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摘要

乡土地理素材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教学资源,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思考身边发生的地理现象,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地理成绩的提高都具有促进作用。
本文以相关的地理学和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为研究目标,对唐山市高中地理教学展开相关调查研究。首先,涉及分发相关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唐山市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素材在课堂中的应用现状,进一步阐明影响因素。其次,通过设计教学案例,为唐山市地理教师运用乡土地理素材进行辅助教学提供范例。最后,利用已设计的教学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揭示运用乡土地理素材进行辅助教学对学生地理学习产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学生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只有35.77%的学生对家乡基本情况的掌握程度为“都知道”,表明学生对于家乡了解不是很深入,学生目前所掌握的乡土地理知识获得的主要来源于大多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偶尔讲解。有80.75%的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对学习“很有用”。只有5.02%学生不支持本地开设乡土地理课程,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非常想要学习乡土地理知识。
(2)教师问卷分析结果表明,0%的教师认为在地理课堂中“没有必要”使用乡土地理素材,说明教师都认为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该使用本地地理素材进行地理教学。仅有6.2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于唐山市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非常了解,大部分教师对于唐山市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了解并不深入。大部分教师都能认识到在地理课堂中使用乡土地理素材可以更好地落实理解基础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更加了解和热爱家乡。但是,因为唐山市没有乡土地理教材,要很好的将本地地理素材应用到日常教学中较为困难,所以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中偶尔运用乡土地理素材。
(3)实证研究发现,运用乡土地理素材进行辅助教学的班级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比正常教学的班级要好。因为学生对于本地案例更加了解,故运用本地乡土地理素材设计案例,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本案例的理解,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区域分析水平的提高。
(4)调查问卷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但是唐山市高中地理教学对于乡土地理素材的利用频率不高。鉴于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我们应该提高地理教师对乡土地理素材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不要仅仅将乡土地理素材教学应用于课堂之中,还应该落实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能力;为了方便教师将本地地理素材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应该积极推动乡土地理教材编制。
关键词:乡土地理素材;辅助作用;地理教学;唐山市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学生“学会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1],运用乡土地理素材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这些能力。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体现了对乡土地理的重视。
近些年来,如何设计乡土地理案例、调查各地乡土地理素材的应用状况是比较热门的研究内容。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将乡土地理素材与地理课堂相结合能够对地理教学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对于乡土地理素材的数量以及质量的选择上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如何将乡土地理素材很好地应用于地理课堂都是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利用本地地理素材设计乡土地理案例,并将设计的案例应用于实验中,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考察乡土地理素材进行辅助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
1.1.2研究意义
本论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1)有利于增强对于家乡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地理具有区域性,乡土地理素材是取自学生的生活学习乡土地理素材能更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家乡,发现家乡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激发学生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2]。地理教材中的有些知识是非常单调、无趣的,但是如果我们在地理课堂中经常引用一些身边生活中的事例,能够使单调无趣且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地理课堂以讲授式为主,这种学习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非常渴望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学习新的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堂的学习中安排一定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自然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当地的树木,发现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特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
(4)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
运用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选择本地的典型案例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于课本理论的理解,然后再运用教材中列举的案例进行进一步讨论,从而达到对理论知识的迁移。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捷克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儿童应从身边的乡土开始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3]。
法国大教育家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尔》中提出在教授地理时,应该让儿童在乡土环境中主动去探求、思索知识[4]。
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不仅明确了课程资源的内涵,还引领了国外对乡土地理的研究[5]。ScottA.Brady指出,美国40个州约有36%的大专院校开设了乡土地理课程[6]。FredricA.RitterSalvatoreJ.Natoli认为地方社区应作为地理教师的教材,应鼓励教师在进行工业地理和国家地理等地理课程教学时,适当整合一些当地社区的地理要素[7]。
在高中阶段,德国根据自身国情,将详细的生态保护建议编写在本国的地理教材中,并且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爱乡爱国之情[8]。
1957年,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在其著作《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中提到“认识本乡、本区,认识它的历史,它的资源……这是多么高尚而有成效的事业,多么丰富的知识源泉,多么巧妙地培养青年的观察力、机智与主动精神的方法[9]。”俄罗斯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本土地理知识在地理课程设置上占较大比重,授课时间较长等[10]。
日本地理教材在21世纪后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小学阶段以乡土教育为主体,着重培养生活技能;初中阶段以本国地理为主开拓学生视野,增强日本国土教育;高中阶段以“世界地理”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思维,以发展的眼光去看日本与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关系,旨在栽培具有全球化素质的人才[12]。
时至今日,国外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乡土地理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13]。
1.2.2国内研究综述
1929年,我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竺可桢教授在《地理教学法》中提出地理教学的内容甚广,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不能只拘泥于一种方法[15]。
1986年,国家教委修订和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再一次肯定了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并且进一步完善乡土地理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措施[16]。
1993年,杨慎德先生编著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一书中分析总结出乡土地理进行研究与实践的教学经验[17]。包括建立学校地理园和乡土地理研究室,研究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地理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与研究方面应具备的素质,编撰乡土地理教材等方面的问题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8]。
如胡燕晓的《平顶山市乡土地理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19]、唐清龙的《乡土地理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20]、刘美霞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丰城市为例》》[21]、黄嘉宁的《高中地理乡土案例教学现状研究——以乌鲁木齐为例》[22]、陈秘的《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乡土地理资源利用研究——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23]、李琳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研究——以西峡县为例》[24]、李宣道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以枣庄市为例》[25]、王璐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以开封市柳园口乡为例》[26]、尹耀武的《澧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27]等
时至今日,乡土地理教学工作在我国教育领域,尤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大多数研究主要侧重于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而对实际教学中乡土案例设计、实施等方面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问卷调查为载体,以对比实验为实施方案,结合唐山市的具体实情,探讨乡土地理素材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作用。
本论文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输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乡土案例教学”、“乡土地理素材”、“乡土地理素材辅助作用”等关键词,对2000年-2019年期间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及会议论文进行分类文献检索,检测结果如表1.1、表1.2所示。通过对相关文献分类检索后,可以清楚地发现有关乡土地理的研究越累越多,但现有文献中,大多数论文都是侧重于对某区域乡土地理素材的调查,而把乡土地理作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唐山市作为调查对象,把乡土地理素材作为地理教学的辅助材料进行实验研究,以期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1.3相关概念

