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探讨

摘要: 经过长时间的转变和发展苗族逐渐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本土苗族文化和苗族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制造了丰富多彩而又多样化文化方式。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的芦笙舞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芦笙舞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芦笙舞是苗族人民节日

  摘要:经过长时间的转变和发展苗族逐渐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本土苗族文化和苗族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制造了丰富多彩而又多样化文化方式。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的芦笙舞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芦笙舞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芦笙舞是苗族人民节日或祭祖、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芦笙和芦笙舞在苗族地区的历史长久并具有属于自己独立的特色。苗族芦笙舞具有专业性、审美性、艺术性等特点。
  本文从芦笙舞的历史起源出发,首先分析了芦笙的由来以及芦笙舞的起源,接着分析了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然后介绍了苗族芦笙舞的审美价值与功能,最后,在日后芦笙舞的传承和发展上给出一些建议,希望我们大家能为保护、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一丝的奉献,为后代子孙了解和研究学习苗族本土特色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艺术特征;审美价值;探讨
对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探讨

  一、前言

  反排村处在台江县东南部,东经108°24′,北纬26°31′,地处雷公山山麓,平均海拔722米,东与剑河县相邻,南连南宫乡,西接台拱镇。村委会位于864县道台南公路26公里处,村子四面环山,隐映在绿树翠竹之中。有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很丰富等。当地的芦笙舞蹈在现今属于流传较完整,并一直传承至今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苗族文化不仅是优秀的民间艺术,还承载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区域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要素。而在苗族传统歌舞形式中,芦笙歌舞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关于芦笙舞,早在《新唐书•南蛮列传》中已有“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釂”的记述。这种以芦笙舞为饮酒助兴的风习,明清时代的文献与地方志中多有记载,至今在苗、彝、侗、水、拉祜等民族中,依然盛行不衰。“芦笙舞”,它是以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其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的一种民间舞蹈。其中以苗族芦笙舞最典型、最具特色。在苗岭山区,几乎家家有芦笙,人人爱吹芦笙、爱跳芦笙舞。苗族芦笙有大有小,有长有短,长的两丈多,短的不足尺。大的只能吹,不能跳,只吹不跳叫“吹芦笙”。自吹自跳叫“跳芦笙”,人吹己跳叫“踩芦笙”。芦笙舞蹈动作可概括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骤,或轻松明快、活跃敏捷,都因场所与适用的不同而有异。芦笙曲与芦笙舞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各种文化形态。

  二、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的历史起源

  众所周知,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簧管乐器。由它引导出来的芦笙舞,亦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这种乐器和舞蹈形式既是苗族人民集体创作的艺术珍品,又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但是,这种乐器和舞蹈形式,究竟兴起于何时?至今已有多少年代了?由于没有看到翔实可靠的资料,所以我们不敢妄加论断。

  (一)芦笙舞的历史起源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欢的一种簧管乐器,相传是祖先伏羲女娲所作。苗家儿女不仅把芦笙作为本民族的代表物,往往还把舞蹈、武术、音乐、体育和杂技等与之融为一体,使灿烂的民族文化大放异彩。据资料记载,“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在云南昭通地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苗族同胞都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花山节”活动,芦笙舞便是“花山节”上重要的表演内容之一。芦笙的大小不一,管数也不尽相同,有单管、双管到十管均有,以六管最常见。芦笙舞节奏明快,进退有序,由简到繁,粗犷热烈。一般分为自吹自跳和男吹女跳,表演者无论到哪个高难度动作,自始自终笙声不断,动作不停,似歌似舞,令人叹为观止。
  而据文献资料记载,芦笙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演奏。明代《南诏野史》中载:“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清人陆次云曾在《恫溪纤志》中描绘:“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与此同时,在苗族民间中流传,在远古时代,洪水滔天后,只剩下迪炎(亦称姜央)和妮炎兄妹俩。后来兄妹俩结了婚,养育了大众九千人。之后,人类在不断的繁衍,人也逐渐增多。这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于是便趋向娱乐,使生活有乐趣。用什么东西来娱乐呢?人们才想起用芦笙来作为娱乐的器械。为了乐器芦笙,苗族先民们经历了曲折和艰辛的寻找与探索。

