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摘要: 政府公信力体现的是政府的执政结果与效率,反映的是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和谐、文化的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目前各种社会矛盾的积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不断挑战着政府公信力,严重削

  摘要:政府公信力体现的是政府的执政结果与效率,反映的是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和谐、文化的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目前各种社会矛盾的积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不断挑战着政府公信力,严重削弱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而导致政府公信力呈逐年下滑趋势。本文就在人民主权说理论和责任政府理论指导的背景下,对群体性事件和政府公信力的定义和内涵做了简单介绍,而是着重利用文献研究法对目前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从党、政府、社会及公众四个角度进行阐述,从时代、政治、社会和公众四个因素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再引入典型的群体性事件–贵州瓮安“6.28”事件进行分析,验证前面提出的问题是否具备合理性,进而再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再文章末尾对本文的写作做出客观评价。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政府公信力;对策建议
 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1、绪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进行职能活动的客观反映,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软实力,它不仅体现了政府部门行政的能力和效率,还体现了政府部门工作的权威性、科学性、合理性和民主化程度。
  一个具备良好公信力的政府,它的职能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维护公共权益、如何满足公共需求而展开的,它信守对公众的承诺,处处为公众着想,事事为公众谋利,认真履行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只有面对这样的政府,公众才会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充分理解政府的政策,自觉遵守政府的规章制度,以此建立政府与公众的平等、信任、和谐、长久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下,政府才能树立更好的公信力,才能更加稳固政府的合法性地位和行xxx力,才能更好的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缩减社会的治理成本,才能更好的增强政府的社会权威性,才能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先进文化的顺畅建设以及市场经济的安全、高效发展,才能更好的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本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以及加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所以,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和提升问题是我们要一直改进和完善的工作重点。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整体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都相应的有所提高,但是却拉大了各地区、各层级的发展差距,致使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正因为在形式主义、个人利益至上、官僚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政府人员xxxx受贿、欺上瞒下、任人唯亲等现象随处可见,由此激发了社会公众的不满情绪,使社会公众聚集,并进行静坐、游行、示威等群体性活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的事件也在不断地发生,并呈现人员不断壮大、范围不断扩大、发生频率不断提高的趋势,由此造成了官民不和谐,社会不稳定的悲痛局面。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当今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随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此希望对今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和完善有所帮助。
  1.1.2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研究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有助于使政府公信力的内涵更丰富,使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内容能够进一步的全面、系统和深入,进而统一人们对该领域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打破以前利用单一学科理论的研究方法,从不同学科视角建立不同的分析框架,从宽度和深度上拓展了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领域,也为政府提升公信力、进行职能变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等多方面提供理论指导,并且各种相关理论的整合性研究和应用也丰富了政府管理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2)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政府失信、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不断地受到挑战。有句话不是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衰”,所以针对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提出完善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建议,它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增强地方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和控制,提高地方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过程中的战略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进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和规模,降低群体性事件带来的危害;有助于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和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缓解公众与地方政府的紧张关系,进而建造和维护政府、社会和公民的和谐关系,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发展繁荣、政治的稳定发展以及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的目的。

