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时间地推移人们逐渐地摆脱了愚昧而又野蛮的状态,婚姻的繁衍功能较之其他的社会功能慢慢地退居次要地位,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男女的婚礼习俗,在一些礼节仪式和风俗上也有所不同。
福安畲汉婚俗对比研究是以福安地区为例对畲族婚俗与汉族婚俗进行比较研究。全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简要讲述婚俗的概念,第二部分介绍畲族与汉族的婚俗并比较畲族婚俗和汉族婚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三部分通过比较得出畲族与汉族婚俗不同的原因得出居住环境和原始信仰对婚俗的形成有所影响。
关键词:汉族婚俗;畲族婚俗;福安
一、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生、婚姻和死亡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特别婚姻,是人类唯一可以主动决定和控制的事件。因此,几千年来,婚礼一直被视为是一种盛大而浓重的仪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的婚礼习俗,这些婚礼习俗的形成又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风俗和文化等等因素密息息相关,这些习俗不仅能反映出各民族的特征,还能体现各个民族的风俗和风采。不同的民族,往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俗,不过不同民族在形成各自风俗的过程中,又会出现大量相近的内容,所以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存在差异性和相似性。
福安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民族概况使得福安地区的畲族婚俗与汉族婚俗有比较研究的可能与需要。通过对畲、汉两族婚礼服饰、婚礼仪式的比较,可以看出畲、汉两个民族在婚俗文化方面的异同,这些异同之处展现出了两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
本文以福安为例,从婚礼习俗角度比较福安畲族和汉族民间习俗的差异,并初步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本文首先重点分析了畲族和汉族婚姻的起源和婚礼流程,其次分别从婚服、婚礼仪式流程两个方面分析了畲族和汉族婚礼习俗的异同之处。最后研究认为畲族和汉族的婚俗差异主要是受居住环境的差异、原始信仰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和女性地位的差异四点影响。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畲族与汉族文化的进一步研究起一点作用,继而对福安婚俗文化的整体研究起一定的补充作用。
二、畲族婚俗与汉族婚俗比较
(一)畲族婚俗与汉族婚俗概况
各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各民族都依照自己的风俗习惯形成各具特色的婚姻习俗,因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欢庆礼节和仪式,这些礼节仪式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民族特色。
不管是畲族还是汉族婚礼程序都是十分繁杂的,所以我们将婚礼仪式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部分来归纳。其中畲族汉族婚前礼包括:合八字、搭定、做表姐、接亲家伯。正婚礼是婚礼当天所要举行的婚礼仪式,主要有哭嫁、撬蛙、梳妆、拦旗、拜堂、长夜对歌、家仪酒。婚后礼则包括回门;汉族婚前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有亲迎、哭嫁、拜天地等。婚后礼则包含回门。
婚俗主要有婚姻习俗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所以通过研究同一地区不同民族的婚姻习俗,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之处,从而对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有初步的了解。
(二)畲族婚俗与汉族婚俗对比
1.畲族婚俗与汉族婚俗相同之处
表2-1畲族婚俗与汉族婚俗相同表
