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中的十大常用介词研究

摘要:在汉语言词性中,介词的地位非常显著,因此它在语言学研究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而《鬼谷子》作为先秦时期军事家独特的思想著作,涉及哲学、军事、政治、人际交往、间谍等诸多领域,保存了当时口语和书面语的真实材料。由此可知,研究《鬼谷子》中的介词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先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鬼谷子》一书中出现的十个常见介词进行粗略的分析。
关键词:《鬼谷子》;介词
 一、介词研究综述
  (一)汉语介词的研究现状
介词是一种虚词,它与符号语言结构中的一种语言元素和另一种语言元素有关。它在中国古代语法研究中一直备受重视。在《马氏文通》出版之前,学者们在传统虚词中虽然有很多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对语法没有整体的认识,在介词方面的研究也同一般虚词,没有一定的体例体系。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在介词研究方面就已经硕果累累,如《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介词的解释。20世纪90年代末期,郭锡良先生在《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这两篇文章中对金文,甲骨文,介词“以”“于”做了细致的阐述和统计。在这一时期内,关于专书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何乐士先生的《<左传>虚词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后,专著研究逐渐发展,王宏滨先生,尚红女士,刘晓静女士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专书研究的发展。
针对以上研究成果,王宏滨先生总结了《左传》中关于春秋时期介词的研究。将介词研究的发展之路大抵分为三个阶段。
1.介词体系建立时期(1898——1938)
这一时期要从《马氏文通的》问世到《新著国语文法》等的出版算起,介词经历了命名、正名和体例体系建立的整个过程。介词体系终于从无到有。尽管仍存在着些许不足,但是却也确立了关于介词的基本模式。
2.介词体例体系讨论时期(1938——1956)
这个阶段是研究者对介词体系的从新认识期。以1938年举办的“中国文法革新”的会商为开端,语法学家们将讨论的焦点放在了介词的取消与创立,尽管最终没有得出一致的定论,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却对介词的性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3.介词体系的最终确立期(1956——至今)
汉语介词体系经历了以上两个阶段后,继20世纪50年代《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出版,介词的体例体系最终确立了下来。
(二)介词的判定
1.介词的划分
关于介词,马建忠曾在《马氏文通》中说过:“凡虚词用以连实词相关之义者,曰介字。介字云者,犹为实字之介绍耳[1]。”郭锡良先生也曾说道:“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等[2]。”向熹先生则认为:“介词把词、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某种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3]。”
以上几位学者对介词的理解包括:
(1)介词是在句子当中起介绍引进作用的词。(基本性质)
(2)介词可以通过将其宾语成分介绍引进给位于中心语,以此来表示目的、对象、场所、时间、方式、原因等的语义关系。(语义功能)
(3)介词及其所引入的内容构成介词结构,其目的是将谓语中心语修饰或者限制为补语或状语。(语法功能)
2.介词跟动词、连词的区别
从介词缘由来论述,介词是经过动词一步步分化而来的,然而由于分化的水平差异,介词跟动词之间的界限一直都不太清楚,从它们的介引功能来看,介词和连词二者之间也存在某种关联。因此,要想研究介词,搞清楚介词和动词、连词的联系非常关键。
(1)介词跟动词的区别
由于介词最初是从动词分化而来,也有一部分学者把介词定义为后起的一类词,它带有动词的属性,被称之为“副动词”。,这样说来介词跟动词也难以区分,有些词既可以是动词,又可以是介词。本文根据马贝加在他的文章《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中的说法,姑且总结出介词和动词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①动词能够独立充任谓语或者谓语中心语,然而介词和介宾短语却不能独立充当谓语成分,它们将对象引入处于从属地位的谓词中心,对其进行补充、限制或修改。
②动词能独自成句,也能单独回答问题,而介词没有这种功能;
③动词的宾语能提前,也可以直接没有宾语,介词的宾语能省略或者提前,但是必须要有;动词再细分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后边接宾语成分,不及物动词就没有这个功能。介词的话一般意义上不能独立存在,它起的作用是介引,所以必须要用对象,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
④动词能重叠,但是介词不能;
⑤动词的词汇意义比较实在,而介词的词汇义比较虚灵。
(2)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介词和连词都是虚词,所以有些时候它们之间的界限也是含混不清。王力先生把它们称为“联结词”,虽然都联结了词或短语,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还是有区别的,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我们认为介词和连词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①介词的主要功能是“介引”,连词的主要功能是“连接”。
