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绝地人生下的心灵震撼——以《透明的废墟》为例

摘要

秦岭的《透明的废墟》小说合集创造了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既荒诞又真实、既狭隘而又开阔的世界,拉进了文学与现实、文学与人生、人性的距离。鲜少有作家再关注贫苦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人情风貌,但是秦岭常以文学的视角去审视劳动人民平凡的世情生活。地震更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创作题材,有关地震的诗歌创作较多,但是以小说这一形式与地震题材的内容更是很难对接,秦岭能够恰如其当地将地震与小人物的生活融入到小说的创作中,他通过对各个职业的摄入——局长、医生、商人、农民工、保姆等城乡小人物在地震面前的悲欢离合的描绘,映射出现当代社会下的浮躁氛围。秦岭以他悲天悯人的文学气质将这些小人物的平凡生活艺术化到文学作品中,做到小人物与大事件的完美融合。这些小人物的身上没有任何的标签,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是一个个真实的灵魂,在地震背景下演绎着生命的乐章。

关键字:绝地人生;地震;心灵震撼;秦岭;小说

1引言

1.1研究背景

秦岭的小说集《透明的废墟》收录了《透明的废墟》、《心震》、《阴阳界》、《相思树》、《流淌在祖院的时光》五部中篇小说,是我国第一部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的小说集,为地震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汶川地震发生后,秦岭以沉重的心情去抒写小人物在灾难面前的至情回归。国外也有一些小说、诗歌是建立在地震这一背景下的,如: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以智利地震为背景所著的《智利地震》是描写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是国外文学研究者没有界定“地震文学”这一概念,所以地震文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是在国内。国内学者对于地震文学的研究大都从一个全面的视角来俯瞰地震文学的特点,主要是对其主体进行分析与概括,以及对于传统文学的影响、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来考虑。对秦岭小说集《透明的废墟》的研究文献也不多,其研究视角也大都是对秦岭小说总体特征来分析,主要在于探讨其乡土文学的特征,而对地震题材的分析归属于乡土文学之下,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秦岭主要是将写作视角放在小人物的身上,重点描绘的是平凡生活的世情百态和真实的人生。​[1]​

地震文学的产生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无疑是具有推动作用的,汶川地震曾给予多数作家以灵感,掀起了一股关注生命的浪潮。因而,汶川地震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件大事件。汶川地震的发生,促使全国人民关注抗震救灾、关注生命,以及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都高扬人性的价值。地震面前,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人性、文学与人际关系都不如以前那样复杂,而倾向于变得单纯起来。文学不再像以前倾向于物质化、利益化、市场化,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主、客体地位趋于正常。灾难面前,人们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救灾,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物质、利益为前提建立起来的。以地震文学为题材的小说,尤以秦岭的小说集《透明的废墟》为典型。

1.2研究思路

本文将以秦岭的小说集《透明的废墟》为中心来结构,通过解读《透明的废墟》、《心震》、《阴阳界》、《相思树》、《流淌在祖院的时光》这五部中篇小说,来体味绝地人生下的世情故事。笔者拟定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叙述以地震文学与秦岭小说等相关内容作为本文的研究背景等相关内容。第二部分是探讨文学中地震题材的引入对社会生活描写影响,以地震文学的主题对常态生活与非常态生活的关注,对人性、人情、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描写,并对比常态生活与非常态生活。第三部分是对秦岭小说集《透明的废墟》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整理,并主要从至情至善的回归、人间悲喜剧、夫妻爱情的坚守、物欲社会的精神迷离、传统道德的迷失等这几个方面来分析秦岭对于绝地人生下的世情故事的理解。第四部分是分析、总结秦岭以地震为背景的小说的艺术价值,如:文学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第五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1.3研究意义

关注和研究地震文学从长远的角度看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找回创作和阅读的“初心”。从文学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让我们明白:文学是依靠人而存在。此外,地震文学的研究还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地震文学大都以人性为主题,并回归到人的本真——“真的”、“善的”、“美的”。研究地震文学不但可以促进文学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我们在发展中进行自我反思和不断调整,使得文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本文选取秦岭的地震题材的小说,以此来探讨绝地人生下的人性回归、冷暖人生。寻找在“鱼目混杂”的社会中,生命的价值和人性尊严以及灵魂的救赎,体味文学的本质,解读人类的坦诚与良心。

