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学校班级管理“学生自治”的行动研究

摘要: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要提高处于相对薄弱地区的办学水平。城乡结合部足农村新进入城市建设的部分,在教上存在着多的不足和问题。只行提高处于相对落后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冇教卞质最,才能实现教育均衡。在物质上,政府加大对城乡结合部教育资金和设

  摘要: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要提高处于相对薄弱地区的办学水平。城乡结合部足农村新进入城市建设的部分,在教上存在着多的不足和问题。只行提高处于相对落后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冇教卞质最,才能实现教育均衡。在物质上,政府加大对城乡结合部教育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很快就会实现教育设施配置的均衡。但是,在管理方面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提高学佼的办学水平。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基本组织单位,所以’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才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着力点。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调査问卷的方式,了解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班级管理现状,发现并分析了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班级学生自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班级自治管理水平的对策:在学校方而,更新教育理念,重视班级管理工作,尤其是要因地制地展开教育工作,形成优势教育。特别是现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的城乡结合部也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还处于发展中,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例如,人员复杂,环境比较脏乱等等,这也给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城乡结合部初中班级自治管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进一步促进城乡结合部初中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城乡结合;学校班级管理;学生自治;行动研究
城乡结合部学校班级管理“学生自治”的行动研究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自身特点导致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中,教师需要结合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班级管理措施,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1)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班级是推行新课改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的科学化是实现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的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展现。因此,班级管理应当顺应新课改的理念及要求,追求学生自主管理,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和空间,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纵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班级管理的改革明显滞后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因此,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班级学生自治管理,是一个既紧迫又现实的问题。
  (2)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积极进取精神,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各级各类人才。只有当学生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具有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的时候,学校才能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层组织,可以说学校管理中对学生产生最直接影响的便是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思考的着眼点,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发展需要,做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因此结合实际情况,研究新课改理念下的班级学生自治管理,有利于推进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实施,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
  (3)班主任自我发展的需要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情况,研究者们主要进行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课程的建设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奠基”首先需要为教师的发展奠基,很难想象一个不进步的教师如何能够关注学生的进步。我们认为“成长着的教师是幸福的”,只有幸福成长的教师才能带给学生幸福,教师的幸福成长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重要作用的班主任,同样需要专业化发展;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施班级学生自治管理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班级管理的作用日益突显。尽管前人对初中生自主管理工作己有研究,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研究较少,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现状的研究更少。本研究通过对A市B区市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班级管理方式的转变、班级管理的效果以及师生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理解和操作情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形成对班级管理现状的系统认识,深入了解新课改的班级管理改革实际情况,使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理论探讨更有针对性,丰富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理论研究。
  2.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初中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学校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可行性策略,有助于班主任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更加有效的实施班级学生自治管理;能够为城乡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领导进一步更新班级管理的观念,创设学生自主发展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学生家长及其他关心学校教育的人士正确认识班级学生自治管理,共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自主管理思想在很多西方的教育管理思想中都有所体现。文艺复兴时期,崇尚自由精神,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风貌。蒙田认为,人应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教师决不能依靠权威让学生承认事物,要让学生自己决定。意大利著名人文主义学者维多利诺也很重视学生的自治,他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兼顾学生身心的发展,德育与智育并重,儿童个性发展与他们的政治、社会责任感相结合。”
  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首次明确提出了自然适应原则,并把这一原则视为教育的主导原则。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原则是指要遵循自然界的秩序施行教育,是客观自然主义的代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爱弥儿》中,他认为要依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实施教育。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儿童发展的一些原始的倾向,是一种内在的自然,不让儿童做任何事,以保护儿童先天的善性,使儿童在无干扰的情况下按其本性健康地成长。二十世纪的教育家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的儿童管理观非常明确地把儿童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以一种民主的方式和方法为儿童提供全民、有效的活动,使得儿童积极主动地成长和发展。提倡学生自治是杜威学生管理观的重要形式。杜威认为,“自治不是绝对的不许外界插入干预,乃自己联系管束自己的意思”。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能使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必须从很小就开始进行,“应该从童年和少年早期,从七岁到十岁、十一岁时期起就开始教一个人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一定的本领,如果需要的话,学会`强迫'自己”。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以上所涉及的国外教育从基于学校层面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念入手,提倡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强调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2.国内研究综述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大家一直重视人的主体性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可以看出先生反对专事记忆和依靠教师从外面注入的被动学习,重视培养弟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研究精神,已经认识到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从孟子所说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中可以看出他主张学生自求自得,不必事事都由教师代替而求其通达,也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主体性思想。老子认为不要过多地强调行政教令,要通过“不言之教”达到教育管理的最佳境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宋明时期朱熹基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认识规律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育思想,是对学生主体作用更加全面的阐述。
