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创作思想及相关研究

孙过庭《书谱》,是中国古代书论史上书法美学理论的重要杰作。孙过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立足于儒道互补的理念,首次对上一代书法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回顾,影响深远。本文重点介绍孙过庭《书谱》的创作思想及其体现的美学精神。

  引言

  “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记录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文化情怀和思想。孙过庭《书谱》作为书法理论的杰作,打破了以往书籍理论的神秘和零碎表现。这是对书法及其关系的许多美丽命题的首次全面和客观的解释,在中国书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孙过庭与《书谱》

  (一)孙过庭及《书谱》

  1、孙过庭生平
  孙过庭(646-691),字虔礼,“一说名虔礼字过庭”,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出生于唐代太宗时期。在他的成长期间,他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如太宗皇帝的死亡,高宗皇帝继位,以及武则天登基。《旧唐书》及《新唐书》中中​​没有孙过庭的记载,只有陈子昂的两篇文章对他的人生做了简要的介绍,一篇是《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另一篇是《率府录事孙录事文》。从文章标题可推断,孙过庭所担任的最高官职为率府录事。率府乃太子属官,管理东宫兵仗、仪卫及口禁、微巡、斥候事宜,而录事一职为文书,升秩在屯品上到九品之间。陈子昂本人官职也并不高,为右拾遗。据《中国历代官职辞典》所记,拾遗为唐代武则天时所置,分为左、右两员,分别隶属于口下、中书两省,“从八品上,掌供奉规谏,息从乘舆”。孙过庭所交友人中,唯有王绍宗位居三品,任秘书监的官职。可以看出,孙过庭的社交范围集中在社会水平相近的人群中,缺乏高层人士的推荐,在封建社会,这种情况对于人才是不幸的。
  2、《书谱》及其相关内容
  《书谱》为论述历代书法和论书法变迁之专著,本身也具有书法的价值,其文章具有更多的理论价值,是我国关于书法理论的一项重要著作,它对书法欣赏、技巧等方面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书谱》写于垂拱三年(687),对自汉迄魏晋之草书诸大家都有详细的描述。草书体裁写来翰逸神超,浑朴流润,有绵里裹铁之妙,尤其起落笔之俊逸,字态笔姿之潇洒,既深入晋王堂奥,又得汉魏神髓,浓润圆熟,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二)《书谱》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及理论基础

  1、《书谱》产生的时代环境
  (1)唐初儒家的思想环境
  唐代初期,政治明清,国内处于稳定状态。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唐代统治者的积极性很高。为了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优势,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特别是在文化和艺术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方针,为达到以“文德绥海内”的目的,以“仁”为基础的儒学,根据唐朝“皇权”的需要而受到重视。唐太宗利用儒家思想作为唐代的正统思想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他还呼吁孔颖达和颜师古收集,整理和注释儒家经典。从此,儒学成为唐初的核心。
  (2)唐初的文学批评理论
  汉魏六朝以来,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往往相互表达,很难区分。许多文艺批评理论涵盖了书籍理论的许多原理,并影响了书法的发展。自陆机《文赋》以后,文学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一直在下降,其艺术功能一直在上升。它开始探索文学艺术本身的内在发展和创作规律,这些文学理论将影响书法的发展。同时在唐初,国朝初定,南北文化交融是大势所趋,又由于唐统治者意气风发,崇尚积极向上,朝气迸发的时代精神,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则强调“魏晋风骨”提倡骨力反对柔媚,这些都会影响到孙过庭的书法创作思想。
  (3)唐初书法领域的“崇王”观念
  有唐一代,对王书(主要指大王)的推崇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这其中的功劳当首推唐太宗。唐太宗贵为九五之尊具雄才大略,他大力强调文学书法,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他还参观了王羲之的书,花了很多钱购买。曾亲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赞辞称王书“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皇帝的定位无疑将王羲之推到最高位置,使得朝野上下无不笼罩在学习“王书”的风气之下,从而形成了初唐时期的“崇王之风”。
  2、《书谱》形成的理论基础
  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出现,孙过庭的书学思想思想也是基于前人的。因此,有必要回顾前人的创作思想,探索孙过庭的书法创作思想,以明确他创作书法的历史渊源。
  孙过庭面前的书法创作思想大多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许多书籍理论仍处于起步阶段,经常与文学和学术文章混杂在一起。总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讨论:
  其一、从作者的主观“心性”角度看。对创作主体主观心性的关注肇始于杨雄的“心画”理论,此后西晋成公绥《隶书体》、卫夫人《笔阵图》、王僧虔《书赋》中也有关于对创作主体“心性”的论述。一般来说,在隋唐以前,古代作家对创作主体的主观性质讨论较少。经常描述对书本理论中特定形式的笔触和写作的关注。它们大多与自然界的客观形象类似,充满了修辞和想象力。隋唐时期开始更加关注创作主题,且相对清晰。
  其二、从创意地位的角度进行讨论。隋唐以前书法状况的描述较少,笔者检索古代书论唯有蔡邕《笔论》、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明确谈到书法创作状态。
  其三、从整体策略来讨论。在隋唐以前的古籍理论中,书籍理论中的叙述很少,很多词语都是用语言来描述的,而且是用类比的方式描述的。

