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作品中的“胡”字及其文化意义

  摘要

李白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他把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风格推向高峰,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文学经典。盛唐时期的政策开明豁达,经济繁荣发达,文化兼容并包,中原地区与外域的频繁交流,这些都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安史之乱时李白的遭遇等,都使李白的诗歌意义复杂而丰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李白诗歌流传于世的有近一千首,有《李白诗全集》,据笔者统计,李白诗歌中有一百余处,近一百首诗歌含“胡”字。“胡”字的意义众多,能体现“胡”字意义之丰满的必以李白诗歌为典型代表,而且其近百首诗歌中的“胡”字语境义又各不相同,比如胡天、胡关、胡地、胡处、胡塞、胡姬、胡儿、老胡、胡雏、胡人、胡妇等。本文试以李白诗歌中含“胡”字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李白诗歌中的“胡”字具体的语境义及其文化意义进行细致的探析。
关键词:李白诗歌;“胡”;“胡”字语境义;文化意义

  前言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最大浪漫主义的诗人,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无与伦比的一代诗仙,[2]唐朝由盛转衰,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使得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与黑暗现实抗争,相信自我才能,与腐朽权贵顽强斗争的精神,也正因为这样,李白的反抗斗争精神和他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在其诗歌中体现的淋漓尽致【1】。学界对李白诗歌的研究从唐代就已经开始,在之后的各个朝代也都有研究,但是成果有些零散,比如杨齐贤(宋)、王琦(清)等人也只是在各种诗话文集中稍有评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对李白的研究大有改观,但大多对于李白的生卒年、生活经历及出生地等争议较多。直至今日,对李白诗歌创作极其诗歌文化反映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当代著名古代文学研究者葛景春先生对李白的诗歌研究更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他写了《李白思想艺术探骊》《李白与中国传统文化》《李白与唐代文化》《李白诗歌的真与美》《李白诗歌与唐代文化精神》等这些作品。尤其是《李白与唐代文化》一书中葛景春先生将李白的思想与诗歌和唐代文化相结合,对李白诗歌的文化精神作了极其深刻的审视。除此之外,李白诗歌中的“胡风”痕迹浓重,对此,也有大量学者学者对李白诗歌中的“胡姬”“胡音胡乐”“胡化意象”等进行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关于李白诗歌中“胡”字的具体意义和语境义及其文化意义的研究有所欠缺。因此,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李白诗歌中的“胡”字为研究对象,浅析其文化意义。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2.]

  一、李白诗歌中的“胡”字分类

李白诗歌现存近千首,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有一百多处,近百首诗歌含“胡”字。“胡”字在中国汉语中从古至今的演变十分频繁,最初只是个单音节词,《说文解字》中“胡,牛颔垂也,从肉,古声”,《辞源》解释“胡”为“兽颔下垂肉”,其本义发生了变化,秦汉时期,“胡”称为匈奴的另一个称谓,《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2】之后,匈奴统一了西域和东胡各族,“胡”字的基本义又扩大到了指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汉代之后,也指外国人。[3]汉魏六朝时,“胡”字与诸多名词组合,发生了很多表示胡族物品的词,有的是与战事相关的,比如胡骑、胡马、胡人、胡地等。另外一些表示日常生活用品,如胡床、胡饭、胡俗等。鲁迅说:“唐室大有胡气”,因为唐代的皇室大多数是汉化了得胡人,胡慢慢地变成了一个语素,与其他词组合,绝大多数有关“胡”的词语出现在诗歌当中,这些词语组合有些特征:首先,与另外一个单音节名词组合成为复音词,其次,这些组合都是偏正式的,“胡”充当定语,还有就是这些“胡”字组合大多是临时的,但有的使用比较频繁,所以相对比较固定,比如胡马、胡人、胡地【3】等。它也作疑问、反问语气词(何、岂的意思),形容词(老、远的意思)【4】,还有”胡文化”等等。而这些“胡”字词语的组合,归功于与外族文化交流的融合,盛唐时期,开放的文化政策使得对外交流十分频繁,李白诗歌作品之丰富,是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胡”字词语的组合出现,盛唐时期,“胡”的组合绝大多数是“胡”+名词,“胡”充当定语的,因此,本文将在这部分对李白诗歌的“胡”字作品加以分类。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2):113-115.]

