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摘要

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班会课属于一门特殊课程,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来实现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和促进这一目的,对班会语言的合理恰当表述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德育作为五育之首,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使其成为每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并与人类社会共存。当前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德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融合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学校教学教育工作中,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学校工作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保障和促进作用。学生在学校受教育期间,小学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时段是学生人生的起跑线,是其受教育的起点,小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是否成功,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对其个人成长有重要影响,还会影响到社会未来的发展。故而本文将探究小学班会语言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分析其作用。笔者于M小学执教多年,观察并实践大量的班会课,深入探究了不同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故而以M小学班会为例进行研究,使文章具备更强的实效性。

文章以M小学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以及问卷访谈法四种研究方法,借用弗兰德斯课堂师生互动分析系统,从教室语言以及学生语言两个方面出发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文章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方法以及研究思路,奠定全文基础;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与理论,明确了班会语言、教师话语、德育的概念以及认知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十大教育法则的理论;第三部分为对M小学班会课班会语言的调查,在充分调查后,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班会课师生语言情况及对德育的影响,且对个案样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描述;第四部分分析了班会课班会语言德育功能偏低的原因,包括宏观原因、教师层面原因以及学校层面原因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建构基于德育功能小学班会语言的实践策略,同样从三大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充分的结合,既有助于提升班会语言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对广大教师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师生话语;班会语言;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高质量的的班会课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有其独特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适应当前学生高素质道德需要,我们应该对内容和形式上古板过时的传统班会课进行创新。班会课的有效实施能发展学生各项潜能的、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班会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老师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学校班主任,管理好班级,与学生积极沟通,提高学生的兴趣,解决学生的问题是其重要工作职责,班会课就是班主任有效管理班级的主要途径之一。班主任通过在班会课上布置班级工作,解决班级存在问题,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近况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交流。在执教期间,笔者发现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依然有部分老师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补习文化课程,也有老师会利用班会课对学习下降、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诸如此类的传统班会课存在不少弊端,没有起到班会课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对班会课产生厌恶情绪,使得班会课不能发挥其原有功能。当前,依然有不少学校将班会课作为每周布置任务的课,在班会课上随意安排事务,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根本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学生的根本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我们应该对曾经批评式、任务式的班会进行调整,变为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主,从学生角度出发,把从前对学生没有积极作用的班会课转变为推动学生发展的班会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政策的不断推进,对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需要对德育课程进行课改,不能忽视班会课,而当前班会课存在的诸多弊端使得我们必须要对班会课进行反思和调整。由于班会课调整的方法和途径较多,在进行了丰富的相关知识阅读和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师生话语交流是目前教学活动最主要的方式,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显著,因此本研究以班会语言及班会课上师生话语沟通为途径,通过改进班会课上老师的话语来提升班会课质量,促进班会课与学生自身的发展。

2.研究意义

本文的探究具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实践意义:

(1)本研究能为以后更好的组织小学班会课,提升小学班会语言等小学教育活动提供实践指导。具体而言,分析班会课上教师的话语,寻找提升教师话语水平、促进师生相互了解、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的方法,进而实现完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2)本研究能以点及面的为教师提升教学话语方面的技能提供指导,为教师德育教育工作提供语言借鉴。具体而言,为顺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有效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在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满足师生有效沟通需要,需要对教师话语进行分析。在教育过程中,核心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需要话语作为其媒介,因此老师和学生的话语交流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本文为更好的了解教师教学语言风格如何形成,提升教师整体教学话语,从多个层面出发,提出在德育功能小学班会语言的基础上构建其实践策略。

(3)本研究有助于为学生营造更有内涵的素质教育语言环境,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具体而言,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和学生自身发展。同时,研究学生的话语能更好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述特点和思维特征,与助于掌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规律,深入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处地位,以便于教师更好的运用其XXX话语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素质教育语言环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其二,理论意义:

(1)本研究能够为小学班会课语言分析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具体而言,随着当下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理论现代性和科学性也更强。虽然关于教学的研究极多,关于班会语言的探究也较多,但是将班会语言与认知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结合起来研究的则偏少,且没有形成体系,故而本文的探究可以帮助教师系统的了解班会语言的理论。

(2)本研究能够充实在小学领域关于德育语言的相关研究。正确引导学生德育品质发展,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和自理能力,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同时能促进班集体的自我管理。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1)班会语言的相关研究

通过查阅丰富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当前对班会语言的相关研究大多为探究性研究,包括班会课上教师语言特征,教师语言的作用等探究内容。以下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

Vivian[Vivian.PartnersinPedagogy:CollaborativeTeachingforBeginningForeignLanguageClasses[J].ForeignLanguageAnnals,2018,32(1).](2018)对教师语言进行了概念界定,同时提出教师语言应具有的三个特点:其一,语音上应由一定延长和停顿,发音上尽量不要使用缩略词、不定代词或习惯用法,多使用基本词汇;其二,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就句法结构对语言结构进行合理调整;语速应缓慢且低于正常水平,同时句子使用应严谨且在句法使用上多用从句比较;其三,教师应处于主动地位,控制话题能力要强,能把控课堂整体进度,以耐心讲解的方式传递信息,同时以提问方式获得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和想法。以教学对象即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教师的话语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使得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和输出能力不断提高。若教师话语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则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同时也失去了教学意义,反之,若学生接受能力远超教师话语,则不能激发学生想要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话语水平应在符合学生实践需求基础上略高于学生现有接受水平,以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则认为教师话语需要一定重复,因为必要的重复能凸显出教学重要部分和困难部分,能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话语的个性化不可或缺,即教师话语不能是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应该因人而异,根据教师的专业能力、语言表述水平和个人性格特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2)小学班会德育教育的相关研究

当前开展以班会的形式进行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各种研究很多,然而每个研究者因其角度不同而重点方向不同,有的是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研究,有的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开展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者中有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如:

Mihalek[Mihalek.Timingdifferencesinreadspeechandspontaneousconversation:English,Japanese,Korean,andMandarin.[J].AcousticalSocietyofAmerica.Journal,2016,130(4).](2016)的观点是立足于同学们未来发展的视角,班会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的。首先,其能把学生从思想层面进行统一,让学生认识更加的深刻明白;其次,能在道德情操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培养,进而建立积极健康的舆论观点;再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其研究还认为,小学是孩子们一切发展的初始阶段,积极良好的主题班会的坚持开展,在对学生的自身教育、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Mohamed[Mohamed.AnovelmethodoflanguagemodelingforautomaticcaptioninginTCvideoteleconferencing.[J].IEEETransactionsonInformationTechnologyinBiomedicine,2017,11(3).](2017)的观点则是,班会的一种非常好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媒介,在班会的开展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不同形式或方式的班会及相关的活动,可以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素质教育,如此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Crawford[Crawford.Fromdialoguetomultilogue:adifferentviewonparticipationintheEnglishforeign‐languageclassroom[J].ClassroomDiscourse,2017,2(1).](2017)的研究同样表明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主题班会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班主任对半径的管理及其相关能力的提升,同学们积极、快乐、健康成长等方面。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多部门的学校是不太重视主题班会的,就此基本上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或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仅仅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德育教育的目标,基于此必须就此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并切实改变。