1.3.1乡土
《词语字典》中对“乡土”的基本解释为本乡本土,亦指人们出生的故乡。详细解释由两层含义,一方面指家乡、故土,另一层含义指地方。本文中将乡土定义为人们出生的故乡。
1.3.2乡土地理
《地理学辞典》中的“乡土地理”是一定范围的综合地理,其研究范围可以大到一个省、市或地区,小到一个县、区、乡。本文研究的乡土地理是以唐山市为范围的。
1.3.3乡土地理素材
“素材”的含义在《辞海》中理解为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提炼、整理的实际生活现象。本文中涉及的乡土地理素材主要是指教师进行加工后的,能与地理课本知识相结合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本地的地理素材,包括自然和人文素材。

  第二章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2.1理论基础

2.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把学生旧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已有的经验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29]。知识的学习无穷无尽,学生依靠教师获得的知识仅仅是知识海洋中的很小一部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营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方式和方法,这样即使学生离开学校离开教师以后依然可以不断学习增加知识和眼界。
2.1.2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评价三个过程,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真正获得新知识[30]。从本地获得乡土地理知识加入课堂学习中,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的与乡土知识的转化,最后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评价家乡建设的优势利弊,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2.1.3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生活和教育是相互渗透的,教育必须和实际生活联系才能发挥作用[31]。乡土地理素材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运用乡土地理素材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实现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书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本地的乡土地理素材,从而指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例如,指导学生观察夏季和冬季日出日落的方向、当地的典型植被、当地的房屋建筑、当地主要支柱产业等。
2.1.4范例教学理论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通过对基础的、范例的知识讲解,使学生可以获得同一类知识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实的科学态度[32]。教师想要将乡土地理素材很好地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就应该遵循范例教学理论,设计适合学生发展规律和本地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2.2研究方法与思路

2.2.1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利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案例研究等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1)文献法
论文的方向主要是想做与家乡相关的研究,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章,确定了以唐山市为研究对象调查乡土地理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之后,挑选出与乡土地理素材相关的材料进行研读、分析、比较各学者对于乡土地理素材的范畴与研究内容,发现各学者的研究尚未涉及关于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的研究,进而确定了自己的选题。
(2)问卷调查法
根据唐山市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状况。学生问卷方面设计相关问题调查学生对于乡土地理应用于地理课堂的态度。教师问卷方面设计相关问题调查教师对乡土地理素材的了解程度以及在运用乡土地理素材进行教学时遇到的困难等问题。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唐山市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3)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的梳理以及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对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设计“地理3”中2个教学内容的乡土地理素材作为辅助学习资料的方案,并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探究乡土的地理素材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2.2.2研究思路
本论文研究思路详见图2-1。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第三章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利用现状调查

  3.1问卷情况

3.1.1问卷设置
调查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详见附录)。
教师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唐山市乡土地理的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
(2)教师对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的使用情况。
(3)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运用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遇到的困难以及提出相关的建议。
学生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乡土地理相关概念的认知情况。
(2)学生对唐山市高中课堂教学中乡土地理利用的现状以及利用方式。
(3)学生对于课堂中乡土地理素材的意愿进行调查。
(4)乡土地理开设方式的调查。
3.1.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唐山市部分高中的学生和地理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分析唐山市乡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
1、学生问卷的调查对象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图3-1学生就读年级
本次共印发学生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82份,有效率96.4%;学生问卷调查对象涉及唐山市的7区域、10学校的高中三个年级(图3-1),兼顾到了各个层次的样本,确保调查的准确性。
2、教师问卷的调查对象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教师问卷48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100%。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唐山市及各县区的高中,调查对象地理专业的占比85.42%,可见在唐山市地理教师群中地理专业教师占大多数。教龄三年以内的新教师占比52.08%,可见新教师占地理教师总数的一半左右。教师籍贯调查中75%是唐山本地人,学历在本科及其以上的比例高达97.92%。
3.1.3调查方法
问卷的发放主要采取两种方式,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距离实习地较近的学校采取纸质问卷的形式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对于距离较远的学校采取电子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

