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摘要 :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利率市场化不断地推进,各金融机构都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改革创新,应对日趋严峻的挑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必将步入其中,积极推进业务的改革创新,加强盈利模式转型的力度与

  摘要: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利率市场化不断地推进,各金融机构都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改革创新,应对日趋严峻的挑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必将步入其中,积极推进业务的改革创新,加强盈利模式转型的力度与速度愈加紧迫。
  文构建了城商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理论模型,结合各国金融系统中存在某些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相类似的组织机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外银深入研究其盈利模式的发展状况,将各自的盈利模式转型的驱动因素融入分析过程中,在总结其经验教训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城商行自身的盈利模式的根本情况,找到其症候所在,给中国城市商行的盈利模式的转型提供参考。随后通过利润结构的实证研究找到银行营业利润与净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之间的关系。利用STATA15.0、SPSS17.0等计量软件处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从而得出中间产品与服务收入对其盈利能力作用的大小及作用方向,最终为本文的核心问题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主要的回归结论如下:
  其一,首先在盈利模式与营业利润的相关性研究中,重点关注利息净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对营业利润的拉动力的大小,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都对营业利润产生正面影响,非利息收入更能拉动营业利润的增长,这也为本文的可研究性从数据上提供了支持,也为城市商业银行盈利的模式提供了转型的方向。
  其二,将城市商业银行的各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盈利能力的综合因子的分,进而将其作为因变量,将非利息收入占比NNIIR作为自变量,GDP、总资产规模TA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非利息收入占比NNIIR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较为明显,而城商行的自身规模、宏观经济状况对城商行的作用力微乎其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益较差,需进一步加强,另外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地域限制、客户的局限性等,使其很少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最后在对实证结论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利率市场化不断地推进,各金融机构都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改革创新,应对日趋严峻的挑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必将步入其中,积极推进业务的改革创新,加强盈利模式转型的力度与速度愈加紧迫。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较为传统,主要依靠利差收入,城市商业银行需要保持比较高的贷款拨备覆盖率,甚至可以高达100%以上,在金融市场波动性较大和城市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较少限制下,融资带来成本消耗加速增加,对利涧起反向作用。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长盛不衰的唯一途径便是不得不摒弃用大量融资去支持资产的做法,而是另谋出路,加强业务改革与创新,研究出更加有利的盈利模式迫在眉睫。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利差水平不断受到挤压,单以利差收入为支撑的旧的模式受到极大冲击。
  另外,由于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地理区位的区域限制较明显,服务对象主要是该地区的中小企业和当地居民,因此在风险控制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跨区域跨主体的分散性,在此基础上,如果进一步研究出风险更小、效率更高、盈利能力更强的盈利模式,会对城商行的壮大大有裨益。本文从国际经验入手,深入分析并研究了美国社区银行、德国储蓄银行和日本地方银行的成长概括、经营模式以及经营业绩,得出其转型过程中的症候所在,并总结经验,从中得到有利于中国城商行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城商行的具体情况,通过分析利润的组成,并利用STATA15.0软件处理数据,找到营业利润与净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之间的影响机制。综合分析并提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对样本银行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得出中间业务收入对其盈利能力影响的大小。进而为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提供支持。

