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存景观再生中的环境艺术构建探析

摘要

业走向衰落且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的当下,基于工业遗存景观所开展再生设计工作的观点获得了大力推广。本文所讨论内容以废弃工业设施、工业荒地为主,在对科学艺术相关方法进行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借鉴新兴技术,通过恢复生态并对景观进行再生设计的方式,确保相关场所均可转变为具有娱乐、休闲或学习等功能的场所。对处于新型工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关键期的我国而言,调整产业结构是必经之路,而结构调整必然会导致大量工业废弃地出现,在此背景下,兼具独特内涵以及特殊品质的再生设计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可以说,通过对工业废弃地进行再生设计,确保工业遗产资源得到全面保护,现已成为我国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课题。虽然国内外与再生设计相关的研究较多,但是涉及景观设计的研究有限,基于环境艺术视域对其与景观再生联系及共性进行研究的内容更是鲜有涉及。本文便以环境艺术为切入点,对人类以工业遗存独有文化脉络得到完整保存为前提,通过对文化拓展性良好的再生环境进行持续构建的方式,明确可使景观环境属性得到拓展的方法,供设计人员参考。另外,文章还以文化拓展以及环境艺术为出发点,对再生设计适用全新思路进行了找寻,以期可使相关行业未来发展拥有更为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环境艺术;再生设计;工业遗存景观

 前言

环境艺术仍然属于艺术的范畴,但相较于其他艺术,环境艺术更具感情,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此外,环境艺术始终将实效性置于首要地位,这是因为其作用是提供符合人类需求的装饰环境。在环境艺术渗透各行各业的当下,将其与工业遗存地再生进行结合成为大势所趋,研究内容应以环境艺术表达方法和价值实现途径为主,这样做可使城市乃至整个社会拥有持续发展所需的强大动力,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第1章研究背景

  1.1研究目的

近几年,越来越多人将目光聚集在工业文明遗存上,作为组成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化内涵独特且品质特殊的遗存景观再生,不仅获得了众多设计人员的青睐,还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支持。设计人员基于再生设计相关方法,将一处处工业遗存地打造成了生态保护区,真正做到了①凝固历史记忆,②延续原有生命,③改善当地空间,④优化群众关系。作为一种创新,再生设计强调用无价创意对新建工程进行取代的做法,对文化拓展以及生态恢复而言,具有无法被替代的重要意义。另外,还要明确一点,就是再生设计并非传统观念所认为的视觉审美改变或是全新视觉现象,而是通过具象物体对人类价值观以及思维所发生转变进行直观展示。

作为当代景观代表的景观再生设计,不仅是对景观环境属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充分拓展所依托的核心手段,还是人类对美好生活所具有期待及向往的反映,由此可见,基于工业遗存景观所展开再生设计工作,一方面对当代价值观还有设计元素进行了融入,另一方面对历史和人类文明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对其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本文所研究再生设计强调工业文明、工业遗产都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真正做到了在尊重工业历史以及地段历史的前提下,对相关内容进行客观评判,例如,工业给环境所造成负面影响,还有工业遗存尚未得到挖掘的价值等。再生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当代文化/经济/政治特征进行如实记录,二是为独特城市风貌的构建助力,由此可见,再生作品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同时也是文明和环境碰撞出的火花。

作为经由自然景观所存储并得以散发的精神内涵,再生设计的精神价值以及美学价值均有目共睹,并且上述价值并不会因为时代变迁、社会更迭而有所不同。对遗存废弃地做再生设计处理期望达成的目标,便是综合应用生态工艺和艺术方法,将工业衰退引起的社会及环境问题加以解决。人们可以透过再生设计对生活环境所发生巨变产生更加直观的感知,即:机器轰鸣、烟雾遮蔽天空的工业时代即将被淘汰,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和大片的草地将变得更加常见。

另外,作为时代在城市“身上”烙下的印记,工业遗存还扮演着历史课本的角色,人们可以通过工业遗存,对自己所生活城市的风雨历程加以了解。工业厂房、机械设备均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记忆,强调旧址改造的再生设计,真正做到了现代生活与工业遗存的充分融合,在对工业文明辉煌加以延续的基础上,通过再现城市历史的方式,加深群众对城市的了解。当然,再生设计的意义,还体现在保留历史文脉、二次利用能源和优化周围环境等方面。

综上所述,再生设计的实质就是基于文明遗存获得保护所衍生出的做法,强调以环境资源为依托,通过科学规划以及合理设计的方式,对特色景观进行构建,确保仅由外部空间就可对丰富信息进行提供,在增强群众对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基础上,使景观焕发出勃勃生机,真正做到现代和传统共赢,经济和艺术齐头并进。

  1.2研究意义

持续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和不断调整的产业结构,均为环保运动提供了发展所需的动力,以钢铁煤炭为代表的工业,还有能源密集且较易给环境造成污染的采矿业,纷纷陷入了发展困境,工业遗存地随之出现。在工业地段生态逐渐恢复的当下,基于景观再生所形成全新设计领域,开始为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即:对工业遗存地进行再生设计。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关键时期,出于对城市环境加以改善的考虑,诸多地区纷纷将调整工业布局的工作提上日程,工业遗存地数量和面积均较过去有所增加。基于此,将西方国家关于再生设计所积累经验作为参考,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对我国所面临资源枯竭和工业基地有待改造等问题加以解决很有必要。

