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资产减值问题研究

摘要: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首次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将资产减值列为出资标准。执行过程中的新指南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暴露了很多缺陷。为了使新标准发挥更好的作用,为尽量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资产减值的使用,本文最终提出了一些建议。随着

  摘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首次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将资产减值列为出资标准。执行过程中的新指南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暴露了很多缺陷。为了使新标准发挥更好的作用,为尽量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资产减值的使用,本文最终提出了一些建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投资者更关注的不是企业的账面价值,而是更多的关注于企业资产的价值,因为投资者追求更多对决策有利的会计信息,资产减值会计便得到了广泛使用。而企业内部为规避自身的风险等相关的原因成为了资产减值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内部动力。新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则虽能有效治理企业非正常经营行为,但仍有许多方面亟待完善。本文根据金融危机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现况,分析了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情况,探讨新资产减值准则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文选取几个企业进行对比,通过对其资产减值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几个公司在资产减值会计的问题,并根据所发现的问题给予一些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规避;价值
  引言
  随着现代的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以及中小企业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资产的计价方式也不断的改变,资产必须是价值公允,真实,完整以及可靠,假的信息将会得到不正确的信息以及影响投资人的判断。资产减值会计在这种环境下也就应运而生,我国近几年的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因为经济迅速增长有了一定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行上都有实质性的进步,这些都为我国的资产减值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有利于我国市场的研究。
  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人还是债权人和投资人,为了确保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利益,资产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在现行资产条例中对资产减值有规定,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资产减值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资产减值实务的发展,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1 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概论

  资产减值是指由于外界的原因或者内部应用的方式或范围发生变化而导致资产的降低,使得未来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减值的削减着重涉及到两点。第一,客观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宏观情况的变化,企业的内外部转变情况所引起的资产减少。第二,主观因素。包括公司管理层的变动,利润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资产的减少。资产减值有助于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决策更加有效。

  1.1 资产减值的概念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未来的可收回金额小于资产的账面金额。真实的价值不能被可收回金额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说是发生了资产减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这一条例准确的规定了资产减值的概念:“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通过使用或销售而收回的价值,该资产就是按超过其可收回价值计量的,若是这样,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而我国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对比看来,虽然表述不同,但不可否认二者意思是一样的。
  根据会计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当资产出现减值时,就需要计提资产减值。资产减值会计就是对有着资产减值情况发生的资产进行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处理,在某种程度上,市场经济状况的不同影响着资产减值的价值,而对资产购入时的价值做一定的修正。

  1.2 资产减值的背景

  早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在1494年,卢卡•帕乔利————被会计史学家尊称为现代会计之父,在其代表著作《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中,明确提出不得高出存货的思想,这也证明了当时的会计实务中已经存在按低于成本的市价对存货估价的做法。然后在1675年,法国的学者雅克•萨瓦里明确的提出了将成本市价哪个低来用于存货的陈旧,毁损。并且在1721年提出了他对可变现净值的理解。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界开始了对资产减值问题的探讨,归纳了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些研究之后,人们关注点由存货更多的转向资产减值的资本领域。1936年,对资产过时问题进行研究讨论首先出现在美国会计协会所属执行委员会的《影响公司报告的会计原则初探》报告中,并提出“企业应当从资产中剔除不可再使用的成本,应将用资产的价值减少到未来经营预计可收回的合理金额。”这份报告奠定了长期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基础。到1959年,在《会计评论》上发表的一文对前人在资产减值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且在资产过时的问题上进行了更深的划分。他们根据技术变化是否可以预测过时划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类,根据过时范围将过时分为完全过时及部分过时两类,并且对会计实务中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纳,同时,他们提出对于资产价值应该以现值计量,而不应该再以账面价值计量。为长期资产减值开创了思想的先河。
  1947年,由美国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第29号公告————存货计价里最先指出了存货价值计量的办法,即企业可以采用成本与计划孰低的会计方法对存货价值进行计量。之后1953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在43号会计研究公报中更为详细的规定了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具体操作方式,至此,基本确定了存货减值的会计处理方法。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的经济衰退,致使某些会计资产的风险特征也发生了改变,使得某些会计原则所依据的会计原则的假设也开始不确定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会计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会计准则,尤其是在1975年发布的第5号“或有会计事项”对应收账款的减值政策进行了规范。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对资产减值的确认的可能性标准。公告指出,“如果下面两个条件得到满足,或有损失应当被计入当期费用。1)在资产负债表日,有关信息已经表明资产已经发生或者负债已经发生。2)可以合理估计的损失金额。”这类对或有损失可能性的确认尺度,对以后的长期持有的资产减值确认标准有着必然的影响。在1995年,财务会计委员会发布了第121号财务会计准则通告“对于长期资产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这一公告对无形资产,商誉以及长期资产的减值问题进行了特别的规定。对于持有或继续使用的资产,企业应当评估资产未来所能获得的现金流量,若未来现金流量小于资产的账面价值,企业应当以公允价值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对代售处置的资产,计量方式应该使用市价和成本孰低的方式进行计算。由于此公告是由管理层自主评判所以给企业留下了操控的空间,之后又有多起的资产减值欺诈案的发生,为此,财务会计委员会在2001年发布了144号“长期资产的减值与处置”取代了121号,这一公告的出现对于121号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予以解决。财务会计委员会针对资产减值发布的一系列公告的发布影响着企业计提资产减值的动机,意愿以及行为。
  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在1992年财政部连续颁发的会计制度第一次提到了计提坏账准备金,在同年7月实行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提出了采用不超过3%的比例的备抵法进行计提的观点。并且此规定在年度终了时,因残次,陈旧等原因造成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存货。经过财务主管部门或者xxxx有关部门批准之后,可以将损失计提到本年销售成本处理,并同时作为存货变现损失准备单独核算。1993年实施的“两制”“两则”。其中,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初次被引入,将稳健性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和确认的基本原则,并允许企业对提取应收账款时采取备抵法,对部分产品提取存货变现准备损失。“两制”“两则”的实施实现了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的规范。1998年,财政部出台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该制度对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企业提出要求,即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对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和应收账款计提“四项”减值准备。其他上市公司即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对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存货三项的准备由企业自行确定是否需要计提。但是应该计提的坏账准备必须要计提。1998年,财政部颁发了《具体会计准则——投资》,2001年对该准则进行了修正。
  21世纪初,财政部发行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的预计各项资产所发生的减值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财政部分别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无形资产》和《企业会计制度——固定资产》,对资产做出了比较规范的处理。在2006年的时候,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并且在同年10月31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到这里,我国的资产减值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 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

