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方面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国原有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内部成员的组成和关系变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的新变化既有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方面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国原有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内部成员的组成和关系变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的新变化既有政治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在社会层面的客观反映。本文的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展开的。
  关键词:阶层结构变化;政治制度;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改善,综合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阶级、阶层也产生了诸多新情况。例如:我国社会原有基本阶级、阶层发生明显的分化,当今社会阶层分层呈现复杂化趋势等等。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产生的一系列新变化,一方面给党建带来一些机遇;另一方面也给党建带来诸多新风险。在新形势下,执政党如何带领我国社会各阶层把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如何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都迫切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
  2.研究意义
  2.1.研究理论意义
  当今,弄清楚我国社会阶层在哪些方面产生新变化,以及这些新变化是否给党建带来机遇和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分析其中的变化给党建带来的机遇与风险,进而探寻应对风险的对策。这有助于我们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认识的深化。
  2.2研究实践意义
  当今,社会阶级、阶层产生了诸多新变化。科学分析这些新变化给党建带来的机遇与风险,这是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提升其执政能力应当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有利于执政党带领我国社会各阶层把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釆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运用利益分析方法,通过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变动,分析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实质,辩证剖析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当今XXX建设带来的影响。从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探讨现阶段执政党应对社会阶层变化对其建设带来挑战的对策;
  (1)文献研究法。在通过广泛搜集文献资料、整理文献资料,并对所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类的基础之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对所掌握的资料和文献进行严密的分析。
  比较研究方法。该研究涉及时间跨度,也正是通过不同时间段的比较来分析结论。因此,在进行本研究时,运用了比较研究方法。

  一、社会阶级、阶层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社会阶级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将来必被新的事物所取代,阶层是阶级内部的进一步划分。“在阶级社会,划分阶级是社会中社会分层的根本、本质的区分,是其它分层区分的基础。列宁指出,"所谓阶级,是社会上一些大集团,……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的概念是不区分的,二者内涵是一致的,但在本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对社会阶级的内涵所做的界定是作者的研究基础。

  (二)社会阶层概念的界定

  社会阶层是“依据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种种社会因素所划分的社会集团,社会阶层不同于社会阶级,它的测量标准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因素,还有其它各种社会因素”,例如:社会职业分工、受教育的程度、社会影响力等因素。目前社会阶层的内涵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社会阶级内部的阶层,同一阶级内部的社会群体,其根本利益和社会地位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拥有的财产数量,或拥有社会财富的具体形式在量上是有差别的,此外,由于他们在经济上的差别,使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社会地位上也存在差别,他们在具体利益上也存在差别,甚至矛盾,这些差别把属于同一阶级的人们划分若干层次;另一种类型是阶级之外的社会阶层,与阶级并列或交叉,划分这一类阶层的因素是阶级之外的社会因素,例如,依据人们参加劳动的社会方式,把人们分为体力劳动阶层和脑力劳动阶层。在本研究中,社会阶层的含义是所说的第一种类型的含义。

  (三)社会中间阶层概念的内涵

  社会中间阶层,有学者把它称之为中产阶级、中产阶层、或中间阶级,是社会学中对某些社会群体的统称。他们是指“在社会上处于中间的人群”。[34]由于每个国家实际情况,学者们关于社会中产阶层包括哪些具体群体的结论也就不相统一。本研究中关于中产阶层的内涵主要是借用的以下两种观点:一是2004年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中间阶层所下的定义。他们指出:“所谓中间阶层,它包括个体户和中、小雇主群体。它的主体是指占有一定的知识以及职业声望资本,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具有维持中等幸福指数的社会群体。”二是李斌在《社会学》一书中所说谈到的,他指出我国中产阶层主要由以下四个社会群体构成:“国有机关及其职工群体、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新中产阶层群体、效益较好的非国有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大量个体私营经营者群体。”

  (四)新的社会阶层概念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我国社会产生出与传统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相区别的一些社会阶层,他们被称之为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社会阶层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群体、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群体、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群体、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群体、自由职业人员群体。”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新变化的表现

