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及文化内涵

摘要: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呈现多元化,而且每一种书生形象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是蒲松龄自己思想意识在书生中的行为的一种投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研究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以及分析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

  摘要:《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呈现多元化,而且每一种书生形象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是蒲松龄自己思想意识在书生中的行为的一种投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研究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以及分析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重点有三个部分,第一是对《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进行了梳理,并从知恩图报、勇谋兼备、懦弱无能、忘恩负义、舍生取义这几个类别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则分析了《聊斋志异》的文化内涵,并从科举至上、知己情结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则分析蒲松龄的自己人生际遇对《聊斋志异》书生形象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更好的解读《聊斋志异》中精彩的书生形象。
  关键词:聊斋志异;书生形象;文化内涵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及文化内涵

  1引言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呈现多元化,而且每一种书生形象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是蒲松龄自己思想意识在书生中的行为的一种投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研究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而这些书生形象在蒲松龄的如椽大笔之下,被塑造的栩栩如生。性感决定命运,在《聊斋志异》中,这些书生的形象之所以各不相同,关键还是在于其性格上的差异,当然也离不了当时的文化环境。有些书生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而消沉懦弱。而有的书生因为怀才不遇而忘恩负义,也有的则是对贪官的愤怒,对人民的热爱而体现的舍生取义和知恩图报。这些书生形象不仅仅和我们身边的知识分子有着一定的类似,同时也和当时的文化环境下形成的知识分子特点也充分的展现出来。表现了并不仅仅是书生的优雅的一面,同时也有着很多书生对封建官吏、封建制度以及婚姻制度的一种坚强斗争的从高品质,分析这些书生形象对科举的一种狂热追求以及渴求知己的强烈情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一种知识分子情结,从而有助于对古代知识分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一种有效解读。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很多前辈大家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进行分类展现,并对《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人生境遇以及和他笔下书生形象的关系进行阐述,同时更对《聊斋志异》的书生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究,这对于提升《聊斋志异》的研究深度,并结合蒲松龄的创作动机进行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内涵的阐述显然更有助于我国解读这部不朽的名著。

  2《聊斋志异》的书生形象解析

  2.1知恩图报性情痴狂

  这类的书对待自己偶然相遇相识的朋友也能够一片赤胆,这些书生都体现了一种浓厚的人情味的善良之士,体现了一种真性情,呈现典型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赤诚之心。比如《书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属于这类的书生形象。文章表述了书生郎玉柱爱书成痴,读书成痴的性情,就算是家徒四壁,在典当能够典当的物件之后,对于父亲遗留下来的藏书却丝毫不敢拿来救济。不仅如此他读书不舍昼夜,当亲朋好友拜访之后也很少花时间去接待,往往都是寒暄两句就又投入到读书的世界中。有此郎玉柱通过读书偶然发现了古人窖藏的粮食之后,就更加相信了“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说法,甚至他还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同样也能够变成现实,因此他回绝了很多媒人的提亲。这说明郎玉柱的书痴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后来书中还真的出来了美人颜如玉嫁给了郎玉柱,此后在颜如玉的教导下,竟然从书痴的状态中走出来,竟然后来还考中了进士,终于实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和千钟粟,这种性情痴狂多少受到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影响,认为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但是也抨击了那些死读书的读书人,只有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才能够焕发人生的第二春,郎玉柱有幸遇到了颜如玉,从而改变了一生,而这种可能性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又有几成,所以这种形象的出现也是一种对当时科举制度的一种无情的嘲弄。
  另外《叶生》中的书生形象则是一位世事练达的有才华的书生,无论是撰写诗词歌赋还是文章都无人出其左右,但是在考取功名的路上却和蒲松龄有着异常类似的过程,不过由于叶生当时受到了县令丁乘鹤的器重,这让叶生涌出了无限感慨,认为当一定涌泉相报丁县令,甚至再起去世之后,其魂魄也一直留在丁县令的身边指导丁县令的儿子读书,最后帮助了丁县令的儿子考取了功名。这体现了叶生其本身的知恩图报的精神,但是体现在当时的背景下显然也是一篇对当时科举制度的一种鞭笞。

