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运用研究

摘 要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如今,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精神力量将人民凝聚在一起,共同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在习xxxx看来,只有先弘扬好中国精神,才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可能。讲话明确指出,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XXX大学生是XXX事业的传承者,要实现中国梦,要推动民族复兴,这股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XXX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任务。中国精神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中国精神创造出一片领地,不仅是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突破与拓展,同时中国精神的实现过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其为动力,不断实现自身深化发展的过程。

基于以上基础,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精神生成与发展的脉络及其发展特性,客观分析了在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之时,中国精神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并且结合现实情况研析归结了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将以上探究同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结合,进而提出中国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的合理对策。

关键词中国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

第1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中国梦”由xxxx同志于2012年第一次提出,xxxx提出,要想实现中国梦,就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013年,xxxx同志提出要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将中国精神发扬光大。中国精神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民族精神,二是时代精神,其中,前者的核心思想是爱国主义思想,后者的核心思想是改革创新。中国精神是推动我国强盛兴旺的精神动力。2015年12月,xxxx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当代中国,我国爱国主义思想的核心主题是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实现的重要精神支柱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017年10月,xxxx同志在XXXxxxx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最为持久和最为基本的力量,要想进一步推动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对中国精神进行进一步构筑,需要更好地实现中国价值,发挥中国力量,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中国精神”。直至2020年战“疫”以来,xxxx同志先后到北京、湖北、浙江、陕西进行调查研究。在每次访问中,他都强调我国人民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此外,“学习强国”平台中也对习xxxx从2012年到今天所发表的论述进行了收录和总结,为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正确认识和认真贯彻XXX中国精神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广大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未来发展。因此,强化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教育至关重要。中国精神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自身的实现过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过程。因此,中国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势在必行。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能够令中国精神相关理论得到进一步拓展。具体来讲,如今在时代、民族精神研究方面,我国的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硕,但是,在中国精神研究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国精神的过程中,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基本特征及其涵义上,很少有学者关注中国精神培育方式。同时,习xxxx在xxxx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进入了XXX。由此可见,基于这一时代背景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精神的研究极具时代意义。

(2)能够令我国思政教育理论得到进一步深化。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会群体通过对思想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的运用,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社会群体组成成员,使其思想道德规范体系更加符合社会要求。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格的形成和道德修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见,传播与发扬中国精神的过程正是体现了思政教育的重要导向作用。由此可见,本研究不仅仅体现了在精神培育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情况,也是思政教育规律的一种探索形式。

2.现实意义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中国梦的实现同样离不开中国精神。因此,需要进一步发现中国精神所具有的价值及其所蕴含的时代内涵,使其更好地推动社会成员精神发展,使社会成员拥有更加坚定的信念,使中国精神的普遍价值认识转变为个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规范。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民族复兴梦的希望和未来,更应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中国精神,并进行科学实践,使中国精神内化成个人行动,在发扬中国精神过程中发挥先锋作用,为实现国富民强,提高人民幸福感献出一份力量。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新时期肩负着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守正创新,不断实现自身深化发展的重任。因此,在实现中国精神的过程中,应将其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连,这不仅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改进作用,还能起到弘扬中国精神的作用。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随着“中国精神”概念的提出,学术界也在不断呈现这项研究的成果。目前,学术界对中国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中国精神概念的研究

关于中国精神概念的界定,当前理论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整体性把握,即中国精神来自于社会实践,它被视为思想文化以及行为习惯之和。学者李德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发表的文章《阐释中国精神的哲学路径》中对中国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中国精神即我国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贯穿着民族历史的主体立场和价值观。(2)从中国精神与中华文化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中国精神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学者袁祖社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文章《“中国精神的文化”—实践自觉》中指出,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独特价值观念的表现。(3)在对中国精神时代特征进行判别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同中国梦之间的统一性。xxxx以来,xxxx同志对中国精神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明确表示要实现中国梦,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力度,因为中国精神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温静学者在《论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价值意蕴》一文中阐述了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价值蕴涵不是单一的维度,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4)从概念界定角度来看,重点基于时代精神同民族精神内在联系的角度来对中国精神的内涵进行介绍。公方彬学者在《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呼唤》中提出,在解读中国精神的概念时,既要关注时代精神,也要关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学术界对中国精神的不同定义是由其定义的不同角度决定的。但是,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精神的研究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在关注中国精神的一个方面的同时,缺乏对中国精神整体的理解和理解。

2.关于中国精神主要内涵的研究

有关中国精神内涵的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习xxxx提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弘扬中国精神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议报告将中国精神总结为两个精神,一是时代精神,二是民族精神,其中,前者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后者的核心内容是改革创新。现在,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国精神内涵的过程中,大都秉持“两部分说”观点。具体包括以下两项内容:一是基于民族精神角度对中国精神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进行探讨。张岱年学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精神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中国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一是刚健有为,二是和与中,三是崇德利用,四是天人协调,其中占据纲领地位的是刚健有为,他的这一理论主要体现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学者刘朝阳基于中国精神的生成角度,在《中华文化论坛》发表的《论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其价值彰显》一文中提到,中国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等多种思想,还有同心同德精神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等等。(2)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视角探讨中国精神的主要内涵。刘建军教授把中国精神总结成“以人为本、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与时俱进”的精神。并且学者高艳杰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发表的《试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一文也表达了对此观点的认同。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学者基于XXX的背景,从中国梦的视角下提出XXX中国精神的内涵。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荣开明在《观察与思考》发表的文章《论XXX中国精神的三个基本问题》中认为,在XXX背景下,中国精神主要表现为核心价值观上。

从以上学术界对中国精神主要内涵的研究可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二者都属于整体概念,其自身也包含着丰富的精神要素。因此,学术界在探讨中国精神时,并不只是从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角度来进行,也对其所包含的具体的精神内容进行了研究,使得中国精神所具有的精神特质得到了全面准确的刻画。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还提出XXX中国精神的内涵,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发展。

3.关于中国精神价值的研究

xxxx之后,习xxxx多次强调,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对中国精神的发扬。基于此,我国学界针对中国精神价值已经达成了共识。近几年以来,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中国精神价值研究工作。其中,以下几个研究成功最为典型:学者颜晓峰发表的《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中指出,要想进一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沿着中国道路,凝聚和弘扬我们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之间彼此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学者刘茂杰、王幸生、霍其成针对中国精神明确提出,它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结合在了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精神的弘扬力度。中国精神是构成中国梦的主要成分,能够将亿万中国人民凝聚起来,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进一步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攻坚克难的迫切要求。根据学者马欣欣、周向军在《甘肃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论xxxx关于中国精神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精神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精神支柱,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从实践来看,中国精神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XXX、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以上对中国精神价值的学术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把中国精神放在XXXXXX背景下,结合中国梦,肯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提出,回答了“如何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价值问题。然而,能够真正解释中国梦与中国精神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少,需要进一步探索。

