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教学中的重奏训练——以《锁风沙》为例

摘要:经过时间的推移,古筝演奏技巧的进步,它的艺术表现形态也越来越复杂。古筝从独奏的表演形态发展到了以重奏的形式来表现音乐。但就当前现状来看,重奏教学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经典曲目《锁风沙》为例,以理解乐曲背景,熟悉乐曲主要技法为基础,对重奏排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重奏训练的价值,为阅读本文的教学者提供教学理论指导,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引导学生走进重奏本身,从而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

关键词:古筝教学;重奏训练;《锁风沙》

引言

古筝是一种传统的中国乐器,凭借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悠久的历史深受人们的喜爱,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古筝由民间艺术走进专业院校起,古筝艺术开始发展,一部部优秀的作品横空问世,一批批习筝人前仆后继,将古筝推向了更专业化的学习中。时代的发展也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古筝作品不满足于独奏的形式,合奏、二重奏逐渐兴起,最早发行的重奏作品是《土耳其进行曲》和《汉江韵》收录于1998年11月王中山老师编撰的《古筝曲谱集》中,随之渐渐产生三重奏、四重奏,甚至小型民族室内乐的形式。

古筝重奏训练方法的研究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相辅相成,理论是一切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古筝重奏训练教学中既不能缺少对于乐曲背景、乐谱的研究,更不能缺少实践中配合练习的研究。本文就以经典古筝重奏《锁风沙》为例,浅谈古筝教学中的重奏训练,探寻古筝重奏训练在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上遵循的理论依据。

一、古筝重奏的介绍

古筝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音色明亮、古朴,深得人们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独奏的表演形式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已逐步为大众熟悉,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单一的表演形式,这时古筝重奏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重奏顾名思义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演奏者演奏不同的声部内容,一同完成同一首乐曲,来达到旋律优美动听,各声部饱满的古筝试听效果。并且古筝重奏属于室内乐的范畴,要求演奏时要严谨、规整、明确。近年来,古筝乐团在国内及海内外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创立,古筝重奏以一种全新的训练方式排练,在传承传统古筝艺术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广了古筝表演艺术的教育与发展。古筝重奏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们在重奏和合奏中各个声部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了解重奏的多样性,提高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与感知能力。

二、古筝重奏曲目《锁风沙》的简要分析

(一)《锁风沙》的作者、创作背景、题材来源

1.作者简介

饶余燕先生于1933年9月出生于上海,袓籍是广州大浦,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曾担任音乐家协会理事以及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xxxx,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特约编委。2010年4月病逝于陕西西安。

饶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附中,195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在学生时期,饶余燕先生就已在复调领域表现出过人的天赋,所以在1956年时便被学校抽调担任苏联作曲家面向全国为期两年的复调音乐班业务秘书,专门负责记录与整理作曲家《复调音乐讲座》的讲稿,并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兼教乐理课。自1958年调入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致力于陕西音乐事业和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建设。在饶余燕先生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他担任过很多作曲课程的教学,如:作曲、复调、配器、大型曲式等。曾荣获陕西省首届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很多都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作曲家,比如:赵季平、张豪夫、韩兰魁、陈大明、张大龙、程大兆、刘铮等。

2.创作背景

饶余燕先生创作的陕西筝乐四重奏《锁风沙》,充满人文情怀与现实主义精神。作品风格继承与发扬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风韵。在这首作品里,饱含着饶余燕先生对与陕西这片黄土地的热爱与眷恋,作品处处充满着西北的民风、民情、民景。在创作手法上,饶先生将陕西民间音乐素材与西方传统复调作曲技法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探索出属于民族的复调技法,为陕西风格筝曲的创作思路注入了新的生命。《锁风沙》这首作品无论是在音乐的创造力、表现力、筝乐技术等方面较同时期作品都有所突破、有所出新,极大的推动了陕西筝乐事业的发展,也充分反映了“多元发展、中西合璧”的时代精神风貌。

同时,这首作品也体现了陕西筝派的秦筝精神,秦筝精神包含仁义、智慧、团结、凝聚与坚持。在陕西筝派复兴、发展的这几十年里,无论是在五、六十年代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阶段,还是在八、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突飞猛进的腾飞阶段都离不开秦筝精神。而一个筝派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优秀作品的支撑,正是因为有大量作曲家创作出像《锁风沙》这样的优秀作品,才使得陕西筝派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不断壮大,在科学的继承下,更加有组织、有系统的传承秦筝文化发扬秦筝精神。