从表格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畲族婚俗与汉族婚俗相同的地方还是很多的,福安的畲族和汉族的婚礼仪式相同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论汉族婚俗还是畲族婚俗,它们的婚礼流程同样繁杂且有些婚礼流程相同,如畲族婚礼中的合八字就相当于汉族婚礼中的问名,两者都是通过交换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来测算两人命理是否相匹配,结婚后的运势如何;搭定就相当于纳吉和纳征,在畲族男方在搭定时会送订婚贴和聘金到女方家,汉族则是分成两个仪式进行,在纳吉时送聘书,在纳征时送聘礼;送日等于请期,在畲族男方家选好娶亲的吉日良辰通知女方家叫“送日”,汉族也有这个婚俗“请期”二者不过名字不同而已。
二则是福安地区汉族和畲族哭嫁传说的内容相似。福安汉族的哭嫁,源于当地的一个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互相喜欢的男女,男子的名字叫健康,女子的名字叫桃花。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要好,但是在准备结婚的时候,有人因为妒忌桃花的美丽和福分,准备在婚礼那天谋划阴谋害桃花。桃花知道了这件事,为了避开陷害,就故意在结婚的当天哭泣,假意哭诉自己的不如意和不情愿,从而避开这个煞星。①无独有偶福安畲族哭嫁传说的主人公也叫桃花。畲族的哭嫁传说讲的也是一个叫桃花的女子和一个男子的故事,但不像上文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斗法的故事。传说有一天桃花女与一个叫黄金刚的人斗法,黄金刚技不如人算卦输给了桃花女。黄金刚怀恨在心,处心积虑想要谋害桃花女。于是就花重金向桃花女家下聘,桃花女的父母因为贪财立马就答应了。桃花女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就算了一卦,果然得知黄金刚娶她是为了谋害她,但亲事已近定下她没办法反抗。很快就到了结婚那天,黄金刚故意叫来“七煞”想让“七煞”把桃花女害死,桃花女通过算卦知道了这件事,出门时就故意哭哭啼啼,拖延时间,过了午时“七煞”看到桃花女还和家人在一块,不敢煞她,就放弃了。桃花女这才平平安安嫁到了黄家。从此,畲族姑娘出嫁就形成了以哭避“煞”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哭嫁的风俗,一直传至今。这两个传说的故事不一定真实,也许历史上并没有桃花、健康、黄金刚等人的的存在,但从人文角度看这个传说代表了人们对婚礼的美好祝福。
为什么这些婚礼程序和传说如此相似,是哪个民族影响了哪个民族,我们已无从考证,但可以明确的是由于长期的共同居住,福安地区的汉族与畲族在相互影响。
2.畲族婚俗与汉族婚俗不同之处
表2-2畲族婚俗与汉族婚俗不同对比表
从表格中可以直观地看到畲族婚俗和汉族婚俗不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婚前礼和正婚礼上。接下来我将从婚前礼和正婚礼两个方面介绍畲族与汉族婚俗的不同再进行总结分析。
首先从表格中我们知道畲族婚前礼有做表姐和接亲家伯的仪式而汉族没有,同样的汉族的纳采仪式畲族也没有。畲族传统婚俗中姑娘出嫁前夕,要盛装到舅舅家所在的村子“做表姐”,与村子里的青年人对歌,畲族人以会唱歌为荣,“做表姐”这个环节实际上是在测试这个畲族姑娘的对歌本领。在迎亲的前一天,新郎家还要选择一名既机灵又善歌的同辈男子挑礼担到女方家做“亲家伯”。汉族的纳采类似于我们经常说的“提亲”。是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如果双方都有意愿,接下来男方家就会选择一些具有象征吉祥的礼物送给女方家,如大雁或者金银首饰等礼物。
畲族正婚礼的撬蛙仪式是畲族婚礼特有的婚礼习俗,一种具有畲族特色的畲歌对唱。撬蛙一般在中午开始。当男方家的迎亲花轿来到女方家门口时,花轿是不能直接接到新娘的,抬轿子的轿夫还要先和新娘娘家姐姐和嫂嫂进行畲歌对唱,比试才华。“撬蛙”中的“蛙”不是指真正的青蛙,是指轿夫怀里的红包钱。新娘的姐姐、嫂嫂要唱赢轿夫将“蛙”全部撬取这个环节才算结束。当新郎家的迎亲轿子进入新娘家的厅堂时,新娘要大声哭泣并且大吵大闹,假装不愿意嫁出去,以表达对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不舍,同时不论是谁替新娘梳头妆扮,新娘都不同意。这种情况一直要持续到中午过后,轿夫和媒人再次催促新娘上花轿时,新娘才同意梳妆。头发梳成后,由母舅帮她穿上嫁衣,戴上凤冠。花轿接上盛装的新娘要抬出大厅时,新娘的姐姐和嫂子又会出来阻挡。轿夫想要继续上路,只能给“拦旗包”。“拦旗包”并不是给个人的礼钱,而通常会作为村里公益活动的开支。花轿经“留轿”、“拦旗”等礼俗后,上路到夫家此礼俗称为“拦旗”,寓意拦风水,讨吉利。传统畲族婚礼拜堂奉行是“男拜女不拜”的原则。喜宴喝完后,等到午夜时分,大多数福安畲族人还会办“家仪酒”。“家仪酒”又称“佳期酒”,家仪酒一般会举行一整夜,喝酒时还会从村里选出几个父母双全的“好命人”一起陪新郎喝酒唱歌。