(3)班会语言与德育教育关系的相关研究

在欧美等国家也有一些研究者就班会语言和德育教育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开展相关的探究,然而大部份为浅谈则止,从全局来看,德育教育和主体班会之间并没有显著的融合意向,因此在开展班会语言和德育教育之间的相关研究也是非常少的,在这一点上相关研究有代表性的包括:

Medina[Medina.Jones.Conversingcooperatively:Using“mini-conversations”todevelopconversationalknowledgeandskill[J].CommunicationTeacher,2016,31(4).](2016)在研究论文中就班主任的语言形式和德育间的关系进行了解析。表明丰富多彩的语言往往对同学们的视野拓展有很好的帮助,一定程度上能较好的促使道德内化。亲切和蔼的言语则能帮助同学们脱离忧愁,有助于其敞开心扉,有效的解决道德、情感等方面的不良情绪和状况。

Frank[Frank.Socialstrategyuseandlanguagelearningcontexts:AcasestudyofMalayaleeundergraduatestudentsinIndia[J].System,2015,43.](2015)则表明不同同学在其认知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其有积极、消极两面,一些情况下还是摇摆不定的,从言语上来说一些同学表达出来的东西比较片面或狭隘,一些同学则仅仅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进行人或者事物的评价,一些则附带极重的感情色彩,在分析判断上根本谈不上理性。如此,班主任这个时候就要以合适的语言对其开展总结,并逐步的对同学们这些进行指出或引导,让其能够客观理性的了解认识事物,最终实现德育教育和道德提升的目标。

Jorge[Jorge.TeachingEnglishintheLanguageLaboratoryandItsAchievements[J].LanguageLaboratory,2017,7(0).](2017)的观点则是学校中的生活就同学们在道德形成和发展中是有独到的位置的,因为老师们的言语几乎满布学校的任何角落,其声音是充斥着同学们几乎所有校园生活的。因此,这种情况下老师们的语言就同学们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不难看出,对语言应该也必须提升到非常高的高度,如此方可更有利对同学们的德育教育。

2.国内研究现状

(1)班会语言的相关研究

在我国就班会语言的研究已经比较多了,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基于理论出发的,在这类研究中非常典型的包括:

贺爱琳[贺爱琳.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8):119-121.](2014)认为在班会中老师的言语是具有很高的可接受、可理解性的。同学们是老师教学的目标,老师的言语是对其进行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加深的,同学们的接受、输出这两方面的能力是不断的循环往复、循环提升的过程。若老师们的言语已经远远高于同学们的接受、理解范围那么就没有任何教学的意义了,也达不到任何目的,反之,若老师们的言语太低于同学们的接受能力,如此同学们又会对学习没有任何欲望,因此老师们在教学时其言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做到稍稍超过当下学生的水平,也就是说要尽可能的接近同学们的最近发展区。

柳百萍[柳百萍.叙事班会的理解与设计[J].中小学德育,2017(10):52-54.](2017)的观点是语言是有两个极为重要作用的。1、以语言揭示世界(通过语言在大家心中描绘出世界的形象),2、以语言构筑自我(通过语言形成自我形象)。在师生之间,语言确认的确实存在的,如此教育方可开展,以班会上的适当引领,在同学们的教育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陈晓磬[陈晓磬.高中主题班会课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2016)从全局的角度就老师语言的实质进行了总结: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用到的语言就是教师语言,其在表达形式上分为口述、书面两种。教师语言于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是绝对性的,因为老师的职业性质就既定其语言是富有极强的工作属性的,因此其语言能获得效果就决定了其工作的成效,由此可见教师语言的作用。班会课是具备其独有的特性的,适当的语言在这堂课往往对同学们有极大的帮助和提升。

(2)小学班会德育教育的相关研究

在我国小学阶段的教育,班会课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对同学们开展德育教育,基于此非常多的研究也是侧向于此,其中的典型代表有:

刘涛[刘涛.主题班会如何走出表演化误区[J].班主任,2013(09):5-9.](2015)认为在学习德育教育时,主题班会其作用和意义显著。第一,以主题鲜明、内容生动、形式各异的班会,所在班的所有成员可以尽可能充分的开展思想交流,并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第二,同学们于班会上的沟通、探讨、活动的参加,就其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都极为有益,无形中就提升了其综合素质。第三,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能有效的对科学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因此,主题班会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同学们的帮助和益处是毋庸置疑的。

李祗辉[李祗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主题班会的有效设计与实施策略及措施[D].重庆师范大学,2015.](2017)的研究表明,有目的性、针对性且全面周全的进行设计、组织、执行的主体班会其作用远胜于流于形式的德育课程,其具备其特殊性。

闫金娟[闫金娟.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2016)发现尽管几乎所有学校在德育工作方案中都列出了主题班会,然而因为去内容空洞、目的性不强,乃至有一些还在沿用以往的流于形式的方式,在主体确立时非常的随意。而在执行的时候相关的保障制度缺失,如此致使班主任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不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样的主题班会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或者是收效甚微。

(3)班会语言与德育教育关系的相关研究

在我国和班会语言和德育教学存在的关系的研究和资料都非常少,在尽可能查阅所有资料的基础上,发现有以下研究者的研究具有代表性:

程兴火[程兴火.德育主题班会实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2017)指出需要由理论上就教师语言在同学们德育教育及发展上探究其本真,进而为具体实践时为教师语言有助于中学生道德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策略。并基于教师语言的自身属性为基点,站在语言为人这个生物体本性的高度,进而探究在道德教育中其所具备的特性及其价值。另外,还指出道德教育是能很好的体现在语言上的,其和教师语言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教师语言是能够非常好的帮助道德发展的。

刘俊梅[刘俊梅.初中常规班会课程化实践的审视与反思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2018)的观点是以生命个体的全方位良好的发展,进而达到就幸福生活追寻和向往,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说,德育教育也要基于此,进而让人及其生活是完整的,重视“同学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其意义。德育教育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其在对语境方面的也要深入的思考,认识其作用和意义。对德育语境的深入探究对德育获取的成效的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的。

徐佳[徐佳.让班会语言“动”起来[J].班主任,2018(03):51-52.](2017)指出道德语言作为德育最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就道德语言描述成一种重要的德育形式,即道德劝解、沟通、独白。同时也着重表明当处在不同的道德层面和阶段时,应用对应形式的道德语言从而达到期望的效果。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文章主要分为六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方法以及研究思路,奠定全文基础;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与理论,明确了班会语言、教师话语、德育的概念以及认知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十大教育法则的理论;第三部分为对M小学班会课班会语言的调查,在充分调查后,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班会课师生语言情况及对德育的影响,且对个案样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描述;第四部分分析了班会课班会语言德育功能偏低的原因,包括宏观原因、教师层面原因以及学校层面原因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建构基于德育功能小学班会语言的实践策略,从宏观层面来说,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入XXX理念、在适应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调整;从教师层面来说,需要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探讨立德树人理念下构建学校班会课德育模式以及反思德育语言的育人效果;从学校层面来说,需要分析小学班队会德育语言使用语境、开设讲座融通班会课德育语言的话语方式以及鼓励教师改善课堂教学语言。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以及案例分析法进行探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M小学低年级、中年级以及高年级各年级部的班会进行观察,分析班会语言中存在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1.班会语言

