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以中国银行为例

摘要:商业银行进行审慎经营的前提是良好的内部控制,这保证着金融体系稳定运行。21世纪,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发展还未健全的国内金融市场,却一次次遭受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这将商业银行的高风险性展露无遗

  摘要:商业银行进行审慎经营的前提是良好的内部控制,这保证着金融体系稳定运行。21世纪,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发展还未健全的国内金融市场,却一次次遭受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这将商业银行的高风险性展露无遗,金融风险居高不下不但直接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不断威胁着各国甚至是国际经济秩序,更关系到整个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国外同行内部控制的发展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才刚刚起步,任务之艰巨,环境之复杂都不可避免。因此,如何按照中国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总体框架,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活动的效力,最终达成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这一项长期的课题和任务,这就是本人研究此课题的目的。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一、引言

  内部控制之余各国商业银行是一道永远在解答过程中的难题,世界金融市场日趋开放化,加剧了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使之承受了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为了直面国际化的挑战,建立一套合理又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就自然成了当前商业银行最为紧迫的任务。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率先推出了《巴塞尔协议》,成功的建立了阻止多次国际金融风险的通用且完整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数次金融危机洗礼也使得这一监管标准日益完善。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要求于2013年1月1日起全球各经济体开始按照此最新协议严格执行,并力争在2019年1月1日前全面达标。为了响应最新协议,适应银行业全球化挑战,我国银行监管部门也积极做出应对。2011年,《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在xxxx“十二五”规划的积极探讨声中正式落地,为《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在国银行业的实施搭建了必要的政策框架。该《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银行业风险监管应该结合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在外部监管方面,应当建立多维得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和检测指标体系,从多个方面加强监管力度;在内部控制方面,商业银行应当通过严格细致的监督检查使自身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建立与本行相适应的风险指标体系和内控评估流程。中国银行身为五大国有银行之一,传承已逾百年,更应该明白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锲而不舍的探索着合适的改革之道。鉴于此,本文将以中国银行为蓝本,对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切实推动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系统发展提出几点建议,最终给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加强内部控制有效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一些借鉴。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演进与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作为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产生的一个概念,从源头上说,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与会计概念中的内部控制是一致的。最早的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史实,可以追溯到远久的美索不达米亚时代。《圣经》上关于内部控制的记载是:内部控制“现代”形式于公元前一千多年就存在了,包括了约束财产使用、对财产实行双重保管、职责分工等形式。(罗伯特·C.埃里克森,2011)随着现代的发展,管理技术不断进步,管理范围不断拓宽,内部控制的内容也随之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当今时代,内部控制似乎有着五花八门的定义。COSO委员会——全球内部控制研究领域的权威组织,他们提出了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一种程序,该程序的目标是为了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符合法律和规章制度。(贾国军,李阳,杨秀玲,2006)巴塞尔委员会,作为研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最有代表性的组织,于1998年1月,颁布了《内部控制系统评估框架(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关于内部控制新的定义,进一步强调了在内部控制的执行中,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的重要影响,勾画了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所应具备基本构成单元,并提出了供监管部门对银行内控系统进行评价的若干准则。从国内来看,200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给内部控制做出了更契合中国国情的定义: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以实现经营目标为目的,以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为手段,实现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图1:内部控制运行流程图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以中国银行为例
 

  (二)巴塞尔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演进与发展

  巴塞尔委员会于1975年建立,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银行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合作建立的银行监管委员会。该委员会自成立伊始就将银行风险监管作为研究的中心,并据此发布了大量的文件,形成了著名的巴塞尔理论体系。
  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在研究了COSO的研究报告之后,进一步发布的《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下称《框架》),全面的提出了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的指导原则,这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框架》指出,银行管理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内部控制,其是由相关联的五个要素组成的,包括;管理层监察与控制文化、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岗位分离、信息与沟通、监控活动与偏差纠正。(冯颖琼,2012)由这些相关联要素组成的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银行高效、安全运营的前提。