  (一)李白诗歌中“胡”之地域环境

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狂放不羁的傲岸精神,加之丰富的想象,其含“胡”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也不同凡响,比如胡天、胡关、胡地、胡处、胡塞等,它们都是表示北方边关地域。李白诗歌中的“胡”字突出北方边关的恶劣环境。“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李白《古风·其六》【5】)[4]①远方的北方腹地的狂风飞雪,漫天黄沙,虽然只有八个字,但是也让人惊叹不已。“胡天”的意义,一义是“胡天,亦称‘胡天神’出自陈恒的《火袄教入中国考》第三章。另一义是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也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显而易见,此处的“胡天”应为第二种含义,诗人写的是边疆地域环境极其恶劣。李白《古风·其十四》“胡关绕风沙,萧索竟终古”【5】,[5]②也是诗人对边地风沙弥漫,气象萧瑟的描述,“胡关”泛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是近胡地之关,如雁门、玉门、阳关之关。.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李白《战城南》)【5】,[6]这里的“胡处”不是指边疆西域地区,而是秦建筑长城用来防御胡人的地方,汉的时候仍然有烽火高高举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李白《关山月》)【5】,[7]巍峨的天山,茫茫云海之下有一轮明月,浩荡得长风,吹过了几万里的关山,最终来到了戍边的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向白登山出兵以期征战匈奴,然而吐蕃觊觎了青海的大好河山已经很久。这里的“胡”指吐蕃,诗人通过巍峨美好的河山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吐蕃的野心。.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李白诗歌中与人物相关的“胡”

李白重视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心理,其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情感丰富、精神饱满,他注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对人物的生活环境进行大量渲染,将景物与人物感情完美结合。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用夸张的现实主义和大胆的想象来描写人物,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样地,李白诗歌中的“胡人”形象也丰富多样,栩栩如生。胡姬、胡雏、老胡、胡妇是指外域的人,而秋胡、风胡则是人名。
1.李白诗歌中的“胡姬”形象
李白诗歌中的“胡姬”形象最让人过目不忘,盛唐时期是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中国来了许许多多的外国人,因此,在那时候的首都城里,有一大批的西域女性在此活跃,她们从遥远的异国他乡来,在中原大地生活,她们奇特的形貌,装束与风俗,曾经对长安城的社会风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故此,她们被称为“胡姬”【6】。[8]①李白《白鼻騧》“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救胡姬饮【5】”,[9]②诗人想像着在细雨过后花瓣凋零,微风吹拂的时候,骑上配有银饰的马鞍的白鼻騧挥着马鞭直接奔向胡姬的酒肆,去痛饮一番,是多么的惬意,这首诗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胡地的风尚、胡儿的气质,又豪迈又奔放,胡气十足,虽然是表达纵酒行乐的乐趣,但是也给人一种客至如归的亲切感。“胡姬酒肆”一般情况都是设在城门的路边,人们送别好友的时候,经常在这里送别,在众多诗人中,应该属李白最爱和胡姬玩笑了,也正因如此,他的诗中有很多描写胡姬的地方,“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二【5】》),[10]③由此可见,盛唐时期的长安城里,有很多以歌舞和侍酒来维持生计的胡姬,她们来到人生地不熟的中原地区,克服了很多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和艰辛,所以,她们每天在酒肆里强颜欢笑的时候,心里一定也是想念自己的亲人和家乡的。李白《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5】”[11]④这与《白鼻騧》中的豪放不羁和惬意享受是一样的,但是,“卷发胡儿眼睛绿,高楼夜静吹横竹。一声似向天上来,月下美人望乡哭。………。胡儿莫作陇头吟,隔窗暗结愁人心”(李白《龙夜吟》【5】),[12]⑤享乐的人只知道胡姬的歌舞美丽好看,但是又有几个人真心懂得胡姬内心的处处忧愁和辛酸呢?【7】学习与探索,1993,85(2):103-110.].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李白诗歌中的“胡”字的其他人物形象
李白诗歌中除了样貌奇特,舞技了得的胡姬之外,还有胡雏、胡妇、胡儿等具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李白《上云乐》“金天之酒,白日所没。康老胡雏,生彼月窟。……。生死了不尽,谁明此胡是仙真。……。老胡感至德,东来进仙倡。……。是老胡鸡犬,鸣舞飞帝乡。……。能胡歌,献汉酒。……”【5】。[13]①这首诗中仅“胡”字就有五个,但无论是“胡雏”“此胡”还是“老胡”都是指金天之西边,那个叫“文康”的老胡人,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西域的胡人领着狮子、凤凰头向唐朝天子朝贺的鼎盛状况。李白诗歌中还涉及到一种“胡人”形象【8】,即“胡妇”,“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李白《湖边采莲妇》【5】)[14]②“胡妇”:刘向(汉)《列女传》卷五《节义传·鲁秋洁妇》,指的是鲁秋胡的妻子,【9】在诗文中常常用来表示贞洁烈女的典型,而此处是诗人李白借胡妇之贞洁自喻对国家之忠心。除此之外,还有写“胡雏”的代表诗歌,比如“何意上东门,胡雏更长啸”“胡雏饮马天津水”【5】等等,[15]③指的是年幼的胡人。.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3、李白诗歌中表示人名的“胡”
“胡”在先秦文献中可做人名(如周厉王、蔡仲皆为“胡”),在李白诗歌中也有作为人名的作品,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诗人借古人来写自己的,比如识剑高手风胡子、调戏自己妻子的鲁秋胡等,“风胡殁已久,所以潜其锋”“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5】,[16]④作为继屈原以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个性之中自然有桀骜不驯,自恃傲岸的特点,政治上不得志,壮志未酬,李白认为是没有像风胡子这样的识剑高手的伯乐来赏识他,而被委以重任的不是小人就是庸才之辈。《陌上桑》实际上诗人想要突出表现的并非鲁秋胡,而是他的妻子,以其抗拒调戏妇女之辈来自喻自身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忠洁,借喻是诗词经常使用的文学手法。.人民文学出版社]