班会语言分为两个分支体系,一是在班会上教师的发言,二是在班会上学生的发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之间的话语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去看待:前者表示教师和学生的口头发言。其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就是教师的发言。教师倾诉的对象是特定的,包括学生、教学目标以及任务。教师发言的内容和任务也是特定的,时间也是受限制的。从后一角度来看,教师的有声话语,也就是口头上的发言就可以称为教师话语。然后,教师在上课中并没有发出声音的表达也算,诸如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板书、神情、眼神以及手势仪态之类的。这些话语所传授的知识有三类,有在教学活动中讲解的与该科目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培养他们相关能力的技能知识;还有在课上为了实现授课目标而对学生进行管理时所使用的话语;也有一些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所使用的话语。一句话概括就是所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说的话都是教师话语。本文的通过弗兰德斯的互动系统去分析小学班会上师生运用的话语情况,其中将重点研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口头话语,最后揭露出呈现出这种师生话语情况特征的内部原因。

2.教师话语

尽管班会课是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的,但较之地位,教师的话语更胜一筹。教师话语是说在上课时,教师运用来传递知识、管理课堂活动的实现整个教育过程的语言总称。教师话语可以根据课中话语的使用节点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课堂话语——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为了达到语言操作功能体现的目标而根据不同的项目、环境、环节所使用的不同语言。譬如刚上课的时候,问候学生以及打开话题所使用的语言;又比如在讲课时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所使用的语言;又比如课间休息前后的过渡语;再比如除了知识讲解之外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以及提示语等。

(2)交流话语——在课堂里,教师在和学生交流讨论学科知识时所使用的语言。

(3)反馈话语——教师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所做出的评价以及反馈用语。

教师话语不仅体现了一名教师在管理课堂上所保有的个性和科学性特点,还体现了一名教师所遵循的教学理念以及教育方法。教师话语在教学活动中的课堂组织方面有着讲授和示范性双重功效,学生的学习受这两种功效的影响之大不可忽视。因为教师的话语是管理和指导教学活动的重要纽带,它的有效性将对教学效果的高低以及学生利用课堂获取知识的效率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好坏完全会受教师在课上所使用的话语是否恰当的各种影响。除此之外,不管是教师话语的质量还是数量情况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当我们在进行关于教师话语方面的探讨时,预先了解到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教师的社会地位一般是说在教育、权力以及知识三个指标所构建的共同作用的体系中教师所占据的位置以及所产生功能。通常,某种具体的社会权力体系和制度决定了某种知识的产生,并且这种权力体制还会限制知识在生产时的统治性以及规范性功能。权力机构通常会为这个社会建立独特的知识框架,并且利用这些框架知识去影响社会,比如它的理念、意义和价值观,最终通过传输这些理念、价值观以及意义去掌控群众的思想以及行为表现。

教师话语拥有独一无二的重要影响力,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话语不同的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每天都会传递给学生不同的知识,也因此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榜样形象,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语言上都会被学生效仿。教师除了给学生传输知识性语言,还会对学生传输教育性语言,学生能够通过他们的话语得到感染与鼓舞,因此他们的话语所产生的功效远大于其余话语的功效。

3.德育

德育是拥有社会性质,将与整个人类社会共存亡的每个社会都会有的教育现象。德育的历史性特征决定了它会跟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社会具有阶级性,那么它就有阶级性;如果这个社会具有民族性,那么它就有民族性。除此之外,德育还拥有继承性,因为无论它怎样发展变化,它的基本原理、原则以及内容、方法都必然具有共同性。对学生做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就是德育的。思想教育就是说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政治教育就是说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上的理念与信仰;道德教育则是说要发展学生的道德水平。

德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特指在校德育。在校德育是说教育者依据这个社会和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方面的指导的过程,这种指导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以及系统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学生能够热情参与,积极践行与配合,如此才能达到社会统治者与阶级规定的品德标准。广义的德育是不仅包括学校德育还包括社会、社区以及家庭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的品德、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与影响。

(二)相关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让·皮亚杰,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一部在全世界被认为是20世纪发展心理学方面的最为规范的理论。那么什么是认知发展呢?它是说一个单个的人在出生之后就开始了一系列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这一适应过程中,他在认知事物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处理能力上都会发生改变。道德方面的认知理论是认知发展理论的不容小觑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道德认知呢?它就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规则以及道德规范方面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大部分学者对皮亚杰在儿童道德认知方面的研究都很重视并且对他所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普遍吐露出了溢美之词。皮亚杰在对4到20岁的儿童进行研究时,运用了蕴涵道德批判的对偶故事,并且他依据研究的结果,把童年时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如下3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0-5岁)。顾名思义就是在评判行为是否道德之前的阶段,行为的结果是直接给予儿童的。在这个时候,儿童在认知上并不守恒,对于规则会约束社会这一情况也并不理解。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所谓他律就是说儿童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的时候,不会以自己的认知和思考为判断标准。它有四个特征:一是儿童严格对待规则和规范,他们相信权威,不去改变;二是在评判某一行为是好还是坏的时候,仅仅依据后果而忽略做这件事的人的出发点;三是把惩罚当作天意,并且把惩罚看作在客观世界里去维持道德秩序的一个措施,甚至他们认为应该严厉惩处不道德的行为;四是他们认为遵从成人所制定的标准和规则是一种义务,他们很乐意单方面地去遵从。

(3)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所谓自律就是说儿童在进行道德评判的时候所依据的标准是他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把社会的标准吸收并融合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标准。这个阶段也有四个特点,一是理解到相对规则概念,发现规则是能够改变的。他们认为规则既然来自于人们共同作用而建立,那么按照大部分人的意愿去修改则是可以的;二是在评判一个行为是好还是坏的时候,重点依照人的主观动机以及意图,而不单单是后果;三是渐渐学会运用公平的标准也就是互惠互利的人际氛围。不仅要考量自己的利益,还要考量别人的利益——自律道德的中心观点;四是提倡温和又合理的惩罚,不仅要有逻辑性,还要配合特定的行为,对所犯下的错误带来弥补性作用。这个年龄阶段恰好是小学阶段,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运用符合这个阶段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的话语。

2.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中有一个基本分支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表达了培育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是苏联学校的重要任务。这一观点既迎合了苏联社会的需求又迎合了他自己的实践。这一理论重点关注人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其中,德育主导着人的全面发展。他还针对德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要想培养好i是人的基本品德,就必须从孩童的幼年时期开始抓起,促进他们养成优质的道德习惯。比如爱护祖国,爱好人民,爱好劳动的情操;再比如关心和尊重他人的同理心;又比如遇事思虑周全,顾全大局的处事观;其次,要培育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所谓道德情感就是一种对待不同现象以及事物的态度,既包括敏感性,又包括同情心,还包括义务感;再次,培育儿童形成坚定不移的道德信仰。他认为道德信仰是德育的基础,德育能否取得巨大成效是与道德信仰是否足够坚定成正相关的;最后,德育的关键任务是培育儿童形成远大的道德理想。因而教师如果要在班会中使用语言去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就一定要以德育的内容和任务为出发点去实行教育。

