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理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都市圈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早在上世纪初,美国率先提出了标准都市统计区的概念,随后英国、加拿大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和划分标准。1957 年,法国地理学家古特曼在对美国东北部沿海城市研究后,又提出了都市连绵带(或大都市带)的概念,他把全球划分出六大

(一)“都市圈”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早在上世纪初,美国率先提出了标准都市统计区的概念,随后英国、加拿大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和划分标准。1957 年,法国地理学家古特曼在对美国东北部沿海城市研究后,又提出了都市连绵带(或大都市带)的概念,他把全球划分出六大城市带,进而预言城市带将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形式,此后,国内外又继提出了都市圈、城市连绵带、城市群等一些新模式。
       都市圈理论是一个新兴的理论体系,相继出现了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生产力要素流动理论、中心地理论等一系列城市空间发展变化的新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末起,部分学者提出的都市圈、大都市带等城市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对都市圈概念的研究。上世纪 50 年代,由日本学者最早提出的都市圈概念因理解存有诸多分歧,对都市圈的概念理解差异较大,概念混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2)对都市圈范围与界定标准未形成共识。由于对相关定义存有分歧带来了对都市圈范围与界定标准存在分歧。在我国大多界定标准尚处在定性阶段,缺乏定量分析,并且有些划分出来的都市圈并未体现出都市圈的基本特征,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不少的空白和问题。
     (3)都市圈的形成机制与运行机制。在研究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发展及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中国的学者们一致认为,集聚和辐射两种力量是都市圈形成并不断发展和演进的主要动力,都市圈的形成是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运行的基础是必须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网络,“创新能力”也是都市圈发展运行的重要条件。
     (4)都市圈空间结构与空间的关系。一般来说,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是中心城市内部结构发展变化的延续,包括核心城区与外围地区,呈明显的圈层式扩散形态。而空间关系则是指中心城市之间、城市与外围地区之间以及外围地区之间的彼此的社会经济关系总和。
     (5)都市圈分工体系。包括都市圈各个组成城市自身的城市职能分工和产业分工。对都市圈职能分工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都市圈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良好的分工是这个地区获得良性持续发展的关键。 
     (6)都市圈中心城市。对于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大家普遍认为:“当今大都市的经济竞争主要取决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核心都市本身与其他城市区域相互联系,一个城市只有全方位地与周边地区进行跨越行政界线的经济合作,才能提高城市竞争力;我们研究和制定政策的人都要正确认识城市内与外、地方与全球、近期与远期的辩证关系,实施分散化的流动政策,既要提高集聚和扩散程度,还要持续性和高效率。
       综上所述,我认为,都市圈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它主要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都市圈的形成多以城市为中心,大地域的经济圈通常都有原材料生产区、能源供应区、加工区和农业基地,从而形成一种综合产业圈。
都市圈理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

(二)“都市圈经济圈”概念及相关理论
       由于目前京津冀地区分属三个省级行政区,协同合作层次比较低,政府间合作缺乏有效协同和联动机制,在行政层面的合作上尤其需要加强。与东京都都市群不同的是我国的大都市圈并不等于大都市行政圈,都市圈内城市合作更多是经济合作而非行政合作,所以此处引入“都市经济圈”的概念。
       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创的都市经济圈是现代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国内学者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研究并推广都市经济圈理论的。虽然大多数学者对都市经济圈看法不一,但大家对都市经济圈的定义基本有共识的是,“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且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有内在经济联系的若干周边城镇,都市经济圈的基本特征是:高聚集、高能级和开放型。
       从经济学角度讲 “都市经济圈”是由一个具有较高发展程度的城市经济中心和与该中心密切关联且通过中心辐射带动若干腹地城市所组成的环状经济区域。我国长三角、珠三角近几年的建设成就恰好印证了这一点,京津冀地区则在雄安新区的设立后形成了稳固的三角结构,沿城市交通发展则呈现环状经济区域。

京津冀一体化到京津冀协同发展

      概念萌芽阶段(1985——1995年):关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相关概念最早来源于1982年北京城市规划中的“首都经济圈”。1986年,由李瑞在当时设立环渤海区域合作联席会上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区”设想,为地方政府搭建沟通平台;1992年“环京津”和“环渤海”的两环概念在众多学者的论证后,引起了河北省委的关注;1995年,贾庆林提出“首都经济”;在此期间,围绕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思路虽不时出现,但都没有真正跨越行政藩篱,实践上有没有所突破。
       思路确立阶段(2000——2009年):2000年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墉教授首次提出“大北京”概念,范围涉及京津唐和京津保;2001年,由吴良墉教授主持的“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简称“大北京规划”),载入了通过地理空间的集中和扩散解决城市发展问题;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河北廊坊又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终于形达成“廊坊共识”,标志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正式确立;此后“环京津贫困带”、“京津冀都市”、“大首都特区”等概念一直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规划实施阶段(2010——2012年):2010年,河北省倡议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同时,北京则提出“首都经济圈”,标志着从概念设定阶段开始进入到规划实施阶段;在2011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京津冀都市圈”取代了“首都经济圈”,意谓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由着力打造首都经济圈延伸到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2012年3月,首部京津冀蓝皮书一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发布,标志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进入到实质性操作阶段。
战略提速阶段(2014年至今):xxxxxxx在2014年2月26日北京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明确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上升到重大国家战略层面,这一举措使其成为既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之后的第三经济增长极。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强调京津冀三地在交通、生态、产业率先取得新突破。《纲要》规定以首都为核心,在交通布局、产业转型、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或重大进展,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格局,标志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入提速阶段。
       xxxxxxx高度重视京津冀地区的科学发展,关注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他多次强调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国家战略,北京市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深刻理解和把握好自身的“舍”与“得”,充分发挥好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中的核心作用,解决好北京存在的“城市病”,切实提高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558.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17年8月25日
下一篇 2017年8月2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