2地震题材的引入

2.1常态生活

社会是作家灵感的源泉,是作家写作的素材。因此,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写照。大多作品反应的都是常态的社会生活,是较为常见的生活画卷。秦岭的小说集《透明的废墟》收录了他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书写的五部小说,但是最为人尊敬的是他不仅仅是对血流成河、伤残满地的悲痛的地震场面进行书写和描述,而是站在审美的角度,扩大抒写的空间与时间的界限,选取小人物的生活视角融入地震背景,来展露小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与人们的精神风貌。秦岭将地震题材引入到日常生活的邻里关系、夫妻生活、物欲社会、传统道德等人间生活的百态中,以表现人性为中心,将现实社会的人情风貌、精神生活淋漓尽致的描写出来。人生百态,社会纷杂,生活就是艺术,艺术是特殊的生活,秦岭笔下的小人物的常态生活是我们熟知的,而没有夸张、夸大,他以朴实的语言,华丽地再现了平凡生活的诸多烦扰与无奈。​[2]​

《阴阳界》通过阴间的黑白无常对袁峁田遣送阳间以及其救援进程的描写,跨越汶川地震、官场腐败、小人物的重情来表现世俗生活的。《透明的废墟》讲述了住在一个单元楼内的邻居在平常不相往来但却存在着各种纠葛,地震的发生惊醒了他们心中美好品质的回归。《心震》着实是上演了一出人间悲喜剧,婚姻、爱情、诱惑充斥了作品的大半部分,直至灾难来临改变了人们的心境。《流淌在祖院的时光》则是作家为表现传统道德的迷失来塑造老母亲不为物欲社会所侵扰、沉沦。《相思树》主要是描绘了一个现实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们在享受美好欢愉时,突来的地震使得相思树倒了,而带来了爱情的重重考验。秦岭的这五部小说创造了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既荒诞又真实、既狭隘而又开阔的世界,拉进了文学与现实、文学与人生、人性的距离。小人物与大事件的无缝对接,通过对城乡居民包括公务员、知识分子、商人、工人、保姆等小人物在灾难面前的悲欢离合的描绘,影射出现当代社会下的浮躁氛围。秦岭笔下的人物没有任何标签,而是一个个真实的灵魂,是灾难背景下的现实生活的灵魂演绎。

2.2非常态生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略那些诸如:地震、火灾、洪灾、泥石流……尤其是地震的爆发。但是每一年,地球上的不同角落里都在上演这数万次的灾难,单就地震来说,当地震级数较小时,距地震源较远的地方上的人们的感觉是微乎其微的,会认为死亡是离自己很远很远,远到闻不到血腥之味,远到不能体会失去至亲之痛,远到感受不到死亡气息的逼近。而当像唐山地震、汶川地震来临之后,这种不肯能发生地震的侥幸心理和愚蠢假设瞬间崩塌,人们才会发现死神带着一股巨大的压迫感降临了,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的。地震题材相对于其他写作素材来说是一种非常规的素材,因为其充满了伤痛,作家也重在对苦难、伤痛、悲悯、生离、死别的书写。地震带来了灾难,灾难引起死亡,死亡关乎生离,而人类是重感情的物种,所有的遇难者都是我们的同胞,就像一首地震诗歌中所写的一样:所有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前方的路,我们不怕。这在很大程度上触动我们每一个人,人的生命从出生开始就在慢慢趋近于死亡,生者因为对于被遇难者的遭遇同情和感动,激起是对死亡的害怕和对未来无法预知的担忧。而作家对地震题材的反映是极为敏感的,他们笔触到常人触及不到的震撼,是对绝地人生的深刻感悟。尤其是类似于报告文学之类的作品,旨在对灾难现场做即时的报道、真实的反映,如: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死伤惨重、遍地横尸、哭号狼藉。每日、每分、每秒都在报道生命的奇迹发生在某一处废墟之中,那是全国人民的揪心之痛。这些作品大都在说明我们缅怀每一位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感恩那些奋斗在一线的救亡士兵和医疗人员。​[3]​