  3.2调查结果分析

3.2.1学生问卷分析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第2题是学生对家乡了解情况的调查,如图3-6所示:231名学生选择“只知道一部分”,占比47.91%;59名学生选择“只知道很少一部分”,占比12.34%;19名学生选择“几乎不知道”,占比3.97%;仅有173名学生选择“基本都只知道”,占比35.77%。可见学生对于家乡的基本情况并不是很了解。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第3题是对乡土地理含义的调查,如图3-7所示:只有38个学生完全可以说出乡土地理的含义,占比7.53%;277名学生只能说出乡土地理的一个大概意思,占比为57.95%;165名学生没有听说过乡土地理的含义,占比为43.52%。可见学生对于乡土地理的地理含义理解并不到位。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4题和5题是对学校乡土地理课程和教材的调查,如图3-3和3-4所示:478名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开设过乡土地理课程,478名学生也表示学校没有配套的乡土地理教材,占比均为100%。唐山市没有开设专门的乡土地理课程也没有配套的乡土地理教材。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6题是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乡土地理素材使用频率的调查,如图3-5所示:有69名学生选择教师在地理课堂上“经常”使用乡土地理素材,占比3.81%;342名学生选择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偶尔”使用乡土地理素材,占比71.34%;71名学生选择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从不”使用乡土地理素材,占比14.85%。可见唐山市高中学校的教师在课堂中对乡土素材使用频率不高。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7题是对唐山市课外实践活动组织情况的调查,如图3-6所示:有3人次选择“经常组织”,占比0.42%;76人次选择“偶尔组织”,占比15.48%;403名学生选择“从未组织”,占比84.10%。可见,仅有极少数学校以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大部分学校从未组织过课外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第8题是对唐山市乡土地理知识学习方式的调查,如图3-6所示:343名学生选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偶尔提及”,占比71.55%;72名学生选择“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及”,占比15.06%;4名学生选择“单独开课,有教师讲授”,占比0.84%;30名学生选择“野外实践”,占比6.28%;22名学生选择“地理实验”,占比4.6%;88名学生选择“从来不开”,占比18.41%;其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偶尔提及”占比最高,可见学生对于获取乡土地理知识方式很单一,主要是来源于教师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偶尔的提及。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9题是调查学生高中阶段学习一些乡土地理知识对学习是否有用,如图3-11所示:386名学生认为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有用,占比80.75%;71名学生认为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不是有用,占比14.85%;21名学生认为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完全没用,占比4.39%。可见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对高中地理知识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10题是调查学生是否支持学校开设乡土地理课程,如图3-12所示:194名学生非常支持学校开设乡土地理课程,占比40.59%;260名学生支持学校开设乡土地理课程,占比54.39%;只有24名学生不支持学校开设乡土地理课程,占比5.02%。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支持学校开设乡土地理课程。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11题是对学生学习乡土地理的目的调查,如图3-13所示:本题是一个多选题,学生对于四个选项占比均在50%以上,认为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热爱家乡;能够提高实践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范围,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地理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12题是对学生学习乡土地理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查,如图3-14所示:39名学生选择“课堂学习”,占比8.16%;333名学生选择“野外考察”,占比69.67%;25名学生选择“网络查询”,占比5.23%;81名学生选择“哪种都行”,占比16.95%;结果唐山市学生多数学生选择开设乡土地理的方式为“野外考察”。
3.2.2教师问卷分析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如图3-15所示:唐山市地理教师对本土的自然地理知识“非常了解”的有3人,占6.25%;唐山市地理教师对本土的自然地理知识“比较了解”的有29人,占60.42%;唐山市地理教师对本土的自然地理知识“了解”的有14人,占50.25%;唐山市地理教师对本土的自然地理知识“不了解”的有2人,占4.17%。这说明地理教师对唐山市乡土地理中自然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如图3-15所示:唐山市地理教师对本土的人文地理知识“非常了解”的有3人,占6.25%;唐山市地理教师对本土的人文地理知识“比较了解”的有27人,占56.25%;唐山市地理教师对本土的人文地理知识“了解”的有15人,占31.25%;唐山市地理教师对本土的人文地理知识“不了解”的有3人,占6.25%。这说明地理教师对唐山市乡土地理中自然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图3-17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必要性
如图3-17所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必要性调查中,其中认为“很有必要”的教师有19人,占39.58%;“有必要”的教师有29人,占60.42%;“没有必要”的教师有0人,占0%。这说明教师很注重将乡土地理素材融入到地理教学之中。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图3-18教龄与在课堂中乡土地理运用素材必要性的相关性分析
图3-18所示:教龄3年以内的有43.4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在课堂中运用乡土地理素材;教龄3-10年的有7.69%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在课堂中运用乡土地理素材;教龄10年以上的有66.67%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在课堂中运用乡土地理素材。数据表明,教龄的长短和地理课堂中乡土地理素材的应用有必要性程正相关。另一组数据可以表明为何教龄越长越重视乡土地理素材在课堂中的应用。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图3-19教龄和对唐山市乡土地理案例的了解程度相关性分析
如图3-19所示:从这个调查结果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教龄3年以内的有26.09%的教师能列举出唐山市乡土地理案例;教龄3-10年的有15.38%的教师能列举出唐山市乡土地理案例;教龄10年以上的有66.67%的教师能列举出唐山市乡土地理案例,表明教龄越长熟知的本地乡土案例就越多,就越能熟练地将本地的乡土素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图3-20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的频率
如图3-20所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教师有9人,占18.75%;在课堂教学中偶尔使用乡土地理素材的教师有35人,占72.92%;在课堂教学中从不使用乡土地理素材的教师有4人,占8.3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偶尔使用乡土地理素材的教师占比最大,而且有少部分教师居然不使用乡土地理素材。可想而知,教师在使用乡土地理素材进行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图3-21采取何种方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
如图3-21所示:运用乡土地理教学的48名地理教师中,以课堂学习的方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教师占93.75%,以野外实践的方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教师占54.17%,以地理实验的方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教师占54.17%,以调查访问的方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教师占70.83%,教师想以地理实验的方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由此来看,教师主要想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因为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节省时间,安全性高,被大部分教师所选择。
通过问卷调查的第16题我们会发现如下问题:教师自身对唐山市乡土地理的了解程度不高;获得乡土地理素材的学习渠道少;当地组织的实践活动少之又少,仅仅书面了解;自身对于唐山市乡土地理知识了解不够多,没有参加过乡土地理的相关培训,新教师对于课本知识和唐山市本地区乡土地理知识的结合不够准确;获得信息渠道困难;某些专业性较强的资源在网络上搜索不到。由于这些原因,教师对于乡土地理素材的了解不够,进而在地理课堂上应用的频率也很低。

