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支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摘要:

现如今,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事业单位的改革要求,必须实现守旧的传统的养老保障制度到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养老保障制度的转型。现如今,随着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增多,养老金周转出现困难,故本文通过研究国家对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由公共财政进行拨款的现实意义重大。

  关键词:公共财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制度

  一、引言

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制度处于核心地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养老制度按照地域、人群、职业的不同,设计制定了不同的养老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开始实行“积累制”养老保险制度,而事业单位职工仍保持着由财政统一拨付的“现收现付”退休养老制度。不同群体之间的养老制度在设计理念、筹资渠道、调节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呈碎片化状态且裂痕越来越大。

在改革全面深化的关键时刻,《xxxx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出台(以下简称《决定》)诸多学者围绕养老保险的“并轨改革”做了大量的研究。郑秉文总结了我国历史上两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未果的原因,在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的动力、压力、推力和阻力,认为《决定》出台使我国养老金制度从“碎片化”走向“大一统”具有深远意义。

  二、事业单位相关概念

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机构或其他组织以国有资产为目的的社会服务组织,其目的是为了社会福利,并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在国家行政机构的领导下,没有生产收入,所需资金由公共财政支付,未实行经济核算,非物质生产和劳动服务主要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其他活动。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它是组织或机构形式的法人实体。

  (一)事业单位的分类

事业单位共分为三大类,即从事公益服务、承担行政职能以及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

一、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机构,是指为社会提供社会公益事业,并为机构的运作提供支持和保障的公共事业机构。改革后,只有这样的单位将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中。如医疗机构,教育局等。

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是指具有行政监督,行政决策,行政执行等职能的事业单位。这种类型的单位逐渐将行政职能分配给行政机构,或将其转移给行政机构。如城市管理监督,环境监测,土地监督等。

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是指提供可以通过市场资源分配的产品或服务,不承担社会服务责任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必须逐步转为企业或取消。如研究所,出版社等。

  (二)事业单位的五大特征

1.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的职能实际上是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是事业单位存在和出现的先决条件。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领域的机构是一种社会服务支持系统,可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正常进行。

2.属于非公共权力:事业单位承担的大部分业务是源自政府职能的特定事务,但它们不属于公共行政当局,也没有公共行XXX力。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存在于类似机构之间,并且对行政部门的其他部门或个人不具有管理职能。它只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知识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医疗服务是事业单位的基本社会职能。

3.知识密集型组织:绝大部分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工作者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其中专业人员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利用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公共机构的基本社会职能。

4.资金来源的本地化:我国的公共事业机构基本上是由国家财政统一分配给各种业务资金的,这是中国世代相传的业务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持续深入和发展,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日益多样化,但国家的财政拨款仍占事业单位资金的主导。在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补贴和非财政补贴。

5.事业单位范围的广泛性:事业单位的范围涉及科学,卫生,技术,体育,文化,教育等行业和领域。其主体繁多,规模庞杂。

  (三)事业单位的功能特征

1.服务性。这是事业单位最典型也是最主要的特征。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科学、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

2.公益性。公益性是事业单位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功能的要求决定的。在现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但在一些领域,某些产品或服务,如教育、卫生、基础研究、市政管理等,不能或无法由市场来提供。但为了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就要由政府组织、管理或者委托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事业单位所追求的最先是社会效益,与此同时,为了可以更好的实现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服务体系的良性循环,一些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向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3.知识密集性。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工作者为主体的知识密集性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当今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主要手段。虽然事业单位主要不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其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地位,对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四)事业单位的活动特征

1.设立目的:是为了向社会提供某方面的公共服务。

2.履行职责:事业单位的职责是为国民社会和经济各方面提供服务,包括改善社会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等等。

3.运行方式:事业单位的运行是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以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有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果主要体现在提供非物质形态产品上,但提供非物质形态产品的单位不一定就是事业单位。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改革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撑。纵观改革之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一直是整体性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部关于事业单位的制度,而精心筹划的改革方案也因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出台。这样,尽管在一些城市进行了试点项目,但仅仅是尝试而已,没有法律的支撑力,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实施就非常困难了。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保险费征繳、管理工作进展不顺利。

2.保险范围狭窄,抗风险能力弱。针对全国的不同情况,不同地区制定了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改革范围和被保险人的差异,养老保险制度是单方面的,试点地区不包括党政人员。公立事业单位的职工仍然沿用旧的退休方式,退休后享有较高的福利待遇。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该国的财政压力将越来越大。同时,区域试点在县,市范围内推广,总体规划水平低,不能起到维持稳定,调整功能的作用。

