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葡萄酒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 入世以来,国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进口规模逐渐扩大,需要及时分析进口变化的动因,把握葡萄酒进口贸易的发展方向。本论文开始先介绍了葡萄酒产业国内外概况,从中国葡萄酒进口贸易的发展状况出发,透过静态分析单个因素,分析了进口需求量增

  摘要:入世以来,国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进口规模逐渐扩大,需要及时分析进口变化的动因,把握葡萄酒进口贸易的发展方向。本论文开始先介绍了葡萄酒产业国内外概况,从中国葡萄酒进口贸易的发展状况出发,透过静态分析单个因素,分析了进口需求量增长的原因。通过建立回归模型,预测了进口葡萄酒贸易未来的发展方向。进一步逐步发掘出进口葡萄酒贸易对本土企业不同层次的影响。最后通过供需模型,采用经济手段为本土企业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静态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供需模型,劣势产业逆转,供给弹性1葡萄酒产业概述

  1.1世界葡萄酒产业概述

  1.1.1起源
  葡萄酒是西方文明中的重要一环,它的演变和发展总是和西方世界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早在七千年以前,在盛产葡萄酒的地中海区域,古代苏美尔人和古代埃及人就发明了这一独特技艺,甚至有一种专门的集体舞蹈就是来庆祝酿酒的葡萄丰收而创立。古代埃及人也把葡萄的红色与“血”联系在了一起,对地区宗教也产生了影响。中世纪的西欧,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举起杯中的葡萄酒,对门徒们说:“喝吧,这里装的是我的血。”就这样,葡萄酒便成了教会的祭品,酿制葡萄酒是修士们神圣的职责。
  世界最有名的葡萄酒大多产自法国。将近900多年前,一群西多会修士,在法国勃艮第一处幽静的小山谷里,建起了枫特奈修道院。修道士们在这里过着极为简朴,自给自足的生活。为了找到适宜的土壤,他们一定要亲口尝试土壤的味道。对风土严苛的追求,成为了全世界葡萄酒酿酒师的信念。
  1.1.2产区
  欧洲始终是世界最大的葡萄酒产区,自1990年以来,欧洲葡萄园面积占全球面积的比例从69.2%减少到2000年的60.3%,2010年为54%。同时,亚洲和美洲葡萄园面积所占比重增长显著,从1990年的7.9%增长到了2010年的15.2%。亚洲增速则是从最初的不足16%发展到了2010年的22.8%。非洲和大洋洲的比例一直稳定在5%和3%左右。
  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和中国是葡萄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美国是最大的进口国,法国是最大的出口国。