  1.2文献综述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所带来的金融脱媒、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以往传统的靠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难以生存下去,因此商业银行只能不断调整经营策略,改革盈利模式,使其能矗立于这场持久战中屹立不倒。学者们对于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做了大量的研究。
  1.2.1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金融制度的研究
  任何行业的改革都必须与当下的宏观环境相适应,银行业的变革更应如此,不少学者在研究银行盈利模式的成败案例时,意识到当盈利模式与当下的环境不相适应时,很难取得成功。只有在与金融制度相一致的方向上的转型与变革,才是有价值的,否则结果一定是失败的,并会导致一系列的负面的问题,因此,一定将宏观的金融环境作为银行业变革的最根本保障,并在此基础上去进行转型与创新。
  1、资金约束条件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巴塞尔协议的出台对银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该协议的不断改进与深化,资本监管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在此背景下,很多学者开始研究银行业如何在资本监管下进行资产业务的选择。乔桂明,吴刘杰(2013)在研究中指出了资本监管的正面作用,即有效促进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从而提高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国学者颜永嘉(2011)也在此背景下,研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变革问题,并提出,在此问题上,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并将业务发展模式转向低资本消耗的方]。刘庆龄和杨鑫(2016)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整个宏观金融环境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日益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和监管的资本约束压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如果想要在重压之下保持并提高竞争力,必须积极进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2、金融脱媒条件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1960s的美国出现了金融脱媒的现象,该说法是由Hester在1969第一次提出的,他指出金融脱媒是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不再必须依靠商业银行体系进行供给,而是省略中间媒介为需求方和融资方提供货币支持。这无疑引起了金融市场的巨大变革,徐宝林(2006)曾在研究中强调,其撼动了商业银行的霸主地位,也因此促进了商行对自身盈利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巨大变革,我国的金融业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金融脱媒趋势愈加显著。而这一趋势必定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业务结构的转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突破传统,积极应对这场变革。但金融脱媒是把双刃剑,在其演进与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如果脱离了正确的引导,盲目滥用,其后果不堪设想。国内学者任碧云(2012)专门针对金融脱媒的风险问题做了相应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当发生金融危机时,其各步骤过程中存在的不易被发现的风险便一一显现出来了,她提出,要使其在中国可以顺利推进和成长,要因势利导、审慎操纵。为了能有效控制其带来的各种风险,需要明确对我国金融脱媒发展产生作用的突出性因子,并由此构建出多因子之间互相影响的系统模型[5]。
  3、同业竞争条件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加大了金融界的同业竞争,为了使自己保持强劲的实力,占据市场半壁江山,各金融机构的必经之路无非是改变盈利模式,提升经营效率。程实,宋玮(2014)的研究证实了这点,并发现危机期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他们还针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从区域竞争、模式竞争、效率竞争和业务竞争等方面提出了应对同业竞争的措施,其中在模式竞争方面,他们提出了积极推进综合化经营,合理配置利息收入业务和非利息收入业务比例。也正是同业竞争的压力促使了银行自身改革创新的积极性,陆正飞,王鹏(2013年)在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同业竞争关系的数据后指出当存在向上操纵盈余的动机时,比较了同业竞争关系的有无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结果显示,实力争夺战的有无、市场的占据之争的激烈程度大更能促进各项盈利能力指标的提高,但操纵性的变化方向刚好相反。
  4、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利率市场化最初是由Mckinnon和Shaw(1973)提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利率水平完全由市场供求、风险程度、通货膨胀程度及经济性质等市场因素完全决定时,即认为该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一个国家的金融在不断的深入。
  利率市场化在中国金融界蓬勃发展力求革新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其不断前行的进程中,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商业银行只能不断调整经营策略,改革盈利模式,使其能在这场持久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李勇(2016)采取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就银行盈利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十六家上市银行(2008-2014年)的财务数据,并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盈利模式转型提出了相关策略,并强调最核心的策略是打破传统的盈利结构,逐步改变霸占主体的“以块为主”的方式,不断加强产品及服务创新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不断的加强重视资源重组、品种创新,并加大投入力求超越式发展,打造可持续的赢利增长新格局[9]。
  1.2.2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方式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普遍集中在改变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发展中间业务上。我国学者金灿、纪树东、邵展翅等(2011)选取长安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证实了这一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该模式将无法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生存,杨继荣(2011)指出该容易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大环境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发展中间产品来优化收入结构,降低盈利的波动性。
  郭娜(2011)指出中间业务是非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要想打破传统,实现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其关键是拓展银行中间业务。李江等学者在研究了美国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后,发现中间业务收入和咨询、投资等非主体收入占总资产的平均百分百迅速提升,从1980年到2001年的增幅就超过了100%,另外自身资本越雄厚的银行,其非传统主体收入所占的百分百越高。陶娅娜等学者(2012)在对比了美利坚和众国的商业银行与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产品与服务后,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产品与服务的收入占比水平不高,范围较窄,品种较少等弊端,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与建议,尤其强调必须重点突出中间产品与服务的决胜全局的核心作用。
  纵观相关文献,基本上以探讨银行盈利模式与金融环境(金融制度、金融脱媒、同业竞争和利率市场化)下的转型为主,在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方式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改变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为主、发展中间业务的模式上。

  1.3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陈述总结,并在此过程中寻找线索,找到研究的短板问题,以此立意,进而创作,并为本论文的创新找到了出发点,最后对本文的结构以流程图进行展示,并说明研究方法与标新立异之处。
  第二章:构建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理论模型,首先构建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评价模型,然后为盈利模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并构建理论模型。
  第3章:各国金融系统中存在某些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相类似的组织机构,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外银行:美国的社区银行、德国储蓄银行和日本地方银行,深入研究其盈利模式的发展状况,总结其经验教训,给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的转型提供参考。
  第4章:通过利润结构的实证研究找到银行营业利润与净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之间的关系。利用STATA15.0、SPSS17.0等计量软件处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从而得出中间产品与服务收入对其盈利能力作用的大小及作用方向,最终为本文的核心问题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第5章:在以上实证结论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为我国城商行盈利模式转型该如何实施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献计献策。
  第6章:总结与展望。汇报成果,些许遗憾之余,寄予更利于完善该问题研究的希望。

  1.4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技术路线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1.4.2研究方法
  1、对比研究:本文在对比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和与其相类似的国际金融组织机构的盈利模式后,总结经验,为本研究指明方向、提供思路、得以启示。
  2、计量研究方法:在实证部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运用TATA15.0软件)、回归分析(运用TATA15.0软件)、因子分析(运用SPSS17.0软件)等计量方法的运用。

  1.5创新点

  以中国城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利润结构的实证研究找到银行营业利润与净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之间的关系。建立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回归模型,从而得出中间业务收入对其盈利能力影响的大小。从而为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提供支持。

  第二章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理论模型

  2.1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理论模型

  结合我国学者苏阳(2014)构建的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模型,并考虑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选取下列代表不同能力的财务指标来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评价模型: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2.2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理论依据