  2.2威武不屈勇谋兼备

  这类书生主要是为了家人或者自己的理想而不会像强权低头,体现了文人中威武不能屈的思想,同时蒲松龄还塑造了很多那些有勇有谋的书生形象,这也是蒲松龄对儒家文化中的仁和义思想的体现。《席方平》通过为父亲到阴间深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可能这种伸冤途径要比在地狱中更为可怕,因为如果蒲松龄当时写成了现实社会中的书生伸冤,文字狱可能就已经将蒲松龄落下大狱。不过有了神怪故事之后,席方平和阎罗王之间的斗法则成了一种体现书生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在阴间席方平遭遇了城隍、郡司甚至冥王等诸多官府衙门伸冤都遭遇了诸多困境,而且还为此遭遇到了恐吓,监狱诸多刑法也没有让席方平停下伸冤步伐并表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正是这种威武不屈的精神才最终让阎罗王不得不为其伸冤赵雪。
  如果说席方平是威武不屈的化身的话,那么《向杲》中的向杲为哥哥报仇的故事则体现了书生中的勇谋兼备的思想,这也表达了蒲松龄对书生形象的一种救赎,认为书生或者说当时的知识分子不仅仅要具有威武不屈的儒家思想,同样也要有有勇有谋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展现书生的作用。向杲为了替哥哥伸冤遭遇了当地官府的欺凌,甚至是有理无处申诉,官府对于向杲是不管不顾,对此向杲并没有感到无计可施,因为向杲在报仇的过程中除了一个坚忍不拔的内心之外,还会想着各种办法和途径来实现这个目的,虽然最后这个目的不免有了荒诞色彩,但是不可否认的向杲哪个勇谋兼备的之心。《向杲》中的“衙门口冲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官场腐败黑暗,但是在这个环境下同样需要正义之士站出来,哪怕遭遇重重困境,也要坚持不懈的斗争下去,在这个环境下使用谋略显然就更加重要了。

  2.3舍生取义

  在《聊斋志异》中有很多这种舍生取义不顾一切的书生形象,而这些书生之所以不顾一切甚至是舍生忘死很大的原因都是来自亘古不变的爱情。《连城》是蒲松龄的名篇,虽然这个作品是以女性为主角,但是乔生却对连城的爱情却可以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而之所以乔生对连城的那种舍生忘死精神除了那种爱情之外,还有一种比爱情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乔生嘴里的“连城我知己也”。在这篇文章中,乔生的“士为知己者死”终于感动了上天从而让乔生和连城突破了封建社会的世俗婚姻,而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然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没有那种孔雀东南飞以及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收尾,但是在抨击世俗婚姻方面同样具有非常突出的效果。
  《瑞云》中的贺生对瑞云一直非常仰慕,及时瑞云是一名妓女,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杜牧的十年扬州梦。温八叉(温庭筠)的青楼之旅,李渔更是撰写青楼小说而闻名天下,这似乎在封建社会对于书生爱上青楼女子并没有什么禁忌之地,但是要想和妓女产生爱情就离不开赎身的过程,没有银子就很难实现,而贺生固然最后将能够变卖的一切变卖终于将瑞云赎身回家,这种豁出全部身家来选择爱情在蒲松龄那个社会似乎很少有知识分子能够做到,虽然知识分子对于青楼女子也没有那种明显的鄙视或者严重的阶级不对等,但是在那个社会妓女还是很难成为知识分子的妻子,一般只能够成为侍妾,所以在这个背景下贺生的行为无疑是豁出一切了,而瑞云显然要比三言二拍中的杜十娘显然更加幸福的多。