  (三)中国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演进与发展

  1.中国人民银行及银监会等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
  我国前央行行长戴相龙先生认为商业银行是“以获取了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戴相龙,1995)在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却进展迅速,在上世纪80年代初逐渐开展相关研究,于90年代末期攀登了第一个研究的高峰。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成立了内部控制问题调研小组,于1997年5月在借鉴国际经验并从事详细的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同年12月,颁布了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过程中作用巨大的另一部文件——《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6月,财政部、审计署、银监会等五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称《规范》),要求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在《规范》所要求的范围内施行,并支持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一道执行此《规范》。《规范》的颁布,对于增强企业内部控制能力,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障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2.中国银行内部控制的指引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内部控制方面的压力推动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1997年颁布的《原则》已不再适合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状况。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称《指引》),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指引》、巴塞尔委员会的文献以及COSO理论的基础上,中国银行组织制定了本行的内部控制指引。在中国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内部控制的核心在于职责分离、相互监督制约。并把内部控制定义为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实施,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保障各国金融秩序的基础金融机构,是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杠杆,一直深受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视。近二十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化而迅猛发展。随着商业银行不断国际化,其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也日益显现。1994年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1995年日本大和银行巨额亏损事件,2002年的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违规贷款事件,各商业银行面临的危机比比皆是,无一不是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造成的。
  近年来,鉴于国际金融危机和银行恶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我国商业银行也逐步加强了对内部风险的控制,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1.银行的内部控制文化尚未完整建立
  我国的管理思想自古以来就强调管理者的自主、独立而忽视了对其权力的监督制约。(王竹泉,隋敏,2010)导致了目前银行高层管理人员轻内部控制、重业务发展,对于内部控制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仅仅把内部控制当作是一种制度却没能落到实处。由于绩效考核将业务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导致基层工作人员和基层管理者未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更严重影响了内控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致使内控制度不能落到实处。真实发生的案例有:工作人员互相碍于情面,违规、违法办理业务;由同一人执行不同环节的业务工作,职责分离不清、相互制约监督不力等。
  2.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内控制度不同步
  商业银行由于竞争和发展的需要,需要对本行的业务不断的进行创新,随之而来的是技术手段也在不断的创新。但由于业内激烈的竞争、管理层重业绩不重风险控制,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多发生业务已经开展,相应的内控措施却尚未建立健全,出现内控领域的断层。此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管理模式的改进,当前的某些制度已不再适合,却没能及时完善和梳理,这不可避免的给银行的经营和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留下隐患。
  3.缺乏对风险的有效评估
  有效的风险评估是风险控制的基本前提,也是及时全面地反映银行风险的内控要素之一。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把经营规模的扩张作为发展重点,却忽视了极为重要的质量和效益。随着资产和业务品种的成倍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增长却不尽如人意。不断扩大的资产规模伴随的却是趋于下降的收益,成倍增长的负债规模伴随的亦是迅速增加的不合理成本。最终导致的是负债与资产比例的失衡以及收益的严重恶化。
  4.内控情况审计及分支机构监察不力
  内部控制要求银行机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内控程序,并由本行的内审部门来进行监督评审。从实际情况来看,众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停留在事后事项的审核上,没能在内部稽查、评价内控完善性、经营执行有效性等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主要在于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受限很大,从事工作亦受到相当大的牵制,难以真实反映经营情况,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其次内部监督力量配备不足,审计频率低,覆盖面小等问题也对风险的积累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当然,内控不仅要求内控机构和程序,内控程序难以落实,分支机构对于内部控制的执行频率不足、质量不高、浮于表面等情况,都是难以发挥出部控制真正的效力的原因。

