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人性的异化

  摘要: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的成名作。历来人们对它的主题众说纷纭,不同于国外学者多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研究作品。本文主要从人物关系,尤其是家庭伦理关系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工业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异化。分别从人与他人、自我、社会几个方面来深入的探讨异化的表现以及异化的深层次原因。所谓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压抑束缚了人的自然个性将现代文明的罪恶和丑陋暴露了出来,这也表现这作者自己的道德观,呼吁着自然人性的回归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建立道德的评价尺度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母子关系;异化;伦理

  绪论:

整个西方自从二战以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经济结构巨变。人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倍感压抑,这也加重了人的异化感。而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从理性与情感、伦理与道德各个方面将人性的各个方面展示出来。而其中人性的异化更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劳伦斯的小说冷峻的直面现实对英国社会的各方面进行了理性的批判。这不仅对当时而且对现今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结合小说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以及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研究,将让人们看到遥远的世纪前的文学作品在东方这个陌生的土地上也将放出不一样的光彩。
不同于国外学者多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角度探讨作品的主题,国内作者更注重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去解读作品,更让作品找到了适宜生存的土壤,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整个研究中更多的是注重对异化原因背景的探讨,而本文更从异化的表现探讨并且结合原因和背景展示了一个被畸形母爱束缚的男子试图挣脱最终失败的故事,以及产生的根源,这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现实借鉴。

  一、《儿子与情人》中人异化的表现

劳伦斯作为世纪之交的一位杰出作家。F.R.利维斯称他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创作天才,英语文学的大家之一。”[1]同时他的一生也留下来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儿子与情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主要描述了矿工莫雷尔一家的生活,这与他本人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是自然伦理道德思想最好的体现。
劳伦斯出生于英国诺丁汉郡,他的父亲是一位煤矿工人,而他的母亲则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由于出身的阶级不同,父母二人基本上形同陌路。这一点贯穿于他创作生涯的始终,同时这一点在他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有明显的体现。劳伦斯本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就注定了他和别人的不一样,父母的每一次争吵与冷漠都会让他的心灵多一层防备与冷漠,因此与母亲的关系越来越近。至于父亲则当成是敌人一样的存在,甚至恨不得父亲死去。这种支离破碎的家庭关系贯穿在他的创作和人生当中。
在劳伦斯看来是社会或他人跟他对立,他认为阶级是一道鸿沟,人类之间美好的东西被他所吞灭。[2]这种观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作为一位着眼现实与人性的作家而言,他认为英国的悲剧就在于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丑陋,乡村被摧毁。而要打破丑陋的牢笼让一切重归自然就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工业文明使人性中最普遍最美好的东西发生了改变甚至丧失,夫妻之间没有真情,争吵不断。丈夫毁了妻子,妻子又毁了儿子们,儿子又毁灭了他的女人。由此下去,一代一代的恶性循环,正是人性异化的开始,敏感的作家对此感到十分的痛心,因此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从家庭关系、两性关系入手来探讨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希望以此唤醒自然人性的回归。在英国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性的扭曲,人的美好的自然的欲求得不到满足。人被异化成了与人性的和谐相对而言反面的异己力量而存在,劳伦斯在其自传体代表作《儿子与情人》中就从家庭关系入手通过伦理和社会道德几个方面不遗余力的批判了物质文明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的人性的异化,从而呼唤着自然人性的回归,而本文则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