  二、孙过庭书法创作思想综述

  (一)创作主体

  1、创作主体在书法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孙过庭谈论创作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时,他得出的结论是:“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即在“时”、“器”、“志”三要素中“志”最为重要。“志”是人的因素,是书法创作的主导因素,对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内在因素是事物变化的基础,外在因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因此,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内部因素是事物变化的根源。因此,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创造主体的“志”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则是从属主体。
  在前代的书论中随处可见对创作主体,心、神、意、志等意象的论述,所谓心、神、志等即是强调创作主体的主导作用,“我手写我心”。孙的书法理论也明显受到以前书论的影响,特别关注创作主体的主导作用。孙过庭认为,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思想是主导因素,思维能够体现创作主体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手部只是对心灵的一种帮助,心灵是要实现的它的主观意志将通过手。因此,孙过庭特别重视心灵的一致性和写作的境界。
  2、创作主体的情感投入与书法创作
  孙过庭非常重视情感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应该被认为是孙过庭书法理论的重大突破。上一代书法理论很少谈到情感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即使他们有联系,他们也不如孙过庭所说的那样清楚明白。
  3、创作主体的个性气质与书法创作
  孙过庭明确指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决定了他的书写风格。艺术家的不同艺术气质,气质和审美取向决定了书籍的书风。不同的性格偏见给创作带来不同的缺点。。

  (二)创作过程

  1、专业素养的高低是书法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职业素养水平最为关键,直接决定着作品的艺术成败与艺术水平。所谓专业素养主要是指专业人员的综合基础知识,技能和实践方面。任何艺术,学习和创作的创造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难度,如果有困难,就会有高度。书法艺术的创造不外乎是身体的融合,笔的运用,手法和墨水的处理,以达到和谐统一。然而,同一对象的不同主体的不同处理方式和层次直接影响着工作的层次。因此,书法创作过程中相应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要。在孙过庭的创造性思维中,非常重视一个书家的专业素养,因而通观《书谱》全篇,有关书法结体、用笔、章法、学习步骤和方法等方面的论述比比皆是。
  2、主、客观条件的优劣是创作成败的重要环节
  一个优秀的书法作品的完成,除主要依靠创作主体的良好职业素质外,还取决于良好的主客观条件。与单一个体相比,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内在因素和优越的主客观条件。这是成功创作作品的外部条件,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之下,才有可能产生出经典作品。

  三、孙过庭书法美学思想综述

  (一)《书谱》美学思想

  1、“骨力”与“遒丽”的统一
  在孙过庭的审美标准中,第一个重点是“骨力”,这种骨力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一种忍耐的力量,对于书法艺术来说,无论是刚劲之作,还是妍媚之作,都是为了展现力量,有一定的实力、力度。
孙过庭《书谱》创作思想及相关研究
  《书谱》中对“力”的讨论更为详尽和严谨,这是基于吸收以前的理论,用辩证思维给“骨力”赋予更多的意义。他认为“骨力”与“遒丽”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在艺术美学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并且有一点光辉的滋润,它们看起来是完美的,就像茂盛的树枝和树叶,经过霜雪的洗礼,使它更加蓬勃又高又直;花叶鲜明茂盛,与阳光丽日相映更显妍美。如果骨力较多,遒丽偏少,就会象枯木凌空架设于险峻之处,巨石横阻在大路当中一样,虽然少了些妍美,但其形体骨质还是存在的;如果遒丽居多又占着优势,骨气缺乏而呈劣势,就会像春天的树林中落下的花瓣,徒然漂亮鲜艳却没有什么依托,又像清池上漂荡的浮萍,空有青翠而没有根底相托。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掌握该技术的某个方面很容易做到,并且实现完美要困难得多。只有将“骨力”与“遒丽”完美结合才能满足艺术美学的要求。
  2、“意”与“势”的统一
  孙过庭对书法美学的论述与艺术技巧理论密切相关。书法的“势”与“意”是分不开的:“或恬檐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搓桥,外耀锋芒”;“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只有将“势”与“意”统一起来,才能“穷变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才能“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如果“意”与“势”分离就会导致“神情悬隔”。他举王羲之书法的例子来说明,成功的艺术都是“势”与“意”的完美统一:
  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茂》又纵横争折。
  在孙过庭看来,书法首先要求的是“异”、“奇”、“资”、“态”、“形”也就是“同自然之妙有”。他要求“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智巧兼优”,“心手会归”,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3、“冲和为美”的艺术审美观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强调整体和谐,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不仅仅是一条线的统一分布,而是通过使用诸如参差错落、补缺救差、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所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冲和“意义上的平衡。

