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之我见

摘要: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的状态,在这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仍然需要防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产业结构不协调、收入差距扩大和农村贫困人口高居不下问题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贫富差距扩大而且会影响

  摘要: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的状态,在这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仍然需要防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产业结构不协调、收入差距扩大和农村贫困人口高居不下问题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贫富差距扩大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为此我们应该调节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精准扶贫、实现共同富裕。使我国经济与人民生活共同发展,经济稳步增长。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收入差距;经济结构;贫富差距;精准扶贫
经济新常态下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之我见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持续革新、变化多样的形态。在这种处于萌芽成长时期的新常态下,我们国家就必须对固有传统的收入分配体制进行改造和升级,要及时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失衡问题和不公平的矛盾。
  在经济模式新面貌下,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以下三个适应国情的新目标:一是经济结构向实体经济倾斜,二是注重经济稳定增长及质量提高,三是协调经济发展并缩小收入差距。但是,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收入分配制度不规范、收入差距持续扩张,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农村贫困人口高居不下等。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本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一是调节经济发展结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二是健全收入分配政策、合理减少收入分配差距,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行精准扶贫政策。
  在暴露的新问题和历史残留的多种问题的层层压力之下,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定存在诸多阻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会以失败告终。相反,由于我国财力雄厚、政策明晰,此次制度改革必定会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进。只有深刻革新收入分配制度,我国国民经济扩大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不公平的现状才会逐渐消失,最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一、经济新常态的解读及经济新常态下对收入分配的要求

  (一)经济新常态的解读

  2013年,“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首次提及,并要求我国政府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科学处理好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新问题和历史残留问题;二是要理性分析当前我国经济速度必须平稳过渡发展这一现象和事实,防治经济增长速度跌落到警戒线及以下水平;三是要持续关注老百姓十分注重的民生问题,适度降低不合理的标准。2014年11月9日,xxxxxxx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经济表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
  针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所呈现出的现象学术界也有着不同的见解。首先,潜在增长理论派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普遍与潜在增长率有关[2]。所谓潜在增长率,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3]。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实际的增长率通常会围绕潜在增长率的增长区间合理波动[4]。影响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资本投入、劳动力状况、自然资源、技术进步等,其中,技术进步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而其他因素在既定的潜在增长区间内,对短期增长率具有重要影响。在很长的时期内,我国的潜在和实际增长率上升幅度较快,原因有如下四点:一是我国劳动力量大且价格合理,二是各类自然资源丰厚;三是社会经济环境安全宽松;四是技术发展迅猛。这实质上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我国资本投入所得的回报持续降低,劳动力成本不生反而急速增加,多种资源被过量使用。当前,我国技术水平逐步达到了国际平均水平,如果单一地引进国外设施和技术,已经没有多大提升空间,技术进步最终还是要依靠自主创新。所以,在技术创新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是必然的,GDP增速回落也在情理之中。
  结构调整转换派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工业化经济转向服务化经济的时期,由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普遍高于第三产业,所以在服务化经济比重一直增大、工业经济比重日趋减少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也会日趋下降[5]。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比第二产业增幅高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6]。鉴于服务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它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更强,同样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容纳的就业量约为1058人,第三产业为1348人,后者超过前者约30%。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就业状况却有所改善。而这种理论被更多的学者认可并接受。

