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地区的婚俗特色及其价值

摘要

中国的婚礼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固定的模式:择亲、订亲、迎亲。这三个步骤是从“六礼”简化而来的。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地域的差异,在婚礼习俗上有着不同的讲究。例如陕北榆林地区的婚礼习俗就别有一番风味。在整个嫁娶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遵循当地的习俗和一些禁忌。这些习俗和禁忌不仅要合乎“六礼”,而且要有美好吉祥的寓意。榆林地区的一场婚礼始末就能够完全地提现出他们的婚俗特色,而这些特色中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价值。也反应了榆林地区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与追求。对了解榆林地区的文化观念、精神观念都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榆林地区;婚礼习俗;价值

前言

婚姻乃是人生大事,不同地方的婚礼习俗都有各自的讲究。无论是哪种讲究都是对一对新人美好未来的祝福与期盼。而这些特色中又蕴含着地区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物质文化。让我们走进榆林的一场婚礼,了解一下榆林地区的特色婚俗以及榆林地区淳朴的风土人情和他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世界。榆林地区的婚礼习俗繁杂多样讲究诸多。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择亲、订亲、迎亲。这三个大的步骤里又包括着诸多小的细节。在这些小的细节里又无不展示着该地区的婚俗特色。

一择亲

(一)认识

择亲即是男女双方互相选择的一个过程。这个选择认识的过程可分为两种,一是男女双方自己认识恋爱最终共同觉得步入婚姻殿堂的。中国的婚姻自古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这类类型的婚姻在理论上是不被祝福的,是备受非议的。在这种情况下,若双方父母都不反对自然也不会强行拆散。男方父母会选择一位当地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威望的人来做“媒人”即为中间人,将这段姻缘合理化有了媒人也也有利于后续事情的开展。“媒人”这一职业早在西周就被设立。《周礼.媒氏》所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也,今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子者,皆书之。”[1]二是由“媒人”介绍而成的。即所谓的相亲,男女双方在“媒人”的介绍下认识,若互相满意则进行后续订亲的准备。“做媒成人之美,是件神圣的事情。俗语说,做媒行善,胜造七级浮屠。因此,做媒很不简单,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解多户人家的家底、经济状况、社会关系。人们信任媒人,因此媒人说成功的比例很大。”[2]用陕北的方言说:“媒婆婆,两边吃馍馍”。是出于儿女的终身幸福有求于人,双方自然不敢怠慢了“媒人”。

(二)择偶禁忌

1、榆林地区的人们在选择配偶的时候也是有诸多讲究的。首先榆林地区的人讲究的同姓不婚,在《白虎通.嫁娶》中记载:“不娶同姓者,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3]在《国语.晋语》中也有所记载:“娶事避其同姓,畏乱灾也。”[4]可见榆林地区讲究的同姓不婚和中国传统的婚姻禁忌是相同的。其次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榆林地区的人在择亲时很是注重门第。不仅仅是在金钱和社会地位上相对,而且要在人品、德行和教育各个方面都要相配才行。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会受到诸多阻挠,就算是强行在一起也不会被祝福反而会受到非议。再次,男女的年龄八字。在榆林地区男女双方的缔结很是注重年龄和八字。在《洛川县志》中就有“男子年龄例大于女,俗谚云‘宁教男大十,不教女大一。’”[5]榆林人认为男子大于女子是吉利的也是合理的。但也有地方说“女大三抱金砖”。认为女子大三岁会给丈夫、公婆带来财运,但是大多地方都禁忌娶比男子大一岁的媳妇,认为女子大男子一岁是不吉利的会给婆家带来衰运。这一说法是愚昧的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在年龄看好之后,就是测男女的八字是否相合,通过“媒人”得到对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将男子的出去年、月、日、时写于左,将女子出去的年、月、日、时写于右。问占卜者二人八字是否相合。若是合则进一步准备嫁娶事宜,若是不合则会被拆散。在《米脂县志》中就有记载:“具庚帖二份,书男子生年、月、日、时于右,求女家书女子生年、月、日、时于左,曰‘填庚’,留一还一,各执以为具。”[6]测八字看婚龄都是为了看二人是否相合,二人的结合是否圆满。