3.个人账户经常出现挤占的问题。资金的可筹集渠道十分稀少,养老保险替代率较高以及各种不合理的制度影响,导致养老保险账户收入实际不足以支撑养老金的支出。为了填补账户空白,将个人账户的基金挪用。这样就造成了实际个人账户形同虚设,账户没有积累,更谈不上保值增值了。除此之外,无论是现收现付制还是资金积累制,在长期经营中都存在无法支付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债务随之增加。将迅速积累,影响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康运行,威胁可持续发展、影响公共财政甚至于破坏代际公平。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存在的其他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尚未建立普遍,平等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相反,整个国民分为几类每一类由于身份不同而享有不同的保险待遇。总的来说,这项改革的目的是促进许多养老保险制度的融合,并建立一个平等和普遍的国民退休保险制度。方向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是,相对的,“权”是向下的,合并将增加公共机构雇员的负担,减少福利,其合理性值得考虑。

首先是关于政府机构的单独改革是否会引起新的对抗和矛盾的问题。从历史沿革可以看出,长期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实际上是政府机构的挂靠或派出机构。因此,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的人事管理系统与行政机构的人事管理系统相同或相似。一些公共机构甚至采用了公众参与管理模式。退休金的制度相似。分开进行的改革,既要代表公众共同利益的政府公务员,又要成为改革的推动者和领导者,而不论改革是长期的体制安排还是短期的权宜之计,都不利于建立改革的基础并且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其次涉及公平性问题当公务员的养老金和公司的养老金“普遍增加”时,处于“中间阶段”的公共机构的养老金并没有很多年增加,而是成为了改革的目标。这是生意。事业单位职工感到不公平的原因之一。与企业相比,近年来,中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利用改制的机会全面实行高薪,特别是对于高管人员。雇员的养老金也比大多数情况下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高得多。公共机构的养老金只是可以交付的平均值。在退休之前,您无法关注高收入公司。退休后,您必须关注低收入公司。这是令事业单位职工感到不公平的。这样做的第二个原因:我国的公共机构主要是知识分子,而7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是集中的。目前,公共机构分为三类:履行行政职能的公共机构,从事公益活动的公共机构和从事商业活动的公共机构。其中,第二大类是从事公益活动的公共机构,分为三类:资源不适合市场分配,关系到经济和社会保障根本利益的公共机构;能够通过市场部分配置资源,为社会单位提供基本公益服务的企业;在政策支持下,基本上可以从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在进行试点项目的城市中,中小型医疗卫生部门和大学以及其他准公共部门是改革的对象,而公共机构的“大集团”则不包括在内。公共机构的改革分为三,六,九等。福利是刚性的,改革只能向上调整很难向下对齐。最初,由当地政府向其公民提供社会养老保险。它应该是普遍的和平等的。既然有几种制度,福利水平较低的公民就必须享受其他群体已经享有的利益。如果政府不能承受由此带来的沉重负担,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享有最高福利水平的群体的福利,从而使其他群体在这一水平上平等。

再次是关于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问题。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保职工2.19亿,其中退休人员约5000万人,人均月养老金1080元。在公共机构中约有3000万雇员,人均每月退休金是企业退休人员的1.8倍,退休金支出为1400亿元,其中一半左右是财政拨款,另一半是自筹。政府机构有1000万公务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水平是企业的2.1倍。每年大约需要700亿元人民币。拨款但是,考虑到自1990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17倍,财政收入从不到300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6万亿元人民币,公共养老金的增长在合理范围之内。相比之下,企业养老金的确低于公共机构的养老金。但这不应该成为公共机构降低养老金的理由。公司养老金水平偏低的原因:首先,中国公司雇员的收入结构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养老金政策基本上是根据计划经济时代来计算的。养老金的绝对数额相对较低。尽管该政策规定的替换率约为70%,但这仅仅是名义上的替换率。实际更换率比标称更换率低约50%。同时,养老金替代率还受到个人账户资金投资回报率,工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等因素的影响。还有是政策不完善,企业养老金与价格指数没有关系,近年来价格上涨的影响对其极为不利。

  四、公共财政在养老保险中的定位

公共财政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来集中社会资源的一部分的经济活动,以履行政府职能并提供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公共产品。

