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聚斯金德小说中的 怪诞形象与现代警示

  摘 要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当代德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大都是离群索居和特立独行的怪诞人物,具有鲜明的怪诞特征。通过分析聚斯金德作品中怪诞形象体态容貌的丑、行为特征的恶,及其内在扭曲的心灵,把握其怪诞的寓意审美特征,反思怪诞形象的存在价值与现代警示,揭示聚斯金德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工具理性、人类生存恐惧的批判。

  关键词:怪诞形象;现代警示;批判

一、引 言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当代德国著名作家之一。聚斯金德虽然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而且他的作品大多都是以短篇为主,但是却都能以有口皆碑的质量赢得文艺评论界和读者们的一致好评。1985年出版的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被大家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聚斯金德也因此闻名遐迩,一跃成为誉满天下的作家。

本文将对“怪诞”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叙述,而后将目光聚焦于聚斯金德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这一“怪诞人物”形象身上,分析其具体的怪诞表现,并对“怪诞人物”的审美特征做出分析,最后探寻“怪诞人物”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怪诞”一词源于西方,其含义由一开始的专门用来形容装饰艺术到后来的用于文学创作或者绘画艺术方面,它的概念由时间的不断推移在不断的变化和扩充。现当代艺术领域的“怪诞”一词,则专门用来形容怪异滑稽、荒唐离奇的人或事。

“怪诞”的概念是富有生命力的,表现为古老又年轻。最早是出现在15世纪的绘画装饰界,表现为一种绘画装饰图案,体现为动物与植物、人类与怪兽共生,随后这种风格渗透到装饰艺术领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它渐渐进入文学世界和其他非艺术领域①,概念扩指为:荒诞不经的行为、反常奇怪的人或事物,是艺术家在艺术中反映生活真实和评价生活真实的方式之一。它的运用领域极其广泛,包括文学、绘画、舞蹈等。

文艺复兴时期,摆脱了中世纪上千年的精神禁锢,创作的想象力得以解放,怪诞风格开始流行。浪漫主义时期,怪诞开始出现在文学领域,特别是在小说作品中。例如在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中,他刻画的卡西莫多这一形象就是怪诞人物的典型。作品中的他有着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的嘴,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而雨果也公开倡导写“滑稽丑怪”②。

古典主义思想盛行的时期,在怪诞进入文学艺术领域之后,“怪诞”成为“滑稽”的同义词。前文提到的法国作家雨果最早为其正名。1827年,雨果在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中作了一篇序言,在那篇序言中,雨果花费了大量精力和笔墨来讨论“怪诞”一词,并且明确地指出其美学价值。他认为,怪诞无处不在:“一方面,它创造了畸形和可怕;另一方面,它创造了可笑和滑稽。”③怪诞的美是从崇高和怪诞二者间对比产生的。同时,他也把怪诞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一起。就这样,雨果不仅扩大了怪诞的含义,而且前所未有地突出了它的重要性。

  二、聚斯金德小说中的怪诞形象分析

聚斯金德的作品虽然篇幅都较为短小,但语言都精炼严谨,寥寥数语却朴实无华。聚斯金德的每部作品,主要创作手法都是以提取意象为主,同时他的意象又统一地影射着现实社会。他擅长在小说中塑造一系列长相丑陋或者举止异样甚至内心扭曲的怪诞形象,这些怪诞人物的生存境遇,体现了“反社会”、“反文明”的情结。聚斯金德借用这些怪诞形象的命运,展示了后现代工业化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困惑、不安的内心世界和荒诞反常、难以理解的怪诞行为。本章节将对聚斯金德笔下的怪诞形象进行论述。

  (一)自我毁灭的制香人

聚斯金德在其成名作《香水》中用对比的创作手法,描写了巴黎的臭、少女气味的香,用具有讽刺又充满幻想的语言为主人公格雷诺耶打造了一个气味王国,在格雷诺耶身上,聚斯金德从上帝视角给他灌注了偏爱、宠溺,格雷诺耶也成了聚斯金德笔下的典型怪诞人物。

一七三八年的七月十七日,格雷诺耶在这一天出生了。他出生的地方是巴黎城里一个在公墓上建成的食品交易市场里,这是整个巴黎城里最臭的地方,腐烂的瓜果和死鱼的腥臭味混杂着公墓上原有的尸臭味,笼罩在大大小小的街巷里,格雷诺耶就生在这街道里的一个鱼摊旁。格雷诺耶的母亲在生格雷诺耶的时候还在替别人宰鱼,她感觉到分娩的阵痛时,便躲在了自己杀鱼的桌子底下,这是她生的第五胎,她有丰富的经验来处理这些从她肚子里掉出来的生命。她用宰鱼刀剪掉了脐带并一脚踢开了那个刚出生的孩子,孩子躺在血淋淋的鱼肚肠和砍下的鱼头中间,上面落着一堆苍蝇。或许是在这样一个极致恶臭的环境下出生,格雷诺耶在一出生时便失去了体味,即便如此,但他却拥有了一个异常灵敏的鼻子,拥有过人的嗅觉。

环境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一个好的固定成长坏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影响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影响一个人的交流水平。

从小失去母亲,导致格雷诺耶在成长时期居无定所,被多次辗转卖出。在加拉尔夫人的育婴所里,三岁的格雷诺耶才开始学会双脚站立,相对其他孩子,有的还未满一岁便会蹒跚,会走路的小孩最晚不超过一岁半,在行走方面,格雷诺耶是输在起跑线上。说话方面也是如此,格雷诺耶四岁的时候,周围人才从他嘴里听到第一句话,准确的说是一个“鱼”字,之后,他也陆陆续续的开始学说话,但多是一些具体名词,例如:花、羊、木头等,相对于那些关于道德伦理方面的抽象名词,如:尊严、良心、爱等,他从不说起,甚至是讨厌这类名词。没有人教他要如何理解和使用它们,以致在他长大后,面对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他都会不惜一切去拥有,无所谓是否会违背道德,违抗法律。