  计量是在会计核算中对会计对象的定量分析。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就是把资产减值损失转化为用货币表现的会计信息。

  2.1 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

  确认对于会计核算来说是起点,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资产减值会计也是一样,将发生的某一经济事项按照一定的标准,以确定的金额计入资产减值中,并且最后列入财务报表中供使用者进行正确的决策。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将会计确认定义为:“将某一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的计入或列入某一主体额财务报表过程。”由此可见,确认是会计核算的基础,资产减值会计也不例外。并且认为在会计要素进行确认时,都应该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项要求。理论上,企业的每一项资产都要进行确认,但是在实务中,没有企业会每一项资产都确认,因为这不现实,有没有发生减值是在确认时应当考虑的。确认资产减值关系着确认的标准选择。目前确认资产减值主要有三种标准,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
  在我国,《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对以上三个标准都有所表现。比如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在计提减值后的资产价值回升的可能性很小,便是永久性标准也是谨慎性的体现,所以准则在对于这一类的长期资产规定,“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在以后会计期间内不得转回。”这一规定执行了永久性标准。对于非长期资产,属于流动性资产的存货,计提减值准备之后,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有客观证据表明资产价值回升,就可以转回之前计的减值准备,这表现了经济性标准。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该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情况,对于存在减值情况的资产,应该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它的可回收金额。这意思就是讲了在确认资产减值的时候不仅仅在年末,应该在所有在进行资产负债表清算的时间点,例如月末,季度末都进行资产减值的确认,这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也有效的抑制了企业在年末大幅度操纵利润的现象,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正确的决策。

  2.2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

  会计计量的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减值资产减值按照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数额计量,其中将可收回金额定义为:某一资产的销售净价(市场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值)与预期从该项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结束时处置该资产所形成的未来现金流量中现值的较高者。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规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对象的主要范围有,存货,递延所得税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雇员福利形成的资产,金融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八项资产要计提减值准备,其中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在2006年12月25日,在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计提资产减值的范围再次扩大,除了之前需要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外,还包括,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建造合同形成资产减值的消耗,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的减值,金融资产的减值以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的减值。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资产减值问题研究
  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和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为计量标准;对存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属性作为计量标准;对以非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采用现值计量属性作为计量标准(包括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对建造合同采用预计合同成本作为计量标准(预计合同成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计量属性,只是用来计量减值损失的衡量标准,此处为了便于分析,将其列入计量属性);对递延所得税采用未来应纳税额作为计量标准(同建造合同,未来应纳税额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量属性)。