秦岭的小说集《透明的废墟》是我国第一部以汶川地震为背景来结构的,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小说不同于照片、报告文学之处就在于,其展现了广阔的风情图画和照片等作品难以表达的心灵独白和人们的真情流露。同时将常态生活与非常态而又突如其来的地震结合的描绘,对比安逸的生活与措手不及的灾难降临时人们的心理、追求的变化,使得我们的心为之一振。

3绝地人生下的世情故事

3.1至情至善的回归

秦岭恍如从那张明丽柔和的晨光中催人泪下的母子身上看到了人间至情,他将母亲描写成一个亟待出嫁的少女,将孩子写成是出于原始生命的孩子,而将这对母子置于更为复杂、真实的人性生活中去讲述。秦岭将写作视角投入到一栋小区内的邻里日常,而选取以刘丹丹为主人公的吉国立、吴姐、赵云逸一行人,讲述他们在地震发生后的废墟一角内的在相互之间的温情救助下生命告白。他仿佛是在试图穿透废墟去描绘在城市生活在快节奏下的冷漠交往,于是地震发生后的邻里关系的温情回归便成为他写作的重点,这样小说《透明的废墟》一如其名一般——灾难面前,只有纯粹的思乡怀人,只有纯粹的生命救助,只有纯粹的爱之牵挂,也只有纯粹的真诚歉意。秦岭是在呼唤至情至善的回归,歌咏人性的光辉,惊叹生命的奇迹,赞颂爱的乐章。​[4]​

《透明的废墟》塑造了五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位是女子如花般青春的十九岁的刘丹丹,一位是正直的铁血保安领班吉国立,一位是誓死保卫襁褓中孩子的吴姐,一位是吃过劳改饭的赵云逸,还一位就是众人温情救助的小婴儿。全文以刘丹丹和自己在酒店工作引起的关注为主线,以众人的误解和地震的突发为辅线,采用插叙的叙事方式,讲述了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断壁残垣下的生命奇迹。刘丹丹在同未婚夫通电话时,地震毫无征兆的发生了,房间内的一切摆设跟随着楼板疯一样地摇晃了起来,恍惚中她梦到了自己的妈妈,等再次醒来时却发现自己陷入黑暗之中,周围充斥着血腥和粉尘交杂混合的呛人味道中,她听到了婴儿的哭声,救命的喊声,男人嘶哑的确认声。刘丹丹在求救中发现:一位年轻的母亲扭曲着身姿试图去哺育一岁多大的婴儿。在右侧方,混凝土之间挤压着的那个土脸的男子是住在403房间,曾经为自己修灯泡,但是却误认为自己是酒店女郎的吉国立。在左侧方,被钢筋刺穿腿部而挂在那里的男子是那个在看自己时眼中含着不良情愫的赵云逸。

断臂残垣中的他们身心交瘁,吉国立不断地鼓励和安慰刘丹丹,给予她生的希望,教她生下去的方法——尽量不吐,粪便和尿都是活下去的食物。她虽心存感激,但是她仍然不能忘却那次吉国立的“真情教诲”,那是对于她人格和名誉的污蔑。铮铮铁汉在生命的面前也是脆弱的,他给予刘丹丹鼓励和希望,自己却做出了最坏的打算,他希望刘丹丹将自己的爱传达给他的妻子和孩子。刘丹丹在吉国立生命的弥留之际,告诉她自己只是酒店的服务员而别无其他,消除了他们之间的芥蒂。在这栋看似温情满人间的小区,人人都在竖起耳朵关注着门外发生的事情,每个人要么是纯粹的坏人,要么是纯粹的好人,这样压抑的环境刺激了赵云逸这个敏感而血气方刚的男子。邻里街坊敷衍而承奉着他,他们的眼神中有着这样的情感:一日为盗,终身会偷。终于在邻里换上防盗门后,他的报复情绪产生了。他盯上了刘丹丹,还在半夜去撬锁。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坏人”承担起了生命的重量,却也因为本能而为了救刘丹丹而用自己的脊背稳住了将要砸向她的混凝土,但是本就气息微弱的他自己也说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当他听吴姐在生命的最后要向别人道歉时,他也真心地说了一句:对不起,既是对刘丹丹也是对小区的人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歉意表达。在那个不断啼哭的孩子爬向刘丹丹时,他还安慰刘丹丹去哺育她,挣扎着去用鱼竿勾牛奶。小宝宝对于未经人事的十九岁姑娘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又给她温暖的感觉,像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3.2人间悲喜剧