  四、中国银行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中国银行情况简介

  中国银行作为国有五大行之一,历史悠久。它诞生于1912年,在国父孙中山先生批准下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银行一直不断开拓自身业务,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往来。直到1983年,xxxx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接手中央银行职能,中国银行专注于外汇业务。自此,中国银行先后经历了国有化改制、成立股份制公司、沪港两地分别上市,百余年的不断做大做强,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1.中国银行组织结构
  中国银行是开展国外业务最多的国内商业银行,在内地及46个海外国家和地区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其主要经营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业务,此外,中国银行通过控股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经营基金管理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经营保险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经营直接投资和投资管理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航空租赁私人有限公司经营飞机租赁业务。
  图2:中国银行组织结构图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以中国银行为例
  2.中国银行公司治理架构
  中国银行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等组成的现代股份制治理结构。
  股东大会作为中国银行的权力机构,享有重大事项知情权、表决权、参与权,但不得直接干预银行的经营。董事会作为中国银行的决策机构,由1名董事长,3名执行董事,4名独立非执行董事,7名非执行董事组成,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公司战略和经营管理制度,选聘高级管理人员等。
  监事会作为中国银行的监督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其主要职责在于监督财务状况,以及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工作。目前中国银行采用的是双重监督的治理模式,定期对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探讨和优化,确保中国银行治理结构逐步健全完善,由3名股东代表和2名职工代表组成。
  图3:中国银行治理架构图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以中国银行为例