  (二)经济新常态下对收入分配体制的要求

  新常态经济,从全球视野来看,是全球经济时代的客观表象;从国内视角看,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又一次转折点。在经济发展当前的模式中对收入分配体制也提出来新的要求与挑战。
  1、经济结构向实体经济倾斜
  2014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当前我国小微型企业已经超过4000万,为2亿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但企业运营环境和业绩的减退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到从简单规模扩大转向注重质量提高的阶段,从更多地依附出口消费转向更多地依托国内消费需求的阶段。实体经济逐步面临发展窘境,这也体现出中国原有经济增长模式呈现了问题。意味着中国必须在经济结构上做出重大调整。实体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更是社会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所以必须从实体企业着眼出发,转型改造实体企业,促使实体企业在当前多变的经济实情下稳步发展。为了让收入分配体制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应该切实思考如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把更多的利润留在实体经济里。国家政策应考虑如何鼓励实体经济的发展,革新国有企业体制,出台公共财政政策为实体经济降压,鼓舞企业家精神,更好的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较快发展,可以有效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及时缓解各行各业人民的失业压力,增加人民收入,推动社会安全稳定发展。
  2、注重经济稳定增长及质量提高
  近些年来,宏观调控把控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由近年的GDP增长来看我经济增长的速度已从高速转为平稳局势,但也伴随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投资依然保持了增长的局势,经济效益依然保持较高程度,但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运营难度加剧,部分投资领域投资增速下滑加快,证券市场也出现了过度调整的现象。虽然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得到减缓,但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冲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出口率直线下滑。较高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出现下降后居民消费持续增加,但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减缓,城镇居民收入下降较为显著,导致居民消费水平巨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机制调整应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从重数量到即重数量由重质量的转型,真正提高发展效率,使GDP更加稳定的增长,将中国的这块“蛋糕”真正做大。
  3、协调经济发展缩小收入差距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下滑。这让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也遇到了新的问题。我国现在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产业结构的改革、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萌发等,都会为经济发展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我们也已经能深刻地认识到加快转化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转化经济发展模式也初见成效。目前,我国在中等收入发展时期的问题众多,比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甚远,地区人民收入不平衡,行业收入分化严重。这些问题表明我国经济矛盾依旧突出,风险容易频发,所以我国必须特别重视。而要扭转我国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就在于提高农民收入、政策导向战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收入分配机制存在的问题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经济稳固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积极应对新常态经济下所产生的问题与挑战,把握新常态经济发展的特点,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中国经济新常态也为收入分配改革和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带来新的机遇与思考。

  (一)经济发展结构不协调、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据2016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671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96236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384221亿元,增长7.8%[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9]。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3980元,比上年增长6.1%;全年国民总收入742352亿元,比上年增长6.9%[10]。
  从统计局数据来看(详见图1-1),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平稳增长,与往年相比增长的速度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结构不协调。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政策的主要方针致力于改变产业结构的占比。在全球经济多样化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不成熟、不健全,跟发达国家水平无法相比。所以,发展第三产业成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然而,我国特有的经济结构决定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失衡的结构,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只能起到引导作用,不足以从跟不上激发经济增长。一旦过于注重国家调控会给地方经济乃至国家发展带来严重的误导事实。效率高的、技术含量高的地域,其吸收就业的能力就会更强。因为第一、第二产业的效率低、技术含量低,所以只要要雇佣大批的低成本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工作即可,但这些劳动力由于个人收入过低不可能有太大的可支配收入去投入到第三产业的消费中。在上述情况中,国家提出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的政策成了无用功,经济发展增长也原地踏步。

  (二)收入分配制度不规范、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经济社会发展中,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仍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扩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有:劳动者自身素质差异、地区差异、行业垄断、新兴行业人才缺乏等不平因素[11]。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各地区经济水平均处于落后状态,农村和乡镇的经济差距相对较小。但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稳步提升,城市经济在萌芽成熟时期涌现了新的机遇和收入形式。可以说,城市化的出现使得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发展,但乡村中农民依旧单纯依靠务农的手段来增加收入,这种方式致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差距,表现为当前城市居民的收入早已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倍甚至更多。虽然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及高科技农作设备的研发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新的增收途径,但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城乡差距依然面临着很大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详见表2-1)。
  2、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收入的绝对差距仍旧不小。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不但如此,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有明显的呈现扩大趋势(详见表2-2)。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实际上资源分布水平参差不齐。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所有的资源处于完全控制和调配状态,企业和个人无权干涉资源的利用,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区域优势并不突出,居民和民居间的收入数量不分高低且收入方式较为单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和引导部分居民先富起来,这实际上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巨大变化提供了政策支持。总体来说,东部地区发展迅猛有如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政策的倾斜和优惠,有雄厚的资金支撑;二是地理位置优越,临近海洋,交通顺畅;三是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越发接近国际水平,东部地区和发达国家沟通学习十分便利。但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一直举步不前,东西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旧在扩大。
  3、行业收入差距扩大
  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在2011-2015年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行业多样化,部分垄断行业的存在导致了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行业中所拥有资源的多少、决定了行业的经营过程中利润的多少,导致了我国不同行业间的经济收入差距较为明显。总体来说,我国金融、互联网、科学研究及技术行业等行业的经济收入较高,农业、制造业、低层次服务业等行业的工资处于最低状态(详情见图2-1),垄断行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具有其他行业没有的资源、技能优势,行业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农村贫困人口高居不下