  1.2文献综述与述评

  1.2.1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关于政府公信力的不同视角研究。第一方面关于行政伦理视角的研究,学者们提出的“经济人”假设和公共选择理论打了破古典政治学家普遍认为的政府是社会的,无自身利益的说法。布坎南(Buchanan)认为“在公共决策或集体决策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结’过程。”沃克(Walker)和洛克(Locke)更从政府管理过程中以行政伦理视角来论证诚信对政府公信力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政府对行政管理效能和行政伦理建设的进一步重视,学者开始从政府责任等视角研究政府公信力问题,如库珀(Cooper)撰写了以政府行政为主题的著作—《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指出“政府要做到廉洁奉公,一方面政府官员本身要责任心强,处事谨慎,另一方面整个体制要能够为官员的行为负责,从而点明了政府信用的内外制约因素。”并且美国、韩国、加拿大等政府也对政府行政人员的责任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探讨和法律实践;20世纪90年代,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又掀起新高潮,主要成果有亨廷顿(Huntington)的《文明的冲突与道德秩序的重建》、泰勒(Taylor)的《组织中的信任》等。第二方面关于经济和政治视角的研究,以政府公信力理论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霍布斯(Hobbes)、洛克(Locke)、卢梭(Rousseau)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法的精神”理论、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等。霍布斯(Hobbes)、卢梭(Rousseau)和格劳修斯(Grotius)都认为守约是人得本性,要建立契约,以契约作为政府治理的准则;洛克(Locke)提到,“社会将权力交给管辖者,通过明示或默示的信任,社会将管辖者置于自身之上,这种信任应被用来为公民谋利益,并保护他们的财产。”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政府为了统治的需要和恒久的利益,必须取得公众信任,主要是从政府权威的合法性来源,国家职能,政府信用,劳动者参与管理角度等对政府公信力问题进行研究。当代西方学者从政府改革和政治实务方面对政府公信力进行了更具体的研究,如加里•奥伦(GaryOrren)、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incentOstrom)、特德•盖布勒(TedGaebler)、卢曼(N.Luhmann)等的关注就主要集中在对科层制的批判和现实信用体系的构建上。第三方面关于社会学视角的研究,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强调了信任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并在《货币哲学》一书中指出,信任是社会中最综合力量之一,“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建立在对他人确切的认知之上,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证据或个人经验那样强或更强,那么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持续下来。”以福山(Fukuyama)和罗伯特•帕特南(PobertD.Putnam)等社会资本理论的代表者,从社会资本角度深入研究信任问题。罗伯特•帕特南(PobertD.Putnam)在《让民主运转起来》一书提出,“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而提高社会效率。”福山认为,“信任恰如润滑剂,它能使任何一个群体或组织运转变得更加有效。”20世纪以来,马克思•韦伯(MaxWeber)分析了非经济因素,认为信任是资本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思想原则;20世纪70年代,美国阿罗(Arrow)等主流经济学家,尤其是福山(Fukuyama),认为信任是一种这会资本。
  其次,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危害及其原因的研究。加里•奥伦(GaryOrren)关于政府失信的危害指出,“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会损害民主宪政体制,损害政府治理,阻碍政府公务员的招募与保持机制等,从各方面而言,不信任的存在会形成更为复杂的问题,诸如抗税,激进的控诉行为、第三部门的不正常发展等。”Knack和Keefer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对政府失信现象总是与政府权力的限制和司法独立程度与国民之间的信任度成正比:对政府权力的限制每上升一个点(最高为7点),信任度上升1.5个百分点;司法独立程度每上升一个点(最高为4点),信任度上升8个百分点。”Volcker等学者认为,“人民对政府的整体表现评价低下以及对政治人物绮丽幻想的破灭是两项导致人民对政府不信任的主要原因。”
  最后,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研究。学者们将信任问题扩张到公共行政学领域,提出了公共管理社会治理模式,围绕着维护和满足民众利益进行对策探讨。20世纪60年代以DwightWaldo、H.GeorgeFrederickson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提出批判,反对以效率、技术为价值中心,新公共行政学家提出社会公平、代表性、回应性、参与和社会责感全新的行政价值理论。20世纪70年代,奥斯本(Osborn)在《改革政府——企业也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一书中提出,以“企业家精神”提高政府绩效。探讨参与理论的先驱SherryRArnstein倡导公民参与,他认为,“公民参与是一种公民权力的运用,是一种权力的再分配,使目前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无法掌握权力的公众,其意见在未来能有机会被列入考量。同样列宁也强调要注重实施劳动者参与管理,党要说服公众相信政府的纲领是正确的,同时提出国家机关遵循的四个原则:“社会公仆”原则、“廉价政府”原则、“科学民主”原则、“精干高效”原则。EdnaOORosenboom认为,“政府部门放松管制不仅可以释放公共部门蕴藏的能量,会使政府的活动更具有创造力、效率以及效能,因此政府在放松管制后也许能够获得公众对之信任态度的改善。”同时Denhardt也强调,“除非政府的行为确实是诚信的,公众才相信政府是诚信的”,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必须首先“确保政府的行为是诚信的、开放的和可接近的,是回应性,并且为公共利益而作为。”
  (2)国内研究现状