  (二)芦笙舞的发展现状

  芦笙舞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等民族聚居区,在各苗族、侗族地区尤其普及。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其中以贵州东南部、湘西南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在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苗语中音译为滴嘎(“滴”是踩的意思,“嘎”是芦笙的意思,所以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踩芦笙的意思),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女子左手提上各种颜色和花纹的毛巾,右手握着各式各样扇子,随着芦笙吹出的音乐舞蹈,姑娘们的舞步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时而进,时而退,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旋转,时而停留。
  芦笙舞蹈起源于苗族祭祀祈福的仪式中,是西南少数民族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是贵州苗族侗族人民最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它是一种祈福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芦笙节逐渐转向了娱乐性、群体性,成为庆丰收的节日。该舞蹈主要以男吹女踩的形式展现,时而粗犷豪放时而温柔煽情,每一次下沉、转身、停顿都真实地反映着苗家人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堪称人类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三、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一)旋律的艺术特征

  “芦笙舞”以芦笙音乐为主体,大小长鼓声、铜锣声、号子声相互配合构成极具民族特色的多声部和声。每套舞蹈动作对应不同和声音乐,受到音乐节奏的制约,不能串用。音乐的节奏变化丰富,演奏时拍子经常变化,如音乐从3/4拍开始,演奏到中间时转变为2/4拍,几小节后又变为5/8拍。芦笙长鼓舞的音乐在不同节奏感的旋律中疏密交替,对比鲜明,恰到好处地与舞蹈相辅相成,烘托了舞蹈的气氛,营造了舞蹈所需要的环境,表达舞蹈的情感和瑶族人民的思想内涵。
  整套苗族六管芦笙,从倍低音到最高音共有大小五种规格,音列按五声音阶排列,发音每种规格为一个八度,音域A1—a3,共有五个八度。由于流行地域和民族支系的不同,民间有多种芦笙类型:六管六音、六管七音(第六管装两簧)、八管八音、六管五音(一管不装簧)、六管四音(两管无簧)、四管三音(一管无簧)和四管二音(两管无簧)等等。其中六管六音芦笙音列为:a、c1、d1、e1、g1、a1;g、a、c1、d1、e1、g1;d1、e1、g1、a1、c1、d2。八管八音芦笙音列为:g、a、c1、d1、e1、g1、a1、c2;a、c1、d1、e1、g1、a1、c2、d2。六管七音芦笙音列为:a、c1、d1、e1、g1、a1、b1;g、a、c1、d1、e1、g1、a1。每个类型每种音列的芦笙,又都有高、中、低音三种规格,它们的音高分别在三个八度上。迎宾舞、芦笙双人舞和“踩花山”常演的芦笙舞表演中,芦笙吹奏的音乐曲调热情欢快,旋律朗朗上口,极富歌唱性。其中,最有特点的,莫过于活泼轻快的节奏与整齐划一的节拍。曲调大多以4/4拍为主,偶尔也会出现2/4拍,并且与4/4拍混合在一起进行富有规律的重复。在音乐结束的位置,最后一个音通常会随着演奏者的进行作有意识、即兴地拖长,极富韵味感。