  八十年代以来,为解决我国贫困人口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并取得了很大进展,突出表现在我国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发展;社会保险制度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从建国初期我国贫困人口高达77039万到现在降至5575万,我国已取得了不朽的成绩。然而,农村贫困人口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多,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跨越成本巨大。
  2015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575万人,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人[12]。贫困区域分布广。全国不仅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除京津沪3个直辖市外,其余28个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相当数量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13]。贫困程度持续加深。并且在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脱贫的同时由于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的因素返贫的人口也愈来愈多。收入分配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且长期累积,因而导致我国城乡居民贫富差距逐步扩大,即“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可见,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社会深层次矛盾也会逐渐显现并无限扩大。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使得更加一部分人再次返贫。为了实现两个百年梦想,必须打好这场脱贫的攻坚战。

  三、经济新常态下完善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建议

  尽管新常态经济面临收入差距扩大、贫困人口过高的严峻挑战,但只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调整经济产业分配格局,宏微观调控相结合、保证经济增长质量,同样能使居民收入在整体经济增长的同时共同发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发展。

  (一)调节经济发展结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良好,国民经济在安全平稳的背景下有小幅提高,经济转型正过渡到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情的结构,就业形势和以往相比有所改善,物价基本稳定。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下滑压力还在不断加大,深层次的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稳定增长调节结构的任务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因此,我们要在经济稳步向前迈进的背景下,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推动我国经济维持在中高水平,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向发达国家靠齐,有针对性的处理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积极实施精准的扶持政策,各级地方政府重在落实相关政策,推动经济逐步回升和平稳运行;二是创造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经济结构进行革新和优化,着重支持和鼓励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综合利用多种优势理论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三是要长期持续关注人民重视的问题,从社会文化各方面改善人民生活,要在风险隐患出现的第一时间内冷静有效处理,将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将全年总体目标细分到每个季度每个月,这样可以逐步落实各项难以攻克的任务;四是要抢抓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机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我国产业、人才和政策优势,着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五是创造出新型的发展经济的手段和途径,建立公平长效的法制运营环境,增强企业的聚集程度并形成稳健的产业链。综合以上五点,从创新发展、改善民生、技术推动等方方面面多样化支撑经济稳步发展,提升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打造具有优势的中国特色经济体系。