三、M小学班会课班会语言调查

(一)调查设计

1.设计方向

此次研究主要是探究小学班会课堂上教师的话语情况,以及教师话语对学生德育的影响。通过观察法,在以弗兰德斯的课堂教学师生语言行为互动分析系统工具的基础上,对M小学班会课堂上是升华与情况进行了记录与观察,之后分析教师不同话语对课堂的以及学生的影响。同时在记录之后随机抽取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深入挖掘其特征,总结出其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2.设计工具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主要用对对课堂的分析与观察,该种分析工具能够对课堂进行定量化分析,具体是通过对这套代码进行记录,对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行为进行调整,对课堂上教师的行为进行分析,再分析对学生的影响,最后能够为教师教学效果的改进进行改变。

依据弗兰德斯的理论,可以将课堂上的师生话语分为10中类别,从0到9共10类,如表3-1所示。其中,教师对学生所用的话语代码为1到7,教师本身的话语状况用8与9代替。当然,在课堂上还有另一种情况,便是很安静或者极为混乱,导致难以进行记录,故而用0来表示。在进行观察时候,笔者每隔3秒钟对教师话语以及学生话语进行记录。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再则,课堂教学师生话语的分类标准如表3-2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另外,因为对师生话语进行编码时候,必然会出现界定不明确的情况,或者在3秒之内出现多种情况,故而需要界定优先原则,其编码优先原则如表3-3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二)M小学班会课班会语言研究准备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M小学6节班会课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年级段、中年级段以及高年级段各选择两个班级,二年级两个、四年级两个以及六年级两个。同时选择三位女教师、三位男教师以及一位专家型教师和五位新手教师进行观察。观察时候主要以课堂数据作为基本,且随机抽样进行比较。其中教师样本资料描述统计表如表3-4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学生样本资料描述统计如表3-5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2.语言类别统计表

根据课堂观察所获得资料,从教师话语的不同情况来分析教师驱动及学生驱动,其中师生话语类别统计代码如表3-6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三)样本的统计与分析

1.总体样本班会课师生语言情况及对德育的影响

对6位教师(总体样本)班会课师生话语的累计进行分析,在这6节班会课上,总共出现了1类话语90次、2类话语314次、3类话语143次、4类话语1023次、5类话语1320次、6类话语735次、7类话语26次、8类话语1488次、9类话语59次、0类话语619次;教师话语总次数3651、学生话语总次数1547次。具体话语次数如表3-7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其中总体样本中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比率表图3-1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而总体样本各项师生话语比率如图3-2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结合以上图表进行分析,在教师话语方面,次数出现最多的是第5类话语,其次就是第4类话语,再次是第6类话语;在总体话语中,第1类话语、第2类话语、第3类话语、第9类话语普遍较少。而从学生反映情况来看,教师用“表扬”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效果相对较佳。

2.不同年级班会课师生语言情况及对德育的影响

不同年级班会课师生话语次数如表3-8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结合不同年级班会课师生话语次数柱状图,可以更为清晰的看出小学不同年级的话语次数情况,具体如图3-3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由图表数据显示,不同年级班会课师生话语次数比较过程中有以下特点:首先,对学生感情语言的接受上,中年级较低,但是低年级和高年级并没有显出差异,可以认为低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相较于中年级的教师会更加尊重学生的情感。其次,在对学生言语鼓励和赞扬方面,随着年级段的升高,此行为的数量随之减少,这表明低年级的教师更乐于去表扬学生,人们都有喜欢被称赞的情感偏向,由此笔者认为,高年级教师对学生言语赞扬鼓励方面应该加强,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另外,在对学生想法接受的语言上,年级由低到高,教师任课接受学生想法的语言也随之增多,大多教师认为高年级学生相较于低年级学生会更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更注重去挖掘和倾听学生的想法,原意吧更多的话语权交到学生那里。还有,在教师提问和教师讲解语言上,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多,这也和高年级的理论学习更多有关,因为对低年级学生的教育更偏向于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所以高年级教师与低年级教师会有理论讲解方面的差异。第五,在命令或指示和批评或维护权威教师言语上,呈现出随着年级的升高该语言行为减少的现象,这样说明低年级孩子自制力相对较弱,活泼好动,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略低,故而教师会增多命令控制语言。第六,从学生语言角度出发,高年级学生的主动语言会更多一些,表现出高年级学生更为强烈的表达欲望,并有更高的能力去表现自己的想法,基于此,笔者认为低年级和中年级教师应该去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现自我,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言、质疑空间和机会。第七,在安静或混乱语言上,低年级由于自制力相对略低,更活泼好动,难以保持自身安静,就需要教师去控制课堂的秩序,保证课堂的安静。

低中高年级班会课师生话语变量值情况如表3-9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通过对上表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各种比率情况:对比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率,高年级最高,其次是中年级,最小是低年级,可知,随着年级的递增,教师间接影响递增,说明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增强,所需教师的直接影响减少;低年级自学能力相对弱,所需教师的直接影响居多。故而针对不同年级采用的话语方式也应当不同,这样才能达到较佳的德育效果。

3.男女教师班会课师生语言情况及对德育的影响

男女教师班会课师生话语次数如表3-10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其相关的比较图如图3-4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图3-4男女教师班会课师生话语次数比较

从以上图表中能够看出,不同性别教师班会课师生话语特点有所不同。第一,男教师在接受学生情感或利用学生想法方面显得更加活跃,可以认为男教师更愿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更加民主。第二,在赞扬活鼓励学生言语方面,男教师与女教师在言语行为上并没有明显差异。第三,对于教师提问言语方面,男教师的提问言语次数更多,且明显多于女教师,这也可以认为男教师更善于去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帮助其思考。第四,对于命令或指示和批评学生或维护权威言语,女教师的言语行为更多,这也说明相较于男教师,女教师更愿意使用批评或维护权威来促使课堂有个良好的秩序。第五,在学生话语上,女教师稍显薄弱,男教师更加愿意让学生有更多的话语时间,课堂更加开放。第六,在安静或混乱言语上,男女教师二者并无明显差异。

男女教师班会课师生话语变量值如表3-11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教师话语比例来看,教师把握课堂话语权,同时恰当的对学生观念和感觉反应的倾向,这样方能打到较佳的德育教学效果。

4.专家型与新手型班会课师生语言情况及对德育的影响

家型与新手型教师班会课师生话语次数如表3-12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其相关的比较图如图3-5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图3-5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班会课师生话语次数比较图