  (二)节奏的艺术特征

  芦笙演奏技巧与笙相同,多用单吐法吹奏,常以腹部震动和口形变化相结合奏出气震音,可奏纯四度、纯五度、大二度、纯八度等音程双音,也可演奏三音或四音和弦,只能演奏C、F、G等调乐曲。可用于独奏、对奏、合奏或伴奏,独奏者常边奏边舞,既活泼又生动。总之,苗族芦笙因流行地区的不同,而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调式上有所差别,黔东南黄平、丹寨和榕江一带的芦笙高亢粗犷;黔西毕节、水城一带的柔和抒情;而黔南的芦笙则雄浑健朗。在《迎宾曲》与“踩花山”常演的芦笙舞中,节奏节拍的规律性体现得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在这两种表演情境中,参与的人数较多,男女老少皆有,有时候还会加入游客等不熟悉芦笙舞的人群,所以芦笙吹奏的曲调旋律重复的部分就比较多,舞蹈动作也较为简单、轻松易学,从而具有很强的集体性与娱乐性。但是,在芦笙双人舞中,音乐节奏节拍的变化就较之集体性的芦笙舞而有所不同。芦笙双人舞由两名男性舞者进行,舞蹈里运用到了大量旋转的高难度动作,并且二者要通过多次舞步的交错与变换来造成空间位置上前后左右的大幅移动,因此节奏节拍的变化就较为随性,甚至有时候会在乐句末端舞者旋转处有意延长旋转的时间,进行拖拍,使得整个曲调听起来错落有致,趣味性强。

  (三)表演形式的艺术特征

  芦笙舞边吹边舞,动作欢快热烈、轻盈矫健,节奏鲜明,造型奇特美观,体现着苗族高超的舞蹈艺术技巧,有怀抱芦笙倒立以及翻、滚、踢脚等动作姿态。贵州苗族芦笙舞多以摆动身体,双手随身体左右旋转,然后在脚尖、膝部、胯部等关节处活动为主要动作居多,以颤(苗族动律)、快(节奏和速度上)、轻(气息的运用上)、猛(力度上)、圆(技巧及衣裙的美观上)五个要点为技术动作组合而成。苗族芦笙舞多为模仿动作、习武动作和生产动作,如“长衫龙”的蹲走、跪走、立走,蹲踢、走踢等以“走、踢”的动作为基本动作;“滚山珠”的蹲转、旋转,扣肩倒立、肩背倒立、倒挂,前勾、后勾等以“转、立、勾”的动作为基本动作;“金鸡颤步”的单腿胯、双腿胯,前翻、后翻、单手翻、侧身翻,单脚左蹩右蹩、双脚交叉蹩等以“跨、翻、蹩”的动作为基本动作,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舞蹈道具的艺术特征

  芦笙长鼓舞的道具分别有芦笙、大长鼓、小长鼓、小锣、锣签,它们即是舞蹈道具也是伴奏乐曲。芦笙由笙苗、笙斗和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各部分材质不同,笙斗用泡桐木制成,笙苗用小长竹,中间打通插人开孔的笙斗中,接口处用松脂涂抹防止漏气,簧片用铜片自制。大长鼓制作工艺精细,外形美观,用泡桐木和竹子制成中间小,两头大的鼓架,长度有七尺多,两头鼓面用牛皮蒙上,直径大概九寸,鼓身以褐色为主,通体彩绘着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图案,色调鲜艳亮丽,极具民族特色。小长鼓的材质、颜色图案与大长鼓类似,鼓长在一尺五寸左右,鼓面直径一寸。小锣大多为铜质,直径九寸左右。锣签材质为竹片,全长六寸厚度约二分,用朱红色颜料涂抹全身,形状上宽下窄,窄约五分,上宽约一寸,头部系有红绸带。

  (五)舞台背景的艺术特征

  芦笙舞的舞台背景效果也十分的好,音乐有起伏,刚开始流淌着山水的声音,接而就是柔美的鼓点,苗语也渐渐进入,鼓点的强烈也随着情节的需要而切入。舞台灯光布景也是非常精准的,从蓝色底调映衬着景色的幽静,到高潮部分的红光推动高涨的氛围,结尾部分蓝光。十分有意蕴。在芦笙舞中,男子们手捧芦笙奏乐,女子左手拿毛巾、右手握扇子,进行踩芦笙。据说,最初芦笙舞属祭祀性舞蹈。男子奏出悦耳的曲子,女子右手持扇子寓意着风调雨顺;左手拿毛巾为男子拭去辛劳的汗水,传达出苗族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活。苗族芦笙舞大都以下肢的矮步动作为主体,“其舞蹈动作大致可以概括如下:‘走、踢、跨、转、立、翻、别、勾’。走,分为立走、蹲走、跪走;踢,有走踢、蹲踢两种;跨,有单跨、双腿跨之分;转,分为蹲转、旋转;立,有三立:扣肩倒立、肩臂倒立,倒挂立:翻,有四翻:前翻、后翻、单手翻、侧身翻;别,有单脚左别右别和双脚交叉别;勾,有前勾和后勾。舞蹈时芦笙必须随身体动作方向自然地摆动。”