  面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我国的教育家们希望通过教育振奋民族的自主意识,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他们重新开始对主体性教育思想进行探索。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之后,在学生管理方面主张学生自治,在管理学生方面他提出了“六自”教育,即自尊、自学、自治、自省、自助和自动教育。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着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陶行知先生也提出学生自治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自治自修”,他强调: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自治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学生指的是全校的学生,有团体的意思;二是自治就是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执法司法的意思;三是学生自治与别的自治稍有不同,因为学生还在求学时代,就有一种练习自治的意思。陶行知先生给学生自治下了定义:“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管理自己的手续。”陶行知先生曾对教育做过一个比喻:“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是不断生长的,而决非通过简单的加工、改造可以完成的,从中可以看出教育需要将学生视为主体,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受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班级管理强调集体主义的教育和班主任的作用与权威。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对班主任的工作和班集体建设开始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极力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极为强调学生自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课改的推进,班级管理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为突出,魏书生、李镇西等老师在这一方面的努力尤为有效。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魏书生班级管理模式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管理途径和过程,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取得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和成功。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继承并发展了魏书生老师的做法,他认为解放班主任有两种途径:学校领导对班主任的科学使用、科学评价和班主任在思想、行动上的自我解放,针对班主任的自我解放,李镇西老师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变事务应付为教育科研,二是变个人权威为集体意志,三变孤军奋战为师生合作,这些对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告诉我们班级管理工作的承担者不仅仅是班主任,而且包括被管理主体,也就是班内的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应该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班级学生自治管理为主题不限时间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到记录33条,其中29条在2006年以后,14条为2009年以来的文章;以新课改为主题检索到记录7683条,但以新课改及班级管理为主题仅搜到44条,其中37条在2006年以后,20条为2009年以来的文章。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班级学生自治管理为主题不限时间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到相关记录14条,其中12条在2007年以后;以新课改为主题检索到记录1236条,但以新课改及班级管理为主题仅搜到18条,均在2007年以后;以新课改及班级学生自治管理为主题仅搜到一条记录。综合分析发现现阶段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改革与班级学生自治管理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提出了“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个性”,“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实现教育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培养高素质人才”,“设计组织好各类活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实现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具有多元智能,不同组合形成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等多种全新的理念,其核心是主体论。其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中师生之间是双主体协同互动的关系”,“应建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模式”,“应加强学生之间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使其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等。班级管理工作也应在传统与创新、继承与批判中寻找合适定位,紧跟新课程要求,实行自主化管理,把学生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这对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是非常有益的。
  (2)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策略
  在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策略方面主要围绕如何积极有效的实现班级学生自治管理进行探讨。部分研究者统计发现当前很多学者倡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从而实现班级学生自治管理,从学生干部轮流制和学生干部竞选制的角度出发实施学生自主管理,从学生参与班级日常常规管理实现自主管理。庄惠玲在《走向学生自主管理》中提出,“弱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杨玉芳论述了学生成长档案对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让学生自我剖析、自我激励、自我反省,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
  (3)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模式
  陈松恩在《建构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模式》中介绍了建立健全网络化、动态化的学生管理队伍,发挥班委会的核心力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袁川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研究》中提出构建1+1班级管理模式。王波在《东莞实验中学学生自主管理摸式的实践探索》中提出了班级学生自治管理改革的一条主线、二套机制、三方联动、四类指导、五员并进五个基本要点。
  王立华提出以“纵横建制,职能并举;双线管理,网络健全;团队带头,组织引导;专项承包,责任具体;合作竞争,自我加压;自我分析,追求卓越”为基本框架的班级学生自治管理模式。这是几种较有特色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对班级学生自治管理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究者们在认识到实施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重要性并且研究其策略、模式的同时,也发现了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崔槐丽在《初中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指出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得到人们的认可,但对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缺乏系统的研究,并且实践层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很多研究只是停留在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卫生、纪律等较低层面。
  林艳阳在《让班级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园地》中指出自主管理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学生长期习惯于被“统治”,样样事情都要等待班主任来“发号施令”,一时“解放”,很难“自主”,容易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一些管理方法、手段不能被少数家长理解与接受,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而且,自主管理的效果并不是马上可以立竿见影的,可能一时看不到改革的成效,而动摇继续改革班级管理模式的决心。
  笔者综合分析发现,围绕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施自主管理,符合新课改对班级管理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增强时期,在初中阶段实施班级学生自治管理,其管理效果更为明显。研究者们对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模式及策略有所探讨,但是班级学生自治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缺少深入具体的克服措施。本人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15年,有12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为此试图把二者结合,从班级管理入手寻找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旨在探讨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方法,对初中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策略进行探讨。