  首先,关于政府公信力概念界定。第一,政府主体的观点。龚培兴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这个信用就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而取得他人的信任。”陶振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通过自身的公共行政行为赢得社会公众对其信任、支持与认同的心理状态,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认同。”第二,公众主体的观点。吕维霞、王永贵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指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主要包括公众对于政府机构服务能力的信任、对于政府为民服务真诚性的信任,对于公务员的信任和对于未来政府机关提高服务效率能力的信任。”宗志勇、邓集林认为,“政府公信力是社会公众从自身的期望出发、依据合法性、合理性、民主性、责任性等构成的指标体系审视政府行政行为所形成的对政府是否在多大程度上值得信任的一种主观判断和评价。”第三,两主体的观点。唐铁汉提出,“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与此同时,它还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用公式来表示就是: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X公众满意度。”郝玲玲认为公信力是公众信任的力量,政府公信力作为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是其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诚信状态以及获得公众信任、认同与支持的能力与属性。
  其次,关于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成因的研究。学者们虽然分别用实证分析和理论论证的方法对我国政府公信力进行了现状分析,但现状分析的结果和看法基本一致:认为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从状态上看表现为缺失或不足,从趋势上看则表现为弱化或下降。对于原因的看法就各有不同,何显明、吴威威和唐铁汉认为是由于政府行为(包括其工作人员行为)不规范、不负责任、决策不科学、不民主、不透明,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及xxxx腐败问题突出造成的;薄贵利、唐铁汉和高卫星认为是由于政务信息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政府不依法行政,执法不明造成的;陶文昭认为是由于公众对政府的期望超出政府的可能,公众期望的后物质主义变化以及对政府绩效的认识不准确等造成的。
  最后,关于政府公信力建设对策的研究。卢汉桥等人认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公信政府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制度建设,推动制度创新;二是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发展民间资信系统。唐铁汉则认为应当釆取五个方面的措施来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第一,牢画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第二,全面履行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第三,坚持依法行政;第四,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第五,加强政风建设。郝玲玲认为,“政府是否有能力通过创新和完善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规范和调整政策执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协调和利用社会各方利益主体来共同应对和消解社会冲突矛盾,将直接决定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管理效能和政府信用水平。”
  1.2.2研究述评
  国内外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都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国外研究起源早,经验丰富,所以在内容和范围上就比国内的要系统、全面,并且国外在研究政府公信力前就对信任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这为后来研究政府公信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给予了政府公信力更加丰富的内涵,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但是,国内外在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内容上还是比较着重于政府公信力概念、内涵这种基本的、浅层面的研究,研究内容的宽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开阔;研究思路上拘于传统的“引入案列-发现问题-原因分析-提出对策”的思路;研究方法上重实用、轻实证,重定性、轻定量,所以在分析问题及原因时就不够全面、透测。
  而本文采用的就是先提出问题后用典型案例进行论证的逆向思维,将尽量做到实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从时代背景、政治背景、社会背景和公众背景四大因素进行系统、全面、深层次的分析,再对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进行探讨,从而使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能够更加的深入透测、全面科学。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研究思路
  本论文采取传统的研究思路,即“介绍背景–提出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对策建议”。首先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学术界相关理论成果进行整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案列研究法等方法,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从群体性事件和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入手,深入理解其内涵,解析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再引入案例进行解析,论证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误,进而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和提升进行系统的思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再对本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客观的分析,做出总结。
  1.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本文采取的主要的研究方法,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一种十分方便、安全、效率高的方法。首先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阅读、理解、掌握和记录文献中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总结他们的看法和观点,以此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基础。
  (2)案例研究法。案列研究法是结合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通过具体的分析、解剖,使人们进入特定情境的方法。本文通过对瓮安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进而来印证本文前面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