  1.2中国本土葡萄酒产业概述

  1.2.1古代的传入
  葡萄酒在先秦以前的中亚和西域广大地区已有种植和加工,西汉时,张骞通西域,此后,这种甘甜多汁的水果,便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原地区。而用葡萄酿制的美酒也就成了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琼浆玉液。尽管葡萄的种子早就从西域被带到了长安,葡萄也在长安周边落地生根。然而用这些葡萄酿酒的时候,却怎么也酿造不出那种独特的滋味。偏偏当时西域各国把葡萄酒酿造的秘方当作国家机密一样严密看守,于是,葡萄酒就成了西域诸国进贡的贡品,普通人根本喝不到。在汉代后,中原的葡萄种植和相关加工的传承更一度中止了;直至唐代李世民的主持下,重新由西域引进至中原后,酿酒技术和品尝风气大有进步并更为广泛。唐太宗李世民自己甚至就是一位出色的酿酒大师。文人墨客举杯觞饮,流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千古佳句。到了元代,蒙古皇宫大兴饮酒之风,葡萄酒的风靡更为登峰造极。不仅仅在祭祀太庙先祖时必须使用大量葡萄酒,而且在元大都城设立若干御用和民用的果园。明以后,用粮食酿造白酒的发酵与蒸馏技术获得改良,并且存储保质期优化且不受季节性的影响。清承明制,中国古式葡萄酒的地位逐渐被蒸馏白酒取代,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国主流的飨饮用酒。从此,中式葡萄酒的辉煌与礼记一去不复返。
  1.2.2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由于明清两代的海禁政策,葡萄酒海上贸易陷于停滞,而这段时期正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变革时期。一直到清末的1871年,在驻雅加达的法国领事馆举行酒会的贵宾中,有一位在南洋致富的名叫张弼士的中国人被法国领事以法兰西上等葡萄酒款待。光绪十六年,张弼士收到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关照,获张裕葡萄酒公司准照,选择在烟台,从法国意大利引进葡萄品种,压榨酿酒设备,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工业化葡萄酒生产基地,并在其体系和礼节完全按照欧洲技术和传统。酒厂命途多舛,几起几落。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中国的葡萄酒企业仅一百多吨,其中有五家是外国人创立的。虽然当时的中国封闭程度非常严重,但是在当时的国内生产总值仍占了全世界的35%,可以预见,数十年后中国又要回到这个水平。可见,张弼士的开创的中国葡萄酒事业具有未来的发展眼光。
  1.2.3建国后的重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意识形态上对西方国家采取敌视态度,也导致了葡萄酒遭到了摈弃。使得在近代发展的形成的葡萄酒风尚遭到了封冻。国内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发展也停滞了。不曾想,二十多年后,中国会成为招商引资最多的国家。1976年,国家轻工业部收到一份要求研制葡萄酒的报告,随即很快批准立项,责成中粮下属的中粮酿酒公司在河北沙城作为国家重点项目展开研制。1980年以前,中国整个葡萄酒的现状是勾兑型葡萄酒,酿造工艺的落后成为了中国本土企业痛心棘手的难题。在那个年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深入到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改革开放后,对西方物质成果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葡萄酒的种子又迎来了新的生机。葡萄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国家粮食经济产业中所占的权重十分重要,对这些偏远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带动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葡萄的种植产量和葡萄酒的消费量呈现出超高速增长的势头。同啤酒和白酒相比,葡萄酒在酒类产品消费中的比例源源不断地提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本土葡萄酒产量从2000年的20.09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49.50万吨,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5.76%。同时,葡萄酒的人均消费量也增加了一倍。2007年1到6月,国内葡萄酒产量同比增长15.2%,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1%。企业规模以上平均毛利率水平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税前利润同比增长18.6%,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产业布局开始向优势区转移,设施栽培在非适宜区发展较快。在我国北纬25度到45度的广阔地域里,分布的许多地域特色鲜明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地,总体来说,即东北、渤海湾、清徐、沙城、黄河故道、武威、银川、吐鲁番、云南高原等等产地。并且葡萄生长需要特定的生态环境,降水量一般在637~681毫米。至2013年,全国葡萄栽培面积3.15万平方公里,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葡萄栽培,居世界第五位。总产量达13827万吨,已跃居世界第四位,是世界葡萄第一生产大国。