公共财政应包括以下含义:

第一,公共财政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公众的转移。为了满足政府的公共活动,政府向公民征税以形成公共财政收入,然后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

第二,公共财政的目的是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政府根据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并成为公共财政活动的对象。

第三,公共财政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是公共金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公共需求决定了公共金融活动的方向,范围和效果。

  (一)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获得改革的好处是减轻未来的财务负担,有必要进行改革并投资于当前的改革成本。国家是事业单位职员的“雇主”,应承担承担这个责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方针。对于“完善”,它为将个人帐户转换为名义帐户系统的改革提供了空间。名义帐户系统(NDC)被称为“固定付款即付即用系统”模型。在这种制度下,个人帐户中的积累只是名义上的,也就是说,尽管个人的付款也记入个人帐户,但付款资金仍用于按“现收现付”方式支付退休人员当前的养恤金。去方法。如果个人账户采用名义账户系统,将减少大规模改革和整合的成本。显然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筹资机制,以确保养老金的支付,调整和优化财务结构,增加投资,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政府在金融投资上应该更加合理和有效,并把财政资金集中在改革上。有关职能部门应密切配合,相互配合,实施财务担保和支持机制,使财务可以逐渐成为保障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功的保障。

  (二)健全职业年金制度

当前的职业年金领取方法已导致退休职工福利急剧下降。对于完善职业年金的接收方式并真正实现“老有所养”,故共有两个建议:首先,重新评估要支付的月数。您选择每月领取的职业年金是通过将账户余额除以退休时的相应月份数来计算的。计算月数不仅影响退休人员的月薪,而且影响退休人员的职业年金。其次,在完成职业年金的个人账户余额支付之后,财务将继续支付直至死亡。由于职业年金是强制性政策,个人不能选择,因此应与基本养老金领取方法(也是强制性政策)保持一致,即在个人账户余额发行后继续支付直至死亡。财务将是债务的后续义务,以确保退休人员在增加退休支出时将维持其福利,从而真正实现对老年人的支持,安全,幸福和安全感。

完善系统,消除潜在的“双轨制”风险,加快企业年金的实施。以职业年金的经验为模式,强制性逐步推广企业年金。在实施企业年金之前,应开辟职业年金向企业年金转移的渠道。对尚未实行职业年金的新用人单位,允许其职业年金转入个人基本养老保险账户。消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劳动力从事业单位向企业转移。改革全额支付单位职业年金名义账户记账利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记账利率。尽快出台规范职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的措施,以确保非足额缴费单位的职业年金的实际积累金额可以通过规范的市场化投资操作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从而增加职业年金的替代率及其确定性已真正成为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二支柱。

  五、面向未来的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为了确保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确保新旧制度的顺利过渡,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将制度设计纳入国家统一互联的养老保险改革制度。

首先,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模式联系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制度分散化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而且有利于缩小企事业单位之间的退休差距,促进人员的相互流动,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

其次,有必要实施与国家机构相同或类似的制度。“双重制度结构”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也将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平。因为从养老制度传统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在执行相同的制度,并一起进入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这有利于稳定流离失所者的情绪。从功能上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属于同一公职人员,具有许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责任和义务,一定数量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正常的国家与可持续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

第一,为了减少不公平现象,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金享受之间不应有太大的差异。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国外的普遍做法是公务员养老保险的置换率相对高于其他社会成员的养老保险。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必须考虑社会公平和行业优惠待遇的问题。必须与社会上其他成员保持相对公平的养老保险,保持社会稳定,同时保持合理的差距,以吸引优秀人才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二,应妥善解决新旧系统的融合以及治疗的平稳过渡,并且不应创建任何新的不稳定因素。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证明,新旧制度的融合与均衡过渡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改革前后退休人员利益与“中国人民”(参与改革前工作,改革后退休)之间的平衡“历史债务”问题与改革的成败直接相关。因此,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既要充分考虑旧制度下退休人员的既得利益,又要合理确定新制度下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还必须解决“中间人”的养老金余额问题,确保他们的待遇不会降低。事业单位一直是求职者的“黄金饭碗”,工作压力低,退休福利相对较高。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事业单位本身承受着一系列障碍和负担,例如,过多的支持雇员和难以区分的混合工作职能。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前,我国大多数公共事业单位长期依赖金融供给,养老基金主要由财政资金提供担保,导致企业职工与公共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以及养老金的巨大缺口。深化改革后,事业单位职工也开始缴纳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同等。按照“多付多付,多付多付”的标准,统一社会工作人员养老保险标准,这将是有帮助的。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公共机构的改革。