2、忌狐臭:在古代榆林地处与宁夏相交,宁夏主要以胡人为主,“狐臭”就是胡人的腋下之气,后来胡人与汉人通婚,汉人也逐渐有了狐臭。黄永年先生在《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中,就有谈到“‘狐臭’是为‘胡臭’,及西胡人种之腋气,西胡人与华夏族杂居,后华夏人中也渐有之。”[7]俗话说“穷不扎根,臭扎根。”所以榆林地区的人在选择婚嫁对象时是十分谨慎的,不会选择身上有狐臭之人。

3、忌犯月:“犯月”是指十二个生肖在十二个月中分别都有“犯”的一个月,所谓“犯”就是指冲撞,禁忌,不吉利的意思。认为犯月的人是不祥之人,身带霉气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利。十二生肖所犯的月分别是“正蛇、二鼠、三牛、四猴、五兔、六狗、七猪、八马、九头羊,十月的虎满山吼,十一月的鸡上架愁,十二月的龙海底游。”[8]如果是马年生的人,出生的月份是在农历的八月,则为“犯月”。所以在择亲的时候,双方父母均会通过媒人了解对方的属相和出生月份看是否是犯月之人。也极大程度的避免与犯月之人结亲。也是为了给家庭和后代讨一个吉祥。

以上的测八字是否相合,是否有狐臭,是否犯月是同时进行的没有先后顺序,若是有一天触犯了榆林地区人们的“底线”。则这桩婚姻十有八九不会成功不会被认可。若以上都合乎榆林地区人们的讲究,则男方家长会和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这一步的迈出便象征着这桩姻缘的结合指日可待。

二订亲

订亲是男方和女方在同意,而且没有触犯禁忌的情况下为结婚所做的进一步的准备,也是男方家向女方正式提亲。在订亲的这个环节又有四个小的内容。

(一)遇面

即男方正式向女方提亲,地点一般是在女方的家里。男子由其父和两三个叔伯及媒人的带领至女方家中正式提亲。在民国的《横山县志》中就有记载:“男家遣媒送酒、盈樽,以枣为塞,俗称‘定婚’。”[9]这里的“定”是通“订”的。男方在向女方提亲时要给女方家带礼物,以前经济落后的时候主要是以布匹、粮油等为主,现在主要是水果和酒为主。没有什么定数,只是一般的礼数。在“遇面”当天,男女双方家长亲朋坐在一起商量彩礼、金银首饰等等重大事宜。商议完之后双方父母长辈坐在一起,男子和女子各拿出一个信物相互交换。这和以前的定情信物差不多。信物也从以前的镯子、戒指变成了现在的现金和一些实物。一般情况下,男子的的信物是若干现金,女子的信物是除了现金之外还要带上几双鞋垫。鞋垫大多为手工所绣,表现女子心灵手巧、蕙质兰心。这一环节俗称“接手换”。这一环节的结束表示,这桩婚姻确定了。在当天下午,女方要为来的宾客准备饭食招待。一般情况下要吃面条不能吃米饭。因为面条象征着长长久久,而米饭则是零零散散的,也显的女方不愿意或者是没有诚意。

