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风眠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摘要

作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开拓者,具有丰富创新思想的美术教育家——林风眠,他的人物画是其众多绘画代表作中,最具个性化的表现,在他的人物画中,人物形象不仅具有传统中国画的温婉柔和的神韵,也具有西方人物画中典雅热情的性格特色。传统艺术的熏陶和多年的国外留学的经历,使他在人物画的创作之路上产生了一个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那就是“中西融合”。在林风眠对中西绘画融合的探索过程中,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彩墨画的发展,以其开拓的视野,不断打破传统绘画风格的限制,使用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技法作为载体,融合传统中国画形式结构,独具匠心地开创出了具有浓重个人特色的绘画理念,为我们创造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艺术指导理论,这对我国近现代艺术创作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林风眠;人物画;中西融合

  前言

林风眠(1900-1991)出生于广东梅县山区,出身于普通石匠家庭。由于父母很早就离异了,因此他的童年是跟随祖父一起度过的,他得到最多的是祖父对他的关心和爱。林风眠的祖父可以说是他艺术之路的启蒙者,他说:“祖父整天叫我守在他身旁,帮着他磨凿子、递御头,看他在石碑上画图案、刻花样”[1]。林风眠回忆,他的祖父在他的童年给他留下了不少有趣的生活片段:祖父认为儿时多赤脚走路,脚底下能磨出功夫,因此祖父让他少穿鞋子,日后不管走多远的路,走多艰难的路都不害怕!林风眠说,他手上的画笔就好比是祖父握了一辈子的凿子,勤勤恳恳,停不下来。从林风眠对祖父的评价中不难看出,无论从生活上还是从绘画创作上,祖父对林风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本文围绕着林风眠“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分别从其人生的四个重要阶段到其作品中的线条、构图和色彩的运用上,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分析了三个林风眠较为鲜明的个人绘画特色;最后,总结了林风眠对我国现代人物画的贡献和启示。

  1.林风眠人物画的创作历程

  1.1初期:重庆时期

1938年,国内战乱,京沪相继沦陷,加之国立艺专人事纠纷,被誉为“我国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东方毕加索”、“划时代的中国画家”、“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的林风眠先生心灰意冷,辞去国立艺专校务委员会之职,独自一人来到重庆,居住在南岸大佛段弹子石的一件条件简陋的小屋中,开始面壁创作[3]。抗战期间物资匮乏,林风眠就采用四川夹江宣纸作画,在作画风格上汲取民间手工艺术特色,抛弃了传统水墨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写实风格;在绘画形式上,林风眠先生一改往日画风,将大家普遍采用的长方形构图修改为正方形构图,在构图形式上打破传统绘画惯用风格。

林风眠先生在重庆的这段时期,远离主流画坛,一直进行着艺术创新探索,即便是在战争时期,林风眠先生也一直秉承着艺术非功利主义精神,这为他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创新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1.2中期:杭州时期

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林风眠先生回到杭州,回到国立艺专继续任教。也是在这个时期,林风眠先生创作了大量人物画,多为描写现代女性的水墨画,其绘画创作特色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他的现代女性人物画中,多数以他的太太、女儿和学生作为创作对象,在水墨画的基础上尝试加入西洋色彩元素,由于是过渡时期,水墨和色彩还没有完成很好的磨合,导致画作色彩堆积,笔触稍显滞重,缺乏通透性和流通感[4]。在这个时期的女性人物画中,温婉柔和的古代仕女在林风眠先生的画作中充满活力和热情,又不失文雅,加之颜色的渲染,使得人物服饰艳丽,神采奕奕给人审美上的愉悦之感。

  1.3盛期:上海时期

1950年,国立艺专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随着个人在绘画探索上取得的成就和积累,林风眠先生在教学思想与方法上也发生了转变,教学风格追求现代性和个性化表现,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但就是由于这种前卫的教学思想,林风眠所在的国立艺专被批为“形式主义的大本营”,而林风眠先生的林风眠画室,被批为“新派画小集团”,被迫接受批判改造[5]。在当时,国立杭专的油画系主任被调离杭州,而助手也被调到苏州,在这种孤立的环境下,林风眠无法专注创作创新,于1951年离开杭州,回到上海于妻子与女儿共同生活。在这段时期,由于生活窘迫,林风眠先生时常会卖画给外国友人,同时也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取一些国外先进的艺术创作理念,加之专注的艺术创作实践,林风眠在这个时期的绘画风格逐步成熟了起来,进入了艺术创作的丰盛时期。