  3 在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实施的统计分析案例

  论文选取了5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涵盖了各个行业,比较符合统计的原则性并且分析这54家上市公司从新会计准则颁布后的2011年—2013年对外公布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关于各项资产计提和转回所披露的信息,这54家上市公司在各个行业领域内的地位都举足轻重,有着一定的代表性,综合反映了各个上市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效果。样本上市公司所在的行业分布图如下表。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资产减值问题研究
  自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量逐年上升。可以看出的是,上市公司计提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要比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量多。大部分的公司都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表现出上市公司在会计实务处理中会经常涉及到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这两项。相反的是,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等就较少计提,其实是因为:第一,该资产在上市公司的经营中没有特别大的影响,而且拥有该资产的上市公司占总公司的比重也比较低。第二,因为我国第八号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在以后年度转回”,督促了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时要慎重,也避免了上市公司对利润进行操作。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资产减值问题研究
  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来的是大约70%的上市公司对坏账准备进行了转回,大约50%以上的公司对存货跌价准备进行了转回。其中,虽然进行了转回,但并不知道是否是真实的还原资产的价格还是上市公司利用转回来操纵利润。对于长期资产的减值转回,2007年实施的八号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一旦计提,便不得转回”,虽然对于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现象有一定的抑制,但是如上表所示,小部分的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减值都进行了转销,变相进行减值的转回,以达到对利润的操控,也使信息的可靠性降低,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性。从中选取房地产建筑业万科集团进行资产减值数据调查。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资产减值问题研究
  根据表中的情况可以看出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万科集团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方面表现出非流动性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占计提的总额非常小,这和现行的规定资产减值中的非流动性资产一旦计提不得转回有关系,这一规定减少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作的机会。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公司对于计提的资产减值流动性有着很大的偏好,对于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数额比较大,而对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计提数额比较小,所以公司对于资产减值的计提有着明显的偏好性,有着一定操纵盈余的空间。
  2集团在计提资产减值上存在任意性,从数据上来看,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因此对于相关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的选择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集团在坏账准备和存货减值准备有着很大的选择余地,这就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很大程度上的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现行的准则中规定,流动性资产减值在之后的会计期间内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回的,从表中可以看出,万科计提的资产减值体现出比较集中的特点,主要计提的项目是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所以集团可能存在利用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操纵利润的情况。

  4 我国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理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还不够成熟,随着市场的发展,体制的改善还需要更大的发展。

  4.1 现状

  九十年代末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中,第一次提出资产减值会计的概念,标志了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从这里开始。在1998年执行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的外资股的公司要求计提四项会计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在2001年,股份有限公司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减值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增加四项资产减值。在我国2006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之后,资产减值会计合理起来并且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渐趋同。对资产减值的研究我国知名的学者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主要研究资产减值的规范和资产减值的实证。

  4.2 问题

  1.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组没有详细的规定只是给了大致的范围,实际上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之间流程的不同等造成会计处理在实际中对于资产组的辨认不清楚。而且,若资产组以现金流入的特征来进行划分,更加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水平,现金流量管理和预测水平也是相关人员必须要具备的。
  2.现行准则的第五条中明确列举出了7条明确出现减值迹象的情形,但是仔细看来,这些情形并没有对具体的情形,只是给出了减值迹象的大概范围,这就造成了会计实务中的误差。这些“误差”的存在可能直接导致公司利润水分的增加。对其出具的报告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就不是很可靠了。当准则给予企业自身不合适的判断空间时,后果就是有人对此动一些歪脑筋,阻碍市场的正常发展的秩序。准则中出现“大幅度”、“明显高于”、“正常预计”、“重大变化”、等这些模糊性概念,使得企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扩大,也就使得他们操纵利润的空间变大。由于这些规定没有明确地定性,更无从谈及定量的问题,所依靠的全部都是相关人员的职业判断。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便利用这些空间来操纵利润。

  5 关于资产减值准备存在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为了进一步的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所以本章利用所查询资料给出建议。为完善我国会计制度提供一点鉴戒。

  5.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设置更为合理的评价制度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一段时间内,有关于准则内的一些政策也有了一定的效果,为了后期准则能更好的修订,有关部门应该在在准则的研究成果以及实践后果进行详细的统计,对于准则产生的经济效果进行很好的评估活动,具体可以来看,在税法方面,根据现行准则实施反馈的情况,税务机关应该对税务政策的修订上与会计准则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更有效的规范。在审计政策方面,审计部门应发布一些相关的准则,以便于规范减值会计的审计流程和相关的法律。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首先要对可收回金额进行测算,由于测算方法的性质,使得结果有很大的估算性,误差很大。所以在审计过程中发表法律意见时,一定要遵照法定的程序,严格的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搜集企业的内外部审计证据,对企业的资产计提情况的合理性在其设定重要的合理性之内进行充分的评估,而对相关资产进行资产减值计提时,则要求出具必要的书面证明,在相关部门进行对书面证明的研究以及确认之后,再发表意见。而对无法得出法律意见的特殊情况,应该聘用正规评估公司进行评估检测,并且说明无法取得证据的原因,总之,为了作为可靠的信息公布给外界,企业应该保证所有的评定结果都是经过有效的程序才获得的,对于政府来说,政策对减值会计的良好运行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完善政策法规也是相当重要的。