(二)彩礼

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就有所记载:“六礼为为妻之征。故六礼不备,贞女守义不往,以嫌以为妾也。”[10]可见,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有了彩礼的讲究,彩礼是女子出嫁时的身份象征,也是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和尊重。在榆林的大部分地区彩礼钱是十分讲究的。榆林的各个地方志中都有有关于彩礼的记载,例如《葭县志》中记载到:“将娶,先数月择吉,以衣服、喜银、米麦等物馈送妇家,谓之送‘彩礼’。”[11]可见以前的经济不发达时,彩礼包括衣服、粮食一些银两。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物逐渐都被金钱所取代。无论是经济发达与否,彩礼的数量讲究都是不变的。彩礼必须是双数,忌单数,有好事成双,双双对对的意思。在彩礼的数目上也有讲究,主要是以六和八为主。例如:六万六,八万八,十万八等等。象征着一生顺利和财运旺盛。具体的数目还是要根据双方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决定。富裕的家庭自然多一些,贫困的家庭会少一点,但是不会脱离基本的要求。彩礼是最基本的。随后女方会提出首饰要求,以前是男方会按照女方的要求悉数买好,等结婚的当天当众戴在女子的身上。现在为了方便和个人喜好,男方都会折成现金,让女子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置办。金银首饰有着“穿金戴银”的意思。既为了女子出嫁时风风光光也是父母为自己的女儿要的一个保障。以防日后发生变故时不会穷困潦倒。彩礼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尊重和诚意,也体现了女子的金贵和重要。但是有一部分人在彩礼的多少上有了攀比之心。忘记了彩礼的内在意义。形成了一系列的恶俗,以至于有很多的男子因为贫困年龄大了也娶不到妻子。

(三)送日子

男方家长在遇面之后,回到家里找占卜者问何时为吉日,挑选两三个吉日,请媒人送于女方家,女方在这两三个吉日中做出一个选择。在选日子的时候也有诸多讲究,不能选择单日也不能选择在本命年嫁娶。在月份上也有许多的讲究。“嫁娶月份多与属相联系在一起,较多的体现在一些俗语中,如:鸡兔正七月,蛇猪三九月,马鼠六腊月,牛羊五十一月,狗龙四十月,虎猴二八月等等,这些相应的月份被陕北人称为‘利月’,适合嫁娶。”[12]除了“利月”陕北人还会将嫁娶的日子选在秋收后和冬季。原因有二,一是陕北地区以农业为主,秋收后和冬天是农闲时期,秋收后也有资源支持办喜事;二是榆林人认为小年至新年的时候是诸位神仙上天的日子,民间便会百无禁忌,适合嫁娶。这也是榆林人对婚嫁日期的讲究,虽有一定的迷信封建,但也符合榆林人淳朴的气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看家

在榆林的一些地区,看家是非常重要的,也备受双方的重视。走的地方认为女方看家比订亲更重要,更正式一些。在一切事宜商定后,大婚前一段时间,女方母亲受邀携带女儿至男方家中做客。这一环节中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只是要在男方邀请的前提下。若是突然而至显得唐突并不合礼仪。看家的主要目的是让女方的母亲看一看男子家的情况,是富裕还是贫穷,具体位置,干净还是凌乱,以及认识一下男子的家庭成员,拜会男子家中的长辈。两家人也能进一步的熟悉和交流。所以在看家之前,男子父母会将房子打扫一遍,给女子和其母亲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在看家的当天,男子的父母会请一些亲戚来家里做客。既能提现男方家对女子及其母亲的欢迎也表达男方的尊重和热情。男子的母亲会提前给未来的儿媳妇准备一份礼物,例如传家的镯子、戒指或者响洋等实物。但是大多家庭是没有这些传家宝的,所以大多是用现金来代替的。现金的数量不必太多,但是也要足够表达诚意。这主要是根据家庭的富裕程度来决定的。家中的其他长辈也要象征性的给女子一些表示,至于多少是没有定数的,只是表达一份心意就足够了。到了下午,男方家要准备一顿饭菜来招待客人,这次的吃食就没有什么大的讲究了,但是菜品的个数一定是双数,不能为单。一般情况下为八个或者十个,若少于八个显得太过于小气没有诚意,若是太多有显得铺张浪费。虽说这一个环节是很随意的,但是男方也是要充分准备的,让女方母亲满意,放心的将女儿嫁过来。