陕西地区地处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门户,地形复杂,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少。贫瘠的土地上时常黄沙漫地。《锁风沙》创作于1992年,当时陕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形式严峻,“植树造林、防风抗沙”成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主题。饶余燕先生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这首极具陕西人文情怀的作品,鼓舞了劳动人民战胜风沙的决心。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一副黄土高原上的人民与大自然奋战,保卫家园、抗击风沙的激烈画面,谱写了XXX背景下劳动人民靠勤劳的双手绿化造林,改造山河的英雄赞歌。

3.题材来源

《锁风沙》以黄土高原人民与自然界奋战、抗风沙、绿化造林的创业事迹为题材,谱写了一部新时期新一代劳动者改造山河的壮丽音诗与劳动赞歌,作品采用古筝四重奏的体裁为创作载体,较同时期筝乐作品相比无论在筝技、筝曲创作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均有所突破、有所出新,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新艺术创作手法的筝乐四重奏,作品利用古筝不同声部之间的音色、音域特性、复调对位等写作技法,将此作品题材中众人抗击风沙和改造自然的火热劳动场面刻画的非常生动。

(二)《锁风沙》主要技法

1.复调对位技法

《锁风沙》是筝与筝声部之间的复调对位演奏模式,乐曲采用四声部配置,每声部各司其职,逐一展示音乐的进行和音型的轮番进出:一声部贯穿全曲的跳动流畅,舞蹈性的音乐形象,二声部对话般的模仿补充、三和四声部负责稳定的固定音型流动,使得此曲的声部立体感较强,给予听众们震撼,雄伟的听觉效果。

在乐曲引子结束后的行板(谱例1-1-1),音乐中为典型的声部之间的复调对位模仿手法,这段音乐各声部旋律中互相模仿对位但又都极有特点与个性。一声部活跃有着最为流畅并且优美的如歌旋律,并且一直带有舞蹈性的音乐性格,在这段中一声部是最为突出的旋律声部,引领着其它声部的演奏。二筝则是对一筝进行五度音程的模仿,晚于一声部两小节出现,声部之间忽而随声附和忽而补充完整,使得乐段层次丰富,并在旋律进行中会有补充一声部乐句的作用,与一声部相互衬托,相映成趣。三筝与一筝采用对比复调的写法,突出行板俏丽流畅、活泼优美的旋律特征。三声部在主题旋律的第二小节后半拍进入,波浪形的流动音型,彰显了其背景般流畅的音乐形象,并且其织体功能对位相对于一声部来讲是旋律伴奏的功用。四声部是5/4的节拍,一直有力,跳跃的模仿进行,突出了四声部稳定、厚重的音乐形象,但稳重中又极富张力和跳跃性。四个声部的复调音乐,如同四人对话一般,形成了极为和谐悠扬的对位立体旋律,四声部的低沉流动,三声部的背景化和声,二声部的模仿补充以及一声部的流畅旋律,将此曲的主题分明,立体化的表达了出来。

  谱例:1-1-1

浅谈古筝教学中的重奏训练——以《锁风沙》为例

在乐曲中段小快板段落的前半部分也运用对位的手法(谱例1-1-2),声部之间进行特性音程的模仿,烘托出积极奋进,激昂热烈的音乐形象。二声部的旋律首先呈示,旋律特点跳跃、奋进,流畅,伴奏以四声部低沉稳定的伴奏,音响效果饱满,立体。随后在六小节后,三声部的四度复调模仿旋律出现,这时二声部转为伴奏,凸显三声部的模仿旋律,紧接着三声部的六小节后,出现一声部明亮的主题旋律,也是对三声部的五度音程的模仿旋律,这时二三四声部都为伴奏织体,烘托出一声部奋进,激昂的主旋律。随后旋律不断交织,重叠,到达段落高点。传统的筝曲中大部分以单旋律为主,即使在近现代创作的筝曲中大篇幅复调运用也非常少见,此曲中对复调手法的大篇幅运用,对筝乐创作的思路拓展和对乐曲内涵的深层次表现都有很大的创新性。