  (三)相关的概念界定

  1.城乡结合部
  城乡结合部在本文中是指在地域上是城市周边的地区,包含了部分城市边缘上的土的,也包含了近几年被征用的土地,在管理上现属于县乡镇管理的区域。
  2.城乡结合部的学校
  本文中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是指在城市的周边,有些是在乡镇原有的基础上改造的,有些是在城市边缘原有的学校,现在都属于地区教育局管辖的学校,其主要的学生来源是以城市边缘的部分居民的孩子为主,同时还包括附近村落的常住人口、外来人员子女。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相融合的,并且教育和管理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城区中心的学校水平。
  3.班级学生自治管理
  班级学生自治管理是自主管理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和发展。对于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他认为,班级学生自治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他们投身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他们的主体表现,使其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价值应该高扬`人'的价值,唤醒和保护人的尊严,关注和提升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关注、分析、纠正一切不科学、不自由、不公正、不合理、非人性,非人道的教育思想与行为,通过班级学生自治管理去营造一个适应学生成长的公正、合理、阳光明媚的学校生活世界。尽管表述不同,但实质精神是一致的、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目的就是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班级管理的自主化、民主化、科学化,使学生、班主任和教师都得到发展。
  我们认为,班级学生自治管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班级中的每个个体,在人格独立和平等的基础上,依照自己自觉自愿的意志,管理班级及个人事务,从而积极能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班级学生自治管理是在班主任指导下依靠班级集体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主体素质为目的的班级管理模式。班级自治管理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自主管理部分班级事务另一层含义是学生个体的自主管理,也就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班级中的每个成员,能够按教育目标的要求,自觉进行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活动,从而实现班级教育管理目标。

  (四)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
  (1)文献法
  充分利用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途径查阅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特别是以中国知网为平台阅读了大量的期刊发表文章和硕士论文,广泛了解了本课题相关研究发展情况,有利于指导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问卷调查法
  主要通过设计问卷、深入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本研究的实证材料更详实,更具说服力。
  2.研究的思路
  笔者选取了A市B区市具有代表性的三所初中学校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三所学校现阶段实施班级自主管理的情况进行调查访谈,从班主任、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等角度总结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紧扣一线教师的工作实际,围绕创设自主管理的良好氛围、加强学生自治管理的班级建设、提升自治管理的有效实施、落实自治管理的合理评价等方面,提出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级自治管理的可行性策略。
  研究初期,结合自己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理论知识相对缺乏的情况,阅读了相关理论书籍并利用网络查阅了相关文章;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参加了A市B区市骨干班主任培训班以及A市B区市教研骨干培训班,部分全国优秀班主任的管理经验给笔者以深深地启示,尤其是就研究主题与全国著名班主任——临沂的王立华老师沟通后,更加增强了研究的动力。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在A市B区市三所学校进行了细致调查、访谈,结合调查访谈综合分析、明确问题,结合前期积累的理论知识总结出具体、系统的实施措施。