4.关于中国精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将中华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的提升,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时代内容。学者宋妍在《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探究》一文,详细阐述了将中华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指出在大学生中弘扬中华精神,有利于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高创新水平和能力,并建议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中国神融入课堂教学和日常实践活动。学者黄蓉生、赵成林认为,用中国精神教育和武装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指出在高等院校可以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设计一些与中国精神有关的内容,使青年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帮助学生补足精神之钙。阮艳学者针对中国精神教学模式指出,要在探究式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路子,将中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以及中国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方面,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精神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和科学方法。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对中国精神的研究较少,对中国梦的研究较多。其中《华盛顿邮报》一篇名为《中国人也有一个梦想》的文章说,中国梦是一个国家梦,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日常物质层面,二是国家层面的精神愿望。并且长期关注中国的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强调,“中国梦”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此外,一些学者还将“欧洲梦”与“美国梦”和“中国梦”进行了比较。牛津大学教授拉娜·米德认为,这种差异是基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同时,对美国精神、欧洲精神等其他国家的国家精神进行了研究,这使得中国精神研究工作有据可依。《美国精神》一书自1950年耶鲁大学出版以来,在东西方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誉。作者通过大量代表性作品和对重大史实的叙述,对现代美国文化变化进行了全面评价,并对美国民族性格和民族特征进行了进一步介绍,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美国的国家属性。法国作家亚历山德拉·莱昂内尔·拉瓦斯汀对三位思想家对于欧洲文明的认识进行了总结,并将其著于《欧洲精神》一书中。他希望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多地关注被忽视和被遮蔽的欧洲。此外,还有更深的含义。他真的希望人们认识到,所谓的欧洲精神更多地通过国家责任来表现,并非表现于其他民族于上个世纪所遭受的灾难性历史命运中。

通过对国外研究的归纳总结,我们在研究国家精神的过程中可以对其中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经验加以借鉴,以此对中国精神中所包括的丰富内涵及其重要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使我们借助中国精神的力量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1.3 主要内容及框架

1.3.1研究的目标

发现中国精神的生成与发展、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精神的引领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微薄之力。

1.3.2主要内容

1.对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方式方法、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所在以及整体的研究框架加以介绍。

2.中国精神的生成与发展。首先阐述中国精神的三个生成条件:文化根基、领导核心、实践经验;其次按照近代-现代-当代的时间顺序,阐述中国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演进过程;然后阐述中国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所蕴含的发展特性;最后论述中国精神的两个主要内涵:分别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其核心思想分别是改革创新与爱国主义,并对二者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加以阐释。

3.对中国精神对于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所发挥的引领作用进行进一步介绍。本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从现实角度,阐述XXX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其次,从学科角度,论述中国精神对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理论价值上;最后从育人角度,阐述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需要,即应用价值。

4.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首先阐述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并且针对这三个主要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

5.中国精神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中所发挥的路径选择作用。针对本文第四章提出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切实可行的措施,分别从以下三个角度:首先是中国精神的文化培育环境,具体有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其次是发挥思政课主阵地的作用;最后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

1.3.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在开展大学生思政课程的过程中,中国精神所发挥的价值

2.在优化大学生思政课程的过程中,中国精神路径选择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1.4.1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翻阅、搜集与中国精神相关的资料,对中国精神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价值以及弘扬和培育的文献进行总结和整合,可以了解当前的理论前沿,从而为本文的撰写提供写作思路和参考。

2.比较分析法

关于中国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资料很多。需要对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不同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进行比较分析,识别研究资料,调查研究理论,学习和吸收合理、优秀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结合时代特点总结自己的观点。

1.4.2本文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新:本文的研究对象是XXX社会背景下的中国精神,本文在对中国精神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及其形成基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基于当下的时代特征来进行的,此外,本文还基于中国精神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XXX背景下,在引领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精神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体现出研究视角的创新。

2.研究内容新:文章从XXX背景的角度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进行了介绍,使中国精神在XXX征程中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提出中国精神应进一步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发展、与时俱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出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2章 中国精神的生成与发展

中国精神形成于千年的文明沉淀中,并且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其创造者是我国各族人民,作为我国思想精华,中国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价值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它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总称,如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其自身生成发展的过程。因此,本章详细论述了中国精神的生成条件、演进过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国精神的主要内涵,以此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2.1 中国精神的生成条件

2.1.1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与滋养

精神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精神文化。中国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出历久弥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国精神也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中国精神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时代精神,二是民族精神。重温历史,不难发现,儒家、道家、佛教、法家及墨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精神都曾有过培育与影响。如,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牺牲精神,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曾子所提出的“任重道远”的忧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些都是对中国精神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2014 年 2 月,xxxx同志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用“重民本、求大同”等六个词语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总结。这既提炼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一,在“讲仁爱”方面,爱国主义的传统源于儒家“仁”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和道德思想,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第二,在“重民本”方面,孟子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第三,在“守诚信”方面,老子云:“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第四,“崇正义”可以体现在欧阳修所说的“宁以义死”、“视死如归”上。第五,“尚和合”主要体现在《周礼》中的,“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上。第六,“求大同”主要体现在孔子的《论语》中,“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综上所述,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我国现代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都能从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找到。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发展之“根”与发展之“魂”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它是推动中国精神发展的文化之源。中国精神形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精神也被注入了新的生命。

2.1.2领导核心:中国xxx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精神中,根源文化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怎样使中国精神在中国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依靠的就是中国xxx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坚强领导。自从中国xxx成立以来,便担任起了传承中国精神的伟大任务。其中,伟大建党精神就是伴随着中国共产XXX创建而孕育形成的。一百多年来,中国xxx在开展革命工作和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始终践行着建党精神,并以这一精神为核心团结各族人民开展革命工作。俗话说,树高千尺有根,中国xxx在发展壮大中的精神根源就是建党精神,这一精神也是中国精神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在革命时期,中国xxx十分重视精神力量的培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革命精神。其中,“五四精神”的创造,实现了近代以来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在新中国建设时期,xxxx同志号召全体党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领导各族人民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以及工业体系业迅速形成。中华民族精神也从现代革命精神转变为国家建设精神,塑造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根据实践和时代的变化,在XXX带领下又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特区精神”等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具有强大感染力和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其中,改革开放所提出的改革精神与开放精神,也使得我国民族精神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逐渐变为我国人民在精神领域的鲜明标识。纵观整个历史进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所塑造的精神都离不开中国共产XXX领导,深深扎根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土壤中,使其在XXX背景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并激励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换言之,中国xxx塑造的精神源于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这一精神在历史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它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不断源泉,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1.3实践经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与创造

历史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纵观我国历史,我党已经有百年发展史,我国发展史也长达70余年,这些伟大的奋斗史都是由我国人民写成的。在中国xxx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社会的精神财富是由众多的艺术家与思想家所创造的,他们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根本上说,这些贡献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抗战精神的产生。在抗日战争中,主力军不仅仅有中国xxx,还有广大的人民群众,抗战精神则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无论在哪一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的创造力是最为主要的精神层面的生产力。xxxx提出,若要进一步加强党政工作,要相信人民群众,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有着无穷的创造能力,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团结在一起,那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任何敌人最终都压不倒我们。xx在制定国家发展方针的过程中主要提出以下四项标准,分别看人民群众是否拥护、是否赞成、高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三个代表”强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则强调要将人民群众利益置于首位。后来,xxxx同志提出,我国文艺作品的创作灵魂是中国精神,文艺创作的主要源泉,如果文艺创作离开人民群众,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由此可见,中国精神大都是在人民群众的个人实践中形成的,其中不仅有物质生产方面的实践活动,还有精神生产方面的实践活动。中国精神是我国人民运用自身的智慧与勇气创造出来的,是经过长时间的精神实践与物质实践所形成的。中国精神有着丰富的内容,这些精神内涵均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脉络,继而构筑起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2.2中国精神的演进过程