《阴阳界》则是秦岭重在表现以父子亲情为中心而在豪华别墅内演绎的一场人间悲喜剧。物欲的追求趋使人们日渐背离自己做事的初心,与当初的本真渐行渐远。秦岭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汶川地震后袁峁田穿梭在阴、阳两界所经历和回味的世间之情,在生之悲痛和死之解脱的悲喜交加之感。袁峁田的一生都在坚守着风水师这个职业,地震发生后,他的灵魂得到了自由,摆脱了肉体的拖累但是他儿子袁耀华当上局长之后,就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给他送饭,喊他“大大”的耀华了。秦岭将袁峁田是此部小说中唯一设定为能穿梭阴阳两界的主人公形象,他每一次被带回阴间都会被黑白无常等鬼差送回阳间。这每一次的遣送,就是袁峁田一次次回味自己在城中的生活状态。但是秦岭笔下的阴间无论是秩序维护、社会文明,还是鬼间真情都是阳间所不能及的,就连地震发生后,阴间工作因工作繁忙而设立了银魂报到处都有一副对联也在宣传着和谐与正义:全心全意为鬼民服务,公平公正保阴间和谐。阳间的袁耀华是局长,同一些人徇私舞弊,征收农民土地而不顾百万农民的利益,可是身局长不担负责任竟未被查出,那些检察院、司法局反而成了摆设。阳间的儿媳夏慧慧是一个看不起自己的城里人,她对待自己的高贵狗比对她公公还要好,总是发牢骚指刺袁峁田,她喊自己的宠物狗为儿子,平日里惯着、宠着、护着。此外,夏慧慧竟拿给小珍介绍对象这个幌子来衬托自己是名媛贵族。

袁峁田自从儿子出息之后,被他接到城里住,但是他没有享受到幸福反而愈发的孤独,愈加怀念自己的乡村生活,在城里唯一让他牵挂和心疼的就是小珍。小珍的单纯、善良打动了袁峁田,他把小珍当做自己的亲孙女一样疼着。他和小珍认识了六年,这六年里小珍一直陪着他,为他织毛衣、绣鞋垫。袁峁田的儿子是局长,是国家干部,同住在美国小镇的街坊邻居也大都是机关内大大小小的领导和老板,早上见着他也会文明道声:“袁大爷好!”,这种虚伪的问候和谄媚的恭迎,以及无事献殷勤的态度是他所不耻的。袁峁田不喜欢也适应不了这充满虚伪与丑恶县城生活。但是他为了儿子记住了这美国小镇必须敷衍着的邻居的名字,他态度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尽量的谦恭慈祥。袁峁田没有一直沉浸在儿子是局长的喜悦中,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穿衣解带是城市风格就忘记自己是从乡下来的,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多么的高高在上,反而觉得自己同那些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马路工人没什么两样,认为自己的土气的衣着、行为给儿子带来不便。袁峁田的儿子也不情愿帮忙自己家乡的邻里街坊在城中遇到的困难,儿媳的微笑更是笑里藏刀深深地刺伤了他的心。儿子在成长后,与自己是渐行渐远了。地震发生后,袁峁田养了两年多的三只流浪狗在残骸中寻找他,用自己身体包扎他的伤口,用自己的身体传递着热量来温暖着他。夏慧慧寻找着她娇贵的狗,儿子也不再喊他“爸爸”,而是“大大”、“大大”的叫着。他体会到这狗同人一样不应该只放在温室里圈养,那些流浪狗在经理人世沧桑后会更加懂事、守规矩。小珍放弃了逃生,而选择寻找爷爷,也在寻找爷爷的过程中,不幸遇难。袁峁田在看到断壁残垣的四川后,在看到那些丑恶之人将手伸向死者的财物之时更是看透了人间所谓的真情,感受到了阶级差距在这个物欲社会的横行霸道。他对这个阳间没有任何怀念,在得到救助后,放弃了生的希望,尸骨埋在了城乡之间。

