络,不仅可以区别长度、重量等单位之间的区别,更能感受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数感”与“量感”的形成与发展,为数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综述

  由于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有关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育有关“计量单位”方面仍是教师及学生需攻克的重难点之一,多年来,国内许多知名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于此,并得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1.关于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原则的研究
  孟建锋[[[]孟建锋.“量与计量单位”教学应确立“四实”原则——以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07(06):28-29.]]针对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教学,主张:在教学中,教师要让第一学段学生经历充分的感知,亲自探索计量单位的概念。首先,在相对简化的测量情境中,教师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知冲突,遵循直观性原则,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渴求答案;其次,教师引导第一学段学生在丰富的活动情景中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探索问题的方法对计量单位进行充分探索;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扎实有序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渐进性的教学模式中发展量感与数感。
  汪必前[[[]汪必前.对“计量单位”教学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0):93.]]针对“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教学,主张:首先,教师在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教学中要创建生活情景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形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这体现了巩固性原则;其次,教师要找准大计量单位建构的落脚点,将大单位分成几个平均的小单位,让学生自主建立计量单位的概念,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创设独特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而他在研究“千克和克”这一课时的教学时,建议采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贯彻启发性原则。
  窦平[[[]窦平.浅谈大计量单位教学策略——以《吨的认识》一课为例[J].教学视觉,2018(04):65.]]针对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教学,主张:首先,感知理解是基础,用数学概念的形式引入计量单位,并进行精确地刻画,让学生科学合理地运用,体现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然后,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设置教学活动。他提议在教学时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计量单位的能力。
  综合所阅读的文献,教师在进行计量单位教学时,要遵循多样性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对计量单位的兴趣,让学生亲历计量单位的学习,主动探索其概念及单位换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自主探索本质概念。
  2.关于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李乡红[[[]李乡红.举生活实例促进学生“量感”生成刍探[J].小学数学教育,2018(14):02.]]提出以下几个教学问题:第一,教师善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图省事,用课件代替学生感知体验;第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定接触过一些计量单位,但大多数是碎片化的,难以形成系统和清晰的认识;第三,由于教学空间和形式的限制,许多教学活动都存在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
  黄红成[[[].黄红成.小学数学单位量教学的目标设置与方法探寻[J].教学与管理,2018(14):41.]]提出以下几个教学问题:第一,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教学目标多以“认识”、“了解”、“知道”等浅显的词语描述,教师在操作上不知道用何种形式实现这样的要求,以致经常以一种规定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第二,课堂教学停于表面,教师对计量单位的概念、定义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学生的体验浅显机械;第三,第一学段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的认识仅停留在初步感知和简单计算上,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感官体验,导致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学习主动性下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杨冬菊[[[]杨冬菊.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8(04)78.]]提出以下几个教学问题:第一,第一学段学生在生活中虽常常能遇见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但练习中发生错误的频率仍是很高,其他单位亦然,学生接触少,难以建立量感;第二,小学阶段第一学段学生应掌握的较大计量单位主要有千克、吨,这些知识点本身比较抽象,教师教学难以用实物表达,学生接触少,建立量感比较苦难;第三,教师在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中缺少“估测”的环节,学生在对实物与标准计量单位间难以建立正确的联系,做出正确的判断。
  综合分析所阅读的文献,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的问题可概括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或侧重发生偏差,教学内容无法系统化,计量单位的概念模糊,学生认知浮于表面,理解不深刻,难以与生活建立联系。
  3.关于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策略的研究
  叶柱[[1]叶柱.探索“计量单位”教学的新空间——浙江省2015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活动综述[J].小学数学教育2016(07):26.][1]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第一,从学科角度出发,教师首先要确立与凸显计量单位的教学重点,其次是梳理和完善计量单位的属性,突出其类别特点,强调个性与共性,重视系统与区别,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从学生的学情角度出发,教师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课前交流经验,其次是要依托材料,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丰富化,接着引导学生抛弃已有的错误经验,建立正确的经验,最后是要引导学生将经验提升,使其不受惑与表面,将知识内化。
  潭锐由[[2]潭锐由.“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5(29):75-76.][2]提出教师应引导第一学段学生在学习这段内容时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用“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记一记”、“说一说”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并学会运用,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
  吕震波[[3]吕震波.重过程重感悟重体验重运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之策[J].江苏教育,2013(13):60.][3]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第一,教师要激起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找准认知的起点,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第二,教师迎合新课程的理念,注重挖掘计量单位的文化价值,通过介绍数学史的相关知识,让第一学段学生了解计量单位的形成历史,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第三,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活动体验,丰富第一学段学生对计量单位概念的初步认识,借由多种感官对概念进行构建;第四,在教计量单位时,教师应帮助第一学段学生梳理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探索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的价值。
  综合阅读后,可以总结出教师在教学本模块时应该帮助第一学段学生厘清计量单位的区别与联系,强调类别与个性,主张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建立计量单位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其概念,在计量单位的学习中,感受生活。因此在教学时要提倡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实践中体验计量单位的大小、轻重等,形成一定的表象,为量感打下基础。