  1、熊皮特的创新理论
  转型意味着打破旧的形式,转变新的方式,城商行盈利模式的转型也就意味着要打破原有的盈利模式,实现银行内部的创新,而如何打破原有的盈利模式是核心问题,也是难点问题,熊皮特的创新理论给出了指导性的方法论:“实现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转变,或着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并将这种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使其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以获得企业利润或潜在超额利润的过程”15,也就是企业创新的本质所在。熊皮特将这种重组的行为称为“创造性的破坏”,而这种所谓的破坏是提升效率效能的最有效的方式,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正符合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效的改变与创新,需要城商行打破传统,重新进行要素配置组合,加速并持续推陈出新,拓展产品与服务范围。
  创新理论还解释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由社会中的各个微观组成部分的创新一步步推进的,熊皮特将经营模式的创新、技术进步作为核心的助推器,肯定了该创新模式加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度。同理,城商行要想在赢取客户青睐、提高盈利能力等方面获得积极有生命力的发展,要以创新作为其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内部资源的重新组合,再造业务新模式。
  2、斯莱沃斯基的盈利模式理论
  本文选取了斯莱沃斯基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盈利模式为城市商业银行转型奠定理论基础和根据。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第一种是无利润模式。显而易见,这种模式是在其重要的业务长时间连续零利润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斯莱沃斯基给出了改善的方法即采用利润复归模型:该模型的核心是改变,改变传统的方式、标准和规则,通过改革技术和管理方法创造出新的价值,再次获得利润15。第二种是趋同模式。随着同一行业内企业的数量的增加,不可避免的出现产品趋同、客户划分趋同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斯莱沃斯基给出了相对应的改善的方法即采用反趋同模型:该模型的核心是市场,抢占核心市场并开拓未知市场,并对核心市场进行细分,对于核心市场以外的市场,要在产品和服务上进行价值创新15。第三种是中间陷落模式。随着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种类的增多,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差异化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两极分化严重,一般水平的产品与服务被高低两级的产品与服务挤占,针对这种情况,斯莱沃斯基给出了相对应的改善的方法即对价值链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创新模式、强化客户关系、提高资本收益率等,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价值链重塑,最终达到获取较高且持续利润的目的15。
  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趋同模式的问题,如产品趋同、客户划分趋同等,根据反趋同模型的策略,城商行需要从市场入手,抢占核心市场并开拓未知市场,并对核心市场进行细分,对于核心市场以外的市场,要在产品和服务上进行价值创新,使城商行对价值链得以重塑,从而获得持续利润。
  3、莫顿—博迪的金融功能观理论
  金融功能观理论主要围绕各金融中介的功能进行展开,意在研究效率最大化的各金融中介间的优化组合。由该理论可知,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主要有六个: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不管是从宏观的金融市场还是微观到市场内部的金融机构以及再细分到金融产品,它们大都以这六项核心功能为根基提供批量的标准化产品与服务作为其竞争优势,城市商业银行要想在金融市场中站稳脚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差异性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越来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要想转变为多功能的“服务中介”,必须打破传统且根深蒂固的“融资中介”的形象,特别是推进业务创新,打破原有的收入布局,加速城商行盈利模式有效的改变。另外针对业务模式创新,莫顿和博迪认为:金融体系中一种新的机构或者业务模式的出现及持续,其发挥的功能效应必然大于原组织机构或业务模式所提供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业务模式创新的基础15。另外,由于行业间的功能渗透,金融机构可以联结一切可以联结的力量,建立战略联盟,创造出生命力更强的金融功能。

  2.3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理论模型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图2.4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理论模型
  根据上文的理论依据的阐述,构建出城商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理论模型,如上图所示。
  从创新理论出发,城市商业银行要想在赢取客户青睐、提高盈利能力等方面获得长足的发展,要以创新作为其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内部资源的重新组合,为再造业务新模式提供驱动力。然后城商行需要对自身盈利模式进行诊断,分析其具体业务的市场占有情况,找到症候所在,从市场入手,规划好业务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方向与领域,从而进入盈利模式的转型阶段,当转型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根据金融功能观理论对新的业务进行新功能的设计及与之相匹配组织的重建,从而保证盈利模式转型的成功。

  第三章国际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与启示

  根据前文的理论模型,在盈利模式转型前需要进行诊断,各国银行系统中存在某些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相类似的银行机构,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且规模性质相似的国外银行:美国的社区银行、德国储蓄银行、日本地方银行,深入研究其盈利模式的发展状况,将各自的盈利模式转型的驱动因素融入分析过程中,在总结其经验教训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城商行自身的盈利模式的根本情况,找到其症候所在,给中国城市商行的盈利模式的转型提供参考。