3.3夫妻感情的坚守

《心震》“我”和樊绮云是同事,是无话不谈的闺蜜。周树森运用浪漫的追求方式和非常规的手段使得樊绮云同他进入婚姻的殿堂,可是就在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后,不顾在家的妻子和孩子,在外养了情人。樊绮云因为是夏景坤的主治医师,双双因为不解风情的丈夫和妻子而邂逅了一段婚外情。“我”因为至始至终都爱着洪隆亭,惋惜自己因为任性而错过他,一直暗中关注着他。而洪隆亭可能是因为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对“我”一直有着爱的情愫。地震的突然爆发,心灵的瓦砾也肃然崩塌,可是只要有心在,地震又能怎样。在宾馆的废墟下,本应该是樊绮云的高档鹅黄睡衣穿在了夏景坤的妻子谢凤珍身上,夏景坤和谢凤珍死在了一起,双手之间仅有一只手的距离,只差一点点就握上了,樊绮云则一个人在冰冷的废墟一角,这世上没人知道他们在地震之前的那一刻发生了什么。“我”在地震发生后则首先想到的是女儿、婆婆还有初恋洪隆亭,当“我”发了疯一般去寻找他时,却发现他在找到自己幸免于难的妻和不幸遇难的儿子后选择救援,意识到自己对他暧昧和留恋应该结束了。周树森认领了樊绮云时,为了维护妻子的尊严,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樊绮云是看朋友才来的,他还选择把樊绮云的尸体绑在身上背回家。此外,“我”也意外地发现那限量版的另一件鹅黄睡衣是谭晨阳买给自己的。于是“我”的心回到了家,珍惜自己聚少离多的夫妻生活。

《心震》是以救援人员慧儿姐的视角,从两俱欲相牵手的夫妻尸体打开了她记忆的闸门,讲述了几个家庭的婚姻与爱情生活——谢凤珍和夏景坤夫妇、谭晨阳和“我”夫妇,樊绮云和周树森夫妇,洪隆亭夫妇,当暧昧不断地刺激和蛊惑人心时,细水长流般的家庭生活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此而引发的故事。同时小说描绘了在地震发生后,这些人作出的生命抉择和家庭的坚守。爱情与婚姻是永恒的话题,秦岭将这个话题置于断壁残垣中去讲述,没有夸大男性和女性在婚姻和爱情中的角色,而是将男女对待婚姻与爱情的态度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真实地表现了夫妻之间即使没有爱情也存在着心灵的羁绊。男子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可以用张爱玲的话来形如——“也许每个男子都有过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寝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了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上的一颗红朱砂。”而女子的爱情观则可以用“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来形如。这就是男女对待感情的差距,但是在如今这个被浮躁充斥的物欲社会,婚姻中第三者的存在是尤为频繁的。秦岭一反男子在婚姻中出轨描绘,而对男女双方双双出轨进行揭露,他没有给予任何指责的态度,仅仅是让男女双方在生命抉择之际跟随心之所向去追寻,是故事人物的尾随着。秦岭将自己看成是局外人,仿佛是在任其发展,看着她们和他们犯错,又看着她们和他们幡然悔悟,让我们感受到了地震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断壁残垣,还有心灵的震撼。秦岭是在诉说这样的生命者哲学: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应该珍惜,应该学会放下,无论是该与不该。

3.4爱的真谛

秦岭在《相思树》中以主人公茹玫的视角,去讲述爱的真谛。爱情是美好而又奢侈的东西,它会让人因盲目而犯错,它会带来甜蜜,又会在无意间给人致命一击。但是在物欲社会中真正的爱情又是什么却为我们所知,是物质,是金钱,是在得到这些物欲满足后的迷离享乐。秦岭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投入到一个护树人的伟大而无私的爱与相思树的生死联系在一起,讲述地震背景下,不同人对于爱的追求和守护。

