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困境与出路–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

养老需求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老龄化趋势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催生养老金融的新需求。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适应市场需求,实现业务转型的重要手段。养老金融具有规模发展快速,客户和资金稳定性高的特

  引言

  近年来,我国面临严峻的养老压力,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己经占全国总人数的15.53%,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使我国成为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己经步入加速老龄化阶段。随着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带来养老金缺口扩大、来源单一,城市家庭人口结构规模缩小、“失独老人”的增多、“四二一”家庭模式等生活实际问题,“如何养老”备受重视。创新养老模式,寻求金融养老业务更进一步发展。
  而商业银行作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分的金融机构,在经济运行中起到纽带作用,更是金融机构里举足轻重的中坚力量。在不断完善的经济环境中,商业银行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产品。随着人们知识层次的提高,对金融认识的越来越深入,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产品需求也不断增长。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探究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从当前养老的背景出发,以现实的养老情况为标尺,了解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更好的了解当前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现实情况,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在养老金融业务领域的发展情况。
浅谈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困境与出路--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面对许多养老问题:地区发展不均衡、老龄人口基数大、城乡差距大、未富先老、养老基础设施差等条件限制。庞大的老年人口压力以及条件限制,给国家、社会甚至是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与压力。因此,“如何养老”成为民生之关注焦点。
  商业银行作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分的金融机构,具有信誉高、网点分布广泛等优势,其参与到养老金融业务中,能为养老模式创新的可能提供可能。在养老金融制度领域,2011年12月,《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为了改进与完善养老产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和改版金融服务方式。2016年3月21日,中央几大部委包括人民银行、民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养老金融领域的相关政策,通过创新方式推动金融组织、产品与服务,通过完善服务实现养老金融领域发展,通过金融支持的手段促进养老金融业务有所发展,力争在2025年建成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2016年12月,召开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CAFF50)2016发布会,提出了中国养老发展报告(2016),是我国第一本完整的养老金融蓝皮书。其中xxxx董克介绍了主要内容,预计5年后我国养老金融资金将超过10亿,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会引起商业银行、信托行业的关注。

  (二)研究目的

  论文从养老金融产品的角度选题,结合商业银行准入的契机,结合巨大的老年金融市场需求,国家倡导和支持养老金融的政策导向,参考其他国家成熟的养老金融业务,为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再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问题,提出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来满足老龄人群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完善养老金融制度,同时还为商业银行创造新的利润点。
  同时以“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重点关注我国养老金融的供求关系以及中国建设银行的养老金融产品,本文根据我国养老金融市场的相关调查,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经验,吸取国外成功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品,实现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为此确定该选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我国正经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最快速度的,最长时间的老龄化进程。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己经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服务业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以我国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形成毕业论文,试图通过对养老金融领域内的政策、内容等进行细致深入地考查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好的做法,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完善相关理论。
  2.实践意义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养老服务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养老金融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养老保障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方向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的市场,满足养老金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开发商业银行效益新的增长点,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使其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我国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开发养老金融产品并经过市场检验的历史约为20年左右。养老金融产品中规模最大、规范程度最高的“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时间还不足15年。养老金融产品中的反向抵押贷款业务虽然提出的时间久远,但是在试点工作中也发生了诸多问题;而个人养老金融产品与存款、贷款等传统金融产品相比,养老金融产品还处在刚刚发展阶段。