  谱例:1-1-2

浅谈古筝教学中的重奏训练——以《锁风沙》为例

  2.快速指序技法

快速指序是古筝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常用的技巧,最大限度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在曲目《锁风沙》中饶先生也加入了快速指序的技法,如在快板中(谱例1-1-3),将四个声部主旋律进行交替行进,纵向呈由于采用了“块状式”的观察旋律之间的交替进行,从164小节开始,旋律线从一声部和二声部同时进入,进行快速指序技法的演奏。从块状式结构来看,可以制造出此起彼伏的旋律线条,音色干脆利落,听觉效果极其昂扬又充满斗志,整个主题旋律又分声部先后呈示,使得段落音乐情绪昂扬振奋,充满激情,听觉效果振奋人心。

  谱例:1-1-3

浅谈古筝教学中的重奏训练——以《锁风沙》为例

  三、教学训练中对作品演绎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古筝重奏与古筝独奏并不相同,独奏是演奏者自己将作品演奏的淋漓尽致就好,而重奏更多的是需要各声部之间互相倾听互相谦让,所以在排练重奏之前分声部排练也显得十分的重要。重奏突出的是团队之间的“共性”而非“个性”。笔者在参与实践排练时发现,演奏技巧的熟练程度、重奏组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与配合以及乐器的摆放位置都是重奏教学训练中会出现的问题。以本文关联曲目《锁风沙》为例,经典曲目《锁风沙》涵盖许多古筝演奏技巧,需要演奏者拥有较高的演奏水平,如摇指技法、快速指序技法等,同时还要注意曲子的音准与节奏,两者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曲子的质量与准确性,如果音准有误的话,整首作品的舞台表现力也会大打折扣,饶先生在创作《锁风沙》时,吸取了西方音乐的调式理念,在调式定弦上打破了单一的五声调式结构,将本属于偏音列的清角(F)、变宫(B)、变徵(升F)、闰(降B)也融入了调式定弦中,音准把握不到位还会出现“怪音”现象,因此合奏成员要时常练习自己的耳朵,能够有较强的听音辨音能力,可以在每次练琴之前调试琴弦时尽量不要使用调音器,改成用耳朵校准,久而久之,在听力上会有一定的提高。其次就是重奏组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体现配合默契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演奏者的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都可以表达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在演奏《锁风沙》过程中,演奏者只是全程没有任何交流的机械一样的演奏完,就显得整首作品生硬,缺乏艺术美感,因此在训练方法上,演奏者的呼吸与动作的提示,这是起速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个组员都应该看向起奏者,这样才能确保大家在统一速度上起奏,同时要增强集体观念意识。最后在舞台上组员坐的位置很重要,古筝本身体积比较大,身形比较长,坐的远了就会影响倾听其它声部的声音,一定要保证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组员之间“听”到、“看”到。下图是笔者参考文献查找到的古筝摆放位置,图例1-1-1是三重奏的摆放图示,图例1-1-2是二重奏的摆放图示,还有当然还有四重奏、五重奏等其他形式,在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图例:1-1-1

浅谈古筝教学中的重奏训练——以《锁风沙》为例

  图例:1-1-2

浅谈古筝教学中的重奏训练——以《锁风沙》为例

  四、重奏曲《锁风沙》对古筝教学中重奏训练价值与意义

(一)促进古筝形式的多样化

古筝重奏体现中西文化结合,一直以来古筝作品都是以独奏和齐奏为主,它体现的思想还是单声部为主,只音乐发展还是以旋律发展作为主体。这是中国传统筝曲一直以来的特点。西方多声部理论的传入,丰富的古筝作品的表现形式,古筝重奏的出现就是一个体现。这不仅是中西方音乐的交流,也是一种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交流的一种体现。这种中西结合的概念,很大以上推动了古筝艺术的发展。无论是从形式上音乐内容上还是在古筝的表现艺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就像是注入了新的血液一样,使得古筝作品充满了新鲜活力,拥有了全新的表现形式,开拓了新的高度。以西方的音乐形式演奏中国的器乐作品,这点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不仅如此,古筝重奏艺术也加快了民族音乐和世界的接轨。