长大后的格雷诺耶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个没有体味的“怪人”,他渴望证实自己是个正常人,因此,他利用了自己灵敏的嗅觉以及过人的制香才能,将二十六名少女的生命玩弄于手掌,利用她们的体香做原材料,制成了一瓶拥有人的气味,充满爱与欲望的香水。

格雷诺耶最后因为杀人罪被判刑,他本应被行刑者用铁棍重重敲打十二下,然后再钉在十字架上,直到死亡。但是聚斯金德赋予了格雷诺耶重生的机会,行刑当天,刑场上挤满了人,看台上也是如此,人人都想看到那个可怕的杀人狂魔被处决的模样,他们对格雷诺耶充满了恐惧以及仇恨。可是一切都在格雷诺耶来到刑场之后改变了。格雷诺耶在自己身上撒了那瓶充满爱和欲望的香水,那些仇恨他的人在他到来之后,目光开始变得柔和,他们用着虔诚的目光看着格雷诺耶,就好像他就是他们的上帝,他就是天使,甚至是卡台上的主教、参议们也是如此,他们沉迷在格雷诺耶打造的气味王国里。格雷诺耶被无罪释放了。他成功的活下来了,也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爱。

小说的最后写到格雷诺耶回到了出生的地方——巴黎,带着他的香水回来了。时隔多年,这个交易市场还是一如既往的充满着恶臭味,午夜过后,格雷诺耶用瓶子里的香水一次又一次地喷洒自己的身体,他希望在格拉斯城那壮观的一幕再次上演,但是事与愿违,这里的流氓、强盗、杀人犯等人在香水的作用下,将格雷诺耶的身体活活撕开了,他们啃着他的肉,舔着他的骨头,甚至连头发也都不放过,格雷诺耶从人间彻底消失了。最终他还是逃不了死亡。

聚斯金德用短短的篇幅描绘了格雷诺耶怪诞的一生,从出生环境到死亡地点,聚斯金德运用了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交代了格雷诺耶的开场与结局,格雷诺耶的怪诞更多体现在他的恶毒制香手段和悲惨结局上。与聚斯金德笔下的其他怪诞人物不同的是,格雷诺耶表现得更像一个天才,聚斯金德赋予了他旁人没有的嗅觉,赋予了他超强的制香能力,用常人的思维去考虑,格雷诺耶仅仅凭借各种香料或者香精,就能成为世上数一数二的制香大师,但是他却让自己走上了歧途,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

  (二)自我封锁的木偶人

《鸽子》这部作品被评论界和读者认为是聚斯金德的现实生活写照。在这部作品中,聚斯金德塑造了市井小市民的怪诞形象,运用了批判的创作手法,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因为科技高速发展导致人类生活的过度封闭状态。小说中语言朴实,有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故事娓娓道来。

《香水》以十八世纪的巴黎为背景,探讨人性中的欲望,以及反思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鸽子》则是以离我们并不遥远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写作背景,主人公约纳丹是在法国巴黎的某个银行里从事看门人工作,他在现代大都市里扮演了默默无闻的小角色。

格雷诺耶因为有着异于常人的嗅觉和高超的制香能力而带有神秘感,约纳丹则更像是生活在我们周围世界里的人,与格雷诺耶相比则少了传奇色彩。身为银行门卫的约纳丹有着稳定的生活、拿着固定的工资,不用为了生活每天奔波劳累,他有能力给自己换一处舒适的住所,但是却坚持住在一个小小的公寓里,空间狭小,陈设简陋,这一住就是三十年,摆放在这个屋子里的每一件物品,约纳丹都能说出它们出现的时间,他对他住所里的东西了如指掌。他把这里当做他的安全岛,比作情人,每天除了工作时间外,他剩下的时间都在“情人”怀里度过,只有在这里,他才是安全的,是有存在的。

文学中有一种经典模型,那就是用封闭环境对人性展开探讨和拷问。这种外在开放的社会生活状态下的自我封锁的内心世界,是影响或塑成人物性格的孤僻与古怪的原因之一。封闭的空间,固定的生活住所,给了约纳丹远离和回避他人的条件,也成了他一直以来都谨谨恪守的生活准则。直到有一天,这生活准则被打破了。

某一天早上,醒来后的约纳丹打算走出房门奔走廊尽头的厕所时,开门的一瞬间,他看到了房门前的伫立着一只鸽子,向来用来比喻和平寓意的鸽子,在约纳丹的眼里,那就是他平静祥和生活里的入侵者,对于那只鸽子,约纳丹产生了恐惧和不安,他不敢踏出房门,于是不得不在自己的洗漱台上小解,急于上班的他在七月的早上穿上了冬天的大衣、围上了厚厚的围巾、脚上踩着过膝的长靴,担心这只鸽子会一直停在门口,他带上了全部积蓄,手上提着小行李箱,今晚要另寻住所。基于约纳丹之前的想法,他认为还有死亡才能将他和他的“情人”分开,可是却不曾料到他会因为一只鸽子而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安全岛。

成功逃离走廊后,约纳丹作出了一系列违反自己树立的生活准则的动作。来到楼下的他鼓起勇气跟公寓看门人罗卡尔夫人抱怨了鸽子的存在,他期盼她能把鸽子赶走,还他一片净土。在此之前的三十年里,约纳丹与罗卡尔夫人从未做过过多交流,仅仅只是每天清晨的“早上好,夫人”和下班后的“晚上好,夫人”以及替他开门后的“谢谢,夫人”,如今,他却因为一只鸽子,打破了自己的规则。