  1.社会与人

社会对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作为社会的整体对个体人的异化,二者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在劳伦斯看来他怀疑物质财富的创造对人类所起的进步作用,认为物质文明有抑制人的生命本体,甚至是扼杀人的人性的危险,在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进步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已经成为了人类进步的最大的威胁,人被生存的世界所制约,最终走向了异化。
在《儿子与情人》中的许多情节来自于作者本人居住过的伊斯特伍德矿区的生活,书中的情节大多是取自与作者自己的生活原型,小说中保罗的母亲是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女性,而父亲是一个在下层社会挣扎生存的普通工人,阶级的极大差距虽然是他们不幸生活的开始,然而归根结底悲剧的根源在于这个被异化的社会折射到人身上就不言而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说开始的第一章讲述莫雷尔夫妇的早年婚姻生活,其中对他们所居住的矿区生活有过这样的描写,
“‘河洼地’随后取‘地狱街’而代之了。地狱街这一带全会些茅草屋顶,鼓鼓凸凸的村社,坐落在青山小巷的小河边。住在那里的矿工都在两块庄稼地以外的一些矿坑里干活。”[2]这一段著名的描写是对矿区环境的描述,过去的自然乡村已经被工业文明现代化所冲击,坑坑洼洼的地面以及小河给全书奠定了一个灰色的基调,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了些零零落落的成排的村社,这便是伊斯特伍德村的初始。
而后接着视野一变,写到“大约在60年前,情况骤变。从开始的河洼地到地狱街再到一场大火把地狱街烧的干干净净,新来的采矿公司于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住宅,远远看过去就像是几个大方块。原来的河洼地由开始到后来的发展就像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逐渐将触角从城市的厂房里伸到了农村,农村的自然环境被破坏。宗法制农村的原始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农民从劳动者变成了煤矿工人,原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生了改变,人与社会由和谐共生变得对立,人要获得生存就要不断地从大自然攫取,就要被这个资本主义社会所改变着。全书第一章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所了解,同时也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线索。贯穿了莫雷尔一家的生活也贯穿了一家几个孩子的命运。
还是在书中的第一章写到“最终,莫雷尔太太鄙视她的丈夫了。她亲于孩子;她疏于孩子的父亲。他已经开始无视她;他家已无新颖可言。她痛苦的对自己说,他这个人没有胆气。他在此刻感觉到事情已经成这样。[2]这一段描写的虽是莫雷尔夫妇的家庭生活,但是却形象的表现了夫妻之间的冷漠本该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却变得彼此敌视与冷漠,这是工业文明带给人的束缚,工业文明时期人成了机器的奴隶,作为一家之主的莫雷尔下井工作,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长时间的压抑让他不得不依靠酒精来缓解自己的压力,然而与他出身不是同一个阶级的妻子对此不够理解,夫妻之间没有感情的基础,或许曾经有过,如今也只是搭伙过日子。工业文明摧残了美好的人性与人情,这正是人性异化的一个表现,夫妻不是夫妻,生活不是生活完全是为了活着,这样的人生不问生存的意义,这正是社会对人的异化的表现。