  (一)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现状

  1.养老金融业务发展阶段
  (1)参与养老金融服务阶段(1991-2004)
  在当时经济环境中,参与管理服务的金融机构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优势明显,但是其投资的内容比较局限,主要包含了银行定期存款、社保资金托管、提供社保卡等服务。以企业年金投资作为企业员工福利补充养老的计划为契机,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为了应对企业年金市场的需求,营运业务中增加了复合记账等业务,来为补充养老计划做好准备。这个阶段可以视为我国养老金融业务的初创与探索时期。
  (2)获取养老金融来业务资格阶段(2004-2011)
  此阶段内,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着手围绕着养老金融业务资格获取、管理系统完善、合作伙伴找寻、产品设计、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养老金融建设,这期间内遇到许多问题,政府也在不断改进管理机制。这标志了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正式吹响了在我国养老金融领域里的集结号。
  (3)养老金融转型与发展阶段(2011-现在)
  面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在企业年金领域的不断追赶,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对自身产品业务进行完善,改造原有产品。根据政府各部门法律法规的颁布,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负责接收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在企业年金集合的计划,商业银行内部也对企业年金进行完善和规范。截至到2012年12月,我国己经正式通过了48个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报备,完善并丰富了我国养老金融市场,也规范了市场运作流程。同时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不止开发企业年金业务,更在其他福利保障领域研发新产品。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积极开拓针对个人养老的金融产品,整合金融机构产品,从资产配置角度引导客户进行养老金融的保值。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在此当中,结合养老保险、养老基金等金融产品,综合化的维护客户权益。
  2.养老金融产品发展现状
  养老金融经过三个阶段发展,我国己经有十几家银行养老金融业务获得养老金融资质,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养老金融产品己经初具规模,其中以企业年金发展的状况最为突出,基金规模已经超过8000亿,服务人员己覆盖1800万人。
  (1)服务个人客户的养老业务类型较多
  目前为止,国内有17家上市银行都开办了与养老相关的金融业务,基本上为个人客户提供服务,还没有体现以养老产业为目标客户的产品服务。个人客户主要业务种类包括:社会养老金相关业务、企业年金相关业务、老年客户专属理财产品、代售养老保险、老年客户综合服务等。
  (2)客户数量多,渠道网络广泛
  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时间较长、市场声誉较高,相对于保险、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其本身在客户数量、渠道网络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为个人养老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间接促进个人养老客户群的发展壮大。金融领域多年经验,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积累了广泛的个人客户,良好的客户基础,为养老金融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使得养老金融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二)养老金融产品具体现状

  中国建设银行开展了国家第一批“以房养老”试点工作,在风险控制的相关规定方面要求比较高,准入门槛相比国外也是明显提升。中国建设银行对贷款房产方面的规定包括:进行养老房屋反向抵押的申请人必须拥有两套以上的房产,且抵押的这套住房不得为20年前建造的房子。对于贷款期限的要求为,贷款期最长为10年,若到期不能归还银行资金,银行有权将贷款人的房产进行处置。中国建设银行的“以房养老”政策明显区别于美国方向抵押贷款的规定。2012年4月,中国建设银行个贷部副总刘浩在被采访中表示:中国建设银行并未真正发生“以房养老”的贷款业务,一切都在洽谈之中,由于咨询人数众多,社会关注度较高,中国建设银行会做好相应的更适合社会需求的政策。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金融机构在资金能力与经验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拥有大量的客户群体,拥有专业性的人才来面对我国金融市场波动,例如制度尚不完善、价格波动大、投资渠道窄、产品种类少、新产品开发能力弱等问题,无法为反向抵押贷款的推广提供规避风险和筹措资金等服务。在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中开展养老按揭这种业务上是具有明显优势的,业务操作上具体细致,还款方式灵活宽松,人才引进有效及时,如果在申请人要求方面,适当降低准入要求,因地制宜,对于该业务在我国的推广还有大有好处的,当然这还需要经过市场的。

  三、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存在的困境分析

  根据全国老龄办数据显示,2014年一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左右增长至106万亿左右,这将为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世界范围看,“银发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调查研究】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如何破局]。因此,在新常态下发展养老产业不仅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但由于我国的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历史较短,尚存在许多不足,这也是论文探讨的重点,发展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困境。