本文以环境艺术为切入点,对工业遗存景观适用再生设计方案和方法进行深入探索,在明确环境艺术给再生设计灵感、手法所带来影响的基础上,为再生设计及相关工作得开展提供指导。另外,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意义,还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为兼具记忆性和历史性的工业景观的构建工作提供指导;其二,在帮助人们对工业历史加以了解的基础上,使其形成环保意识和场所尊重精神。

现阶段,飞速发展的经济加快了我国对城市化建设工作进行开展的速度,这一情况所带来问题,便是大量工业废弃地在被规划成绿地前,并未经过系统的分析、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设计,这并不利于工业废弃地价值的实现。基于此,有关人员应参考并借鉴其他国家所获得经验,在对各个层面可能面临问题加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可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仅对形式进行模仿的情况出现,真正做到以国家背景和地区情况为依据,提出功能丰富且有实际价值的建议,确保工业遗存价值可经由景观途径得到最大程度发挥。这便是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2章研究综述

  2.1国内研究概况

由林菁女士、王向荣先生共同编撰的西方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书,在8.2章节对再生设计在德国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例如,港口岛公园、埃姆舍公园还有位于杜伊斯堡的风景公园。另外,这本书还指出“大地艺术也是再生设计的分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热议。

由式俊强和王建国撰写的城市产业历史建筑改造利用一书,先对城市规划还有建筑设计的文化价值进行了肯定,随后,基于现状对改造工业建筑适用设计方法进行了归纳,并创造性的从建筑师的视角出发,对二次利用工业遗存地的价值进行了总结。另外,同样涉及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研究,还有我国旧工厂建筑改造利用初析,作者是赵亮,在该书中赵亮以旧工厂改造实例为依据,对工业再生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风景规划和园林设计方面,可供研究的案例极多,基于相关项目建设所积累实践经验开展设计工作,通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荣获2002年ASLA最高设计奖的中山岐江公园(中国.广东)。而现有研究的侧重点,普遍集中在设计手法上,仅有少数学者将其视为全新景观形态并加以研究,这也是笔者对该课题进行选择的主要原因,希望能够使研究领域空白得到相应的弥补。

对处于物质建设重要时期的我国而言,工业废弃地大量出现的情况难以避免,而人们对娱乐场所/文化场所/休闲场所/公共绿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参考国内外关于再生设计的案例,对工业遗存地进行相关改造,其现实意义有目共睹。

  2.2国外研究概况

早在上世纪中旬,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对再生设计进行研究,有关人员也根据研究所得结论,对大量优秀项目进行了构建,例如煤气厂公园(美国.西雅图);埃姆歇公园(德国.鲁尔工业区);港口岛公园(德国.萨尔布吕肯);风景公园(德国.杜伊斯堡);拉维莱特公园(法国)。上述公园均获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无法被替代的作用。现阶段,西方国家再生设计已进入对景观艺术进行大规模重建的阶段,设计人员力求基于先进技术和手法,通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确保现有资源无法使人类需求得到满足的问题可得到解决,进而使景观园林艺术效果与价值获得更加理想的呈现。

Weilacher认为,基于工业遗存地所开展景观设计以及大地艺术相关工作,其本质都是裂变景观与工业景观的结合体。另外,他还对美国所进行实践展开了详细介绍,旨在阐明景观建筑、大地艺术所对应理论和实践存在密切的联系。

Robert在自己编写的国际景观一书中,先对上世纪末引起社会轰动的案例加以分类,随后逐个进行了介绍,例如,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商业城堡、阿尔萨斯的地标性建筑——生态博物馆等。

Francisco编写的环境恢复一书,对欧洲设计人员基于工业遗存地开展生态恢复和再生设计工作所取得成果进行了系统介绍,另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Bohnert将法国某采石场成功改造成公路服务区的案例。

由Nail所编辑后工业景观在思考一书,在对相关行业专家和学者通过研究所得结论及实践经验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对再生设计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了重点论述,旨在帮助人们对各国现有设计策略以及理论知识加以了解。

工业遗存在西方国家出现的时间早于我国,这也决定了西方国家普遍具有较为成熟的再生设计体系,学者所进行研究设计领域相对较多。除上文所归纳研究外,现有研究还涉及以下方面:其一,关于建筑规划,Robert以持续发展理念为切入点,对德国埃姆歇公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论述;其二,关于地理学,Brownsville以加拿大现有工业遗存地为例,从不同视角展开了分析;其三,关于社会学,Nayville是首位以自然和人类关系为出发点,对再生设计加以研究的学者。

 3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3.1研究方法

3.1.1实证法

本文利用武钢厂设计改造实例,通过深入分析的方式,对论文研究所得结论的可行性加以说明,真正做到了与理论架构互相印证。

3.1.2文献调查

笔者在知网等学术网站和图书馆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并查阅,在对国内外关于再生设计的现有研究和所得结论进行整理的基础上,通过分类总结的方式,明确了不同设计方案及方法适用论证实例,为文章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

3.1.3比较研究

笔者对国内外基于工业遗存景观所展开再生设计工作和最终成果进行对比,力求能够经由研究所得结论确定突破口,明确当今社会所适用设计方案与方法,并对相关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