  2.人与人

在《儿子与情人》中除了从直观的角度表现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与扭曲之外,还从更加细微的角度入手,从家庭关系的层面写了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夫妻间、母子间、男女间错综复杂的感情。
首先,从夫妻感情而言,由于一时的生理吸引而走到一起的莫雷尔夫妇当然是不幸福的,出身阶级的差异、性格的差异、爱好的差异、以及生活习惯足以令二人相互敌视,但是在莫雷尔的婚姻中,妻子没有经济能力只得依附着丈夫生活,即使在厌恶还是生活在了一起。从小的家庭生活给予了保罗很大的影响,让他对婚姻本身就有一种恐惧,因此在面对米里亚姆的示爱,以及以爱之名的拯救,他退缩了,从小的生活环境已经让他没有了完整的爱人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家庭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剧。
其次,从母子关系而言,这也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在《儿子与情人》张九禹先生的译版序中就写到小说中一共涉及到了三种“爱”:保罗与母亲的“俄狄浦斯之爱,保罗与米里亚姆的精神之爱、保罗与克莱拉的占有之爱。这三种爱极具破坏性,本身也是伤痕累累,这或许与父母残破的婚姻有关系。[2]其中保罗与母亲的俄狄浦斯之爱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然而作品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儿子与情人》刻画的是一个在畸形母爱束缚下挣扎着要走向精神独立然而却失败的故事。小说的开头追述了矿区的生活环境以及莫雷尔夫妇早年的婚姻生活,这似乎是一个背景,巨大的差异让他们之间没有丝毫幸福可言,直到儿子威廉、保罗出生以来一直是争吵不断。在莫雷尔看来孩子并不是自己爱情的结晶,对丈夫愈加鄙视,于是把全部的心血注在了儿子们身上。
张礼龙提出“经济社会地位也是导致他们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3]由于夫妻二人不属于同一个社会阶层,生活中的矛盾一触即发。莫瑞尔太太看不起她的矿工丈夫,不希望她的儿子们将来也被困在这种生活里,于是她尽自己的努力想要摆脱这种生活,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们身上。对任何企图夺走儿子的人如临大敌,因此间接造成了儿子爱情生活的不幸。因此出于本能的占有欲,莫雷尔太太对大儿子威廉的女朋友是横竖看不顺眼,在巨大的压力之后威廉去世,不得已的悲痛之后,她认识到自己应当关注珍惜活着的而不是怀念那已经不在了的,于是便将全部的目光投入到了小儿子保罗身上。由于从小目睹了父母生活的不幸福,保罗本能的对父亲有一种排斥而亲近母亲,从小体弱多病的保罗更黏母亲,甚至认为母亲蹲下身来头偏向一边的姿势美丽极了,在他认识了米里亚姆之后,还是不自觉得会用母亲来和她对比。而后来在认识了米里亚姆之后,少女的羞怯以及精神上的共同与理解让他一度想和米里亚姆建立起来亲密的关系,然而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
“他早已取下硬领和领带,光着脖子,现在打算起身去睡觉。他弯着腰去亲吻母亲时,母亲搂住他的脖子,把脸偎贴在他的肩上哭了起来,一阵抽噎呜咽完全不像她的声音,使他痛苦不已。”
“我受不了啦。我可以容忍别的女人——但不是她。她不给我回旋余地,一点儿回旋余地也不给——”
他抚摸母亲的头发,嘴贴着他的喉咙。[4]
这一段的描写是在母亲得知保罗和米里亚姆的交往之后的表现,完全不像是母子间的交往,而是情人之间的言语。保罗痛苦的向母亲表白自己并不喜欢米里亚姆。至此母子之间的关系就超出了一般的界限,甚至在保罗不更事的时候说过,多么想自己是母亲的大儿子,那样就可以看见一个更年强的妈妈,甚至幻想过在父亲去世后,和母亲一个保姆一个生活在一个大庄园,由此看出对母亲不一般的依恋与别样的感情是他人生走向毁灭的开始。甚至在文中有这样的描述,保罗送给母亲礼物时,母亲的表现宛如恋爱中的少女。[5]
这种畸形的母子关系似乎从一开始是就注定了保罗的悲剧,无论是和米里亚姆的精神之爱还是和克莱拉的占有之爱都带这母亲的影子生活着,所以保罗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工业文明的进步造成的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夫妻间没有感情,母亲依赖儿子,儿子憎恶父亲,和谐的人性关系失去了存在的可能。
最后,从情人之间的关系来看,保罗有过两段感情。初认识的是农场的米里亚姆,她们一家人都很喜欢这个健康有活力的小伙子,甚至让讨厌他的米里亚姆的两个兄弟也渐渐喜欢上了他,于是成了这个家庭的常客,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个姑娘或许和他是最合适的。相当的年纪,一样的爱好兴趣、以及共通的灵魂,这一切让许多个在农场散步的夜晚也变得美好起来。
在与米里亚姆的恋爱中,米里亚姆对保罗的感情显得更加炙热,也似乎更为主动,因此保罗似乎就有了随便发脾气的权威,过后又后悔不已,然而下一次又是周而复始的发脾气,米里亚姆则一直忍受他,但是她和保罗之间的感情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相爱,她厌恶任何来自肉体的接触,因此这一段并不和谐,不对等的感情终究是要破灭的,即使后来走投无路绝望至极的时候,米里亚姆来到他身边愿意与他结婚,拯救他,保罗还是毫不留情的离开了她。
这一切当他遇到了克莱拉之后就发生了变化,克莱拉完全不同于米里亚姆,她有活力而且富有激情。这一点吸引了困苦压抑的保罗,似乎他的压力着这里找到了宣泄的突破口。两人在同一个乔丹工厂工作,书里写道,“克莱拉疯狂的迷恋着保罗,一有机会,她就想抚摸他。”来自克莱拉的爱太过热烈与放纵,它让保罗忘记了母亲的压力,忘记了结婚,两人尽情的享受着来自情欲的烈火。然而与克莱拉的纵情声色终归让他回到了现实,他和克莱拉之间找不到一点精神的相同,这注定了他们之间最终也只得分手。[6]
在这场男女关系的角逐里,无论是与自己的母亲还是米里亚姆抑或是克莱拉,他们之间的爱都是完整的,最终没有得到理想的结局。因此学者万莉认为在《儿子与情人》中不仅表现了两性爱情,米里亚姆和母亲是保罗人生路上的导师,帮助保罗走向了精神上的成熟。[7]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工业文明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的和谐的关系,使人性变得萎缩,这正是人性扭曲、异化的根源所在。