  3.1美国社区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与启示

  3.1.1美国社区银行的概况
  美国的金融系统中与中国城商行基本条件相类似的组织机构便是社区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对社区银行的界定是:其是独立的小商业银行或者储蓄机构,是由各地方自行成立并运行的,其资产规模一般不会超过10亿美元。
  由FDIC的数据来看,对比1985年与2015年,在FDIC投保的社区银行及非社区银行(大型银行)的机构个数,可知,社区银行的数量减少了9789,下降幅度为62.5%,而大型银行的数量减少了1675,下降幅度为74.84%。从以上数据反映了美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即竞争愈加激烈,而市场份额愈加集中。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经济衰退期,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储贷协会危机以及2008年的次贷危机时,很多银行被迫倒闭;其二经济繁荣期,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中期,很多银行进行了合并与兼并。这段繁荣的岁月里,美国银行业总资产由原来的3.7翻了近两番。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下图是社区银行1985年与2015年市场份额(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全部银行的资产规模)的对比情况,有图可看出社区银行的市场份额下降了25%,其主要原因依然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3.1.2美国社区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分析
  社区银行平均每年税前资产收益率在1993年处在1.54%这样一个较高水平,到2009年则降为0.01%。从图中的税前资产收益率的走势来看显而易见在1985年至1990年期间相对较低,平均只有0.58%。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急剧增加,从1992年开始一直到2005年之前,都保持在1.25%(银行业整体平均水平)以上。尽管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银行业产生了重创,但社区银行的盈利能力恢复较快,在样本期间的后期出现了反弹(可参见图3.4)。从图中还可以看到贷款损失准备金占总额的百分比与税前资产收益率成反方向变化。
  根据FDIC的相关数据与报告,可以看出美国社区银行从1985年——2016年间的盈利模式转型的基本路径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第一,从利润方面来看,社区银行和非社区银行两者的盈利之间的主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收入结构的差异,社区银行存在的问题是缺少多元的收入来源,主要的收入来源为利息收入。而非利息收入主要由存款账户服务、信托收益、资产出售收益、金融市场收益、证券化收益、服务收费和保险收益等组成[[[]曾刚.美国社区银行业的变迁与启示[J].银行家,2014,(03):98-101.[2017-09-16].]],具体的比重如下图所示,在非利息收入中,社区银行与非社区银行比重相近的业务为存款账户服务、资产出售收益和保险收益而其他的非利息业务都远远低于非社区银行。其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使得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息差距不断减小,严重影响了社区银行的收入情况。其三,经营效率方面的差异,两者在此之间的差距与日俱增。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第二,维护重点关注的业务,积极拓展新领域业务。最初的社区银行侧重于小微企业与个人的零售业务,在风险控制上,主要采取关系融资的方式,由于银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非社区银行也将业务重点指向了零售业务,使得社区银行在该领域的份额被挤占,只能调整业务方向来谋取生存之道。社区银行在不断谋取发展之时,不断地增强了自身的风险偏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资产平均期限比原来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的情况下,其保证收益的方法是期限的交叉组合;另一方面在积极发展并维护零售业务的同时,不断拓展新领域的业务,比如工商企业,其中房地产业务最为突出。而大银行的业务侧重点则与其背道而驰。零售贷款占比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第三,社区银行之间因其所在地的地域特色的差异而使用不同的经营策略。主要表现在其业务的关注重点的不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根据业务比重将社区银行划分为七大类:
  根据FDIC的数据可知,三十多年的时间,数量大增的类型为商业地产类,其比重从最初的百分之二增加到了百分之二十四,而数量大幅度减少的类型为工商企业类和消费信贷类,其比重从最初的百分之十一和百分之九减少到了百分之二和百分之一。占行业小企业和农场贷款的44%。‘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第四,利息收入结构变动中,社区银行贷款和租赁业务获利比重大幅上升。根据FDIC2016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可知,社区银行贷款余额总额在2016年上升了8.3个百分点,贷款和租赁余额的12个月增长率为8.3%,超过非社区银行的4.8%。社区银行的年度增长是由于非农业非住宅贷款(上涨了420亿美元,即10.4%),1到4人家庭住房抵押贷款(增长了186亿美元,即5%),多户住宅贷款(增长147亿美元,即16.3%)和商业和工业贷款(增加143亿美元,即7.5%)。第四季度社区银行未偿还贷款总额达到2886亿美元,较之2015年第四季度增加了244亿美元(9.4%),其中未履行协议的商业房地产贷款承诺(包括建筑和发展)增长了109亿美元(15%)。
  其中2016年度增加的小企业贷款高出非社区银行贷款的两倍。2016年第四季度,小企业贷款总额为2983亿美元,比上一季度增长5.793亿美元(0.2%).2季度增长主要是非农业非住房贷款(上涨1.125亿美元,即0.6%),商业和工业贷款(上涨7.43亿美元,涨幅为0.8%),部分被农业生产贷款减少所抵销(下降11亿美元,即3.6%)。在过去12个月中,社区银行向小企业贷款增加了64亿美元(2.2%),是非社区银行(31亿美元,即0.8%)的两倍多。社会银行的年度增长是由非农业非住房贷款(增长34亿美元,即2.4%)和商业和工业贷款(增长27亿美元,即3%)推动的,社区银行继续持有小企业贷款的43%。
  根据FDIC的数据,2015年美国社区银行的贷款组合的比重如下图所示,工商业、住宅抵押、非农非居民类房地产和信用卡等贷款类型所占比重较大。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综上所述,美国社区银行的收益组成上可以看到变化之显著,多元化的业务不断增多,非利息收入也随之增多,不再是由原本的依赖于利息为支撑的盈利模式而是逐渐迈入多元化经营的理想状态。
  3.1.3美国社区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美国社区银行面对金融危机的多次冲击、大型银行的市场挤占、利率市场化的负面影响、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客户基础的动摇等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其面临的挑战无比严峻。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美国社区银行其特有的融资模式:关系融资,使其能够立足于竞争日趋激烈的银行业的舞台之中。社区银行最大优势在于其在客户群体大部分集中于城市边缘的农村,另外,信用风险的控制、较低的坏账成本,使其比非社区银行更具有独特的优势。
  综合前文美国的城市社区银行的情况来看,跟本文的研究对象我国城商行各方面的特征非常相似:主要的客户群体在地理划分上都具有较大地域性,在人群划分上都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和当地居民;银行经营的业务模式相对来说种类较少,关键依靠关系融资的方式。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体系不可缺少的一员在其功能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但由于大型银行的市场挤占、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客户基础的动摇等外部环境愈加的动荡不安,使得城商行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与美国社区银行的路径惊人的相像,因此本文研究了美国社区银行近三十多年的历程,希望能为我国城商行找到转型与改革的依据,从中得到启发,以积极应对变化莫测的外部市场环境,使其不断的发展壮大。
  由于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较小,且主要针对当地的中小企业与当地居民进行业务的开展,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要不断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增加其品种的差异化与多样化,善于利用其有的关系融资模式,稳定客户群体,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城市商业银行要不断的增加内部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业务创新与改革,不断地优化收入结构,加强拓展中间入的产品与服务项目的开展,加强有效的盈利模式转型;城商行要加强自身的管理,使各职能部门更精细化,提高运营效率。