  (二)中国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银行作为百年银行,长期以来直接或间接的受到政府干预、计划经济体制、官本位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没有足够的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埋下了各类经济案件的隐患。本人选取的近年来影响比较恶劣的案件如下表所示:
  表1:近年中国银行违规恶性事件(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以中国银行为例
  1.内部控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内控制度、组织架构、事后评价机制等要素均是内部控制应包括的。长期以来,中国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尚未清晰的建立,使各内控要素之间的联系相互割裂,系统性的内控体系建设更加困难。
  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的起步较晚,中国银行在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方面,长期没有一个行使内部控制职能的部门。从1978年中国银行从央行分设出来一直到1997年颁布《原则》,中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职能淡化,没有独立的职能部门,自1997年后,由稽核部门兼负内控职责。2002年,中国银行根据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把内部控制职能中的内部会计控制职能从稽核部门调整到财会部门。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内控制度基本都散落在业务制度和管理制度之中,至今没有一个系统的、全面健全的内控制度形成。例如:中国银行所开展的出纳管理业务,一直是遵照2003年版的《中国银行出纳管理制度》和《中国银行出纳业务操作规程》来操作执行,没有为出纳管理业务制定专门的内控制度,致使员工产生“出纳制度和操作规程即出纳内控制度”的错觉。(刘平,2008)不同程度的类似情况在中国银行的其他业务条线均存在,这也造成了中国银行各层员工对内控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对内控存在偏见或误解。
  2.风险管理问题众多
  风险管理是用以降低风险的决策过程,组织或个人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组合并优化风险管理技术,有效控制并妥善处理风险,以求用最小的成本获得安全保障的最大化。风险管理系统的不健全是内控机制存在不足的一个重要表现,工作银行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产品的服务和营销,而忽视了风险控制的诸多环节。
  1)缺乏深厚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一直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细致地说是信贷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它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行为模式和风控理念。由于风险管理的文化上的欠缺,中国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状况频发,很大程度上导致难以发挥风险管理系统相关程序和政策的真正作用。
  2)缺少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中国银行虽然在公司内部专门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却很难实现对整个公司内部进行全面风险评估。缺乏有效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没有一个有效的分析模型;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比如信贷风险方面,由于激励约束机制的缺乏,造成许多分支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营销来的项目被抹杀;风险控制过于集权化,只有省分行和总行有审批权,既容易导致总行和省级分行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根据材料做出合理判断,又不利于发挥下级分支行的能动性。
  3)欠缺充足的风险管理人才储备。现代风险管理不仅包括了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基础学科,还包括系统工程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中国银行由于风险管理人才储备不足,现有人才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还未形成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致使风险平评估结果随意性过大,特别是阻碍了新兴业务的开展。
  3.内控信息的处理乏力
  中国银行至今尚未建立能够涵盖全行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使得全面地把握客户及其关联方在各分支行的经济活动十分困难。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导致的一本账仍然不能够实现。目前由境内外9个数据中心集中辖区数据资料再由总行进行汇总加工,这种方式既导致的数据传递环节过多而增加了不确定风险,又对造成相关内控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监管部门,错失了第一时间处理问题的时机;信息反馈上由于操作人员内控意识不强或违规操作,不能及时全面地向管理层反馈信息,影响了整体内控目标的实现;由于没有内控信息的交流平台,各分支机构和部门不能及时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利用不强,同一个问题和现象重复出现在不同分支机构,增加了整体的负担和压力。
  4.职能部门间缺乏横向牵制
  内部控制因该是全天候的,各职能部门相互关联、相互牵制、相互制约进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目前横亘在中国银行面前的难题是内部管理摆脱不了以条线为重的传统思路,缺乏横向的整体利益的考量,各部门横向牵制乏力,造成资源浪费、内耗严重。突出表现在:
  1)财务部门只负责将费用资源分配,而并不对费用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基层机构之间费用资源往往一言堂、暗箱操作,存在巨大的漏洞和风险;
  2)人力资源部门只重计划“按图索骥”,而缺少应有的可行性分析。造成“人尽其用”这一目的难以实现,滋生了人力资源部门的渎职和人才浪费;
  3)业务部门由于业务发展压力,过于追求授信总量而忽视了对授信客户的考察,甚至出现为了完成授信,协助客户伪造资料。放贷之后忽视管理,“管放不管收”造成不良贷款的风险;(徐晓萌,2011)
  4)管理部门只注重审批,缺少应有的监管;执行部门只考虑执行,对执行的效率和效果考虑欠妥当。比如:计划财务部门只对运营部门的运钞费用进行核定,却从不主动了解其现金的库存情况,导致为控制运钞费用,运营部门故意减少运钞次数,以至于库存现金积压和常超库存现象屡见不鲜。
  5.内部监督稽查机制有待完善
  监察部和稽核部是中国银行内部监督的两个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对人和业务员的监督。由于人和业务密不可分,两个部门的关系也密切相关。当前内部监督稽查面临的难题有以下三点:
  1)监督稽核部门很难实施主动的监督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一是监察工作往往是在案件发生后开展,只能做到处理有关责任人,对于已发生的风险没有任何意义。二是监察不是通过对业务和岗位进行调查和监督,而是通过检举材料去查处相关人员,难以保证检举材料的真实性,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又难以达到监察目的;
  2)监督稽核部门的独立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监察部门、稽核部门负责人均有所在行的行长任命和领导,归属行长直接管理,内部地位不够独立,难以实现对本级领导及其决策的有效监管和监督。有些领导由于自身内控意识和职业素养的缺失,公然干预监督工作,极大地影响了监督部门开展工作;(谢凯军,2013)
  3)监督稽核部门工作不全面。监督部门往往过于重视违规违纪情况狂的监督,却不可避免的忽视了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进行检查。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与否,也应当是监督稽查部门审计各分支机构的重要内容;

  五、完善中国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培育有中行特色的内部控制文化

  内控文化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的全面性也要求必须在全体员工之间展开内控文化的建设,树立全员内控理念、切实加强党建工作。首先,在管理层决策层加强内控意识的培育,“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强化层决策层的内控意识,对全员内控意识建设有积极的带头作用。为了达到此目的,中国银行在对各分支机构管理层进行考核时,应切实加强综合素质的考核,特别是内控意识的考核。其次,在强化领导者内控意识的基础之上,更要加强对广大执行层内控意识的培育,培养基层员工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杜绝内控风险的发生。最后,在培养全员内控意识的同时加强党建工作,增强各级党组织凝聚力,使全体工作人员将思想道德的提升和内控意识的培育有机结合,更加立体全方位的建设中行特色的内控文化。