小说在约纳丹午休时迎来了高潮。他无意中撕破了自己的裤子,这一次,他果断地向他认为略微有些值得信任的女裁缝托佩尔夫人寻求帮助,然而,托佩尔夫人表示做完手下的工作她需要三天,因此无法在仅剩的午休时间里帮助约纳丹。被拒绝后的约纳丹受到了挫败,他觉得没人在乎他的存在,他仿佛空气一般,只是流动于人们的生活,他对自己和对世界产生了绝望。他的衣食住行工作都因为鸽子的出现而被打乱了。

下班后的约纳丹来到了临时住所一个小旅馆里,晚上下起了大雨,打了雷,约纳丹惊醒了,他认为死亡即将到来,鸽子是死亡的象征,打雷下雨也是死亡的象征,他想第二天就去自杀。这个想法或许是因为鸽子让他产生了恐慌和不安,也或者是因为他对世界产生了绝望,但总的来说,死亡是聚斯金德笔下的常见主题。庆幸的是,鸽子离开了,约纳丹的生活回到了起点,他也开始意识到离开了别人,他的生活就无法继续。

对于约纳丹来说,这或许是个新的开始,他会学着去与人相处,学着融入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于聚斯金德来说,约纳丹是他笔下为数不多能够逃脱死亡的角色;对于读者来说,这同样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从约纳丹身上反映的社会边缘小人物对于现代社会的不安和恐惧心理,在经历过反思与自我救赎之后,过去的生活总会翻篇,未来依旧充满希望。

  (三)自在独行的赶路人

聚斯金德的封笔之作《夏先生的故事》依旧沿袭之前的作品,运用批判的写作手法,首次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段,讲述了一个幽闭恐怖症患者的怪诞一生。

与前两个怪诞形象一样,夏先生也是身处社会底层,一生孤独。但是又与渴望在社会中寻求自我定位的格雷诺耶与约纳丹不同,夏先生至始至终都坚持着自我孤立。

聚斯金德并没有直接描写夏先生的生活,而是借助一个小男孩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夏先生的日常。儿童视角与大人有所不同,在大人眼中,夏先生是个疯子,除了他那无人知晓的身世外,还有他那没日没夜的发了疯似的奔走行为;而儿童眼中的夏先生则是个有原则,发了疯的行走其实是孩子眼中的脚踏实地,对夏先生唯一有好感有印象的只有小说中的“我”,夏先生的性格和行为影响着“我”的成长,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不断加深读者们对夏先生的认识和了解。

对于夏先生,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来到这个地方的,没有人知道他是从何而来,具体叫什么名字,从事什么工作或者曾经从事过什么工作,不知道他具体年龄是多少岁,不知道该称他为夏博士还是夏教授。人们只知道他叫夏先生,与妻子同住,无儿无女,无亲无眷,也从未有人登门拜访。就好像除了见过他们夫妇两人之外,没人能够证实他们的存在一样,他们的身世就像个谜一样被附近村民们讨论。

不同于格雷诺耶,对于夏先生的出场,聚斯金德并没有花费大量精力,只是寥寥数语就把夏先生的偶然出现做了交代。但与格雷诺耶相同的是,夏先生很少讲话,整部小说中,夏先生就讲过一句完整的话。

那是在一个突降暴风雨和冰雹的傍晚,“我”父亲驱车在回家的路上,偶遇路边正在行走的夏先生,父亲停下了车,对夏先生作出了要搭载他回家的邀请,夏先生并不理睬,只是自顾自地往前走,担心夏先生会淋坏身子,父亲不得不再三发出请求,然而,夏先生则是对着父亲绝望的喊道:“求你们闭闭嘴,别再打搅我行不行”④,说完便用力甩上父亲的车门,大步的往前走了。

回到家后与母亲交谈,“我”们才知道,原来夏先生拒绝了“我”和父亲的帮助,其实是因为他是一个幽闭恐惧症患者,无法在一个幽闭的空间里存在,无论是家里也好,还是车里,因此即便是战争结束后,村里通往街上的车次增加了五班,夏先生宁可花费四个小时的时间徒步赶集,也不愿坐车。除了有幽闭恐惧症,夏先生还有一个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只要他的屁股一粘凳子,整个人就开始哆嗦,唯有迈开双腿,才得以平静,这也交代了夏先生行为特征的原因。他每天都要花十四、十六或者是十八个小时不停地走,走在树林里、走在马路上、走在田野边,他没日没夜不知疲倦地走着。

最后一次遇见夏先生是在“我”长大之后,时隔了几年,夏太太已经离世,我骑着自行车畅游在乡间,无意中发现了印象中的夏先生,他正朝着湖中心走去,迈着他坚定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没有回头,直至整个人消失在了湖面,此后,再也没有人见过夏先生。

人们又开始讨论夏先生,如同他的出现一样,这次只是讨论他的失踪,大家都在互相猜测,并作出判断。作为夏先生消失的唯一见证人,“我”并没有透露自己的见闻,不只是因为亲眼目睹一场死亡而产生的震撼,更多的是“我”深刻的明白大家对于夏先生的讨论只是简单的关注,并没有真正的关心他。

世界之大,竟没有夏先生的一席容身之地,没有属于他的一个安全空间。观望小说社会背景,不同于《香水》和《鸽子》的巴黎背景,在《夏先生的故事》中聚斯金德以二战后的五十年代的德国为背景,当时的德国迎来了“经济奇迹”时期,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高速进步,个人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个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产生了。与物质生活满足形成对比的是个人的精神发展的停滞,精神的追求根本上物欲的追求,导致那些渴望寻求精神慰藉的人在物质拥挤的浪潮里失去了精神家园。夏先生的“病”也并非是,而是普遍存在于大众生活中,透过夏先生的生存状况,聚斯金德更想向读者传达的是“何以为家”的精神困惑。