(五)嫁妆

嫁妆是父母给女儿出嫁时准备的陪嫁。在榆林地区女子的陪嫁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分为两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现金,陪嫁现金的多少是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的。富裕的家庭会给女儿陪多一点,一般的家庭会少一些。无论贫穷还是富裕,父母都不会少了女儿的陪嫁。陪嫁的寓意也有二,一是父母对女儿的疼爱,使得女儿结婚后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不必生活的太艰难。二是若女子没有陪嫁则会受到非议,夫家人也会瞧不起新儿媳,带有一定数量的陪嫁,也能提高在夫家的地位。除了父母给女子的陪嫁之外,女子的姑姑和姨姨也有所表示,称为“填(添)箱”,这是很形象的叫法。在古代女子出嫁时嫁妆是用箱子装的,除了父母的陪嫁之外姑姑姨姨给女子的添一点陪嫁放在箱子里。以前在经济落后时,姑姑姨姨都会给一些实物,例如布匹、饰品等等。现在的一般都是现金,让女子根据实际的需求自己置办。具体金额的多少也是根据经济条件的好坏不等。也表达了姑姑姨姨对后辈的祝福。除了金钱之外,还有一类型的陪嫁就是家电了。家电主要以冰箱和洗衣机为主。因为大的物件是实实在在摆在那的,所有来祝贺的宾客都能看到。既实用又能提升面子,所以在榆林地区的陪嫁清单中是屡见不鲜。

(六)开脸

女子在出嫁的前几天要开脸,开脸就是两脸上的汗毛拔去,开脸的寓意是女子从黄毛丫头变成成熟的妇女了,也是让结婚时脸上的妆容看起来更自然更美一些。开脸是婚前一个必须要有的步骤。女子开脸时不能在自家,要到邻居家或者亲戚家里。榆林地区的人认为女子在自己家开脸对自己对父母都不好,是一个不吉利的做法。虽然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但是趋吉避祸的心理让很多的人始终遵守这这一讲究。

三迎亲

迎亲是一场婚礼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讲究最多的一部分。在男女双方的中都有不同的习俗和礼节。

(一)迎亲和送亲的队伍

1、迎亲工具:以前经济落后的时候迎亲是用驴拉的架子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迎亲的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驴拉车到拖拉机再到现在小轿车。榆林地区的迎亲车从数量和类型上都有讲究。一般情况下若从男方家出发的车数量为单数,那么从女方家出发的车也要是单数。若是从男方家出发的车数量是双数,女方家家出发的车也要是双数。总之,男女双方的车数量要凑成双数不能为单。一般的讲究是男七女三。在车的类型上,也要是一致的并且是要比较高端一点的车。男女双方家都要给车主包一个红包,俗称“喜钱”。一方面是让车主也沾沾喜气,另一方面也是对车主的一种感谢和报酬。“喜钱”的寓意还是后者居多。除了“喜钱”,每辆车订上都要挽着一块红色毛毯,走着路上别人都会知道是迎亲的车辆。

2、娶亲人是男方去女方家迎亲的成员。娶亲人包括娶亲妇女,押马男童和娶亲团。娶亲妇女一般是由家族中血缘较近的嫂子来担任的。在选择娶亲妇女的时候也有诸多讲究,要选择一个“完美”之人。不能选择寡妇、离异妇女、孕妇、病妇、未婚这些人。这也是一种对吉利的追求。在娶亲的前一天晚上,娶亲妇女会和男子的母亲将第二天去娶亲要带的衣服、鞋袜等物品用红布包起来。并且将所买的金银首饰都装好。娶亲妇女要在新娘换好衣服后再将所有的东西都打包带回来。就连袜子的包装袋、衣服的标签都不能落下。因为在榆林人看来,结婚当天把东西落在娘家是不吉利的,婚后会有诸多不顺。这就是娶亲妇女的职业所在。

