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 目前,贷款利息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虽然目前大多数银行都已经做到审、贷分离,分行业编制系统的行业信贷政策作为审批依据。但贷款项目个性化突出,差异性很大,工程预算、还贷来源不确定性高等风险因素。因此,如何对贷款项目进行准确

  摘要:目前,贷款利息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虽然目前大多数银行都已经做到审、贷分离,分行业编制系统的行业信贷政策作为审批依据。但贷款项目个性化突出,差异性很大,工程预算、还贷来源不确定性高等风险因素。因此,如何对贷款项目进行准确的风险分析是现代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中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信贷风险防范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文根据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先进管理方法,以及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关键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决策:信贷风险防范与控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2006年中国开始向外资银行开放对中国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在承诺基础上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从而外资银行开始进入国内市场,国内的银行业竞争开始进入白热化,各家商业银行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苦练内功。
  根据国家产业调控的要求以及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目前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在产业分析与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如此,产业分析及风险管理仍旧是现阶段银行信贷评审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与特点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

  (1)对信贷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落后
  首先,用于衡量信贷风险的基础数据来源不足和准确性较差。基础数据质量差将造成的不同程度的严重后果,不仅无法展开高层次的信贷风险分析信贷资产组合分析,也会使简单的分析工具的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虽然目前商业银行都很注重信息科技,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时间较短,数据样本相对较少,并不能从中提取有普遍规律的信息,基础数据库需要长期积累才会比较完善,短时间内无法形成完整的客户数据系统。而且,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不重视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同时加上商业银行也存在各个管理系统中口径不一致,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各系统彼此之间的冗余也会造成数据不准确的情况。而在已建立的一些信用数据库,其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令人怀疑,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银行难以客观公正的评估信贷风险。
  其次,信贷风险衡量技术落后导致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低。在基础数据完整和精确的情况下,也会因为信贷风险衡量技术产生不准确的结果。目前主要是使用专家分析和计算贷款信贷风险度的方法进行信贷风险计量。贷款信贷风险度的指标体系比较笼统和简单,难以反映企业的全面情况,只考虑单一贷款,没有考虑资产组合的集中信贷风险。同时,由于各个商业银行自主确定指标和权重,因此主观性太强,容易造成各个商业银行确定的权数不一致,难以进行信贷风险的横向比较。再加上与国外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相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还很落后,国外很多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还没有被应用,具体包括信贷风险评级、信贷风险预控、资产组合分析和各类信贷风险缓释技术,特别是信贷风险分析和信贷风险评级的技术等方面。
  (2)信贷风险处理手段缺乏
  首先,商业银行主动规避信贷风险意识淡薄。信贷风险规避是信贷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计划的变更来消除信贷风险或信贷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信贷风险的影响。主要通过事先控制和事后补救来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或者降低损失程度。信贷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信贷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信贷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因此,在创业贷款发放前后,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信贷风险,而要主动地通过自身的资产组合或者运用某些金融工具来分散和规避信贷风险。其次,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在一个肯定有信贷风险的环境里把信贷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这里是将信贷风险控制在银行所能接受的范围内,获取最大的利润,信贷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意味着银行将会承担一定的信贷风险,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也将成为银行承担信贷风险并能维持正常经营的最后保障。而在我国,信贷风险控制与处理机制还很薄弱,手段方法还较为单一,只存在抵押贷款和第三者担保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控制信贷风险的手段还没有有效使用,信贷资产的组合管理也没有真正展开。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点