  3.2德国储蓄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与启示

  3.2.1德国储蓄银行的概况
  德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在世界银行体系中位居前列,其银行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凌敢.德国储蓄银行发展模式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6,(09):78-80. ]]。其中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相似,具有区域性特征的银行是储蓄银行,其受政府的保护,享受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以优质的金融服务广受德国大众的青睐,并在德国的金融界首屈一指。由于其地域性的特点,其经营范围及客户群体只能限定在其所属的行政区域内,也正因如此拉近了银行与客户的距离。如今,德国的储蓄银行多达四百家之多,其中分支结构多达一万四千家之多,网点数更是多达一万五千之多,覆盖面相当广泛,另外还有7个州立储蓄银行及一些参股的公司。德国储蓄银行的职能具有多样性,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排名第一的金融机构,其涉及的领域不只是当地的家庭、中小企业等群体,除此之外还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艺术文化事业,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3.2.2德国储蓄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分析
  中小型企业是德国储蓄银行的主要客户,且与储蓄银行有业务往来的比例高达68%。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德国储蓄银行的家庭存款业务在其国内超群绝伦,占据半壁江山,如下图所示。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除了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之外,德国储蓄银行重点关注并发展的方向还包括:零售业务的发展、专门的员工发展与培训中心、设立专门的咨询部门以提供专业性的金融咨询服务(德国储蓄银行国际合作基金会为其他国家的很多金融机构给予了有关结构性调整的专业信息资讯及服务,其中墨西哥就有150多加金融机构享受了该服务)、设立专门的宣传部门普及金融知识等[[[]俞晓帆.德国储蓄银行:体系与案例[J].银行家,2014,(06):74-78.]]。
  德国储蓄银行的盈利模式的路径和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业务领域充分多元化,非利息收入飞速提升。二战后,德国的银行业处于分业经营状态,随着经济不断复苏,两德统一的实现,使得包括储蓄银行金融集团在内的德国银行业逐渐走向混业经营模式,并逐步形成了全能型银行的经营模式,即主导业务领域除传统的存贷业务外,还将业务范围扩展到保险、证券、信托、投资、资产管理、金融咨询、员工发展与培训、慈善等领域。
  第二,以客户(当地居民及中小企业)为中心的业务创新。作为中小企业的最主要的服务金融机构,德国储蓄银行始终坚持与客户保持长期的关系,针对每一个企业客户都有固定的联系人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此外由于储蓄银行的这种长期的专门服务,也使得其对服务企业的自身状况有了深入而透彻的了解,因此除了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外,还积极提供创新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风险分析与管理等方面的针对性咨询服务[[[]安嘉理.德国储蓄银行:做伴随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佳伙伴[J].中国银行业,2015,(07):70-72.]]。
  第三,通过合作模式,扩展业务领域。储蓄银行由于其有限的规模(储蓄银行的规模一般在10亿欧元—40亿欧元),使得业务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扩大自身的竞争力,建立了强大的金融集团合作模式。各储蓄银行在保持独立的法人的同时,通过加强集团内部合作(开发IT系统,管理培训,资产管理等)及集团外的合作(国际间合作:由德国储蓄银行100%持股的国际发展基金会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提升整体的市场竞争力19。
  3.2.3德国储蓄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德国储蓄银行实力独秀一枝,一直带头前行,令其他金融组织望尘莫及,而我国城商行与之在规模和地域上很大程度上相近,因此其成长历程及盈利模式值得探究和参考。城商行的结构良莠不齐,面对越来越激烈的金融市场,较小规模的其实力相形见绌,为此城商行可以参考德国储蓄银行的合作模式,将各自的竞争力凝聚在一起以提升其综合实力应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对此,建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联盟是必要的,而且其作用是来加强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在开发市场和控制风险方面相互坦诚,共同防御风险、取长补短,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并实现规模效益。战略联盟的共享机制的建立,需要内外环境的共同协调,首先,在监督管理方面要实现全方位的联合行动机制,加强并完善监管的技术手段,使现场检查与远程检查紧密连接,保证基本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进而更有效的对风险的前、中、后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其次除了同类组织机构间的交流往来之外,还要加强其与其它类型组织机构,甚至国际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加强业务交流,组织员工进行先进经验、技术及相关金融方面的学习,引进创新业务,并根据各自的优势,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对接活动,开展有效的合作项目;再次,城市商业银行还需加强与金融机构之外的相关的第三方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合作,确保监管环节的精度、专业度和法度。

  3.3日本地方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与启示

  3.3.1日本地方银行的概况
  日本中小金融机构中具有代表性且与城商行相类似的便是地方银行。日本的地方银行同样具有地域性限制,是地方色彩十分浓重的金融机构,在主要城市设立总行,而主要的营业的分行则分布在总行所在的都道府县,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当地的住户和中小企业,使命是致力于当地经济发展,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故乡的银行。
  下图展示了日本地方银行在2000年、2009年和2014年三年数量变化,很明显看到其在2000年——2009年期间数量由60快速增长到282,占到了日本全部银行机构的47%,经历了一段辉煌期之后,截止到2014年地方银行的数量较2009年减少了一半以上,降到了106家。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3.3.2日本地方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分析
  日本地方银行虽然规模较小,但在日本银行业的金融服务方面中起着重要作用,日本地方银行可以做到差异化、全方位的服务,中小银行却是为日本社会提供全方位、差异化金融服务,并是使其得以完善的中流砥柱的力量。2009年日本银行业中,存款总额在1亿美元至100亿美元的地方银行的机构数量占比高达73.5%贷款总额在5亿至500亿美元的银行的机构数量占比达到了51.4%。
  日本地方银行的盈利模式的路径和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取于民而用于民,业务扩展走大众化路线。日本地方银行主要依靠当地居民的存款,服务当地中小企业融资以便利,同时支持当地经济的壮大,由于日本地方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当地居民,所以更应注重大众的服务体验,业务的发展走大众化路线,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型业务种类,为当地居民提供便捷、高效、安全、高收益性及高服务性的金融服务以赢得公众的信赖,保持其独有的魅力。
  第二,建立合作联盟,重组合并,增强竞争力。因日本老龄化加剧、国内利差下降、行业竞争激烈等外部环境的恶化,使得地方银行不得不借助他人之力,增加自身力量,因此一些地方银行积极促成合作联盟的建立,互相推荐客户,共同开发新业务种类,甚至频频出现了合并重组,集中优势,共同发展。日本的金融管理部门对此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措施,积极鼓励中小银行的这种结合模式。金融厅甚至还取消了若干阻碍银行间重组合并的政策,比如取消了相互间进行资金融通的比例限制、取消了短期继续融资的期限限制,并将目标定位减少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地方银行,合并重组的浪潮就此展开。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第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泡沫经济的破灭给日本银行业沉重的打击,导致不少实力较弱的银行倒闭,这只是地方银行减少的原因之一,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近年来日本银行业不断加大海外扩张的力度,各地方银行为弥补自身在海外扩张过程中根基薄弱的缺点,积极促成合并重组,从而形成强有力的金融集团。其实早在2008年,日本银行业就开始了海外进行并购、设点等拓展活动,重点拓展的区域在北美和亚洲新兴市场,并以拓展区的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盈利的主要方式依然是利息收入为主。过去几年,日本区域性银行将市场拓展到世界范围内,且一直在加速扩张,仅仅2014年一年的时间,其国外贷款业务的增速甚至比大型银行更快,高达20%。
  3.3.3日本地方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
  日本金融环境在不断恶化:老龄化的加剧、人口的外流、经济低迷引起的产业衰落等问题凸显。有日本学者认为,面对如此严峻的金融环境,必须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手段、进行有效地行动,否则生死存亡的问题将是日本银行业面临的无法逾越的障碍。
  综合前文日本的地方银行的情况来看,跟本文的研究对象城商行各方面的特征非常相像:主要的客户群体在地理划分上都具有较大地域性,在人群划分上都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和当地居民;银行经营的业务模式相对来说种类较少,关键依靠利息收入的方式。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体系不可缺少的一员在其功能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与日本银行一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城镇化造成的人口流失对客户基础的动摇等外部环境愈加的动荡不安,迫使城商行处于各种严峻的形势之下,在这个局面下,其要以日本的地方银行的改革经验为模板,找到国内合作、海外扩张的契机,对比两者间的差距,在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经济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推动我国城商行步入全球化稳站世界舞台的步伐,为我国城商行的盈利模式转型找到适合自身的改革依据。