押马男童,这个押马是从古代传下来的,古代用马车迎娶新娘,前面需要一个男童牵马。这个押马的男童一般是由新郎的弟弟或者小一辈的来担任。之所以选用男童也和中国自古以来重男的思想有关。让男童牵马,有着生男孩的寓意。娶亲妇女和押马男童到女方家迎亲,女方父母是要准备一份喜钱的,钱数不多,主要是为了表达感谢和分享喜悦。

娶亲团,榆林地区讲究“婿不亲迎”。在榆林的县志中也有所记载。《靖边县志》中记载到“及期,婿不亲迎,其父兄,亲友以鼓乐往女家,送者倍之。”[13]《府谷县志》中亦有记载“婿不亲迎,请亲戚中男女各三、二人至女家迎亲。”[14]新郎是不亲自迎亲的,这与中国古代“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以及男尊女卑是相通的。在榆林地区的迎亲团是由男子的叔伯兄弟以及鼓乐手前往女子家中迎娶。迎亲人数也是有讲究的,迎亲人数为单数,因为将新娘迎娶回来时便加一成了双数。

3、送亲人是送女子出嫁时的团队。同样包括三类,即送亲妇女、押马男童、送亲团。

送亲妇女:送亲妇女有两个,一般情况下是由嫂子、姑姑、婶婶、姐姐其中的两个人。在榆林地区讲究送亲的人也是有大讲究的。“姑不迎人,姨不送人;孕妇、寡妇、再婚妇女,也不迎送人;忌新娘出嫁骑骡子、公驴、公马。”[15]押马男童一个或者是两个。根据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讲究。押马男童和拉马男童是相对应的。在寓意上也是相同的。男子父母也同样要为送亲妇女和押马男童准备喜钱。表达感谢和分享喜悦。女方家的送亲团,和男方的迎亲团是一样的道理。送亲的人是有女子的叔伯兄长担任的,送亲的人数为双数。

(二)定婚

结婚的当天,男子及娶亲团到女子家中之后举行的一个重要仪式。女子家中置一圆桌于院中。女子家里的长辈、男子的父亲以及媒人都按位就坐。新郎要向新娘家中的长辈一一敬酒并改口。新娘也要向新郎的父亲长辈敬酒并改口。在敬酒仪式完成了以后男女双方互相交换戒指。然后由娶亲妇女将给女子父母端送的礼物一一拿出,并且由媒人一一大声地介绍。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知晓以博得面子。这也是为什么要将此仪式放在院中举行的原因。即显得新娘的金贵,也体现男方的诚意。榆林地区人比较重视女儿出嫁时要“穿金戴银”。所以男子在结婚时会给女子当众戴上金项链、戒指、镯子、耳环,这也意味着男女情定终身。接下来媒人会一一介绍给女方家庭成员端送的东西。从长到幼依次介绍送出。在端送完金银礼物后,新郎的父亲会将彩礼如数拿出来,并且还会给儿媳妇一个改口的礼物。这个礼物是现金居多,近几年来随着人们财富的积累,一般会给儿媳妇一万一,象征着婆家对儿媳的满意。让来的客人都知道自己的儿媳妇是万里挑一。这也是最受重视的一个环节。新郎在这个仪式结束后立即返回家中,所以不算了娶亲团的成员。这也符合前面男子不亲迎的讲究。

(三)上马

上马是榆林地区人们的叫法,是指新娘上车离家的一个过程。从一个叫法中更能显示出榆林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定完婚之后,新娘家要以美食招待迎亲团。在《横山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女家酒馔款接女礼。”[16]在吃喝完后,根据路程的远近选择上马的时间。一般预计在中午十二点多要将新娘娶回。新娘在上马的时候要换上马服。新娘换衣服的时候必须要有鼓手配乐。在鼓手三吹三打之内要换好衣服出门上车。女子出嫁的时候忌走两道门。认为出嫁的时候走两道门是要进两个家门是不吉利的,即要结两次婚的意思。新娘在换好衣服出门前要在床上撒下姊妹钱,留给自己的兄弟姐妹是对自家姊妹的祝福。在出门的时候鼓乐鞭炮齐鸣,这样显得婚礼隆重也能热闹气氛。在榆林地区放鞭炮的人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由新郎的姐夫担任。女子在出嫁的时候,新郎要给女子母亲一些钱,这些钱被称为:“离娘钱”。至于钱的数目多少也是没有定数的,但是要足够表达诚意。是为了安慰母亲出嫁女儿时不舍而悲伤的心。也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四)下马