  第四章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的整合运用

  4.1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在运用乡土地理素材整合唐山市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主要依据范例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实用主义学习理论。选择最具代表性本地乡土地理素材进行案例开发,乡土地理素材源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得所开发的案例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的掌握知识,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学到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方法。
本章主要撰写了四个典型案例,包括两个运用乡土素材进行辅助教学的案例,两个正常教学的案例,并将其运用在了实验教学中。
4.1.1正常教学的高中地理案例设计
案例一: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主要是通过案例呈现的方式,讲述了不同区域类型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效果。本章是高中地理部分重要的学习内容。本节主要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主要列举洞庭湖以及三江平原的案例,掌握区域分析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湿地的重要作用。
2、能够说出不同地区湿地的成因,会分析不同种类湿地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在湿地以后发展过程中的保护措施。
3、通过湿地相关案例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和谈论,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湿地的作用
2、开发湿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
不同地区湿地的成因及综合治理的方式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方法、启发式教学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湿地视频)。
师:同学们,视频中提到的是什么景观?
生:湿地。
【教师板书】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湿地的概念及分布
【教师承转】非常正确,同学再观看下一组图片,看看图片中的那些景观属于湿地?
【畅所欲言】学生回答各异。
【教师承转】看来同学们对于湿地的认知还不够准确,现在同学们翻看书本,来看一下湿地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小结】概括地说湿地是水位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主要分为两大类包括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其中人工湿地包括人类种植的稻田,人工开挖的河流湖泊等。
【教师承转】据定义以及提到的湿地类型,同桌谈论下,提到的这些湿地有什么特点?
【畅所欲言】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教师承转】同学们我们现在观看投影图片湿地资源空间分布图。计时三分钟,然后找同学回答我国湿地资源分布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小结】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分布不太均匀,东部较多西部较少的特点。
【教师承转】湿地作为一种资源存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起到一定作用。观看通过观看投影图片,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湿地面积广大,它们对人类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呢?人类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不断对湿地进行开发利用,在开发过程中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着手解决?下面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探讨下这些问题。
【案例一】洞庭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课本案例)
【学生阅读】看课本P42-43阅读“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回答洞庭湖湿地具有哪些作用?
【学生小结】洞庭湖湿地能够维持生物多样性;湖泊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可以调蓄洪水;有众多的鱼类等生物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连接长江具有航运价值;还可以进行旅游观光。
【学生阅读】看课本P43-44阅读“萎缩的洞庭湖”。
【幻灯显示】同学们观看幻灯片洞庭湖湿地问题图片,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①湿地面临的问题?
②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治理?
【教师活动】阅读P44:“萎缩的洞庭湖”,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枯水几条线,洪水一大片”。说明洞庭湖面积不断减少。
【教师承转】那么同学们思考下,洞庭湖为什么萎缩了?
【畅所欲言】围湖造田
【教师总结】回答的非常正确,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使得粮食不足,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开始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大片湿地的消亡,调蓄洪水能力不断降低,使得洞庭湖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现象时有发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增多。
【教师板书】面积萎缩
自然原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人为原因:围湖造田
危害:(1)由于泥沙淤积,导致湖泊水位上涨,湖中泥沙含量增加,从而储水能力下降,调蓄洪水的能力变弱,丰水期容易诱发洪涝灾害频繁(2)泥沙含量增多,使得航运价值降低(3)由于自然人为原因使得生物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
【教师承转】阅读P44-45活动,读图2—10,2-11:思考洞庭湖除了面积萎缩是否还有其他问题?
【学生活动】过度捕捞。
【教师总结】回答的非常正确,滥捕滥猎会造成物种锐减,长期这样会使得洞庭湖中生物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会遭到破坏。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实行休渔、限制网眼;禁止捕杀珍稀动物等。
【教师承转】阅读P44-45活动题,思考洞庭湖除了面积萎缩是否还有其他问题?
【学生活动】环境污染问题
【教师总结】回答正确,污染主要集中于中大城市,他们将污染物沿河沿海排放,扩展到湿地地区,对天然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产生巨大危害,还导致城市水资源缺乏。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减少污水排放;建污水处理厂;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洞庭湖水质。
【案例二】三江源湿地的开发与治理
【教师活动】使用PPT展示,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图。
材料一:三江平原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北大荒”[35]。三江平原沼泽广布,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35]。
材料二:三江平原以温带季风性气候为主;土质粘重且有冻土,地下水位高;夏秋季节,排水不畅[36]。
【教师承转】阅读材料,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形成的原因。
【学生回答】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位于季风区,降水较多;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教师承转】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但是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是高纬度地区特有的原因就是地表有冻土,水不易下渗,所以在分析我国三江平原地区沼泽时应该注意冻土这一因素。
【师生总结】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②位于季风区,降水较多;③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④地下有冻土存在,水不易下渗
【课堂总结】我们本节课通过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这两个例子进行分析和学习,需要重点掌握湿地的相关概念,湿地的作用,湿地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不仅仅是这两个例子,而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哪怕以后考察美国五大湖等湿地类型我们一样也能够进行分析。除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我们也要从中学到要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积极为自己的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案例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材分析】
各地区在区域开发过程中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主要是列举了各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问题以及比较成功的解决措施。为解决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问题,为实现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列举了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典型案例。通过对鲁尔工业区的分析,归纳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鲁尔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2、能够说出不同时期煤炭资源对鲁尔工业区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够地图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发现鲁尔工业发展的问题,并能够因地制宜的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4、通过鲁尔区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
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鲁尔区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的措施。
【教学难点】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案例分析一】鲁尔工业区的兴衰和发展(课本案例)
【教师活动】使用PPT展示鲁尔地区的地理位置
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教师承转】阅读材料,概括鲁尔区钢铁产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鲁尔区煤炭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开采量约220亿吨,占全国的90%。
【学生回答】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教师承转】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那么发展钢铁工业除了需要燃料还需要原料,观看德国矿产资源分布图。
【学生回答】鲁尔地区没有铁矿的分布。
【教师总结】鲁尔区确实没有铁矿石的分布,那么钢铁工业发展所用的铁矿主要是从海外进口瑞典、俄罗斯等国的铁矿石到荷兰鹿特丹,再经过莱茵河运到鲁尔区。
【教师承转】根据唐山市钢铁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思考鲁尔工业区钢铁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生小结】除了矿产资源丰富还有便捷的水路交通;充沛的水源,有莱茵河、鲁尔河和利珀河;钢铁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欧洲大力发展工业,同时对钢铁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多。
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
【教师提问】那么除了钢铁工业,鲁尔工业区还能够发展那些工业?
【学生回答】电力、机械、化工等。
【师生小结】这些工业主要就是依托钢铁工业产生的。从以上鲁尔区主要发展的工业,同学们概括下鲁尔区在工业部门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学生回答】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
【教师总结】鲁尔工业区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由于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冲击,使得鲁尔地区经济发展开始减速。