  (三)研究方法

  根据现阶段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新课标要求,在不影响教师与学生正常课堂秩序的情况下,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与访谈法相结合辅以文献调查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宿迁市宿城区部分小学发放问卷,设置一系列有关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预设问题,在教学实践期间发放问卷给任课教师填写,回收问卷后,甄别筛选,通过量化的数据分析,帮助形成教学建议与应对措施。
  2.文献法
  通过阅览中国知网大量有关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文献以及相关书籍,对比2005年至今的相关期刊,比较区别与联系,形成独特的研究脉络,突出研究特色,发展创新,从新颖的角度挖掘教学问题,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成果。
  3.课堂观察法
  在不影响课堂秩序情况下,对教师授课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对学生学习的状态、方式、课堂的活跃程度、课堂测验完成情况等进行观察与记录,发现此阶段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原因。
  4.访谈法
  在教学实践期间,与多个任课老师匿名谈话,了解教师此阶段教学的目标、重难点、原则、策略、作业布置及评价等,分析多个教师之间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对比分析总结出优缺点。

  (四)创新之处

  一方面,通过梳理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关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研究本身并不多,大多集中于个别教学案例分析,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本研究从“计量单位”知识点角度切入,进而探讨“计量单位”教学的研究,提出对“计量单位”教学具有针对性的理论,着眼于对“计量单位”教学的深远影响,独树一帜,为教师关于“计量单位”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差,兴趣不够,学习上主要依赖教师与家长。特别是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他们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时期,理解知识多依赖于直接经验,上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易被外物吸引,好奇心强且活泼好动等。可以发现,他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在这个学段教师充当权威的角色,因此研究第一学段教师的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

  一、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概念界定

  计量单位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没有给出直接的定义,而是用“常见的量”来表述的,也就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量”,它属于概念范畴。葛余刚[[[]葛余刚.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数学参考,2019(05).]]将计量单位定义为根据约定定义和使用的标量,是约定的名称和符号。整理相关文献可知,不同的学者关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界定不同,而本研究借助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总结出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概念为表述长度、质量、时间、面积、容积和体积的定义和使用的标量。

  (二)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教材内容及特点

  依据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计量单位”教学内容主要分布于一年级下册至三年级下册中,具体内容见表1。
  表1“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中的分布
  教材计量单位类型具体计量单位
  一年级下册人民币元、角、分
  二年级上册长度厘米和米
  二年级下册时间、长度时、秒、分;分米和毫米
  三年级上册质量千克和克
  三年级下册长度、质量、时间、面积千米和吨;年、月、日;厘米、分米、米的平方
  如上表1所示,第一学段的计量单位简单基础,包含了时间、长度、质量、面积、人民币五个部分,教学内容的选用由简入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但也有区分,例如三年级下册的“千米和吨”的联系,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建立两种不同属性计量单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更好地运用于生活中。

  (三)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的课标要求

  根据课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规定,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囿于简单理解层面,需要学生理解常见的简单的量,包括时间、质量等单位,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单位的概念,体会单位的含义以及运用的方式,能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有关的日常问题。

  (四)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的价值

  1加强数学各部分知识的联系
  “计量单位”这一模块是基础性的内容,广泛涉及各个领域,例如在图形与几何部分要运用它来测量长度、面积,在长度、面积计算的过程中,计量单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好计量单位可以加强学科各部分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形成对数学基础的认识,帮助低年级学生数学兴趣爱好的养成。
  2.加强数学的生活性
  教学源于生活,教学用于生活,将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借由学生伸手可及的物体,形如课桌、教室等生活实际展开“计量单位”教学,是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欠缺和实际生活经验不足,所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融合,让学生在趣味性的学习中,感受生活。
  3.促进学生量化思维的发展
  通常第一学段的教学借助简易的教具将抽象的计量单位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提醒学生应该有一个量化数量的标准,并且这些标准应该统一。这不仅有助于渗透数学中的“单位”思维,而且还可以培养第一学段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素质和积极的学习探究精神,使他们独立地理解度量单位的概念,建立度量单位之间的联系,更容易掌握“计量单位”之间的使用技巧。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二、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目的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群体主要是宿迁市部分小学不同教龄的数学教师共计100名,其中包括62名低年级教师与38名其他年级教师(有低年级教学经验),旨在通过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反思三部分来分析教师在这阶段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为了提高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将教师的问卷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信息调查,第二部分是有关“计量单位”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具使用、教学目标、课堂活动、教学反思等内容。发放问卷共计100份,回收问卷99份,回收率为99%,有效问卷为96份,有效率为96%。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图表和表格呈现,分析归纳出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的现状。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陈述。