②介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的语法地位是不平等的,可能分属不同的词类,有主次之分,介词先跟其宾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再修饰谓语部分。而连词所连接的两部分,语法地位是一样的。
(三)介词的分类问题
介词的分类问题是介词研究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每个人所依据的观察角度不同使得介词的分类也截然不同。马建忠在《马氏文通》里仅仅介绍了几个古汉语中的介词,对介词分类并未提及。黎锦熙在其著作《新著国语文法》中对介词有这样的划分:根据介词介引对象的要求,将介词划分为因缘介词、时地介词、方法介词三种。语言语法学家高名凯在《汉语语法论》中将介词称为“受导词”,又通过对介词短语意义的研究,把介词划分成十大类依次为表示空间关系的、表示对人关系的、表示时间关系的、表示对意见或观念关系的、表示对人关系的、表示相与关联关系的还有表示所谓“被动”关系的等等介词划分。可见对于介词的研究一直是在不断完善与丰富的。
本文依照前人的研究结果,在介词分类上主要采取高名凯先生的主张。
二、《鬼谷子》常用十大介词分析
  (一)“以”的语义功能
《鬼谷子》中介词“以”总共在文中出现209次。
《鬼谷子》中介词“以”字的主要语义功能有: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和工具;介绍动行为的原因,对象,时间和目的。
1.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和工具,相当于用、按照、凭借、依据等。共出现84次。例如:
(1)“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鬼谷子•捭阖第一》)
(2)“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鬼谷子•内楗第三》)
(3)“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鬼谷子•内楗第三》)
2.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此类用法在《鬼谷子》中出现较多,总共出现28例。例如:
(1)“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鬼谷子•中经》)
(2)“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鬼谷子•反应第二》)
(3)“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3.介绍行为的原因。介词“以”作为引入行为的原因在文中出现的次数也较多,是“以”作为介词的主要功能。从广义上来说,它也是行为发生的条件和前提。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以”的这一功能是由“引入动作所依赖的对象”的功能发展而来的,特别是动作所依赖的前提条件。它通常被理解为“因为”。共出现2例。例如:
(1)“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鬼谷子•捭阖第一》)
(2)“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鬼谷子•谋篇第十》)
(3)“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以待决事也。”(《鬼谷子•内楗第三》)
此外还有很多是跟凝固格式“所以”、“是以”连用,在后面另展开来说,此处不涉及。
4.介绍行为的对象。也就是说动作的受事,是从“引入行为对象”的功能中拓展来的,
(1)“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鬼谷子•谋篇第十》)
(2)“动以忌讳,示以时禁。”(《鬼谷子•中经》)
以上内容也不包括“以……为”的凝固格式。
5.引入行为发生的时间。可以理解为“在……的时候”,此项功能跟前面的两项一样,在《鬼谷子》中运用较少,总共3例。例如:
(1)“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具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鬼谷子•揣篇第七》)
(2)“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3)“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鬼谷子•反应第二》)
6.“以”与其他词语组成的固定格式。
(1)“以……为”、“以为”,介词“以”与动词“为”配合使用,可以理解为“用…作…”,表示一种客观事实,或者实际做法。例如:
“皆以先定为之法则。”(《鬼谷子•反应第二》)
(2)“是以”:“是以”的最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跟上面分析过的一样,可以理解为“由于这个原因”或者“因此”。例如: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鬼谷子•忤合第六》)
(3)“所以”。“所以”这个词的两种用法也是从介词“以”的基本功能中拓展来的。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以理解为“是用来……的”、“是为了”。例如: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覸奸邪。”(《鬼谷子•权篇第九》)
②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方式。可以理解为“是用来……的方法”。例如:
“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鬼谷子•谋篇第十》)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以理解为“.…的原因”。例如:
“此所以谓测深揣情。”(《鬼谷子•揣篇第七》)
(4)“可以”。“可以”表示行为人是否有可能实施某些行为。包含“可能、应该、能够、许可(做某事)”。例如:
“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鬼谷子•忤合第六》)
 (二)介词“于”的语义功能
介词“于”在《鬼谷子》中总共出现了94次。
《鬼谷子》中介词“于”的主要功能有:介绍行为的场所、原因、目的、结果和对象。
1.介绍行为的场所。可以理解“到”、“至”。共17例。例如:
(1)“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鬼谷子•抵巇第四》)
(2)“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鬼谷子•忤合第六》)
(3)“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鬼谷子•揣篇第七》)
2.介绍行为的原因、目的、结果。总共出现四例。例如:
(1)“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鬼谷子•忤合第六》)
(2)“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鬼谷子•摩篇第八》)
(3)“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3.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以理解为“对,向”。总共出现四例。例如:
(1)“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鬼谷子•内揵第三》)
(2)“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难为。”(《鬼谷子•揣篇第七》)
(3)“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鬼谷子•决篇第十一》)
4.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以理解为“比”。在文中共出现一例。例如:
“于是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鬼谷子•决篇第十一》)
(三)介词“为”的语义功能
《鬼谷子》中介词“为”总共出现了80次。
《鬼谷子》中“为”这个介词的语义功能主要包括:引入行为的对象、引入行为的原因或目的、引入行为的主动人(表示被动)等。
1.引进行为的对象,可以理解为“替”、“对”、“给”、“向”等。共5例。例如:
(1)“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鬼谷子•捭阖第一》)
(2)“反覆相求,因事为制。”(《鬼谷子•忤合第六》)
(3)“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2.引入行为的原因或者目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因为”。共2例。例如:
(1)“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鬼谷子•捭阖第一》)
(2)“常持其网驱之,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鬼谷子•反应第二》)
3.引入行为的主动人(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被……”。共2例。例如:
(1)“抵戯之隙,为道术用。”(《鬼谷子•抵巇第四》)
(2)“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注:“为”在《鬼谷子》中也有很多都是作为动词和名词。
(四)介词“用”的语义功能
《鬼谷子》中“用”总共出现了58次。
《鬼谷子》中介词“用”的语义功能主要有: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和工具
1.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和工具,可以理解为“拿”、“凭借”“依据”、“按照”。或者仍可以理解为“用”。共6例。例如:
(1)“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鬼谷子•反应第二》)
(2)“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鬼谷子•摩篇第八》)
(3)“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此外,“用”在文中多为动词或名词,有“使用”、“采用”、“用法”之义。由此可知,“用”在《鬼谷子》一书中,介词的作用并不明显。
(五)介词“与”的语义功能
介词“与”在《鬼谷子》中总共出现了47次。
《鬼谷子》中介词“与”的语义功能主要有: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表示施事者在行为进行时伴随的条件。
1.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以理解为“和、跟、同、替”等。总共12例。例如:
(1)“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鬼谷子•反应第二》)
(2)“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鬼谷子•反应第二》)
(3)“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鬼谷子•揣篇第七》)
2.表示施事者在行为进行时伴随的条件。可以翻译为“随着”,或者也可以直接翻译为“与”。共1例。例如:
“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与语。”(《鬼谷子•谋篇第十》)
此外,介词“与”还有一例是“或者”的意思:“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鬼谷子•捭阖第一》)
(六)介词“因”的语义功能
《鬼故子》中“因”共出现了28次。
在《鬼故子》中介词“因”的主要功能有:介绍行为发生的时间和条件;介绍人或事物作为达到某种目的或实施行为的手段或媒介的行为;介绍行为发生的事物或条件。
1.介绍行为发生的时间和条件。可以理解为“趁着”、“乘”、“顺着”。共5例。例如
(1)“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鬼谷子•捭阖第一》)
(2)“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鬼谷子•内揵第三》)
(3)“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鬼谷子•抵巇第四》)
2.介绍行为发生时的事物或条件。可以理解为“凭借”、“依赖”、“凭着”等,也可直接理解为“因”。共8例。例如:
(1)“因其言,听其辞。”(《鬼谷子•反应第二》)
(2)“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鬼谷子•反应第二》)
(3)“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鬼谷子•忤合第六》)
此外,文中还有两例是表示“因此”的:
(1)“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鬼谷子•捭阖第一》)
(2)“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鬼谷子•谋篇第十》)
(七)介词“从”的语义功能
《鬼故子》中“从”共出现了12次。
在《鬼故子》中介词“从”的语义功能主要有:引入行为的场所;引入行为的对象;引入行为的范围;引入行为的依赖性等。共7例。
1.引进行为的场所。可以理解为“在”、“从”。例如:
(1)“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2)“从外制内,事有系曲而随之。”(《鬼谷子•中经》)
2.引进范围。可以理解为“从……到……”共2例。例如:
(1)“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鬼谷子•内揵第三》)
(2)“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鬼谷子•谋篇第十》)
3.引入行为的凭借。可以理解为“依赖”、“依靠”、“凭借”。共3例。例如:
“摩之在此,符应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鬼谷子•摩篇第八》)
此外,“从”还有“顺着”的意思。例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鬼谷子•捭阖第一》)
(八)介词“由”的语义功能
《鬼故子》中“由”共出现了10次。
在《鬼故子》中介词“由”的主要语义功能有:引入行为的依据;引入行为的原因;引入行为的场所。共9例。
1.引入行为的依据。共4例。例如:
(1)“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鬼谷子•捭阖第一》)
(2)“阴阳相求,由捭阖也。”(《鬼谷子•捭阖第一》)
(3)“其施外,兆萌蘖牙之谋,皆由抵戯。”(《鬼谷子•抵巇第四》)
2.引入行为的原因.可以理解为“因为”、“由于”,或仍然理解为“由”。共1例。例如:
“由能得此,则可以榖远近之诱。”(《鬼谷子•谋篇第十》)
3.引进行为的场所。可以理解为“自”、“从”。共4例。例如:
(1)“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鬼谷子•捭阖第一》)
(2)“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鬼谷子•捭阖第一》)
(3)“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鬼谷子•内揵第三》)
(九)介词“自”的语义功能
《鬼谷子》中“自”共出现了17次。作为介词的仅有两例。
介词“自”在文中的语义功能主要有两个:介绍行为的时间;介绍行为的范围;共2例。
1.介绍行为的时间。可以理解为“从”、“在”。例如: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鬼谷子•捭阖第一》)
2.介绍行为的范围。可以理解为“以……到……”,或者直接理解为“以……自……”。例如: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戯隙,不可不察也。”(《鬼谷子•抵巇第四》)
此外,文章中“自”的很多意思皆为“自己”,介词功能很少。
(十)介词“当”的语义功能
《鬼谷子》中“当”总共出现了16次,但是作为介词出现的只有1例。
“当”在文中作为介词的语义功能有:引入行为的时间。可以理解为“在……的时候”、“逢”。例如:
“当此之时,能抵为右。”(《鬼谷子•抵巇第四》)
此外“当”在文章中多以动词或者形容词出现,介词意义涉及极少。
 三、小结
综上所述,介词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一定的体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比如马建忠,郭锡良,向熹以及何乐士,王宏滨等人,他们在各自的研究中一步步推进并促成了介词的发展。而在《鬼谷子》中,我重点分析了“以”、“于”、“为”、“用”、“与”、“因”、“从”、“由”、“自”、“当”这十类常用介词的语义功能,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介词“以”的语义功能表现最多,总共有五种,其次还有“以为”、“以……为”、“是以”、“所以”等凝固结构,相对而言,介词“自”和“当”在《鬼谷子》一书中的介词功能表现微弱,“自”作为介词的用法仅有两例,“当”只有一例。由此可见,《鬼谷子》一书中的所涉及到的词从用法上来说,介词的作用并不明显。因而也印证了介词体系逐渐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商务印书馆,1983.第246页
[2]郭锡良.古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1982.第335页
[3]向熹.简明汉语史[M].商务印书馆,2019.第13页
[4]许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M].中华书局,2018
[5]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商务印书馆,1992.
[6]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7]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中华书局,2002
[8]章士钊.中等国文典[M].商务印书馆,1907
[9]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4
[10]丁晓明.赵岐•《孟子》章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9656.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1年12月19日
下一篇 2021年12月2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