汉族的亲迎仪式从字面上看就是迎亲、迎娶的意思,即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嫁娘。福安汉族婚礼中的梳妆特别的讲究。一是梳头必须用红色的新梳子;二是梳头必须是“全福人”,所谓的“全福人”是指父母健在、夫妻恩爱、下有儿女且兄弟姐妹相处非常和睦的女性,通常由女方家庭的亲属担任,同时婚礼上的诸多事物也是全福人照料处理,意在使得新婚夫妇吉祥如意。三是全福人在给新娘梳头再给新娘梳头之时,还需要有相关的婚嫁唱歌,如:“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堂,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最后,全福人在给新娘梳头完毕之后,还需要将红盖头盖在新娘头上。新郎将新娘接进门之后,紧接着就是按照约定的吉时“拜堂”。拜天地的地方一般会在专门布置过的喜堂中进行,新娘和新郎在此参拜天地、父母、祖先。
从以上仪式的不同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特点:
一是畲族婚俗大部分仪式中都有“歌言”的影子。如畲族姑娘出嫁前要“做表姐”与舅嫂村子的青年对歌,男方迎娶新娘前也要请一位擅长唱歌的男子做“亲家伯”前去迎亲,就连迎亲时抬轿子的轿夫都要会唱歌,因为女方家的嫂子们会与轿夫进行盘驳对唱,比试才华,午夜时分还会举办家仪酒,唱代表吉祥如意的歌言为新娘新郎祝福。汉族婚礼中很少出现唱歌的环节,只有哭嫁和梳妆的时候会唱一些婚嫁歌,且只需要特定的人会唱,如新娘唱哭嫁歌,梳妆时全福人为新娘梳头时唱梳头歌。两相对比畲族婚俗中歌言的地位不言而喻。
二是畲族婚礼的拜天地仪式与汉族截然不同。畲族婚礼拜堂时新郎新郎先拜天地,而后还要对祖宗百位三跪九叩,新娘则立在一旁,不用和新郎一样行跪拜之礼,只需要轻轻点头示意即可。汉族婚礼拜堂时,新郎新娘要一起参拜天地、双亲,而后夫妻对拜。畲族婚礼拜堂时新娘不用行大礼,而汉族婚礼拜堂时新娘需要和新郎一起行礼。由此可见畲族婚礼拜堂时的礼节与汉族婚礼拜堂时的礼节完全不同。
三是畲族婚礼比之汉族婚礼,省略了提亲这个婚礼仪式,在没有经过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就进行到了交换生辰八字的流程。
3.畲族婚服与汉族婚服的不同
服饰是一种潜在的文化符号,一个民族的服饰往往就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体现一个民族的经济状态、审美倾向、个性特征,显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足迹。
畲族的婚服有一个响亮又好听的名字凤凰装。在畲族广为传唱的史歌《三公主的传说》中凤凰装原是高辛帝国的国宝,在高辛帝将三公主嫁给忠勇王盘瓠后,将之赐给了三公主夫妇,自此凤凰装就代表着尊贵和隆重,所以畲族姑娘们在出嫁的那一天一定会穿上凤凰装。福安畲族的凤凰装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精致的头饰,搭配凤凰装的头饰称之为凤冠。凤冠又叫公主顶,配有银制的幕帘,幕帘上的小银片上一般錾着凤凰图案,精巧又美丽。二是腰间彩带,彩带是福安畲族凤凰装的重要部分,彩带两头不织花纹,花纹集中在彩带中间部分,福安畲族的彩带常为花鸟花纹。三是上衣和下装,福安的凤凰装上衣图案繁复杂,下装款式简单。上衣底色为黑色,领子和门襟处绣有五色的花边和代表吉祥的图案,下装多为纯黑色没有任何的装饰。凤冠象征着凤头,凤冠上银制幕帘发出的清脆声响象征着凤凰的鸣叫,腰间的彩带象征着凤凰的飘逸鲜艳的尾巴,庄重的衣服则象征凤凰高贵的气质,畲族的凤凰装可谓名副其实。
福安地区的汉族婚嫁时一般穿着龙凤褂。相传,龙凤褂源于清朝,民间传说中龙凤褂本是皇帝赐给宰相女儿的新娘礼服。御赐的龙凤褂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其他新娘服的荣耀和尊贵,所以福安地区汉族出嫁多着龙凤褂。龙凤褂一看名字就知道上面必须要有龙的图案和凤的图案,绣龙凤图案的绣线通常是以金银线为主,红色的线为辅,这样制作出来的龙凤褂色彩更加鲜艳明媚,华贵大气。福安的新娘往往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龙凤褂。龙凤褂在福安还叫做裙袄、龙凤袍或者龙凤裙袄。汉族民间礼俗中,红与喜是对等的。红色代表的是大福大贵,鲜艳的红色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福安畲族与汉族婚服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颜色的不同,汉族的婚服是富丽的红色,而畲族的婚服是内敛的黑色。
其次是审美倾向的不同,汉族婚服以龙凤呈祥,穿金戴银为美,畲族婚服则以凤凰崇拜为美。