  四、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的审美价值与功能

  (一)寓教于乐的审美价值与功能

  有人说:在民族性格上,苗族属于“内向型”,不像其他民族那样的开朗、豪爽,因而得出苗族舞蹈比较单纯沉郁的结论。其实,只要认真地观察和分析,我们就会觉得绝大部•分的苗族芦笙舞节目,都充满着欢快的生活情趣。例如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对芦笙舞”,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自由组合,•围成小圆圈或大圆圈,手拉着手,随着统一的曲调,跳着统一的舞步,:时而徐徐向前移动,时而急速向前跳跃,队形整齐,快慢有序,真是人人喜笑颜开,个个豪情满怀,气氛十分热烈。又如流行于贵阳花溪一带的“牵花带舞”,通过姑娘向后生捆花带,并牵花带跟着后生翩翩起舞的情景,表现出苗族青年男女之间,彼此含情脉脉而又落落大方的美好情操,不禁使人发出啧啧的赞赏。
  自娱性芦笙最为普及,因对舞者年龄、性别不限,故参加人数甚众,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活动。常见的活动形式有二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有的地方还有高达丈余的特大号芦笙和各种长短不一的芒筒(一种用大竹筒制造的低音簧管乐器)在旁伴奏。还有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女性)尾随其后围圈而舞。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而变化。自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使脚落地后,不仅下肢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也要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二)德育教育的审美价值与功能

  舞蹈本身对发展人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芦笙舞当然也不例外。舞蹈的肢体语言要求舞者能够自如地运用自身的肌肉和关节来表达舞蹈内容。这种调动肢体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脑的开发过程。任何学习都离不开注意力,注意力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舞蹈的学习过程对人的随意注意能力是很好的训练。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长期的专注的活动有利于随意注意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专注于老师动作的风格、特点、韵律以及动作的先后次序和协调。长期的训练无疑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提高。
  舞蹈表演步态、手势、动作来源于生活但又比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要夸张一些,因此在表演过程中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要积极地联想动作所表达的情感和表现的主题。舞蹈虽然有固定的风格和元素,但是舞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组合创造。群众性的芦笙舞就给了苗族同胞很好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种舞蹈要求舞者根据芦笙乐曲的节奏变化而变化,舞者必须有良好的观察能力,也就是说要观察其他参与者的表现,互相配合,协调参与。因此跳舞过程中不自觉的训练了良好的观察能力。舞蹈要求舞者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例如,芦笙独舞要用脚跟、脚尖和脚内外两侧各舞出惊险动作,有地下蹲脚、脚踏、直转、翻身转、头顶地转、还有足尖立地或脚外侧着地快速旋转百余圈,年复一年的训练必然有助于人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提高,学习者的小脑会比平常人发达,因此经常跳舞不仅对身体有益,对于大脑的开发也是大有益处的。
  芦笙舞舞蹈,就其本身来说,是身体语言的表达。因此对于舞者情绪情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芦笙舞一般都是在节日或庆典的时候跳的,并且有一部分人是边吹边唱。因此,参与者都是兴高采烈,兴趣盎然,这种积极的情绪无论对于身体还是心理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对于舞者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芦笙舞是苗族人民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人们在跳舞的过程中增进了互相了解。这对于苗族同胞增强民族认同感,加深民族感情,发展积极乐观的情趣情感、养成健康向上的心态有重要作用。此外表演性的芦笙舞包含很多技巧动作,没有坚强的意志是无法让人们信服的,因此,长期的训练对于学习者的意志力也是非常好的训练,有利于学习者养成坚韧不拔的性格