2.2.1在革命战争时期萌芽与淬炼

中国精神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经历了无数挫折,在这近百年中,我国涌现出一大批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烈。他们无一不体现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强大的气节,他们不但爱国爱党,还勇于斗争。中国的有志之士在民族精神的引导下,鼓励下,伫立在封建统治的牢笼边,为国人打破了封建的枷锁,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因为他们,我们才能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中国才能实现民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民族精神”一词还没有开始得到广泛使用,但中华民族在不断的反抗中,在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逐渐成长、觉醒。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用利刃强行打开了中国的胸腔,血淋淋的骨肉被迫裸露出来,自此,中国人民进入炼狱。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着中国的各种资源,清政府逐渐成为了西方列强手里的残刀,中国迈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列强侵略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逐渐觉醒,人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高喊独立,以维护民族尊严为己任,勇敢的与外来侵略者斗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站起来了,他们发动变法、改革,通过义和团运动、武装起义等向列强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贞不渝,对中华大地的热爱,他们挥洒热血,为中国人民争取喘息的机会,争取胜利的机会。林则徐有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洋务派以技术发展为目标,将“”师夷长技以制夷”当做核心,而新派和革命派则将重点放在制度的改革上。1由此可见,在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在努力地采用各种手段反抗外国侵略,他们都在为民族独立而努力。

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民族精神”一词才开始在中国知识界得到广泛使用。1924年年初,孙中山先生以振兴中华为目标,建立了兴中会,之后,又将“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相联系,真正认识到了“民族精神”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正是这一时期,我党将马克思主义融合到了近代中国革命,正式建立了专属于中国的革命发展道路,带领中国脱离了帝国主义的控制,脱离了封建主义的统治,摆脱了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造就了新人民XXX。新人民XXX离不开工农联盟,也离不开无产阶级,它的建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xxx带着华夏儿女力争民族独立,力争民族解放,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将其观点、方法等当作指导和推动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核心精神和要素,培养了许多富含时代价值,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国革命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不但向世人展示了XXX性质,还向世界展示了XXX凝聚力。随着中国共产XXX建立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扬,越来越多革命精神奔涌而出,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共产XXX精神风貌,中国革命精神促进了中国精神近现代发展。

2.2.2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发展与创新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激发伟大精神、造就精神巨人的时代。在中国共产XXX领导下,中国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自此,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实践,不但强调社会主义,强调爱国主义,还强调了集体主义,主张三者合一,这一时期,我国建立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系。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一,时代精神,包括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我国各阶层在XXX领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增进制度改革。其二,英模精神,包括西迁精神、雷锋精神等。在群众的严重,英雄是明亮的指示灯,英模精神不断地鼓舞着中国人民,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中国人民学习的标杆。三是抗美援朝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宁,将士们扛起爱国旗帜,应用的加入抗美援朝战争,保卫和平,抵抗侵略。战争中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1978年,我党与十三届三中全会颁布了实施改革开放这一重要决策,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程之一。华夏儿女在共产XXX引导下,秉持着爱国、无私的民族传统,在符合时代需求的前提下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的时代精神。这些具体精神形态主要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安徽农村迎来了改革,小岗村农民开始试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造了以“敢为天下先的变革精神与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小岗精神。同样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沿海城市正式打开了面向外界的大门,建立了首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开区不断扩大,锻造了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为核心内容的特区精神。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面临特大洪涝灾害时,我党不畏艰险,领导全国军民英勇奋斗,形成了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抗洪精神;2008 年,面对汶川地震灾害,中国xxx领导全国军民同舟共济,共同抗击灾难,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时代精神,这里不意义赘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时代精神,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聚集了中国力量。

2.2.3在XXXXXX明确与阐发

xx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地推动者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促进着社会主义建设,他们总结了中国精神的含义。在xx同志看来,作为华夏儿女,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有着强烈的自豪感,每一位中国公民都有民族自尊心,都热爱自己的国家,愿意为国家为献身。中国人以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使命,以危害社会主义祖国为耻,在每一位中国眼里,祖国的利益与尊严是不可侵犯的,祖国的荣誉是不可侵犯的。xx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与国家的建设依靠的不仅是过硬的物质条件,而是中国xxx在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下,在共产主义的引导下建设了中国。我党建立了铁一般的纪律,怀揣着共同的理想不断的奋斗与建设,才成功建设了今天的中国。因此,中国精神的关键在于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在于人们的民族荣辱感,在于共产主义理想,在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XXX十六大报告中,xx确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党看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围绕着爱国主义,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2006年10月,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xx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对中国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多项内容组成,其一,中华民族精神,它是中国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二,时代精神,顺应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向前迈进,才能促进我国的发展;其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它是我国立于世界的根本;其四,XXX共同理想,它建设XXX是我国必走的道路,只有坚持建设XXX,才能维护我国独立,加强我国经济建设,保障中华人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国内许多学者会提及类似于中国精神的概念。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我国xx越来越注重时代精神,越来越重视民族精神,不过将中国精神设定为特殊的概念是xxxx以后以xxxx同志为核心的xx第一次明确提出的。xxxx同志口中的“中国概念”与多个方面的内容有关,包括中国梦、中国智慧等,它以中国精神为基础,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概念相结合,为中国精神增添了时代内涵。首次提出是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XXXX第一次会议中,中国精神被xxxx同志提及,他结合“中国梦”谈论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核心,它的关键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精神包含了时代精神,它的关键是改革创新。中国精神对我国有重要意义,不但是增强中国国力的重要保障,还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动力,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精华。在xxxx同志看来,中华民族在爱国主义的引导下团结互助,坚强且忠贞,中华民族一定要大力弘扬中国的民族精神,传承时代精神,促进我国的健康发展,为国家与群众争取更好的生活。在第十三届XXXX中,xxxxxxxx谈论了中国精神,在xxxx看来,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沉淀,中国才有了如今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华夏儿女的特质汇聚而成的,是中国人民的禀赋建造出来的,它不但长期影响着我国的发展,还一直影响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随着国人的成长,民族精神破土而出,它在中国人民间不断被传承,不断被传扬,为我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除此之外,xxxx同志还借助“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等十分大气的言论重新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

2.3中国精神的发展特性

2.3.1继承性与创新性

中国精神是在数千年的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是党与人民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得来的,并非一蹴而就。从中国精神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精神虽然历经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具体的精神形态,但其精神本质却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精神不但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它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还十分注重精神文化发展,重视其时代延续,注重其历史继承。以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等精神为例,中国精神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在当今新的历史阶段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已经深深地积淀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精神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继承性。

虽然中国精神具有继承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精神是全盘接受、故步自封的。相反,继承的目的是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中国精神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从而共同促进了中国精神的不断发展。纵观中国精神的生成发展过程,由于时代条件和要求的不同,中国精神中一些不符合新环境,不满足新条件,不符合新要求的许多文化精神会被摒弃,但与时代发展潮流相符的文化精神会得以保留与发扬。除此之外,为了满足时代的各种需求,解决时代中新诞生的各种问题,中国的文化精神会合理的融入中国精神,之后形成更好的精神内容,更好的精神形态。综上所述,中国精神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与发展,实现了对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3.2客观性与能动性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行动引发了人们的想象,引发了人们的思维,造就了人们的精神交往,除此之外,对民族而言,政治的形成,宗教的形成、法律等多个方面的形成也源于此。生活是意识的决定性因素。可以看出,马克思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上掲示了精神的客观性。精神是客观的存在,站在内容的角度来看,精神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体实践。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践是具有客观物质性的。因此,精神也是具有客观性的。另一方面,从形式上看,意识是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来源也是客观的,因此也具有客观性。中国精神体现得是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体现的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它不但是二者的升华,还是二者的抽象,也就是说,中国精神来自现实,来自社会生活,也来自社会实践。因此,中国精神具有客观性。并且中国精神还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传统,表达具体时代生活价值理想的实践精神。