  2、相关概念解析和基本理论介绍

  2.1相关概念解析

  2.1.1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或“导火索事件”引发的,由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采取一定的形式和方式向公共管理部门表达诉求或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情绪、制造影响而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最终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活动。
  2.1.2公信力
  “公信力”的概念源自英文单词“accountability”,意为就某一事件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接受质询。而本文认为公信力是指公共机构和公众两个主体在社会公共活动中,共同履行社会契约时的一种相互作用力,它既包含了公共机构在履行社会契约时对公众表现的责任力,即信用程度,又包含了公众对公共机构是否能完成社会契约约定事项的信任力,即信任程度。
  2.1.3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政府公信力应包括两个主体—政府和社会公众,所以本文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对社会公众的信用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这两种关系的结合,它既包含了政府在行政行为中表现出的公平、公正、公开性和守诺、践约、信誉度的状况,又包含了社会公众通过政府的行政行为对政府做出的主观评价和信任程度。

  2.2基本理论介绍

  2.2.1责任政府理论
  责任政府的产生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出现的,西方现代社会去除了传统社会基督教会的势力、帝国的势力、各种封建结构的势力,凸显了国家的主权和个人的主权。国家垄断了暴力,“官吏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征税权”,川掌握了强制工具。“随着市场交换的不断扩张,民族国家逐渐成为首要的保护产权和实施合同的第三方实施机制。强大到足以保护产权和实施合同的政府也同样强大到足以剥夺公民的财产。”这就是说“必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即巴里•温加斯特所言之“经济制度的基本性政治悖论”。不加约束的政府必然是掠夺性政府,因此,在西方,责任政府建立的关键在于利用租金收入、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技术变迁来约束政府,管住政府。
  责任政府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求,是现代民主发展的结果。从人民把国家管理权授予给政府开始,政府就只扮演着人民公仆的角色,它的一切职能活动都只能以“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导向,自觉承担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障公共利益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在政府负责、政府诚实守信的情况下,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捍卫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地位,才能促进政府的稳定性发展,反之,就会失去人民信任,在社会中也无立足之地。
  2.2.2人民主权理论
  人民主权可简单理解为人民当家做主,即人民民主。通过梳理从卢梭到马克思的人民主权思想演进过程,结合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潘云华教授进一步对人民主权的利益基础和价值诉求作了透彻的逻辑分析,理清了人民主权的内涵及价值诉求。他认为,人民主权在制度层面上是有关“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在主体上则是“国家主权的拥有者”,在管理内容上具有“管理国家事务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立体内容”,在运行方式上是“从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来运行的”。
  因为国家的主人是人民,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所以人民有权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相关活动,人民有权监督国家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落实,有权对自己推选出来的政府的职能活动进行评价,有权推翻那些不为人民服务、不为人民谋利、不向人民负责的政府。人民将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委托给政府,而政府只是扮演替人民执行权力的角色而已,所以政府应努力建设为人民做主的政府,人民负责的政府,人民满意的政府,经得起人民问责的政府。

  3、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发展结构的失衡问题,人民的合法利益被损,致使群体性事件不断地发生,并呈现规模扩大化、主体多元化、方式激烈化、活动组织化、处置复杂化等特点。政府需要实施国家的政策方针、维护人民的合法的权益,特别是更贴近人民的地方政府,是人民利益是否得到保障的直接相关者,而近年来不断被爆出公权私用、xxxx受贿、行为不检点等不好新闻,致使人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急剧下滑,使地方政府公信力呈逐年下降趋势。

  3.1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3.1.1从XXX角度
  首先,执政党领导失责,监督不力。对政府部门的职能活动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和管理,政府及政府人员xxxx腐败、欺上瞒下、胡乱作为的现象十分严重,政府的失范行为一而再再而三的频繁发生。
  其次,党内缺乏民主。在某些政策的决定上利用各种手段使其他人员投其赞成票或反对票,甚至在某些活动中进行暗箱操作,破坏了党内民主,严重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民主性,削弱了公众对党、对政府的信任。
  3.1.2从政府的角度
  (1)从政府部门层面讲
  首先,地方政府部门执政理念出现偏差,没有与时跟进部门的思想,执政思想比较落伍,全能政府思想还比较严重,公共服务意识淡薄,危机应对观念错误,自身定位出现偏差。
  其次,地方政府部门在政策设计上存在严重的冲突和漏洞,在政策执行中执行力度不强。在政策问题的提出和分析上,缺乏代表性、紧急性、广泛性和实用性;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缺乏先见性、科学性、合理性、民主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政策的执行过中,缺乏公众回应性、参与性和支持性。
  最后,地方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社会公平得不到有效调节。有些地方政府针对群体性事件的应急预案缺失和预报预警机制缺失,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不成熟,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包括公民利益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不全面等;行政问责制不落实、行政责任制不明确、行政处罚制不严厉。
  (2)从政府公职人员层面讲
  首先,地方政府部门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社会公德较低。公然利用本职位的权利赢取私利,如公车私用、xxxx受贿、任人唯亲等;办事的积极性和效率不高,对公民的利益诉求回应不理睬或不及时,公然违法乱纪,肆意损害公共利益,破坏公共财产,随意践踏公共准则;处理危机事件的战略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不符合本职位的要求,致使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的品质、言语以及行为遭到公众质疑。
  3.1.3从社会的角度
  社会主流价值观扭曲,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严重影响了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社会组织难以完成政府部门给予他们的任务、难以较规范的使用政府部门给予他们的权利、难以担当起管理社会的职责,并且社会组织的种种不好行为致使公众对其不信任,进而对政府的管理提出质疑。
  3.1.4从公众的角度
  对政府期望的程度高于政府当下发展水平,对政府期望的内容超出了政府的现实能力,在公众期望的政府和现实的政府间出现较大落差,所以政府在无法成为公众期望中的样子时,就易引起公众的不满和指责。