下马与上马是相对的,是指新娘娶回家下车到洞房的一个过程。在榆林地区所称的上马下马,在其他地方被称为上轿下轿。虽说叫法不同,但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古代,榆林地处西北紧接宁夏,宁夏以胡人为多大多骑马。受此影响,榆林娶亲的时候大多用马,其他地区娶亲大多用轿子,所以有了称呼上的差异。在榆林地区新娘下马到洞房的这段路脚是不能着地的,需要新郎三拜方才开车门准备下车。脚不能沾地必须由新郎本人或者新郎的姐夫背进洞房后放在炕上。新郎三拜新娘表现出对新娘的尊重。以前新娘下轿时新郎要踢轿门,现在娶亲的都是高档汽车自然时不能踢的。在新娘背入洞房之前,婆婆要抱着一捆用红绳捆的柴,公公要用小桶提着清水一起进去大门。抱柴提水寓意着婚后财会像流水一样地进去家门。在榆林地区新娘下马后不是立马举行拜堂仪式而是先进去洞房。在洞房中新娘和新郎要在母亲、娶亲妇女和送亲妇女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一系列的仪式。“归,拜天地,男将女发梳通,挽成髻,簪以冠,名曰‘上头’取结发之义。灯烛达旦。厥明,男女谒家庙,拜高堂及叔伯,娣姒之属,‘认大小’。”[17]下马之后首先是铺床,先将被子铺好再将褥子铺在被子的上面,再将被子和褥子翻过来,新娘坐在被子的中间。新郎站起来在被子的四个角都踩一下,然后和新娘面对而坐。铺床的时候被子底下会压着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四中食物,新郎新娘在被子底下都摸出来,象征性的吃一点,代表着可以早生贵子。其次是娶亲妇女会端上早已经准备好的“儿女馍馍”让新郎新娘各握一端掰碎。然后各自吃一口。寓意着以后儿女双全。“儿女馍馍”是由男子的母亲一早做好的,共四个上面都贴着喜字。最后是梳头,新郎新娘背对而坐,由娶亲妇女用梳子将新娘的头发梳搭在新郎的肩膀上,这称为“结发”有着结发夫妻的寓意,象征着此后二人同心。新郎和新娘在洞房举行这些仪式的时候,寡妇、孕妇、未婚女子、再婚者都不能入内。认为这些人都是不全之人,进去洞房会冲撞了新人,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运气。在这些仪式完结以后,新娘换好衣服才举行拜堂仪式。

(五)拜堂仪式

现在榆林地区的拜堂仪式已经融入了太多的现代元素。新娘的拜堂礼服也大都变成了白色婚纱。仪式主要由热闹搞笑的气氛为主,已经与以前严肃的气氛大为不同。已经没有了多年前的三拜九叩了,但是关键环节是没有漏掉的。在这场仪式中,新娘要向公婆一一敬酒并改口。公婆自然也会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红包送给儿媳。代表公婆对儿媳的满意以及对儿子儿媳的美好祝福。在榆林地区拜堂仪式中最搞笑的重头戏就是戏耍公婆了。一些爱玩的长辈将男子父母打扮成搞怪的丑角。并且要在宾客面前做一系列的搞怪动作活跃气氛。欢乐愉快的气氛是一场婚礼最基本的要求。拜堂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要抱着花瓶入洞房,讲究入洞房的时候谁先进门谁就当家。所以在入洞房时候新郎新娘会争先进去洞房。新郎新娘进去洞房后整个婚礼的仪式也差不多结束了。接下来就是男女双方家中待客的内容了。