既然是一种实践精神,中国精神在体现客观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了精神的能动性。中国精神对中国十分重要,它产生的前提是中华民族物质生产生活,中国精神不但体现了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理念,还体现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拥有极强的亲和力、向心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为国家的发展强盛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回望中国的发展,千百年来,中国精神不断的激励着华夏儿女,不但维护了祖国统一,还促进了国家的和谐发展,不但保障了民族团结,还增进了我国的繁荣。特别是在国家危急关头,中国精神的能动作用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精神的作用充分的体现了出来,它在关键时刻被激发和释放出来,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强悍的社会合力。中国精神具有能动性,不但有利于国家富强,有利于民族团结,还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祖国统一,来自中国人民的内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健康发展的相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人们的内省,中国精神会逐渐转化为价值观念,最终增进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可。可见,中国精神作为一种深植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思想中的文化基因,具有强大的精神能动性,在关键时刻甚至可以成为挽救国家危亡的精神法宝。

2.3.3民族性与世界性

中国精神来源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的积累,它不但包含了时代精神,还包含了民族精神,中国精神不但含有人类普世范围内一起坚守的价值观念,还内涵中国的精神理念。中国精神中不仅包含中国智慧,还包含了中国理念,它对世界有着特殊的贡献。因此,中国精神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中国精神鲜明的民族性体现在它根植于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是一个具有历史承传的文化之和,不仅突出了我国的特点,还突出了我国的历史,体现了我国国民特殊的行动方式以及思维习惯,中国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精神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一种国家精神,其本质就在于中国精神内含独特的民族特质。除此之外,从世界文明的角度来看,中国精神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反映了积极的精神理念,鼓励人们进步。例如,中国精神中的担当精神就为世界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XXXxxxx以来,xxxx同志高度重视担当精神,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担当精神的特点有很多,结合我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可知,从世界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主要的推动力,中国一直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也要对非洲国家进行援助到XXX建设“一带一路”,如今我国已经成功的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关键理念传入世界,中国的发展历史体现着中国的担当精神。中国的担当精神不只是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更是为了全世界实现共赢共享。此外,中国精神还包含许多其他文明拥有的价值精神,其他文明的精神理念,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可以接纳其他优秀的价值精神,好的思想理念,随着时间的沉淀,中国精神正在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充沛。

2.4中国精神的主要内涵

2.4.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想要了解一个事物首先应该了解和把握这一事物的主要内涵。2013年,在第十二届XXXX第一次会议上,xxxx同志深刻地揭示出中国精神的具体含义,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大致的概括:中国精神中不但包含了民族精神,还包含了时代精神,前者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后者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民族精神由道德规范、价值理念等多个内容形成,来源于民族成员的日常生活,来源于他们的社会实践。也就是说,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渗透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品格,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爱国主义是把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不难发现,自古以来,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始终,并且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而其它民族精神内涵则是围绕着爱国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如近代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就充分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中国xxx领导中国人民为国家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都体现着中国xxx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史中书写了华夏儿女的创业史,描述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句句体现着中国人民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如今,在XXX号召下坚持XXX建设,坚持中华民族违法复兴就是爱国主义的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也进一步生长出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锐意进取、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等多种表现形式。并且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xxxx同志再一次强调了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揭示出爱国主义的本质。现如今,中国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爱国、爱党,它的核心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发鲜活,越发真实。可以看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步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精神离不开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2.4.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指的是中国人民基于民族精神,在时代的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品格它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展现和形成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中国要想坚持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想加速中华民族复兴就必须走改革开放道路。而改革创新精神就贯穿于中国改革发展之中,并渗透于改革的全部实践,一直在鞭策着中国人民,支持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奋斗逐渐积攒下来的,是人们思想的升华。

20世纪80年代,以xx同志为核心的xx领导共同给研讨了社会主义的内涵,讨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构建了伟大的改革精神,改革精神由多个内容组成,包括追求真理、思想解放等。除此之外,xx同志还就中国精神发表了言论,在他看来,中国精神应该得到宣传,得到发扬。由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二十世纪末,xx领导集体通过会议指明了建设XXX方法与策略,他们成功构建了时代精神。我国的时代精神包括创新、思想解放等。XXX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xx领导集体以中国的发展战略为中心进行了研讨,提及了时代精神,那场会议将改革创新确立为时代精神的核心。XXX十六届六中全会中,人们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及中国精神,其中不仅包含了时代精神,还包含了民族精神。所以,时代精神逐渐转化成了社会主义精神的核心,成为了后者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而在xxxx以后,xxxx同志围绕着中国梦,进一步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合到中国精神中,构建新的完善的中国精神内涵体系,促进时代精神的发展,同时促进中国精神的建设。

从上述时代精神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出,对社会主义发展而言,改革是主要动力,对国家而言,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发展途径,一个国家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创新。改革创新精神不但对国家非常重要,对时代也非常重要,它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也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中国要想站在世界顶端,就必须传扬时代精神,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的作用,将我国送上新的台阶。

2.4.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国精神包含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而言,宛若民族之魂,中国精神还包含了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依存于,宛若时代之魂,无论是民族精神还是时代精神都非常的重要,它们共同组建了中国精神。中国人民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精神这两大核心内容,最重要的就是要厘清二者的关系。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一定的区别。首先从二者的区别来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内涵上的不同,也在于其界定的立足点和承担的主体不同。民族精神起源于漫长的中国历史,是华夏儿女通过长时间的共同生活,长时间的社会发展沉淀下来的,因此,民族精神是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作为界定的支柱,时代精神起源于社会,是其创造性时间引发的,能够充分体现社会的发展方向,能够将时代引向新的阶梯。立可见,时代精神着眼于时代的形势,以时代的发展为立足点。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民族精神的主体就是民族,时代精神的主体就是社会。虽然承担的主体不尽相同,但民族和社会的群体范围是相同的,都是指同一群中国人民。因此,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又具有密切的联系。笔者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方面,时代精神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是依靠前者实现的。民族精神的存在保证了时代精神的发展。虽然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但追溯本源,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中,中国古时候就已经有了改革这一理念,《礼记·大学》等书籍皆有记载。因此,不难看出,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传统,而在当今时代又大放光彩;另一方面,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发展与升华,牵引着民族精神发展的方向。改革创新精神其实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如今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尖锐挑战,爱国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爱国的关键就是要发展中国,而发展中国的关键就在于改革创新,不断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因此,二者的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

第3章 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的价值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状况、精神面貌以及学识才干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由此可以看出,XXX必须增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增进他们对中国精神的人口人。中国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新的时代对中国精神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要进一步深化发展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将其与中国精神进一步融合对当代中国尤为重要,对弘扬中国精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是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的理论需要和应用需要。

3.1XXX弘扬中国精神的现实需要

3.1.1实现复兴梦想的精神支撑

2013年,xxxx同志曾于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发表了关于中国精神的言论,他说,弘扬中国精神对中国是非常重要的,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在xxxx同志看来,中国精神不但能维护中国的发展,还能增强中国国力。十二大明确指出了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性。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作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和奋斗,同时更离不开中国精神的激励与支撑。中国精神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中国梦来源于中国精神,是后者通过数千年的积累形成的。近代以来,中国因外部殖民入侵和内部统治的腐朽,几近亡国的边缘。从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进入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了华夏儿女的梦想。中国xxx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施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从根源处打好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进程越来越深。中国xxx对中国复兴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们带领中国人民在从长期的探索中建设了中国精神,中国这头雄狮被中国人民唤醒了。除此之外,中国xxx还通过建设与探索,带领人们总结了时代精神。从改革开放到如今四十多年,从最初的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如今的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全党和全国各种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下,中华民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逐步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人民的内心是不服输的,他们敢于创新,敢于面对失败,能够通过失败总结问题,进而找到新的方法,这就是中国精神的体现。综上所述,中国精神铸就中国梦想。而中国精神这一精神力量又该如何转化为助推中国梦实现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答案: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要想摧毁物质力量,首先要拥有物质力量,不过在成功的掌握了理论以后,群众也会成为物质力量。理论是精神的精华,它一经掌握群众即会变成物质力量。但这种转变离不开实践,换言之,中国精神是通过实践不断感染人民群众,融入到人民群众的血液之中的,最终将把它转换成物质力量,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3.1.2走好中国道路的精神定力