  (三)李白诗歌中“胡”之名物

李白诗歌中描写与自然事物相关的“胡”字也不在少数,其内容丰富广泛,与李白思想的兼容并包的开放性、丰富性、复杂性的特点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独特的自然物象是寄托作者情感的,诗人将真挚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现实主义的描写融合起来对“胡”之物象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描写,比如胡歌、胡燕、胡雁、胡星、胡月、胡鹰、胡孙藤等,除胡孙藤仅是事物本身的名称之外,其他都是“胡”的名词组合泛指外域的自然事物【10】。
诗人用来寄托自己的思念家乡的情感,李白《寄当涂赵少府炎》“目送楚云尽,心悲胡雁声”。[17]①当然,“胡雁”在李白诗歌中也有表示其他意义的,即“中国域外之雁”,“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李白《鸣雁行》【5】),[18]②诗人用“胡雁”悲惨的遭遇,比喻自己人生的坎坷,不仅有对胡雁一生命运的描述,也有对胡雁往来于南北之间颠沛流离的苦痛的刻画,除此之外,还有对其内心世界的展示,用胡雁的不怕寒冷,害怕弓弦来说明自己不怕奸臣,就怕当道的心理描述。李白的《山鹧鸪词》“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5】,[19]③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来看,它大概是李白在安禄山反叛之前写的,李白被人邀请去参加政治,进入官场,而当李白去幽州之后,发现了一件政治大事,那就是安禄山打算起兵造反,李白洁身自好,从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对于谋反叛乱的事情同样难以忍受,因此,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江南,写下了这首《山鹧鸪词》,来表示他反对谋逆,坚持本心的理想,“胡雁”便是李白的化身,这里的“胡雁婿”指的是何冒浩。“胡雁”在李白的诗歌中一直都是比较凄凉的物象,“秦云起领树,胡雁飞沙州”(李白《登新平楼》【5】),[20]④中诗人就是利用“胡雁”描绘勾画出一幅凄凉的晚秋之景,借此反映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却又无能为力的无奈和渺茫。李白诗中除了“胡雁”之外,还有“胡燕”的刻画,“胡雁”是入秋之后向南迁徙,所以是秋景之物,而“胡燕”是早春之物,本应该是带有某种希望之声的,但在李白诗中依旧有感人伤怀的忧郁感,“胡燕别主人,双双语前檐”(李白《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5】)。“胡星”是指“旄头星”,古代人认为旄头星就是胡星,每次当胡星特别明亮的时候就可能有战争会发生,在李白诗歌中也有以“胡星”来预示战争的,如李白《葪北门行》“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5】。[21]⑤诗人写到胡虏匈奴在北方横行不已,看着天上的胡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接着便是胡人对汉族中原发动了残酷的侵略战争,同时,诗人对汉族人民齐心协力反击胡人侵扰的战斗是感到欣慰的。李白诗歌中的借助天文天象叙事的除了“胡星”之外,还有“胡月”的刻画,“胡月入紫薇,三光乱天文”【5】,[22]⑥将战争与天文地理联系起来,用天象预兆显示安禄山的叛乱使得君王极其愤怒。.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四)李白诗歌中表示社会日常生活用品的“胡”