  5.2 完善新准则下资产减值会计的几点建议

  5.2.1 增强准则的可操作性
  新准则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赋予了会计更大的选择和职业判断范围,如果企业不能正确使用这一期权,就将成为利润操纵和粉饰财务报表的手段。因此,有必要加强指引的可操作性。在这方面,对IAS36规定更加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我们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了资产减值的规定,给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指导标准,减少语言和概念的模糊性,尽可能缩小人类判断的范围,为了避免盈余管理工具的政策灵活性。
  5.2.2 健全和发展资产交易市场
  新准则中的“公允价值”是衡量可收回金额的关键。但现阶段,公允价值难以保证,这是因为同一资产在市场上会有不同的价格,合同协议的公平价格难以保证,由中介评估报告导致高成本。因此,完善和发展活跃的资产市场是决定资产价值的最重要的方面。目前,中国的资产交易市场尚不完善和透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客观基础数据缺乏。中国应逐步建立市场价格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信息,使评估价值接近公允价值,同时应出台指导意见,规定相关的信息,对市场的规范化,使企业资产减值资产减值信息规则,增强公平性和目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2.3 提高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由于新准则下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存在大量主观判断,充分披露相关信息尤为重要。在目前无法消除资产减值调整利润的情况下,加强相关信息披露是有效遏制资产减值会计滥用的重要手段。建议加大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减值评估程序和披露,让用户从感性企业报告中对资产减值的完整方案进行工作,确定提取比例和金额是否合理。与此同时,更多的信息也应该要求公司披露过去几年计提或冲回资产减值,使投资者可以更清楚地分析资产减值对企业的利润和功能的影响,以确定是否有今年的调节性能。此外,还需增加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有关责任人的陈述,加强责任。对于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要严肃查处,确保上市公司质量和整个股市健康发展。
  5.2.4 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要求会计人员根据信息进行大量的估计和判断。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和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确保收集的信息是真实的,可靠的,和表达的需要,反映经济业务的判断应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严格做某事”。当然,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企业需要合作,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给予锻炼和实践工作的机会。
  5.2.5 加强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
  资产减值通常是由审计单位按照有关管理部门的因素,有较大的利润调整空间。这种风险可以通过外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资产减值审计在许多方面与一般业务审计不同,增加了独立审计的风险、难度和工作量。因此,加强机构尤其是审计师的职责,真正把“经济警察”的作用,开展独立审计准则相关的具体操作细则尽快明确减值审计程序,通过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计划,遏制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独立审判的努力,确保了资产减值会计与会计信息的合理使用的可靠性。
  5.2.6 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提供过程中对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观随意性,保证减值准备的公平性。因此,企业必须准备资产减值不相容职务分离提取工作,充分掌握了资产质量,对采购和仓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销售与收款、投资决策、物流基础设施和其他相关部门建立一套反馈的问题和原因种资产出现财务部门及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要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的计划,为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等的影响提供了基础资产的减值,真实性和完整性,也提高了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资产减值问题引起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西方会计领域资产减值的研究,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准则,可以更好地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在中国,资产减值会计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新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是资产减值会计的一个重大的改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将更详细的规范,会计会更严谨、准确和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将得到加强,外部监督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资产减值会计最终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单昭祥,蒋昕,何春林.新编基础会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0,12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I.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资产减值会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5沈锦文.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闭.财税纵横,2007.P11
  6甄颖、赵敏.会计史专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P3–4
  7丁方飞.新会计准则颁布对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影响的实证研究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1.P11–12
  8张卓.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
  报》.2010.6.P11–12
  9李映照、陈妮娜.资产减值会计问题探讨.《财会月刊》(理论版).2007.1.P5–7
  10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文硕等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p3–4
  11郭瑞敏,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影响因素研究,内蒙古财经大学,2013.
  12王生年,白俊:《资产减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商业研究》,2009年第7期。
  13金文裕:《对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分析与探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4林淑娟:《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影响因素与对财务报表价值相关性影响之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
  15邓小洋,丁宁:《资产减值计提动机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30期。
  16闫贤惠,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2011,10
  后记
  我国财政部在2007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成长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步,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随着准则中的第8号的规定而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这一进步标志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慢慢趋向一致。本文通过对于上司公司的分析以及对资产减值准则的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
  第一,清楚的认知了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原则,假设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利用现有的资产减值的内容和特征分析了实务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期望可以在会计实务的实施中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3055.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19年11月13日
下一篇 2019年11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