(二)促进古筝音乐教育的普及

从音乐专业领域来看,许多学习民乐的音乐艺术生并没有很多机会去很深入的了解多声部音乐。因为大部分民乐都是以单声部音乐为主,他们所练习的曲目都是旋律性很强的乐曲,之前有提到,古筝虽说是多声部乐器,但大部分曲目还是注重旋律的发展,很少真正的站在在多声部的角度来对待曲目。其次,虽然说在大学课程当中有开设多声部的学科,但是,大部分学习古筝的学生缺乏对多声部作品的练习,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多声部音乐,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徐源的《古筝重奏在教学上的重要性》一文指出:1.古筝重奏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结协作精神2.古筝重奏训练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3.青少年古筝乐团的相互交流增强古筝演奏提高。笔者觉得很有道理,因为相对于齐奏,重奏的难度会更大,对于很多青少年之间的配合以及团队协作的要求很高,学生需要有更多的相互交流才能够很好地完成古筝重奏,对于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大的锻炼效果。而对于学生意志力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由于重奏难度较大,需要有相当的意志力和心理素质去克服很多技术难点,这对学生的演奏技术以及意志力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从音乐普及教育来看,重奏可以提高大众的音乐欣赏水平。一般的大众对于多声部音乐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尤其是对于古筝复调音乐。那么古筝重奏的普及对于大众的欣赏水平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说大众人没有学习过专业的音乐理论,但是经常听音乐和看演出的话,可以在听觉上慢慢接受这样的一种形式,从而在大脑上有一种潜在的多声部音乐的概念,对于古筝的认知会有进一步的提高。总的来说古筝重奏对于古筝艺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如此。我们需要更加的古筝重奏在古筝艺术上的价值的,提高对古筝重奏的欣赏水平以及演奏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古筝音乐普及教育工作。最后强调一点我们需要更加的重视古筝重奏。为了调整当前的现状,可以由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对于重奏形式在古筝方面的重视,我们需要有更大力来针对古筝重奏作品的宣传。让听众们发现古筝重奏的潜在艺术让大众更加容易接受古筝演奏的这种形式。另一方面可以对于古筝重奏作品创作和改编进行更大力的支持,从作品数量上达到一个理想的增幅。再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加的重视古筝教育,我们不光要培养古筝的演奏人才和创作人才,也要对大众的音乐整体水平进行普及提高。

结论

从本文上述的各个方面来说,古筝重奏是锻炼团队之间的配合默契最好的桥梁,就像合唱团一样讲究的是声音的融合,不能个别突出。在古筝重奏中也需要放弃一定的个性求同存异,本文通过研究古筝教学中的重奏训练得出理论,结合实践,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加深入详细的对于重奏训练的方式进行剖析。对于其他研究古筝重奏的学者提出的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成果的汇报。

参考文献

[1]陈蓓萱.初探古筝重奏的训练方式——以古筝四重奏《翡翠》为例[J].北方音乐,2019(19):11-14.

[2]张俊妍.浅析古筝教学的新形势——古筝重奏[J].戏剧之家,2020(12):169.

[3]魏薇.解析陕西重奏筝曲—《锁风沙》[D].西安音乐学院,2020.

[4]张奕.饶余燕艺术档案[J].音乐天地,2015(03):57-63.

[5]王安潮.植根西北民间音乐发展民族复调技法——饶余燕学术成果和教育艺术的历史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03).

[6]邵吉民.筝曲《锁风沙》的艺术特色[J].人民音乐,1993(09):7-9.

[7]田珊.浅谈古筝重奏排演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潍坊学院学报,2009,9(05):138-139.

[8]崔兵.黄土高原上的音乐守望——作曲家、教育家饶余燕艺术肖像[J].人民音乐,2010(10).

[9]魏军.秦筝源流三证——质疑筝源于越地及西渐之说[J].中国音乐,2007(03).

[10]魏军.秦筝源流再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0(01).

[11]魏军.秦筝源流新证[J].交响,西安音院学报,1986(01).

[12]李晓晴.浅谈古筝重奏课的训练方法[J].大众文艺,2013(04):211-212.

致谢

到此为止论文就已经撰写完毕,也就意味着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

在此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庄观老师对本论文的指导,庄老师孜孜不倦地反复检查、指出不足并加以帮忙修改,才得以完善本篇论文。

再次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们,在我的背后默默支持并不图回报、无私地为我付出,给我坚实的臂膀。

最后要感谢我一路以来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感谢你们为我的学习之路锦上添花。遇到挫折时你们的教诲和帮助、以及学习和生活中与你们快乐的点点滴滴我将铭记于心。

谢谢你们!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56556.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2年9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