李白诗歌中除了胡雁、胡燕、胡星等自然物象的描写,也不乏有些许社会生活中物象的出现,如胡衣、胡语、胡饭、胡缨、胡床等,“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李白《侠客行》【5】),[23]①“缦胡缨”指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所使用的一种做工不那么细致,而且没有花纹修饰的带子,而这里的“赵客”是燕赵之地的侠客,慷慨悲歌的义士,可见,诗人李白对拯危济难的侠客的仰慕、对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溢于言表。诗人在此处是以别人的故事表现自己的志向,当时,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较为便利,经济发展也蒸蒸日上,商品经济也繁荣,唐代游侠之风的盛行与此大有关系,因此,不管是燕赵传统的多任侠,还是关陇地区的风习“融胡汉一体,文武不殊途”(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稿》)。“缦胡缨”侠客的装束,在李白诗歌中俯拾皆是,“拂剑照严霜,雕戈矍胡缨”【5】,[24]②这里的“矍胡缨”和“缦胡缨”并无二致。现代社会生活中所用的被叫做“马扎”“交床”“交椅”的工具,古时候被称为“胡床”,是一种可以随时折叠起来的较为便利的坐具,它在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处是直接描述的,“坐啸庐江静,闲闻进玉觞。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李白《寄上吴王三首其二》【5】,[25]③李白描写“胡床”之典型便是此诗,据说,这里有一个故事,三国时期魏国的裴潜做兖州太守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胡床,等到他死的时候,大家就把他做的胡床挂在墙上以作纪念,由此可见,“胡床”的确不是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睡觉的床,而是一种坐具。这样说来,联想一下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或许并不是诗人躺在床上照进屋里的月光,而是坐在屋外的马扎上看着月光思念家乡,况且这样说来,接下来的“举头”“低头”的动作才算合理。“胡床紫玉笛,却坐青云听”营造了一种极其美妙的意境。李白的遭遇以及其思想观念都有其丰富性、复杂性,他有匡扶正义之心,尚侠精神无处不在,但其痛恨小人,厌恶黑暗,便想逃离世俗丑恶,因此,尚佛是他心驰神往的,对僧伽之事也是梦寐以求的,“意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铁柱骨,手中万岁胡孙藤”(李白《僧伽歌》【5】),[26]④《太平广记》卷九六引《纪闻录》“僧伽大师,西域人也,俗姓何氏”,此处的“胡孙藤”据杨齐贤注:“胡孙藤,乃藤扙,手所执也”。“胡衣”“胡语”“胡饭”都是西域胡人的日常生活所见,“愁容受海色,短服改胡衣”“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顿”【5】,[27]①这两句诗分别是李白《奔亡道中》其三和其四,这首诗在后代对于李白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后踪迹的研究是很重要的依据,在安史之乱的乱局当中,诗人忧心忡忡,却无可奈何,于家,诗人与家人逃亡过程当中,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服,说胡话。于国,他想及早到长安见到玄宗,以解国家危难之际。李白一直心存爱民之心,对人民群众关爱、同情,但自己仕途不顺,无法在官场有个光明的前途,便不能为百姓的和平幸福生活尽一己之力,也感到惭愧自责,“跪进雕胡饭,月光胡素盘”(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5】,[28]②“雕胡饭”是箛米饭,在诗人眼里,山中老妇的这碗箛米饭像珍珠一样,心里充满了感恩、真挚,也有惭愧。.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五)李白与战事相关的“胡”