  2中国葡萄酒进口贸易状况分析

  2.1中国葡萄酒进口贸易状况

  我国作为葡萄酒主要进口国,葡萄酒制造业是一个十分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额不断扩大,尤其是2003年到2013的十一年间,贸易进口量增加了67.75%,是全球进口增量的7.5倍。但是我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0,仅为0.39L。同时,葡萄酒产业的市场绩效在酿酒产业中也能拔得头筹,超过了两大传统的白酒和啤酒产业,这个市场正呈现出勃勃生机。
  通过查询海关代码,传统意义上的葡萄酒分为装入2升及以下容器的鲜葡萄酿造的酒(以下简称瓶装酒,代码22042100)和装入2升以上容器的鲜葡萄酿造的酒(以下简称散装酒,代码22042900)。本文中的葡萄酒进口量的数据是由二者相加所得。而平均关税是根据进口额为权重求加权平均数得来,平均价格则是根据进口量为权重求加权平均数而得。
  根据2003-2013年进出口贸易统计显示,我国葡萄酒进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见图2.1左轴、表2.1),进口贸易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贸易逆差不断扩大。2003-2013年,葡萄酒的进口量从4605.88吨增至255914吨;在11年的时间内,增长了约55倍。相比之下,葡萄酒的出口规模十分有限(见图2.1右轴、表2.2)。出口量最大的一次在2007年为9108.5吨。而后一度锐减至2013年时,尚不及2003年的规模水平。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根据WTO的要求,中国入世后必须要逐步调整主要贸易品的关税价格。2005年xxxx出台通知,规定自2006年起,瓶装酒关税由原来的43%下调至14%,散装酒关税由原来的43%下调至20%。从图2.2可以直观地看出,2006年葡萄酒的进口量出现了井喷,比前一年增加了108%。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降税的直接结果就是进口酒的价格出现震荡(见图2.3)。由于瓶装酒的关税价格更低,因此,许多来自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智利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酒庄开始向中国加大原瓶原装的高档酒,使得瓶装酒的进口量大幅度增加。2003年瓶装酒的进口量为4605.88吨,2013年瓶装酒的进口量达255914吨,较2003年涨幅约55倍。与此同时,进口瓶装酒的价格不减反增,从2003年的0.28万美元/吨涨至2013年的0.49万美元、吨,价格总体趋于平稳。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由于葡萄酒市场的持续火热,瓶装酒出现量价齐飞的局面。2003-2013年中国葡萄酒进口额度显著上升(见图2.4、表2.3),2013年实现总进口额137645万美元,相比2003年的3182.53万美元,增加了43倍。2013年,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一大葡萄酒消费国,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葡萄酒进口国。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2.2中国葡萄酒进口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1)关税的大幅度下调。2006年是个转折点。正是由于关税的下调,降低了葡萄酒的进口成本,在国内的零售价格也会随之下降,促使消费量增加。通过静态效用分析,我们发现:如图2.5所示,在这个局部均衡模型中,横轴表示葡萄酒的数量,纵轴表示葡萄酒的价格。D和S分别指国内市场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当葡萄酒价格为P1时(关税为T1时),国内生产者愿意生产的葡萄酒数量为Q1,消费者愿意消费数量为Q2,他们之间的差额Q2-Q1即是进口量。当关税下调至T2(T2<T1)时,葡萄酒的价格降为P2,国内生产者愿意生产的葡萄酒数量降为Q3(Q3<Q1),消费者的愿意消费的数量提升至Q4(Q4>Q2),消费需求供给间的差额Q4-Q3>Q2-Q1。即,葡萄酒关税下调,葡萄酒的进口量增加。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2)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也就是人均GDP的增长,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542元,到2013年达到了41908元,实现翻两番的水平。通常来说,收入越高,对葡萄酒的品质也就越高。而进口酒的价格和本土酒的价格之比越小,也就是相对于本土越便宜,我国居民更倾向于买进口酒。中国的人均GDP以10%的速度高速增长,而进口酒的价格涨幅没有收入涨幅大,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在进口酒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进口量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3)汇率的波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的波动也是始于2003年。在这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始终维持在8.27,自2003年之后这一汇率开始逐年降低,2006年首次破8,2008年首次破7,直至2013年到了6.1932。人民币的升值主要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加强了人均收入涨幅优势。假设以美元计算2003年到2013年的人均GDP,从1273.65美元到了6766.78美元。涨幅为430%,大于用人民币结算的涨幅,也就是说人均收入的增加是造成进口量持续增长的优势更为明显了。二是人民币的升值抵消了一部分进口酒价格提高的影响。由于进口酒的价格多采用美元计算,进口到国内转换成人民币才是最终的零售价格。例如(图2.4):一支瓶装葡萄酒在2005年的价格为0.39万美元每吨,按当年8.1917的汇率折算,约为3.1948万元人民币每吨。而在2010年,瓶装酒的价格为0.45万美元每吨,按照6.7695折算,价格为3.0462万元人民币每吨。五年时间里,实际反映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不增反减。仅仅是在国际结算中,体现出进口葡萄酒价格的波动上升,而对于国内零售市场的价格,其实是稳定甚至是略有下降的。