3.1.4分析评价

根据文献调查阶段所整理文献资料,针对国内外相关项目展开比较研究,明确再生设计相关要素在构建环境艺术领域所发挥关系,为理论体系的建立及完善提供支持。

  3.2论文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是将环境艺术作为切入点,在将基于工业遗存景观所展开设计工作置于历史长河中的前提下,分别从情感还有艺术的视角出发,围绕再生设计进行了深入分析,使环境艺术视域下工业遗存景观适用再生设计特有内涵及外延获得更加详细的说明。

3.2.1选题

本文所研究课题为环境艺术视域下工业遗存景观适用再生设计方法。笔者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为依据,通过对案例进行比较分析的方式,对满足遗存景观特点与要求的艺术形式以及设计方案加以明确。真正做到立足环境艺术,先从宏观视角出发,分析人/艺术/景观间的内在联系,再对工业遗存利用进行微观研究,得出环境艺术给再生设计所带来影响的相关结论。

3.2.2资料来源

本文以武钢厂旧址所展开再生设计工作为例,通过引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案例的方式,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3.2.3撰写思路

本文在对工业遗存、环境艺术进行充分结合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出发,围绕设计因素展开了深入探究,始终坚持“艺术和科学并重”这一核心原则,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时代意义突出的设计理念和具体方法,除此之外,还对再生设计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3.2.4术

本文做到了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的充分结合,借助现有技术阐述并深入剖析设计方案,在做到数字化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对研究所得理论成果的有效性进行系统验证。

  第4章工业遗存景观再生环境艺术的构建基础

  4.1内在属性

4.1.1环境艺术定义

Dober对环境艺术的描述如下:作为艺术的一种,环境艺术较规划更加广泛,较工程更具有情感,较建筑更为巨大。其本质是强调使用价值的艺术,对其加以落实,可使人类社会拥有更加理想的环境质量与装饰水平。由此可见,可给环境艺术带来直接影响的因素是人类对环境功能进行改造的能力。

这表明,环境艺术既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有广泛的范围。多名学者以Dober对环境艺术的定义为基础,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作为人类和环境相互影响所诞生艺术形式,环境艺术是人类借助艺术活动所创造环境,这也决定其必须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依托,并与人类生活存在密切联系。

4.1.2艺术关联性

近几年,环境艺术相关理论变得更加多元,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空间设计和景观设计,还有城市规划与建筑规划所涉及部分内容。在环境艺术逐渐渗透各行各业的当今社会,无论是想提高生活质量,还是想改善生活环境,对环境艺术加以应用都能够带来良好效果。

  4.2艺术价值

对工业遗存的景观进行改造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需要。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产业转型,生产力的提高促使生产方式的转变、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结构的调整,旧有工业生产方式的衰落,造成工业遗存地的现象,而对其进行景观改造是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其拥有其应有的艺术价值.

4.2.1场所艺术

场所艺术要求有关人员在对空间形态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结合人类感官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物理因素,通过对人文材料及自然手段加以应用的方式,对场所做最大化处理,赋予环境与以往不同的性格特点。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塑造场所感的方式,对环境氛围进行烘托。

4.2.2对话艺术

如果以对话艺术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环境艺术可被拆分成①人和环境对话②环境和环境对话。前者强调观者和环境进行沟通,后者是指通过有机整合环境各个部分的方式,为彼此之间开展对话提供条件。现阶段,仅对表层信息进行传达已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对感受和情感进行交流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应当引起重视。

4.2.3关系艺术

关系艺术指的是对环境艺术进行设计时,应以人类感受为落脚点,对“人/雕塑/背景”、“人/建筑/环境”、“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加以处理。这便是塑造尺度感的工作成为遗存景观构建的核心工作的主要原因。文中所提到尺度感,主要是指整体景观、局部景观给人类带来的感受,而非传统理念所认为的尺寸。

4.2.4理论支持

环境艺术是艺术的分支,它不仅会给人类生活理念以及社会意识带来影响,还使景观设计拥有了可供借鉴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的当下,各艺术门类均无法避免的受到了其他艺术门类的影响,景观设计自然也不例外。

4.2.5传承工业历史

作为工业文化的物化产物,工业遗存继承了工业文化的部分特点以及价值。作为记录工业信息的载体,工业文化与政治以及历史状态密切相关,而工业遗存的价值,主要是对生活方式和生产场景进行再现。

即便工业遗存古旧价值有限,但由于其见证了社会的变革,仍然可以帮助人们对工业时代进行深入了解,其教育价值、历史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有目共睹。现阶段,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意识到工业遗存的重要性,希望能够通过再生设计的方式,使橱窗陈列的工业遗产回到它该在的地方,例如,机械旁或是厂房里,为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4.2.6回溯功能美学

无论是工业设施还是工业建筑,都有独特的功能美学价值对应,这里提到的功能美学,可被细分为①工业美②技术美③形式美④材料美。

由工业革命诞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为建造技术的完善提供了动力支持。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由Joseph所设计水晶宫和Eiffel所设计埃菲尔铁塔,均表现出了缜密的逻辑以及精密的构造,其工业美学价值不言而喻。

另外,大量应用新材料和技术所带来积极影响,还包括加快了美学思想变革的速度。Mies用玻璃和钢对建筑进行创作的决定,为现代建筑风格奠定了基础,而大量应用玻璃和钢,必然会使建筑工业气息得到增强。由此可见,对遗存景观进行再生,其价值还体现在回溯功能美学方面。

