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问题的关系研究

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校园暴力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某中学高一至高三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攻击性量表为研究工具,随机抽取307名中学生进行

  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校园暴力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某中学高一至高三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攻击性量表为研究工具,随机抽取30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性别、年级、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这四方面做了差异性检验,此检验涉及中学生成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和校园暴力两个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1)中学生校园暴力的攻击行为在性别、年级方面差异显著;
  (2)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显著;
  (3)身体攻击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呈正相关;言语攻击与父亲过分干涉和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呈正相关;愤怒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和母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敌意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母亲偏爱被试均呈正相关。
  (4)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中学生校园暴力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家庭教养方式;外显攻击性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校园本应该是和谐稳定的场所,但是近几年,中学校园却频频发生校园暴力。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媒体的普及,这些行为越来越多的呈现在社会中,引起关注。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常发生在12-18岁,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在青春期(13-18)前或青春期早期开始上升,青春期后期达到最高,在青春期结束之后开始呈现递减的趋势[19]。我国的有关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师和家长认为中学生是存在攻击性行为的,但只有小部分家长或老师听到过学生对自己被攻击的报告,近30%的中学生经常受到同学的攻击,近15%的学生经常攻击同学,而且每周两次以上的受攻击者约为20%,攻击者约10%;每月一次以上的受攻击者为10%,攻击者约5%,这些结果与国外研究基本接近,这充分说明了攻击性行为在中学生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17]。尽管研究数据显示出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这攻击性行为,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行为不太容易被老师和家长所发现。故意隐瞒事实的不仅仅是施暴者,很多时候,被施暴者往往也会选择沉默,隐瞒自己被施暴的事实。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施暴者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在长时间内维持这种心理状态是极其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校园暴力的及时发现并且采取及时的整改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大量研究表明,校园暴力与生活中的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有研究表明,家庭功能能有效预测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存在较多冲突的家庭中的青少年,产生暴力行为的几率较大[20]。谭晓玉认为,校园暴力是由于家庭不健全、管教失当、青少年控制情绪能力差、交友不慎、接受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等相互作用结果[1]。弗雷瑟指出,父母管教态度不一、使用暴力方法解决问题、对孩子的言行缺乏约束、或与孩子互动时采用强制的方式,均有助长孩子的攻击行为[18]。

  1.2概念界定

  1.2.1关于暴力的定义
  1996年,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宣布暴力会严重危害健康,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2]。
  1.2.2关于校园暴力的定义
  校园暴力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包括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因此,尚未有确切的定义[3]。一般认为,校园暴力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校园欺负研究。校园欺负是水平较低的校园暴力,但却是校园暴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其中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欺负现象更为普遍,后果也更严重。因此Olweus曾从仅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欺负这个角度来界定它,认为一个学生如果反复地或长期地成为其他学生的攻击对象,那么这个学生就是校园暴力攻击行为的受害者[4]。这一定义被普遍接受,但它并没有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在美国,人们对于“校园暴力”的理解比较宽泛。如AndersonM认为,凡是在校园内、学生上下学途中、学校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暴力行为都可归结为校园暴力[5]。美国预防校园暴力中心将校园暴力定义为:“任何破坏了教育的使命、教学的气氛以及危害到校方的预防人身、财产、毒品、枪械犯罪的努力,破坏学校治安秩序的行为”[6]。
  国内研究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与国外差别较大,而且也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如佟丽华认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7]。而张旺则认为,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外、施加于学校成员(既包括学生又包括老师)的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4]。不同的学者对于校园暴力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定义,所以较难形成一个对校园暴力比较统一的定义。
  1.2.3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非言语表达的集合;它是父母在子女日常抚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孩子的固定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父母教养方式反映了亲子关系的性质并且具有跨情景的稳定性。