  三、怪诞形象的审美特征

聚斯金德的小说作品虽不多,但是大都具有严肃的寓意。例如就有研究者把以十八世纪的法国巴黎为写作背景的《香水》当做一部自我反思的寓言式小说,也有的研究者将它看作一部具有工具理性含义的小说,这些说法在整体上看都是正确合理的,毕竟每个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角度不同,因此也对小说的寓意有了不同的结论。也有研究学者们把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背景并在一九八七年出版的《鸽子》看作一部寓言式小说,文学评价界评价这部小说具有反映现代人生存困惑和恐惧的作用。这两部小说从寓意定义判断上看都具有寓言式特征,那么小说中究竟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或者作者塑造了什么样的角色,让文学界有如此结论,接下来,文章便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一)外形体态的丑

丑在日常用语中既是指不好看的、丑陋的事物或人,又指被其他人厌恶的人。在美学概念里,丑指代的是与美相反的美学范畴。而丑也是怪诞形象的一个明显特征,体现为内容上或者外表上的丑恶给人带来惊骇的心理感受。而外形体态的丑则指的是:丑陋怪异的外貌或体态。

1、长相丑陋的格雷诺耶

格雷诺耶童年时期是在加拉尔夫人的育婴所度过,他出过麻疹,得过痢疾,出过水痘,患过霍乱,胸部被开水烫过,⑤他身上也因此留下了大面积的疤痕,他也曾落到六米深的井里,这让他一只脚有点畸形,走起路来拖拖拉拉,⑥像是个跛脚老头。虽然饱受病痛的折磨,但是他活下来了,他长得丑陋,双眼深深的凹进去,多年吃着烂菜让他缺少营养,面部发黄,身材瘦小,长得不高也不壮,再加上育婴所的其他孩子也害怕这个没有味道,渴望夺走他们要吸入的空气的怪物一样的孩子,没人愿意和他玩。

后来加拉尔夫人因为觉得格雷诺耶那过人的嗅觉会给她带来危害和死亡,所以把格雷诺耶卖给了制革匠,在制革匠那,格雷诺耶生了一场当时流行的炭疽病,这场病在格雷诺耶本就不出众的脸上留下了大块黑痈的疤痕,这些疤痕使他变了形,变得比以前更丑了⑦。

再后来,在制香大师巴尔迪尼那,长大后的格雷诺耶得了梅毒性疱疮变异症,同时并发了晚期化脓性麻疹,⑧这一次他身上脸上长满了大颗水泡,他一度徘徊在死亡的边缘,这一次生病的后遗症就是在他原本就丑陋的脸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坑坑洼洼,格雷诺耶变得更加丑陋更加畸形。

怪诞形象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极为罕见和陌生的反常态丑恶,当人们以自己的正常经验做标准否定形象时,正常的审美经验就起到了反映丑作用。怪诞让人们注意丑恶,例如:格雷诺耶的怪诞首先体现在他外形长相的丑上,因为他长得丑陋,因此没有人愿意和他玩,他也便没有朋友。这是人类在反击丑恶时必有的意识准备,所以怪诞形象具有警惕丑恶的功能。

2、打扮怪异的约纳丹

聚斯金德笔下的丑不仅是表现在长相上,还有穿着打扮的不寻常性。《鸽子》中的主人公约纳丹,在八月的夏天穿着冬大衣,围着围巾,穿着高高的皮靴,为什么在八月份的大热天穿的这么厚实?原因还得从约纳丹房门前的那只鸽子说起。约纳丹是个孤独患者,他虽是一个银行看门人,但是迫不得已之外,他也和格雷诺耶一样,不会选择用语言与人交流。他常年独自一人居住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除去上班时间,只要一下班他就回房间里待着,周末也是如此,他在他小小的房间里一住就是二十几年。他害怕与外界交流,在他的意识里,除了他所居住的房间之外,其余的所有东西都不可信。鸽子是偶然一天来到他门前的,他原本平静的生活因为一只鸽子的到来被破坏了,他害怕那只鸽子,准确的来说,他害怕外界的一切事物,不止他平静的生活被鸽子搞乱了,就连他自己也是如此,他感到惊慌失措,“心里毕竟还是惴惴不安,他的心怦怦直跳,仿佛要从喉咙里跳出来”⑨。他不敢去走廊外的厕所,穿衣上也失了分寸,他渴望逃离。

无论是格雷诺耶或是约纳丹,二人在聚斯金德笔下都显得活灵活现,聚斯金德用格雷诺耶奇丑的长相,展现了人类在遭遇疾病时的痛苦,以及对人类面对疾病后的影响造成的无可奈何发出的感叹,同时也在批判当时法国医术的落后;对于约纳丹,聚斯金德生动形象的写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因为科技不断进步,亦或因为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所感到的不安或者是无所适从的生活状态。

  (二)行为举止的恶

恶,作为善的反面,就是害。恶的形象指的是用精神力量或者行为力量对社会进步或者人类发展形成伤害的人。“恶”也是怪诞形象在道德伦理中的具体体现之一。“恶”首先是隐藏于人的内心,随着其不断成长或者是到达一个爆发点的时候,就会由内向外表现,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夸张反常的行为以及古怪的性格和心理。

前文有提到格雷诺耶体味的缺失为其悲剧的结局奠定了基础,而其悲剧结局的前提则是这部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1、初次杀人的恶

离开育婴所后,格雷诺耶被迫卖到制革匠那里,他在那当苦力当了五年,终于,他得到了制革匠的认可,允许他每天晚上有一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