  3.人与自我

在《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问世以来,对它的主题历来有很多争议,其中最多的无异于人的异化以及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其中也自然而然的包含着现代人对自我的发现与回归。在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不复存在,现代人在物质文明的影响下,出现了精神上的虚无感和空虚感。因此作者在小说中隐含的表现了对自我的发现与回归。
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保罗从小亲近母亲,加之体弱多病,因此形成了敏感忧郁的性格。在母亲的影响下对父亲有着本能的反感,然而作品中却多次透露出对父亲的钦佩,尤其是在保罗与米里亚姆分手之后,并没有按照母亲的想法真正的回到她的身边,而是与克莱拉开始了交往。这一行为隐隐约约是在证明着自己的男子气概,劳伦斯曾经在随笔中写道,我们的父辈们失去了本能中对生命之流和生命实体的控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父辈被母辈斗败的原因。[8]劳伦斯在这里也表现了对父辈们所代表的原力的肯定。表现在作品中具体现在作品中分就体现在保罗在母亲的的教养下被异化为“半男人”,同时也表现了对造成人异化、人主体性丧失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9]
因此书中的保罗一直在寻求摆脱畸形的母爱束缚,可是说整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与寻找的过程。在与米里亚姆和克莱拉两个女性的交往也是它自我救赎的一个部分,在米里亚姆身上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在教授法语课程和谈论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自我,在关于保罗和米里亚姆的描写场景设置多在农场、田野、意象也多是花和月亮、夜晚等,这都给这段精神之恋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可是仅仅有精神的恋爱是远远不够的,在米里亚姆看来,保罗并没有真的爱过她。
“一直——一直就是这样啊!”她叫道。“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就在争斗——你竭力要摆脱我。”
……
“从没有过!”她叫道;“从没有过!你总想摆脱我。”
“不是总想——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他争辩说。
“一直都是——从一开始都是——一直就是这样!”[2]
这是一段米里亚姆和保罗的争吵,在米里亚姆看来真正的爱情不是这样,彼此间相互慰藉更像是朋友为而不是恋人。而与克莱拉的交往中得到了肉体的欢愉,隐隐的包含着对平淡生活抗拒的刺激,然而他在克莱拉那里仅仅得到情欲的满足,在精神上根本没有办法沟通,最终也只得离开克莱拉,将肉体和精神割裂开本来就是不会得打幸福的,保罗在母亲、米里亚姆、克莱拉三个女性之间辗转、犹疑,带着对生命之流最原始的向往,渴望找到自己心中最和谐的生存方式,渴望发现在我,然而在母亲去世后,他离开了家乡去了城市,他仍然是迷惘的,寻找仍然是迷茫的,所有的一切都在迷茫中等待着探索。

  二、异化的深层表现:母子伦理关系的冲突和困境

《儿子与情人》有着丰富的主体内涵,但就在表现工业文明、机器生产对人性的异化而言,出来在表现人际关系以及人的迷惘,自我寻找的不可能以外,最深入的切入点就是它涉及到了伦理与道德的层次,这一点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具有讨论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也值得我们思考,如何做到伦理道德、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也是作品所要宣扬的一个观点。