  (二)教学调查现状分析

  1.教师对第一学段“计量单位”内容的认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调控者,对“计量单位”的知识内容的了解程度及教学目的性的认识等,是能否良好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表2教师对“计量单位”教学内容的了解情况
  题目选项教师人数(人)所占比例(%)
  2.您对“计量单位”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是?非常了解13 13.54%
  了解43 44.79%
  一般31 32.29%
  不了解9 9.38%
  非常不了解0 6.25%
  教师对第一学段“计量单位”这部分知识的认知是十分有必要的,是教学专业和学科素养的体现。教师能否明确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概念与教学重难点,清晰表述“计量单位”的换算进率,给学生建立基础的数学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一切基于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点的了解程度。如图所示,样本中有约85%教师对“计量单位”这部分知识点处于基本了解的状态,但仍有15%左右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点不甚了解。分析图表可知,多数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刻,无法做到非常了解,因此,落实教师对“计量单位”这部分知识点的了解是改善教学的第一步。
  表3教师对“计量单位”教学的目的性的认识
  题目选项教师人数(人)所占比例(%)
  6.您认为“计量单位”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什么?(多选题)
  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71 73.96%
  増强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80 83.33%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91 94.79%
  提高自信心和创新意识36 37.5%
  教师对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目的性的认识影响着教师在拟定教学目的时,是否会产生偏差与侧重。通过表3数据可知,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基本合理的,都旨在帮助第一学段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习惯与品质,这些都是为了帮助更好地学习。而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则是从学生自身出发,这是教师极易忽视的一点,而仅37.5%的教师选择此项,较预设的数据偏低。
  2.教师教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时的教具选用
  利用教具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具的选择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4教师教学“计量单位”时使用教具的情况
  题目选项教师人数(人)所占比例(%)
  10.在“计量单位”教学过程中,您选择使用教具的途径(多选)是?多媒体模拟教具84 87.5%
  教辅材料51 53.13%
  生活中可见的简易物品28 29.17%
  自己购买专业教学教具8 8.33%
  不使用教具5 5.21%
  教师在教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时放手让学生自主体验与操作是十分必要的步骤,学生只有亲历学习才能直观体会“计量单位”的现实意义。通过表4数据显示,在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时,几乎的教师都会使用教具进行教学,仅有个别教师这部分教学时不使用教具,而在教具的选择上,多数教师更倾向于多媒体模拟教具辅助简单便宜的实际教具,说明教师这阶段教学力求省事,将教学过程简便化,那么如何利用教具将教学最优化,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
  3.教师教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导入方式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课间亢奋的状态,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也可以巧妙地引出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表5教师在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时导入方式的使用情况
  问题选项小计比例
  8.在“计量单位”教学过程中,您偏向于什么样的导入方式?(多选)复习导入83 86.46%
  联系生活实际导入79 82.29%
  直接导入21 21.86%
  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等导入44 45.83%
  趣味性活动或游戏导入40 41.67%
  通过表5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在这个学段教学时,复习及联系生活的导入占多,直接导入教学的人最少,创新性、趣味性活动导入的人也是一般偏少,而第一学段的学生正是通过兴趣带动学习,显然后两者的比重须加大,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的兴趣培养力度仍不够。
  4.教师教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课堂形式
  教育教学中师生活动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活动地开展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思维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表6教师教学的活动开展情况
  问题选项教师人数(人)所占比例(%)
  3.您认为“计量单位”教学中讲授与活动的合理比例应该是?全部讲授5 13.95%
  以讲授为主,活动为辅51 53.13%
  以活动为主,讲授为辅26 27.08%
  讲授与活动各半13 13.54%
  全部活动1 1.04%
  通过表6数据所示,半数以上对教师主张“计量单位”的教学以讲授为主,活动为辅,接近半数的教师认为教学“计量单位”时要多让学生参与活动。由此可知,教师在“计量单位”教学时的意见不一,形成两种反差,为此寻求最优化教学,找到合适的教学手段十分必要。
  5.教师选用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的练习方式
  课堂及课后的练习能即使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大体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好的练习设计,可以充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表7教师教学的练习方式采用情况
  问题选项教师人数(人)所占比例(%)备注(其他)
  21.通常您采取()练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多选)随堂检测,完成相关试题51 53.13%让学生观察生活,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表达。
  让学生自主整理当堂知识内容26 27.08%
  学生完成给定调查或实验,填写报告5 13.95%
  创造性地设计卡通、故事化的练习13 13.54%
  其他(请补充)1 1.04%
  第一学段的教学练习应当鼓励采用创新性和趣味性的方式,这是学生心理特点与年龄差异的要求。从表6数据可知,大半教师还是循规蹈矩采用传统练习方式,也有小半教师会适当放手,让学生利用主动性,自主整理所学,完成练习。在表中值得注意的是仅有5名教师选用填写报告的方式,原因可能是低年级动手实践能力弱,此种练习可组织性差。而仅有一名教师自主开发练习方式,创新地将日记与教学融合,这正是我们提倡却遗漏的练习方式。
  6.教师对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研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价值过程,即使经常的教学反思可以改善教学过程,帮助教学的改进。
  表8教师对“计量单位”教学的评价次数情况
  题目选项教师人数(人)所占比例(%)
  17.在结束“计量单位”教学时,您会对本次教学自我表现及时地进行评价吗?每次10 10.42%
  经常49 51.04%
  偶尔31 32.29%
  完全不5 5.21%
  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教学是基础简单的,因此教学很容易忽视课后教学的自我评价与反思。通过表8数据反馈,大部分教师可以做到习惯经常课后教学反思,而近35%的教师未能养成“计量单位”教学的课后反思与自评。由此可见,第一学段“计量单位”这部分教学存在缺陷,课后的反思不到位也是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从上述部分调查结果以及问卷数据的综合分析不难发现,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学,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归纳,“计量单位”教学存在以下几大问题:教师对这部分教学的准备不足、教师对这部分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教师对这部分教学的评价片面。