第三,事业单位执行国家养老保险总体计划,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错误”不会重演。公共养老保险改革机构应直接建立国家资金池,这不仅增强了基金的抗风险能力,保障了员工的养老保险权益的实现,而且为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集聚提供了平台。同时,公共机构的同质性和国家纵向管理的特点也决定了提高总体规划水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此,可以在现有社会中建立专门的中央公共机构养老保险机构。安全管理机构可以在各个地方建立分支机构,进行垂直管理,并由专职人员负责相关事务。这样,一方面,建立了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保险资金相互转移机制,使员工可以在两者之间自由流动而又不影响其未来的养老金和养老基金,并解决未来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这也为最终实现所有建立了养老保险基金账户的员工的自由流动奠定了基础。

第四,运用立法促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立法相对落后,缺乏应有的权威,统一和稳定。《社会保险法》仍处于起草阶段,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仍处于“政策推进”阶段。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立法制度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将《社会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法。养老保险。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为相关部门参考。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中有3000万人。其中,从事教育的人占总数的60%以上。如果按照《计划》,“中间人”和“新人”将受到损害,这显然违反了《教师法》。《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低于或者高于本国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尽管规定了平均工资水平而不是养老金,但养老金是。继续工资还应遵循《教师法》。同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调整企业职工(包括转制为事业单位的职工)的养老保险关系在适当的时候,将《企业年金暂行办法》改为《职业年金法》,以调整企业年金与员工年金和其他职业养老金之间的关系。最后,应该强调的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需要XXXX或常务委员会的审查,并将举行听证会,听取各团体的意见。通过民主程序,使事业单位了解改革的必要性,并通过民主程序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解决不满和怀疑,并使改革具有道德和政治合法性。

  六、总结与启示

公共财政支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就像一辆马车。每个支持的实施规则都是马拉滑车的牵引马。每匹马的速度和方向不一致会影响马车的向前运动。加快相关扶持实施细则的制定,例如认定缴款指数,职业年金实施细则以及具体的转移和延续程序,并尽快颁布和颁布计划以促使这些领先的马赶上来。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加快政策出台,这并不意味着牺牲政策质量。公共机构和企业建立统一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可以改变当前养老金制度的分散性,减少不同职业之间养老金待遇的差异,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和社会正义,并促进不同行业,自由流动不同地区的人。公共机构将由财政拨款负担的单一养老金制度改变为个人和政府共同承担责任的多级养老金制度。这有助于增强个人的养老金责任和意识,减轻财务负担并促进养老金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特别是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可以弥补由于体制改革而导致的公共机构退休人员养老金收入的减少。职业年金与个人工作贡献直接相关,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多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有利于增加员工的养老金收入,减少改革的动力。适当解决改革中可能出现的“老年人”,“中年人”和“新人”问题,将有助于促进该制度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郑秉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从“碎片化”到“大一统”[J].中国人口科学,2015(1):214.

[2]陈子欣.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关建议[J].金融与保险,2013(02)

[3]夏小林.拿事业单位养老金标准高说事难以服众[N].中国改革报‚2009-03-09(5).

[4]臧宏.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73-177.

[5]华迎放《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中国劳动保障》,2006.11。

[6]蔡向东‚蒲新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刍议[J].当代经济研究‚2009(8):58.

[7]邹轶.陕西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西安财经大学,陕西西安710100)

[8]杨君.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9]张梦洁.“双轨制”破冰:万亿并轨成本从何而来?[EB/OL].(20141215)[20181217],

[10]崔丽,郑功成.改革养老金双轨制需立足现实[EB/OL].(2011-3—09)[201l一4-1O]

[11]李绍光.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朱桂宏.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对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9

[13]向运华,王晓慧.新中国70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评估与展望[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9(06)

[14]杨珊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对终身收入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15]张继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9):24-28

[16]谭玉萍.改革论文浅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财税月刊,2016(4).

[17]姜爱林.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为何困难重重.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5)

[18]张盈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进程、发展与制度评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36-45

公共财政支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公共财政支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VIP月卡¥免费
VIP年会员¥免费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6月2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31080.html,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2年6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