  2.3中国葡萄酒进口贸易未来发展的预测

  通过大量数据和单个因素的静态理解,我们发现,进口葡萄酒的价格,居民人均收入,关税水平和汇率变动都是进口葡萄酒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对中国葡萄酒进口贸易未来发展的预测,考虑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本文采用2003年至2013年的数据,其中考虑到各因素数量级数差异,对葡萄酒进口价格和葡萄酒进口量取对数。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其中:=log(葡萄酒进口量);为log(葡萄酒进口价格),为不变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以2003年为基数),为葡萄酒关税水平,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常系数,为回归系数,i=1,2,3,4……,为随机误差。
  图2.6至图2.9描绘了因变量的线性散点图,可以看出,进口平均价格与总进口量的关系为正相关,收入水平为正相关,关税和汇率均为负相关,与预期相符。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表2.5给出了多元函数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得到回归分析报告为: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度良好,收入水平和关税均通过了90%的置信度检验,葡萄酒进口价格和关税检验结果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应予以剔除。故模型修正为:
  结果为:的系数约为0.3697,表示每提高1倍,将提高0.3697,将提高2.3426万吨。的系数约为-1.1289,表示每降低1%,将提高0.01229,将提高1.0289万吨。根据这一关系,我们可以预测未来中国葡萄酒进口贸易量的变化:
  1)关税的进一步降低,葡萄酒进口贸易将获得显著提高。1996年之前,被媒曝光称之为暴利产品的进口葡萄酒关税高达118%。2001年入世以后降到了43%。中国承诺逐步降低世贸组织国家间的贸易关税,并申请了15年保护期。2004年瓶装葡萄酒和散装酒的关税从43%分别降到了14%和20%,随着2015年保护期限的到来,这一比例可能降至0。事实上,2012年新西兰出口我国的葡萄酒已享受零关税待遇,而随着中国-智利自贸区和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的谈判,将会有更多国家向我国出口零关税葡萄酒。届时,将会产生14.9万吨的进口贸易量增长。
  2)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将会使葡萄酒进口贸易量获得持续提升。我国人均GDP,2014年的涨幅为7.4%,预计2015年人均GDP增速的目标为7%,按照这一速率,我国进口葡萄酒贸易量将会以每年1.06万吨到1.88万吨稳定增长。
  3)进口葡萄酒的价格的增长和汇率的波动对未来进口葡萄酒的贸易量影响十分有限,故不做预测。

  3进口葡萄酒对本土企业的影响

  3.1直观的影响:市场份额萎缩

  相对于进口葡萄酒的品牌的一路高歌猛进,中国本土企业的境况就显得难堪很多。实例来说,2014年5月,作为本土葡萄酒企业鼻祖的张裕公司,估价却遭遇大幅下跌。张裕A股的从最高点125元跌至23元。进口葡萄酒的“外来入侵”导致以张裕为首的国产葡萄酒企业市场份额持续萎缩。(见图3.1),2003年本土上市葡萄酒企业市场份额为80%,到了2006年则降到了49%,首次低于进口酒的市场份额,到了2011年更是下降到25%,2013年进一步下降5个百分点。本土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一是出口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远不及国外大厂,二是内部相对于进口酒的成本优势在逐渐丧失。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3.2客观的影响:短期内的收益

  2003-2013年,国内葡萄酒市场需求从42.5亿元增长至408.17亿元,涨幅接近9倍,中国消费者到2015年将消费12.6亿瓶葡萄酒。其中,送礼是推动葡萄酒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进口酒洋气,档次高,价格贵。因此,在宴请和送礼时,出手阔绰,不惜代价。二是由于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健康热,认为红葡萄酒对抗血小板凝结,抗氧化,预防潜在的冠状动脉硬化等疾病有巨大疗效,进口葡萄酒被当成某种程度上的药酒使用。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根据文章第二章的进口葡萄酒量价齐涨的事实,暂时忽略掉居民购买力的提高以及生产商成本降低等因素。通过(图3.2)的局部供求模型可以看出,在早期,国内葡萄酒市场需求弹性一般,需求曲线为D1,国产葡萄酒的市场份额为Q1/Q2,进口酒的供应量Q2-Q1只占一小部分,均衡价格为P1时,此时国产葡萄酒的收益额为矩形OP1E1Q1的面积。而随着大量的进口葡萄酒引入后,进口葡萄酒的供应量为Q4-Q3,价格为P2,消费者的需求弹性得到提高,在图形中表现为D1的位置旋转到D2的位置,市场的总需求量提高到Q4,则国产葡萄酒的份额降到了Q3/Q4,明显可以看出远远小于Q1/Q2,矩形OP2E2Q3的面积为国产葡萄酒即为收益额,可以看出,虽然国产葡萄酒的市场份额Q1/Q2正在逐年降低,但是收益额却能在缓慢增长。概括的来说就是,进口葡萄酒刺激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在提升大量进口酒需求的同时,使得国产酒的需求也获得增加,收益有了提高。同时通过一定时间的动态对比,也可以看出,随着需求弹性的进一步扩大,这一提高的数值日趋缓慢。