方向决定道路,走XXX道路,可以更快的实现中国梦。通过历史可知,XXX的建设是非常困难的,中国人民响应中国共产XXX号召,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完成了新中国的初步建设。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引导,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脚踏实地的为中国的建设与发展而奋斗,创立了XXX理论体系。不难看出,中国道路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正是中国精神。在中国精神的引导下,中国人民不断地探索中国发展道路,为民族复兴路的建设而奋斗。中国精神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入了中国道路的建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条道路赢得了十四亿中国人民的支持,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今天,在中国精神的支撑下,中国人民依然坚定不移地走在XXX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逐伟大复兴之梦。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精神不但能促进中国的发展,还能加速民族振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一定要以中国精神为基础,将其与中国道路有效融合。

3.1.3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所谓中国力量,就是指怀有共同理想信念并且愿意为实现共同理想信念而团结在一起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而从当今时代背景来看,这里的共同理想信念指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为中国梦是属于中国人民的,只有中国人民不懈努力才能将其实现。也就是说中国力量来源于中国人民,人们要想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汇聚中国力量。而在追逐中国梦的征途上,能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促使中国人民能够积极发挥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需要的是伟大精神的支持。中国精神起源于千百年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经过不断地开拓与总结得来的。中国的青年继承了中国的历史,对XXX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精神应该深入到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心中,人们应该将民族进组精神结合到工作中,同时将时代精神融合到工作中,将重点放在国家利益上,将中国梦结合到个人发展中,才能将人们的力量汇聚在一起,进而加快祖国的建设。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纽带。在中国精神的感召下,将每一个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强盛的力量凝聚成中国力量。

3.2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的理论需要

3.2.1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善发展提供强劲驱动

对大学教育工作者而言,想要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就必须有组织、有目标的施行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行为规范的教育,同时注重其道德标准的教育。只有建立系统的、与社会要求相吻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在培养大学生自觉性的同时,培养其能动性。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精神,也就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的发挥,能实现其功能价值。中国精神对于中国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不但有助于中国的健康发展,还有助于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能够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能够促进中国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所以,大学生思想教育应该注重中国精神,应该以中国精神为领导,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2012年,XXXxxxx首次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到xxxx同志曾于2019年就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进行了强调,在它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重要,有助于各高校立德树人。这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能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价值规范,还能成为大学生的精神支撑,为大学生带来精神动力。因此,中国精神的提出,无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首先,最为明显的是体现在理论目标层面的驱动。中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体系,把涉及到中国精神的个中国研究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时确保其并行统一,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顺应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而且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体现在实践目标层面上的驱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应该是实践目标,实践目标不但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质量,还会影响其功能价值,同时影响其教育过程。将中国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实践环节之中,可以更好地实现大学生自身与国家、与社会的有机统一。所以,将中国精神当作基础,合理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标体系进行友善,不但有利于中国精神的培养,还有益于其弘扬,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2.2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发展增添鲜活力量

2016年,xxxx同志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以下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全国高校不但要做到因时而进,还要做到因事而化。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核心,这就需要鲜活的内容使其不断丰富充实。

如今,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面临严峻的考验。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可以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书法自己的感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法像以前一样一味的要求大学生单方面的接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并且贴近时代,增强其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同时增强其感召力与接受度。从内容上来看,高校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不但要反映理论的科学化,还要反映其大众化,不但要将实例的典型充分描绘出来,还要刻画出它的生动性。中国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它的核心爱国主义起源于悠久的中华文化。爱国主义可以维护中国人民之间的情谊,改革创新体现了我国的时代特征,可以激发中国人民的奋斗的意志。所以,中国精神被种植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生长于时代境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受到中国精神的指引,进而用过传统文化获取养分,通过时代精神收获养分,使教育的内容更加灵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同时增进其人文性。教育内容也由“抽象化、理论化”向“具象化、生活化”进行转换,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认可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他们的精神内需。对于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3.3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的应用需要

3.3.1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持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坚定的信念,充实的理想对民族是非常重要的。2017年,xxxx同志在xxxx报告中指出:“中国梦不但历史的、还是现实的,中国梦是未来的,不仅我们需要为中国梦而努力,所有青年都需要为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梦一定会在中国人的奋斗中实现。由此可见,当代青年肩负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他们不但要为了中国梦而努力,还要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你眼里。xxxx报告明确指出,当代青年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脚踏实地的为中国的发展而风险,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国家与人民而努力。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应该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而使其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灵魂就在于要用中国精神教育大学生。中国精神中不但包含了时代精神,还包含了民族精神,不但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还能增强我国国力,能够帮助中国突破艰难险阻,维护中国的健康发展。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因此这就需要中国精神来激励广大青年振兴祖国的必胜信念和壮志豪情,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并将自己的前途命运结合到国家的发展中,结合到民族的发展中,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奉献自己的青春能量。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将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中国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既可以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同时又可以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感召力与说服力,二者共同发展,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为伟大复兴梦想培养并提供人才。

3.3.2提高大学生品质素养,为国家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如今,社会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全面,高校不但要重视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能力行人才的培养,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社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当代大学生也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品质素养。xx明确指出,综合素质水平高的人才非常重要,各大高校对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的任务责无旁贷。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除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各高校应该根据时代特点,根据如今的国际形势,采用合理的方式培育大学生,培养其时代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应该注重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以及时代精神的培养,前者的关键在于爱国主义,后者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它们是国人必不可少的情感。所以,中国精神应该融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中国精神,认可中国精神,同时信仰中国精神。高校需教导大学生以国家为起点,以民族为起点为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而奉献。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还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努力联系专业技能,在强化技能,增进学识的同时,学会修身养性,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品质素养。一个真正“有德性”的人必定是“有灵魂”的人。因此,“育人”不仅体现在对个人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体现在对人格素质的引导。将民族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时代精神与思想政治相结合是各高校重要的战略任务,这样做不但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还可以推动大学生的发展,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第4章 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如前文所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但想要具体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就应以问题为导向,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因此,本章对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详细论述。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精神运用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症结,是有针对性开展中国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的前提,为下文提出中国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的优化对策做铺垫。

4.1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高

XXX大学生富有理想,对未来充满热情和希望,在中国精神传递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XXX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体自身利益的实现,更要有推动历史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远大志向。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发展形势复杂多样,同时国际思想文化交锋日益激烈,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社会中各种不合理现象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在当代中国属于社会转型期阶段性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学生的阅历浅显,经历较少,无法理解许多不合理现象。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信心和耐心受挫,导致少数学生更加聚焦于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下服从社会需要,过于看重把权力和财富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部分大学生在确立理想信念时不能从政治高度考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国家发展,往往更加关注个人理想的实现。这造成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上功利性、实用性倾向特征较为明显,无法深入理解思政教育中对中国精神的培养和灌输,且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师并没有与时俱进的将中国精神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使得部分学生对于中国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高。

出现这样的情况表明,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的今天,XXX大学生更加务实,他们开始更加现实的规划个人生计和前途权衡,更加看重自身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部分大学生更重视自身价值诉求,对集体利益存在一些片面认识。对个人奋斗目标的定位大多停留在个人层面,不能从全局眼光看待个人发展,没有很好地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是将二者割裂开来。分析原因,首先,从成长环境来看,“00后”大学生是相对轻松的,市场经济过于强调个人利益致使很多“00后”大学生把成功定义为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再将国家发展与社会需求放在首位。其次,随着市场化浪潮的席卷,人们的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特征,大学生们越来越注重功利。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思政教育中无法很好的认同中国精神的教育,仅仅只是将思政教育作为获得学分的途径,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高校思政课堂对中国精神的教育越来越低效,越来越难以真正贯穿落实到思政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们对中国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也会越来越低。