 4.3带动商业经济

英国是工业遗存旅游的发源地,现阶段,工业遗存旅游已成为遗产旅游的主要项目之一。上世纪中旬,强调工业文物保护的博物馆,逐渐为人们所熟知,这也是工业考古行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工业遗产概念深入人心。时间进入上世纪末,工业遗产旅游进入发展高峰期,发达国家纷纷引进相关项目。

工业遗存商业价值由其文化价值所决定。首先,有关人员可以选择借助工业旅游的方式带动经济发展,或增强项目对艺术家的吸引力,为商业开发助力,798艺术区(中国.北京)便是对第二种方法加以应用的结果。其次,虽然工业建筑及构筑物均有庞大体积,但也具备可灵活使用的优势,有关人员可以通过将改造后设施投入使用的方式,节约不必要的成本。最后,如果仅考虑生态循环,将设施拆除并进行重建的成本较改造利用更低,但从宏观视角来看,再生设计在生态闭合性方面有极为突出的优势,对强调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而言,再生设计自然成为大力推崇的对象。

  第5章工业遗存景观再生环境艺术的构建方法

  5.1拓展材料

景观再生强调基于生态学/形态学/建筑学/生态美学/环境理论学习,通过对相关原理进行综合应用的方式,使景观得到恢复/改进/再生/重建。材料和技术始终是景观设计人员的主要创新方向,随着景观材料种类的增加,可供景观设计选择的表达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这一举动可有效打破人员思维局限性,进而使景观设计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效果。

应用新材料可使景观设计拥有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相较于天然材料,新材料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艺术表现力上,即:良好的装饰性和可塑性。例如,塑钢岩石和人造纤维石可被用来打造装饰风格特殊的景观,而抗风雨且柔韧性佳的塑料聚合物还有玻璃纤维,更是在景观设计中得到了大量应用。除此之外,由回收废弃材料重新组合所得材料,也有较为突出的应用价值。

要想使工业遗存景观得到再生,对上述新材料尤其是第三类新材料加以应用是大势所趋。例如,图1所示的风景公园(德国.杜伊斯堡)就用废弃材料对游乐场地进行了构建,并广受好评,这表明利用废弃材料将是设计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由Grand(加拿大)设计的安全地带斜坡,同样是利用废弃材料所构建的园林项目,该项目由空地和树林组成,Grand通过对新材料和技术加以应用

的方式,打造出了与传统花园截然不同的景观,由废弃瓷砖、橡胶轮胎还有运动鞋底所搭建安全地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348a43a9840bb92260fc11eb4b02b1f3

  图1风景公园

  将地表覆盖的光滑合成橡胶无缝衔接落叶丛,使地表呈现出了与波浪相似的形态。而衬垫在现浇橡胶层下的材质十分柔软,Grand选择通过调整衬垫厚度的方式,对橡胶层平衡性进行强化,即:增加山丘底部衬垫厚度,并酌情减小顶部厚度。这一设计使项目使用乐趣大幅增加。即便从表面上看,橡胶层并无特殊性,但将其铺设在起伏不定的地表上所构建出的景观,其弹性能够随着人们的奔跑而变化,体验者对此所给出的评价为“宛若身处一艘在不平稳海面上行驶的小船上”。Grand真正做到了借助具有良好保护性的材料,在树林中打造出了跌宕起伏且趣味横生的“探险”空间。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参观该项目时都跃跃欲试,希望能够亲身感受新材料所构建景观特有的互动性。对身处开放且安全的空间里的人而言,忘却生活的烦恼,全身心投入这一旅程,更利于其激情和活力的释放。

由此可见,安全地带弹性斜坡通过创新材料的方式,在解决废弃橡胶导致环境被污染的问题的基础上,赋予了项目相应的责任感,做到了双管齐下。

  5.2保留历史信息

若以工业遗存程度为依据,可将景观再生设计模式划分为:

5.2.1整体保留

整体保留是指在不改变工业遗存原有景观体系的前提下,对负面影响较大或受到严重污染的区域进行景观再造以及生态恢复。位于杜伊斯堡北部的风景公园(德国)便对钢铁厂原有道路系统/设施设备/构筑物/建筑及其他景观设施进行了完整保留。这样设计既能够使再生景观成为展示工业遗址的主要平台,又为人们提供了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的途径。

5.2.2部分保留

部分保留需要设计人员以设计需要为依据,对①具有典型意义②具有历史价值③可被用来对工厂特征进行代表的景观片段进行保留,通过恢复和再造生态景观的方式,将其打造成项目标志景观。而受到严重污染的部分,通常需要借助不同手段加以处理,例如,对污染严重水体进行填埋或净化,再例如,现将污染严重土体毒素含量较大的表层移除,再用无毒素的健康新土进行替代。

图2所示的贝尔西公园(法国.巴黎)便是应用该模式所构建景观的代表,设计人员选择对能够体现原葡萄酒厂特征的几幢酒窖进行保留,并通过赋予其公共设施特点的方式,将其打造成为标志景观。无独有偶,图3所示的龙门广场公园(美国.纽约)同样应用了这一模式,设计人员选择将铁轨铁架打造成为标志节点,旨在加深人们印象,使景观价值得以实现。