(六)喜宴

在榆林大部分地区男方家是娶亲当天招待客人,女方家是在第二天女子回门时招待客人。双方招待客人的模式大都没有差异是一日三餐。

早晨:榆林人用饸络面招待客人。榆林地区适合种植荞麦,大多人也喜欢吃荞麦面。所以早晨的饸络面是用荞面做的。这与榆林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几千年来人们的饮食文化是不可分离的。吃面的时间是从早上八点左右一直到中午十二点左右,因为客人到来的时间不同,要招待到位自然是时间要持续的长一些。荞面现在已经在大多城镇地区的适用大大减少,但仍然受很多的人的青睐。所以这顿饭受到主家和宾客很高程度的重视。

中午茶点:在十点左右,主家会在桌子上摆上茶点、水果以及茶水,吃过面之后,就招待客人食用茶点。茶点的时间是持续一天的,一直到喜宴结束宾客散去。

宴席:在中午十二点正式开席,是招待客人的重头戏。在一个大帐篷里放置十几张桌子,每桌十个人。菜品一般也是双数忌单数

。在客人全部坐满后,新郎的父母要一一向客人敬酒,分享喜悦以及感谢各位宾客的到来。新郎和新娘要在家里一位长辈的带领下向宾客一一敬酒。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宾客的到来的感谢,同时也是让新娘认识一下男方的长辈并改口。新娘家举办酒席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新娘对来宾敬酒,新郎敬酒改口。这也是喜宴的全部内容。

(七)闹洞房

待所有事项完毕后,天色稍晚一些时,同村的年轻男女都聚在洞房里,嘻嘻哈哈,以刁难新郎新娘为趣。这一习惯可谓是传承了很久。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变迁人们的思想意识也越来越开放了。在闹洞房的时候不免有低俗之处。“至所谓闹洞房者,则太伤分化,宣及革之。”[18]有的不文明的地方是不可以保留的应该革除。在嘻哈逗乐以后,男男女女一一散去。在新婚之夜,点燃的烛火是不能熄灭的。一夜灯火寓意着新婚夫妇在以后的日子里长长久久的幸福生活。

(八)谢门

在榆林地区谢门被称为“回门”。在第二天早晨起来,丈夫要和妻子一起回娘家拜谢岳父岳母。在出发之前,要在丈夫家吃“和气面”,婆婆会在早晨起来做一顿面条让全家的每个成员都吃上一碗,吃了这顿面之后就代表着全家人要和和气气。面是新娘出嫁当天从娘家带来的。这不仅寓意着夫家一家人要和和气气,而且要和女子的娘家人也要和和气气。这更是表达了榆林地区的人们对美好和谐的生活的追求。在新娘回门的当天,新娘家会举行喜宴招待客人。新娘家招待客人与新娘家招待客人的方式是没有什么大的差别的。回门时夫妻二人要在当天返回夫家,不能住在娘家。在结婚一个月之后,女子的父亲和母亲要请女儿回娘家,这被称为“坐对月”。在这个环节结束后,整个婚礼仪式才算完成。在榆林地区近几年流行起来“会亲家”这不是从古代传承下来而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男女结婚后几天,男子的父母请女方家人来家里做客,以美食美酒款待。这样的一个活动既可以增加两家家长的交流,也可以让女子的娘家人看一看女儿现在的生活状况。这个讲究的形成是很有意义的。更是体现了榆林地区人民的淳厚朴实的民风,以及热情好客的优良传承。这个讲究应该加以保留和传承。

四价值

一场婚礼的若干习俗能从古代传至今天并保存下来,必定有他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一)隆重为福