  三、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宿迁市部分小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课堂观察及教师访谈发现,这些学校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的总体表现良好,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教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前的准备不充分
  教学前的准备是极其重要的过程,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具的选用,都是需要甄选再三的,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过程中,这些部分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
  (1)教材分析不足
  教材分析是教学的课前准备,关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对教材的分析透彻有助于教师教学开展,更易抓住教学中心,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数据分析表明,部分教师在教材分析这部分存在很大问题,有21.87%的教师认为“计量单位”仅是一类符号,对“计量单位”概念不清,认识不深刻,主要依靠教辅材料以及学校准备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忽视了对教材的分析,导致这部分教学的成效并不显著。
  (2)教学目标的设计重知识轻情感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课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知道课标的范围,掌握编写、表述课标的方法,在教学时更应该分清课标的主次。在问卷数据中,有73.96%的教师认为第一学段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知识,仅2.08%的教师认为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设立教学目标轻情感重知识也是问题之一。
  图1“认识米”教学目标片段对比
  图1为调查中两位教师使用教案的教学目标片段对比,教学内容为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厘米与米”模块内容,通过对比图中内容可以发现,前者存在很多的问题有悖新课标的理念。新课标提倡数学教学要使用四维目标,而图中后者明显不符。教学目标的主体应当是学生而非教师,所以“使”、“通过”等词汇明显不恰当。
  反观前者具体的目标,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将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了“米”的知识概念学习和测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时应获得的学习体验与数学思考,多方面对比,后者的教学目标才值得教师借鉴。
  (3)教具选用不当
  好的教具可以辅助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建立深刻的知识联系。而在教学中光靠多媒体模拟是远远不够的,第一学段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弱,空间想象能力不够,注意力易分散,抽象的教具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创意性及生活化的教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如上表4数据表明,仅有29.71%的教师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仅使用生活化教具,有8.33%的教师会选用专业的教具进行教学,有5名教师则不选用任何教具,可见教师在选用教具时也会存在些许问题。单一的多媒体教学缺少学生自主感知“计量单位”的过程,难以建立概念,而专业的教具势必会使课堂的过程繁琐化,也会让教师产生经济上负担。
  2.教学方式缺少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一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率。而在研究观察中,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导入形式单一
  在一整节数学课中,导入非常重要,取决着学生能否对“计量单位”产生兴趣,而第一学段的学生学习主要依靠直观感知,因此兴趣是建立学习的基础,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经常性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多以提问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创设肤浅的情景进行教学,导致教师主导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下降,对“计量单位”的学习也难以产生浓厚兴趣。
  图2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千克和吨”认识吨导入片段
  如图2所示,这是调查中某位教师的教学导入设计,起初使用复习法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帮助建立与新知识的练习,这是值得肯定之处,但“吨”是一个大单位,光靠多媒体的展示是难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的,因此在导入时就应该引出小单位来帮助建立大单位联系,而小单位更不应该是图片上的模象,应当是学生课可接触的实物,这既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
  (2)教学风格缺少趣味性
  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不高,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注意能力差,而教师教学缺少趣味性,不经常利用趣味性的游戏与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导致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表9教师在“计量单位”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情况
  题目选项教师人数(人)所占比例(%)
  15.在“计量单位”教学过程中,您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多选)
  讲授法96 100%
  提问法93 96.88%
  演示法81 84.83%
  实践讨论法42 43.75%
  情景模拟法30 31.25%
  游戏法41 42.71%
  如表9中所给的数据,可以分析到绝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仍旧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多以讲授法辅以其他1-2种教学方法,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好处在于知识性强,可以在较短时间教授较多知识,但这类方法缺少趣味性和活动性。而表中少数的后三种方法,正是第一学段学生更受用的方法,学生在游戏与活动中对知识进行探索与接纳,才能形成对“计量单位”概念的深刻理解,真正意义上明白“计量单位”的学习和现实意义。