古代边塞的作为民族与民族地区相接壤的地区,常常发生战争,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中原地区与外族的战争也频繁不断,因此,李白的诗歌中与战事相关的“胡”字词语组合举不胜举。比如胡兵、胡马、胡霜、胡虏、胡尘、胡骄、胡头、破胡、斩胡、胡戎等。
胡兵、胡马、胡霜、胡虏、胡尘、胡沙等在李白诗中大多是写战况之紧急,“胡兵”是胡汉战争之中胡人军队和胡人兵士。“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5】在洛阳上空俯视一看,洛阳川里全部是胡兵,到处尸横遍野,这样就突出表现了胡兵对中原地区的践踏,对百姓的迫害。[29]③李白诗歌中含“胡兵”的作品大多是针对战事而作,李白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变,“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5】,[30]④其胡兵从边疆地区而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潼关之东,诗人对山河飘零感到忧心【11】。再者,李白与战事相关的诗歌也有描述闺中女子思夫的篇章,《秋思》“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5】”,[31]⑤从玉门关传来消息,胡兵在战争中稍有胜算,在家苦苦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在凉凉的秋意当中,悲苦万分,自己随岁月老去,却久久盼不到丈夫归来。李白诗歌中写“胡马”的有十余处,“胡马”首先泛指的是出产在西北民族地区的马,如“胡马奚车,罗列阶陛”“衙中坐困,空云胡马思归”,再者指胡人的军队,与“胡兵”一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安禄山反叛,百姓不得安宁,山河破败不堪,诗人同情人民大众,渴求和平,“幽州胡马客,绿马虎皮冠”(李白《幽州胡马客》)【5】,[32]①安禄山平时私自收养了许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义士,此处的“幽州胡马客”大概是安禄山手下的这些人。李白或许是历史上预示安禄山谋逆的最早的人,“幽州”是安禄山的根据地,李白在天宝十一年去了此处,见证了其嚣张跋扈,而此诗便是他离开幽州后写的一首其必然会反叛的预示诗。虽然他预示了其反叛的必然性,但是他并没有采取任何政治行动去制止,而是将这种必然性表现在作品中,这也许与他不得重用的遭遇有关,致使他对政治失去了信心,对盛唐昏暗的官场彻底就绝望,选择了明哲保身“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骄”在《汉书·匈奴传》中可见匈奴单于自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而胡者,是天之骄子,此处,也是指安史之乱的叛军。除了写安禄山叛变之外,“胡马”作品也有表现了羁旅思归,(李白《古风·二十二》【5】)“胡马顾朔雪,躞蹀长嘶鸣”,[33]②拉着客人离开的胡马,踩着犹豫的步伐,仰首嘶鸣,都十分舍不得家乡的雪花,“胡马”的犹豫不决,凸显出将士离别的悲苦。李白并没有投笔从戎,亲自投身军队,参加战事,但其写战事紧急的诗也毫不逊色,《塞上曲》“五原秋草绿,胡马一向骄【5】”,[34]③面对中原地区没有良好的对策来抵抗匈奴的情况,匈奴肆无忌惮地直逼长安,距离长安很近的五原,已经派驻了属于胡人的彪悍的军队,这也反衬了唐朝xxx的腐朽无能和黑暗。中国历代诗人大都感时伤怀,而壮志未酬、不得重用、看不惯小人当道的李白更是忧国忧民,他虽没有亲自投身战争,但他对战争的残酷惨烈看的极其透彻,对于战火中受苦受难的百姓,寄予深刻的同情,希望汉军大胜,将胡人匈奴赶出中原,人民过上安稳太平的生活,“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敌可摧,旄头灰,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李白《胡无人》【5】),[35]④这也是诗人爱国主义的表现。.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战争频繁,戍边将士永远不知道何时能与离别的家人团聚,诗人都是感性的,李白体会过家人离别的痛苦和思念,更是性情中人,因此,其诗歌中讲戍边将士思乡的诗篇也引人注目,上面提到过的李白《关山月》就写了戍边兵士的遭遇,将士与闺中女子互相思念的痛苦。中国古代战乱不断,而政治领袖为了双方和平相处,便有了联姻通婚以修秦晋之好的政策,而王昭君主动请缨出使塞外,嫁去遥远的异族他乡,不顾边塞北地恶劣的环境,以换来当时匈奴与汉族的和平安宁,时至今日,依然为人称颂,诗人李白极其敬重那些侠义之士,自然对这样的巾帼英雄也是大加赞赏和同情的,《王昭君二首》“燕支长寒雪作花,峨眉憔悴没胡沙”“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5】,[36]①北地匈奴的燕支山常年寒冷难耐,连草木都不生长,唯一能看到的花就是雪花,而昭君即使曾经美貌倾国倾城,在这样的地方,也是憔悴的被埋没在塞外了,诗人不仅仅是同情昭君,更是来自喻自己在黑暗的官场壮志未酬,才华不被赏识的牢骚之意,“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自古妒峨眉,胡沙埋皓齿”【3】,[37]②这首《于阗采花》中“胡”字有四五个,都是表示胡地之意,是李白诗中借美人昭君出使和亲遭到别人嫉妒,而埋没在胡沙当中的悲剧来比喻有才有志之士遭到小人排斥陷害而被贬斥,强烈表达作者对人才埋没的悲剧的愤慨之情。“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5】便是诗人渴望边塞胡尘清净的时候,长安草绿,等候和平。[38]③李白《学古思边》“胡地无春晖,征人行不归”【5】。“杀添胡地骨,降足汉营旗”(李白《胡无人行》)【5】,这两处都是描述边疆战场的战况之激烈。[39]④.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其与战事相关的“胡”字诗歌作品几十首,表示叛军的“胡沙”,诗人急于希望汉族军队胜利的“破胡”“斩胡”之类的描写一方面是李白渴求和平,厌恶战争,另一方面希望自己建功立业,拯救苍生,社稷安定是他追求一生的政治理想【12】。