两个红薯把邓秉恒和茹玫牵到了一起,在爱的名义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袁黛莉在众多的追求者中选择了龚兆鹏,步入了婚姻生活。邓秉恒和龚兆鹏很像,他们都是潜力股,在婚姻中占下位。茹玫和袁黛莉很像,她们家庭背景要比丈夫好很多,在婚姻中选择了下嫁。婚姻和爱情不同,婚姻是阳光,是面包,是水和空气,而爱情是玫瑰,是书,是红酒和毒药,这就是两者的差距,前者是细水长流般的情之羁绊,后者是轰轰烈烈般的爱之冲动。当灾难来临之际,生命受到威胁时,爱情之爱却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茹玫离婚后,认识了龚兆鹏,在心灵的契合下,对彼此产生了好感,加之两人生活的枯燥和乏味,双双陷入爱河,并在山上种下了相思树。他们二人的感情维持了六年,也就意味着龚兆鹏的妻子袁黛莉和女儿晓兰被冷落了六年。这六年来,袁黛莉学会了做饭,操持家务,为的就是丈夫能回头看看她的改变,为的是坚守她对他始终不渝的爱。奈何她等了六年,忍了六年,盼了六年,丈夫龚兆鹏却与她渐行渐远。地震带走了袁黛莉的生命,带走了相思树,毁灭了人类所有的原则,撕碎了人类所有的美好,打乱了人类所以的情感。就在茹玫和龚兆鹏即将踏入殿堂之时,他们才发现:需要细心呵护的相思树之所以能在野外茁壮成长,是因为袁黛莉六年来一直默默守护着那象征着爱情的相思树。

3.5传统道德的迷失

秦岭在《流淌在祖院的时光》中塑造了一位个性十足的奶奶形象,她是承载着我国传统道德和尊严的代表,同时从孙女——萍萍的视角看奶奶、描绘奶奶。秦岭在这部小说中不但塑造了奶奶的形象,还描绘了现如今广大农村的生存发展面貌,社会发展了,农村的广大农民是在奔上小康之路上是丢下一家老小,远赴中国各大城市打工拼来的。除了春节,农村中常常看到的是孤寡老人和年幼孩子,贫苦的老一辈在物质极不富裕的艰苦条件下,茹苦含辛地将孩子拉扯大,好容易活到了晚年不但没有享到清福,还要拉扯自己的孙子。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好像跟这些贫苦人民,跟这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没有任何的关系,他们仍然靠着自己一亩三分田艰难地活着。而他们的孩子不再像是这片黄土地上新一代的主人,祖传的田地、锄头、背篓、䦆头、镰刀等等,他们样样没碰过,如果必须去找这些新一代人与这片黄土地的关系,那就是祖院和生养他们的母亲。以前却同现在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祖孙几代人住在一起其乐融融,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

奶奶是全村中声望较高的老者形象,她虽没有上过学,但是却满腹诗书,诸如:《三字经》

《弟子规》等之乎者也之类,她都知晓。她乐于助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在生产队当过记工员,在村小当过教师,在村里当过赤脚医生。奶奶正如她知晓之乎者也一样,以这些古训严格自律,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以家为重,重视后代的培养教育,传承着“性本善”、“近朱赤”的中华美德。奶奶的两个儿子——栋学和栋梁在她的教育下,都在城里有了出息,她的脸面在村里也有了光。当栋学和栋梁都娶妻生子时,她不辞辛劳,时常两边跑着伺候做饭、洗衣,毫无怨言地做着月嫂、保姆做的工作。奶奶是传统的中国父母中的一位,好像她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就是:一切为了孩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者,守护自己的家、守护自己的孩子,她的孩子却没有理解她的良苦用心,没有守护她。奶奶发现自己的媳妇在外面时常“拈花惹草”,同儿子商量时才发现自有自己蒙在鼓里,这是她不能接受的,而儿媳的执迷不悟更是让奶奶一怒之下回到尖山。奶奶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更何况她是一个重视传统道德、勤俭持家的女子,不耻儿媳这种不顾家、不顾孩子的行为。奶奶对于尊严和道德的坚守与这个浮夸、躁动不安地世界做出了鲜明的对比。她不再接受两个儿子的物质给予,无论自己的日子是多么窘迫。汶川地震的发生,奶奶孤身一人的生活就更为艰难,她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申请补助“空巢老人”的机会,没有同村民一样去搬迁,不了解情况的村民会反对、会恶言讽刺,都说患难见真情,这却是不假,奶奶多年的威望和人品积累随着地震的到来在村民那里也变成一片废墟了。没有人能理解她的心情,她在坚守着女性本该有的贤良淑德,她坚守着浮躁社会中难得未被物欲侵扰的祖院一方净土。好像只要有奶奶存在,家才变成家,亲人才是亲人,奶奶住在城里家人一起其乐融融地聚会在奶奶走后就不复存在了。最后奶奶在儿子再三保证儿媳“改邪归正”后,因思念孙儿虎虎而妥协,又回到城里,在儿媳主动道歉后大方承认自己的任性,聪明如奶奶,自己一人跟踪儿媳发现她还是一如既往地跟别的男人约会,奶奶走了。她觉得自己活得像个笑话,傻傻地被自己的孩子骗来骗去。奶奶的坚持是在说明“根不正,苗怎么红”,当父母的没有严于律己、尚且如此,孩子怎么教育。奶奶意识到传统道德是那么脆弱,在不良风气面前是如此容易妥协,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抗议,守着祖院,守着那些纯粹无暇的旧时光,最终葬身余震中。