8978f93d177f79c13454ecef9e8fe6f6

  图2贝尔西公园

9019261371564187e07a9fae24a294e1

  图3龙门广场公园

  5.2.3彻底重建

彻底重建是指先人工拆除工业遗存场地原有废旧建筑,再对受到污染的土壤、植被以及水体进行清除,应用现有材料和技术对全新景观进行重新构建。该模式的代表项目为图4所示的雪铁龙公园(法国.巴黎),设计人员没有选择对雪铁龙汽车厂原有遗迹进行保留,而是应用现代材料对大尺度的几何形式景观项目进行构建,这一做法赋予了该项目十分浓厚的工业气息。

b2c642ec9bd7cd978160148a126cc987

  图4雪铁龙公园

  5.3由专业技术提供支撑

景观是需要新陈代谢的生命体,要想使工业遗存景观得到再生,设计人员应最大程度保证自然要素、原有人工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在现有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生态改造的方式,使景观焕发出勃勃生机。而恢复自然景观的步骤为:

第一步,调查现状。全面调查废弃场地生态环境,既要详细记录植被/土壤/动物/人文遗产/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还要拍照并加以保存,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第二步,确定目标。恢复景观生态需要确定的目标,主要有①资源利用率②环境污染改善程度③经济发展水平④地质条件改善效果。有关人员应提前对当地情况进行实地勘察,并结合实地勘察所掌握信息,在制定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确定恢复目标以及切实可行的恢复方案。

第三步,恢复生态系统。基于规划目标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或重建,该环节需要完成的工作较多,例如,①优化土壤系统,②重建植物植被,③处理地表水系,④恢复地貌地形。简单来说,就是修整废弃地原有地形,在恢复并优化土壤基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种植植物的品种和方法加以确定,确保植物能够茁壮生长并发挥出应有作用。随后,对处理污水和排灌作业所依托系统进行建立,最大程度避免水土流失问题出现。待上述工作全部结束且开展一段时间后,由专业人员根据相关指标对重建生态系统所取得效果给出客观且准确的评价。

第四步,实时监督并管理。由于恢复生态系统的过程十分漫长,要有专业机构及人员进行实时监督和全过程管理,确保已经出现的问题可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补救。另外,监督管理所带来积极影响,还包括有关人员可对全新知识进行获取,并利用所获取知识为日后生态恢复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5.3.1植被再生

作为组成景观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植物往往被视为区域生态状况的判断依据,基于工业遗存地所开展植被种植工作要想取得理想效果,通常要考虑两方面内容,分别是:其一,植物种类的增加;其二,野生植被的融合度。

在生长和生态维持方面,植物拥有无穷力量,某些有极强生命力和适应力的植被,可以在矿渣地、盐碱地等条件恶劣的废弃地,自然生长并形成趣味横生的景观。因此,在开展景观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可以有选择性的对原始植物加以应用,通过将其与现有植物进行科学搭配的方式,对视觉冲击力较大的群落进行打造。在选择新引入植物的种类时,首选满足①成活率高②适应力强③抗逆性佳④生长速度快要求的乡土植物,并通过大规模种植可被用来对有害物质进行吸收的植物的方式,在改善土壤能力的基础上,使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另外,有关人员还应尽快将研究环境监测类植物的工作提上日程。

在设计风景公园(德国.杜伊斯堡)时,设计人员选择将堆积在原厂区内的矿渣和焦煤作为基质,在将桦树林种植在改良灰渣土壤的基础上,向蕨类植物提供符合其生长需求的灰渣以及桦木段。图5所示的港口岛公园(德国.萨尔布吕肯)则将原始植被种植在了废弃碎石所打造的网格内,并保证每个小花园都有不同的景观。图6所示的中山岐江公园(中国.广东)对原有水面、野生植物和古榕树进行了大量保留,并通过对菱白/芦苇/白茅等乡土植物进行种植的方式,成功打造出了集水沼湿中于一体的群落带,确保植物自然之美可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5.3.2处理污水

工业遗存污水产生形式,主要是遗留废水/污水,还有雨水积蓄,其中,遗留废水及污水往往存在有害物质超标的情况,对其加以处理很有必要。

5.3.2.1化学处理方法

严重污染水域较适合用化学法进行处理。研究表明,细菌以及营养物质极易随雨水一同流入水中,进而使水面出现大量藻类生物,因此,应加大对水质富营养化进行控制的力度。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减少营养的摄入;第二步,用沉淀剂对水体进行净化,并用活性炭对污染物质进行全面吸附;第三步,基于微生物对水中有机质进行降解。

佐佐木事务所(日本)对某水滨公园进行设计时,便在对原有水域加以保留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河漫滩用地面积的方式,打造出了城市环绕水滨的景观,真正做到了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态问题。

物理处理方法

轻污染水源则可选择物理处理方法,即:用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微生物/土壤净化水质。在采取物理法前,先要建造可被用来处理污水的过滤系统,这点应当尤为注意。

对该方法加以应用的代表为螺旋防波提(美国)。该项目全长约457m,宽约4.5m,直径约50m,由重大数千吨的泥土/盐晶体/黑色礁石组成。放眼望去,防波提宛若一条缓慢游进湖中的蛇,通过拦截水流、回收油污的方式,使被石油钻探所污染的粉色湖水得到净化。

5.3.3工业建筑

工业遗存场地原有建筑可按照再生设计所提出需求,进行部分保留。设计人员制定设计方案时,应优先选择形态有代表性或视觉冲击力大的建筑,通过艺术处理的方式,将其打造成功能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景观小品或建筑。目前,可被用来改造工业建筑的方法如下:

  表1工业建筑改造方法

99105ddb332cc68b51b8755e5f36b6df

5.3.4恢复土壤基质

对工业遗存景观进行再生设计所面临主要问题,便是土壤基质被污染,无论是油污、工业废水,还是沉积物、工业废气,均会使土壤基质受到污染,进而给植被生长造成负面影响。在恢复土壤基质方面,实证有效的技术有:

化学恢复

以矿山尾矿为代表的土壤生态破坏严重的区域,有关人员应对其进行化学恢复,通过补充植物生长所需化学元素以及有机质的方式,确保植物能够得到快速生长。

物理恢复

对土壤被严重污染/表层土壤被污染的地段而言,要想恢复土壤基质,应优先选择表土覆盖的方法。通过对含有大量毒素的土壤做覆土处理的方式,保证有毒物质和植物根系充分隔离,一般来说,种草地段覆土厚度以20cm至30cm为宜,而种树地段覆土厚度不得少于2m。

若地段仅受到轻度污染且毒素扩散速度缓慢,有关人员可对经济性优异的稀释法加以应用。该方法通常有两个方案相对应,一是充分混匀被污染土壤和健康土壤,二是对土壤进行深翻,确保表土污染物能够被均匀分散至不同土层,通过降低污染物浓度的方式,为土壤固有的净化与调节功能提供发挥平台。

风景公园(德国.杜伊斯堡)被多环芳烃所污染的土壤面积较大,设计人员对多方因素加以考虑后,制定了如下方案:首先,通过覆盖沥青的方式对污染物进行隔离;其次,用健康土壤对沥青层进行覆盖;最后,加设完善排水系统,避免出现地表水渗透问题,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条件。

生物恢复

该方法强调以生物疗法为依托,借助现有植物共存体系,对污染土壤加以处理,通过逐步清除污染物的方式,达到改善土壤情况的目的。在矿区原址建起的环状公园(德国),便通过大量种植芥菜和红苜蓿的方式,在保证污染物得到吸收的前提下,使土壤肥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图7所示的煤气厂公园(美国.西雅图)是由废弃煤气厂改造所得。原煤气厂存在土壤被严重污染的问题,设计人员根据不同深度土层所表现出特点,对处理技术及方案进行了确定。第一步,彻底清除受到严重污染的表层土壤,用没有被污染的健康土壤,对地表进行覆盖;第二步,对具有消化石油功能的生化酶进行引入,联合底层土壤含有矿物质,对深层石油和二甲苯污染物进行处理;第三步,酌情增加草屑和水道污泥,确保土壤具有充足肥料。虽然该方案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见效,但却具有节约成本、使基地特色得以保留的优势。

621bf6969a910036d5c50606176f2b08

工业遗存景观改造设计过程报告本论文基于在国内外工业遗存景观于现代城市空间中保护性再利用的理论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武汉钢铁(H地块)的工业遗存景观改造展开分析设计。方案设计积极开展了前期的实地调研,基本信息的搜集、建筑遗存的测绘、景观斑块的梳理、生态系统的评估等等综合工作,本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性研究设计,统筹规划、仔细设计、完成了比较详实的方案设计文本,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方案总结与归纳不足。

  6.1设计理念、思路与方法

设计理念构思武钢(H地块)工业遗存景观改造设计立足于对武汉现代城市发展中工业遗存地景观的问题与发展现状的梳理研究,对工业遗存景观进行规范保护、调整分类、对遗存保护地块内的工业文化元素和建筑景观空间载体进行更新与设计,设计中首先对地块生态环境的整理与恢复、再对地块现状与各系统进行分析、梳理,对建构筑物建立评估,保护工业文化遗存的前提下进行元素提取、重组、功能划分,以营造兼具生态性、艺术性与产业性,延续工业文脉、并联地域文化的杭州城北新的工业景观聚集地。

设计方法:对武汉钢铁厂基地工业遗存的景观改造设计通过对地域文化的解读、工业元素的提炼,并结合武汉城市规划的需求,对项目地从场地平面规划、建构筑物立面艺术化改造处理、生态恢复、功能布局等进行分析设计。

主题文化元素的定位成立于1958年的武汉钢铁厂,坐落于杭州市青山区,拥有江南特色的物质资产、生态景观资源及精神文化。“十五”以来,武汉钢铁厂累计开发二百余新产品,优钢比达到80%以上,并依托钢铁制造业发展非钢产业,形成了钢与非钢互进的良好发展局面,是长三角地区工业重镇。在过去的岁月里保证了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留传工业文化的奋斗精神与历史记忆。武钢(H地块)为钢铁冶炼加工与煤气厂所在地,厂区内现存大体量的重工业机械构筑物:炼铁高炉、炼焦炉、直立炉、储气罐、烟囱等因其独特外观风貌与机械美感形成状况的工业特色地标性景观;同时因特定历史时期工业布局影响下厂房与居住区临近分布的特点,产生与之相关的工业文明生产生活元素。

确立景观设计的目标:基于对于武钢(H地块)工业遗存地的历史资料整理搜集、实地勘测与现状调凋研,综合考量生态、艺术、历史人文、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表3.1.2-1),结合对国内外工业遗存改造的案例及模式的对比分析,基本可归纳为表3.1.2-2中五类。确定武钢(H地块)工业遗存的景观改造适用综合开发模式,即:以开放式场所、公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注重生态恢复并保留工业遗存的原有风貌格局;以主题博物馆、工业旅游、地方民俗展示等模式呼应人文的参与与工业用地场所文脉的延续;并且关注后续经营的产业盘活,兼而关注社会效益。对工业遗存场地的景观改造强调对环境的保护与艺术发挥的并重。