  1.灵与肉的冲突

作为劳伦斯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讲述了一段畸形母子关系,同时也揭露了导致这种伦理困境产生的冲突。在保罗童年的时候,母亲莫瑞尔夫人对儿子的过分溺爱,家庭生活的不幸福让她将摆脱矿工生活的唯一希望寄托,同时大儿子威廉过世以后更是将全部的情感和关爱也倾注在他的身上。对于儿子保罗而言,母亲是他最亲的人也是他唯一的依靠,于是对母亲产生了强烈的依赖,而对母亲的依赖,让他变得犹疑寡断,影响了男子气的形成具有了女性的气质,最终这种母子关系阻碍了儿子保罗独立人格的形成。
而在这种母子关系投射到保罗的恋爱中的时候,导致他陷入了灵与肉的双重困境中,保罗对母亲的过分依赖让他无法和米里亚姆建立起来亲密的关系,在女友身边的时候总想着要回到母亲的身边,总觉得是在背叛母亲,似然有时候他也觉得苦恼无奈不已,但是他无能为力,而在于克莱拉的交往中这种状况依然延续了下来,不同的是母亲对此持不同意见,她可以忍受儿子和克莱拉在一起,而却是没有办法接受米里亚姆。在她看来克拉拉只是在身体上占有儿子,他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身边。而米里亚姆一旦在精神上占有了保罗,他就再也不会回到自己身边。
在母子关系的影响下,保罗并没有获得独立的人格,没有继承到来自父母的爱,因此在感情上也是层层受挫,一方面米里亚姆只需要保罗的精神,另一方面克莱拉充满情欲火焰的爱又让克莱拉着迷,但是难以获得内心的安宁。因此感情与肉体的分离,灵与肉的不和谐让保罗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与冲突中。
而这种冲突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工业文明使男子变成了机器的奴隶,男人们又在家庭上毁灭了女人的美好幻想,母亲们又将希望寄托自儿子身上,儿子又渴望在女友那里得到救赎与自我,于是这种畸形的人际关系最后会毁了每一个人。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到了一种类似于瘟疫的地步,让人生畏却又无能为力,在这里一切的挣扎都是徒劳的。就像胡亚敏说的,“保罗的成长过程以及他的情爱初体验都是人所面对的一种生存困境,一种来自生活的压抑。”[10]在这里灵与肉的问题被作家尖锐的提出来了,这也是作品深层次所要表达的内容,作者以此呼唤着这个时代灵肉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理想人性的复归。

  2.理智与情感

如果说作品更深层次要表达的是灵与肉的矛盾,那么另一个所要表达的方面就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和对立。工业文明对自然人性的扼杀、理性对情感的拒斥,是产生伦理困境的基本原因,也是母子关系之所以走到绝境的重要原因。
作品中莫瑞尔夫人受到工业文明的影响,轻视看不起自己不懂文化的丈夫,而健壮的丈夫也被资本主义矿场所摧残,莫瑞尔夫人在感情和心理上日益疏远丈夫,导致了两性关系的破裂。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儿子保罗过分依恋母亲,并在自己成年后的感情生活中再次陷入灵与肉分离而带来的冲突中。
所以,工业文明对自然人性的扼杀,理性对情感的拒斥,是将保罗与母亲置于林立困境的根本原因。工业文明的机械化、单一化,导致人对自然本性的背离,在这一趋势之下,家庭也难以幸免,保罗就会陷入母亲与父亲各自代表的文明与自然、理性与情感的不同伦理力量对抗中,不得不在父母之间进行抉择,在灵与肉之间辗转。[11]与此同时解释这种伦理困境之后的冲突才是作家所最关心的焦点,保罗的母亲深知儿子以后必然是要结婚的,但是却不愿意承认自己将要失去儿子的事实,在这里理智给情感让路了。情感的泛滥与理智的不节制最终让母子关系演变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这时候在母亲去世后,没有了情感支柱的保罗悲剧的结局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作品也就达到了它的批判的高度。
在这个被资本主义文明所主宰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仅仅是生存的关系,人甚至丧失了作为人的理性,在情感和欲望的支配下,一切都朝着与伦理和理性相悖的方向发展。灵与肉分离、理智和情感的分裂,都使得现代人的生存无比艰难,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迷茫。以至于一旦放任自己的欲望,不受理性的节制,最终只会走向悲剧和毁灭。
《儿子与情人》就是揭示了一个在畸形母爱束缚下的男子如何试图摆脱母亲的束缚,尝试寻找自我然而最终失败的故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非理性的胜利,是物质的胜利。这样的结局或许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然而却无形揭示了那个社会的生存规则,纵使不道德、不合理的规则需要打破,那也需要与之无休止的斗争。人是理性的动物,最终能找到与这个荒诞世界对抗的捷径,达到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三、异化的原因探究