  (二)孙过庭《书谱》的美学思想精神

  1、求真的精神
  孙过庭《书谱》充满了求真务实的生动精神。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体现在他对经典不迷信,不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服从时尚。这种态度本质上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孙的追求精神首先体现在他不迷信经典。如果说迷信是一种经典,那么就把经典作为判断“美”不“美”的绝对标准。凡是符合经典范式的就是“美”的,不符合经典范式的就是“丑”的。例如盘踞在人心里的“今不逮古”的理念就充满了迷信经典的偏见。钟繇和张芝属于“古”,也就是属于经典,他们建立的审美范式是“质”,即质朴;而王羲之和王献之属于“今”,也就是属于非经典,他们建立的新的审美范式是“艳”,即奇丽。新范式的“艳”不符合旧范式的“质”就感叹“今不逮古”,这违背了求真的精神,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自觉地消除迷信和古典思维。孙过庭在《书谱》里对“今不逮古”观念的批评就积极自觉地消除了迷信经典的概念。孙过
  庭积极肯定“今艳”,即随着时代的变迁,书法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绚丽的作品。这显然是对面对现实大胆追求真理的精神的反映。
  2、辩证精神
  孙过庭《书谱》体现了独特的辩证精神。这种辩证精神体现在他在问题分析中的辩证地位。他并没有从停滞的角度来看问题,而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从一个固定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不是从相关的角度来看问题。他不是从硬性的角度来看问题,而是坚持这个问题。把握矛盾运动。
  他不从静止的角度看待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古代的书法艺术很简单,但现在的艺术很华丽,这不是今不如古的表现,而是“物理常然”,也就是说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现象。他用类比的方法嘲弄食古不化者的抱残守缺者就如同“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那样荒唐可笑。随着社会的发展,日常生活越来越美丽,书法艺术也不例外。因此,他积极推动“殊姿共艳”、“异质同妍”的艺术追求,他还积极实施创作中的卓越艺术追求。他自己的作品的特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巧丽”。古代和现代书法艺术的原因不仅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也是“八体之兴”后书法艺术本身发展的结果。这种对书法发展的内在原因的理解,正在用辩证思维的智慧闪耀。
  3、实践的精神
  孙过庭《书谱》美学思想的精髓在于实践精神,全文贯穿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精神。可以说,实践的精神是他的《书谱》的基石,因为他的求实精神和辩证精神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留下实践的精神,没有实践的精神,就不能理解他的求实精神和辩证精神。要理解他的书的艺术和理论价值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不是在处理纯粹的理论问题。
  孙过庭的实践精神首先体现他的“人书俱老”理论。他的“人书俱老”理论基本上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在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才有可能达到整合良好的“人书俱老”的巅峰境界。也就是说,艺术家与艺术结合为一体,成熟的艺术气质在艺术中绽放。如果你不学习或练习,你将无法达到这样的环境,用孙过庭的话说就是“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所以孙过庭积极鼓励年轻人学习。孙过庭在《书谱》里把不成熟的性情之人称为“独行之士”,并有所描写:“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成熟,这些技巧只能在实践中掌握。只有真实的本性和复杂的技巧才能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情深调和”的艺术精品。“情深调和”是孙过庭对王羲之书法的评语,这是一个独特的见解。

  结语

  一般来说,孙过庭书法艺术思想的理论背景是硬度与柔和与儒道相结合。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道家主张“致虚静,守静笃”,引导世界独处于寂静无为的尘世世界。中国书法艺术对男性美和女性美的追求无疑受到儒道思想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的表达不仅仅是两者的结合,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2]《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
  [3]李戎主编《美学概论》齐鲁书社1992年2月第1版
  [4]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5]朱关田《唐代书法考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6]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版
  [7]王冬龄《书法篆刻》中国美术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8]邱振中《神居何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9]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述》中国人民美术出版2005年6月第1版
  [10]陈振濂《书法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1]陈振濂主编《大学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2]李宗玮《悟对书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13]谭学念《孙过庭·书谱》注评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4]汪永江《心性流淌》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15]姜寿田《中国书法理论史》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16]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17]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18]赵敏俐、尹小林主编《国学备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7年1月第1版
  [19]靳永《书法研究的多重证据法》齐鲁书社2008年8月第1版
  [20]金开诚《书法艺术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6555.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2年1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