  2.4忘恩负义

  忘恩负义的书生形象在蒲松龄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很多书生都成了追逐利益的群体,存在普遍的弯眉折腰事权贵的现象,对此蒲松龄只有通过自己的作品来鞭笞这些丑陋的文人嘴脸。《武孝廉》中的石某进京求官,但是由于在途中“唾血不起,长卧舟中”,已经危在旦夕。而石某准备通过行贿求得官职的贿金却被自己的仆人投资,而此时的“资粮断绝”显然让石某痛不欲生。但是这时却偏偏遇到了狐妇。而且这位狐妇还愿意“自愿以舟载石”、“以药饵石”。从而让石某起死回生。按理说石某当涌泉相报,可是故事的结尾却是,虽然该狐妇以“如不以色衰见憎,愿侍巾栉。”向嫁给石某,这让绝处逢生的石某应该感激涕零才是,当然在最初也是欢天喜地,但是当石某最终获得官职之后,却背着狐妇开始了纳妾,甚至还想时时的杀死狐妇。石某自己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单纯的对女人的喜新厌旧,而是体现了骨子里的忘恩负义,而石某的仆人在其危难之际投其金显然也是一种忘恩负义,既然仆人如此,主子自然也是如此,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韦公子》中的韦公子实际上就是“萎公子”,虽然早期的韦公子有钱有势,纵情深色,甚至还要饱览天下名妓。结果在寻欢的过程中竟然不幸遇到了自己的儿子,甚至还碰到了自己的女儿,为了掩盖其丑行,甚至毒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女,这种行为显然已经超出人伦范围,对此韦公子也遭遇了最为严厉的惩罚,阳事不举,妻子不生,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社会中显然是遭遇了严厉的惩罚。《丑狐》和《阿霞》同样是有关仙狐帮助书生脱困,并在开始和书生如胶似漆,恩爱异常,但是我们看到《丑狐》这个篇名的时候就已经从篇名猜到了最后的结果,那就是书生嫌弃了丑狐之丑,当自己的物质财富得到满足的穆生就开始嫌弃了丑狐,甚至要毒杀和驱除丑狐,最后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最终遭到了报应。而《阿霞》则是体现了阿霞的明知之选,当阿霞初以为景生可以托付终生,要和景生“相从以终焉”,而景生得此美女显然乐不思蜀,甚至隐瞒自己已有妻子的事实,最后为了抱得美人归,还对自己的结发妻子百般刁难,最终在合法的前提下休掉了妻子,可是在封建社会中,大凡被休掉的妻子实际上今后的营生都会十分困苦,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对结发妻子的背叛,而阿霞最后看到了景生的丑恶嘴脸,最终选择嫁于邻村郑生。并对景生说“负夫人甚于负我。结发者如是,而况其他?”。在蒲松龄的笔下,忘恩负义的书生虽然有很多,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没有好结果。

  2.5懦弱无能

  蒲松龄虽然对忘恩负义的书生给予了最为残酷的鞭笞,因为这些书生最后的结局无一例外遭遇非常沉痛的打击。不过蒲松龄对于那些懦弱无能的书生就不再是一味的鞭笞,同时从某些角度上也给与了一定的同情,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虽然很多书生有舍生取义的志向,但是由于从小受到的环境的影响,导致了越发懦弱无能。比如《香玉》中的黄生,在和花精香玉相遇之后不久,就遭遇了突然的打击,白牡丹竟然被一个游客移走,于是就“萎悴”下去,这让黄生知道了香玉就是白牡丹的化身,对此却毫无作为,只能够“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咦”,最后看着自己的爱人枯萎而死,而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分明看到了蒲松龄对其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感叹。
  《胭脂》中的鄂秀才天生胆小怕事,“年十九岁,见客羞涩如童子”,当收到社会的不公而蒙冤下狱之后,当长官审问鄂秀才时,他只能够“不知置词,惟有战栗”,长官对其战栗还感到非常不满意,必须要其承认画押,于是稍加用刑,鄂秀才就抵抗不住痛苦,“以是诬服”,对于他人的摆布没有任何抵抗,更没有一点主见,缺乏了明显的男子汉气概。之所以出现这种书生形象,和当时的封建社会强调男尊女卑的制度下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制度上一味的纵容男性,不仅仅让当时的男宠成风,从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再到曹雪芹中的《红楼梦》都充斥着大量的男宠的描写,这说明了当时男性性格弱化,相对被动以及缺乏明显的责任心,所以在《聊斋志异》中部分的书生形象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3《聊斋志异》书生形象的文化内涵