  3.4国际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

  首先,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以及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相类似的国外银行的盈利模式,其主要差异除了总收益额的不同之外,还存在于其盈利模式的业务构成上,并将其主要业务构成归纳如下: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业务种类的差异与数量直接影响收入结构,国际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是近年来持续被关注并快速提高的领域,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特点,加强业务创新与改革,不断地优化收入结构,加强拓展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开展,加强有效的盈利模式转型。
  其次,不可忽视国外同类银行其特有的融资模式:关系融资,使得客户基础较稳定,因此可以从容面对金融危机的多次冲击、大型银行的市场挤占、利率市场化的负面影响、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客户基础的动摇等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我国城商行应从其所在区域入手,深入学习别国转型路径,建立稳定的关系融资模式。
  再次,建立银行间的战略联盟、国际间的合作模式,加强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在开发市场和控制风险方面相互坦诚,共同防御风险、取长补短,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并实现规模效益,将各自的竞争力凝聚在一起以提升其综合实力应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

  第四章实证分析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前文已在理论方面为城商行盈利模式转型提供支持,而本章则以真实数据为支撑,使用计量工具STATA15.0、SPSS17.0等计量软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找到银行营业利润及盈利能力与净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对样本银行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得出中间产品与服务收入对其盈利能力作用的大小及作用方向,最终为本文的核心问题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4.1研究假设与样本变量的选取

  4.1.1研究假设
  在前文对国际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经验分析来看,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的重点是提升中间业务的发展,其所产生的直接影响直观反映在银行的利润结构与数额的增量上,而转型的成功与否最终作用于银行的盈利能力上。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4.1.2样本的选取
  参考2016年,中国银行业协会2016年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评价体系评价结果,根据数据的透明度及可获得性选取了其中的十个上市的城商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重庆银行、贵阳银行、郑州银行、哈尔滨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由于2008年及之前的城商行财务数据大部分未公开,因此本文以这十家银行2009——2016年财务数据作样本。数据来源主要有:Wind数据库、各城商行年报和中国统计信息网站。实证过程运用了STATA15.0以及SPSS17.0软件。
  4.1.3变量的选取
  1、自变量的选取
  在上一章的国际经验的分析中,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意在打破传统的依靠利息收入的狭隘渠道,而国际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是近年来持续被关注并快速提高的领域,因此,本文将利息净收入、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作为自变量。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2、因变量的选取
  因此,因变量涉及的指标如下表所示: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3、控制变量的选取
  上述因变量不止受到盈利模式的影响,还需考虑各城商行自身规模与当年所处的宏观大环境,因此选取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4.2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营业利润的相关性分析