  3.3深层次的影响:催生劣势产业逆转

  上海在近年来开放了一系列自由贸易区(FTA),这是一种发展飞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也标志着贸易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进一步打开。进口葡萄酒相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产业是优势产业,短期内确实会侵蚀本土市场,使得本土劣势产业发展受阻。也就是说各成员国为了获得更大限度的贸易自由,不得不对劣势产业的要素作出调整。这不一定意味着在进口贸易大潮“入侵”之际会一味衰退。相反的,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之同化并发展壮大。在加入WTO或者进一步开放FTA之前,国内主要企业尚且可以通过高额的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等来维持本国葡萄酒产业的生存空间。这就会造成了国内寡头垄断市场,即由少数几家大厂商所垄断的市场。这会使新的厂商加入该行业比较困难,也可能会通过价格协议抬高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不利于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如今有些本土企业已经开始寻求政府干预,征收高额的关税,以及严格的入境检验证,造成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境外葡萄酒的进口。这一做法虽然是出于保护本土企业国内竞争力的目的,但是在本文第二章已经分析出,进口葡萄酒价格而影响进口量增减的因素十分有限,即使是重新征收其他类型的税费,消费者仍然认可进口葡萄酒的品质。所以,本土企业应该立足于自身劣势的迅速逆转,而不是寻求政府干预,这样才能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多利用出口退税的政策,提高出口葡萄酒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4本土企业的应对策略

  进口葡萄酒的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使得居民的需求弹性增加已成既定的事实。本文第三节中已经通过模型说明,虽然进口葡萄酒贸易量的增长带动了本土企业一定收益额的增长,但是市场份额的急剧下降确实是显而易见的。而本土企业的目标,就是在保持收益额的同时能够提升市场份额,或者换句话说,在提升市场份额的同时不以牺牲总收益额为代价。从图3.2中来看,该经济问题就转化为了要使线段Q3/Q4的长度和矩形OP2E2Q3的面积获得同向增大的几何问题。

  4.1一般手段

  企业能否单纯通过一般的价格和供应量的手段,来赢得市场和收益的好转?假设本土葡萄酒企业与居民对国产葡萄酒的需求存在局部均衡模型(图3.2)。大量进口酒的进入,使得居民对认为是较低端的国产酒的需求D是缺乏弹性的。当企业在不进行任何生产形式和技术上的改变,单纯的进行大幅度的降价促销,价格由原先的P1降至P2,可以发现,需求量从Q1变为了Q2。另一个角度,企业一味扩大产量,使得供应量从Q1达到了Q2,价格从P1降到了P2。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看出,结果的确是赢得了市场销量的增加,也就是市场份额的增加,但是同时发现,矩形OP2E2Q2的面积相比矩形OP1E1Q1的面积却反而减小了。
  可见,如果不改变生产形式和技术,品质难以提升。国产酒的需求弹性仍然低于1,那么市场份额和收益额两者间必然是矛盾的。企业应该避免打价格战,采取质量优先级高于产量的策略。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4.2供给手段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这里需要强调上一节供给量变化和供给变化的区别。基于本文的第三章居民对整个葡萄酒的需求已经增加的事实,以及本文上一节价格调整的局限性,采取控制需求曲线和价格水平为固定值。图4.2可以看出,要保证线段Q1/Q2的比值和矩形OP1E1Q1的面积同时增大,当S1平移至S2时,可以实现。价格P1与新的曲线S2产生新的交点E3,E3对应的数量为Q4,可以看出,Q3/Q2的比值,以及矩形OP1E3Q3的面积都同时获得了增大。意味着供应曲线向右移,能够使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收益额获得增加,实现生存形势的好转。微观经济学中具体使供应增加方法是:
  1)降低生产成本降低
  2)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3)增加工人薪酬
  4)争取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