  (一)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问题

  1.制度问题
  为迎合养老金融市场的需求增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应运而生,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压力主要在于分业经营制度导致各部门的配合难度增加,在贷款业务回收资金的时候,因法律制度的要求,我国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不得直接参与房地产投资,为了避免触犯法律底线,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会请房地产评估公司介入进行房产评估及销售,不仅带来了中间评估公司的操作风险,还增加了此项业务的运营成本。因此中国建设银行进行反向抵押贷款业务时,产品设计一无章法可依,监管部门众多,抵押贷款报备复杂等问题业逐渐凸显,同时监管机构之间彼此限制,不能协调,也是目前限制我国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
  我国近些年金融领域己经呈现自由化的趋势,以银行作为主要大股东的综合化金融体系试点工作己经全面展开,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旗下己经涵盖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一系列的二级子公司,金融机构正在向着逐步融合的趋势发展。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分业经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监管了金融信用风险对金融市场系统风险的冲击力度,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业中开放混业经营的可能性比较小。在不断市场成熟的驱动下,政府也在提出简政放权,加强政府服务职能,所以我国监管的“混业”近期或许会实现。因此商业银行若想大规模推行反向抵押业务更需要联动旗下子公司,共同解决好运营风险。
  2.传统观念问题
  房子在老人去世后必然会作为遗产留给孩子,这是我国的传统思想,因此,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必然听到社会的反对呼声。在思想上改变上,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的引导,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会提高,在养老的过程中,会参加老年大学社团、参加文体活动、外出旅游的时候,对现金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因此,老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再像曾经的老人节省一辈子钱,为儿女攒一辈子钱。因此,在推行业务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受教育程度高、物质条件比较好的客户的逐渐认可。

  (二)企业年金覆盖率不高

  参与养老金融服务的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不多,截至2007年有效的数据统计,一共取得养老金融企业年金牌照的10家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虽然占据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的近一半份额,但与我国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总量相比,却仅为1.8%。城市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与外资银行并没有纳入可以进行养老金托管企业名单。因此占比非常低。
  1.区域性差异很大
  在2012年全国企业年金业务数据中,我省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处于比较偏后的状态,而前十位的地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占总规模的67.27%。主要得益于经济政治人才等方面的基础,同时也缺少不了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不断增长的养老产品需求的基础上,拓展产品的丰富性,培养专业人才,进行客户教育等方面,我省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
  2.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内部,业务覆盖率不均衡
  在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养老金融业务发展中,主要依靠总行提供各项企业年金及雇员福利计划等服务项目,而各地分支行的业务覆盖水平很低。国有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都在总行层级设置一级部门来负责监管养老金融,但在由于各种原因,在分行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大部分都是实行几个部门统一监管,联合办公等方式,目前也仅有建设银行一家设置一级养老金业务部进行养老金融的管理,在二级分行以及普惠网点层面,专业从事养老金融的人员更是少之甚少。
  3.企业服务与个人业务分割
  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由于客户群体的自然分割,养老服务更注重在第二、第三养老保障支柱。养老金融也被自然的分为针对个人与企业两个条线。针对企事业单位提供企业年金和雇员福利计划以及其他相关延期支付服务,业务核心以无信息记录、核算、资产增值保值为主。而针对个人客户,主要提供中、长期的理财产品,年金产品等,以资产增值为核心。个人和企业这两个条线将养老金融产品分割成具体产品,无法提供整体化的养老保障和储备规划,削弱了养老金融的保障功能。
  4.税收优惠政策中,优惠力度不足严重影响并制约着企业年金的发展
  我国的养老金“双轨”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缴纳比例不一致,导致企业年金缴纳情绪不高涨,国家税务总局在企业年金上却规定,职业年金管理办法规定单位缴纳职业年金的比例明显高于企业年金的缴纳比例,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缴纳比例为本一单位总额的8%,而企业年金的缴纳不超过工资总额的5%以内的部分,在计算企业所得税中准予扣减。但没有规定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减免的相关事项。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的“双轨制”导致需求缩小,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影响企业缴纳积极性不高使得许多符合办理企业年金条件的企业人仍持有观望态度。因此,企业缴纳企业年金积极性不高,导致对金融机构业务依赖性不强,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不会在企业年金产品上投入更多的财力与物力。因此,企业对于企业年金的积极程度影响着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业务员发展同时也对养老金融产品有着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养老金融制度的完善。

  (三)个人产品难以满足养老需求

  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养老金融产品投资还是银行的现有投行业务,形式单一,在扣除投资的各项费用以后,投资收益普遍较低,甚至出现了大面积低于同期银行和国债的储蓄利率。因为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养老金融产品的收益率低于老年人心理预期,因此导致市场供需关系紧张。虽然部分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养老金融产品己经开始进行组合式经营,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还要面临国家对银行业投资规模的比例限制等监管规定,用于投资的资产规模有限,要想获得规模效益几乎不可能,进行多样化的投资更是存在很大的风险,仍没有达到预期的客户吸引力,也削弱了客户对养老金融业务的期待以及对银行的信任。