  在国际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经验的分析中总结出了非利息收入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是否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上起到积极作用,需要进行验证,得到数据上的支持。为求出利息净收入、非利息收入对营业利润的影响程度,需要进行回归分析。
  4.2.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研究样本由2009——2016年综合实力较强的上市城商行,该面板数据的时间维度较小,而横截面的维度较大,因此为短面板数据,STATA软件可以方便快捷的处理和分析面板数据,因此该部分选用STATA软件进行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从上述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各年度的营业利润总体水平不高,且存在较大差异,2016年北京银行的营业利润OP是样本数据中最大值,为223.31亿元,而2008年郑州银行的营业利润只有2.9亿元;从极值来看,在样本期间利息净收入NTII及非利息收入NNII的极大值极小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由此看来近年来各城商行的在这两方面有较快的成长;从标准差来看,利息净收入NTII与非利息收入NNII的波动都较大,但两者比较,利息净收入NTII的波动相对更大,该结果异于多数学者对国际商业银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是因为国内城商行多以依赖较为传统、风险较低、收入变化浮动较小的业务(手续费和佣金业务)来增加NNII,而国际商业银行则多以创新型、风险较大、收入变化浮动较大的业务(交易类业务)为主来增加NNII。
  4.2.2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营业利润相关性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由上表可知,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数值比较大,在95%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因此,做回归分析不可忽视变量间的共线性。另外反映出利息净收入NTII与非利息收入NNII间的相互关系是互相带动的正相关。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实证数据涉及十家上市城市商业银行8年的数据,是短面板数据,且由于每个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情况及所处区域环境的不同,可能存在不随时间而变的遗漏项,所以需要考虑是否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但又由于个体效应的存在,不得不考虑随机效应的形式存在,为了确定使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首先进行豪斯曼检验: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上述的LM检验的p值为0.0000,强烈拒绝不存在个体随即效应的原假设,因此在随机效应与混合回归中,选择随机效应。因此模型依然为上述修正后的模型。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随机效应模型的FGLS估计和MLE估计的结果略有不同,但方向一直,系数的数值相差不大,本文以MLE估计的结果为例进行分析,由以上回归方程的系数可知,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都对营业利润产生正面影响,其中,每提升1单位的非利息收入,便提升0.6090483单位的营业利润,而每提升1单位的利息净收入,仅提升0.168762单位的营业利润,结果显而易见,非利息收入更能拉动营业利润的增长,这也为本文的可研究性从数据上提供了支持,给中国城市商行的盈利模式的转型提供参考。假设H1成立。

  4.3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4.3.1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综合指标的建立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为了得到样本期间内的10家城商行的盈利能力指标,不得不逐家进行因子分析,分析过程类似,因此该部分以北京银行(BJB)为代表,进行因子分析过程的展示。
  下表进行了方差解释,展示了每个变量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很明显的看到,前三个变量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符合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因子的标准,而且它们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92.638%,说明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表4.13解释的总方差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上表是因子负荷矩阵,显而易见,因子1对LDR、CIR、TAGR三个变量的依存度较大,因子2对CAR、PC、NPLR三个变量的依存度较大,因子3对CAR、CIR、ROA三个变量的依存度较大,那么三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公式则根据下表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可作如下表示:
  表4.15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4.3.2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相关性分析
  同样在使用豪斯曼检验后的结果如下: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
  由于同一个城市商业银行在不同时期的扰动项一般会存在自相关,因此排除了以扰动项为独立同分布为假设的普通标准误的回归方法,而使用以各城商行为聚类变量的聚类稳健标准误,做出的回归结果更准确。最终的回归结果为: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较为显著,而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规模、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微乎其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益较差,需进一步加强,另外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地域限制、客户的局限性等,使其很少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假设H2成立。

  4.4实证结论的总结分析

  本章分两步实证: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营业利润的相关性分析、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分析,并建立相对应的回归模型,主要的回归结论如下:
  其一,首先在盈利模式与营业利润的相关性研究中,重点关注利息净收入NTII与非利息收入NNII对营业利润OP的拉动力的大小,利息净收入NTII和非利息收入NNII都对营业利润OP产生正面影响,其中,每提升1单位的非利息收入NNII,便提升0.6090483单位的营业利润OP,而每提升1单位的利息净收入NTII,仅提升0.168762单位的营业利润OP,结果显而易见,非利息收入NNII更能拉动营业利润的增长,这也为本文的可研究性从数据上提供了支持,也为城商行盈利的模式的转型的提供参考。
  其二,将城市商业银行的各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盈利能力的综合因子的分,进而将其作为因变量,将非利息收入占比作为自变量,GDP、总资产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较为显著,而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规模、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微乎其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益较差,需进一步加强,另外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地域限制、客户的局限性等,使其很少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探讨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若要成功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外部金融环境的积极引导是必须的,但最重要的是自身的创新与转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相互协调,宏观的大环境如何转变本文不做解释,本文重点立足于城市商业银行本身,为在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经济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的背景下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找到适合自身的改革的方向29。

  5.1积极扩展非利息收入渠道,促进业务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逐渐重视业务的多元化,也在不同程度的努力发展中间业务,但维度匮乏、深度尚浅,较之国际同类商业银行望尘莫及。所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还需更加努力,深入探索中间业务的无限可能性,弥补传统业务的短板。对此,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调整原有业务,促进产品升级
  首先要构建产品升级的温床,新兴事物的发展往往是由旧事物进行自我突破实现的,而实现突破的最有效的途径是透彻的自我认知与剖析,因此,要有效地开展产品升级,就要透彻剖析原有业务的详细情况,包括业务的受众、市场反响、发展潜力等,将综合分析后将发展前景较弱的剔除或加以改善;其次,要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跟进新技术的发展,将中间产品与新技术结合,以满足客户最大的需求;再次,互联网+的时代,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提升资金结算的时效性并及时进行系统升级,另外要调节好新升级业务与传统业务的共存、互促、互补的关系,升级创新产品的同时维持传统业务的合理规模,协调好普通受众与高端受众的比例等。
  2、挖掘市场潜力,促进业务创新
  精准的产品定位需要精准的划分客户群体,反之亦然,客户群体的精准划分,促进客户需求的层次化,从而产生多层次的业务产品,也使得同一个业务面对不同客户群体衍生出不同的系列产品。在客户群体划分上不仅要遵循二八定律,挖掘并维护好重点客户,还要遵循长尾定律,维护好大多数的普通客户,合理分配资源。尤其在互联网金融空前活跃的情况下,传统银行的客户流失日益严重,例如统的理财产品模式受到互联网基金的冲击,城市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拓展互联网+的理财产品,用高效、快捷、高收益的产品赢得更多客户的青睐。
  3、建立产品创新联动机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传统的产品创新的流程有两种方式:总行研发,支行执行;总行、支行各自独立研发,独立执行。打破总行、支行的界线,成立一个统一管理的联动的产品研发委员会,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规则设计等环节设立专门的部门,职能部门做到彼此沟通有无,信息透明,环环相扣,从而得以良性运转。