  3.2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每个问题的产生都由一定社会背景和现实原因引起的,所以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问题本文就从时代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公众因素四个方面来分析。
  (1)时代因素:“信任赤字”、“不信任政府”和“政府权威日益衰落”时代。
  布坎南(Buchanan)曾经提出:“在从传统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最易发生的是道德无政府状态。这时候人与人之间既不讲忠诚,也不讲信任,因为以忠诚为核心的传统社会基础己经动摇,而以信任为核心的市场经济道德大厦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忠诚准则失去作用,守信准则还没有树立,人与人之间在道德上只讲什么呢?讲放纵,行使个人权力,推卸个人责任。”
  而我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致使贫富差距、环境破坏、公民利益协调和补偿等问题接踵而来,使公共管理的环境日益复杂化和多变化,加大了政府管理的难度,甚至超出了政府管理的能力,致使社会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恶化了政府和公众的关系,并且政府部门xxxx受贿现象和政府人员开豪车、住豪宅的现象频繁曝出,长期如此,就营造了现在政府的政策公众不信任、政府人员的言语公众不信任、官方媒体的解释公众不信任以及专家的论证公众不信任的时代,致使政府的权威日益衰落、公信力不断弱化。
  (2)政治因素:政党自利性思想严重,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不频繁,,有些公职人员选拔路径不正规,职能改革滞后,机构设置不合理,监督体系设置不完善,信息公开的方式方法不健全,信访部门不理睬。
  首先,执政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着全国多部门的协调发展,对政府部门进行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政治领导,然而,有时候执政党却没利用好自身的特有权利对政府进行严格监控,有时还为了自身利益,破坏党内民主,与政府联合,包庇甚至纵容政府的失职,给政府充当保护伞,同政府一起漠视公共服务理念、责任理念、信用理念,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活动准则,公然违背民主政治的要求。
  其次,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不积极、不频繁,公众参与政治讨论和政策制定的途径不宽阔,监督体系不完善,有时还缺乏专家的深入调研和论证,致使政府在做政策设计时缺少民众基础和科学基础,使制定出来的政策缺乏实际价值,甚至违背公共利益,从而在政策执行时缺少公众的回应性,此外,有些公职人员是通过非正规的途径上任的,所以职业能力可能会不合格。
  再次,由于政府的不重视,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导致责任难以明确定位,在追究责任时就难以落实,使政府在制度供给和制度体系完善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使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壮大受到巨大阻力,进而阻碍了公民社会的成长。
  最后,政务信息在公开时除了《保密法》规定的内容外,公开的内容上广度和深度不够,公开方式上过于狭窄,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公众向信访部门或其他部门表达利益诉求时,部门不理睬、不回应或回应不及时,并且公职人员屡升、屡贬、屡复出的行为频繁发生,这就严重削弱了公众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支持和信任,长期如此,地方政府部门必会失去公信力。
  (3)社会因素:社会主流价值观扭曲,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公民社会难以成长。
  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地区、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和仇富情绪不断高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权利至上等价值观在社会迅猛发展,甚至一度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政府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对社会组织的结构设置、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加之缺乏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致使社会组织理性不成熟、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并且社会组织的运营状况、资金流向等方面的信息公开的不明晰、不详细,致使公众对其不信任,最终导致公民社会成长缓慢。
  (4)公众因素:公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整体不高。
  目前,国家在教育普及、政策及政府相关信息的宣传上力度还不够大,致使公民的权利意识还相对薄弱,对自己拥有的合法权利还不够清楚,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破坏时,维权意识还不够强烈,公众对政府的现状和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政府的绩效考核缺乏正确的理解,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和诱导。