  第一章班级管理推进学生自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一种行为。教育多元化和成长的多变性使学生的成长过程变得曲折和不稳定,如果不把我们的三大管理制度的精髓固化到学生的思想深处,那么学生走出校门后的行为习惯不但难以控制和约束,而且在社会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坏习惯会很快滋长,与在校时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案例一】郭志刚,初97级学生,在校时该生成绩优秀,每科成绩都在80分以上,英语、数学更是保持在90分以上。后因家庭原因,转学到了别的学校,只去了一个星期,回来以后,英语成绩一落千丈,连考60分都成问题。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诚然原因是很多的,但是我想和我们的基础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传统的班级管理形式束缚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违背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自立,学会正常的社会交往,成人后能顺利融入社会”。这是教育的基本目标。让学生参与管理,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管理班级的能力,还可以使他们通过班级管理来约束自己。我认为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的,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可行性分析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人类五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自主管理符合心理学原理。传统的专制管理抑制了学生的各方面积极性,不能让学生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要让学生主动成长,教育学生成为一个自立、自强、自尊、有独立人格的人,必须遵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独立的人,能从容面对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只有尊重了学生这一个体,我们才能做到真正尊重了学生,学生的个性才不会被扼杀。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一个人未来发展的潜能;好的引导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肯定有积极的、肯定的作用,而自主管理班级,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让他们能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主动改变,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发挥出自己的独创性,也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保姆式”、“警察式”的班级管理显然不符合德育规律,更不适应现今的社会。综观当前的教育改革,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成为现代班级管理的重要追求目标,因为这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我校一直坚持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教学上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领导还是相当部分老师就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实行学生自主管理顺应改革发展趋势。随着年龄增长,初中生主体意识增强,问题认识能力、管理能力提高,这都为实施自主管理提供了可行性。

  第二章管理中学生自治的行动与实践

  (一)制订学生合理的班规

  们的班会课,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讲了班规对他们的帮助,在班规制约下他们的改变。希望老师们看见他们的改变,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也希望老师们也能起好带头作用,带头遵守学校、班级的规定,不能让想抽烟的男同学们有借口。5.可执行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对班干部而言。
  【案例二】初2011级5班的班长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平佳怪是一个聪明的男孩,又爱热心助人,刚进中学就毛遂自荐当班长。一次,他的好朋友于光旭没有扫地就走了,按班规应该重扫一次。结果,第二天来,却是别人在扫地。同学们不服,告诉了班主任。
  所以,在制订班规时,必须对此情况注明,怎么办?监督人和被监督人的权利和义务,一项都不能少,这相当重要,关系到班规的存亡。每个班应该定期(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举行一次民主表决,评判一下每一条班规的执行情况,特别是对监督者或班干部的表现进行表决,不合格者怎么办,也要写清楚。只有执行到位的班规才可能发挥其作用,也才可能帮助同学们健康成长,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生活、学习,也才能够建立起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同学们也才能够以我们的班集体为荣,为班集体争光,以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二)完善干部的选拔与使用制度

  1.候选人的确定
  选什么样的人当班干部,作为班主任老师,首先心里就要数。如果事前没有一定的标准,那么选出来之后,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或班干部不行,今天换一个,明天换一个,会在学生中产生不好的影响,影响同学们的情绪,也会让班主任老师的威信树立出现一定的难度。如果是新初一,老师不熟悉学生情况,这时怎么办?班主任老师应该在军训时或班级第一天的活动中(比如:打扫卫生、分发书本等)认真观察本班学生,哪些学生具有当领导的素质,在心里面大概要有个数,然后再推选、试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熟悉了解之后再来确定。班干部的候选人一般要达到以下要求:乐于助人;爱好劳动;充满朝气;热情大方;敢于管理,勇于管理,不怕得罪同学;成绩好;能力强;有号召力;不自私自利;思想觉悟高。
  【案例三】初2009级4班学习委员蒲冠南,刚进校时成绩还不错,学习很自觉,字也写得很漂亮,个子高,当时班主任教师也没多想,认为他是男同学,个子高,肯定能管得住同学。没过多久就发现,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他每天早上最晚一个到学校,问他原因,说家长要求他早上必须在家读完书才能到校。这也就算了,更离谱的是,他什么事情都不管,什么都要你问他,他才说,而且有时还不知道。更有甚者,学校要求每天下午放学之前都要去校打印室送作业给发校讯通的人员,他可好,一个月都没去,校讯通工作人员来问,他说别人下班走了。事实上,他根本就没去。想到他可能忘了,老师又给了他一次机会,叫他一定要记着去,要不然全班同学和家长都有意见。结果,半学期下来,他就只去了两、三次,没办法,换人!象这样的学生,千万不能选来当班干部,整天只为自己着想,从来都不想到别人,训都训练不出来,只有徒增烦恼而已。
  2.班干部的选举方式
  确定好候选人之后,班主任老师就可以慢慢给学生灌输班干部的选举方式了:老师指定候选人加上学生竞选,全体同学民主投票决定。在学生投票之前,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准备。候选人要准备发言稿,说明自己要竞选的目标、实施策略、对该工作的计划等。其他学生也要想好,选哪个,为什么?