  (六)李白诗歌中“胡”的疑问义及同音假借

李白诗歌中的“胡”字意义丰富,以上讲的都是“胡”与名词的组合结构,还有的“胡”字的实际意义表示“何”“何必”“干什么”。其诗歌中表示疑问语气词“何必”有近十首,大多是诗人的牢骚之辞,李白常常理想不得实现,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而借酒浇愁,《春日醉起言志》和《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这两首都是诗人借酒浇愁来抒发愤懑之情,“处事若大梦,胡为劳其生”?“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5】,[40]⑤诗人内心忧郁苦闷,觉得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又何必穷尽一生辛苦劳作呢?报国无门,除了独自叹息,又能怎么样。李白的思想丰富多样,集儒、释、道、纵横等几家思想于一身,其表现人生如梦,世事无常,还运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古风·五十九首》“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一更变易,万事良悠悠”,[41]⑥这里的“胡蝶”,现在写作“蝴蝶”,我们认为诗人在此运用同音字假借而为“胡蝶”。.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胡”字的文化意义解构

以上对李白诗歌中含“胡”字的作品进行了大致的分类,诗歌是文学,但是,文学现象归属于文化,一个时代的文学会反映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于思想道德观念的发展是何种程度,“诗仙”李白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盛唐时期的政治较为开明,经济较以往发达,思想文化政策也表现出其开放性,社会风气更是兼容并包,给各个民族的交流提供了空间,与西域外族的交流十分频繁,宗教文化也大量涌进中原地区【13】。探究李白诗歌的“胡”字作品的文化意义,与其思想文化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李白的思想文化观念产生于盛唐时期的土壤之中,盛唐时期的社会心态是追求理想、思想开放、追求自由,李白的思想文化有其时代的代表性,他的思想表现出与盛唐风气相一致的中国传统的儒家理想主义与道家的自由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一)“胡”的唐代与西域文化交流意义

1、唐代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及娱乐文化意义
李白诗歌中有很多处描写“胡”的地方,上面说过“胡”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演变很频繁【14】,伴随而来的也有其感情色彩的演变,盛唐时期文化交流极其开放,但李白诗歌仍然跟随匈奴自己的自称将少数民族称为“胡”,这体现了他尊重异文化的态度【15】,同时,也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李白诗歌中出现了很多“胡笛”,“胡舞”,在当时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活动。
2、民族风俗文化的意义
“胡姬酒肆”的描写是其西域文化的代表,此处以“胡姬酒肆”为例分析其文化意义。胡姬从异国他乡远道而来,带来了西域文化,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传播者,因此,胡姬促进了文化的“双边”交流,既给唐代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文化,也使西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时至今日,仍然是有意义的,唐代很多文人骚客通过描写胡姬形象,也为后世研究和认识西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16】。
首先,胡姬在唐代时期被商人当作物品买卖到中原地区,有的流落到市井,以独特优美的歌舞谋生,“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有的被王公贵族看中,带到家中,日日歌舞升平,有的是外族首领朝贡给皇宫。总之,胡姬与当时唐代社会的融入,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胡姬特有的种族文化和形貌、歌舞也满足中原地区的人们对西域外族文化的种种想象。[42]①但是,由于有些王公贵族太过沉迷于胡姬的歌舞之中,以至于荒废朝政。,2012,19:3-4.]
再者,胡姬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有着异文化的价值,胡姬作为女性,与中原地区的女性有着不一样的迷人的特征,“卷发胡儿眼睛绿,高楼夜静吹横竹。一声似向天上来,月下美人望乡哭。………。胡儿莫作陇头吟,隔窗暗结愁人心”“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她们容貌上的异域特征,眉目深邃,歌舞也受印度歌舞的影响,让人觉得既美丽又奇异,即使现代社会,人们对这样的异域风情也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关于胡姬被当作物品买卖,突出了当时社会私人贩卖人口的现状,人权得不到保障的恶劣情况。
杜甫称李白“斗酒诗百篇”,酒肆是李白诗歌中与胡姬一起描写的,其诗中的“胡姬”特指专门在酒肆里歌舞侍酒的外域女子,她们除了歌舞了得之外,酿酒也是一门绝活,因此,在唐代的长安城里,胡姬慢慢地与酒肆结合在一起,称为一个商家群体。“胡姬酒肆”大多都开设在城门路边,经常被作为人们送别友人的场所,不光是胡姬,酒肆所体现出的唐代的酒文化也有西域文化的影子【17】,“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可见,李白诗歌中仅是“胡姬酒肆”的描写就深刻体现了唐代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多元文化,诸如西域的服装、歌舞、酒以及语言、装扮等。对至今的中外文化交流也有重大意义【18】。
3、政治经济意义
中国古代,包括李白所处的盛唐时期,各族之间的政治和平对话就是基本上都是以“和亲政策”和“朝贡制度”展开的,因此,李白诗歌中的外族“胡”字的出现,恰好也是唐代通过和亲和朝贡得以见识到的留至中原的胡文化使民族之间的政治交流更加畅通,【19】李白的昭君出塞故事的描述便是这一代表。除了政治渠道的流通之外,唐代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各族之间进行商品贸易的经济交流,也使得中原地区的人们对胡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李白诗歌中的“胡”字对宗教文化的认识意义