榆林地区举行婚礼是相当隆重的,备受双方亲人的的重视。在榆林人看来,婚礼必须是要大操大办的,让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自己家的孩子成亲了,大操大办让主家也很有面子。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在榆林人的观念里更多的是“隆重为福”,认为婚礼办的越隆重越有吉利的意义。“尽管时代在不断变迁,但在崇雅抑俗文化和传统隆重为福的趋吉心理作用下,陕北婚俗中的基本仪式仍未脱离六礼的基本规范。”[19]这也体现了榆林地区人民老实淳朴的性格,更能体现出榆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二)人际关系

在榆林地区举办婚礼的时候很多的亲朋好友都会受到邀请来参加,就连许久不联系的远方亲戚也要在受邀之列。亲朋好友在婚礼当天欢聚一堂,互相叙旧。并且能够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婚礼的热闹气氛也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婚礼上也能使得一些亲朋联系在一起,使得关系更加亲密。人们也可以借此机会寻找一种归属感和聚合感。体现了榆林地区人们的群体意识很强烈。

(三)文化遗风

从榆林地区的婚礼始末就能看出榆林地区好多的文化遗风。例如:彩礼要双忌单、公婆抱柴提水、床下压红枣桂圆等等的中都能窥探出榆林地区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精神面貌。一场婚礼更能看出榆林地区的婚礼习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礼记·曲礼》中记载“夫唯无礼,故夫聚麋,是故圣人作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与禽兽。”[20]在榆林地区的婚礼依然存在着浓浓的传统文化的遗存。

(四)批判继承

随着经济的发展,榆林地区的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大操大办婚礼的时候都要以隆重高端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会造成诸多的浪费。这一点是不值得提倡的。在榆林婚礼中的一些讲究中也是充满了迷信的。例如在择亲的时候,不能选择“犯月”之人。这让很多的男女在婚姻的道路上陷入困境。还有入洞房的时候讲究谁先进门谁当家,也是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的。高额彩礼让很多穷困的人家承担不起,让很多大龄男子娶不到妻子。这些都是榆林地区婚俗的弊端,要批判的不值得保留和传承。

结语

榆林地区的婚俗是十分有特色的。婚俗的特色是与榆林特殊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的。同时也收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婚俗中不仅传承了古代人的风俗习惯,保留了古代的风俗的精华也传承了不少恶俗的习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吸收了新的元素。榆林地区的一系列婚俗的讲究和禁忌体现了榆林地区的人民多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后辈的疼爱,也体现了榆林地区人们的封建迷信。所以我们在对待这些特色的风俗时,要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其精华的部分传承并且发扬光大,对其糟粕的部分要摒弃革除。在吸收现代新元素时也要持批判的态度,用辩证的态度对待XXX的各种元素。让榆林人地区的特色婚俗进一步发扬传承。同时也要将他的价值观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能从榆林地区的婚俗中了解榆林的文化和风俗。

参考文献

[1]齐涛.中国民俗通志·禁忌志[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0

[2]劲挺.延安风土记[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61

[3]白虎通.白子全书:第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

[4]国语: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56

[5]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123

[6]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97

[7]黄永年.唐史十二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7:183

[8]张元,王绒.陕北婚姻习俗中的禁忌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5):92

[9]刘济南.横山县志[Z].西安:榆林乐顺斋刻本:卷四,民国八年

[10]吕思勉.中国制度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325

[11]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87

[12]张元,王绒.陕北婚姻习俗中的禁忌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5):92

[13]社,1989:84

[14]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91

[15]延川县地方编纂委员会.延川县志·陋俗.禁忌[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683

[16]刘济南.横山县志[Z].西安:榆林乐顺斋刻本:卷四,民国十八年

[17]郑中居,麟书.府谷县志[Z].清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18]刘安国,吴廷锡,冯光裕等监修.重修咸阳志[Z].民国十年铅印本

[19]韩一敏.略论陕北婚礼习俗及其传承原因[J].陕西:榆林学院学报,2009,19(5):26

[20]陈顾远.中国婚姻[M].长沙:岳麓书院出版社,1998: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29123.html,

(1)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2年6月10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