  四、完善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对策

  根据调查发展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存在的问题后,根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健全制度、宣传教育

  1.健全相关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提供制度保障。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结合了养老地产,养老贷款、房屋评估等多个领域,需要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完成。让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品设计有章可循,抵押贷款报备有序,同时与相关部门之间协调。通过法律的明确规定,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也能参与到相关投资,不再担心违法违规。
  2.宣传教育进步养老思想
  宣传教育“以房养老”思想,转变传统的住房思想、养老思想,让更多老年人接受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通过官方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的介绍当前的养老情况,国家支持的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其运营模式以及能为老年人养老带来的好处;而中国建设银行可以定期举办宣传教育活动,让老年人参与到其中,进而将进步的养老思想传递给老年人。

  (二)形成养老金融管理体系

  1.养老保障“三大支柱”统一的管理体系
  我国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是我国金融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服务机构,长期以来形成了忠实度高的客户群体和服务范围广的网络系统。目前,养老金融市场需求日渐旺盛,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应树立“大养老思维”理念,将传统的养老三大支柱所涉及的与“保障”、“储备”和“延期支付”相关的资金管理类业务,一并归入养老金业务管理范围。这有利于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从三个方面各具侧重地协调开展业务:一是提供基本养老保险资金委托管理、现有资金发放和闲置资金分配。这一业务主要侧重于政府层面。二是提供企业年金、雇员福利计划、团体年金保险、团体意外险等。这一业务主要侧重于企、事业单位层面,是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所需要的福利产品。三是针对个体客户的,在这一层面主要是提供系列金融产品,保险、基金、理财、信托等不同套装。由此形成的养老保障“三大支柱”统一管理体系,既可以规范整合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内容,有针对性地满足养老金融市场多方需求,更能很好地贯彻“大养老思维”理念,推动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创新业务发展。
  2.养老金融业务的“资金整合”管理体系
  在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中,由于养老金融业务涉及众多产品的业务内容,为了实现“大养老思维”的管理理念,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应整合内部众多产品的业务,各业务部能力合作,达到“资金整合”。第一,为了养老金融资产增值,建立养老资金寻找对接的资本市场,提升养老金融资产的竞争力。比如与金融市场部、投资银行部合作,获得优质的资产信息。第二,为了吸引客户使用养老金产品,客户经理要以服务创新为手段,开辟养老资金与私人银行结合、投行业务的新市场,贯穿存款、投资和理则一等业务的新产品,形成多款覆盖机构服务体系。第三,为了实现存量客户养老金融业务的广泛覆盖,养老金融要与资产业务相结合,通过向信贷客户全面推广养老金业务,实现综合服务、综合定价的管理体系。