  五、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让芦笙舞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

  如果说,传承民族文化之根在于提高乡民们的文化自觉与保护意识,那么,传承传播民族文化之希望就是要培养下一辈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芦笙舞集音乐与舞蹈为一体,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因其运用到各种苗族节庆与风俗仪式之中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跳芦笙也属于苗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所以,如果能够在台江县的苗族乡、苗族聚居区甚至全县的中小学音乐、体育课堂中引入芦笙舞,这无疑是传承传播芦笙舞最长远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可以把一些节奏鲜明、曲调活泼的芦笙音乐,通过现代音乐制作技术做成课间操背景音乐运用到中小学课间操之中。尽管这一设想还未具体实施,但是相信在珙县政府和文广局的努力下,芦笙舞一定会在越来越多的苗族聚居区的学校中普及开来。随着罗渡苗族乡的发展和进步,芦笙舞进入课堂也将不再是梦。
  在中小学音乐、体育课堂上引入芦笙舞的教学,首先应该明确中小学音乐、体育教师对芦笙舞的掌握程度,对掌握程度较低的教师要请芦笙舞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其次,教学器具要全面到位,要保证每个参与芦笙舞学习的孩子都能够在课堂上充分使用芦笙,甚至在美术手工课、劳动课中都可以对动手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授芦笙的简易制作方法。再有,芦笙舞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发展,可以将课堂置于苗族节庆中去,也可以让学生在节庆中学习芦笙舞,体验苗族文化的深蕴。另外,学校还可以在每年的全校运动会中增添传统体育运动的版块,将“跳芦笙”设为比赛项目,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芦笙舞的趣味性,又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了苗族文化。除此之外,台江县教育局、文广局还可以定期面向全县中小学举办一系列文体比赛,通过这样大范围、大规模的比赛,很有可能从中为台江县文体界发现不少苗族文体优秀苗子,使之为传承传播苗族文化、发扬苗族文体事业做出贡献。

  (二)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和报道

  新闻宣传工作十分重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能够为推进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注重抓基层,积极创建平台,在培养提升新闻宣传队伍素质上狠下工夫。同时要及时捕捉新闻亮点,反馈反排芦笙舞发展动态。还要保证每年都抽调出一部分经费用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可以建立媒体宣传、网络宣传、户外宣传相结合的立体宣传网络,同时还要加强与重庆、贵阳等主要客源地旅行社、旅游企业合作,促进旅游促销市场化;二是借助其他大城市的助力,自建或挂靠省、市旅游网,推广出芦笙舞的知名度。

  (三)政府与文化部门的支持

  每当县、市、省里有相关民族歌舞比赛的时候,都可以把县里的擅长芦笙舞的乡民与演艺团体集中在一起,并请来专业的音乐、舞蹈方面的专家为他们进行节目编排。这些节目的编排,都要保证在传统芦笙舞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与创新,既保留了芦笙舞的基本特点,又在表演形式上使其脱离固定的节庆仪式的模式而适应于现代舞台。当然,想要有效地传承与传播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就当切记:不要为了一味地迎合市场与现代舞台去编创一些脱离苗族生活氛围和精神文化内涵的作品,而应该在充分发挥各种演艺团体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民俗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各级别大型民族歌舞赛事的契机,积极拓展芦笙舞的表演形式,并结合古歌、铜鼓等其他苗族歌舞元素,创作出一些既保留传统、反映苗族文化生活又兼具创新意识的作品。