  3.教学评价不足且片面
  教学评价与反思也是反映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经观察,许多教师为图省事,尽量省略自评与他评的过程。而评价内容偏重课内知识的掌握,忽视课外延展也是教师评价经常出现的问题。
  图3关于教师自我评价的访谈节选
  图3呈现了三位不同教龄的教师在面对“计量单位”教学时所产生的不同问题。教师1教具使用不当导致课堂秩序差,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教师2课前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对知识点难以理解;教师3没有自评习惯,临场补救,也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几位教师的评价都偏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的确忽略了课外延伸的过程。而课外延伸的这一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点的回顾和梳理,还能帮助知识点之间衔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从教材研究不透彻、教学能力不足、教学反思不全面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研究不透彻
  课前准备是一堂课能否优质的关键,课前的教材研习、教学方法和教具的选用都是需要教师反复思量的。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够或者教师的经验不足,就容易产生偏知识轻情感的现象,也会错漏知识点。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低年级教师在研究“计量单位”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为了响应新课标的要求,会借助专业的教学片段与教材解读,但同时易忽视各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时、秒、分”时,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概念的理解上,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去体会这三个时间单位的长短次序,将单位概念攻破,单位换算也就迎刃而解了。
  表10教师在“计量单位”教学前准备时常的情况
  问题选项教师人数(人)所占比例(%)
  1.您在“计量单位”教学时课前准备一般用多久?0-30分钟15 15.63%
  30-60分钟22 22.92%
  60-90分钟41 42.71%
  90-120分钟12 12.50%
  120分钟以上6 6.25%
  现行教育中,有关“计量单位”教学的教案五花八门,大部分教师为了图省事会直接选用别人的教案,不考虑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表10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教师课前准备时间都压缩在一个半小时之内,远不能将教材吃透,没有办法针对教材研究适合教学的方式,因此在教学目标、教具选用等方面出现问题也就不奇怪了。在钻研教学内容时,缺乏深思,预设的提问太过浅显,显得无关紧要,太过深刻又让学生一知半解。
  举例来说,“认识吨”这一课时是第一学段学生首次接触大单位,他们可以掌握“1吨=1000千克”这一知识点,但上完课后,头脑中还是没有建立“1吨到底有多重”的概念,甚至在作业中会出现“一个鸡蛋50吨”的错误,因此在教学大计量单位的时侯,教师就要深思深钻,想方设法贴近学生视野,找到单位建构的立足点。
  2.课堂教学形式不够灵活
  教师教学前对学情进行分析是极其重要的步骤,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水平是教学方式、教学目标选择的基础,学生的层次水平、心理现状、学习状况分析都需要纳入考虑范围,选择适合本班学生需求和特点的教学方式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教师得了解学生以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什么,学生容易出错的点又是些什么,根据预设形成自己的教学网络,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套路去教学。
  调查中,多数教师选择讲授法、提问法,依照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缺乏创新。但第一学段学生更易接受学术性弱、趣味性强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参与感才会带来更多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自主“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量一量”,才能认识到“计量单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能深化对“计量单位”的概念理解和实际应用。
  3.教学的课后强化力度不够
  知识在课后的运用也极其重要的,教师应当通过教学的评价以及教学研习等方式来加强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完善修饰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是教师查漏补缺的重要一环,好的教学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实现师生的合作。教学研习也可以帮助教师学习探讨优质“计量单位”课程的教学,促进教师的人际交往,弥补教学的不足,优化课堂。
  表11教师对“计量单位”教学的评价方式
  问题选项教师人数(人)所占比例(%)
  19.您一般如何评价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开展过程?(多选)学生是否积极回答问题72 75%
  学生是否能深入理解计量单位的概念21 21.88%
  学生是否体会到学习计量单位的乐趣13 13.54%
  学生课前和课后练习情况64 66.67%
  学生能否将计量单位中所学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0 31.25%
  表11数据表明,多数教师评价教学的方式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课后联系情况,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知识,可见教师还是把知识技能的掌握排在第一位。还有很多教师选择学生能否积极回答问题作为评价标准。仅有少部分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将情感乐趣放在评价中,这也凸显了“计量单位”教学轻情感重知识的现象。
  表12教师是否参与“计量单位”教学研习培训情况
  问题选项教师人数(人)所占比例(%)
  21.您所在学校是否开展过关于“计量单位”教学的教研活动?是26 27.08%
  否70 72.92%
  22.你是否参与过关于“计量单位”教学的培训?是36 37.5%
  否60 62.5%
  如表12所示,大部分教师所在学校都未曾开展过“计量单位”教学的教研活动,大部分教师也没有参与“计量单位”教学的培训。由此可见,他们在“计量单位”教学方面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能力还需提高。