  (三)健全班级日志

  通过班级日志实现班级自主管理,是指让班级所有成员轮流值日,担任值日班主任,以日记形式记下班级学生当天的学习生活状况、班级重大事件、各学科教学情况等,这种做法使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地位落到实处,有利于调动学生管理积极性,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班级事务,加强自身的约束能力,自觉遵守各项纪律,保证班级的劳动卫生、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正常有序的开展,达到有效自主管理。班主任也可通过班级日志的记录,有针对地协调处理好学生之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刚开始时,要让全班同学参加写班级日志,可能对有些同学来说比较困难,就算写了,也是记流水帐。这时班主任老师要有耐心,可以先从自己做起,先写一个星期的班级日志,给同学们做示范;然后根据观察和向语文老师咨询,选一些文笔好,又不怕辛苦,愿意为班级服务的同学先开展此项工作,在这批同学熟能生巧之后,又再发展一批,象这样循环下去,直到全班同学都能胜任此项工作为此,再让全班同学轮流当值日班长写班级日志。
  在此过程中,肯定有些同学新鲜劲一过就不想写了,一方面觉得麻烦,另一方面可能不知道写什么。这时老师要给同学讲班级日志的好处,不但可以使同学们养成对学习、生活的回顾和总结的习惯,还能提高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班级日志写好之后,还是一个展示班级风采、表扬和批评同学的一个平台,同时也记录了同学们的成长轨迹。班主任老师要在班规中建立与此相关的一些制度和激励措施,让班级日志成为和考试一样重要的事情,让全班同学都关注它,而不是流于形式。要让写班级日志从一种责任变成一种习惯。要经常鼓励同学们,只要有耐心、恒心,一定能完成此项工作。
  那么,班级日志写些什么内容才好呢?在管理中又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要让班级日志真正起到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班级日志记载的内容,可以是学生的日常情况,包括:纪律、出勤、作业、卫生、课堂内外的突发情况以及各学科的学习反馈等。根据当天实际情况记载。不能成为记载学生错误的“起诉书”。“班级日志的项目设置要科学,不但要有学生违纪情况的记载,也要有好人好事的表扬;既要有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反映,也要有教师教学情况的体现;值日班长即要全面记录班级一天的详实情况,也要对班级的一天进行反思小结,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总之,班级日志应该充分反映班集体和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应该成为一面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镜子”。
  2.记载人,由谁担当的问题。按照上面讲的顺序,由班主任老师开始,然后有责任心且文笔好的同学,再发展下一批,直到全班同学都能胜任为止。这时才由全班同学轮流执行,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同学有困难,全班都要帮助他;如果遇到无法处理的事情,一定要告知老师。班主任老师要对全班同学进行统一要求,在写班级日志时,格式要一致,记录要规范,不能走过场,不能记流水帐。班主任要经常检查班级日志,一发现有不对的地方,立即进行培训,把不良习惯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经常翻看,老师还可了解班级情况、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班级管理的方针、政策;对班干部的工作方式、效果也能做到胸有成竹,对班干部的培养就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真正提高班干部的工作能力。
  3.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班级日志要公开、公正,要放在全班同学都看得见的地方,最好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让全体学生和任课老师都能起到监督作用。讲台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地方,这样,一方面科任老师上课时,可以翻阅,看看同学们对自己的学科有什么意见、上节课讲的内容有无困难之处、同学们在学习上有无需要帮助的地方等等,同时各科任老师间也可利用班级日志,互相调节、协调作业量等,进而参与班级的共同管理。另一方面,同学们也可互相监督,消除对别人的戒心,不会认为谁在背后打小报告,学会坦诚相待、直面错误,养成有错就改、无则加勉的好习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班级管理透明化,并使更多的人参与民主管理,促进班集体向良好的运行轨道健康发展。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现阶段很多教师喜欢采用的方式,各学校也要求班主任老师能经常召开主题班会,为了让主题班会真正达到目的而不是流于形式,我们要做到:
  1.主题要鲜明,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具有教育性。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可以根据学校的要求,也可以自己确定。但应该是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学生中能引起共鸣的话题。如果是自己选择话题,在确立之前要花很多功夫去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什么是大家的焦点,同学间关于什么有分歧?再结合社会环境、学校情况、家庭状况等确立。
  2.准备要充分,主持人要选对。主题班会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没有充分地准备,我想不论老师还是学生可能在课上都会无话可说,造成冷场,达不到效果,只能流于形式。开一次主题班会,就要在学生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让其一辈子难忘。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事先准备,特别指定一些爱发言、爱动脑的同学准备充分,事先写好发言稿,再交给主持人,根据同学们的发言稿写好串词。这时,有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就特别重要了。班主任老师要从初一开始就要在班上物色、培养一、两个苗子,声音洪亮、表达能力强、爱好表演、胆子大、有创新能力就更好了。
  3.主题班会还要注意要有全员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全员性是指全体学生都要参加,特别是那些胆子小、内向、不爱发言的学生,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发言、表现欲望。知识性是指主题班会的设计要有知识含量,而不是低级趣味的东西。趣味性是指主题班会要开得有声有色,不是简单的辩论会,也不是一般课堂上的问答,要让每个同学都感到有趣,能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长处,显露自己的才华。艺术性是指主题班会要充分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突出题、渲染气氛、陶冶情操、增强感染力,以求得最佳教育效果。
  4.主题班会不要拘泥于形式,不要以为只有在教室里坐着,大家发言的班会才叫主题班会,我们还可以采用主题报告会、演讲和竞赛、座谈和辩论、野外活动、社会调查成果汇报、文艺表演、技术操作、实物交流、经验介绍等。