五十年代后,林风眠在绘画风格上在原有的探索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方绘画观念,在画面构成、颜色运用和运线方式上较传统绘画风格有非常显著的区别,并大胆在水墨画中加入带有西方绘画风格的颜色元素形成了具有浓重、成熟林氏风格的人物画绘画特色。在这个时期,林先生既有诸如《渔》、《笛》、《朵朵葵花向太阳》、《布谷鸟又叫了》等著名的风景画,又有诸如《读书仕女》、《荷花仕女》、《白衣侍女》等享誉国内外的仕女人物画,创作灵感和特色可谓达到了其个人艺术顶峰。

  1.4后期:香港时期

xxxx结束后,林风眠先生于1977年10月在友人的陪同下来到香港。在香港生活的14年间,林风眠一边努力的重绘着自己在文革期间被毁坏的画作,一边继续创作新的作品,1989年,在香港完成《噩梦》组画、《基督》、《南天门》、《痛苦》、《火烧赤壁》、《屈原》等画作的创作,林风眠先生几乎一直画到自己生命的终点,于1991年在香港逝世,享年92岁。林风眠晚年的作品倾向于思索人生、总结人生,绘画风格奔放强烈,富含哲理、寓意深厚,充满着浓浓的诗意。

  2.林风眠人物画风格的形成

  2.1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

用“中西合璧”来描述林风眠画作的绘画风格再准确不过了,因此林风眠的绘画作品中也不乏对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继承。也许是受到童年时期祖父对他的影响,林风眠的画作对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借鉴涉及到青铜、彩陶手艺、石刻、皮影画、剪纸、古壁画等诸多领域,他尝试从这些传统艺术领域中汲取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弥补文人画、卷轴画的狭隘性。

在线条上,林风眠借鉴了民间瓷器的纹样创作,线条简洁流畅却不失力度。在人物画造型方式上,借鉴了我国敦煌壁画及意大利著名画家莫迪里阿尼的造型风格,人物面部使用渐层式手法进行立体构造[6]。在色彩运用上,林风眠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而是将水墨画与西方淡彩结合在了一起。

  2.2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借鉴

林风眠18岁时,勤工俭学,在法国留学过一段时间,完成艺术深造,因此在艺术观念上,他也深受国外马蒂斯、塞上、卢奥等艺术大师的熏陶,学习到了前卫的色彩表达及造型观念,加之传统中国水墨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线条上,林风眠借鉴了马蒂斯在人物画中对线条的表现;在构图上,林风眠汲取了西方绘画构图追求的平衡感;在色彩上,他打破传统的水墨画固定模式,把鲜明的色彩表现、强烈的明暗对比、光影的塑造等西方显著的艺术元素和绘画技巧融合到中国人物画中,使画中人物不仅具有传统中国人物形象的温婉柔和的神韵,也具有西方人物形象的典雅热情,实现了人物画的“中西融合”。相比于传统的中国人物画,林风眠风格的人物画更注重画面的色彩、光线和线条的节奏和韵律。

  3.林风眠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3.1追求流畅迅疾的线条表现力

中国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发展相辅相成,绘画艺术中的线条构成深受书法艺术的影响,传统的绘画艺术家利用毛笔笔锋的各种变化技巧,形成了不同的线条表达方式,使得画面更具表现力。