  四、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一)优化课前的准备,完善教学设计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学准确来说是教师将既定教材与课程标准所要求学生须掌握的知识点教授给他们,这里的“教授”不是单纯的照搬,而是教师经过钻研,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通过课上的教学过程来考量,课前准备是基础。首先要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这既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也是教师应当具备的。
  表1“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中的分布(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材计量单位类型具体计量单位
  一年级下册人民币元、角、分
  二年级上册长度厘米和米
  二年级下册时间、长度时、秒、分;分米和毫米
  三年级上册质量千克和克
  三年级下册长度、质量、时间、面积千米和吨;年、月、日;厘米、分米、米的平方
  1.深入分析教材,抓住教学重难点
  本研究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学生,既1-3年级学生。如上述表1所述,除一年级上册没有设计“计量单位”学习,其他五册均有分布,且内容较分散,但纵观总体,不难看出,第一学段对于“计量单位”的要求是简单基础的,因此在研究教材时,要利用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案例和实物直观,例如,人民币、直尺和卷尺、钟表、教室内课桌椅,甚至同学们自己的手臂等等,进而达到教学时与生活联系紧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生活动手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
  而三年级下册出现了大计量单位“吨”,这部分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突破,因为无法通过具体的实物来展示,是学生想象能力的一次跨越,在这部分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与“千克和克”的联系,着重区别三者的概念意义。
  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将重点和难点放在“计量单位”概念单纯理解与突破,而不是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学生只有理解单位的概念,才能举一反三掌握一系列的单位,这样相当于帮助学生栽种一棵树,学生自己去发展经络与枝叶,与新课标要求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呼应。
  2.紧扣学生特点,制定教学方式
  第一学段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差,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主要借助直观的物体,对于自身可接触的实物兴趣会加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这部分教学时,万不可吝啬敷衍地使用教具,一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和实物展示的部分占主要,学生在亲历“看一看、估一估、量一量、掂一掂、画一画”的过程,形成知识的图式,进而促进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发展。
  但由于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既爱说又爱动,有效注意时间短暂,所以在研究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深刻且多样,特别是教学重点时,最好形成教学风格的反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计量单位”概念的时侯提高音调,或者变换教学风格,从沉稳到幽默等等。