依据以上图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基于上表所传达的信息:第一,在接纳学生的的感情语言上,专家型教师该方面行为远高于新手型教师,这也就表现出专家型教师更加尊重学生的情感。第二,在赞扬和鼓励学生的言语方面,二者并没有明显差异。第三,在接受或利用学生想法的言语行为上,专家型教师的行为数量明显高于新手教师,可以认为专家教师更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第四,对于教师讲解和提问的言语方面,专家型教师要原高于新手型教师,特别是在梯云言语方面,更为突出,这就表明专家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善于通过提问去挖掘学生的想法,促进其思维发展。第五,对于命令或指示言语方面和批评学生或维护权威言语,专家型教师反而低于新手型教师,由此看来专家型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高于新手型教师,不需要用过多的命令、批评等语言来维持课堂秩序。第六,基于教师驱动活学生主动的学生话语方面,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有很大不同,专家型教师更高也就表现出其善于挖掘学生想法的特点。第七,在安静或混乱语言方面,新手型教师相关语言行为更多,说明其对课堂的把握力度有待加强。

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班会课师生话语变量值情况如表3-13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专家型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时间长,并且教学过程没有失控,这样的德育教学效果更佳。

(四)个案样本的统计与分析

1.个案中班会课师生语言统计分析

在整体分析之后,笔者选取一节班会课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此节班会课属于有经验的男教师(五年级),在此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主动性高,所以选取此刻作个案研究。

该案例中,教师班会课师生话语次数如表3-14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此教师班会课出现第4类话语(教师提问)210次,次数最多,进行数据的具体整理后,具体占比情况图图2-6所示:

论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图2-6个案教师班会课师生话语次数比率

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第5类话语、第7类话语占比相对较高,对学生德育教育效果较好。

2.个案中师生语言的特征分析

对该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分析,结合总体样本分析情况,可以得出在教师接纳学生情感、赞扬或鼓励学生、接受或利用学生的想法、学生话语——学生主动话语类别上普遍较少,而相比之下,这位有经验的男教师做得比较好,体现了民主的教学风格,不是教师一个掌控课堂,把更多的话语机会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接纳学生情感、和接受或利用学生想法方面,比较重视学生的感受,采纳了学生的观点,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了赞扬或鼓励,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学效果也较好。

四、班会课班会语言德育功能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原因

1.传统文化的影响

根据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分析,小学生始终无法得到我们的重视,此类人群的生活受到父母的影响,依靠父母生存,在家中的时候依赖家长,在学校的时候依靠教师,基于成人观念而生活,我为何有这样的理念?首先,学生能维护传统社会中成年人所拥有的最崇高位置。其次,在原本教育行业,小学生始终被当做喜欢打闹、缺少内涵、感性、无所畏惧的人。教师与父母要对他们开展严苛的监管、培育、管控,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他们的限制与惩处,不然他们就无法成为优秀人才。“在学校遵守规章制度”是父母告诉孩子的话,也是父母对乖孩子的认可。“师道尊严”的理念中就确定了教师在孩子心中的权威位置。

教师拥有毋庸置疑的权威,首先会造成师生之间不能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学生害怕老师,教师也无法从本质上了解学生,两者间的沟通始终存在隔阂;其次教师和学生间产生约束和被约束、产生过度服从、过度依靠的关系,造成学生觉得,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我们需要全部遵从,不然我们就无法变成好孩子。因此就导致孩子养成每时每刻以教师话语为真理的习惯,在上述发展时期,学生开始失去言语的主体能力,如此就毁坏了师生言语平等沟通的动态均衡性,导致两者话语位于“来而无往”的窘境中。客观主义知识一般重视知识的绝对中立、合理以及威严性。甚至也指出,知识和权威为正比例,后者就是前者的体现,大众了解与学习到大量知识,就可以得到更高的权威。从上述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因此他们就可以得到较高的权威,学生则是被动学习,需要服从教师的话语,因为上述理念的出现,造成教师话语成为至理名言,学生缺少主体作用。以上研究表明,客观主义知识观在教育领域内就是“权威—服从”的不对等关系,也就是身为知识学习者的学生必须服从身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上述知识观本身就出现一定的问题,造成现在教师和学生关系不和谐,且导致后者处于被知识约束的窘境。在上述知识观的熏陶下,教材变成知识的汇总,也具备较高的权威,学生要想得到知识,就必须无条件信任教师以及书籍,彻底服从于教师以及书籍所传播的知识内容。基于上述理念进行分析,学生在教师以及书籍面前属于“浅薄无知的人”,他们要想得到客观知识内容就需要得到老师的协助,不然就无法顺利完成。所以,在客观主义知识观的熏陶下,教学活动就被直接简略成简单的知识传播环节,也就是“传播—接收”。在此类知识观念中,教师工作被直接确定成传播、讲述与评估知识,其中学生主要目标是被动学习以及记住知识内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毋庸置疑的权威;学生被迫学习,且不具备任何权威,位于被动支配地位。总而言之,在上述知识观的熏陶下,教师在学生面前具备无法比拟的权威,他们占据更大的优势。

因为古代文化理念的影响和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课堂话语逐渐变成由教师所管控的系统,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掌握主动权,学生基本上是听之任之,即便有学生想阐述个人观念,也不一定可以得到机会,甚至无法获得其他人的支持和认可,有时候还会遇到教师的职责。因此,学生开始被迫接受以及认可老师所掌握的绝对话语权,长此以往,他们开始失去课堂中的主动权。假如教师得到较高的话语权,就会产生惯性,无法轻易变化,长此以往,开始变成惯性教育体系。在上述不科学机制中,导致师生关系变差,也就是教师得到更多知识,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威,得到主动权;学生被当做学习知识的器皿,造成他们丧失了本应该获得的主动权。权威者不想变革,其中“无知者”也因为个人能力无法改变当前的情况。

2.现实教育制度的影响

在所有社会中,人都会受社会理念与制度的限制,特别是在古代社会。目前各国经济都得到了发展,大众思想也更加开放,然而依旧会受到现存制度的限制。因此可知,大众行为会受到制度的影响。从上述角度进行探究,研究目前的教学制度对教师工作行的限制,以及上述限制出现和产生的根本因素,就能充分表现出目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十九世纪中期,发达国家的学校一般使用以教师为核心、以课本为核心与以课堂为核心的教育方式,上述形式一般是班级授课制。毋庸置疑的是,这种教授制度的出现与开始使用,在相应社会环境下对提升教育效率、规划化培育人才等部分具有无法比拟的积极影响。然而,伴随社会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上述制度的不足开始被大众所发现。例如,使用此教育方式的时候,教师具有很高的权威,书籍内容被当做真理不允许提出疑问,学生被当做被动学习的人,积极性被限制。在上述制度下,学生必须“静听”,全方位服从,缺少主动权,甚至不能质疑也无法否认教师教育的知识。这种教育方式造成教师拥有超高的权威。

现在将书本内容当做核心的考试,轻视了学生自身对知识的需要,成绩开始变成老师评估与审查学生的重要准则。教师不只从学生成绩上被评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身为“法官”的老师也需要检查、查看以及评估学生。在上述评估与被评估、审查与被审查的关系中,学生话语权开始被全部掠夺,丧失了原本应该具备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师权威。

此外上述以书本为核心的考试导致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内容(以考试要求为准则),人文内容与其他内容开始被轻视(考试要求之外的内容都被学校与教师所轻视),在上述环境中,教师话语本质上是书籍以及课程内容的呈现,他们并未把个人对课程的认知、内心情感体验以及日常经验添加到自身话语中,之后他们的话语也开始被弱化,最终消亡。