【合作探究】学生结合课本P59—60资料,总结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师生小结】(1)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2)钢铁工业的衰落;(3)生产结构单一;(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环境污染严重。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
【教师活动】请学生们阅读课本P60-61“鲁尔区的新发展”以及P61阅读部分“鲁尔工业重镇—杜伊斯堡与埃森”和鲁尔区工业不具的调整相关活动部分,总结鲁尔区为了实现“自救”采取了那些措施?并结合投影上的图片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分析鲁尔区钢铁产业衰落的原因。
【师生小结】煤炭工业减少——煤炭能源地位下降;钢铁工业减少——世界性钢铁工业过剩;引进新兴产业——生产结构单一;新技术冲击——兴办教育、发展科技;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案例分析二】如何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
【教师活动】使用PPT展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PPT
【教师承转】阅读材料并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位置图,根据分析案例一的思路和方法尝试概括东北老工业基地钢铁产业发展的条件。
材料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煤炭、石油、铁矿等,这些资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提供了必备条件[37]。
材料二:目前,东北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港口为门户,铁路为动脉,公路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运输、海上运输相配套的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叉运输网[37]。
【学生回答】①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铁矿。②交通便利,包括水运、公路、铁路。
【教师总结】总结的非常正确,但是不全面,钢铁工业的发展出了交通和矿产资源是否还有别的因素?
【学生回答】还包括水源和市场。
【师生总结】①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等②交通便利,包括水运和陆运③以辽河为水源④市场广阔⑤发展较早,工业基础好⑥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土地肥沃,农业基础较好。
【教师承转】但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主要发展钢铁工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雾霾天气日益增多,国家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发,使得东北经济逐渐衰落。请同学们思考下,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
【师生总结】煤炭等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产结构单一;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落后;经济体制落后,产业升级缓慢。
【教师活动】2003年时中央曾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同学们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并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措施。
【师生总结】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放在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大资金和技术投放,促进设备更新,提高钢铁的质量;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政策优惠;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东北老工业基地及鲁尔区钢铁工业两个案例,学到了到了如何分析钢铁工业发展优势条件,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进行解决。及复习了必修二工业工业区位因素,也锻炼了学生因地制宜的分析问题和提出相应解决措施的能力。
【课后作业】填充图册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采用了两个案例来进行教学,除了课本中的鲁尔工业区的案例,还添加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衰落的案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帮助学生巩固所需的知识。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在后半节课不太集中,对于案例二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这让我意识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在一节课中对于问题的设计不能太多,防止学生出现疲惫状态。
4.1.2利用乡土地理素材进行辅助教学的高中地理案例设计
案例三: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主要是通过案例呈现的方式,讲述了不同区域类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效果。本章是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本节主要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本节主要列举了洞庭湖以及唐山市曹妃甸湿地的案例,掌握区域分析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湿地的重要作用。
2、能够说出不同地区湿地的成因,会分析不同种类湿地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在湿地以后发展过程中的保护措施。
3、通过湿地相关案例的讨论,逐步培养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和谈论,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对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湿地的作用
2、开发湿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
不同地区湿地的成因及综合治理的方式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方法、启发式教学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湿地视频)。
师:同学们,视频中提到的是什么景观?
生:湿地。
【教师板书】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湿地的概念及分布
【教师承转】非常正确,同学再观看下一组图片,看看图片中的那些景观属于湿地?
【畅所欲言】学生回答各异。
【教师承转】看来同学们对于湿地的认知还不够准确,现在同学们翻看书本,来看一下湿地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小结】概括地说湿地是水位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主要分为两大类包括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其中人工湿地包括人类种植的稻田,人工开挖的河流湖泊等。
【教师承转】据定义以及提到的湿地类型,同桌谈论下,提到的这些湿地有什么特点?
【畅所欲言】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教师承转】同学们我们现在观看投影图片现在湿地资源空间分布图。计时三分钟,然后找同学回答我国湿地资源分布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小结】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分布不太均匀,东部较多西部较少的特点。
【教师承转】湿地作为一种资源存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起到一定作用,我门观看投影图片可以发现,我国湿地面积广大,那么对人类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呢?人类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不断对湿地进行开发利用,在开发过程中是否会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着手解决?下面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探讨下这些问题。
【案例一】曹妃甸湿地(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视频总结曹妃甸湿地有哪些重要作用?
【教师板书】二、湿地的作用
【学生小结】这里是很多迁徙鸟类的暂停地,有众多动植物,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像一个天然水库,可以调蓄洪水、位于渤海沿岸,可以稳固海岸线、还有曹妃甸湿地公园,在旅游观光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教师承转】假如曹妃甸地区继续填海造陆,发展工业破坏湿地结果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会使得湿地遭到破坏,湿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湿地水量逐渐减少;同样湿地破坏后,湿地中的植被也会遭到破坏,动植物会逐渐减少;植被减少调节气候能力减弱,当地小气候也会发生变化;在填海造陆过程中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教师小结】湿地的价值主: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可以调节当地的小气候;湿地储存水能力较大,可以涵养水源;唐山曹妃甸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较多,主要集中在7、8月,湿地可以调蓄洪水;湿地地区人类教少,有丰富的动植物,可以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由于曹妃甸地区临海,湿地可以帮助稳固海岸线。
【教师承转】近20年来我国湿地总面积减少11.46%,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湿地面积在逐渐变少,但是我们通过学习发现,湿地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湿地面积减少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呢?
【教师板书】三、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学生阅读】曹妃甸湿地的相关材料,探讨曹妃甸湿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
材料一:湿地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达1200余种,是澳大利亚至西伯利亚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和栖息场所。近些年以来,大量的湿地被不合理开发,天然湿地遭到较大破坏[34]。
材料二:近年来,唐海县及滦河中上游各市、县工农业发展较快,环境污染严重,使湿地物种总量锐减,甚至有些物种濒临绝迹[34]。
【学生回答】曹妃甸湿地主要问题就是: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水体污染。
【合作探究】按照之前的分组,讨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解决曹妃甸湿地出现的问题?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
【师生小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完善唐海湿地相关立法,对破坏湿地的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积极开展循环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教师承转】我们已经对本地曹妃甸湿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谈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中的案例。
【案例二】洞庭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课本案例)
【学生阅读】看课本P42-43阅读“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回答洞庭湖湿地具有哪些作用?
【学生小结】洞庭湖湿地能够维持生物多样性;湖泊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可以调蓄洪水;有众多的鱼类等生物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连接长江具有航运价值;还可以进行旅游观光。
【学生阅读】看课本P43-44阅读“萎缩的洞庭湖”。
【幻灯显示】同学们观看幻灯片洞庭湖湿地问题图片,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①湿地面临的问题?
②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治理?
【教师活动】阅读P44:“萎缩的洞庭湖”,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枯水几条线,洪水一大片”。说明洞庭湖面积不断减少。
【教师承转】那么同学们思考下,洞庭湖为什么萎缩了?
【畅所欲言】围湖造田