  (二)建立完善风险评估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转变变化,中国银行必须更加综合的考虑确定的经营目标以及本行内外部情况,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行之有效的评估,从而确定切实可行的内控目标,增强可行性。因此,建全的风险评估系统必须被完善的建立起来,才能有效开展内部控制活动,实现银行的内部控制目标。
  1.建立精细化的主动风险评估系统
  为了更加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环境变化,中国银行成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部,建立并运行操作风险(RACA)、关键指标(KRI)及风险损失(LDC)机制来组织协调和监控报告全行风险与内控。各级分支机构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下级风险管理部门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但也要受上级风险管理部门监督和管理,构建全面精细的风险评估体系。(孙芙蓉,2011)
  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很大,评估风险也很困难。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清算风险又因为多样化的金融业务和快速的金融创新而随之增加。中国银行应学习国外同业,建立更加主动的风险评估系统。规范开展授信业务,推进风控系统的标准化以加强风险抵御能力;加强对集团客户财务报表真实性的识别能力,提高风险的预警意识;严格按照《中国银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方案》进行三大工具管理办法及流程培训教育,提高主动管理操作风险的能力。
  2.不断完善风险预警体系
  风险预警是指通过事中和事后检查及时发现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通过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尽可能最早识别风险的类别、原因及趋势,并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及时控制并化解风险。中国银行的各级监督稽查部门应充分利用风险管理工具,全面管理所有风险。要具有一流的超前意识,主动识别并监控工作流程和操作环节中的高风险;更要设置好关键指标,对关键状况采取行之有效的风险预警。
  完善风险预警体系需要针对中国银行两大类业务。首先,对于逐渐成熟的常规业务,形成一套事先调查、事中监控、事后预测的业务流程,对可疑的风险掌握足够的主动权。业务开展中密切跟踪企业经营和业务开展情况,索要财务报表,一旦其公司高层、资金状况等发生重大变化,业务人员有必要提高警惕,细致了解缘由并预测对企业未来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时向支行领导以及风险管理部门汇报。其次,新兴业务是中国银行需要完善风险预警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断发展,五花八门的新式公司业务在未来必定会出现,对业务部门不断升级更新风险预警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套成熟的能够根据新业务随时进行风险识别的预警体系势在必行。

  (三)制定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体系中确保实现商业银行管理层指令的核心和关键是内部控制活动,中国银行为了达到现实的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采取各项积极有效的措施,有效增强内部控制活动的效力,分散了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
  1.不断规范内部控制制度
  制度的不规范使得管理效率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中国银行为实现内部控制的全面化,需要不断将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化。首先,要按照央行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认真研究现行制度的利弊,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完善有关财务管理、业务流程、人员管理等相关制度。其次,要在全行上下贯彻“内控先行”的理念,增强全体人员内部控制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内部控制活动,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效力。
  2.坚持在岗学习和培训制度
  中国银行全体工作人员都应熟悉本行内部控制制度,认真自觉地执行相关制度,将风险防范工作落到实处;同时,银行应不断提高员工内控意识: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使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意识牢固的树立在全员心中。另外,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教育的重视,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培养良好职业道德,重塑中国银行形象。(孟琦,2012)
  3.建立严密的监控防线
  为丰富中国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需构筑三道必要的监控防线。(郑鑫,2011)第一道防线是业务岗位,三道防线中的重点是尽量把风险关口和控制措施前移,从而加强对第一道防线的控制。第一道防线在整个内控体系是第一责任人,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它既负责业务经营又承担所有风险;第二道防线为搭建第一道防线提供工具和方法,并对第一道防线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估职责;评价第一、二道防线的工作效果是第三道防线的职责。另外,在后两道防线之间开展例行会议制度,加强各防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健全内控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与监督稽查部门共享内控信息。
  图4:商业银行三道防线图
 