  3.1文人心中科举至上心理

  遍历古代各朝代文人,大凡都是在科举遭遇挫折之后,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通过写作来明志。而且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科举的一种执着。唐代的苦吟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是在科举之路下写出来的,而孟郊一生落地次数几多,曾在《再下第》这篇诗作中感叹道“一夕九嗟起,梦短不到家。连睹长安陌,空将泪渐花。”,而宋朝柳永著名婉约派词人也是在落地之后,才有今宵酒醒何处,晓风残月的感叹,而明朝的凌濛初同样也是在科举考试失败之后撰写了“二拍”,而和蒲松龄时代相差不远的曹雪芹同样如此,于是诞生了伟大的世界名著《红楼梦》。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自由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和众多学子一样早期对科举制度非常推崇,并渴望通过科举来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一次次的落第之后,显然对其的打击尤为惨重。虽然有着“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座右铭激励自己,最终还是没有从科举上取得成功,甚至在其长孙蒲立德获得道试第一名荣膺秀才时,蒲松龄大感欣慰并做《喜立德采芹》并对其长孙进行了勉励:昔余采芹时,亦曾冠童试;今汝应童科,亦能弁诸士。微名何足道?梯云乃有自。天命虽难违,人事贵自励。无似乃祖空白头,一经终老良足羞!”其中一句“无似乃祖空白头,一经终老良足羞”更是显示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老人对科举的一生追求和遗憾。正是在这种文化内涵的指引下,蒲松龄更是对科举的描写体现出极其的热衷,就算是《书痴》中的郎玉柱按照现代人的痴傻状态来说,最后也给了一个好归宿,就足以说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在其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王子安》这篇作品中的王子安,东昌名士,科考之后临近发榜之日,在急切盼望中进士的想法下,在加上杯中蠢物的诱导,于是就开始做起了白日梦,在梦中王子安不仅中了进士,还点了翰林,同时还有长班侍候,于是要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在梦中大呼小叫,最终为狐仙戏耍,白日梦醒后妻子冷语:“家中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蒲松龄对于秀才考中举人有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闱场也,神情惝倪,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从这七似中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将秀才中举人的形象刻画的非常生动。要知道这也是蒲松龄其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这种感受完全是建立在当时的科举文化制度基础上的。
  《褚生》中的褚生本身就是鬼,应该断去所有念想,但是褚生却在一场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对科举非常的痴迷,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为此还将自己的灵魂附身到了陈孝廉身上,并告诉陈孝廉:“附君体,以代捉;三场毕,此愿了矣”。然后再安心去投胎,这一方面是褚生为陈孝廉报恩,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褚生一尝夙愿,想要消除在人世间不能够中举的遗憾。这种做鬼都要去科举的情节足以说明科举文化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3.2知己情节的体现