  (二)结合知识特点,强调教学针对性

  1.感知理解式导入
  小学第一学段学习的“计量单位”都是基础入门的,学生一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会接触到部分“计量单位”,只是缺少系统理论的认知,用数学概念的形式引入计量单位,让学生科学、合理地运用,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兴趣低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与经验,采用生动的感知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多感官地参与到课堂。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什么问题该使用什么类型“计量单位”,也就是“计量单位”的使用场景。如果学生出现“一层楼有3千克高”、“一匹马有200米重”等问题,那就是学生没有理解“计量单位”的概念以及“计量单位”的意义。所以教师要首先明确不同“计量单位”的用途,例如,质量单位用来称重,长度单位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等等。
  而能达到最好效果的方式就是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在导入时通过提问、做游戏、创设情景、实验等方法,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和物像,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将抽象的“计量单位”概念和生活化物品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计量单位”的用途与概念,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回味学习的乐趣。
  2.比较估测式新授
  在生活中,可以直接用单个“计量单位”表示的东西少之又少,许多情况下,使用测量单位,应在比较和估测后得出。有关“计量单位”的教育问题设计的素材大部分来自生活实际,是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是,当使用计量单位进行相对准确的描述时,学生通常不确定或产生错误。这是因为学生从理解计量单位的概念到准确使用计量单位还有一段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比较与估测的技能形成过程。
  而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知识内容可以分为小计量单位(例如:厘米、分米、克)和大计量单位(例如:千克、吨)两部分。由于这学段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在面对小单位和大单位时,会存在不同的教学问题,因此这两部分教学比较估测的方式应做区分。
  (1)小“计量单位”教学的比较估测策略
  比较估测是教学中的重难点,重点在于这一环节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难点在于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这一环节的开展不会是顺利的,学生思维能力差,需要教师的全力配合。因此,在小“计量单位”的比较估测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理解单个“计量单位”和多个“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例如:指甲盖是1平方厘米,1本书是300平方厘米),同类型小“计量单位”和大“计量单位”的关系(例如:一瓶牛奶200毫升,一个泳池水有200升)等。
  图4“认识厘米”教学片段节选
  图4所示的是某位教师教学“认识厘米”的节选,可以看出,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大小,借由身边大约是1厘米厚度的物体“橡皮”,了解到1厘米实际约有多长,紧接着在尺子上指认其他长度,例如5厘米、8厘米等,强化学生对厘米概念的认识。这一步骤,将单个厘米概念与多个厘米概念进行比较,而1个橡皮的厚度大小就作为一个单位的切入点,为多个单位物体的估测做铺垫。
  所以,在新授教学时,教师首先从单个“计量单位”引入,帮助学生建立“计量单位”的概念。例如,“1厘米有多长”、“1克有多重”、“1分钟是多久”等等。紧接着可以从多个“计量单位”引入,尽快让学生理解和感知计量单位的概念,并能口述出某个物品所使用的计量单位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深知识难度,引出数字较大的“计量单位”案例,让学生经历讨论、比较、估测的过程,确定正确的计量单位。
  (2)大“计量单位”教学的比较估测策略
  “1吨的重量到底是怎么样的?”这类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技巧的,学生难以像学习“分米”、“米”那样直接体验认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这部分教学时,应采用“以大化小”的策略,将大单位转化成同等多个小单位去让学生体验。
  图5“认识吨”新授过程的教学片段节选
  如图5所示,这是一位教师在“认识吨”这部分的教学新授片段。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在教授大计量单位概念时,选用的方法是教学建立在小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比千克与吨,估测大计量单位。班级同学是直观性的可接触的,教师以学生作为教学的“教具”,生动新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让同学们抱一抱质量约为25千克的学生”,既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友好,又可以让课堂氛围轻松有趣。学生在“抱一抱”的活动中,体会25千克的重量,再去估测“4个25千克=100千克”的大小,然后再去比较“25千克”与“1000千克”的大小关系,这样就可以准确把握吨的概念。
  比较估测是本身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为了迎合第一学段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组织丰富有趣的个人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后各组比赛、游戏积分法、模拟生活小情境剧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比较估测的过程生动有趣,促进学生乐学好学优学。
  3.推理联想式深化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并不是对生活中所有事物都有认知,他们只是通过书本、网络等途径有所了解,而非亲眼观察、亲手触摸。在第一学段学生认知中,飞机是很大的,山是很高的,游船是很长的,但当用具体的“计量单位”去表述时,他们就犯难了,所以,在学生比较估测能力形成以后,教师应帮助他们发展推理联想的能力,能够根据已有的认知和探究实践的结果,去推测表述想象中的事物。
  举例来说,经典案例“珠穆朗玛峰8844米”,在长度单位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有“厘米、米、分米、千米”等,而题目中给出的数字为较大的数字,当选用大计量单位时很明显会越来越大,肯是不合理的,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珠穆朗玛是第一高峰,当选用分米时,去想象山的高度难以和第一挂钩,因此也是不合理的,那么毫米就更不可能了。所以,这里选用米作为“计量单位”是最合适的。这个案例的思考过程,就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经历的过程,学生在推理联想的过程中,可以深化“计量单位”的概念,减少“计量单位”的使用错误率。
  4.有效提问式升华
  教师课堂有效提问需要提炼出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归纳总结教学的知识内容,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首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精要简短,第一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过多的文字易让学生产生识读困难和学习倦怠。有效提问不可死板生硬,应该具有趣味性,可以借由游戏、比赛、创设情景等活动开展来辅助教师提出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运用一系列的提问策略,如猜想式提问、层次性提问、启发式提问等。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其次,从提问内容来说,教师提问应具有启发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因为学生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这样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才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计量单位”教学中,有效提问应从“这个问题应使用什么类型计量单位?为什么?”到“这几个计量单位用哪个合适?为什么?”。举例来说,教学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区分“计量单位”的不同用途,例如提问“这个小朋友有多重?”和“这个小朋友有多高?”时应选用什么类型的“计量单位”。接着引导学生在选对“计量单位”类型后,大胆确定“计量单位”,这样由浅入深式的课堂提问,才是有效提问。