  (1)信贷风险的客观性
  信贷风险客观性表现为信贷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它在信贷经营的整个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伴随着每一个信贷环节而产生。
  (2)贷风险的不可确定性与隐蔽性
  风险的产生源于不确定性,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给信贷风险的产生带来可隐蔽之机。因此信贷风险何时由潜在变为现实,何时由有限转为极大,何时动态发生,何时静态爆发等等都是难以测定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与不可确定性。
  (3)贷风险的相关性
  信贷风险与信贷风险主体行为密切相关,对于同一信贷事件,因信贷风险主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信贷风险结果;对于同一信贷主体,因其行为意识的变化,对同一风险事件也会导致不同的信贷风险结果。
  (4)贷风险的可控性
  商业银行可根据其掌握的贷款对象、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形态等相关指标数据与资料,分析测算贷款风险力与贷款风险度,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和降低信贷风险的产生可能绘商业银行带来蚁负面影响,因此信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控制与化解。
  (5)信贷风险成因的多元性
  随着经济、金融的日益市场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条件也日趋复杂。银行作为各种经济活动的枢纽,其所处特殊地位决定信贷经营不可避免的具有风险面大、风险种类多、风险敏感性强的特点,信贷宏观面上的、微观面上的、直接的、间接的、系统的、非系统的、内部的、外部的各种变量因素集中导致信贷风险的多样性。
  (6)信贷风险结果的破坏性
  信贷危机与信贷风险紧密相联,它实质就是信贷风险大规模、高强度的集中爆发,是货币信贷领域的混乱。当信贷风险组合的影响力超过一定程度时,也就是当商业银行所持信贷货币持续快速贬值、金融市场极不稳定时,信贷风险也就完全转化为具有极大破坏性的信贷危机与金融危机,这时商业银行就将难以回避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停业或破产,虽然对它宏观经济来说是正常的,但对具体的微观组织来说,影响却是巨大的、难以承受的,海南发展银行便是实证。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贷资金运用应遵循商业银行贷款“三性”原则,因此信贷风脸也就集中表现在此“三性”之上,但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实际经营情况来看,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
  (1)信贷资产的效益性减弱
  信贷资产的效益性,也即信贷资产的盈利性,它主要是指商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过程中获得贷款利息和有关费用收人的能力。因为创造尽可能多的金融收益是银行信贷经营的第一出发点,但现实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普遍不高,不仅资金投放没有全部形成有效产出,而且银行三项欠息有增无减,贷款资金周转速度日益下降,贷款呆坏帐明显增加,存贷利差减少,这一切均导致银行信贷收支不平衡,实际可用经营性资金减少,筹集资金运用能力减弱,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力萎缩,信贷经营成本上升,资金使用效益下降,甚至出现较大面积的基层行财务亏损。
  (2)信贷资产的安全性降低
  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过程中避免信贷资金遭受风险和造成损失的能力。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安全问题开始公开化,在某些方面还有加大趋势。由于我国银行信贷运作具有某些“双轨制”特点与体制惰性,再加之信贷扩张机制的容易形成,这一方面导致大量的金融腐败和金融寻租行为的产生,它直接表现为绕规模贷款、违规放贷和资金官倒;另一方面导致贷款存量受结构制约,贷款增量难以按照优化和效率原则进行配置,贷款担保机制不健全,贷款安全没有保障,甚至对企业大量的逃废债行为无策以对,从而最终导致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形成最大贷款风险。
  (3)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不强
  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中能按预定计划回收信贷资金或在无损的状态下迅速变为现金资产的能力。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过分依赖银行资金供应;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资金占用结构不合理,资金周转发生迟滞,亏损与呆帐增多,就将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向银行位移,占企业总资金80%以上的信贷资金就会处于铺底性沉淀和高风险状态之中。这样大量信贷资金被企业长期占用,转化为铺底资金,就失去有偿周转的特性,不仅影响了银行贷款进一步扩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调节作用,而且直接降低了贷款资产的流动性,加大了贷款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

  (1)信贷行为有趋利天性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各经济主体为实现各自利益需通过市场达成目的。市场经济中银行作为取得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天生具有趋利避害、需求偏好多样化、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等四大特性。银行的此四大市场天性特征决定了其在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在市场金融信贷交易的达成上,必然产生经艰难的讨价还价后的承担交易费用。信贷风险就是这种信贷交易达成中交易费用的一个组成部分。
  (2)经济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银行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是信贷风险产生条件之一,主要表现为:金融资源特别是资金资源具有稀缺性,金融储蓄与实际投资、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的分离,科学进步的先进性与预期不确定性,决定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同时伴生相随。
  (3)信贷人行为不够规范
  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降低而不能消除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信贷人的非理性和机会主义等不规范倾向就由此产生,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和经济主体利益目标的负偏离,从而形成信贷损害等风险。
  (4)金融制度不够完善
  本来金融制度是控制、防范银行信贷风险的一种游戏规则,但由于其天生具有的不完善性,不可避免的又成为信贷风险的产物,也就是说其具有信贷风险的内生性,即它不可能从根本_L消除风险,只能是金融风险外部性内在化和将风险控制在最小限度。
  (5)银行经营机制不健全及银行体系本来的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银行贷款“三查”不严,导致信贷资金在放出时就成为风险。贷款发放前,缺乏对项目认真的可行性论证;货款发放时,未严格按贷款程序办理;贷款发放后,又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控制,以致不能及时发现向题,采取挽救措施,最终形成不良贷款。第二,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贷款投向发生偏差。银行经营者沿袭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重贷轻管,重贷轻收,重规模轻效益,而不重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在贷款投向上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将贷款大量投放到一些高风险产业和企业,或是国家宏观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企业和产品.最终导致贷款形成不良。第三,贷款方式选择不当。银行信贷活动中,没有形成抵押担保机制,对借款企业缺乏相应的约束,加大了贷款回收的难度。第四,银行经营行为不规范。不正当竞争及违反信贷原则现象较为普遍。第五,信贷人员素质不高,人为造成一些不良贷款产生,形成信贷风险。
  (6)国家宏观政策和金融体制方面的缺陷
  从表层上看,企业过度负债经营和经济结构失衡迫使银行超负荷发放贷款,造成银行投人、产出比例效益下降,但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则是形成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第一,信贷资金财政化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协调的突出表现。信贷资金垫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的缺口呈扩天趋势;财政应拨未拨、应补未补,银行信贷资金代垫了企业亏损,部分信贷资金转化为职工工资消费资金,银行在巨额支付着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第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长期不足,加大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长期性占用。第三,原有经济体制形成的不合理经济结构牵制着信费结构,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使银行对信贷资金存量的调节步履艰难。第四,信贷资产风险补偿难。商业银行呆帐准备金提取比例低,核销难度大,以至不良贷款逐年积累;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差,也使呆帐准备金提取比例难似提高。