  (四)架设畅通的信息沟通系统

  提高银行内部控制效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于架设一个畅通的信息系统。中国银行为了实现在全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的有效控制,应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架设高效畅通的银行信息沟通系统。
  中国银行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它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需要保证各项信息在横向和纵向畅通无阻的传递,确保信息共享程度的最大化。不仅要将管理层指令和意见快速的传达给具体的操作人员,还要能及时向管理层反馈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中国银行还应加强信息的安全保密性工作,要有有足够保障性的安全防范措施。
  1.提高信息传递系统的传递效率
  目前,中国银行的信息系统很难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应不断加大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增加内部控制系统特别是信息传递系统的科技含量。(许玉梅,2010)通过技术架构的不断升级、组织机构的精简不断拓宽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动态流动”,充分满足银行风险管理的需求。
  2.推进同业沟通、协调与信息共享
  商业银行在目前这个阶段,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着互相恶性竞争的经营方式,这与当今主流的“合作共赢”的理念背道而驰。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在竞争的同时加强同业沟通协作,找寻利益契合点是中国银行所应关注的重点之一。(申佳慧,2010)同业协作不仅能维护共同利益,降低共同风险,更能实现优势互补,减少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内耗,增强整体竞争力,实现对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互补和沟通。

  (五)构建全面丰富的监督体系

  建立一个强力的监督体系是保障银行内部监督稽查效力最佳措施。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中国银行自有的监督审计部门与银行外部各类监管渠道齐心协力,制定具有良好执行效力和监督效果的措施,确保从多方面丰富和健全监督体系,为内部控制提供强力补充。
  1.健全内部监督稽查、审计体系
  监督稽核是内控机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中国银行所处的市场环境不断发展变化,为了达到加快构建全面丰富的监督评审体系的目的,必须确立稽查工作的权威性地位,并围绕其构造一个现代化稽核监督体系。(Aldhizer,G.&Cashell,J.D,2003)当然,建立体系也应该赋予内部审计必要的独立性,中国银行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应具有形式仁和实质上的双重独立性,使其能持续保持监督检查中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情况。要在中国银行内部建立动态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风险的事前防范能力,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的发生,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2.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法律法规
  中国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全面完善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切实可行的金融法律法规。政府应引导整个市场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协调银行、税务、公安等多个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优化整个社会的信用化境,并行之有效的制定针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和等级措施,在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重信守信”的氛围。(谌争勇,2009)当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效果一直都是制度和体系能有效执行的依仗,针对公众信用以及银行内部控制出台专项法规,排除地方政府干扰、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突破区域信用孤岛,从而实现从社会大环境对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督。

  六、结束语

  随着全球范围内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也更多的参与国际间金融经济活动。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更有国外同业虎视眈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银行内部控制容不得一次差错和半点疏忽。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实用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增强银行资产的良性流动,实现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并对风险进行合理控制,进而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健康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谌争勇.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南省益阳市为实证分析[J].海南金融,2009(5):27-30.
  [2]陈春燕.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中的难点和解决措施[J].当代经济,2016(24):100-101.
  [3]戴永红,刘晓燕.从银行资本充足率看印度对《巴塞尔协议》的实施[J].南亚研究季刊,2010(4):39-46.
  [4]戴相龙.深化改革严格管理全面提高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J].中国金融,1995(8):4-9.
  [5]冯颖琼.关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5(21):18-19.
  [6]罗伯特·C.埃里克森著,赵英爽译,易继明校.土地财产权[J].私法,2011(2).79-80.
  [7]刘平.近代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研究:1897-1949[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贾国军,李阳,杨秀玲.从美国COSO报告的发展看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J].财会研究,2006(11):67-68.
  [9]孟琦.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12(22).172-172.
  [10]孙芙蓉.精细化风险管理是实现多元目标的保证——访加拿大皇家银行首席风险官富瑞斯[J].中国金融,2011(7):90-91.
  [11]申佳慧.次债危机下的我国银行监管制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03-103.
  [12]谢凯军.现代银行内控稽核务实全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
  [13]徐晓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改进探索[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14]许玉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5):170-170.
  [15]王竹泉,隋敏.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J].会计研究,2010(3):28-35.
  [16]郑鑫.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三道防线”的分析与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1(12):45-4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7343.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7月28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