在“胡”字作品的分类中,提到过李白的《上云乐》这首诗中的老胡,参证史籍中景教入华的记载和有关论述,“大道是文康之严父,元气乃文康之老亲”中的“文康”指的是西方胡人,“大道”“元气”指胡人创造万物的先祖“天父”,故李白的这首诗实际上是中国神话与基督教创世说相融合,说明基督教思想已经逐渐渗透到中国文学。这是李白诗歌中的宗教文化意义。除此之外,其“胡”字作品也有表现道家文化思想的,诗人的《古风·其九》运用“庄周梦蝶”的故事,加之浪漫的想象,表现人生如梦。李白的思想文化观念丰富复杂,他对佛教文化精神也崇尚,《僧伽歌》中僧伽手执胡孙藤,威正方严的形象也是诗人梦寐以求的,这体现了李白当时对传入中原的宗教文化思想的认同【20】。

  (三)李白“胡”字作品中的客寓文化及任侠文化意义

在前人研究李白生平世系的基础上,李白含“胡”字的诗歌中体现了一种客寓文化【21】,即李白一生居无定所,过着旅途生活,或许是其家世的缘由,也或许是时局动荡,无安身之所,如“跪进雕胡饭,月关胡素盘”,这是诗人李白宿五松山下时对山中老妇赠与的雕胡饭感激、感恩,对于一直在旅途中的人,别人授予的一疏一饭都万分感激,“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诗人内心的迷惘,苦闷无处诉说,在龙门客栈叹息,由此可见李白自身的客寓文化。李白诗歌中的旅途人生,对于后人研究旅游文化【22】也是有重大意义的。
诗人渴望在官场创出一片天地,清廉为官,造福百姓,但“胡沙埋皓齿”,即使如此,李白对于造福人民,匡扶正义的忠心从未动摇,他的含“胡”字诗歌中有很多“胡缨”的表述,这是侠士的装束,这是诗人的尚侠精神的体现,任侠文化在其诗歌中有大量的摄入【23】,诗人希望自己不能为官,但为侠士扶持正义。

  (四)李白的“胡”字作品开辟了通过文字认识文化的途径

文字是语言文化的载体,“胡”是一个能产性极高的词,从《说文》开始至今,“胡”字的词汇意和语法意义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伴随着其感情色彩褒贬义的演变,《说文》中是一个中性词,后来成为匈奴的自称,匈奴单于有“胡,天之骄子也”褒誉有加的说法,这是匈奴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保护,盛唐时期,是个重文化轻人种的时代,李白诗歌中也将匈奴成为“胡”,并大量描写,说明当时的民族文化交流是持有一种相互尊重的态度。“胡”发展到现在有“胡搅蛮缠”等,将“胡”和“蛮”相提并论,难免生出一种蔑视之意【24】。[43]①因此,通过“胡”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每个阶段人们的文化心理。榆林学院学报,2005,15(4):32-34.]