  5.2建立合作联盟,开拓国际市场

  由于老龄化加剧、国内利差下降、行业竞争激烈等外部环境的不断恶化,城市商业银行不得不考虑借助他人之力,增加自身力量,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寻找合作联盟,互相推荐客户,共同开发新业务种类,集中优势,共同发展。我国的金融管理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积极鼓励中小银行相互结合的模式,取消阻碍银行间合作的政策。
  建立国际间的合作模式,开拓国际市场,加强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在开发市场和控制风险方面相互坦诚,共同防御风险、取长补短,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并实现规模效益,将各自的竞争力凝聚在一起以提升其综合实力应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本文构建了城商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理论模型,结合各国金融系统中存在某些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相类似的组织机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外银深入研究其盈利模式的发展状况,将各自的盈利模式转型的驱动因素融入分析过程中,在总结其经验教训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城商行自身的盈利模式的根本情况,找到其症候所在,给中国城市商行的盈利模式的转型提供参考。随后通过利润结构的实证研究找到银行营业利润与净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之间的关系。利用STATA15.0、SPSS17.0等计量软件处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从而得出中间产品与服务收入对其盈利能力作用的大小及作用方向,最终为本文的核心问题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主要的回归结论如下:
  其一,首先在盈利模式与营业利润的相关性研究中,重点关注利息净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对营业利润的拉动力的大小,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都对营业利润产生正面影响,非利息收入更能拉动营业利润的增长,这也为本文的可研究性从数据上提供了支持,也为城市商业银行盈利的模式提供了转型的方向。
  其二,将城市商业银行的各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盈利能力的综合因子的分,进而将其作为因变量,将非利息收入占比NNIIR作为自变量,GDP、总资产规模TA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非利息收入占比NNIIR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较为明显,而城商行的自身规模、宏观经济状况对城商行的作用力微乎其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益较差,需进一步加强,另外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地域限制、客户的局限性等,使其很少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最后在对实证结论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进行探讨:
  1、积极扩展非利息收入渠道,促进业务多元化发展。首先,调整原有业务,促进产品升级;其次,挖掘市场潜力,促进业务创新;再次,建立产品创新联动机制。
  2、建立合作联盟,开拓国际市场。加强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在开发市场和控制风险方面相互坦诚,共同防御风险、取长补短,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并实现规模效益

  6.2展望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较短,因此研究期限受到限制,并且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存在公开时间较晚、财务指标残缺、甚至未公开等问题,因此加大了指标及数据获得的难度,得到的样本较小。
  国内学者很少有针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盈利模式转型进行研究的,大部分以更广泛的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本文对此提出以下研究展望:
  1、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不够全面,希望各城商行加强信息透明度,以便以后的学者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
  2、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较短,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有待后续的观察与研究。

  参考文献

  []陈晓静,闫玉欣,郑迎飞.“一带一路”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发展趋势[J].上海金融,2016,(12):84-87.
  []潘毅.城市商业银行战略转型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3,(06):46-50. 
  []乔桂明,吴刘杰.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13,(01):48-52.
  []]颜永嘉.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新趋势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J].上海金融,2011,(09):66-69.[2017-09-15].
  []刘庆龄,杨鑫.资本约束强化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来自安徽省蚌埠市12家商业银行的经验数据[J].财政监督,2016,(06):102-109.[2017-09-15].
  []任碧云,程茁伦.金融脱媒对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冲击的动态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3):26-33.
  []徐宝林.转变传统经营模式主动应对“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格局下商业银行经营的策略选择[J].新金融,2006,(S1):69-72..
  []程实,宋玮.国际银行同业竞争趋势研判及其对中资银行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4,(05):63-70.[2017-09-16].
  []陆正飞,王鹏.同业竞争、盈余管理与控股股东利益输送[J].金融研究,2013,(06):179-192.
  []李勇.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探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06):73-85+126.
  []孙秀燕.银行业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J].南方金融,2001,(04):14-15.
  []金灿,纪树东,邵展翅.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及对策——以长安银行为例[J].金融经济,2013,(18):6-8.
  []杨继荣.宏观调控对商业银行的综合影响[J].中国金融,2011,(12):39-40.[2017-09-16].
  []郭娜.中国上市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方向与路径[J].农村金融研究,2011,(07):43-47.
  []李江,王庆新,汤建光.发达经济中银行盈利模式的变化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6,(07):136-139. 
  []陶娅娜,盛朝晖,李海辉.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2,(11):58-61+53. 
  []苏阳.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D].xxx党校,2014.
  []田干.金融功能观视角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研究[J].知识经济,2010,(18):43.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金融,2016,(04):35-37.
  []曾刚.美国社区银行业的变迁与启示[J].银行家,2014,(03):98-101.[2017-09-16].
  []何德旭,王卉彤.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评述及启示[J].新金融,2006,(07):39-42.
  []凌敢.德国储蓄银行发展模式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6,(09):78-80. 
  []俞晓帆.德国储蓄银行:体系与案例[J].银行家,2014,(06):74-78.
  []安嘉理.德国储蓄银行:做伴随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佳伙伴[J].中国银行业,2015,(07):70-72.
  []毛亚社.对德国储蓄银行的考察与启示[J].西部金融,2011,(03):20-22.
  []雷震,罗翔.日本银行业发展对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启示[J].前沿,2014,(ZB):125-126.
  []王海东.日本地方银行制度对我国发展地区性商业银行的启示[J].西南金融,2000,(03):58-60.
  []乐绍延.日本地方银行面临生死劫[N].经济参考报,2014-11-28(04).
  []陈卫东,熊启跃.日本银行业新一轮海外扩张及其对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6,(03):85-96+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688.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19年7月30日
下一篇 2019年7月3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