  (五)评价监督体系的建立

  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自主管理的主动性。要本着平等、尊重、理解、鼓励、民主原则,也要形成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公正体系,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把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内容。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须。
  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已经提出了一段时间,但是有些落实得不太好,只是为了结果而执行,是先有结果,后有评价。没有贯彻彻底,大多数学生的评价还是和成绩挂钩,成绩好的同学,自然样样都好,各方面都是A,因为如果不是A,就不能上重高。成绩差的同学当然就不能得A了,全班同学都是A的话,有作假嫌疑。而且,上面有规定,A、B、C、D四个等级要有比例,D级不能轻易给,打完学生还要签字。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怎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诚实的重要性。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与学生间地位平等,沟通无障。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遵循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符合人的自然发展,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遵循时代发展的要求,按照学生年龄特点,根据青少年认知规律,制定即有层次性,又有独立性的评价原则。
  学生的评价最终要采取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过程,轻结果,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各自作用,全民动员,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促成学生的自主管理。

  第三章:目前学生自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笔者紧扣自己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实际,并以某某中学初一年级为例,对城乡结合部学校班级学生自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各班级在实行自主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包括: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低、学生自主管理信心不足、班主任角色定位不清、班主任对自主管理的认识不深刻、学校对实行自主管理的支持和配合力度不够。

  (一)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低

  中考压力下,社会、学校、家长和教师总是强调成绩的重要性,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较低。在班级管理中,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担任班级干部,不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他们认为这些不会提高成绩,甚至浪费时间。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只有32%的学生会主动参与班级活动的决策讨论,21%的学生愿意竞选班级干部,学生不愿意竞选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压力较大,存在想自主而又不敢自主的矛盾心理。

  (二)学生自主管理信心不足

  笔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当代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意识,但依赖性较强,自主管理信心不足。69%的同学以事事听从老师、家长安排为主,他们认为班级的事务应该学生自主管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学生自主管理信心不足,他们渴望独立而又不能完全独立,他们依赖班集体的力量,依赖班主任,依赖班干部。63%的同学认为班主任有必要在自习课到班级管纪律,64%的同学认为任课老师有必要参与班级管理,74%的同学认为班级干部很有管理能力,但只有28%的同学认为“非班干同学”应在班级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仅有11%的同学认为自己在班里的角色地位重要。