【教师总结】回答的非常正确,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使得粮食不足,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开始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大片湿地的消亡,调蓄洪水能力不断降低,使得洞庭湖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现象时有发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增多。
【教师板书】面积萎缩
自然原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人为原因:围湖造田
危害:(1)由于泥沙淤积,导致湖泊水位上涨,湖中泥沙含量增加,从而储水能力下降,调蓄洪水的能力变弱,丰水期容易诱发洪涝灾害频繁(2)泥沙含量增多,使得航运价值降低(3)由于自然人为原因使得生物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
【教师承转】阅读P44-45活动,读图2—10,2-11:思考洞庭湖除了面积萎缩是否还有其他问题?
【学生活动】过度捕捞。
【教师总结】回答的非常正确,滥捕滥猎会造成物种锐减,长期这样会使得洞庭湖中生物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会遭到破坏。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实行休渔、限制网眼;禁止捕杀珍稀动物等。
【教师承转】阅读P44-45活动题,思考洞庭湖除了面积萎缩是否还有其他问题?
【学生活动】环境污染问题
【教师总结】回答正确,污染主要集中于中大城市,他们将污染物沿河沿海排放,扩展到湿地地区,对天然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产生巨大危害,还导致城市水资源缺乏。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减少污水排放;建污水处理厂;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洞庭湖水质。
【课堂总结】我们本节课主通过唐山市曹妃甸湿地和洞庭湖湿地这两个例子进行分析和学习,需要重点掌握湿地的相关概念,湿地的作用,湿地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不仅仅是这两个例子,而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哪怕以后考察美国五大湖等湿地类型我们一样也能够进行分析。除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我们也要从中学到要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积极为自己的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案例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材分析】
各地区在区域开发过程中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主要是列举了各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问题以及比较成功的解决措施。为解决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问题,为实现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列举了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典型案例。通过对鲁尔工业区的分析,归纳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鲁尔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2、能够说出不同时期煤炭资源对鲁尔工业区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够地图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发现鲁尔工业发展的问题,并能够因地制宜的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4、通过鲁尔区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
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鲁尔区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的措施。
【教学难点】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柴静《穹顶之下》有关相关唐山环境问题的相关视频。(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说出视频中唐山地区的什么环境问题?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雾霾,主要原因是重工业的发展。
【教师板书】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众所周知,唐山被誉为近代工业中国的摇篮,钢铁产业是其主要的产业。那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家乡的了解,来分析下唐山市钢铁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因素有哪些呢?
【畅所欲言】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小结】工业生产所需要考虑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水源、土地、原料、燃料等。(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等。
唐山市钢铁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1)水源:滦河和陡河(2)原料:唐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铁矿储藏量为57.5亿吨。(3)燃料:现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47种,煤炭贮藏量为62.5亿吨。(4)市场:中国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对于钢铁的需求量大。(5)政策: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政策的支持,重点发展重工业。(6)交通:唐山市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港口运输便利。(7)劳动力: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
【教师承转】我们已经明确唐山市钢铁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那我们结合课程开始时的视频继续以及以下材料,思考唐山市在发展钢铁工业遇到了哪些问题?
【案例分析一】唐山市钢铁产业的相关材料。(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
材料一:“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产能进一步扩张,新增产能约4亿吨,总规模达到11.3亿吨左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钢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需求双下降,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
材料二:我国钢铁行业自主创新长期投入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2.5%以上的水平。创新载体分散建设,创新不足,难以形成创新合力。创新尚没有成为驱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引领发展的重要引擎。
材料三:我国钢铁行业节能环保投入历史欠账较多,大部分钢铁企业都没有按照规定排放污染物。虽然加大技术投入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但钢铁产量过多导致污染物总量只增不减。特别是京津冀等钢铁产能集聚区,环境可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
【师生小结】唐山市钢铁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1)钢铁生产过剩。(2)生产机构单一,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3)科技革命的冲击,创新能力弱。(4)环境污染严重。
【教师提问】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呢?
【师生小结】(1)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2)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更新新的机器设备,提高产品质量。(3)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教师承转】学习了本地钢铁工业发展的兴衰和发展,我们转眼世界,来来分析下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兴衰和发展。
【案例分析二】鲁尔工业区的兴衰和发展(课本案例)
【教师活动】使用PPT展示鲁尔地区的地理位置
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教师承转】阅读材料,概括鲁尔区钢铁产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鲁尔区煤炭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开采量约220亿吨,占全国的90%。
【学生回答】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教师承转】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那么发展钢铁工业除了需要燃料还需要原料,观看德国矿产资源分布图。
【学生回答】鲁尔地区没有铁矿的分布。
【教师总结】鲁尔区确实没有铁矿石的分布,那么钢铁工业发展所用的铁矿主要是从海外进口瑞典、俄罗斯等国的铁矿石到荷兰鹿特丹,再经过莱茵河运到鲁尔区。
【教师承转】根据唐山市钢铁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思考鲁尔工业区钢铁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生小结】除了矿产资源丰富还有便捷的水路交通;充沛的水源,有莱茵河、鲁尔河和利珀河;钢铁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欧洲大力发展工业,同时对钢铁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多。
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
【教师提问】那么除了钢铁工业,鲁尔工业区还能够发展那些工业?
【学生回答】电力、机械、化工等。
【师生小结】这些工业主要就是依托钢铁工业产生的。从以上鲁尔区主要发展的工业,同学们概括下鲁尔区在工业部门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学生回答】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
【教师总结】鲁尔工业区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由于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冲击,各个工业对于钢铁的需求量越来越少,钢铁工业的衰落必然引起了钢铁相关的产业的衰落,使得鲁尔地区经济发展开始减速。
【合作探究】学生结合课本P59—60资料,总结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师生小结】(1)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2)钢铁工业的衰落;(3)生产结构单一;(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环境污染严重。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
【教师活动】请学生们阅读课本P60-61“鲁尔区的新发展”以及P61阅读部分“鲁尔工业重镇—杜伊斯堡与埃森”和鲁尔区工业不具的调整相关活动部分,总结鲁尔区为了实现“自救”采取了那些措施?并结合投影上的图片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分析鲁尔区钢铁产业衰落的原因。
【师生小结】煤炭工业减少——煤炭能源地位下降;钢铁工业减少——世界性钢铁工业过剩;引进新兴产业——生产结构单一;新技术冲击——兴办教育、发展科技;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唐山市钢铁工业以及鲁尔区钢铁工业两个案例,学到了到了如何分析钢铁工业发展优势条件,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手段进行解决。及复习了必修二工业工业区位因素,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讲唐山市乡土地理应用到教学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钢铁工业发展的优势以及产生的问题,同样也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后作业】填充图册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以本地乡土地理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唐山市钢铁工业为例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是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中的理论。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本地的乡土地理知识了解的不顾全面,以至于比预期花费的课堂教学时间长。而且发现有个别同学不是唐山本地人,所以理解稍微费力。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能紧跟老师的节奏,由于是唐山市本地的例子,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比较高。在学生理解唐山市钢铁工业发展后随即又抛出鲁尔工业区的例子对刚才传授的知识进行巩固,使得整个课堂结构很紧凑,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