  1.非理性文化视野下人的异化

20世纪以后的作家除了关注描写自然以外更加在关注人所生存的社会现实。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质的极大丰富都使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同时也加深了人在这样的大时代之下的异化感与陌生感。[12]再者,西方当代自然科学的成就也强化了人的非理性意识,虽然自然科学为解释人类社会的未知有重大意义,然而它却不能很好地解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类的关于精神的、情感的、道德的、信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就难以得到解决,反而加重了这方面的危机,因此人就滑向了非理性的深渊,走向了异化。
人的异化是20世纪西方社会典型的现象,也是一时代之社会精神的艺术表达,就之于文学来看则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它揭示了在这个工业化的社会人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与矛盾以及其产生的根源,从而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12]同时代有很多伟大的作家在其作品中涉及到了这样的主体,其中不乏一些经典之作。其中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没有从重大社会现实入手而是从家庭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伦理道德、感性与理性的角度入手揭露了在这样的社会中人被异化被毁灭,人主体性的丧失,从而将批判的眼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异化的原因

一个伟大的作家总是在他的作品中尽量的描绘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在其中隐含了他的个人特点和时代风貌,这就是体现在作品中的时代风格和作家个人风格的结合。作为他那个时代英语文学中的大家,劳伦斯无疑清楚的明白他的作品要表达什么。他的作品一直以细密而幽微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见长,在展现异化现象本身的同时也结合时代背景剖析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因此本论文虽然主要从家庭关系以及伦理道德的角度探讨了《儿子与情人》中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然而作者更加关注的是产生这种异化的深层原因。
(1).理性的缺失
首先要探讨异化的产生原因,首当其冲的是社会原因。在作家生活的时代,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兴发逐渐的成为了一个强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发生了变化,整个社会自傲、自大以及虔诚,这种精神在社会初期可能确实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作家,劳伦斯却敏感的看到了其中隐含的享乐主义、自私、人的异化等种种的弊端。[13]
这些另劳伦斯感到不可置信,因此他始终以自己的的态度探讨整个社会的道德。劳伦斯反对工业文明社会对人的束缚,他认为无情的工业化扩张虽然表面上一片繁荣景象,但却摧残了人类的本性。所谓的“文明”使自然人失去了生活的活力和自发性,暴露了现代文明的罪恶面。
因此他的道德态度指向明确的提出回归自然,人的自然欲求不受束缚的实现,但并不是回归一种无知的蒙昧的状态而是有理性条件下的回归,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理性的回归。工业文明、机器大生产使人终日困在工厂里劳作,人被束缚成了机器的奴隶,彼此之间冷漠相视,整个社会金钱至上。劳伦斯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因此他提倡一种自然的道德观。
(2).和谐自然伦理观的缺失
其次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在作品中表现在三个方面,而最根本的出发点却是上一代人不幸福的生活导致,父母之间不是因为爱而结合在一起,当激情消退之后,留下的却是无法弥补的生活裂痕,这种不道德的婚姻是作品中保罗悲剧的原因,也是导致他异化的原因。
因此劳伦斯从性伦理的角度入手,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出发表达了他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抗,追求一种和谐的性爱关系,追求灵与肉的统一。在他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作者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曾经告诫读者,他的文中有另一个自我。[14]
莫瑞尔太太是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女性,本身就有着良好的修养,在她的第一段朦朦胧胧的恋情宣告终结以后,在一场晚会上认识了莫瑞尔。莫瑞尔年轻充满了活力,于是这个年轻的矿工一下子抓住了盖特鲁德的眼光,他那浑身散发出来的活力与光芒让还是少女的她不禁的沦陷,于是他们陷入了热恋之中,很快就结婚了。而婚后虽然也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争吵开始了。本身就是两个阶层的人结合,双方又不想为了彼此而妥协,加之家庭经济状况的拮据,让彼此不得不面对现实。莫瑞尔太太也试想过改造丈夫,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这一段本不是由于相爱开始的婚姻,仅仅是因为生理上的吸引,外貌的喜欢而走到一起,两人没有精神的共鸣与相同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搭伙过生活,这样不和谐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父母的关系影响到了孩子们,威廉的恋爱失败,最后在压力之下走向了死亡。保罗的两次恋爱最终也都无疾而终,与米里亚姆有爱无性的爱情,与克拉拉有性无爱的恋情。或许这都不能称之是爱情,而是一种反抗与尝试,然而在母亲的压力之下最终走向失败。就像劳伦斯在散文《性与可爱》中写道“性与美是不可分的。”[15]只有二者结合才能达到至美的境界。
所以,书里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幸福的,而悲剧的根源就是莫瑞尔夫妇的结合开始,无爱的婚姻是家庭悲剧的根源,是一代代走向毁灭的导火索。所以,劳伦斯在作品中警醒人们作为人的自然欲求,性不应该是被压印的,它是一种崇高的,庄严的理性主义,是人的自然属性,然而一旦当人的社会属性压倒了自然属性,它就变成了一种不道德的存在。因此他呼吁的是和谐的两性关系,提倡人摆脱束缚回归自然本性,走向道德的人性达到灵与肉统一的境界。
(3).个人性格缺陷
这种异化除了社会原因和家庭伦理缺失以外,另一个需要探讨的就是个人的原因,作品中涉及到的最主要的人物就是保罗和母亲,也是作品的主人公。
在年轻的时候母亲被莫雷尔健壮的体格和漂亮的外型吸引,于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后发现生活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可是她已经没有了退路,还要依靠着莫雷尔生活,可以说她软弱自私。而在这样的教育长的中的保罗理所当然的继承了母亲的性格气质,然而比起母亲又多了一份艺术家的敏感和忧郁,从深层而言这也是一种懦弱,面对米利亚姆不敢爱,面对克莱拉迟迟不敢下定决心,这也就决定了他只会和母亲相拥取暖,而没有走出来的勇气。
仅仅的待在自己以为安全的角落,不去审视打量周遭的世界,保罗和母亲一样,不敢走出去。而保罗比起母亲好的一点是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然而却无能为力,这也徒添了他的悲哀。因此性格的缺陷和气质也是异化产生的重要原因。