  (三)构建多元化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完善过程的核心就是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多元化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根据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养老金融业务的管理经验,商业银行构建自己的多元化的产品体系非常重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现有养老产品特点和我国居民养老需求愿望,本人为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设计了五个层次的产品体系。
  1.“养老保障型”产品
  第一层次是“养老保障型”产品,主要涵盖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养老基金等。商业银行“养老保障型”产品,以养老账户管理和托管为核心内容,汇集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养老基金服务形成统一的金融平台。使养老金融服务平台的专业优势和客户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关系紧密结合,这样就能确保客户在服务商选择、投资产品选择、方案个性设计、委托人和参与人服务等方面获得更为广泛的选择、更为有力的支持,从而保证参与服务的其他合作机构在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
  2.“养老融资类”产品
  第二层次“养老融资类”产品,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分析研究国家以房养老政策,视其放开程度,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住房反向抵押”)点品的管理经验,开展该项业务的尝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运行方式。住房反向抵押是实现以房养老的重要融资工具,具体来说,就是老年人把自己的产权房屋作为抵押,以此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用此贷款来补充自身日常消费资金的不足,这是老年人解决养老金不足的一种补充形式。住房反向抵押是国外己经发展很多年的养老金融产品,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养老金融产品。基于中国居民房产占资产比率较大的实际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开放,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会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养老金补充形式。从口前看,我们国家推进的“以房养老”金融业务模式进展较缓,主要原因是受到的社会伦理、法律制度、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性影响,现实中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开展“以房养老”这一业务的都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开展这一业务还需要从风险控制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只要在抵押物处置、其他还款保证等方面进行创新,逐步完善“住房反向抵押”产品,其风险还是可控的,而且随着人们思想观念改变、法律制度的完善、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金融产品不仅可行,而且前景阔广。
  3.“支付结算类”产品
  第三层次是“支付结算类”产品,是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围绕“养老消费”而开展的业务,是为老年人提供适应其消费需求的结算服务。在我国,养老消费市场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而日趋繁荣,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成为主要消费增长点,而伴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普及,老年人的消费养老、居家养老等必然催生养老消费结算。作为满足老年人新需求的养老服务采购、上门服务等都需要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因此,“养老消费”型的支付类结算将成为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重要发展方向的业务。
  4.“咨询服务类”产品
  第四层次是“咨询服务类”产品,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需要开发的,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可以通过向老年人提供增值保值的养老基金产品,比如生命健康、养老规划、支付结算等方面的个人金融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而开发其养老需求的新领域。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要适应养老需求的新变化,及时转变发展战略,一是向养老客户提供养老金财富咨询、养老金财富管理、代理或代办金融服务。二是为老年人设计养老规划,协助他们做个人理财、反向抵押贷款、消费贷款等财富管理。三是为老年人提供退休顾问、法律服务、健康咨询等项目。四是开展代理服务业务,如家政预约、医疗预约、代缴费用等。
  5.“投资收益类”产品
  第五层次是“投资收益类”产品,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完善现有的理财产品,对养老理财产品加优化与创新,一是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根据养老投资的需求、客户行为特征等方面要素,重点推广固定收益型和灵活期限人民币理财产品,并积极提供期次型理财产品,以此锁定其长期投资和预期收益,以确保老年人客户能够在长期投资与适度收益之间获取均衡收益,使客户的养老投资需求得到满足。二是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通过向客户提供按月或按季定期投资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大空间的养老金融选择,通过推广低风险性的产品,从而引导客户愿意并能够作长期的养老投资,这样就有利于吸引潜在客户群体的加入。三是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加强与同行业深度合作。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目前,部分信贷机构、券商与基金组织等会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强化资产管理能力,必然会严重冲击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理财产品,而中国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加强与企业合作,就可经通过整体设计与开发创新性的养老金融产品,就能够形成集财富管理、金融保障与养老健康于一体的竞争优势。

  五、总结

  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化,中国首当其冲,本文提出关于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基点,探求目前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促进我国养老金融业务发展。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主要存在几个问题,如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问题,由于相关制度机制不完善;其次是企业年金覆盖率不高;以及个人产品难以满足养老需求。本论文针对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宣传教育进步的养老思想;第二形成养老金融管理体系;第三勾结多元化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
  虽然对个人研究的局限性,但希望能从研究中发现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存在问题,提出有建设性意义的措施,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莹莹.关于发展我国养老金融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4(18):40-47.[2]Blake,David,Pension Finance,Chichester:John Wiley and Sons Ltd,2006
  [3]刘勇.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孙博.老龄化时代呼唤养老金融新思维[[J].中国保险报,2014,(8):21-23
  [5]梅进健.构建商业银行养老体系的研究[J].2012(1):113-114
  [6]董莉,黄晶.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研究[J].管理观察,2016(5):16-18.
  [7]赵鑫.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实践路径与现实意义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6(27).
  [8]王语嫣.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现状及应对政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7(19):57-58.
  [9]张爱民.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24):66-67.
  [10]冯丽英.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转型[J].首席财务官,2015(11):60-62.
  [11]郭炎兴.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在京开业建行率先进军养老市场[J].中国金融家,2015(12):56-57.
  [12]田新朝.养老消费金融发展路径与政策研究[J].理论月刊,2016(12):162-167.
  [13]徐丹.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策略分析[J].新金融,2013(11):36-41.
  [14]唐心仪.老龄化社会金融服务创新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北方经贸,2014(4):119-122.
  [15]王红茹.“以房养老”地方再试航[J].中国经济周刊,2012(15):48-50.
  [16]张海林.国际国内"以房养老"运作模式及经验启示[J].华北金融,2011(12):44-46.[17]柴效武,王峥.以房养老:美国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开办的政府支持[J].学习与实践,2009(10):15-2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7097.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2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