  4、案例分析——贵州瓮安“6.28”事件

  4.1案件回顾

  2008年6月22日0时27分,贵州省瓮安县三中初二(六)班学生、17岁的李树芬被发现死于河中。当日3时40分左右,死者家属将李树芬尸体打捞上岸。当日7时23分,民警向110指挥中心回复,死者家属怀疑死者系他杀,请求转刑侦处理。根据死者家属要求,当天下午,县公安局法医胡仁强对死者尸检,鉴定死者系溺水死亡,李树芬父亲李秀华、母亲罗平碧等人不服提出再次尸检等要求。2008年6月24日,瓮安县公安局根据县公安局法医鉴定结论,结合多方面的证言,认定死者溺水死亡系自杀,于当天下午向死者家属送达了《不予立案通知书》和《尸体处理通知书》。家属对公安机关的结论提出异议,对“溺水身亡”的法医鉴定结论不服,认为有奸杀嫌疑,2008年6月26日凌晨1时左右,州公安局指派的法医王代兴对李树芬尸体再次进行尸检,仍维持溺水死亡的结论,家属则坚持有奸杀嫌疑,为此,尸体被停放在西门河边。28日下午4时许,死者亲属邀约300余人打着横幅在瓮安县城游行。由于当日正是周六,街上人较多,部分群众尾随队伍前行,人越来越多。16时30分许,游行人员到县公安局办公楼前聚集。公安民警拉起警戒线并开展劝说工作,但站在前排的人员情绪激动,在少数人的煽动下,一些不法分子用矿泉水瓶、泥块、砖头袭击民警,并冲破民警在公安局一楼大厅组成的人墙,打砸办公设备、烧毁车辆,并围攻前来处置的公安民警和消防人员,抢夺消防龙头,剪断消防水带,消防人员被迫撤离。20时许,不法分子对瓮安县委和县政府大楼进行打、砸、抢、烧,一度冲击临近的县看守所,整个过程持续近7小时。事件造成150余人受伤,160多间办公室被烧毁。

  4.2对瓮安事件的解析

  任何一起群体性事件都不是一起孤立事件,它的发生和扩大都是由于众多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却得不到解决造成的,它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瓮安事件也不例外,它的发生和扩大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瓮安不安”,差不多是全体瓮安人民对翁安的评价,并且瓮安乱,也是全省有名的。社会种种矛盾得不到解决,是诱发瓮安事件发生的历史原因。
  自2007年以来,瓮安县已发生多起中学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没有一起破案,凶手至今逍遥法外;一村民的侄子被人贩子拐走至今没下落,向公安局反映,和公安局起了争执,就被公安局暴打一顿;瓮安县存在“斧头帮”、“玉山帮”、“青龙帮”等十几个黑社会组织,一出租车司机因琐事被黑社会组织成员殴打,县公安局却一直不作处理;矿产资源丰富,县组织开发,经济发展了,占地农民的合法利益却没得到维护,环境破坏却没得到应有的修护等。瓮安县种种事件的发生都没得到及时、有效、合理的解决,致使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急剧高涨,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急剧下滑,最后逐渐把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从“鱼水关系”变化成“水火关系”,这就为后来发生的破坏力极大的“6.28”事件奠定基础。
  (2)瓮安事件的发生和扩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部门及政府人员管理失范、行为失责、能力不足,监督机制的不完善造成的。
  首先,瓮安县政府树立了经济利益至上、淡薄公共服务意识的错误执政理念,忽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民主法治”的宗旨,利用错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作为一切职能活动的导向,危机应对观念错位。瓮安县政府在矿产开发、城市扩建等职能活动中,不顾环境的破坏和修复,不顾失地农民的利益的调节和补偿,只为自身权益能最大化的实现,以此为基础来开展本部门的活动。
  其次,瓮安县政府部门不重视制度体系的完善,缺乏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响应制度和预报预警机制,导致在“6.28”事件发生时,政府人员不知所措而导致此事件影响的不断扩大;该政府在做政策设计时存在冲突和漏洞,制定的行政决策和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时,如矿产开发、城市用地规划、农民工利益保障制度等工作议程时,有些未经人民参与讨论、表决,专家深入调研、论证,从而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民主性,执行起来就难以落实,难以被人民接受,并且,政府决策常常根据实际情况而更改,没有先见性,致使决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严重影响了政府执政的效率及效能。
  再次,瓮安县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量不足、公开度不够透明、信息公开途径略显狭窄,瓮安县政府在本事件中,对李淑芬的信息没有及时、准确的公布给公众,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公民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瓮安县人民向政府反映自身的利益诉求时,政府人员要么不理,要么回应不及时、有的甚至暴打来反映的人民;公民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不全面等问题凸显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成熟。
  最后,瓮安县政府部门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以及社会公德低下。政府人员不顾法律法规,置个人利益于最高利益,一切活动围绕为个人谋取利益而展开,导致公权私用、行xxx力异化、xxxx腐败现象随处可见,扰乱社会风气,树立错误价值观,以此形成恶劣循环。对本次事件回应不及时,思想准备不充分,处理此次事件的能力不足,并且,官员犯事被处罚,等风波平息后又复出的事件也很多,致使公众对政府人员产生极不信任。