  (一)社会阶层结构要素趋向复杂化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阶级的存在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阶级也将被新的事物所取代。同一阶级内部的社会群体,其根本利益和社会地位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拥有的财产数量,或拥有社会财富的具体形式在量上是有差别的。此外,由于他们在就业方式、经济上的差别,使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社会地位上也存在差别,他们在具体利益上也存在差别,甚至矛盾。因此,可以借助不同的标准,但是这些标准无不与社会经济利益相关,这样就能把属于同一阶级的人们划分为若干层次,即社会阶层。
  1.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阶级内部分层趋向复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民流动机率较少,农民在职业上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职业,其内部阶层构成也较为简单。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在农村开始实行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我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原来被束缚在我国有限耕地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显现出来。这些剩余劳动力有的在农村经营其它非农产业,有的或离乡走向城市寻找其它就业机会。当今,一些农民户口问题得到解决,也可以在城市长期落户和经营各种产业,流入城镇各行各业。这一系列变化使其内部分层呈复杂化趋势。
  农民的职业分化直接促使其内部阶层的细化。目前为止,农民阶级内部至少分化为以下社会阶层:第一,农村社会公共管理者阶层:这一阶层成员主要包括从事我国农村各种社会事业的管理人员,但是又不具备国家公务员身份的农村人员。第二,农村知识分子阶层:其主要成员包括农村医务人员、农村公办或民办教育人员、以及以农业技术为职业的农村农业技术人员。第三,传统农业劳动者和新型农民工阶层:该阶层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从我国农村流入城市,或走向外地的务工农民,以及留在农村从事传统农业的生产者。第四,农民小私营企业主阶层:该阶层是指我国农民个体户,以及农民出身的小企业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真正意义上传统农民数目越来越少。“据统计:1949年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数目,占整个社会劳动者的比例为91.5%,1978年为73.8%,2000年为46.88%,到2004年我国真正常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完全没有离开土地的农民仅占全社会劳动者的22.66%”。
  2.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人阶级内部分层趋向复杂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工人阶级内部公认的社会分层为普通工人阶层和干部管理者阶层。改革开放以来,在资源配置方面,我国消除了单一的计划配置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市场和计划相结合;在所有制方面,建立了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局面。
  这一系列新变化导致了工人阶级队伍数目的不断发展壮大;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出现;不同行业的发展速度也不同;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也R益显现出来并呈现不合理趋势。有数据显示:“在2006年,我国高科技信息产业、银行金融、国家石油化工等垄断行业、以及房地产业这几个行业的员工工资分别比制造业的普通员工的工资分别高出19.7%、32.4%和41.9%。”这使工人阶级内部的利益群体明显分化,同时使其内部分层也呈现复杂化趋势,不再是简单的普通工人阶层和干部管理者阶层。“如果以他们所从属的单位或企业的性质作为主要分层标准,同时鉴于其他因素,目前工人阶级内部至少可以划分为以下群体:公有制企业的工人群体、公有制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群体、雇佣工人群体、雇用管理和技术人员群体。”当然这主要是按照企业性质进行划分的,如果按收入多少作为划分标准,工人阶级内部分层更为复杂。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分子阶层明显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内部分层趋向复杂的同时,我国知识分子阶层也在明显细化。在计划经济时代下,知识分子由于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就业种类主要分布在我国教育、科研和文艺领域。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就业体制的改变及劳动力人才市场的建立,有不少知识分子通过劳动力人才市场进入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或离原单位进行自主创业,我国知识分子从事职业的种类日趋多样化。随着我国知识分子从事职业种类的日益多样化,直接促使其内部利益群体的多元化,进而分化出不同的阶层。陆学艺在其社会阶层研究的系列报告中,将知识分子分为“科学技术型知识分子阶层、公务员型知识分子阶层等七个阶层”。[+"]当然按照其他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得出的分层结论也会不一样。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增添了新的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社会阶层成员巳从原有的阶级、阶层中分化出来,我国社会增添了新的阶层。从学术界的文献综述来看,目前我国社会增添的新社会阶层主要是指:“民营科技企业中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外资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高级雇工、个体户群体、私营企业主群体、社会服务行业中的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社会阶层。”(1)民营科技企业中的职工阶层:其主要成员包括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以及在其中从职的技术人员。(2)外资企业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高级雇工阶层:该阶层是指在我国三资企业中从事管理或技术服务的人员。(3)个体户阶层:是指在我国农村或城镇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4)私营企业主阶层:该阶层的主要成员为我国私营企业的所有者。(5)社会服务行业中的中介组织从业人员阶层:其成员主要包括社会各领域从事中介服务的人员。(6)自由职业人员阶层:如像艺体类的一些自由职业者等。
  总之,当前我国阶级内部的阶层划分日益细化,趋向复杂,同时社会也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分层标准,得出的社会分层结论自然不一样。但是,我国社会原有的阶级、阶层已产生明显的分化,社会分层呈现复杂化趋势,促使社会阶层的结构要素组成日趋复杂,己是不争的事实。