最后是个性特征的不同。汉族对外来文化往往是积极接受的态度,比如龙凤褂本来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却因为其尊贵的寓意而被接受。而畲族具有强烈的祖先崇拜倾向,凤凰装自有记录以来一直是畲族的婚服,各地婚服或许有颜色和绣样的不同,但代表凤凰的属性从未改变。
三、畲族与汉族婚俗不同的原因
(一)居住环境对婚俗的影响
福安畲族称自己为“山哈”,意思是住在山林里面的客人。从这一个小小的自称,可以看出福安畲民,多居住于远离市区的偏远山林之中。而福安的汉族则多居住于繁华的市区周边。
居住环境的不同造成了畲、汉两个民族不同的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婚俗也不例外。畲族隐居山林之中,过着男耕女织式的原始而缓慢的农耕生活,这样艰难困苦的居住环境,使畲族民众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跟注重物品的实用性。于是婚礼服饰也慢慢地变得更加简单和实用。福安传统的畲族婚服多为棉麻面料且染成黑色因为这样的婚服不仅吸汗透气,还非常容易清洗。婚服凤凰装的彩带,不仅有装饰作用,日常还可以用作为裤袋、背兜带等生活用品。所以畲族的婚服不仅结婚时可以穿,日常也能穿着,更加实用。而汉族作为福安人数最多的民族多居住在繁华热闹的市区周边,经济生活水平较高,日子相对富足,从而更注重婚礼服饰的精美程度。汉族的婚服龙凤褂色彩明艳,精致非常,但只能结婚时穿。
居住环境的不同还造成了畲、汉两个民族喜爱的交流方式的不同。畲族居于山林之中,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简单的话语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交流需要,于是唱歌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畲族人称他们所唱的歌“歌言”,把歌看得和语言一样重要。畲族先民们把“歌言”看的这么重要也是因为畲族没有文字,畲族先民们一直都是靠不同的歌言传承自己的文化。福安畲族有许多节日都依托于唱歌、对歌的形式,如过分龙节时青年男女可以通过畲歌对唱寻找互相合意的伴侣,三月三时举办舞会集体对歌庆祝佳节等。这些节日无不充斥着大量的对歌、唱歌环节,可以说这些节日就是为了唱畲歌存在的,由此可见歌言对于畲民的重要性。所以畲族婚礼中“歌言”必不可少且往往占据主要地位。汉族不仅有语言还有文字,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必用歌曲记录历史和生活轨迹,所以汉族对唱歌这项活动没有那么需要。相对于唱歌汉族更善于用诗歌表达情感。汉族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生活中多注重规矩,歌言对于汉族来说太过于活泼,不够庄重,所以在婚礼中需要唱歌的环节较少。
(二)原始信仰对婚俗的影响
畲族是一个信仰盘瓠和凤凰图腾的民族。
在畲族先民口口相传的盘瓠传说中,忠勇王盘瓠与高辛帝三公主成婚后,高辛皇帝赐给三公主一顶华美异常的凤冠和一件镶满珠宝的凤衣代表他们高贵的身份,并把凤凰山赐给盘瓠做封地。从此凤凰图腾成了畲族先民崇拜的对象。畲族对凤凰图腾的崇拜体现在各个方面,如畲族人民将祖居称之为凤凰山,把新娘叫做凤凰,新娘所穿着的装束称呼为凤凰装。凤凰装的凤冠、彩带、衣物纹饰显然是对凤凰形象的一种模仿:凤冠象征凤凰的丹冠,凤冠银制幕帘发出的声响代表凤凰的鸣叫;腰间绮丽的彩带象征凤凰美丽多彩的尾巴;衣物上五彩的纹饰则象征的脖颈、腰身和羽毛。凤凰装体现了畲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凤凰图腾的原始信仰。
汉族传统婚礼中婚服通常是红色的,这与汉族祖先对自然和火的崇拜有一定关联。在蒙昧的原始时期,人们总会看到鲜红的血液伴随着生命的开始和结束,他们认为红色的血液代表生命的源泉。汉族祖先在生活中还发现火不仅可以驱散严寒和昏暗,还可以驱逐野兽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于是渐渐的红色就象征着生命、健康、活力,是一种代表积极向上的颜色。所以汉民族的婚服多为红色。龙在神话传说中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征,凤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祥瑞,是皇后的代称,在古代人们把龙和凤配位一对,把龙凤呈祥看作喜庆和祥瑞的代名词,象征着尊贵和吉祥。福安汉族婚服龙凤褂上的龙凤图案就寓意着家庭美满夫妻和睦。
(二)价值观念对婚俗的影响
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价值观念,每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所不同,是以每个民族所表达出的兴趣、爱好、民族意识等民族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也不同。