  (四)旅游、商业等多渠道的帮扶

  随着县里旅游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僰文化与苗族文化的深厚渊博吸引了许多人慕名前往,反排苗族乡的知名度也随着这股热潮而迅速渐长。旅游文化事业的繁荣,带动了苗乡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苗乡民间艺术文化多姿多彩的发展。据调查发现,苗族乡的民间演艺团体有6个,苗族芦笙、舞蹈、唢呐等表演队伍有24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乡民们自行组织的。以芦笙舞为例,没有专门的芦笙舞表演队,但是芦笙队的乡民,凡会吹笙者皆能舞,所以芦笙舞表演队大多是在乡里进行丧葬仪式或者“踩山节”等节日时由乡民们临时组合起来经过短暂的排练后进行表演的。另外,乡政府还结合县里能歌善舞的乡民和苗族专业优秀演员成立了一种新生的、以赢利为目的的演艺组织。这种民间演艺团体表演的内容,有的是在传统原生态歌舞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改编,有的则是表现现代生活的流行作品,大多具有现代化、多元化的特点。这不但能够促进芦笙舞的传承和发展,还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
  所以,芦笙舞的传承与传播,首先可以通过壮大芦笙舞团队的数量,利用农闲时节或者春节期间定期举行一些芦笙制作、芦笙舞表演的传承培训班,增强乡民对芦笙舞的热爱与传承保护意识,从而丰富苗乡的文化生活、传承苗乡的文化精神。其次,要尝试将芦笙舞引入中小学音乐、体育课堂教学,让后辈在耳濡目染中学习、传承芦笙舞。最后,充分利用民俗节庆的契机,结合旅游文化与大型民族歌舞赛事,组织各个演出团体编创一些创新型的原生态歌舞,并综合苗族古歌、芦笙舞等多彩丰富的苗族歌舞艺术,从而走出苗乡,走向市场。

  六、结论

  芦笙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文化积淀,至今仍是苗族人民传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芦笙以及芦笙舞,已经成为苗族同胞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和艺术珍品,因为它无论是作为一种管簧乐器,还是作为一种舞蹈形式,或者是二者的结合,都会令人不禁想起苗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一道,共同缔造了我们古老伟大且灿烂多彩的舞蹈文化。,芦笙作为一种乐器,其艺术审美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芦笙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文化积淀,至今仍是苗族人民传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推动下,芦笙舞正从文化性向艺术性、从实用性向审美性、从社会性向专业性转化发展。
  由于苗族各个支系聚居的地域不同、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差异,芦笙舞蹈在跳法的特点上、动作的命名和发展上也有所差异和变化。但不管怎样变化和发展,它都不会脱离其本质属性:古朴典雅、原生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不会变;笙舞一体的舞蹈形式不会变;独特的艺术技巧和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不会变。所以,它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灌注了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艺术珍品。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推动下,芦笙舞正从文化性向艺术性、从实用性向审美性、从社会性向专业性转化发展。芦笙舞具有历史研究、民间艺术研究、对外文化交流三大价值,应该加以传承和保护,并使之流传绵远。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民委文教处.贵州芦笙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杨鹃国.苗族舞蹈与巫文化——苗族舞蹈的文化社会学考察[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
  [3]杨昌树.芦笙渊源集[M].贵阳:贵州省民族学院,1988.
  [4]中国音乐研究所.苗族芦笙[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
  [5]文毅.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6]石朝江.中国苗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7]伍新福,龙伯亚.苗族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8]吴廷杰;许士仁.苗族芦笙舞的起源及特点[J].贵州民族研究.1991(03).
  [9]陈炜;劳国炜.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芦笙踩堂开发式保护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07).
  [10]李庆生,陈志永.苗族芦笙文化三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11]苗族芦笙的起源现状.贵定吧.搜狗网说吧.
  [12]苗族芦笙舞.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网china.com.cn,2007年6月12日.
  [13]吴正光.苗族的鼓笙文化[J].当代贵州,2005.

  致谢

  时间如白驹过隙,即将毕业的我突然有了一点不舍,不舍这个让我们经历了失败与成功的地方。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以严谨、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我这三年过得辛苦而充实。毕业论文即将完稿,我谨向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
  本论文是在覃思老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覃思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此我向我的导师覃思老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在此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在设计过程中给我的帮助。回想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是你们鼓励了我。但是,这些困难让我在今后个工作和学习中能够更有耐心和清晰的思路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对这次毕业设计我倍感珍惜。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2761.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19年10月13日
下一篇 2019年11月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