(二)教师层面原因

1.传统的教育观与儿童观

利用对观察结论的统计研究,和众多教师的沟通我们可以知道,即便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被大范围倡导,现在很多学校与教师依旧抱着老旧的教育理念。教师所抱有的教育观理念在教学话语中被充分表现出来,最终开始默默的影响孩子,导致他们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但是,在目前我国学校中,教师把上述教育理念当做个人所具备的教学优点,变成助长个人权威的渠道和方式,主要体现在和学生沟通的时候,让学生遵从教师权威且绝对听从他们的话语,即便学生心中存在其他想法与观点也无法直接表述出来。但是,在实际教育中,也会出现教师把上述知识经验差异当做个人优势,且凭借上述差异稳固个人在课堂中所具备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和与学生沟通的时候,促使学生全面听从教师的话语,轻视创造性教育理念的教师数不胜数。两者在知识经验上出现明显的差异,很多老师也认为自身具有优势,维持个人权威位置。在新课堂变革的理念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公平对话和沟通,全面借助上述差异加强两者间的沟通,指导学生,激励他们独立分析,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者、合作者以及支持者。

因为古代教育理念的影响,全新教育观的出现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学校有时候会借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在现实教育中发展应试教育。传统教育发展时间长,以及目前应试的顺利进行,导致学生主体位置无法得到重视。在大部分时候,课堂依然被教师掌握,学生位于弱势位置,甚至无法直接阐述个人观点。教师的重点变成怎样提升成绩,并未充分关注到学生素质教育,在他们的个性培育以及引导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大多数走出学校的学生,依然被应试教育所引导,学生作业繁重,日常生活乏味无趣,通常是每天都是准备考试和学习知识。

2.教育者的制约因素

深入探究观察结论我们就可以知道,对教师的访谈发现,虽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地提倡,但如今一些学校和教师仍持传统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儿童观,在课堂教学话语中无形中都体现出来,表现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地施加在儿童身上,使学生受其制约。然而,在现实学校中,教师将这种教育观、儿童观作为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树立自己的权威地位不动摇,表现在与学生交往的各个方面,使得学生尊重教师权威并服从,就算学生心理有想法和意见也不敢真实的表达。然而,在现实中,还存在着教师将这种知识经验差距作自己的优势,并以此巩固自己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不变,这也表现在与学生交往的各个方面,使得学生一味服从权威、轻生成与缺乏创造性教育观念与行为广泛存在。学生与教师在知识经验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有些教师也视为自己优势,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在新课堂改革的理念中,教师与学生应该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差距展开师生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做好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新型教育观的实施都会受到影响与制约,学校经常打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背后还在传统教育观下实施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加之如今应试扎扎实实的进行的状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实现,很多情况下,课堂还是有教师掌控,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有想法不敢表达,教师总是想着如何提高成绩,对学生素质教育方面重视就不够,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上也重视不够。现在大部分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还是被应试教育指挥者,学生作业多,学习任务中,生活单调,基本上就是每天为考试学科努力奋斗。

3.教师不关注班会语言的改善

知性化的教师语言被当做传播知识的方式,其所产生的是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强行教育。目前存在的话语霸权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应有的权利,甚至造成平等的师生沟通无法顺利实施,弱化了学生在教育时期所具备的主要权利。更为恶劣的语言暴力歪曲了教师语言以及师生两者的沟通,学生无法深入感受到教师语言所产生的精神理念,甚至会导致他们内心精神遭受伤害,在建设健康人格的时候受到负面影响。上述教师语言异化的现象阻碍了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大部分教师并不存在改变的想法,导致问题更加恶劣。

(三)学校层面原因

1.科研活动交流中不重视语言经验交流

本研究所重点探究M小学班会课师生话语情况,得知目前班会课中通常都是教师掌控,大多数时间也是教师讲解,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言。有教师指出,学校理念是不论教师怎样教授,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是学生考试成绩,周围学校所有期中、期末考试都会根据成绩进行排名,成绩好的班级,教师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另外,学习成绩还是教师审核的重要准则。即便新课程改革引发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沉重的教育负担和新课程改革依然存在不对应的地方。在目前科研活动沟通中,过于关注教学知识领域的沟通,并非关注到语言经验沟通。

2.提升教师语言学习的讲座偏少

目前教育方式大部分和考核形式有关,学生最终的成绩变成评估现实效果的关键准则。现在考试制度大部分将书本知识当做核心。所以,书本内容是什么,考试内容是什么,都会影响最终的教育内容。在一定角度上说,考试制度依旧是学校教学发展的重要影响条件,比如考试系统内没有体育、音乐等,导致大部分学校缺少基础体育设备和乐器。目前考试大部分将学科知识当做核心,具体大纲变成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此外也会影响教育活动与决策。例如讲座的进行,即便类型众多,但是大部分依旧是教学方式相关内容,其中与提高教师语言学习相关的讲座非常少。

3.重视度不足未为教师提供较多的支持

学校按时培训教师,让他们掌握全新的教育理念,让他们学习到全新的方式,便于他们专业水平的提高,然而大部分学校主要筹备教研项目,教师无法做到按时培育。分析者根据研究活动指出,通常学校每月按时开展教研项目,但是教师培育活动通常是每学期一次,上述力度对教师职业发展来说明显不足。参考之前的培育活动得知,具体内容大部分是教学方式与相关技能,有关提高教师课堂话语的内容并不多,甚至并不存在。因此在未来培训活动中,需要格外关注教育话语相关内容,强化理论知识培育。教师需要学习更充足的理论内容,才可以坚持理论和实践活动相互融合,才可以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学校是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平台,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学习全新理念,按时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让他们获得成长。必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生才可以得到成长,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教师成为不容忽视的关键动力,其语言的发展就变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五、建构基于德育功能小学班会语言的实践策略

(一)宏观层面策略

1.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学习XXX观观念

现在大部分教师依旧掌控了班会的绝对权力,学生依旧是全面遵从和执行。教师把工作划分给所有学生,然后他们要听从且执行所得到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只需要跟随教师的安排,因此学生会形成逆反心理,导致班会中大家的参加度很低,也无法利用班会开展德育活动。在班会中学生只是弱势的服从者,呆板的根据教师的派遣完成工作,无法提升他们的自主水平。在当前社会中,需要学习全新观念,重视师生的平等沟通,最终得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2.在适应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调整