某一天晚上,在街头一家制香店门口伫留的格雷诺耶闻到了一种无比美妙的气味,顿时他感到兴奋,他用自己那敏锐的嗅觉找到了那股迷人的气味所经之处,他夜游似的跟着少女的气味走了一路,穿过长街、走廊、后院,他意识到自己渴望占有这种气味,他成功的沿着气味追踪到了气味主人,那是一个手里提着一篮黄李子的红发少女,那股迷人的气味随着她每一个步伐的跳动充盈着格雷诺耶的鼻腔,他无声走到少女身后,鼻子不停地往前嗅,如同饥饿的动物得到自己想要的食物一般,他不停地嗅、深深地把少女的气味嗅进自己脑海里、自己身子里。少女被惊动了,转身看到了格雷诺耶,她吓得僵直,而这一段僵直的时间也给了格雷诺耶充足的时间将双手放在少女的脖子上,即便少女有着美丽的容貌,但是格雷诺耶却无心欣赏,他闭着眼睛,紧紧地掐着少女的脖子,他的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能让少女的香味跑掉一丝一毫。少女断气了,在他手中活活被掐死了。第一次杀人,没人能如格雷诺耶这般不动声色。面对死在自己怀里的红发少女,格雷诺耶没有丝毫恐慌,他只是从容地、淡定地用力撕开少女的连衣裙,用手擦拭少女那光滑的皮肤,他那常年做苦力积满老茧的手抚摸过少女的每一寸肌肤,忽的又两手用力将少女身上的肉挤在一块,就好像是要把少女身上的气味要“割”下来占为己有似的,他的脸划过少女曼妙的躯体,鼻孔鼓的很大,忽的又用手束起少女那头迷人的红发,将自己的脸深深埋进少女的长发里,用力嗅遍少女全身,从胸脯到头发,再到下身,再到脚趾,他的脸上、手上占满了少女身上的气味,终于,他把少女嗅干了。他心满意足的闻了闻自己的手,他笑了,他成功的得到了这股迷人的气味。就如同捕猎者顺利捕到极为珍贵的猎物一样,他感觉自己仿佛是第一次降生在这世上。这是格雷诺耶一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生命是世间最美的事物,是万物不可侵犯的存在。但是聚斯金德笔下的生命却是如同一层薄薄的纱,一撕就碎;又如同一张薄纸,一捅就破,聚斯金德借用死亡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无疑是令人反感、害怕,而对这种行为发出的动作执行者则是令人害怕、恐惧的。

2、杀人取香的恶

聚斯金德除了具体描写格雷诺耶如何杀害死去的第一位少女之外,还花了大量的手笔描写了最后死去的那位少女。那是格拉斯城第二参议的独生女儿,十六岁的她有着暗红色的头发和绿色的眼睛,她的美貌早已传到格拉斯城外。格雷诺耶从刚踏入格拉斯城的那一刻,就发现了那个住在有着花园的一个庄园里的少女,他吸着鼻子使劲闻着她的味道,从他所吸入的香气中他得出这是一个尚未发育成熟的小女孩,他要再养着她,就像等着心爱的人长大一样,再她长大后,他要娶她回家,只不过格雷诺耶想着的娶她只是为了将其杀害,娶这少女身上的香气罢了,等她长大的这期限就是三年。

在这三年期间,他不断地做取香实验。一开始,格雷诺耶只是趁着雇主睡着半夜偷偷跑到猪圈羊圈里,将抹上动物油的亚麻布裹在这些动物身上,但是活着的动物总会跑跳乱窜,亚麻布就会掉在地上,取到的只是排泄物的气味。格雷诺耶很不满意,他觉得活着的动物不行,那就用死去的动物来做实验,于是,他开始杀生,他用肉吸引小狗,将它引到郊外将其杀死,然后用占满小狗气味的亚麻布抽离出一瓶带有小狗气味的香水。格雷诺耶终于学会了保存气味的方法,他开始构建他的气味王国,他开始杀人,只杀女生,只是为了保存她们身上的气味,他成功的制成了二十四瓶由少女体香提取出来的精油。

最后一瓶精油的来源是第二参议的女儿。格雷诺耶将其“养”了三年,少女身上的气味越来越沉稳,越来越浓厚,格雷诺耶觉得可以将它收割了的时候,第二参议早已在天亮前就带着女儿离开了格拉斯城,他已经察觉到自己的女儿可能是这个杀人狂魔的最后一剂材料,他要在聚斯金德行动前带女儿离开。可是聚斯金德的嗅觉过于灵敏。他在醒来工作后不久就发觉他一直养着的气味消失了,那气味被杀死了,他留下了痛苦的眼泪,有人告诉他参议一大早就带着他那貌美如花的女儿离开了,去了格勒诺布尔,格雷诺耶放下手上工作,往外跑去,他穿过街市,来到城门外,站哨者告诉他第二参议一家往格勒诺布尔方向去了,格雷诺耶不信,他的鼻子告诉他,他们往南走了,格雷诺耶成功的追上了他们,并趁着夜色用棍棒将熟睡的红发少女敲死,把少女那一头漂亮的红发从头皮上剪下来,用着那熟练的存香法将少女的香气存住了,这是他杀害的最后一位 ,他的香水在他杀死了二十六个少女之后成功出世了。

这是一个疯狂追香、制香的过程。说实话,没人能像格雷诺耶这般对气味有如此强烈的欲望、甚至不惜杀死二十六名无辜少女。生命在他眼里根本不值一提,杀死一个人,宛如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面对尸体,没人能像他一般淡定从容。他从未畏惧,杀死人后甚至从未做过噩梦,就好像一个杀人取香的工具一样,没有感情的杀人工具,格雷诺耶的杀人行为对人类造成了伤害,对社会造成了恐慌,从道德伦理方面看,格雷诺耶的行为已经触碰到道德底线;从法律角度看,格雷诺耶的行为已经严重涉嫌违法,杀害他人生命,视他人如蝼蚁,这行为应该被遏止、作出这个行为的人应该被谴责、被惩罚。