  4.2运用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实验分析

4.2.1实验的对象
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确定了高二(16)班和高二(18)班为对照实验班级,这两个班级学生人数基本相同,其中高二(16)班有34名同学,高二(18)班有32名同学。第一次月考成绩平均分大致相同,其中高二(16)班平均分60.75,高二(18)班平均分60.30。并且这两个班级的选科也相同,都是选择的物理、生物、地理。确定班级以后,随机将他们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
4.2.2实验的方法与内容
将唐山市某高中高二(16)班作为实验班,高二(18)班的作为对照班,然后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对比实验,实验班在日常地理教学中融入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对照班则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将第一次月考成绩作为实验前成绩,将两次小测成绩以及期末成绩作为实验后成绩,通过成绩对比检测实验教学的效果。

  4.3实验前后调查结果分析

4.3.1实验前后学习成绩基本情况
以学生开学后第一次月考成绩作为实验前成绩,两次小测成绩以及最后一次期末成绩作为实验后成绩,以下是实验班高二(16班)与对照班高二(18班)实验前后成绩的数据。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表4-1实验班16班成绩单
由表4-1可知,16班分班分数最高的为82分,分数最低的为39分,平均分为60.75分。经过实验教学之后,湿地小测成绩分数最高的为88分,分数最低的为42分,平均分65.53分。鲁尔区小测成绩分数最高的为87分,分数最低的为42分,平均分67.06分。期末成绩分数最高的为84分,分数最低的为46分,平均分66.56分。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表4-2实验班18班成绩单
由表4-2可知,18班分班成绩分数最高的为80.5分,分数最低的为35分,平均分为60.3分。经过正常教学之后,湿地小测成绩分数最高的为79分,分数最低的为39分,平均分60.03分。鲁尔区小测成绩分数最高的为84分,分数最低的为32分,平均分61.09分。期末成绩分数最高的为82分,分数最低的为31分,平均分60.97分。
4.3.2实验前后学习成绩情况分析
(1)利用Z检验与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Z检验公式如下: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公式4-1
由公式4-1可知:
①x1,x2是实验班成绩的平均数,对照班成绩的平均数;
②S1,S2是实验班成绩的标准差,对照班成绩的标准差;
③n1,n2是实验班,对照班样本容量。
其中,Z值与P值的关系如表4-2所示: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利用公式1计算和SPSS软件分析得出表4-4与表4-5和表4-6如下: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表4-4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成绩统计量
实验班级与对比班级实验前成绩统计量显示,实验班级实验前平均分为60.75,对比班级实验前平均分为60.30,两个班在平均分上相差仅为0.45,差别不明显。T检验得出的P=0.870>0.05,Z检验得出的P=0.869>0.05,两次检验均表明实验班级成绩与对比成绩相比,差异程度不显著,两个班在成绩上没有显著差异。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表4-5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成绩1成绩统计量
根据实验班级与对比班级实验后成绩1统计量显示,实验班级实验后平均分为65.53,对比班级实验后平均分为60.03,两个班在平均分上相差为5.5,差别明显。T检验得出的P=0.034≤0.01,Z检验得出的P=0.030≤0.01,两次检验均表明实验班级成绩与对比成绩相比,差异程度非常显著,经过对比试验后两个班在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表4-6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成绩2统计量
根据实验班级与对比班级实验后成绩2统计量显示,实验班级实验后平均分为67.06,对比班级实验后平均分为61.09,两个班在平均分上相差为5.97,差别明显。T检验得出的P=0.023≤0.01,Z检验得出的P=0.020≤0.01,两次检验均表明实验班级成绩与对比成绩相比,差异程度非常显著,经过对比试验后两个班在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表4-7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成绩3统计量
根据实验班级与对比班级实验后成绩3统计量显示,实验班级实验后平均分为66.56,对比班级实验后平均分为60.97,两个班在平均分上相差为5.59,差别明显。T检验得出的P=0.032≤0.01,Z检验得出的P=0.029≤0.01,两次检验均表明实验班级成绩与对比成绩相比,差异程度非常显著,经过对比试验后两个班在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班和对比班通过三次实验后成绩对比发现,16班实验班较18班对比班在成绩上发生了显著的差异,实验班成绩明显提高,说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乡土地理素材作为辅助材料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利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图4-1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各分数段人数
由图4-1可知,实验教学前,16班实验班和18班对照班各分数段所占人数相差不大,说明实验班的成绩和对照班的成绩大致处于同等水平。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图4-2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第一次测试各分数段人数所占比例图
由图4-2可知,实验教学后经过第一次测试发现,对照班≥80分的人数较实验前下降1人,70分≤X<80分的人数较实验前呈持平状态,60分≤X<70较实验前上升1人,50分≤X<60人数较实验前呈持平状态,40分≤X<50较实验前下降1人,30分≤X<40较实验前上升1人。说明对照班实验后在各分数段上所占的人数与实验前变化幅度不大。实验班≥80分的人数较实验前上升2人,70分≤X<80分的人数较实验前呈持平状态,60分≤X<70较实验前上升4人,50分≤X<60人数较实验前下降2人,40分≤X<50较实验前下降2人,30分≤X<40降为0人。实验班实验后及格人数明显提高,未及格人数明显下降,说明实验班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图4-3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第二次测试各分数段人数所占比例图
由图4-3可知,实验教学后经过第二次测试发现,对照班≥80分的人数较实验前呈持平状态,70分≤X<80分的人数较实验前下降1人,60分≤X<70较实验前上升5人,50分≤X<60人数较实验前下降2人,40分≤X<50较实验前下降3人,30分≤X<40较实验前上升1人。说明对照班实验后在各分数段上所占的人数与实验前成绩有所提升,但是变化幅度不大。实验班≥80分的人数较实验前上升4人,70分≤X<80分的人数较实验前下降3人,60分≤X<70较实验前上升6人,50分≤X<60人数较实验前下降3人,40分≤X<50较实验前下降2人,30分≤X<40降为0人。实验班实验后及格人数明显提高,未及格人数明显下降,说明实验班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乡土地理素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图4-4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第三次测试各分数段人数所占比例图
由图4-4可知,实验教学后经过第三次测试发现,对照班≥80分的人数较实验前呈持平状态,70分≤X<80分的人数较实验前呈持平状态,60分≤X<70较实验前上升3人,50分≤X<60人数较实验前下降2人,40分≤X<50较实验前下降2人,30分≤X<40较实验前上升1人。说明对照班实验后在各分数段上所占的人数与实验前成绩有所提升,但是变化幅度不大。实验班≥80分的人数较实验前上升1人,70分≤X<80分的人数较实验前上升1人,60分≤X<70较实验前上升4人,50分≤X<60人数较实验前下降1人,40分≤X<50较实验前下降3人,30分≤X<40降为0人。实验班实验后及格人数明显提高,未及格人数明显下降,说明实验班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实施建议