福安的畲族流行以歌为媒,婚俗礼节就中存在许多对歌、斗歌的环节。自古以来畲族就有“老婆是自己唱来的”、“不会盘歌莫娶亲”的说法,青年男女以对唱山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爱情,唱山歌成为了畲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②每当遇到举行歌会的分龙节、三月三等日子,畲族青年男女就会欢快地聚集在一起唱山歌,他们用山歌来寻找知音。畲族男女都可以通过以歌做媒这种方式在节日里选择配偶。沈作乾在《括苍畲民调查记》中也写道:“男女社交完全公开,其婚嫁之权,虽操诸父母,然不过名目而已,不干涉也。”③可见畲族的婚姻价值观念是比较开放的。
汉族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期开始便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道德规范、行为模式渐渐渗透到汉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汉族人因而形成了特殊的婚姻观念。“三纲五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其中“三纲”的内容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仅仅这十二字的“三纲”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族传统婚姻价值观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这个家庭之中父亲的权力往往是最大的,因此封建社会时的择偶条件中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结合都是包办婚姻。整个社会的婚姻价值观念提倡的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使得许多女性失去了自主择偶的权力。所以汉族不像畲族一样可以以歌为媒。
(四)女性地位对婚俗的影响
传统畲族文化中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畲族的女性文化,是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文化,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畲族女性在畲族的重要地位源于畲族原始信仰中对三公主的崇拜。三公主是盘瓠传说中盘瓠的妻子,她原本是高辛帝的三女儿。畲族的歌谣《祖公婆歌》就赞美了三公主的纯真、良善和威望。畲族的民间信仰中还有多位女神,如畲族自己创造的插花娘娘、临水奶娘、太姥山蓝母等。畲族先民对三公主的崇拜影响了畲族女性在畲族中的社会地位。如畲族婚礼拜堂时“男拜女不拜”,就是因为在传说中三公主是下嫁给盘瓠做妻子的,三公主身份尊贵,不用下跪磕头,在男方行礼拜祖宗时只需要点头就可以。在结婚时披上凤凰装的新娘在畲族就相当于三公主的化身,所以点头示意即可。
传统汉族文化中女性地位低于男性。汉族传统思想认为,女性嫁给男性以后,就应该深居简出,在家里安分操持家务,服从并且侍奉丈夫,不仅如此还要做到“三从四德”。这种“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的观念影响了汉族人几千年,是汉族的传统的夫妻关系最明显的特征。由此,在传统汉族文化中女性地位是低于男性的,所以汉族婚礼在拜堂时不像畲族有“男拜女不拜”的原则。
五、结语
婚姻是人类建立亲密关系,延续生命的主要方式,是人与人之间亲属关系的社会结合。婚俗则是男性与女性组建新家庭的一种习俗,是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重要风俗。本文通过对福安地区畲族和汉族传统婚俗的对比中得出不同民族由于居住环境和原始信仰的不同,会形成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婚俗文化,但其中又有一定的共同性。不论是对于汉族还是畲族来说,婚姻都是一个人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影响到两个家族乃至生命延续的大事。
为了表现出对婚姻的重视,并确保婚姻的稳定性,每个民族都有一整套完善而盛大的婚礼仪式。通过对福安畲族和汉族的传统婚俗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之间的婚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可以看出由于不同民族的居住环境和原始信仰的不同,不同的民族的婚俗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比较过程中我们发现畲族和汉族的婚礼程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畲族的合八字就相当于汉族婚礼中的问名,送日等于请期,且都有哭嫁、梳妆等环节。但相似不代表没有不同,如畲族婚礼中“歌言”占据主要地位,而汉族需要唱歌的环节较少;拜天地时畲族有“男跪女不跪”的传统,汉族婚礼则没有。