  士为知己者死早已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先秦时期的伯牙钟子期的知己故事影响了无数代文人墨客,不仅如此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大量歌颂这些知己情结。比如战国时期的豫让报答知伯的“士为知己者死”。诗经中“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初唐四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何当西窗工剪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红楼梦》中的秦钟和贾宝玉的知己之情同样读来荡气回肠,
  这些知己情结,都深深的烙印在文人的血液中。到了蒲松龄时代,知己情结的文化积淀就变得更加明显了。
  《聊斋志异》撰写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思想变革的重要时期,宋明理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封建伦理已经很难庇护男权之上,而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薄西山,让男性的优势地位开始被渐渐削弱。而且封建的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思想的创新无疑具有极强的扼杀作用,他们的一生基本上为科举而生,蒲松龄没有将科举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对于我国文学事业来说,无疑是幸运的,而他刻画的很多书生形象,正是自身追求知己情怀的一种体现。在《聊斋志异》这本著作中有太多的书生和蒲松龄有着相似的境遇和生活情趣,这些书生实际上就是蒲松龄自己的“知己”,这些书生出身寒门,或者就算是大家子弟,那也基本上开始光景不再。这些书生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大多“所如不偶,困于名场”,在科考上基本上都是名落孙山的落第考生,虽然也有一些书生最后实现了科场成功,但是也是蒲松龄为了避免故事的重复而进行的少许的创新而已。
  比如《娇娜》中的孔生,才华横溢的背后就是考场落第,不过却和蒲松龄一样当时受到了县令的召见并去做幕僚,同时还成为了私塾老师。《青凤》中的耿去病同样也和作者有着惊人的相似,原是大家子,但是却是家境落魄。还有《婴宁》中的王子服,《辛十四娘》的冯生,都和蒲松龄的境遇大体类似,虽然有的是流离失所,或者是在僧庙寄居,或者是到大户人家充当私塾老师,但是他们的冷清凄切却和作者一样,事实上这就是蒲松龄为自己寻找知己的过程。以名篇《叶生》为例,叶生的才华受到了丁乘鹤的赏识,但是叶生在科举之路上却遭遇连番失败,整个故事不长,但是很多读书人读到此处往往痛哭不止,因为这则故事中,蒲松龄不仅仅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了这个隽永的小品,同时将知己的文化情结深深的嵌入其中,让很多类似蒲松龄遭遇的读书人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科举之路。叶生在放榜之后的“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和蒲松龄的“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显然有着惊人的相似,而这些感觉不正是那些落榜学子的真实写照么。
  从蒲松龄笔下的书生中不难看出具有一定的自我塑造和寄托的意味,是自己的理想人格的一种投射,同时这些书生也有着蒲松龄自己的影子,这些影子同样也是蒲松龄所追求的知己,也就是说知己情结文化内涵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得到了极为完美的诠释。

  3.3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内涵

  仁义礼智信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更是历代文人提升自身道德品格的追求,在蒲松龄的笔下,不同的书生形象都诠释了这种仁义礼智信的文化根源,对于那些忘恩负义的书生蒲松龄给予了极为严苛的谴责,比如《武孝廉》中的石某还有《丑狐》中的穆生,在得到别人的恩惠时,不当涌泉相报却以恶报德,进而这些书生也被蒲松龄送到了耻辱架上给与了严厉的谴责。有勇有谋的书生则给予了极大的推崇,对于《席方平》的为父伸冤,不仅仅体现了席方平本身的威武不屈的儒家文化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儒家中的孝悌精神,而孝悌本身就是仁的体现。如果说席方平为父伸冤是孝的体现,那么《向杲》中的向杲为各个报酬则体现了悌以及大智大勇。
  而朋友之间的守信则在《聊斋志异》中得到了很多的体现,《雷曹》中的乐云鹤和夏平子二人从小一起长大,成为莫逆之交,但是由于夏平子英年早逝,而且由于家里贫困而不能够下葬,对此乐云鹤常常自主夏平子的妻儿,从而保证了妻儿能够活下去。《娇娜》中的孔雪笠和皇甫公子两者关系亦师亦友,后来皇甫家遭遇极大困境,但是孔生为此不惜献出生命,虽然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孔生对娇娜的爱情所致,但是和皇甫公子的友情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样的故事在《聊斋志异》中随处可见,这都充分说明了《聊斋志异》所包含的传统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内涵。

  4、蒲松龄和书生形象之间的关系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之所以存在对科举的狂热、知己情结的凸显以及遵循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其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蒲松龄自身的个人投影,作为一个封建时代下的书生,其自身也对于科举有着强烈的追求,而儒家精神则深深的在这些学子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所以《聊斋志异》中的书生自然就有了这些文化内涵。