  (二)社会阶层结构比例趋向合理化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阶级的存在是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相联系的,它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有怎样的生产力状况,就有怎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阶级、阶层各部分的构成比例是不同的。我国传统社会的“金字塔”型结构,以及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中间19小,两头大”的比例都不是现代化社会的理想阶层结构。现代化的阶层结构受工业化、城市化、经济产业结构,以及现代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其明显的标志如下:第一,中间阶层的规模在整个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所谓中间阶层,是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上居于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各类群体的总和。第二,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进步,农业产业人员在整个人口的比例中逐步缩小。
  1.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比例趋向扩大
  社会中间阶层有学者把它称之为中产阶级、中产阶层、或中间阶级,社会中间阶层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所指的阶级范畴,也不是某一个社会阶层的代称,而是社会学中对某些社会群体的统称。所谓中间阶层,是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上居于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各类群体的总和,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中间位置。
  根据国际标准及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中产阶层主要由以下几个社会群体构成:“国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及其职工群体、新中产阶层群体、效益较好的非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大量个体私营经营者群体、知识分子群体。”据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比例趋向扩大主要表现如下:首先,随着我国现代新型产业的发展,各种专业技术的相对比例人员有所增加。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个体工商户阶层人员,以及经理人员数目也在增加。有文献显示:“1978年,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人员的数目在整个社会阶层所占比重为零,从改革开放后到1999年这段时间,它的比重从零变为0.6%。这段时间内,我国社会的个体工商户阶层,以及经理人员阶层所占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0.03%和0.23%变为4.2%和1.5%。”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各类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比例也在增加。国家统计局在2002年9月份公布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社会中产者的绝对数目超过2亿人”。再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知识分子的群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招生总数目为56.0万人,该年在校研究生的数目就达164.6万人。2011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和专科招生数为681.5万人,在校生的本科和专科数目为2308.5万人。”这状况势必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中间阶层规模的扩大。
  2.我国农业产业人口比例趋向缩小
  自从我国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许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流向城镇向其他职业转化,如成为乡镇企业职工、进入服务行业等,无疑我国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减少,从而使农业劳动者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日趋下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农民数目越来越少。
  “据统计:1949年农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的比例为91.5%,1978年为73.8%,2000年为46.88%,到2004年我国真正常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完全没有离开土地的农民仅占全社会劳动者的22.66%”。_数据显示:“2006年末,我国全国所有行业的就业人员数目为76400万人,其中,我国农业行业中的就业人员总数目为32561万人,占全国所有行业就业人员数目的42.6%;到2008年末,我国全部所有行业的就业人员数目是77480万人,其中我国农业行业中的就业人员总数目为30654万人,占全国所有行业就业人员数目的39.6%”〔?”]在短暂的两年内,我国第一产业的人员数目就下降了一千多万。从上述数据可见,我国农业劳动人口无论是绝对数据还是相对规模的比例都在逐年缩小。

  (三)社会各阶层成员的流动性强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阶级、阶层思想理论认为:社会阶层结构通过社会流动来形成,社会阶层结构一旦形成又将反作用于社会流动,而社会流动可分为垂直性流动和水平流动。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阶层成员垂直性流动增强
  改革开放以前,身份在我国社会群体的资源配置过程中,以及社会成员的垂直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改革开放以前,在城乡二元分割的状况下,社会资源的分配与人的出生身份、户籍身份等有紧密联系。一个人的入党、参军、上学要看其身份,然而这些身份与一些“继承、先赋因素”有明显联系。如子女必须继承父辈的成分,使其具有一定的先赋性和难以改变的特性,这势必使社会阶层的边界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从而使社会正常的垂直流动很难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平机制的形成,最终阻碍了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活力,窒息了许多人的创造活力,造成社会结构紧张。”与此同时,社会向上流动的方向和渠道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前,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较为单一,“政治权利是当时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主导性因素,这就诱导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政治权力上”,[“]当时社会分层主要是政治分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成员人生目标的追求较为单一,使大多数人流向社会政治领域。改革开放以后,流动的方向和渠道日益宽广,每个人的社会垂直流动机会越来越多,并且社会流动越来越趋于稳定、正常和规律性,同时社会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明显增强,使许多原有社会阶层成员纷纷流入新的社会阶层。
  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各阶层成员水平流动性增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各阶层的水平流动性增强。如社会各阶层的岗位流动性加快。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慢慢走向开放状态,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R趋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就业方式与劳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工人阶层与企业、公司实行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向就业选择方式。我国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也实行了劳动合同用工制度,以人力资源市场为中介,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成为我国广大工人阶层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广大工人阶层成员职业的不稳定性日趋增强,广大职工的社会流动性也日益增强,每个职工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与各种就业中介,根据就业形势、就业意愿、能力和水平在不同的行业、地区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