《香水》这部小说篇幅不长,仅有四章,五十一节。聚斯金德光是描写格雷诺耶杀害动物做实验、杀人取香就占了大量篇幅,小说中除了叙述格雷诺耶对气味的追寻和制作香水之外,就剩下叙述格雷诺耶杀人的过程了。聚斯金德花费大量精力描写这一过程,除了呈现格雷诺耶由内心渴望打造气味王国的想法转移到行动上之外,作者更多的是想通过塑造格雷诺耶这一杀人取香形象来批判后现代社会人性的缺失、道德的沦陷,以及对个人最大目标进行极致追求时丧失了人性,最后沦陷为追梦工具的批判。后现代化社会把个人当做工具一样进行最大化利用,科学技术由解放人的工具转化为毁灭人性的工具,聚斯金德的这部小说从根本上对后现代化工具理性进行了批判。

  (三)内心世界的怪

怪诞人物的怪诞特征其实是由内到外散发的,体现在灵魂的扭曲方面。聚斯金德笔下的这些怪诞人物除了有外形体态的丑的共性之外,还有一个最为经典的共性:内心世界的怪异。而造成内心怪异的原因包括下面三点:

1、孤独感

回顾与格雷诺耶有过相处的人,最后都在格雷诺耶离开后不久便离奇死去了,格雷诺耶的背后留下了一长串的死亡痕迹:育婴所所长加拉尔夫人最终因为通货膨胀而死、制革匠拿着格雷诺耶的卖身钱买酒喝,最后喝醉摔倒淹死在河里、制香师巴尔迪尼与妻子在美梦中死去。在他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人给予过他真正的关心与疼爱,从小失去母亲、长大后没有朋友,勉强跟他有过关系的人,最后都落不到好的下场至始至终格雷诺耶都是一个人生活,小说中具体刻画他的孤独其实是在他隐居于洞穴的那七年。聚斯金德形容那个洞穴是格雷诺耶的坟墓,小小的空间,只有他一个人,就好像世上仅有他一个人存在,七年里他没有见过一个人,他除了踏出洞口觅食之外,其余的时间都是躺在他的坟墓里度过。他孤独的活着。除此之外,再加上格雷诺耶因为体味的缺失,因为遭到世人的冷漠和厌弃,没有人愿意靠近他,这样一种自尊被抹杀的行为在他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他开始记仇、开始恨这些人,恨他们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对他区别对待,仇恨的种子在他心里发了芽,这也是为何他的香水只能通过利用人类体香作为原材料的原因之一。从人类身上失去的,就要从人类的身上剥夺过来。

孤独感和自大感在格雷诺耶的身上完整的体现出来,他是一个完整的怪诞形象,内心的过度强大造成了灵魂的扭曲,以致他强大到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强大到面对尸体时面不改色。

与格雷诺耶一样从小缺失关爱、没有亲人朋友的还有约纳丹,相比起格雷诺耶,约纳丹更符合资本主义社会下现代人生存的状态。在经历过纳粹的恐怖统治、战争的磨难以及妻子跟人私奔等坎坷过后,约纳丹变得十分的胆小怕事。同时也因为科技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钱人更有钱,穷人更穷,有钱人瞧不起穷人,穷人不服有钱人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约纳丹害怕与人沟通交流,常年蜗居在那个只装得下一张床、一张桌子的小小空间里,除了上班时间,其他时间就宛如与世隔绝一般,倍感孤独。正是因为这样一个过分的孤独感存在,才导致后来的生活因为一只鸽子的出现彻彻底底的改变了,他被迫离开他的住所,被迫与人沟通交流,此时他的内心极度不安,甚至联想到鸽子一家占据了他的住所,他会沦为流浪汉。

2、自大感

格雷诺耶过于强大的自我意识也是造成其心灵扭曲的另一个原因。他有着异于常人的嗅觉,这就给了他用鼻子“看”世界、“看”人的功能。他能够利用嗅觉在黑暗中行动自如、能够利用嗅觉找到加拉尔夫人藏在壁炉横梁后的钱、能够通过嗅觉闻出未切开的花菜里有只虫子等等,他用自己的鼻子贮藏气味,识别物体,用自己的嗅觉打造属于自己气味王国,他是这个王国的缔造者和统治者,这些都是他独有的本领。

他的自大源于对气味的敏感,源于内心对打造气味王国的野心。小说中大量描写了格雷诺耶一人隐居在洞穴里的生活,他每天的时间几乎都是在梦里度过,而在他的梦里,聚斯金德为格雷诺耶打造了属于他一个人的气味王国,里面有漂亮的宫殿、有数不尽的花蕾、有春天般的气味,梦里的他是自己的国王,虽然这些仅仅只是梦。但是醒来后的格雷诺耶却想让这梦成真,而他也做到了,只是他仅完成了一半,那是在格拉斯城里,人人把他当天使,当上帝,剩下的一半在巴黎城里被破灭了。

过于自大而忽略他人的感受、无视他人的生命、忽略现实的环境,格雷诺耶也正是因为他的自大,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3、疏离感

除了孤独感、自大感会对怪诞人物的心灵造成扭曲之外,还有疏离感,主要体现在对周围世界的疏离、对周围人的疏离。

在洞穴里生活七年的格雷诺耶在登山的好几个月之前就不再吃人类生产的东西,他抗拒面包、香肠、奶酪,他用来维持生活的都是一些地衣、野草、苔藓或者浆果,在遇到蛇或者其他爬行动物时,他也会拧下它们的头部,连皮带骨的将它们生生吞进肚子里,他的勇敢行为不亚于现代社会的野外生存家,其实他并不是找不到或者买不到食物,仅仅是因为他渴望远离人类,远离人类生产的一切事物,这也是为何他能够在野外生存了七年,无非是他渴望逃离,遵从内心想法罢了。