  1.3国内校园暴力的研究现状

  1.3.1校园暴力的研究历程
  大量研究表明,校园暴力对学生的危害是深刻而长远的。校园暴力对于受害者来说不仅是身体伤害,受害者除了要承受生理上的伤痛,还有心理上的煎熬。严重的更可能会造成由暴力伤害引发的自卑、恐惧等心理伤害,使得一些原本品行良好的受害者在遭受校园暴力后可能会变为施暴者反过来侵害弱小的低龄学生[8],加剧校园治安环境的恶化。对施暴者而言,则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9]。上世纪七十年代,挪威心理学家Olweus率先对校园欺负行为作了系统的研究,自此,校园暴力问题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近年来,各国校园暴力事件频频曝光,我们在互联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视频。在视频中,好几个学生围攻一个学生,掌掴、撕扯头发、用脚踹,甚至还有扒衣服拍照片和视频的。这些恶性重大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了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深入探讨。
  1.3.2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及后果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校园暴力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包括家庭、学校、社会、青少年个体发展等各方面。离婚率增加导致单亲家庭逐渐增多,不和谐的生活环境更容易使孩子形成“攻击性人格”。研究表明,缺乏家庭的关心爱护和管理教育是容易导致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包括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10]。心理学家王家绵指出,家庭暴力是导致校园暴力产生的重要因素[11]。父母自身在儿童时代如果被以不适当的方式对待,他们会以相同的方式对待子女,甚至导致父母采用暴力手段虐待儿童[12]。生活在这种暴力的家庭环境之中,孩子的性格容易孤僻、偏执和狂暴,往往会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暴力行为的频率增长得最快的阶段是学前和小学阶段,而这一阶段的孩子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家庭环境,因此家庭环境会造成巨大的影响。香港大学对325名学生和他们家长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尤其是父亲严苛的教养方式对男孩攻击行为的影响很大[13]。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有这些心理问题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压力,产生攻击行为。谭晓玉和上海市妇联儿童部康惠君认为,产生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是教师不恰当的教育[1]。有些学校往往只重视学习,而忽视价值观、法律观念、道德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部分中学生还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如果遭遇校园暴力而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可能形成“受到侵害——报复——侵害别人”的恶性循环。
  青少年的青春期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的,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存在着巨大的转变,但同时这种转变又是不够成熟的转变。如果青少年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不能受到正确的引导,则很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困难,从而导致他们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加强青少年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还会直接受到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信息的影响。目前,多元的社会价值体系混杂,社会上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层出不穷,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影响着青少年,早恋、拉帮结派甚至团伙犯罪,这些都是容易导致校园暴力的现象[14]。
  1.3.3校园暴力的干预研究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格布伦特兰博士说过:虽然公共卫生工作不能完全解决暴力这一复杂的问题,但我们还是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预防暴力行为,而公共卫生的重点在于预防,不是简单地接受或对暴力做出反应,而是坚信暴力行为及其后果是可以预防的[15]。
  青少年犯罪及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大体可以概括为:基于学校的、基于社区的,可以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关注学业成绩地下或家庭生活环境不良的学生,还有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最大程度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某中学学生作为被试进行调查,最后有效问卷一共有307份。其中有141名男生,166名女生;高一学生97人,高二学生107人,高三学生103人;农村户口204人,城市户口103人;独生子女254人,非独生子女53人。

  2.2测验工具

  2.2.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该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编制,中国医科大学岳冬梅等人1993年修订的中文版EMBU,用以评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量表共有66个题目。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6个维度共58个条目,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5个维度共57个条目。该量表采用1—4级评分,将各因子项目的分数相加,根据被试的回答,对父母的因子分别计算。此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位于0.46-0.88之间,重测信度位于0.58-0.82之间。而且经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张津萼等的研究表明,EMBU在国内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2.2攻击性量表
  本文采用修订后的攻击性量表对被试进行研究,该量表一共包含29个项目,其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是它的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涉及的项目数为9、5、7、8。此量表在评分中采用了5点计分法,将1至5分分别赋值给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这五个选项。问卷得分越高表示外显攻击性越强。此量表得分内部一致性位于0.60-0.89之间,重测信度在0.57-0.81之间,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forWindow19.0进行数据分析。