  结论:

从家庭的角度入手揭示现代社会的病态和畸形以及产生的根源是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而这一切又集中通过人际关系特别是男女关系来反映。并且从深层次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也表明了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已经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而毫无觉醒的现代人则是一步步走向更加沉沦的深渊。
因此作品的意义就不仅仅止步于探讨了和谐的两性关系对构建美好人性的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意义,工业文明使人的生存本来状态受到了威胁,不得不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环境。再者劳伦斯在作品中寄予了自己的道德理想,呼唤着和谐的两性关系,灵肉合一的理想生存状态。这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重拾社会道德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亚辉.浅析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2]儿子与情人(戴.维.劳伦斯)张禹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3]《近期中国劳伦斯研究一览与国外研究动态》周洁-《山东外语教学》-2004
[4]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儿子与情人》M陈文廷刘文澜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
[5]《浅析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王亚辉;-《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6]闫丽华《谈〈儿子与情人〉中人性的异化》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7]万莉.劳伦斯自我的成长与“柏拉图式恋爱”的关系—《儿子与情人》的人物形象分析河南大学学报
[8]劳伦斯《劳伦斯随笔选》〔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外国文学史(欧美卷)朱维之南开大学出版社
[10]胡亚敏.理智与情感在现代文明中的撞击—读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11]外国文学史辅导与习题集唐红梅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12]外国文学史(下)郑克鲁高等教育出版社
[13]论D.H劳伦斯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的冲突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二期杜隽
[14].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劳伦斯书信选》M刘宪之乔长森译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15]《劳伦斯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5月1日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9709.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2年2月12日
下一篇 2022年2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