约纳丹也是如此,即便他在那个小小的屋子住了三十年,虽然公寓楼其他住户都换来换去,但是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三十年的时间,足够用来了解房东太太、邻居住户了,可是对于约纳丹来说,他仅仅只知道附近租户的身份,知道房东太太的姓氏之外,其他的他一律不关心、不在乎,他漠视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夏先生则更不用说,他对周围环境的疏离是三个人中最明显的,如前文提到的对于“我”和父亲提出的帮助,夏先生拒绝了甚至是祈求我们离开,他因为自身患有幽闭恐怖症而不得不远离封闭空间,因为要远离封闭空间于是不得不每天不停地奔走,在小说中,聚斯金德没有给夏先生过多的台词,因而他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也是甚少的,他也不在乎是否能与人聊天交流,他只在乎自己今天要走多少路,自己今天要去哪。

死亡是聚斯金德笔下最常出现的主题词,他用幽默讽刺的语言来形容格雷诺耶和约纳丹的住所,把格雷诺耶住了七年的洞穴写成墓穴,把约纳丹用来躲避鸽子的临时住所写成棺材,其实无论是墓穴也好或者是棺材也好,都是象征着死亡。约纳丹因为下雨时的霹雳声感觉到死亡的恐惧,甚至想着等熬过这一夜,第二天就去自杀,究竟是因为一只鸽子去自杀还是因为面临平静生活被破坏的害怕心理而去自杀,这一问题,对于不同的读者大概也有不同的见解。但总而言之,格雷诺耶、约纳丹,夏先生身上共有的过度孤独感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过度疏离感,再加上格雷诺耶身上特有的过度自大感共同造成了他们对死亡的淡然、价值观的扭曲、内心世界的扭曲。

  四、怪诞形象的现代反思与警示

形象的反常是怪诞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它将人们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将现实的东西非现实化。怪诞的形象是反逻辑的、荒唐的、不合理的,常常呈现出令人们难以理解的画面,怪诞以及其极端反常态的形象展现,引发人们反感。

但除此之外,怪诞形象在引发人们反感过后,会引领人们沉下心来思考作者塑造怪诞形象的用意,或者造成怪诞形象的原因。总而言之,怪诞形象有警惕、醒悟丑恶作用的同时,也能激起读者的反思和回应。

  (一)冷漠现实的关照

在格雷诺耶的一生中,没有体验过爱与被爱。从小便失去了母爱,成长期间没有友爱。奶妈喂养他不过是为了用自己的奶水换取酬劳,制革匠买他不过是看中了他工作时的勤奋卖力以及好欺负,巴尔迪尼救他不过是为了用他制成的香水换取功名地位和无尽财富,所有人对他的好,给他的陪伴仅仅是为了利用他,没有一人对他的好是由衷的、是真心的。他就如同大大世界里的一只小小蚂蚁,没人会注意他、关注他、关心他,世态炎凉的环境造成了他孤独、冷漠无情的极端性格;而他同样也不会去爱,不会爱自己,不会爱别人,他一生只有一个目标,那便是追香制香,他无亲人、无牵挂、无顾虑,因此他不怕受惩罚、甚至没有想过杀人的后果,这种极端偏激的性格,最终导致他丧失人性、丧失良知。

约纳丹也是如此。1942年,德国正处于战争时期,年少的约纳丹被迫相继与母亲父亲分开,随后他和妹妹被带到一个素未谋面的叔叔那里躲起来。五十年代,约纳丹听从叔叔要求去参军,1954年,参军回来的他又听从叔叔安排与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姑娘结婚,结婚的第四个月,他妻子就生下了一个孩子,在同年秋天与别的男人私奔了。此后约纳丹不再相信任何人。因为战争,约纳丹相继失去了父母,失去了父母的关心。成长过程缺少父母陪伴,让约纳丹从小就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再到后来他结婚只是为了能够在婚姻中找到一种平静安谧、相安无事的生活状态,但是最后却遭到妻子的背叛,他的幻想破灭,在他长大后唯一陪伴过他的人却背叛了他,这无疑是在约纳丹心头上开了一枪,这也是他后来二十多年日复一日地重复一样的工作,每日蜗居在自己小小的空间里的原因。

没有一个人不渴望有家人的陪伴、有朋友的关心,可是聚斯金德笔下的人物大多都是孤独的个体,孤寂一生,缺少关爱是他们的共同点,这一细微的共同点聚斯金德并未明显刻画,而是让读者在阅读时自我发现总结,再射影到读者自己身上,引起读者反思。

  (二)物欲社会的批判

怪诞形象的塑造,也是作者基于社会现实的黑暗或者混乱,从而创造出来的经典形象,是为了充分表现自身的审美情感,在形象中灌注自身的审美意识,完成情感寄托。

其实聚斯金德在1985年自《香水》出版后就轰动了整个德语文坛,当时的聚斯金德36岁。不似德语文坛中其他年少出名的作家,聚斯金德属于“大器晚成”类,他生性腼腆,不爱张扬,平日深居简出,踪迹难寻。和一般知名作家不同的是,聚斯金德的作品一问世,他就开始躲,除了躲避媒体的采访,也躲避周围环境和人,等到几年后,随着下一部作品出现他才露脸,然后,他又躲起来继续创作。聚斯金德的行踪在德语文坛上显得若隐若现,飘忽不定,他总是在瞬间发光后又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有学者认为《鸽子》中的主人公约纳丹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聚斯金德的生活写照,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众多聚斯金德书迷的认可。聚斯金德塑造约纳丹这一隐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自己对远离媒体、远离吵杂世界的向往,同时也对像约纳丹这样一生寂寞、孤独,只知道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一些自卑的人进行严厉批判,更是对那些严重影响他人生活的过度关注或者议论等行为进行批判。让读者在阅读时除了感受到约纳丹莫名不安和恐慌之外,也对约纳丹作出这些反映的原因进行自我探索反思,并映射到自己身上,其中包括:反思自己是否也如同约纳丹的妻子一般在他人那缺少信誉,甚至一度欺骗和背叛,或者是否把身边人只当做一个影子,很少给予关心等。