婚姻是人类社会结构的基础。婚俗文化在不同民族中显现出不同的特色,这些不一样的地方与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原始信仰脱不开关系。婚俗作为影响每个人、每个民族的重要风俗,对不同民族传统婚俗的比较研究,找出其中的异同之处,能促进畲族和汉族的相互了解。
注文
①林翠菊.福安婚俗的现代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10
②谭静怡.畲瑶传统婚姻文化的历史学考察[D].温州大学,2010:43.
③沈作乾.括苍畲民调查记[J].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5,(4):14.
参考文献
[1]林翠菊.福安婚俗的现代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俞敏,崔荣荣.畲族“凤凰装”探析[J].丝绸,2011,4804:48-51.
[3]俞敏,崔荣荣.凤凰装与畲族传统服饰文化探究[J].纺织学报,2011,3210:113-117.
[4]何倍贝,於晟,陈丽花.汉族与畲族服饰色彩文化比较研究[J].商业文化(下月),2011,10:312-313.
[5]仇华美.畲族凤凰装及其文化探析[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29-32.
[6]蓝雪花.畲族凤凰崇拜及其源流初探[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02:54-56+62.
[7]李凌霞,曹大明.畲族的凤凰崇拜及其演化轨迹[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3,03:46-49+58.
[8]黄向春.畲族的凤凰崇拜及其渊源[J].广西民族研究,1996,04:96-102.
[9]李健民.畲族盘瓠与凤凰崇拜的文化意蕴[A].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德市委员会:,2003:12.
[10]袁泽锐,陈晓毅.畲族民间信仰研究综述[J].丽水学院学报,2016,3804:47-52.
[11]赖艳华.闽东畲族居住格局初探——兼谈闽东畲汉族群关系[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11-18.
[12]刘淑欣.试论畲族的民族性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06:62-65.
[13]杨昌长.试论福安畲汉农耕文化的兼容性[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32-33.
[14]谢梦彬.女性婚礼服的“中国红”情结[A].亚洲色彩联合会、中国流行色协会、桐乡市人民政府.第十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篇二)[C].亚洲色彩联合会、中国流行色协会、桐乡市人民政府:,2018:6.
[15]李雪.中国女性传统婚礼服中喜庆元素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
[16]门德来,唐岚.中国传统色彩研究之红色崇拜[J].南方论刊,2010,10:95.
[17]李琦琦.清代民国闽东畲族聚落空间分布及变迁研究——以福安地区为考察中心[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73-79.
[18]王伊韩.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中“六礼”的传承与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9]盛晓晨.欢天喜地[D].华东师范大学,2012.
致谢
本文主要是研究福安畲族和汉族的婚俗差异。而本文能够顺利的完成,离不开导师的支持和帮助。导师从我论文的选题、开题、论文习作、修改到定稿都给出了很多的指导和帮助。在此,感谢我的导师,他严谨的治学风格也将使我获益终生。
当然论文的顺利完成还离不开我的课任老师和同学,老师教授了我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而同学不仅在论文资料的收集上给予帮助,同时在论文的写作中遇到难点及时的探讨总能帮助我解决问题。
谨向一直以来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4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