  (五)李白的“胡”字作品的现实意义

李白的“胡”字作品在边塞诗中不在少数,胡汉交战和安禄山反叛是主要题材,建功立业是诗人贯穿始终的主题。李白对政治官场的黑暗看的是极透彻的,胡汉交战中,胡军在局势中占有优势,诗人对国无良策,战无良将的朝廷极其愤恨。眼看战争结束遥遥无期,戍边将士思乡,闺中女子思夫,人民身处水深火热,诗人只能给予无限同情,无能为力的无奈和可悲使得李白郁闷难解。安史之乱中,“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静胡沙”便是扫除叛军,诗人对此信心满满,无奈却不得重用。诗人在官场深受小人排挤,被流放多次,虽心中有所怨恨苦闷,但建功立业的渴望和积极入仕的态度从未消弭,这是我们所得到的现实文化意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顽强的意志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理想追求【25】。李白作品中出现的外族日常用品传入中原到现在也有所用途,比如“胡床”在现在南方高型家具中经过改革大有用途。

  结论

李白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时局不稳,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前后差异明显,人心浮动,政治官场黑暗,小人当道,对外战争频繁,安史之乱的混乱,李白一生所追求的“济苍生”“安社稷”得不到实现,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其表现的文化意义丰富,其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影响至今,后人将他与同处唐代的杜甫并成为“李杜”,杜甫对李白诗歌的评价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本文通过对李白诗歌中含“胡”字作品的研究,李白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的思想倾向大概有两种,一方面,他渴望施展抱负,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但不得重用,另一方面,他在生活中游历四方,“斗酒诗百篇”,放荡不羁,桀骜不驯。仕途不顺,于是,他将生活寄于天地、自然、酒乐,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流传至今。仅是“胡”字诗歌就有近百首,文化意义丰繁复杂,“胡姬酒肆”“胡沙”“胡缨”“胡人”等物象存在于李白的诗篇之中,反映了诗人李白的理想追求、宗教文化、思想观念和当时社会政治的弊端以及战乱对百姓生活的破坏。同时,也突出了唐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开放性,与西域文化的的融合,使得唐代文化显示出独特的多元文化的价值,对今天的中外文化交流有重大意义,其客寓文化的旅途生活对研究旅游文化也有不可磨灭的意义,总之,李白作品中的“胡”字给后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汪艳菊.李白[M]五洲传播出版社
[2]乔永.“胡”字词义考[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2):113-115.
[3]乔永.“胡”字词义考[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2):113-115.
[4]高建新.”胡气”与盛唐诗[J]苏州大学报,2009,(3):72-73.
[5]熊礼汇评注:李白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白全集编年笺注[M].第一、二、三册,中华书局
[6]田峰.从唐诗看唐代胡姬酒肆及其文化[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4):129-130.
[7]孙立峰.唐代诗歌中胡姬形象的文化意义[J]学习与探索,1993,85(2):103-110.
[8]王力.唐诗中的胡人形象[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4(1):8-14.
[9]肖明明,赵义山.论秋胡戏妻故事中秋胡形象演变[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18-22.
[10]田金霞,杨颖.李白诗歌中的胡化意象[J]文化传播,2016,145-146.
[11]傅邵良.李白的个性意识和悲剧心理[J]唐诗研究,1996,21(1):55-61.
[12]吴振华.20世纪李白诗学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22(4):27.
[13]王定章.对李白诗歌的文化审视[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4:30.
[14][16]王敏.胡姬形象与西域文化的传播[J],2012,19:3-4.
[15]张军,徐彤,马世平.“胡”、“蛮”的文化说解[J]榆林学院学报,2005,15(4):32-34.
[16]王敏.胡姬形象与西域文化的传播[J],2012,19:3-4.
[17]谢建忠.李白诗中的西域文化考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6):54-55.
[18]邹淑琴.唐诗中胡姬形象的文化传播与民族融合的媒介价值探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4,(4):12-16.
[19]赵文润.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3(4):35-43.
[20]刘林魁.从“胡”到“梵”:汉唐佛教的文化身份转变[J]世界宗教研究,2014,(2):45-53.
[21](日本)松浦友久著,尚永亮译.“客寓”的诗思:认识李白的基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6):48-50.
[22]蒋志.李白旅游资源的开发[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9(3):52-57.
[23]廖悰.李白文化心理初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17-20.
[24]乔永.“胡”字词义考[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2):113-115.
[25]海滨.”唐文化与西域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呼唤[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3):3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9687.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2年2月11日
下一篇 2022年2月1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