4.1.2中国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将中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是要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理解,虽然当前大部分高校已将中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还存在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精神的结合不够贴合实际等问题。具体来看,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学习中国精神,国内各大高校也积极将中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也呈现向好发展态势。目前大学生了解中国精神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网络新闻;二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关键的途径还是课堂教学,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来看,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现实学习渠道不够丰富。再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中国精神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只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高校从高校课堂教学、网络教育等方面将中国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缺乏对大学生践行中国精神锻炼机会的供给。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深层内涵把握不到位,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环境中给学生深度学习践行中国精神的条件不够多,此类较为普遍的教育形式也难以继续吸引学生对中国精神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尽管在此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大学生在中国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上,多停留在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学习、社交、工作等现实行为上却缺乏理论的结合,在知与行中出现断层,进而也影响中国精神在我国青年群体中的继承和发扬。在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中国精神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灌输,中国精神教育的作用的加深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感悟,为他们后续的实践打下基础。但当前中国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融合程度的不足,将可能导致大学生对中国精神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存在脱节现象。

4.1.3大学生关于中国精神的自我教育不足

所谓自我教育,可理解为受教育者自发的教育自己,换句话说,就是自己给自己做思想政治工作。一般来说,自我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主观性和内生性。大学生作为中国精神教育的主体对象,他们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实践对于中国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有的学生对于中国精神的学习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和机械的学习状态。他们普遍依赖思政课来学习中国精神,许多学生上课的态度并不端正,他们上课大多是敷衍,要不就是为了应试,而不是学习,因而无法充分理解中国精神理论,不能将它归纳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主要通过便捷的网络来了解有关中国精神的理论知识。但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对中国精神浅显的认知上。并且网络上涌现着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犹未可知,学生很容易被这些准确性低、有效性低的信息所误导,甚至产生错误倾向,不利于大学生们进行关于中国精神的自我教育。因此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当前很多大学生主动学习有关中国精神理论知识的自觉性不够,自我教育的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很多重要问题的辨识能力不足,这些问题都在主体上限制了中国精神教育的效果。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育者需学会把教育内容充分融合到自己的道德标准中,结合到价值观中,体现到日常行为规范中。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国精神的学习要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合理的融合,与大学生自身有效结合,引导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了解与认可中国精神,明确中国精神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大学生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研习和领悟中国精神,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课堂教学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双管齐下,中国精神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不断增强。

4.2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019年,xxxx同志曾说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高校立德树人是非常重要的,属于关键性课程。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又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可以用来判断高校的教育工作是否合格。高校要想将立德树人做好,就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价值的塑造,这样做有利于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综上所述,思政课的作用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还有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正确的价值观的建立。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中国精神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对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关键课程。这也由此说明,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道路上的领路人,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思政教师不能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更应注重发挥育人功能。而中国精神教育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就是“育人”的教育观。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进一步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外,还带来了许多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功利主义。在这些意识形态的冲击与影响下,部分思政课教师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出现政治信意识不强、功利主义浓厚等情况,从而导致立德树人意识薄弱,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会非常的困难。甚至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按照教材将理论内容灌输给学生,没有真正做到理论与立德树人相结合,没有把立德树人这一观念融合到文化知识教育中,融合到思想道德教育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仅影响着思政课教师,同时也冲击和侵袭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选择性的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可以应对日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学习,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缺乏长远的思考会导致思想意志淡化,容易造成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这些都是XXX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融入中国精神面临的现实境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将中国精神融入其中,依靠中国精神来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化发展。

4.2.2高校思政课在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的授课老师更注重理论教学,但忽视了实践教学,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但理论来源于实践,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2019年,xxxxxxxx指出,只有继续提高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才能通过思想政治实现改革创新。除此之外,他还强调了“八个统一”,其中一个统一就是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部分高校响应xxxx同志的号召,从思政课实践教学入手,采用了更加灵活、更加丰富的教学方式,将实践教学融入了思政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质量,发挥了教学的作用,各高校采用的实践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体验式、专题式等。不过,理论教学还没有完全的融合到实践教学中,有许多实践教学仅仅只停留在单一的、独立的实践,并没有合理的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有的时候实践教学完全不符合教材内容,不符合现实时间,这种实践教学并不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积极影响,学生无法借此产生感悟,无法带给学生们获得感与实效性。而回顾中国精神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中国精神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进行理论升华铸就的结果。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精神教育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大学生必须要身体力行,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感知经历了长期历史发展而积淀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具有丰富内涵的时代精神,并且思政课教师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将梦想搬进现实,学会脚踏实地的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而奋斗,学会把学习奋斗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中国精神培育的最佳效果。

4.2.3大学生国家意识的薄弱及人文素养的缺失

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问题的内因和根本。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以及民族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有了更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责任感。由于许多大学生都很关注国家时事,一旦出现国家利益受损事件,大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事实经过,并在网络平台中针对这些事件发表自己的言论。纵观当代大学生的这种行为,不难发现,现在大部分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与民族责任心都十分强烈,但是他们对国家意识以及民族意识的认识还十分浅薄,在政治生活核对国家大事方面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认为自己作为学生这些事离自身很遥远,缺乏国家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而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对其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十分重要。在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国家意识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也是构成我国中国精神以及民族精神的内容之一。综上所述,大学生国家意识的薄弱不利于其进行有关中国精神的自我教育。并且受功利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本专业学科的学习,而忽视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强化和文化底蕴的强化。因此,许多学生并不很了解地理、文史等文化常识,其文化素养相对较低。而民族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与升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其进行有关中国精神的自我教育,而且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较为薄弱,容易在文化选择方面面临许多诱惑,进而做出错误的选择,会出现崇洋媚外而遗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不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第5章 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的路径选择

本章根据上一章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对出现的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及时发现大学生、学校和学生家庭内部拥有的教育资源,分别从良好环境的形成、革新培育内容、创新培育方法、发挥高校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等角度进行探讨,以及加强培育主体的自我教育等多种途径来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化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5.1优化中国精神培育的整体环境,营造文化自信融入氛围

5.1.1优化社会环境以营造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世界文化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我国文化更加多元,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认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大学生作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群体,文化多元化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削弱着他们的民族意识,对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瓶颈。因此,必须强化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才能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发展。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应当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社会范围内积极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为更好地培养中国精神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伴随社会的进步,更加坚定个人理想,使其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得到更好地培育,成为中华美德的重要传承者。

第一,要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市场环境更加有序、合理。近几年以来,世界经济更加趋于全球化发展,世界文化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世界思想因此彼此影响、互相交融。在西方文化持续渗入的过程中,我国文化也发生看相应的改变。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社会产生了功利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等不良的思想观念,在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偏离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基于这一社会背景,我国政府要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市场竞争趋于公平,使我国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此外,学校、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力度和集体主义教育力度,使大学生理智地面对社会背景变化,使大学生的民族信仰更加坚定,帮助其树立正确合理的社会价值观,主动抵制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利益诱惑。