  三、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经验和启示

  (一)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经验分析

  西方银行普遍伴随着西方工业的成长已经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方法,西方银行业的信贷理论已经相当成熟、有效。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来自那些积极寻找贷款的借款人。对此,西方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总体分为筛选、贷款专业化以及监控和限定性契约。
  (1)筛选。信贷市场上存在着逆向选择问题,要求银行将风险小的借款人从风险大的中筛选出来,当银行进行工商信贷时,必须收集有关企业损益以及资产和负债的信息。
  (2)贷款专业化。收集当地企业的信息并确定它们的信用度。同样,将自己的贷款集中于特定的行业,从而更容易判断哪些企业具有按时偿还贷款的能力。
  (3)监控和限制性契约。为了减少道德风险,通过对借款人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控,审视借款人是否遵守契约。

  (二)国外商业银行成功的信贷决策给予我国的启示

  (1)提高信贷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技术效率
  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引进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运用计量模型就能够极大的提高银行的信贷决策效率。模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建立,
  第一,对借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的预期违约概率进行度量;
  第二,计算银行贷款的赔付率及其标准差,
  第三,以个体借款企业在一定时间期限内的预期违约概率和贷款的赔付率及其标准差为依据,导出计算银行个体贷款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公式。
  为了能够比较稳定地估计客户信用参数,任何一家金融机构的信用数据库中需要至少20000—30000个客户数据。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信用记录,加快信用数据的积累,有效地缩短信用信息的收集时间。
  (2)提高信贷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制度效率
  1.合理界定岗位责任
  对调查材料的完整性,由信贷委员会做出判断。审查人员有责任复查调查材料准确性,改变当前审查人员仅依据内部规定和信贷指引做出判断的状况。
  2.改进审贷分离制度
  银行业的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要素。信贷决策低效率的对策贷分离制度的改进要以信息有效传递为目的。(1)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贷款合规性审查,贷款审批委员会负责对贷款信用风险预测评估。(2)缩减审批委员会成员数目,加强信贷决策支持系统。(3)专门通过各种方法为审贷人员寻找和提供由第三者调查评估的涉及借款人的信息来核实和印证调查人员所送审的贷款材料.这种方法在中国现行的制度下己具备相应基础。(4)提高稽核部门稽核质量,减少无谓的稽核次数。
  (3)加强信贷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激励与惩戒
  1.科学界定激励标准。信贷项目信息收集同样适用成本收益分析,不能无限制的要求多收集信息。每个审批人员对项目的风险预测会与实际风险发生偏离。加大在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两方面对信贷业务人员和风险控制人员的考核力度和激励措施。
  2.营造和谐的银行信贷文化
  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通过持续宣传、培训、研讨,引导员工充分认识“银行经营风险的企业属性”,树立。确立“以资本对风险的约束为基础、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的风险管理基本原则。