  (三)工人阶级内群体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内部各群体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按照收入水平至少可分为高收入群体、中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贫困群体。
  1.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工人阶级内部群体收入差距不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生产关系上,我国追求大而纯的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在经济上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较为单一,实行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所有制,无论是普通工人阶层还是干部管理者阶层,以及属于不同行业的工人阶层,他们的资源都是在国家统一的计划内实行调拨,分配。在劳动成果分配领域,我国实行统一的按劳分配政策,加之当时国家倾向于社会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所以该时期我国工人阶级内部群体收入差距不大。
  2.改革肝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内部群体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的实行形式日益多样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劳动就业形式、社会收入分配政策也有诸多变化。不同行业的工人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下,部分工人甚至下岗,失去了收入来源而成为社会低收入群体,而且收入差距进一步表现在生活消费方面。不同社会阶层成员的消费模式、方式也円益形成和表现出来,他们消费对象的档次和级别的界限也十分明显,档次和级别的差距也较大。我国不同行业的工人收入差距在数据上也得到充分显示。有数据显示:“在2006年,我国高科技信息产业、银行金融、国家石油化工等垄断行业、以及房地产业这几个行业的员工工资分别比制造业的普通员工工资高出19.7%、32.4%和41.9%。”?2]

  (四)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趋向多元化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众多关系之中,最根本的关系及其实质是利益关系。
  1.改革开放以前,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利益关系简单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生产关系领域内,我国十分注重公有制的纯洁性,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较为单一,实行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所有制。无论是普通工人阶层还是干部管理阶层,以及属于不同行业的工人阶层,他们的资源都是由国家在统一计划内实行调拨,分配,这也决定了当时我国在劳动成果分配领域实行统一的按劳分配政策。这样我国社会各阶层成员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虽然人们的工资收入也存在差别,但还没有造成明显的利益分化。在我国人口流动管理方面,建国初国家推行一套严格的身份、户籍制度管理,以此来限制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之间的社会地域空间流动。社会阶级、阶层成员之间的社会地理位置流动和社会成员的垂直流动都较少,社会人口的分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上述因素便造成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缓慢,层与层之间的联系较为单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也较为简单。
  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多样化,利益关系较为复杂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我国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转向以市场自由调节为基础性配置,在此基础之上辅之于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劳动就业形式从统一分配转型为人才市场的双向就业选择;社会收入分配政策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在人口流动管理方面,我国对身份、户籍制度管理逐渐进行改革和松动。因此,人们在不同的生产关系里“穿梭”,在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之间频繁地流动,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在社会身份上,一个人即可能是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或几者身份兼有;在收入来源上,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来源增多并交叉,单从收入来源上很难确定一个人的阶层从属。人们的收入来源和途径变得日益广泛,人们收入的获取不再仅仅依赖于某种唯一途径或方式,一些人的收入除了依赖于劳动之外,还广泛地依赖于资金、技术、土地等多种社会生产要素,这种状况便造成了原有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而且还产生了新的社会利益群体,这使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叉在一起,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不断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层结构变化原因探析