林风眠在法留学期间,受到杨西斯的点拨,林风眠开始了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学习和临摹[7]。在此期间,他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中瓷绘线条的精髓。瓷绘线条生动流畅、充满活力同时不失光滑锐利、简洁通俗。林风眠谈到自己对线条运用的时候说到:“线条最主要的是来自中国的陶瓷艺术”[8]。我国著名的近代书画家郎绍君在评价林风眠的线条运用时说到:“他的线描风格其基本特色是:疾速、富于力度和冲击性,能方能圆,可曲可折,有时与形体、彩色融为一体,有时独立于形体与色彩之外而单纯、明快、自由、活泼”[9]。

除了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线条运用的吸收外,林风眠还借鉴了国外著名画家莫迪里阿尼和马蒂斯的线条运用手法。莫迪里阿尼的的画作中,对于线条的运用非常的富有想象力,曲线的描绘在他的手上变得生动活泼,复杂的人体轮廓外形在他的画作中被勾勒的丰富而富有弹性,人物外形丰富真实,虚实结合的线条,使得人物外形具有丰富的层次感。马蒂斯在线条运用中,强调线条之间的关系,如曲线与直线的穿插运用,因此,他的画作中大多以曲线为主,直线为辅。马蒂斯的铅笔线条运用技法有着流畅、活泼和强烈的自我表达主义精神,林风眠同样运用直线与曲线,表现出了细致、简洁和自由,图4.1和图4.2分别是林风眠的《裸女》和马蒂斯的《粉红色的裸体》,对比两幅图不难发现,在线条的使用上,两者有这相似的地方:线条排布都具有柔滑且不乏力度之美,在人物膝盖关节上的描绘上,均使用一条圆滑的曲线来概括,表现出了女性人体的曲线美。

在线条的运用上,林风眠可谓汲取各大家之精华,结构明确,高度抽象,线条曲直、虚实的结合富有创造力和装饰性,是其鲜明个人绘画特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2方形构图的选择

众所周知,画作的构图从主体上确定了这幅画的视觉思维、作者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内容,因此构图被称为是一幅画作的骨架。我国古代著名的美术理论家和人物画家谢赫,在他编著的《古画品录》中提出过“经营位置是也”[10],位置即为构图。一幅画的位置主要依靠画面面积的分割,占据画面面积越大的部分,在画面中的作用及影响力就越大。在西方的构图方式中,我们不难发现,画面描绘焦点一般都在构图的中央,否则画作内容会显得紊乱和分散。卷轴构图是我国传统的构图方式,它的形成与我国古代的建筑风格有关,我国古代建筑层高适合悬挂直轴画卷,常用于表现高远深邃的意境;古人喜欢用屏风划分建筑内部空间,因此常用横轴来点缀,用于表现时空转换的图景,可以赋予其故事情节。因此,矩形构图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自然观念表达形式[11]。

历经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林风眠摸索出了独特的“林风眠格体”,画面布局多数采用正方形构图,注重画面内部空间结构的填充和画面层次感的拓展,使画面更加饱满[12]。以仕女图为例,林风眠通常在构图的处理上将画面重心下移,以达到均衡的效果。图4.3是他的代表作品《绿衣仕女》,手持画卷的绿衣仕女端坐在画面的正中间,人物形态呈“S”型,线条和色彩搭配流畅均匀,给人一种平和端庄的直观感受。

使用正方形构图,林风眠突破了传统的卷轴画的矩形布图风格,使得绘画内容丰满均衡,这正是他追求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3.3打破传统色彩程式,运用西方色彩

在林风眠“中西调和”创新改革之路上,有一个重要的元素—色彩。正如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艾青所讲,林风眠的绘画是“色彩的诗”。

20世纪前中期,从西方国家学习归国的众位画家,极力推崇将西方的色彩运用融入到以水墨为主的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彩墨画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彩墨画是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为基底,加上西方色彩运用技巧,使绘画内容在颜色上更为丰富鲜艳的一种新的绘画种类。林风眠的彩墨画中,色彩和水墨穿插使用,以色彩为主,水墨为辅,更加重视色彩的使用,达到使画面内容表现丰富、明快而充满活力,情感抒发饱满的艺术效果[13]。林风眠仕女画多用彩墨风格,画中颜色丰富饱满,人物表现极具张力,生动形象,既有中国画中人物端庄典雅的神态,又有跃然纸上、身临其境的生动表现。除此之外,如图4.4《清音》,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传统水墨画对留白的使用,林风眠的彩墨画中使用大面积的铺墨渲染背景,营造画面中的意境。