  4.3供给弹性手段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图4.3揭示了除了供应曲线右移可以解决问题外,当S2的向右方倾斜,组成新的图形,同样使得Q3/Q2的比值,以及矩形OP1E3Q3的面积都同时获得了增大。这代表着供给弹性的增大,同样能使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收益额获得增长。具体使供给弹性增大的方法是:
  1)延长生产时期。很多葡萄酒厂商对于产量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时间内无法做到及时跟进。依靠存货的供给弹性甚至为零。但是在长期中,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缩小却能甚至转产都可以从容实现。
  2)降低生产难度。本土葡萄酒企业应该着重生产对自己较容易的品种,这样使得生产周期获得缩短,其供给弹性能够增大。
  3)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相对于资本密型技术,可以更加灵活的变动生产规模。
  4)产品的生产成本边际效益递减。即每多生产一个产品,它所需要的单位成本越来越小。

  4.4其他非经济手段

  1)国家鼓励民族企业,在进行国宴和外事活动中,多采用国产葡萄酒品牌。本土企业应积极研制高端系列,以维护国家形象,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2)积极扩展葡萄酒附属产业,通过举办葡萄酒节,酒庄古堡会所等形式,发展葡萄酒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提高品牌知名度,同进口葡萄酒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3)形成葡萄酒专业的人才专门培养模式,将重点院校的葡萄酒专业安排在葡萄酒产区,制定“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使专业的技术原理应用到葡萄酒酿造专业上来,以克服葡萄酒产业人才资源的限制。

  5结论与展望

  进口葡萄酒对我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影响十分显著,它一方面使得国产葡萄酒的市场份额大幅度下跌,另一方面,客观上提高了居民对整个葡萄酒市场的需求,使得国产酒的收益额有小幅度的提升,更深层次地催生本土葡萄酒劣势产业的逆转。
  本土葡萄酒企业的目标就是市场份额和收益额的同时获得增加。它的应对策略概括地说就是要避免打价格战,提高质量,控制产量,这样可以避免市场份额和收益额相互矛盾的困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增加工人薪酬,争取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增大供给。延长生产时期,降低生产难度,多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扩大产品的生产成本边际效益递减效应,可以增大供给弹性。
  展望未来,中国创造任重而道远,要使本土葡萄酒企业走出一片新天地,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协力合作,形成一个良性的利益循环圈。让中国不再仅仅是世界商人眼中巨大的市场,更要成为世界产业创新的基地。
  参考文献
  [1]李华,李甲贵,杨和财.改革开放30年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回顾[J].现代食品科技,2009,25(4):341~347
  [2]刘世松.进口葡萄酒对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1(45):157~163
  [3]耿苗.人民币升值对葡萄酒进出口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9):83~84
  [4]周力,应瑞瑶,江艳.我国葡萄酒进口贸易波动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2):25~31
  [5]叶迎.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09(4):1~3
  [6]杨和财,房玉林,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动力、潜在风险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3),3:65~66
  [7]朱茜.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寒冬——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J].商界论坛产业经济,2014(12)
  [8]何国长.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对策[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5):25~31
  [9]田淑芬.中国葡萄产业态势分析[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9(1),12:17~19
  [10]王华,赵现华,刘晶,付瑞鹏.葡萄与葡萄酒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5):3204~3213
  [11]吴清华,我国葡萄酒业发展及营销策略研究[D].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7),78:34~36
  [12]田晓静,徐宏源,田志宏.美加自贸区建设中加拿大葡萄酒产业的逆转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2):160~164
  [13]贝卡.中格两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8(4):2~4
  [14]HoenAR,Oosterhaven.Onthemeasurementofcomparativeadvantage[J].2006(03)
  [15]JakabZnM,KovácsMA,OszlayA.Howfarhastradeintegrationadvanced?AnanalysisoftheactualandpotentialtradeofthreeCentralandEasternEuropeancountries[J].2011(02)
  [16]GagneG.NorthAmericanFreeTrade,Canada,andUSTradeRemedies:AnAssessmentafterTenYear[J].2010(0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4757.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3月13日
下一篇 2020年3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