  4.1蒲松龄的人生际遇对书生形象的影响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的千差万别,动人形象的塑造和蒲松龄其个人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蒲氏在当地虽非名门望族,但却是世代书香门第,这个地道的读书人也不辜负家族的期望,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以博学而闻名乡里。顺治15年,十九岁的蒲松龄第一次参加科举,就以县、府、道三试名列第一而进学,并受到当时作为山东学道的文学家施润章的器重而名震一时。在成为秀才的道路上蒲松龄可谓是一帆风顺,正当踌躇满志参加乡试并希望中举的道路上,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甚至成为了其一生的遗憾。蒲松龄从顺治朝一直考到康熙朝,而且一直没有成功,直到康熙49年,才因为惯例之缘故,获得了贡生的头衔,而贡生确实举人副榜,实际上还没有举人等级高,而这时候的蒲松龄已经到了71岁高龄,是县里送给蒲松龄的一个荣誉而已。
  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看起来给寒门有了一个晋身之途,但是这条道路对于天下寒士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难以企及的道路,因为富家子弟可以心无旁骛而专心八股文,但是对于寒士们来说,却要为自己的生计而忙碌,蒲松龄显然就是如此。在康熙四年蒲松龄开始设馆收徒。九年到江苏某知县幕僚。康熙十二年到十四年在当地名门望族坐馆。十八年则同样换了一家大门户做馆。到了康熙四十八年,年逾古稀的蒲松龄才回家养老,结束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从蒲松龄的生活经历来看,终其一生都是在贫困交加中生活。正式这种常人所没有的经历再加上读书人对其的真切体验,才让蒲松龄陛下的书生形象鲜活动人,对于书生的品行也有了入门三分的刻画。
  蒲松龄的著名励志座右铭至今还激励了无数读书人。当年的蒲松龄显然也有着远大的治世理想。有志者事竟成也算是对其一生孜孜不倦,在科举之路上永不放弃之后的少许回报,毕竟最后还是给了一个贡生的头衔,也算是一种聊以慰怀了。虽然苦心人天不负,最后残酷的现实还是让这位才华横溢的蒲松龄躲进小楼成一统,拿起如椽大笔来编织一个书生的中举之梦。既然在现实中的抱负不能够实现,那么在自己的作品中何不将这种精神贯穿其中呢。而这些有志者的书生往往都能够获得美丽的眷属,更有花妖狐媚来帮助书生实现梦想,特别是蒲松龄笔下的红颜知己,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一篇,更是启示了后期红楼梦曹雪芹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4.2蒲松龄的创作动机对书生形象的影响

  我国古代文人学子从事文言小说的创作有很多人,但是这些小品也仅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妖狐鬼怪的文言小说更多存有贬低的态度,清代大文学家王士祯就针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做了一首《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从这句诗中分明看到了王士祯对其的不屑,而这种态度在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中非常的普遍。
  但是《聊斋志异》的创作态度显然是全然不同的,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就已经说过: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蒲松龄的自我坦白就自己的创作动机表露无遗,实际上《聊斋志异》就是一本有寄托的文字,而并不是为了消遣或者以助谈资之用。
  蒲松龄是当时封建社会中的儒生,因此他的梦想自然是通过科举之路进入国家官僚体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童试过程中由于都获得了第一名,这让蒲松龄对于未来的期望自然更加膨胀,当然凭借着蒲松龄的才华中举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官场对于寒门的苛刻要求,以及可靠的奇怪现象,让他遭遇了残酷的现实打击,但是寒门也只有这一条道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十年寒窗苦,一朝得意回”、“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已经深入骨髓,所以科举的成功与否往往牵动中无数寒士的之心。
  科举失败对于蒲松龄的打击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于是这种打击就会带入到他的创作动机中,很多作品中的读书人为了科举可谓是不离不弃,甚至是穷其一生,但是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努力的书生们最后都会有很好的归宿,比如《于去恶》中的陶胜俞在两次落榜之后,第三次终于中举副榜,也就是贡生,和蒲松龄一样的头衔。《司文郎》中的王平子同样经过多次考试而中了进士,最后都是科举有成。这无疑是蒲松龄自己的期望。
  当然《聊斋志异》中对科举的孜孜不倦的同时,蒲松龄同样受到了儒家文化思想的熏陶,对仁义礼智信的追求,对知己情结的追求,在他的创作动机中,同样弘扬了这些符合儒家文化,同时又符合普世价值观的仁义礼智信都被蒲松龄进行了赞颂。而且他的知己情节不再像《陋室铭》中的往来无白丁。那怕是妖狐花怪,同样也是蒲松龄的知己,也能够体会到书生们的内心世界。
  蒲松龄在塑造书生的同时,不自觉的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文化内涵赋予其中,由于蒲松龄的创作动机就是一种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所以这些书生的形象中就不可避免的有着蒲松龄自身的影子和蒲松龄自身的好恶,比如对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书生的鞭挞,对爱情舍生忘死,对亲情不离不弃,为了孝悌而威武不屈有勇有谋的书生则给予了最大的热情赞美,而这也是构成丰富多彩的书生形象的关键。