  四、基于国外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建议

  (一)实施客户分层管理

  (1)建立客户分层管理体制。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客户分层管理制度,使管理行客户部门集中力量从事客户营销、调查、产品开发和贷后管理工作。实施客户分层管理,可以彻底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原来经营层次过低的状况。
  (2)增强信贷集约化管理,逐步上收法人信贷决策权
  在实施客户分层管理的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还应加信贷集约化管理。同时,合理配备各级管理行的客户经理数量和信贷审查人员数量。具体操作中,分区域设置信贷调查中心。集中信贷调查人员、审查人员,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提升信贷人员的素质。
  (3)明确贷后管理责任
  实施客户分层管理制度后,还必须以制度形式明确贷后管理的责任。根据谁管理,谁负责贷后管理的原则,客户管理行的客户部负责人是贷后管理的主责任人。落实审批内容,收集客户公开信息并定期联系客户,担保人及担保物的监管,发现风险信号及时提出处理建议并报告。

  (二)缩短决策链条

  (1)按照“谁管理谁调查,谁审批谁审查”的原则,减少决策环节
  由于经营层次低,一笔超授权信贷业务,审批时间长,效率低下。在实现客户分层管理后,上述状况有望改观。
  (2)对部分零售业务推行“贷款责任制”。
  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高达20%~30%。在目前个人信用及小型企业资信状况较难掌握的情况下,基层行信贷人员比其他人把握该类客户信息都要全面。此外,对于各级行主要依赖客户信息进行信贷决策,推行“个人贷款责任制”,明确信贷风险责任对象。

  (三)稳步推进风险垂直管理

  (1)改组“贷审会”委员构成。
  “贷审会”委员资格必须严格审定,要符合从事信贷或相关业务工作三年以上、具有较强的评审能力、原则性强的条件。组建专职的个人委员为主的委员队伍,具备以下几个优势:一逐步形成、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的信贷专家。二是有可能在其内部实现专家共审模式。三是可以改变决策机构受完成盈利、三项贷款率控制、存款等指标计划的多重目标影响的格局。
  (2)改变不记名投票的审议方式,加强对“贷审会”委员的绩效考核
  组建专职的个人委员为主的委员队伍后,实行记名投票方式。同时建立“贷审会”委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于审议能力弱、决策水平低的委员,为有权审批人提供较高质量的决策依据。
  (3)对“贷审会”进行垂直管理,增强审议的独立性

  (四)加强信贷管理电子化建设

  (1)以强化集中经营管理为目标,建立起统一的信贷业务项目群。
  一是信贷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再造,并实现包括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的电子化、系统化、网络化。二是建立高效可行的信贷业务交易系统。三是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提供计算机化市场服务,根据需要一级管理中心建大行业、大企业库。
  (2)建立完善信贷业务审批辅助决策系统数据通讯网络。
  一是在各级信贷审批应用层建立信贷业务审批辅助决策系统工作站;二是工作站还须与本级行的运行中心、业务职能部门联网;三是决策工作站要挂接国际金融通信网络从而把国际金融发展动态纳入工作站信息库;四是通过庞大的网络系统实施监控、跟踪和收集有关信贷业务贷后最新信息。

  五、结论

  本文对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信贷决策现状分析进行了分析, 主要包括产业风险分析与客户评级的结合、产业风险分析在信贷决策中的地位、产业风险分析与信贷产品的选择、产业风险分析与信贷退出途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接着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的信贷侧巨额理念进行了总结和对我国的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成功的信贷决策给予我国的启示主要是提高信贷决策技术的效率、提高信贷决策制度效率、提高信贷决策激励。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存在问题的一些建议:实施客户分层管理、缩短决策链条、稳步推进风险垂直管理、加强信贷管理电子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雪莱.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及解决方法[J].商业研究,2008.13:21-22.
  [2]张筱峰,乔立娟.不对称信息下商业银行惜贷行为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10.7:34-35.
  [3]张静琦,古文威,朱疆.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及启示[J].财经科学,2008.4:55.
  [4]殷孟波,贺向明.商业银行贷款担保偏好行为与信贷交易成本[J].财经科学,2007.12:61-62.
  [5]胡振飞.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模式[J].财经问题研究,2007.2:25-26.
  [6]周鸿卫.信贷配给的效率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6:34-35.
  [7]杨再斌,匡霞.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行为的内生制度根源分析[J].财贸研究,2008.1:71.
  [8]郑芳燕.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防范研究[J].海南金融,2011.2:46-47.
  [9]丁孜山.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与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8:8-9.
  [10]武勇,乔亚.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防范研究[J].北方经贸,2011.10:37-3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6136.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5月12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