  5.1研究结论

利用SPSS、Excel等软件对调查问卷和实验成绩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从学生问卷来看,学生对于本地乡土地理知识不够了解,学校没有开设乡土地理课程也没有配套的乡土教材。学生主要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偶尔讲解来获取乡土地理知识,他们认为乡土地理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本中案例的理解很有帮助,学生非常支持乡土地理素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他们希望能够开设乡土地理课程并且想通过野外实践的方式来更加深入的了解家乡,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乡土教材缺失,课业压力大等原因,使得乡土地理没有很好的应用到地理教学之中。
(2)从教师问卷来看,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由于没有现成可利用的乡土地理教材,地理教师对于本地乡土地理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教师很愿意将乡土地理素材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之中,但是出于经费,学生安全,教学进度等原因,教师一般只会在课堂中偶尔提及乡土地理知识。教师们根据问题的现状提出了解决措施,例如:增加野外实践活动;对地理老师进行乡土地理培训;组成本地乡土地理教师群等等。
(3)从实验教学的三次成绩反馈来看,利用乡土素材进行课堂教学,很好地提高了实验班的地理成绩。借助SPSS软件分析数据,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进行实验教学之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三次测试成绩都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借助Excel软件分析数据可知,实验班进行实验教学后三次测试平均成绩较实验前成绩提高6分左右,而对照班三次测试平均成绩较实验前成绩没有明显上升。
(4)通过课堂表现,也能看出在运用乡土地理素材进行辅助教学时,更能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增加了学生的为家乡做出贡献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但是由于乡土地理素材运用的手段主要是在课堂中以讲授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提升。

  5.2实施建议

5.2.1提高高中地理教师对乡土地理素材的应用能力
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只是被我们忽略了,我们可称之为处在“沉睡”状态的课程资源,它需要课程实施者去开发它,唤醒它,使其对地理教学和学生发展产生作用[38]。经调查发现,唐山市教师对于乡土地理素材的认知不够深入,在课堂中灵活的将乡土地理素材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也存在困难。教师应该熟悉教材,了解本地的乡土地理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乡土地理素材更好的应用到地理课堂之中。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师对于乡土地理素材的运用能力。例如: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开展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当地钢铁企业联系组织教师进行车间观摩,更好的了解钢铁的生产工艺。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以及微信公众号获取本地的乡土地理素材。地理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活动相互分享自己的经验,探讨如何更好的运用乡土地理素材进行教学,也可以提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5.2.2选择本地典型的乡土地理素材应用于课堂教学
唐山市本地的乡土地理素材虽然有很多,但也应该善于选择典型的素材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近年来唐山地区使用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课本中每节都会穿插几个案例材料,案例材料的存在目的是加强知识的理解。但是教材案例设计时很难照顾到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所以这就需要地理教师选择性的添加一些本地乡土地理案例材料,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案例选择密不可分。例如,在湘教版必修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这节课中,增加唐山市“唐钢企业”这一案例,对乡土地理素材进行案例设计,既学习了知识,又联系了实际,同时又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加深励志建设家乡的情怀。
5.2.3落实实践教学,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是目前乡土地理的教学仍然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探究自身学习的能力,他们只是强调对知识的掌握,或者对语言符号和概念的认知记忆。老师们忽视了当地地理的实用性。所以,我们应该加强监视地方地理教学实践基地,因为这可能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和实践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地理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学习,以便学生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教师应加强实践基地的熟悉,扩大主题选择的认知程度,为保障实践教学范式的顺利实施。
5.2.4积极推动乡土地理教材编制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和学生对于本地乡土地理的了解程度都不够深入,乡土地理教材的缺乏制约了广大教师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实际考察实践并结合《唐山市志》进行乡土地理素材的收集。在教材编制过程中需要唐山市教研员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来促成唐山市乡土地理素材的编制,以便于为以后唐山市乡土地理教学提供参考书籍。

  参考文献

1 倪文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乡土地理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张宁;;基于乡土地理素材的“工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年04期
3 朱兆槐;;立足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J];新课程;2020年11期
4 葛恒威;;浅谈乡土地理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09期
5 高贵强;;乡土地理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7年03期
6 朱兆槐;;立足乡土地理,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J];新课程;2020年33期
7 张兆颜;;对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年30期
8 李永琴;;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应用例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年18期
9 张菊珍;;开发乡土地理资源落实地理核心素养——以广东省紫金县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年18期
10 杨玉龙;;乡土地理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年10期
11 马映存;;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家国情怀[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0年06期
12 杨增国;;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J];试题与研究;2018年29期
13 杨艳波;;乡土地理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07期
14 高原;;高中乡土地理教材《延边人口的空间变化》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年02期
15 景春华;;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05期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9322.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1年12月15日
下一篇 2021年12月1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