  5总结

  在蒲松龄笔下的书生的形象,不再是庄子式的飘逸俊才,也很难找到忧国忧民的读书人形象。更没有李白的豪放,同样也没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济苍生之念。同样也找不到苏东坡式的风流倜傥。而是更多的犹如李商隐的穷困潦倒,怀才不遇。蒲松龄的创作几乎总结了我国读书人遭遇科举制度摧残下的众现状,犹如范进中举之后的癫狂。蒲松龄笔下的书生形象精彩纷呈,触及到前人很少涉及的部分,这体现了蒲松龄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在世俗上的关怀。
  科举情结和知己情结,以及恪守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情结,随着历朝历代的积累,特别是到了隋唐开科取士之后被得到了深化,这种根深蒂固式的价值观念已经深入到读书人的思想意识中,到了清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显然对这种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化,而且是通过塑造多元化的书生形象来实现这个创作目标。蒲松龄对科举的热衷对知己情节的渴求,对仁义礼智信的人间大爱的推崇,让蒲松龄笔下的书生肆意的挥洒着自身的思想情感,或勇敢、或孝悌、或大爱,为了理想孜孜不倦,而对于自己所憎恶的文化价值入忘恩负义、懦弱胆小等书生则给予了无情的鞭挞。理解了《聊斋志异》中多元化书生形象产生的文化内涵,对于理解《聊斋志异》以及蒲松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蒲松龄著.盛伟编.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3]袁世硕.蒲松龄与聊斋志异[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4]冯伟民.蒲松龄和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6]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济南:齐鲁书社,1988.
  [7]马瑞芳.蒲松龄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8]李永祥.蒲松龄传.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
  [9]袁世硕.蒲松龄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0]蒲松龄.聊斋志异[M].济南:齐鲁书社,1994.
  [11]李厚基,韩海明.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聊斋志异》散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12]黄霖.韩同文选注[C]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360—368、482—485、532—541、565—568.
  [13]刘富伟.痴迷与困感——蒲松龄科举心态解读[J].齐鲁学刊,2000,(1):77-80.
  [14]姚霁珊.渗透在蒲松龄狐鬼世界中的文人心态[J].山西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86—90.
  [15]林骅.《聊斋志异》与科举文化[J].《聊斋志异》研究,2001,(3):25—35.
  [16]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7]刘海峰.多学科视野中的科举制[J].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19—21.
  [18]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J].书屋,2005,(1):4-10.
  [19]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91—204.
  [20](日)前野直彬.蒲松龄传[M].北京: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6
  [2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2]路大荒.蒲松龄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0
  [23]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4]Yanhong,Chan.Talkaboutpulooseageforfeelingknot[D].2009
  [25]TingJun,Yan.Theseriallogdifferentmalechestsolution[D].200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5147.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0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