  6.2针对需求目标展开的创意规划及执行过程

6.2.1研究框架与实施策略

本文以文献分析法、现场勘踏法、调查走访法、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工业遗存地中生态、艺术、场地文脉与公众参与的理论思想,指导杭钢半山工业基地(M地块)工业遗存景观改造设计研究与实践。

6.2.2执行过程在对武汉工业遗存进行景观规划

设计之前先对场地进行现场踏勘调研:武汉钢铁厂位于武汉市青山区。距市中心约10公里,320国道横贯全镇南北。是湖北省的工业基地。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工业厂房位于武汉市青山区半山钢铁基地东南,厂区总占地约2000亩以上。项目所在地武汉,占地面积约26公顷。厂区内现存大体量的重工业机械构筑物、工业厂房、植被情况、道路系统以及生产流线保存完好。厂区内现保留有炼铁高炉、炼焦炉、直立炉各一,大体量贮气罐三座,烟囱、生产加工车间及仓库若干,建筑多为20世纪60年代砖木结构,风格为中西结合,厂区建筑外墙因不同时期的改造修缮,外立面多刷有红色漆字,同时留存不同风格形制的窗户与表皮肌理。工艺流程内大体量机械化设备保留完好。厂区内道路现状分为宽7米的主干道与宽4米的次干道,路面为水泥浇筑,道路表面有损毁与沉降。道路两侧生长有茂盛绿色植被。场地内工业构筑物保存完好景观,基本保留工业景观风貌。

对场地内景观系统。划分主要在厂区原有规划布置的基础上以直立炉与炼焦炉的煤炭加工,煤能源储备经输料带输送至高炉区用作钢铁冶炼、运输、加工,以生产流程线为景观主轴线,同时场地内现存的烟囱为场地制高点,后续可作为景观鸟瞰点加以改造利用;体量感较大的煤气贮气罐与高炉因其独特的机械美学风貌可作为工业遗存地的标志性构筑物;另外,场地内网状分布的管道系统贯穿厂区各加工区域,因其良好交通透过性与视线通达性,后续可作为空中廊道,结合厂区现有输料带与铁路运输系统,可开发为工业生产流程观光项目。除了对现场进行实地踏勘,作者还对杭州钢铁厂车间老工人及周边半山镇的居民进行调查走访,通过其口述对杭州钢铁厂历史信息、厂区旧有建筑风貌及钢铁厂的产业对当地居民生活影响等信息有了更全面的掌握。同时还进行了实地摄影、测绘,主要针对现状总平的空间布局与厂区建构筑物的格局、体量,以及植被分布有了基本的了解。

  6.3设计结构与主题表达

6.3.1对于区域空间秩序的梳理规划

杭钢(M地块)工业遗存地厂区原有空问布局功能区域分布鲜明、交通路线通达快捷,因此景观设计尊重利用厂区现状空间布局,以原有的钢铁冶炼生产线的空间景观廊道作为景观主轴线,根据厂区内各区域不同空间特质划分新的景观功能区。规划后场地主要氛围4个功能区域:由原场地高炉与直立炉、输料管道等构成的主要生产冶炼区转置而成的工业展示博览区;由原堆料场与污水处理厂经生态净化恢复、完善相关游憩设施、乡土植被增植等空间重组后营造为生态休闲区;原场地北部的工艺加工流程车间、仓储厂房因建筑多为带状布局,有较好的路线通过性,是以规划为地方文脉体验区;最后场地西北部储气工段主要将其特色构筑物与厂房进行艺术化改造处理,功能转置为综合服务区。

6.3.2建立工业遗存地建、构筑物的评价体系

根据前期的场地勘探、调查走访、实地测绘等资料信息搜集工作,根据工业遗存建、构筑物现存价值对其进行评估;评估标准从四个方面进行:场地功能价值、建构筑物空间美学价值、区域场所价值以及历史文脉价值,设定各项满分为5分,以此为评估标准对武钢(H地块)工业遗存地的建、构筑物进行评估,并确定相应的改造方式。

经评分,15分以上建议改造意见为完全保留,诸如厂区内保留完好、具有大体量,能体现机械美学与工业文明风貌的烟囱、直立炉、高炉、贮气罐等地标性建、构筑物;10—5分为建议部份保留,诸如生产加工工艺流程车间的厂房,对其部份改造更新以适应新的功能需求;10分以下为受污染严重或工业风貌体现不足的单元,对其改造意见为建议拆除。

基于对场地现状的梳理、分析,初步确定整体规划改造模式与主题定位为兼具生态休闲、地方文化、工业博览与产业联动的综合开发模式;对于现状建、构筑物的评估,确定改造利用方式为:片段重置、局部更新,框架保留、表皮整治,片段保存、景观改造三类;对于区域内的环境生态修复:根据场地分析,确定环境污染区域与污染程度,根据不同污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修复措施、合理利用乡土植被;梳理道路系统与工业流程游憩流线,保证景观对位关系与路线通过性的基础上,串联各景观节点,合理利用场地中现有密集的架空管道网、输料带与铁路运输线,构建特色架空廊道与工业景观博览线。