在适应教育体制的前提下调节语言,一般体现在重视语言艺术性,提升口语水平。详细的说,强化班会课教师语言阐述的艺术性,需要关注顺畅、直接、浅显,音量合适,教师也要掌握以及了解上课主题和学生个性特点。站在语言清晰度上进行分析,语速太快,即便让人感觉到流畅,然而学生却无法了解其中的内容;语速太慢,即便学生可以明白所有内容,然而也会导致他们走神,思维分散。站在语气上进行分析,快速用语,导致学生认为教师不耐烦与不满,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站在语言响度上进行分析,声音太大会影响耳膜,甚至造成学生过于紧张与疲劳问题;声音太小导致课堂过于沉闷,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专注到课堂上,人脑皮层被过度抑制。教师课堂语言要控制合适的语气以及语调,尽可能达到学生现实需求、得到他们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心智不成熟,因此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所以,教师课堂话语也需要依照现实状况来确定,根据本人访谈得知大多数老师课堂语言没有起伏、缺少感情色彩,大多数学生觉得老师的言语无法得到他们的注意,此外学生原本注意力就无法集中,因此会造成学生积极性下降。目前,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需要让学生学习知识背景,协助学生探寻创作者的心理感受。只有如此课堂教学才可以得到最佳效果。教师话语类型众多,情感充沛、充满趣味、表情得当,不只可以表现出老师充足的知识积累,此外还能体现出他们的内涵和素质,也表现出他们的个人魅力,表现出教师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因为学生表现出“向师性”特点,他们一般将教师当做成长榜样或者崇拜的主体,假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把对学生的喜爱,对职业的热爱添加到教学语言中,那他的语言中就会充满感情,就可以得到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教师要提升个人口语技能,在日常教育中需要提高个人基本功,在上课的时候需要对上述部分进行培训。老师在上课提问的时候,可以参考学生个性以及问题难易程度,挑选合适的语气,例如询问或惊奇,配合一定的表情,例如微笑、眼睛专注于学生,如此可以让学生更轻松的进入学习状态,深入的了解知识内容。此外,在教学口头言语表述中,合适的使用幽默、修辞等方式。教师表述的时候,需要尽可能使用间接性词汇,促使学生参加到课堂讨论中。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课堂脑力思考效率。教师需要借助语调以及语速的改变,例如语音高低、强弱、合适的速度以及暂停、声音延长等来得到学生的关注。比如,某些时刻加强语气或提升声调,某些时刻猛然暂停或声音低沉、都可以集中学生的专注力。课堂语言的抑扬顿挫需要根据学生个性以及传授的知识内容,让语言充满感情、节奏适当,充满韵律。教师在讲到关键知识点的时候,需要提升音量,减慢语速。

教师课堂语言要充满感情,此外表现出对学生的重视,如此才能得到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单调无味的话语,会导致学生更加呆板,死气沉沉。教师在汇总经验教训的时候,需要关注要领、省略废话;传授重点知识的时候,提升音量,减慢速度,在特定时期需要暂时停顿;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需要满含感情,体现出对学生的重视,从感情上影响以及熏陶学生。

(二)教师层面策略

1.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由于教师需要面对学生讲课,而他们还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典范,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以及教学工作中的言行举止和流露的表情都会影响到学生,有时候还会引发学生的模仿热潮。但是小学生班会就是为学生与教师提供沟通的渠道,此平台主要将教师语言当做渠道,为学生传播充足的信息内容。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口头语言则是关键点,最终目标是得到学生的关注,刺激他们的积极性,传播知识,沟通感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以及整体实力。不仅包含口头语言,教师也会在课堂上使用书面与肢体语言,后两种全部是前者的补充。此处,肢体语言是教师和学生情感沟通的最佳方式,例如,教师的微笑和首肯,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个人答案的赞扬;教师的轻声抚慰动作,就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与喜爱。肢体语言没有声音,在给学生传播知识内容、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即便没有声音也具有无限的力量。小学生位于发展时期,属于敏感阶段,还是情感培育的重要阶段,即便是普通的微笑和鼓励的语言都会让学生记忆深刻,甚至成为他们成长的动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关注和学生进行沟通,师生两者间形成共鸣,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有学生都具有无可限量的潜力,上述潜力是否被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和教师相关,特别是两者进行的情感沟通。教育环节的重点是教导学生,教师在传播知识内容的时候,还需要格外重视对方的内心感情,关注情感沟通。班会也是这样,不论是无声还是有声言语都需要充分关注,发挥积极影响,从第二章样本信息的探究结果中可知,安静或混乱等类似话语依然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关注此类话语的实际效果,在合适的时候多使用此类语言,充分激发此类语言的现实影响。

关注和学生的深入沟通,格外关注动态和静态语言的搭配使用,在上课的时候,师生间通常使用下面两类语言:动态和静态。上述语言自然搭配,能快速提升上课效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传播知识,使用眼神、微笑、肢体动作来表述个人看法与观点,尽量在严肃中带有感情、充分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之前有人提出下面的公式:沟通整体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脸部表情。从上述公式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在信息沟通的时候,面部表情具有最重要的作用,之后才是声音,在课堂中也是这样。因此在班会中,需要格外重视个人动态和静态语言的搭配应用,关注脸部表情的在沟通中的应用。在脸部表情中,最关键的是眼睛,众所周知,眼睛是内心的窗口,大部分时刻沟通都可以使用眼神来配合进行。教师使用合适的眼神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暗示与启迪,关注学生的脸部表情,借助教师的眼神,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表情需要依照知识内容以及现实需求进行使用,应该微笑的时候微笑,掌握好尺度,不能随意继续,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激情四射。班会课的内容以及目标引导教师的表情。对学生传播教育性知识的时候,教师合适的表情可以协助学生深化对内容、生活道理的深思与感悟,协助他们产生科学的价值观念与情感理念。教师在上课时期使用的手势也具有无法忽视的影响,手势需要配合教师的讲课,要重视下面三部分内容,第一,手势使用数量;第二,手势和知识内容保持相同;第三,手势和脸部表情、肢体动作、学生表情等搭配,只有如此才可以充分表现出内心感情,才可以得到学生的关注,促进师生两者的沟通。

2.探究立德树人理念下构建学校班会课德育模式

教师需要利用理论和现实相融来寻找全新的班会德育方式,寻找符合当前学生需求的语言,进而正确传播道德,因此教师话语需要表现出启迪性。教师要科学使用不同的语句和修辞方式,得到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最终促使他们自主提出与处理问题,提升综合素养;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善于学习的正确习惯,提高整体实力。专业的教师,可以利用众多教学方式,掌握重要机会,关注学生个性,指导他们深入探究和思考。总而言之,教师在传授知识、提问学生的时候需要为他们预留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为他们创新水平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提升创新水平。确保课堂语言具备启迪性,在提问的时候需要掌握相应的技巧,依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内容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提问的问题需要保持合适的难度,和学生当前知识能力相符合,和他们当前的知识经验存在紧密的关系。假如教师的提问明显超过学生当前能力,学生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因此不会再努力的思考;假如问题太过简单,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成功的感觉,向他们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他们不需要花费时间就可以解决。上述提问难度都不合适,也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及探究欲望。所以,难度标准是学生要解答问题,需要进行努力和思索才可以解决。也就是提出的问题不只要确保他们可以回答,此外还需要引导他们努力去思索问题,如此才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兴趣。此外,教师也需要关注到提问角度,寻找具备吸引力、合理性、可执行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原有认知出现冲突有以及纠纷,存在矛盾之后才可以激发他们去思索,寻求处理问题的方法,最终培育出学生独自思索的能力,提升创新水平。