  (二)健全收入分配政策、合理减小收入分配差距

  1、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当前经济平稳发展的状态下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基础入手,增加农民工资收入与城市生活支出;另一方面从经营收入着手,增加农产品收益。即一方面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要让更多在城市长期居住和稳定就业的农民在城镇落户,这样实际上就不仅仅可以减少农民在城市生活中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例如:子女教育、住房购房等,而且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消费性的支出,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另一方面为增加农民收入而进行的一系列农产品价格体制的改革,降低农产品生产价格,将农产品销售利润让渡给农民,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其它的补贴方式,来保证农民的合理收益。其次政府要帮助农民发展大规模新兴技术农田水利等基本设施建设,大规模地推广优良渝中和各种各样的新型技术,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进而提升农业的效率。在农村实施推广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让农民不仅仅是卖农产品,更让农民能够通过参与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一系列产业链条当中,让科技普及每一个农民从根本上提升农业自身的发展价值,让农民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以此缩小城乡居民收入。
  2、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政府财政政策的指引作用,逐渐缩小呈扩大趋势的收入分配差距,促使我国的财政支持由发展国民经济方面转型至服务社会方面。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烙印的公共财政体系,使得财政转移平稳过渡,从根本上革新不合理的分配制度。新型经济发展形态下,要建立成熟科学的财政管理制度,使得财政支出规范有效,每笔资金落到实处,从源头上遏制xxxx腐败和资源无效利用。政府要高效发挥其经济职能,大力投资建设基础教育,尤其是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更要政策扶持和倾斜,推动城乡教育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逐步实现教育资源趋于平衡。及时调整失衡的国民教育结构,积极组织人才教育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素养和专业技能。建设公共的人才市场,对人才发展进行各类费用的减免,优化他们的服务水平,改善他们的服务理念,促进劳动力资源分配科学合理,为创业创新的人才提供多种机遇和服务。
  3、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进入市场,激发非公有制市场经济的活力,打破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市场的垄断地位,营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健康发展的核心政策,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更好的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力和市场牵引力[14]。加大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等一系列高利润行业向政府财政分红的占比以及税收上缴额度。同时提高从事农业、制造业、低层次服务业等行业群众的工资水平,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利润,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合理限制垄断行业职工收入水平。深化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限制工资以外不合理的福利待遇,建立高管年薪与企业经营业绩相挂钩机制,限制过高收入,将其工资水平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15]。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精准扶贫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分配制度的完善是主要针对我国低收入人群。以公共政策为基础导向,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双把控,统筹资源经济发展,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支持,尤其是保证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除此之外,也要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资源的分配保障体系,从基础上降低贫困人口数量。
  2016年12月7日,xxxx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扶贫帮扶工作上做了最新的安排。将东西部各省市结成发展团体、增强地区之间协作、优化产业结构,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全面迈向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大举措。以xxxxxxx为领导核心的xxxx扶贫开发战略部署为导向,牢固树立新型发展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优化团体关系、深化团体帮扶理念、聚焦脱贫攻坚战,提高东西部扶贫协作程度,推动西部贫困地区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进程。通过精准帮扶,把握重点逐个排查贫困县、全面了解贫困人口的脱贫进程,完善扶贫协作机制,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综合能力得到充分施展,确保到2020年实现我国现有的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真正的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结论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体制问题都是不可避免,因而如何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而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局势,我国不仅有历史遗留下的问题尚未解决,更有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结构不协调导致的经济增长衰退、各行各业中分配机制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差距扩大等诸多问题,如果放任不管长期下去,贫富分化将逐步加剧,更进一步将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长远的发展。那么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关系到居民收入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稳定,关系到全国人民能否更好地与国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孙瑞哲.在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五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J].染整技术,2015(01):15-20.
  [2]白海英,刘德仁,候国春.在“新常态”中实现海南绿色崛起[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4(02):86-89.
  [3]包亚宁.在“新常态”中实现海南绿色崛起[J].新东方,2014,(06):11-13.
  [4]李建波.李建波:怎样看中国经济新常态[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10):51-54.
  [5]王伟.李建波怎样看中国经济新常态[J].通讯世界,2015(4):67-68..
  [6]盛来运.新常态新变死新思维[J].中国统计,2015
  [7]张红燕.当代中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陕西省:西安工业大学2013.
  [8]无.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J].城市规划通讯,2012(05):14-14.
  [9]奇彦.广播媒体与广播网的联动经营[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10]周勇,周亚军.涪陵区[J].重庆经济年鉴,2001.
  [11]赵凤云.实现分配公平推动社会进步[J].实践(思想版),2014(03):26-27.
  [12]颜廷武,王瑞雪.中西部区域贫困:新阶段反贫困行动的重中之重[J].新疆农垦经济,2007(05):17-22.
  [13]林晖.“中国式扶贫”面临历史大考[J].人民日报海外版(http://kns.cnki.net/kns/NaviBridge.aspx?bt=1&DBCode=CCND&BaseID=RMRH&UnitCode=&NaviLink=%e4%ba%ba%e6%b0%91%e6%97%a5%e6%8a%a5%e6%b5%b7%e5%a4%96%e7%89%88"\t"_blank),2015(06):1-2.
  [14]李工真.经济体制改革与质量文化建设[J].中国质量,2014(04):26-27.
  [15]田杨群.国有企业高管薪酬设计和管理若干问题再审视–基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4(03):7-1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5793.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4月28日
下一篇 2020年4月2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