第二,要加强文化事业建设,重视社会所具有的引领作用。政府部门应该对社会文化事业予以足够的重视,基于传统文化角度,使人民群众享受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成果,加大大学生的中国精神的培养力度。其次,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文化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提供宏观政治保障。例如,可以开放更多的公益场馆,加大政策优惠力度,提高全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和民族精神深刻内涵的思想意识,营造全民善学的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第三,政府部门要在民族精神宣传以及时代精神宣传方面投入更多的力度,在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培育工作。此外,政府部门还应丰富中国精神宣传形式,通过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宣传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比如,近几年以来,央视所推出的成语大会和诗词大会,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三,要牢固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社会舆论是影响大学生风气的重要途径,它也会对个体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大学生缺乏成熟的思想意志,难以经得住社会环境诱惑,在思想上容易走入歧途。基于此,党和政府部门应运用舆论手段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方向引导,主导网络舆论方向,净化社会风气,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中国精神营造积极有利的社会环境。既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宣传作用,大力弘扬并宣传关于中国精神的优秀人物及相关事件,建设XXX网上思想文化阵地,使大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的网络浏览潜移默化地在生活中学习中国精神,从而强化精神动力,感悟中国力量,提高文化自信;同时也要加强对互联网传播信息内容的管理与监督,依法规范网络传播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学习中国精神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5.1.2构建和谐校园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校园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这也就表明校园文化其实是一种潜在“隐性课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具有补充作用。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大学生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大学生们能够接受到熏陶与感悟,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因此,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从外部对大学生的中国精神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出最佳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第一,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注重弘扬并培育校园文化精神,加强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精神是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基于适宜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它是一种独特的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精神是学校精神价值的一种体现,对于学生在大学生活期间具有一种指引力量,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而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可以将中国精神深刻内涵融入其中,并以学校特征为依据,使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感受学校所建立的精神价值,并从中受益。比如,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所提出的校园精神,但是这一精神并非由清华大学所创立,而是在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是把中国精神同大学校园精神相结合的一种特殊表达。另一方面,要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宣传中国精神的基础设施,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学校的主要作用是教书育人,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将会对校园师资水平产生重要影响。校园环境也会对学校形象、学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为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认真开展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发挥协同育人作用的需要。

第二,令校园媒体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出来。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政文化建设工作之时,要想令中国精神传播开来,就必须对校园媒体进行充分运用。能够发现,校园媒体的形式十分丰富,比如校园广播以及官网等,它们除了能够引导舆论以外,还能够起到教育宣传等多重作用。当前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们接触到各类新媒体比如微信以及微博等,它们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网络媒体在培育中国精神的过程中,展现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重要的舆论手段。因此,校园官网、微博、微信等校园媒体可以实时推送有关中国精神的信息内容,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网络学习有关中国精神的理论知识,并且通过网络,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并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提升自己的思想,从而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感知中国精神深厚的内涵,培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另外,校园广播、校园刊物等校园媒体,通过向学生传播相关理论和思想,营造传播中国精神的良好氛围,在广大学生中树立爱国主义情结和社会主义使命。当前高校在开展文化建设工作之时,要想获得良好的建设效果,就必须对校园媒体能够起到的作用产生充分认识,同时积极借助这些媒体来将中国精神传播开来,让更多大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高校还必须采取科学举措来管理这些媒体,当大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络之时,高校也不能够放任自流,而是要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约束和规范,如此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才能够取得可喜的成果,中国精神培育工作也才能够获取更好的成绩。

第三,中国精神教育主题活动必不可少。可以看到,高校在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对其中国精神进行培育之时,能够运用的载体有许多,主题教育活动便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而在对这一载体进行运用之时,高校必须确保活动的趣味性以及生动性,如此才能够吸引到大学生群体的目光,令其积极参与到这类活动之中。实际上,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并不困难,首先,高校在确定这类活动的内容之时,就必须结合大学生爱好来进行选择,确保其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喜好。其次,高校必须对这类活动的方式等进行优化,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乐趣的同时能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以往我国大部分高校围绕“培育中国精神”这一目的来开展教育活动之时,一般和会挑选历史事件或者节日作为主题。当前高校要想强化活动的开展效果,就必须在丰富活动形式的同时,把意识形态的教育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身体力行的参与其中,从而更加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与历史,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国精神的热情,如此不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得到升华,同时其 还能够形成坚定信念。由此可见,当前高校在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开展之时,必须确保构建的校园文化足够健康,必须确保开展的活动形式足够丰富,如此学生才能够得到良好的熏陶。

5.1.3注重家庭熏陶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在进行社会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之时,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也必须得到足够重视,而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依托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是人们一生接触的第一个教育环境,由此可见,在个体的教育体系里,家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只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养成。甚至部分父母还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的任务仅在于让孩子进入大学,而孩子在进入大学后的思想、品德、行为如何,并不在自己关心的范畴,当孩子在这种毫无约束的环境下生活之时,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进而令自身的生活以及学业遭受影响。能够发现,对于高校而言,若自己教育的对象受到的家庭教育是这样的,那么要想做好对他们的思政教育工作将会十分艰难。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确保家庭文化氛围足够良好,如此除了能够为高校中国精神培育工作提供助力以外,还能够为家庭、学校教育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提供支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如果想要令大学生充分受到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第一,必须对言传的意义和作用引起足够重视,也就是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着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通过“言传”向学生传播中国精神。第二,通过身教来培养、教育孩子。比如家长可以在空闲时间带着孩子去各种名胜景点游玩,或者在一些传统节日来让孩子接触到各种传统文化知识,如此孩子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民族精神内涵产生深刻感受,形成充分了解。并且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形成优良的家风,优良的家风犹如春风化雨,会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并塑造着人。因此,在家庭场域中,家庭教育要与作为一种隐性教育的家风相互促进,协同育人,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精神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

5.2发挥高校思政课主阵地作用,提高大学生中国精神素养

5.2.1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是否符合或达到XXX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相关标准,会对中国精神培育质量产生深刻影响。习xxxx就曾提到,当前学校在立德树人之时,必须对思政课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充分认识,然后积极开展好这类课程,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由习xxxx的讲话可知,当前高校思政教师在授课之时,需要应对的挑战进一步增多,同时能够把握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扮演好教师角色,发挥教师作用,实现育人目标,教师除了需要寻求各种办法对自身素养进行提升外,还必须积极改革和优化思政课程。因此,高校应以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为目标指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化发展。

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从“内培养”和“外引进”两个方面着手,形成联动机制,确保构建的教师团队素质水平达到相关要求。所谓“内培养”,其含义为:以思政教师为对象,围绕中国精神展开专题学习活动。就像习xxxx所说,作为教师,要想扮演好自己传道者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作用,实现育人目标,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明道”,对于思政教师而言,其要想为中国精神培育提供助力,就必须先受到培育,了解各种先进思想文化,形成坚定信念,唯有如此,其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因此要加大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力度,帮助他们准确掌握中国精神的相关内容比如其属性以及内涵等等,除此以外,作为思政教师,还必须对这一培育工作中的培育整体、层级目标形成充分认识,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对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而“外引进”则是指高校要引进与中国精神教育相关的专门人才,将中国精神教育贯穿于教师聘任和考核的全过程,并从两类视角来对何为中国精神作出相应的解读,这两类视角一是教学视角;二是学术视角,从而在专业以及人文课中充分融入中国精神教育的内容。