6.3.3分项节点改造

根据场地构筑物改造评价体系,对场地各区域功能类型与建、构筑物等景观元素的改造方式进行划分确定,对主要的景观节点进行艺术化改造,经过景观设计改造,使场地内工业遗存得到有效保护,使场地生态性得到恢复、场地工业风貌得以新的方式留存延续。

6.3.4景观的生态修复

结合现场调研与资料搜集,确定场地内污染区域为场地南面堆料场与污水处理池;污染源主要为工业废水与煤渣;污染程度沿厂区南北轴线由北至南递增。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污染土壤与水源的生态净化规划,并由专业技术部门提供解决办法与建议,对污染土壤进行更新置换,对污水处理厂中工业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对厂区残留污染物分析治理工作基础上,进行生态恢复的景观可视化设计。根据现场调研记录,对厂区原有植被进行保留,点状分布的大型乔木作为景观设计的元素进行保护利用;整体生态恢复以尊重自然的生态环境修复为主,在保留原有植物风貌的基础上增加绿植,特别是自然修复能力强的乡土植物;减少硬质铺装面积,增加透水性铺装,强调雨水的下渗、收集利用;同时在建筑外立面因地制宜地增加垂直绿化,兼顾立面空间的绿化视线。污水处理池在对原有场地最大化保留的基础上,修复破损的路面和混凝土净化池体,同时也可作为工业遗存生产流程中的环节对工业旅游人群进行展示。路面以细沙石为铺装材质,增加场地透水性的同时也凸显工业风貌,实现功能与艺术审美的并重,加植水生花卉植物,体现生态环境自然修复的生命力。

6.3.5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机制贯彻设计始终。在设计伊始,即通过实地踏勘,走访项目地杭州钢铁厂半山工业基地的老员工与周边半山镇的居民,获取杭钢的历史沿革、场地的记忆、场地内生产信息、建筑格局等相关信息,并征求公众对于工业遗存场地期望的改造意向;参考公众意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就场地内现有建构筑物进行价值评估,拟定各功能区块单元改造模式;在设计过程阶段,参考杭钢老员工对于特定工业流程工段的记忆与工业设施的功能,进行景观适宜性设计,以确保改造后的工业遗存地景观符合当地人的使用需求与审美需求,延续工业风貌与场地记忆。

  6.4作品的创新点、特色优势和应用价值

创新点:以系统论指导设计实践基于对现代城市中工业遗存地环境改造提升的研究基础上,以“生态性”、“艺术性”与“历史文脉”相结合的系统论为理论指导,对杭州钢铁厂半山工业基地(M地块)工业遗存进行景观改造。

特色优势: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对杭钢(M地块)工业遗存的景观改造兼顾对场地生态修复的环境效益以及将工业风貌留存、延续工业遗存地历史记忆、并考虑与当地文化元素的结合,设置工业博览与地方民俗展示,生态与休闲并存,满足社会效益。

应用价值杭钢(M地块)工业遗存的景观改造在对工业遗存场地保护性改造的原则上,对场地生态环境进行修缮,根据使用需求规划功能区域,对废弃建构筑物等场地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改造再利用,留存场地工业风貌、延续区域工业文明与场地记忆的同时开发工业旅游与博览,结合当地民俗文化与手工艺产业,对工业遗存资源进行利用与开发,产业的置入保证项目场地后期运营。

  6.5小结

本章则通过对武钢(H地块)工业遗存景观改造的设计结合一些具体的景观元素等微观方面出发,论述具体的改造方法。旨在:实现工业遗产及其场地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重塑这些物质实体,延续场所的“文脉”,创造“场所精神”,可分为以下几点:

从对武钢(H地块)工业遗存中旧工业建、构筑物的改、扩建再利用方面来看,其实质是保留工业遗产地内的一部分有价值的旧工业建、构筑物,通过项目的改造利用模式和建、构筑物的自身条件等实际因素,来确定其功能利用模式和改扩建方法。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对降低能耗、保护文化遗存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等方面的要求。

对武钢(H地块)工业遗存的废弃工业构筑的处理方法为:分析整理废弃工业设施本身的结构审美与功能价值,通过对废弃物的元素提取,整理重组后并置入新的景观有机体中,使现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循环利用的同时让场地肌理得到续存。

  参考文献

[1]韩炳越.探析现代艺术中的实验性景观——从798工厂看现代艺术影响下的景观设计[J].沈实现,建筑师.2005(04)

[2]庄简狄,李凌.老树新花——谈谈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外部设计[J].建筑知识.2004(03)

[3]章光日.人类生活空间图式变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03)

[4]孙晓春,刘晓明.构筑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理查德·哈格[J].中国园林.2004(03)

[5]王建国,韦峰.重新理解自然,重新定义景观——彼得·拉兹和他的产业景观作品[J].规划师.2004(02)

[6]可丽娟.从古旧走到新鲜——水晶城景观散记[J].中国园林.2004(01)

[7]陶伟,岑倩华.国外遗产旅游研究17年——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反映的学术态势[J].城市规划汇刊.2004(01)

[8]钱静.技术美学的嬗变与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J].规划师.2003(12)

工业遗存景观再生中的环境艺术构建探析

工业遗存景观再生中的环境艺术构建探析

VIP月卡¥免费
VIP年会员¥免费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11月1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78296.html,

(0)
上一篇 2023年11月11日
下一篇 2023年11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