  (三)班主任角色定位不清

  通过对班主任的访谈,发现多数班主任每天的工作时间均超过8小时,绝大部分班主任都感觉工作压力大、负担重、缺乏成就感。学生经常出现违纪行为,如迟到早退、上课开小差、玩手机、不按时晚休、不交作业等等,事无巨细,均需要班主任出面解决。在高考压力下,“成绩”往往成为学校评价班主任的主要标准,家长过分依赖学校,孩子出现问题了,首先找的人也是班主任。班主任不但要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还要管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他们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保证学生身心安全,他们自嘲为学生的“保姆”、“办事员”。由于班主任角色认识模糊,职责定位不清,导致班级管理工作效能较低。

  (四)班主任对自主管理的认识不深刻

  班级学生自治承认并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所具有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参与管理活动的平等性和合作性,关注和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在班主任访谈中发现,相当多的班主任只重视小部分学生的自主管理,大部分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管理的状态。多数班主任认为只要挑选出部分“精英”担任班级干部,这样既能把班级管理“好”,又能减轻班主任负担,这就是“班级学生自治管理”了。在班级干部的选拔方式上,表面进行的是全班公平参与民主选举,但班级干部选举的最终结果几乎都要经过班主任“适当调整”,挑选出自己心目中的“精英”担任班级干部,他们成绩好能力强,与班主任站在同一战线,不需要费心培养和导便能“高效”完成班级管理工作,他们认为让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过程就是学生自主管理。实际上,学生自治强调的是班级成员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平等性,学生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明确的岗位分工,在行使管理权利的同时也履行相应的职责,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五)学校大环境支持和配合力度不强

  笔者结合自己的从教经历发现,学校的正面引导不充分、落实不到位和任课教师支持不足是制约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实施的重要原因。12%的学生所在班级的任课老师曾提及“学生自治”的相关问题,64%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有必要参与班级管理,相比发现,任课老师在实行班级学生自治管理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力度远远低于学生的期望值。65%的学生对学校领导在公开场合提及的相关问题留有印象,但只有7%的学生认为学校有为此创设过相关的活动平台,这体现了学校提倡的学生自主管理只停留于表面形式化的表演而没有落到实处。

  第四章:实施学生自治的思考、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往往以领导者、控制者的身份存在,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尊重,班级管理效能很低。因此,冲破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有效实行班级学生自治管理的首要前提。
  1.从主宰到主导
  教师具有比学生更为丰富深厚的人生经历,在知识、能力、心理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加上传统教育观念诸如“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的影响,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君临天下”、“主宰一切”的不良情绪。教师主宰课堂,班主任主宰班级,学生只能唯命是听,被动服从。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严重摧残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精神,妨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优秀的班主任需要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民主、平等、和谐、互动共进的师生关系。
  2.从控制到服务
  魏书生曾说:“因为有学生需要受教育,才有了教师这种职业,并不是有了教师,而去找一些学生来让他教。”学生的存在决定了教师的存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之一表现为服务与被服务,这是毫无疑问的。
  3.从封闭到开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的今天,社区作为学校和家庭教育场所的延伸,以其信息流通快、覆盖面大广、传播技术先进等特点,广泛而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把儿童比作为一块大理石,而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共同配合: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偶然出现的因素。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设需要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