  5、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5.1树立新的执政理念

  地方政府部门及其政府人员要摒弃落后的执政思想,不断更新和丰富正确的执政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以人为本、公共利益至上、民主法治、有限政府”的服务理念,确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基本管理理念,坚持“有法必依、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指导原则,坚持“恪守透明、尽职尽责、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只有在正确意识指导下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

  5.2规范人员选拔途径,完善竞争机制,建全政府资信系统,提高政府人员整体素质

  对政府部门的入职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严格的筛选、把关,杜绝一切“走后门”现象,提高政府人员的行政能力和职业素质;改善公职人员的竞争机制,完善公职人员的评估体系,激发公职人员办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公职人员的工作热情,改变公职人员的工作态度,从而提升他们的办事效率;建立数据库,把公职人员的一切行为详细的录入数据库中,对违规行为达到一定次数或情节严重者,给予相应的处罚,受到处罚但未开除的,在升迁时要做更严格的考核,但一旦受到开除的处罚的,必不重新录用,以此警戒公职人员要恪尽职守、清明廉洁,从而保证政府公职人员的整体素质优良。

  5.3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公共政策设计过程

  健全政策决策制度和监督制度体系,使政府部门在做政策设计时能够有完善的法定程序做依据。在政策问题的提出和分析上、政策内容的咨询、探讨上、政策的论证、决定和批准上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监督,突出政府参谋机构、研究咨询机构和群众论证、分析和评估的作用,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保障一切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进而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

  5.4推进政务信息公开,规范政府行政行为

  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加大政务信息公开量及公开面,拓展信息公开的方式方法,开辟新的信息公开途径,如QQ、微博、微信等网络途径,只有将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相结合,公开的政务信息才能及时、有效的被公众接收,以此来接受公众的监督和问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促使政府能够谨言慎行,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

  5.5扩大民众参与,拓宽民意表达渠道

  适当提升公众在人大中的比例,在问题探讨、政策制定等活动中适当扩大公众的比例,拓展公众参与政治活动的途径,只有让公众自身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才能对政府现状及发展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对政府作出合理期望;还要拓展民意表达的途径,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接收民意表达的方式,如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视频、在向高层表达利益诉求时减少关卡阻碍等,使公众的的利益诉求能得到政府部门有效及时的回应,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5.6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的发展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所以地方政府要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放权,让社会组织根据时代需要调整自己的结构设置和管理模式,使之更符合市场经济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组织的成长,以此更好的分担政府的部分职能,促进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此外,社会组织的存在要对公民负责,要接受公民的监督,自觉将本组织的事务信息进行详细公开,经得起公民的问查,进而赢得公民的信任,获取和政府共同治理社会的权利,促使公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