5.2.2革新课堂教学内容,从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中讲授理论知识

XXX大学生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需要悉心的引导和培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中国精神的重要依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时,除了需要思考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方式外,还必须思考将哪些知识理论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常讲常新,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民族情感,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思政课不仅是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公共课程,也就是说,当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论其专业是什么,这门课程都是不可缺少的。从内容上看,此课程内容十分丰富,除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化成果外,还包括形势政策、法治教育等,如果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它们都和中国精神内在契合,因此革新课堂教学内容就要从这些理论课着手。例如,可以将抗疫故事融入《xxxx思想和XXX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之中。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全球,而在抗疫的过程中,我国民众尊重科学、团结一心,形成的抗疫精神便属于XXX中国精神的生动表现。因此,将抗疫故事融入概论课之中,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具体,使思政课更接地气,从而可以改善思政课吸引力不足、兴趣不浓、参与度不高的现状。并且通过加入抗疫故事,引起学生共鸣,在学生共鸣的同时,其便会积极去思索、去分析,不再认为思政课只有生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它和现实的联系,也正因为它和现实的联系,才让它有了温度,如此就可以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真正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另外,还可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增设一个专题教学,其主题便是中国精神的培育。对于我国而言,中国精神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而是基于我国在久远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并在近代通过革命、改革等形成的思想观念,其不但凝聚力极强,同时也能够对民众产生极大的感召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史之中,二者存在着耦合性。2023年正逢中国共产XXX百年华诞,中国xxx在百年历史实践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精神,从最初的红船精神到如今的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中国xxx人的革命精神谱系,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这些精神,都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青年学子作为接力跑的接棒人,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阶段,因此要牢牢抓住这个阶段为他们注入红色基因。将中国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厚植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5.2.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实施教育教学

在开展中国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恰当,能够使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教育客体,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精神教育工作。之所以要开展中国精神教育工作,是为了使时代教育形式与民族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并将其外化于行动中。在开展中国精神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教育载体就是教学内容与教材,但是要想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材内容,教师应该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综上所述,对大学生开展中国精神培育工作时,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形式不应受制于传统的被动式教学,而应该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之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相关理论课程的兴趣,进行独立思考,关注政治和国家大事,切实让学生心灵上有所感悟,思想上有所升华。并且还要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和课堂模式,运用实践、网络、课堂三种教学形式相互支撑的教学方式,使中国精神教育课程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可以利用课堂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及特点,举办辩论赛、话剧,拍摄以“中国精神”为主题的微电影、视频等方式来促使学生全方位认知中国精神。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与合作互动,使学生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到中国精神课程的学习中,以此使思想政治课程更具吸引力;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某一件事或者某一思想产生共鸣,使中国精神真正实现入脑入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课后,思政课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形成网络互动教学体系。使中国精神教育的个性化互动、多信息呈现以及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使学生通过互动的形式更加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而在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方面,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并加以优化组合。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时,可以采取情景展示与理论灌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对哲理小故事进行播放,并由此引出课程教授内容,接下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情境导入法的运用,把哲学原理同当下时政热点相结合正式开展课程讲解工作。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熟悉哲学原理,也能运用实例使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加深刻地理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中国精神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断提升中国精神教育方法的创新力,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5.3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自我内化,树立中国精神自觉意识

5.3.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参与意识

大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不仅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选用合理的解决方式,还要在实践中对这些解决方式进行检验。近几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深入发展时期,科技网络也基本实现了普及,我国社会涌现出大量的大学生团体,社会实践也因此呈现出公益化和多元化特征,已经由校内活动扩展到校外活动。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精神教育,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积极组织开展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大学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身实践水平。比如,大学生可以在参加社区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国家政策进行更加透彻地理解,对社会形态进行更加透彻地认识,对社会同个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准确地把握。此外,大学生只有全面认识社会发展现状,才能更加认同国情、党史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知识,进而对中国精神教育具有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掌握。并且大学生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使自身品格更加坚毅,使自身素质更加完善,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才能使大学生逐渐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精神品格。

5.3.2利用朋辈教育效应,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常见授课形式分为以下两种,一是课堂讲课,二是谈话谈心,但事实上,内隐性是学生思想的突出特征,基于这一特征,教师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开解学生,因此,在生活中渗透思政教育课程的方案难以实施。但是在校大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这集中体现在个人经历、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并且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相比师生之间也要更近一些,具有较高的互动性与共通性。所以,相比教师为学生授课的单项传输形式,朋辈之间的影响力就像空气一样,时时存在,处处可见,可以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内容,最终达到育人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朋辈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我教育工作,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精神教育时也要利用好朋辈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伙伴的价值和作用。例如,可以将参与抗击疫情的青年学生组织在一起,打造一支大学生身边的朋辈教育队伍,在班级以及学院内进行宣讲。榜样教育是我国长期推崇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大学中树立榜样使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大学生中树立榜样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不仅能够缩短学生同榜样间的差距,还能对大学生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其见贤思齐,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我,从而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中国精神。另外,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的一种组织形式,所以也是中国精神教育中朋辈互助开展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以校学生会牵头,与校院两级读书社团共同开展中国精神专题系列学习,并且定期挑选朋辈学生共享理论学习心得体会。这样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以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开展朋辈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能够进一步扩大中国精神的影响范围,能够使思政教育所具有的育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结 语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是我国当下的时代主题。作为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需要树立起符合当下时代主题的理想信念,勇敢地担负起时代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如何让当代大学生聚精会神,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则需要强大的精神引导和支撑。“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切实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教育,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现中国精神的过程也是将理念逐渐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精神内涵,并把中国精神转化成自我精神力量,起到激励自己的作用;第二阶段是运用中国精神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要想实现上述两阶段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在第一阶段中,中国精神思政教育能够进一步推动个人思想认识水平的提升;在第二阶段中,思政教育能够转换成一种精神力量,从思想的角度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提供给指导使人们从认识中国精神飞跃至实践中国精神。作为一种宏观精神,中国精神具有抽象性特征,若要使学生们普遍认同这种精神,需要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这种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对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达成共识,此外,国家还应鼓励大学生自觉追求中国精神,使其成为建设XXX的精神力量。思政教育课程能够为大学生投身于民族复兴事业提供思想指导。由此可见,中国精神的实现过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其为动力,不断实现自身深化发展的过程。对此,本文以中国精神为切入点,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为研究目标,深入分析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中的价值以及在运用时呈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与发展,中国精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本文虽然运用了大量的文字和相关理论,解决了中国精神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由于客观条件和作者现有能力的限制,只能根据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今后,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丰富。如果条件允许,笔者将继续做这一课题,并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以丰富这一课题。

参考文献

中文图书[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xx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xx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xxxx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 《xxxx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xxxx.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XXXXXX伟大胜利——在中国xxx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xxxx.《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9]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2020.5.28.

[1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中文期刊

[1] 刘茂杰,王幸生,霍其成.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J].求是,2013(09).

[2]孙倩倩,张平.中国xxx革命精神赓续与弘扬的三维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

[3]黄蓉生,赵成林.XXX构筑中国精神的价值论析[J].长白学刊,2018(01).

[4]闫存庭.试论近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演变[J].学理论,2012(18).

[5]张晓婧,宋泽芮.中国xxx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百年历程及其基本经验[J].南京社会科学,2023(06).

[6]马欣欣,周向军.论xxxx关于中国精神的三个基本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6(01).

[7]佘双好.深刻理解中国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特定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2019(05).

[8]高艳杰.试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

[9]王晓南.中国力量的现状分析与凝聚路径[J].知与行,2017(04).

[10]彭扬,李忠军.以中国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1).

[11]盖逸馨,邢林艳.校友资源协同高校“三全育人”发展研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2).

[12]张官禄.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自我教育机制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3).

[13]张瑜.“中国精神宣传普及路线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9).

[14]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上)[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5(09).

3.报纸杂志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XXX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xxx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1.

[2]xxxx.在第十二届XXXX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01.

[3]xxxx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01.

[4]xxxx.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5]xxxx.在第十三届XXXX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3.21:02.

[6]xxxx.用XXXXXX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XXX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 人民日报,2019.3.19:01.

[7]刘建军.概括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N].光明日报,2014.8.18:011.

[8]讲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N].光明日报,2014.7.22:1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64564.html,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2年8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12月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