3.反思德育语言的育人效果

在教导学生的时候,需要进行反思,改善以往的育人形式,尽可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详细的说,要关注下面几个重点:首先,教师语言不能过于说教。因此就需要老师减少过于呆板的道德教导。在道德故事的教导中需要让学生进入到故事中,让他们变成主人公去感悟以及认可其价值理念,让他们形成共鸣。其次,教师语言形式需要保证道德情境的整体性。较为完整的道德情境一般包含道德活动的实际情境。换言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在怎样的情况下会做出怎样的举动,主要是培育他们的理性判断水平。例如,我们可以在道德中倡导“见义勇为”,然而前提是不牺牲个人生命以及安全利益。所以老师在讲述的时候需要告知故事的起因、环境和危险度等,使用正确的方式让学生清楚在什么情境下对应什么道德行为。整个道德情境能让学生了解道德选择的本质因素。此时语言引导才能充分发挥积极影响,才可以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到道德选择的起因。所有教师不只要在道德教育中关注内容与方式,此外也需要在情境出现冲突与对立的时候指导个体做出正确判断。在科尔伯格的分析中指出加快人类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境是矛盾的产生。所以老师的语言也需要坚持:第一,科学设定道德冲突情境。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以及未来发展情况,之后指出道德问题去促使学生深入探究,让他们叙述个人道德观点,且表明理由。第二,语言建设促使道德情境繁琐化。学生开始做出一定的选择,教师在上述前提下提供全新的信息或内容,上述目标就是激发他们的思维分化。不同类型的语言假设,为刺激学生处理道德冲突寻找更多角度和方式,促使学生可以在道德行为中自主切换和挑选。最终,在道德活动中教师的语言需要维持对德性的寻求。个人对道德的寻求是道德不断健全的体现,也是个体最后产生的德性。教师语言也需要进入个人真实的道德活动中。亚里士多德之前把德性的获取当做技术的学习,建造房子的人也许会变成建筑师,表演竖琴的人也许会变成竖琴手,此外,教师语言如果是正义的,也许就会让学生变成正义的人,如果是善良的,学生就会获得善良的讯息,因此教师语言要全面表现出德性,之后如此学生才可以接收到。

(三)学校层面策略

1.分析小学班会德育语言使用语境

研究小学班会德育语言应用氛围,在教育项目中需要关注班会语言的共享和沟通。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大部分学校筹备教育项目,为教师准备良好的培训沟通机会,我们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强化教师的教学语言沟通。通过分析者的探究我们就可以知道,现在大多数学校的教研项目,一般是学科组织内部人员在组长的引导下,统一备课,准备教材,之后让特定教师上公开课,最终,统一评估,在评估的时候,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评估,然而并未对教师语言近性评估。在当前社会环境中,专家指出教研项目需要关注教师课堂语言的作用,由于语言在其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在教师教研沟通的时候,需要将课堂内的教学语言当做重要内容进行探索。依照课堂知识以及学生个性特点,探索在上课的时候教师需要使用怎样的语言来吸纳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在听课时,挑选教学语言水平高的教师成为公开课讲师;在评估的时候,需要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当做重要的评估标准,对其语言特征开展全面的探究与评估。通过众多教师的沟通与评估,教师了解到怎样组织语言、怎样询问、怎样启迪学生等,最终协助教师强化语言的艺术性、魅力以及科学性。沟通主体一直是教师,只要确保语言的合理性,其他人也会信服,且获得一定的共鸣,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对不合适的语言进行修改。假如教研活动可以从现实情况着手,关注对教师语言的探索与论述,在上述环境中,教学语言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2.开设讲座融通班会课德育语言的话语方式

学校有时候会开设有关教学知识的讲座,专家指出多多开设与教师话语相关的讲座,或者单独聘请前线教育的专业教师、特级教师、语言学者进行讲座,让专业素养高的教师探讨课堂教学语言水平提高的方式,让专业教师将提高语言能力的方式传播给新来的老师,不断提高所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协助其改变传统的教学语言。学校还需要依照教学语言的独特之处,开设有目的性的讲座活动。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学校还能邀请其他学校的专业教师、语言学者在校内为教师们提供培训,还能按时筹备与之相关的沟通与竞赛活动,学生还能直接参加,其中提出的反馈建议可以成为教师改善教学语言的重要基础与凭证。要想进一步提升教师语言水平,还能诚邀我国普通话等级考试的工作人员来校内开展与之相关的语言讲座,主要内容是怎样说好普通话;为了提高教学语言水平以及内涵,需要诚邀哲学家、文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专家与学者来到校内进行文化理念相关的讲座,拓展所有教师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3.鼓励教师改善课堂教学语言

所有老师的教学语言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在未来创新与改革的时候,学校的奖励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改善进度。比如,为了激励所有老师改善教学语言,学校可以在合适的时候筹备比赛活动,让教师感受到教学语言领域的竞争情况,对于在此部分得到较大进步的人员,学校需要提供相应的奖品,来刺激老师对后续改善的积极性;对于在改善过程中遭遇问题的老师,学校要不断进行鼓励。对教师开展科学的考核与评估,将教学语言当做重要的判定要求,之前的评价系统并未关注到此部分内容,导致教师并不关注语言水平。学校还需要参考现实需求,选择合适的语言水平较高的教师进行示范,为其他人员教学语言的提高提供模板。为了更好的促使教师尽早改善,学校还能为他们购买与之相关的杂志和书籍,促使他们可以将理论和现实融合起来,尽快改善个人语言。未来学校对新来老师的培育,需要强化教学语言相关能力的培育,让教师重视此部分能力的提升。假如,学校还可以汇聚语言学者、语言水平高的教师对此开展深入分析,那么此语言水平就可以得到更大的进步。专家学者指出只要学校关注教学语言问题,就可以协助所有教师提升综合素养,获得更大的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本文是对小学班会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进行的探析。文章首先为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方法以及研究思路,奠定全文基础;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与理论,明确了班会语言、教师话语、德育的概念以及认知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十大教育法则的理论;第三部分为对M小学班会课班会语言的调查,在充分调查后,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班会课师生语言情况及对德育的影响,且对个案样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描述;第四部分分析了班会课班会语言德育功能偏低的原因,包括宏观原因、教师层面原因以及学校层面原因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建构基于德育功能小学班会语言的实践策略,同样从三大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充分的结合,既有助于提升班会语言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对广大教师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展望

班会话语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主要是从教师话语角度出发进行探究的,其研究相对班会话语的整体研究来说较为狭隘。故而关于班会话语仍有较为广泛的研究空间,这些均为笔者日后的探究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贺爱琳.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8):119-121.

[2]陈晓磬.高中主题班会课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刘涛.主题班会如何走出表演化误区[J].班主任,2013(09):5-9.

[4]李祗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主题班会的有效设计与实施策略及措施[D].重庆师范大学,2015.

[5]闫金娟.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6]程兴火.德育主题班会实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7]刘俊梅.初中常规班会课程化实践的审视与反思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8]徐佳.让班会语言“动”起来[J].班主任,2018(03):51-52.

[9]彭琳.小学班会课师生话语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7.

[10]王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11]朱晓璐.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实施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12]李孜佳.基于中学生网络行为特征的教育引导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13]王慧明.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研究[D].延边大学,2018.

[14]杨春妮.促进初中生道德发展的教师语言研究[D].西南大学,2017.

[15]闫奕霏.丹东语言文化资源引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24977.html,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2年5月16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1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