  (二)提高学生自治制度的执行力

  加强班级学生自治管理制度的建设,不但有助于保障班级内所有学生的民主权利,实现民主制度化,而且有助于学生个人形成规则意识和良好习惯,为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提高班级学生自治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发挥制度育人的教育功能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定规矩,大家做主
  班级日常的规章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准绳,面向的是每一位学生,具有广泛的针对性。要想制定出一套学生愿意遵守、乐于遵守的规定,必定要能体现绝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因此,发动学生参与到班级各项规定的制定活动中,引导他们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力量,根据他们自身实际去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不但可以保证班规的公正性、全面性、可操作性,还可以提高学生遵守的自觉性,有效地保证今后的落实。
  此外,由学生自主制定的班规,代表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和要求,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班级荣誉,在班级形成积极的舆论环境,有效地抑制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
  2.出问题,大家解决
  班级日常事务纷繁复杂,几十位同学朝夕相处,难免会出现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如仅靠班主任、班干部去协调解决,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协作解决,将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教师组织发动学生针对问题分析讨论、集思广益,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合理地解决问题。这样可确保每一个决策的公正性、准确性,有效地避免了“一言堂”等片面、偏激做法的出现,促进班级的民主氛围。
  此举在锻炼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增强主人翁意识,促进交流与协作,增强版集体的凝聚力。
  3.抓落实,大家监督
  班级日常工作的落实实施,必须要有监督作保障。这些千头万绪的工作,如果仅靠班主任及班干部等少数人去督促和监督只能是“事倍功半”。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懈怠思想,消磨他们的参与热情和主人翁意识。针对这一现状,班主任可根据不同的工作,成立相应的监督组织和个人,如设立卫生监督小组、纪律监督员,定期轮换等,完善班级的监督机制,让每一名学生那个都加入到班级工作的监督中,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与自我监督,变“旁观者”为“参与者”,做到“大家的班级大家管”,在实践中让他们明确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4.转后进,大家帮助
  增强后进生的主人翁意识,落实“全员参与”的班级管理目标,是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体极为重要的一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要让他们在班集体中找到“归属感”。这需要班主任要摘掉“有色眼镜”,让他们找到并发挥出自身优势,树立信心,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同时,班主任还应发动班级其他同学对他们积极关怀、团结互助、平等交流沟通,不歧视、不远离,为他们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让他们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发挥他们的优势,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勤于观察、细心发现、公平对待、及时肯定、大力褒扬,“不抛弃、不放弃”,做到“人尽其才”,力求班级事务的“全员参与”。
  构建民主和谐的班集体,代表着新时期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方向,是每一位教师、德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标与追求。以上是本人在提高学生自治的执行力方面的一些尝试和想法。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仅仅是“窥一斑而未见全貌”,还需继续努力。

  (三)创设学生自治的阶段性发展平台

  学生的自主程度和身心发展需求各不相同,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为不同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更多自主管理的条件和机会。
  1.班主任引导管理阶段:科学开发班级工作岗位
  在自主教育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让更多学生获得在岗位上成长的机会。班干部岗位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处理班级事务,而是使每一位在岗的干部学会往日学不到的一些工作方法,增长才干,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提高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不断增强的同进,班主任要主动发动学生整理班级事务,根据班级事务和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科学发到班级工作岗位,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2.师生共管阶段:挖掘班级管理的新生力量
  在本阶段,使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产生强烈的交往意愿和合作意识,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学习成绩与其他能力并不呈正相关。作为班主任给他们构建适当的锻炼平台,让学生通过多次主动参与筹划安排班级事务,逐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班级生活,学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增强班级凝聚力,更好地共同完成各项班级事务并成就自我。
  3.学生自主创造管理阶段:健全激励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
  在本阶段,学生不甘于完善和执行规范,而是以一种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心态参与班级事务。班主任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校内外之间有更深层次的交流,鼓励大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建议,让新思想及时敞现,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超越的心态,并逐渐形成习惯,让学生自己引领自己,自己超越自己。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都比较高的时期,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可以“撒手不管”,此时的工作重心是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掌握班级动态,科学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创造管理。

  (四)落实自主管理的合理评价

  1.评价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它不但可以从多方面出发,对班级管理活动进行更为全面、更为科学的评价,而且由传统的评价对象转变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处于主动积极参与的状态,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断提高班级学生自治管理能力。
  2.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班级学生自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自主创造管理,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短期目标,通过短期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坚持性,并以此为基础辨析自己的发展状,反思自己的发展方式,逐步实现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滕越.《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P274。
  [2]宋虎平.《行动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Pl1.
  [3]李森.《教学理论与实践:转化方式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3).P40.
  [4]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R〕.上海:三联书店,1999.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32—141.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82—795.
  [7]林艳阳.让班级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园地–对班级自主管理的探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8]王波.东莞实验中学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9]杨春雷.自主管理:促进班主任成长的有效途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4014.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2月6日
下一篇 2020年2月1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