      (三)激发教学活力,注重教学的课后强化

  1.教师加强内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素养不足,对“计量单位”理解程度和认知水平不够,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教师对“计量单位”的概念的理解不足,不能正确理解价值,往往是因为教师经验较少,不能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不能透彻分析教材理念与暗含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学素养,课后要习惯性阅读,习惯性反思。
  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以改善教学。一方面,学校要多给教师开展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机会,以此来增加教师教学“计量单位”的经验,熟能生巧,教师多参与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教学,才能发现问题更具体全面,从而达到改善教学的作用。例如,开展第一学段“计量单位”公开课、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说课演课比赛、“计量单位”微课培训等创意性学习研讨活动,教师通过多学习、多培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师的“计量单位”教学能力,而且还能够防止“计量单位”教学囿于形式。另一方面,为了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和讨论“计量单位”的教学,让那些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经验。
  2.教学的评价内容注重多元化
  关于第一学段“计量单位”的教学评价,可以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去探讨。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往往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计量单位”知识的学习,主要还是反映在课堂的表现。
  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将评价重心放在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例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课堂练习的反映情况等,这些反应可以帮助教师评价这节课的好坏,发现教学中的缺陷,进而加以完善。教师关注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也是有必要的,统计课后作业的错误率以及易错点,可以找到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回顾,帮助学生攻破难点。
  对于教师角度的教学评价,可以从自评和他评的角度去分析。教师在自评时,要考虑全面,包括课前的准备、课中的教学,例如:教材分析是否透彻、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教学重难点是否讲解透彻、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通过这些自我评价,达到教学的提高。而他评则可以借由学生和听课教师的评价来实现。学生对“计量单位”知识内容的接受程度、对教师的满意度、听课教师给自己的建议等等,都可以作为他评的借鉴。
  总而言之,在“计量单位”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自己的教学,不能仅仅只是通过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给与评价,更应该从教学的质量、他人的建议、自我的反思等多方面对教学进行评价。

  结语

  通过对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现状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小学数学教师“计量单位”教学存在教师对“计量单位”认识不足、教学不恰当及忽视评价过程的问题。在深入观察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课堂教学及访谈相关数学教师,对教师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得出教材研究不透彻、课堂教学形式不够灵活、教学的课后强化力度不够三个原因。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针对性、注重教学的课后强化三大改进策略。
  在开展本研究的过程中,导师和同学提供了很多支持与帮助,但由于自身科研能力弱、教学研究经验不足等主客观原因,致使本研究仍存在部分缺陷,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进一步探索,加强对“计量单位”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的研究是长远深刻的,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希望本研究可以引起大家对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的关注与反思,提高教师对第一学段“计量单位”教学的认识,同时希望得到各位教师的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3年版)[S].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孟建锋.“量与计量单位”教学应确立“四实”原则——以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07(06).
  [4]汪必前.对“计量单位”教学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0).
  [5]窦平.浅谈大计量单位教学策略——以《吨的认识》一课为例[J].教学视觉,2018(04).
  [6]李乡红.举生活实例促进学生“量感”生成刍探[J].成才之路,2018(14).
  [7]黄红成.小学数学单位量教学的目标设置与方法探寻[J].教学与管理,2018(14).
  [8]杨冬菊.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8(04).
  [9]叶柱.探索“计量单位”教学的新空间——浙江省2015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活动综述[J].小学数学教育2016(07).
  [10]潭锐由.“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5(29).
  [11]吕震波.重过程重感悟重体验重运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之策[J].江苏教育,2013(13).
  [12]葛余刚.小学数学常用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数学参考,2019(05).
  [13]娄颖.应用数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14]张辉蓉,朱德全.小学数学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5]刘慧玲,赖南燕.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7.
  [16]张婷.小学计量单位教学的分析及策略[J].理科考试研究,2015(16).
  [17]吴玲娜.浅谈计量单位教学的体会[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
  [18]方小妍.浅谈盲校小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J].现代特殊教育,2015(01).
  [19]刘丽.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4(19).
  [20]俞佳庆.生活体验操作表达——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当代科教研,2019(01).
  [21]王海风.浅谈计量单位教学的体会[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
  [22]陈淑芳.“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与反思[J].小学教学研究,2014(14).

  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从一开始的论文题目的确定上就给予了我建议,还告诉了我该怎样进行搭建框架。每次提交论文后,都会对论文进行细致的批注,包括论文内容是否丰富、恰当,语言的表达是否通顺、合理。当我有一些零碎的问题向老师请教时,老师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我。老师的这种包容的精神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
  其次,我要感谢爸爸妈妈以及朋友们,虽然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和朋友们并未对我的论文完成给予直接的帮助,但他们的爱与支持也是我完成论文不可缺少的动力,谢谢你们!
  最后,在这段论文撰写的历程中,感谢你们对我的关爱、帮助,我会带着这些关爱与帮助,今后更加踏实地去走好每一步!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4687.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1年10月26日
下一篇 2021年10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