  5.7推进社会收益分配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进一步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减低高收入、提升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健全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保障农民工、失地农民的合法利益;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实施力度,加强养老保险的体系建设,积极改革和发展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的充分就业和再就业发展,使全社会公众都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6、结束语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直接反映,只有在具备良好公信力的政府的领导下,才能使社会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实现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的良好互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加深了政府公信力的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对政府公信力的存在的问题从政党、政府、社会和公众四个视角进行更加全面的剖析,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也分别对应这四个视角提出,使之达到全方位的改善,实现共同治理局面。其次,一般论文都是采取引入案例,利用案例来对问题进行探讨,而本文及用逆向思维,先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再引入案例进行分析,验证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合理性,这是本作者新尝试的一种研究方式,也算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
  但是本文仍用了传统的“介绍背景–提出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思路,研究思维和研究理论框架缺乏创新。其次,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研究方法,并用纯文字的解说方式,而未采取利用变量、结合数理方式进行研究,使本文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缺乏创新点,这也是以后在做研究时可以加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武晓峰.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8,(5):63-67.
  [2]秦娟.政府公信力:内涵、特征及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4,(2):295-296.
  [3]黄龙,徐建军.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及其完善对策[J].科技信息,2010,(6):86-87.
  [4]刘凡,杨蜀敏.群体性事件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原因与路径选择[J].企业导报,2013,(20):18-19.
  [5]张红薇.群体性事件视域下的地方政府公信力建构[J].法制与社会,2012.
  [6]郑娟,邢孟军.从群体性事件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3,(4):36-38、43.
  [7]王国红,马瑞.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和重塑—多元协同治理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70-75.
  [8]马晗.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研究[J].经济视角(上),2013,(12):58-59.
  [9]杨钰.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与学术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12,(12):26-30.
  [10]马得勇,孙梦欣.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决定因素—透明性、回应性抑或公关技巧[J].公共管理学报,2014,11(1):104-112.
  [11]李静.地方公共政策执行困境及其破解路径[J].传承,2015,(1):96-98
  [12]吕刚,陆艳.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政府公信形象塑造探析—以雅安地震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1):59-60.
  [13]李梦晓.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4):146-147
  [14]吴声功.服务型政府的构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97-209、243-257、298-344.
  [15]王宏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防、处置与恢复重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16]刘子富.新群体性事件观-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启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17]唐娟.政府治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8]李瑞昌.干预式治理:公共安全风险辨识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9]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0]刘飞宇,王丛虎.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1]谢庆奎,佟福玲.政治改革与政府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2]石路.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3]黎民.公共管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4]宁骚.公共政策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12.9重印).
  [25]王丛虎.公共管理学导引与案列[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致谢

  四年的大学时光一晃即逝,一转眼,我已要离开母校,依依不舍之情难以言表。从这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和深厚的友谊,让我在心智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里,我要浓重的感谢的我的授课教师们、论文导师、同学以及我的家人。
  首先,我要感谢我授课教师们。感谢授课教师们的认真备课、耐心教学以及详细辅导,使我在大学四年里收获了不少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学习方式更加科学有效,在这里,我要特别我感谢我的辅导员,感谢她在生活中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感谢她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如何更好的处理问题,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感谢导师选择了我当他的学生,感谢老师在论文写作前给我们做详细的讲解和辅导,感谢老师在论文写作中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耐心的回答,感谢老师在论文审阅中的认真阅读和修改,大到结构框架、小到标点符号,正因为有你的认真、负责、我的论文才得以顺利的完成,所以,谢谢汪老师。
  再次,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感谢你们一路的陪伴,感谢你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我的帮助,因为你们,我遗忘了远在他乡的落寞;因为你们,让我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这里,我要特别的感谢我宿舍的五个好姐妹,我们一起住了四年,在学习上互相监督、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一同成长。虽然途中有过争吵,但是我们更多的是欢笑,那些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逛街、睡前卧谈等至今仍历历在目,我只想说,有你们真好,谢谢你们成为了我的舍友。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爸爸、妈妈和姐姐。谢谢你们把我含辛茹苦的养大,谢谢你们在我成年后依然把我送进了大学学堂接受更高的教育,而独自为我承担起大学四年的一起费用,谢谢不善言辞的爸爸偶尔语重心长的教诲,谢谢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谢谢姐姐像朋友一样为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见解和提醒我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项,最后,谢谢你们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让我能够无忧无虑的成长。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2537.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19年12月3日
下一篇 2019年12月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