4秦岭小说的艺术价值

4.1文学价值

秦岭的《透明的废墟》合集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他敢于在小说中揭露人性的丑恶——《阴阳界》中局长袁耀华的腐败、甄经理的谄媚、副县长的虚伪,《流淌在祖院的时光》中虎虎的妈妈不顾及自己的婆婆、丈夫和儿子在外面与不同的男子厮混。同时他在揭露人性丑恶之时又设立重重的生命考验,这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在面对死伤惨痛的地震时,自私、虚伪、做作的心理防设在灾难和死亡面前瞬间崩塌,真、善、美的人性光芒折射出耀眼的光辉,如:《透明的废墟》中曾经吃劳改饭的赵云逸出于本能用自己的身躯扛起了生命的混凝土,并且还为饿着的小婴儿够牛奶而搭上了性命。《相思树》中袁黛莉默默守护了自己的丈夫和其情人种下的相思树六年。《阴阳界》中的保姆小珍一直全心全意地照顾着爷爷,地震发生后,她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去救爷爷而葬身于余震中。秦岭笔下的这些小人物都是真实的,毫不做作:有的人是淳朴的,有的人因物欲社会的诱惑而一改初心;有的人始终如一,有的人在失去后才追悔莫及;有的人是善良的,有的人因枯燥生活所烦扰而一时迷离……此外,秦岭还在小说中毫不残渣任何感情色彩地去描绘物欲社会下传统道德的迷失,关注中华文明之跟和民族文化之魂,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书写着现代文明与社会风气的浑浊与浮躁。秦岭站在农民辛苦劳作的黄土地上,赤诚的书写着人们在前行之路上奔跑之时遗漏和丢弃的东西。​[5]​

4.2美学价值

现如今的社会被浮躁所包围,人们无论做什么都讲求“速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追求。很多人忘记了来时的路,忘记了民族的根和魂,尤其是一些从事创作的艺术家忘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一贯迎合越来越粗俗的审美趣味,创作出的作品大都千篇一律、苍白肤浅甚至是粗俗滥造,而缺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那种束之高阁的作品,又或是只关注作品表面的辞藻而牵强附会一些情感。汶川地震的爆发,全国人民时刻关注着救灾动向,关注着生的奇迹,经历死的哀痛,地震文学的创作提高了人们对于文学的审美观念,纠正了人们的追求价值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地震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地震文学更多的是社会关怀的思想引入,以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中心,对灾区进行实时报道和记录。因此,地震文学的情感大都是沉痛、悲悯的。在这一层面上,地震题材和文学、美学就很难契合在一起。