  (一)政治制度的变化

  1、十一届三中全会废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使得政治身份废除
  xxxx以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下,中国社会有各种政治身份,在农村有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在城市有革命干部、革命军人、烈士家属、工人、店员、资产阶级、工商业兼地主、小业主、手工业者、职员、高级职员、城市贫民等;在城乡还有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这种社会身份划分把人从政治上划分为三六九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身份好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就多,身份不好的就失去了这种机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废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使得政治身份废除,全体社会成员有了在社会中自由流动的可能。
  2、人民公社解体和户籍制度松动,使得“乡下人”和“城里人”的身份开始淡化
  在我国历史上,户籍很早就具有了宏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功能。但是在1949年以前,户籍制度最主要的功能是维持社会治安和xxx的稳定,其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仅限于掌握人力资源信息和xxx对人力资源的强制性调配使用。1949年以后,户籍制度逐渐地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从宏观上管理人力资源的基本制度,即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其标志是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从此,我国的人力资源宏观管理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是从户籍上把全国人力资源划分为农业人力资源即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力资源即非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被限制在农村土地上。由此构成了沿袭至今的二元户籍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二是与城乡二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配套的是区域封闭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即城市居民也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就业,城市居民的迁徙同样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当时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农民紧紧的限制在农村这片土地上。“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从1958年夏开始建立以后,生产队没有自主权,没有产品支配权;农民没有人身自由,被这种制度牢牢的束缚着,严重破坏了生产力。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民公社解体,使农民从严密的组织中解脱出来,成为自由人。票证制度相应的得以废除,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始流动,同时大量的资本也跟随着流动,资本的流动带动了劳动力的流动,这一切都为解决城乡分割问题提供了条件。严格的户籍制度的松动,使城乡之间的铁篱笆逐渐被打破,改革开放以后已有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进入城市或自我开发了农村新城,所有的一切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

  经济结构决定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使社会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日益明显的发挥,我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多方面的显著变化。经济结构决定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使社会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
  1、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生产资料由单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革以前,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格局被打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引发了经济利益、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原有的同一阶级内部出现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结构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而更具复杂性和多元化。
  2、分配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出现重大变革,直接影响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大锅饭”被打破,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使广大劳动者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与此同时,个人收入与经济效益的高低、社会贡献的多少、以及劳动强度的大小挂钩,收入差距也因劳动者贡献差别而扩大。从而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更为突出的是,收入形式的多样化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使收入分配更具复杂性,进一步拉大了个人收入差距。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这种收入分配格局下,一部分人和群体率先富裕了起来,社会阶层结构体系中出现了高收入阶层。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决定作用,促进了原有阶层的分化和重组。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人人参与市场竞争,从有限的社会资源中获取自己的利益。而每个人自身条件的差异和境地不一样,在社会生产及其它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使得在参与社会资源分配中必然产生差异,进而导致阶层分化。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社会阶层开始分化。XXX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少部分人开始创办个人企业,个体经济在中国大地上开始萌芽并得到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个体经济蓬勃发展,私营经济开始出现。在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地区随着外资的涌入,三资企业作为新的经济成分初步出现。公有制本身在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也出现了承包、租赁多种经营形式。社会各阶层群体开始初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阶层分化基本形成。XXX十四大确立了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步形成体系。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地位日益提高。随之,公有制经济也进入了快速的改革阶段。国有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要求,把企业推向市场。与此同时,私营企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一强势地位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就业取向,不仅待业人员、公有制企业的下岗工人、农民工,就连许多技术人员、大学毕业生群体也越来越多地自觉选择私营企业作为其就业的发展方向。这样,阶层分化逐渐明朗起来。随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环境的不断宽松,非公有制经济得到空前发展,阶层分化进一步加快。XXX十六大明确提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XXX事业的建设者”形成了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六大阶层。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改革以来,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动。大量的从业人员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向第三产业转移。1988年9月,xxxx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肯定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及其经济价值,并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生产的变革性影响和决定性作用。二战后,以原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合成材料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出现了涵盖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门类众多的高科技领域,并在几年之内就形成和实现了强大的产业链条。目前,信息技术使信息产业蓬勃兴起,构成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产业,也给人们创造了无限的发展机会。科技革命带来了新的产业,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也随之改变,越来越多地转到依靠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轨道上来。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新的职业应运而生,从而使那些具备现代产业发展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人形成新的社会阶层。
  以上就是造成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正确把握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原因,才能了解当今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关系,及时解决阶层之间的矛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快使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更加合理化,由金字塔形阶层结构向橄榄形社会阶层结构转变。因为只有阶层结构合理了,才能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斌.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芹.社会学概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4]徐祥运.社会学概论[M].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郑杭生.社会学新修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李锡炎.“三个代表”与XXX执政方式和领导方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
  [8]甑小英.XXX建设理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9]蔡长水.执政党建设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10]邵云瑞,叶梧西主编.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理论与实践[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4021.html,

(2)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2月8日
下一篇 2020年2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