  4.林风眠人物画对现代人物画的影响

  4.1对形式美的追求

从形式美的方面来说,林风眠既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又汲取了西方前卫的绘画思想[14]。从绘画艺术风格上,他更倾向于诸如彩陶、石刻、皮影、古壁画等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在绘画技法和表达手段上,他选择了西方更为前卫和充满现代感的构图、色彩线条等表现手法,达到提升画作层次感,丰富画作内容和个人情感表达的目的。一生力图调和中西方艺术从而创造出更具现代特点的人物画,是贯穿于林风眠整个艺术生涯探索历程中的一个主导方向,而注重对形式美的构造是林风眠对人物画最重要的审美追求[15]。

注重形式美不仅要处理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还要注重如何对画者内心情感的表达。林风眠早期曾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物画中看到强烈的情感表现倾向,这种感情倾向在他晚年的《宇宙锋》、《宝莲灯》等戏剧人物作品中得以体现[16]。

  4.2中西融合,兼收并蓄

林风眠在自己多年探索“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勇于做大胆的尝试,在线条表现上,不仅吸收了我国传统民间瓷绘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汲取了西方著名画家富于想象力和表现力的线条表现风格;在构图上林风眠的方纸布阵构图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注重画面内部空间结构的填充和画面层次感的拓展,使画面更加饱满;在色彩运用上,他敢于将西洋画中极具视觉张力的色彩融合于传统的水墨画中,以自身行动推动我国“彩墨画”的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具有研究价值的“色”、“墨”、“线”相辅相成的经典画作。

在林风眠对中西绘画融合的探索过程中,以其开拓的视野,不断打破传统绘画风格限制,使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技法作为载体,融合传统中国画形式结构,为我们创造了极具研究学习价值的艺术指导理论,这对我国近现代艺术创作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结论

林风眠先生不仅是我国现代绘画的开拓者,也是极具创新精神的美术教育家,同样也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美术理论家,其艺术造诣蜚声中外。在其众多的代表作中,人物画是其绘画内涵极富个性化的表现。所以本文主要对林风眠的人物画的绘画特点和创新内容做了简要的阐述和分析。林风眠的人物画从线条表现力、构图方式和色彩的选择上,既秉承了中国水墨画、中国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也吸收了西方前卫的绘画风格的精髓,真正做到了中西融合,兼收并蓄。作为学习绘画艺术的后辈,林风眠先生是我们的榜样,在他的绘画作品里我们能够学习到他有个性、有思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我们作为绘画艺术领域里的新鲜血液,应该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像林风眠这样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学习,多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做到敢于创新,勇于前行!

  参考文献

[1]林爱芳.林风眠早期家庭生活对其艺术人生的影响[J].艺术百家,2010(6):223-226.

[2]史岩岩.林风眠的绘画艺术初探[D].青岛科技大学,2012:5-6

[3]刘鹏波.林风眠艺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0:7.

[4]汪涤.林风眠与新中国十七年美术[J].美术观察,2000(1):62-66

[5]许江编.林风眠之路[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218

[6]林风眠.林风眠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119

[7]郭海鹰.林风眠绘画艺术特色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1.

[8]林木.二十世纪中国画研究[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499

[9]郎绍君.融会中西的探索[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98-99

[10]梅庭婷.浅析林风眠画面的构成及其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15.

[11]江建胜.论林风眠的“方形布阵”[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4):113-117.

[12]张晓帆.方圆之间——论林风眠的方构图[J].艺海,2015(5):76-78

[13]李星春.彩墨画技法与赏析[M].福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06:1

[14]李诤.林风眠画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15]张成子.论林风眠的绘画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6:66.

[16]范达明.“雨夜楼藏画”真伪论争续六“雨夜楼藏画”假冒林风眠油画的案例及剖析(下)[J].艺术市场,2004(1):90-9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27673.html,

(1)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2年6月4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