秦岭的这些地震题材的小说,以及那些乡土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代文坛的浮躁风气,他将写作视角投入到小人物的世情生活,发现平凡人民生活的困扰,探寻人类的本真,宣扬人性的回归,创造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地震小说。秦岭的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同时还会有应时应景地生命感悟,真实地传达出了小人物的生命哲学,增加了文章的可读价值和美学价值。秦岭将痛定思痛后的理性情感融入地震文学的创作中,尤其是小说的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在于,他将那些激情澎湃、气壮雄浑的情感退而求其次地放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之后,主要表现出人性的冷漠,而将悲痛的力量、民族的苦难内化到作品中。如,其《透明的废墟》合集中在书写灾难的同时,将世态人情和社会风貌真实地再现到读者面前,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其次,秦岭的地震题材的小说在抒写灾难的发生中还融入了其对于自然的关怀和畏惧。当然,这也抒发了他乐观昂扬的精神中所兼备的悲悯情感。同时他还注重对于神话、信仰等思想的引入,对生命、人性、小人物、现代化、物欲等等的关注和思考都深入人心。无论是在地震中幸存的生命,还是未能幸免遇难的生命,他都怀有一颗敬畏的心。因此,秦岭的地震小说突破了地震文学的限制,突破了文艺工作者的感性情怀,重新审视人性、人情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秦岭的地震小说不再是痛苦的呻吟、死亡的感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是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们精神迷离、涣散、徘徊、困惑的灵魂书写。

5结语

秦岭的以其渊博的学识、生命的热情和对人性和灾难的关注,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成功。他的《透明的废墟》收录了五部地震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讲述了绝地人生下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故事,带给人一种熟悉又陌生、悲痛又欣喜的心灵震撼。秦岭的《透明的废墟》完美的契合了小人物与地震题材之间的联系,在文学与现实之间、现实与人物之间、人物与追求之间、追求与地震之间进行着富有时代意义的反思和生命的体悟,并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着深厚的哲学思辨,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为当代文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开启了一篇极具审美意味的艺术天地。

参考文献

[1]叶君.从乡土到农村: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的重要转换[J].河北学刊,2005,(03):185-191.

[2]王又平.从“乡土”到“农村”——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主导题材形成的一个发生学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39.

[3]谭楷.地震•灾难与文学的断想[A].四川省作家协会.“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四川省作家协会:,2009:2.

[4]潘知常,范藻.“我们是爱美的人”——关于生命美学的对话[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03):80-88.

[5]范藻.灾难文学的定义与反思[J].中华文化论坛,2014,(11):158-162.

[6]范藻.回顾·总结·前瞻——有关灾难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述评[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26-29.

[7]范藻.人类生命应该承受之重——5.12大地震和抗震救灾的美学反思[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07):18-20.

[8]范藻.痛定思痛,地震文学的美学介入及其神学冥思[J].当代文坛,2009,(03):15.

[9]刘卫东.论秦岭的农村题材小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38-142.

[10]隋华臣.“黄土地”上的人性挣扎——浅谈秦岭的小说创作[J].当代文坛,2015,(02):44-47.

[11]杨显惠.秦岭小说的艺术质地[J].小说评论,2008,(05):87-89.

[12]杨显惠.秦岭小说的价值[J].文艺争鸣,2013,(11):105-107.

[13]张慎.论秦岭乡土小说的历史内涵与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46-150.

[14]王小平.灾难暴力与亲情撕裂“缝合”的悲剧——对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爆炸效应”的文化症候阅读[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7-40.

[15]邹璿.天人相合:灾难片蕴含的文化价值[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旬刊,2013(24):158-160.

[16]罗长斌.悲剧文学的诞生和希望[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30(10):114-117.

[17]隋华臣.论秦岭乡村小说的“借命”主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42-146.

[18]林诗杏.中国当代灾难文学创作的新思路——以地震小说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4(30):30-31.

[19]申淼.浅析灾难片及其生命意识[J].民营科技,2012(3):103.

[20]王秀臣.灾难视野中的文学回响——先秦灾难的文学表现及其意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3):90-94.

[21]严静.当代中国灾难文学的社会价值[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22):26-28.

[22]车一鸣.游走于“界限与自由的刀口”——谈文化分离境遇下灾难文学的意义[J].中国民族博览,2015(11):217-218.

[23]郭子辉.灾害神话:苦难现实的浪漫外衣——灾害文学源头探寻[J].长城,2012(2):19-20.

[24]李茂.问责文学——频繁的自然灾害面前文学的态度[J].文学界:理论版,2012(9):36-37.

[25]秦岭.我习惯了在小说里反思[J].文艺争鸣,2013,11:116-11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29769.html,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2年6月18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