聚斯金德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社会里的小角色,他对挣扎在主流社会边缘小人物心理的洞悉无比精准,在《鸽子》中他用娴熟的创作手法和精湛的心理描写,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的艰难,除此之外,他的作品还有对人们的麻木、冷漠、迟钝的生活状态都起到刺激作用。这些都体现出聚斯金德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塑造描写的推敲字句。这些怪诞的审美价值也从侧面对警示作用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即便现代社会物质富足,但功利社会导致的物欲膨胀和人性异化,也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很多问题。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处于一种漂浮不定,极度不安的状态,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淡漠,这些都清晰地折射在聚斯金德笔下失意的“孤独的个体”身上。工业化过程社会下,人伦亲情、友情关系、雇佣关系,在物质、金钱、地位的进攻下失败的一塌糊涂,人际关系变得冰冷残酷。格雷诺耶与奶妈、与加拉尔夫人、与制革匠、与巴尔迪尼的关系无一不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每一段关系都被一张刻薄又无情的契约规范着格雷诺耶的行动和利益,他受到了卑鄙合同的紧紧约束,人与人之间、尊重、友善、和睦,统统丧失在物欲、自私的交易之中。在每一段相处中,格雷诺耶都显得非常孤僻,这种孤独的痛苦在现代社会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这种人物形象在引发读者产生共鸣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人生、对社会进行反思。

人们对欲望的认识。人类的文明演进就是向科学文明,理性理智,幸福美好等方面发展。可是在物欲社会下,人们因为自己贪婪、欲望,造成的良知的泯灭,人伦的破坏,人性的毁灭,不仅给生活、给社会,给他人带来了黑暗和悲剧,同时也会破坏自己渴望的幸福,最终必定会导致自己陷入灾难的深渊。

人类道德伦理行为应该被规范。格雷诺耶为了制成拥有人的气味的香水而不惜公然践踏他人生命、践踏人格法律,造成众多人物的不幸与悲剧;制革匠为了提高制革效率不惜将自己手下的工人当牲畜使用;巴尔迪尼为了一己私欲不惜压榨格雷诺耶并利用他的劳动成果。自私、罪恶、贪婪、虚荣、丑陋,堕落了人类美好的天性。在物质与金钱与欲望的进攻下,人性异化为物质的奴隶、金钱的奴隶、欲望的奴隶。这些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对社会造成恐慌。

  五、结 语

聚斯金德的小说作品大都创作于20世纪80至90年代初之间,小说环境多以法国为背景,聚斯金德二战后的德国作家,没有经历战争,但是对于战后人们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都给予了深深的关注战争结束后,虽然他是德国作家,但他却把目光放在作为战胜国的法国身上,战争结束后,法国作为战胜国很快满血复活,重返世界强国之列,科技不断发展,经济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这一现象更多的是无法适应、甚至产生恐惧的状态。

聚斯金德正是带着一种对社会以及人生存状态的观照来进行创作的,他的作品就如同寓言,读者在耐人寻味的寓意中感受语言之美,同时也让读者在内心对人生、社会进行反思。

  注文

①(英)菲利普·汤普森.怪诞[M].黎志煌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20

②(法)雨果.雨果论文学[M].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33

③(法)雨果.雨果论文学[M].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33

④(德)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夏先生的故事[M].宋健飞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39

⑤(德)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M].李清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2

⑥(德)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M].李清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4

⑦(德)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M].李清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13

⑧(德)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鸽子[M].蔡鸿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60

⑨(德)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鸽子[M].蔡鸿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31

  参考文献

[1](德)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M].李清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德)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夏先生的故事[M].宋健飞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西德)沃尔夫冈·凯泽尔.美女和野兽——文学艺术中的怪诞[M].曾忠禄,钟翔荔译.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7

[4](英)菲利普·汤姆森.怪诞[M].黎志煌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5](法)雨果.雨果论文学[M].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6]叶廷芳.论怪诞之美[J].文艺研究,1993

[7]叶廷芳.现代艺术的探险者[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8]刘法名.怪诞[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9]刘向愚等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朱茜.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的隐喻性解读[D].海口:海南大学.2012

[11]俞莹.现世中的变异灵魂——解读聚斯金德笔下的“畸人”形象[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12]谢建文,宋健飞.作为能指的气味——对聚斯金德《香水》的一种解读[J].外语研究.2005

  致谢

当紫荆花绽放于枝头时,我亦将离开生活了四年的校园。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有幸能够接触到这些不仅仅传授我知识、学问,而且从更高层次指导我的人生与价值追求的良师。他们使我坚定了人生的方向,获得了追求的动力,留下了大学生活的完美回忆。在此,我真诚地向我尊敬的老师们和母校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这篇论文是在吴梅芳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从选题、定题开始,论文准备阶段的资料搜集、开题报告等种种环节,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吴梅芳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且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谢谢吴梅芳老师。同时,也感谢林文等各位老师在论文开题期间的悉心指导,感谢四年来给我们上过每一节课的老师,是你们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祝愿老师们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桃李满天下。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49406.html,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2年8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3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