  3结果

  3.1中学生校园暴力的现状分析

  3.1.1总体情况分析
  通过对307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其校园暴力的总体情况,如表1:
  表1中学生校园暴力攻击性的总体情况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问题的关系研究
  从上表结果中可以发现,身体攻击和敌意的得分较高,言语攻击得分最低,愤怒得分中等。各维度的平均分介于2.12到2.77之间。
  3.1.2差异分析
  3.1.2.1性别差异
  对男生和女生的校园暴力攻击性程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比较,以下表2为所得结果:
  表2中学生校园暴力攻击性的性别差异(M±SD)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问题的关系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这三个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身体攻击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1.2.2年级差异
  通过对不同年级被试在校园暴力攻击性各维度的得分进行ANOVA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表3中学生校园暴力攻击性的年级差异(M±SD)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问题的关系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这三个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身体攻击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事后检验结果如下:
  表4不同年级中学生身体攻击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问题的关系研究
  经过事后检验,身体攻击方面,高一与高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高一年级大于高二。
  3.1.2.3生源地差异
  通过对不同生源地中学生的校园暴力攻击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比较,检验结果见表5:
  表5中学生校园暴力攻击性的生源地差异(M±SD)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问题的关系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p均大于0.05。所以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这四个维度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1.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对是否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的校园暴力攻击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比较,检验结果见表6:
  表6中学生校园暴力攻击性的是否独生差异(M±SD)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问题的关系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p均大于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这四个维度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2中学生校园暴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

  3.2.1总体情况分析
  通过对307名被试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得出其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如表7:
  表7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问题的关系研究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的平均分介于1.43到2.97之间。其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得分较高,父亲拒绝否认、父亲偏爱被试和母亲偏爱被试得分较低。
  3.2.2差异分析
  3.2.2.1性别差异
  对男生和女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比较,以下表8为所得结果:
  表8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M±SD)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问题的关系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群体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和父亲过分干涉这三个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在这三个维度上,男生的差异均高于女生。
  3.2.2.2年级差异
  通过对不同年级被试在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的得分进行ANOVA检验,检验结果见表9:
  表9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M±SD)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问题的关系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父亲过度保护这一维度,其他维度的p均大于0.05。所以不同年级中学生的父亲过度保护存在显著差异。
  事后检验结果如下:
  表10不同年级中学生父亲过度保护的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问题的关系研究
  经过事后检验,父亲过度保护方面,高一与高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高一年级大于高二。
  3.2.2.3生源地差异
  通过对不同生源地被试在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1:
  表11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生源地差异(M±SD)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问题的关系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p均大于0.05。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2.2.4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通过对被试是否是独生子女在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2:
  表12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M±SD)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问题的关系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被试和母亲偏爱被试这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这三个维度上,独生子女的差异均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

  3.3中学生校园暴力攻击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

  通过对中学生攻击性各个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如表13所示:
  表13中学生校园暴力攻击性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r)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暴力问题的关系研究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从表13可知,中学生的校园暴力攻击性与父母教养方式有显著相关。其中,身体攻击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呈正相关;言语攻击与父亲过分干涉和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呈正相关;愤怒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和母亲偏爱被试都呈正相关;敌意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母亲偏爱被试均呈正相关。

  4讨论

  本次研究通过调查某中学307名中学生被试在校园暴力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当前状况,了解从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上来说是否会对这4个变量产生影响,并且深入分析了校园暴力和家庭教养方式间的相互关系。

  4.1中学生校园暴力的讨论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校园暴力攻击行为的身体攻击这一维度在被试的性别和年纪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身体攻击这一维度上,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中学时期处于青少年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所经历的青春期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男生在这一阶段有可能比女生更加叛逆,不好管教。从而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而年级差异方面的高一年级高于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这有可能是和学业有关。一般高年级的课业比较繁重,尤其是高三年级面临着重要的高考,那么学生绝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课业问题方面,产生校园纠纷的机会较少。而高一年级因为刚刚升入高中,面临新的校园生活和很多新鲜事物,他们在各方面都表现的比较积极。那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发生不愉快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

  4.2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中学生群体在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生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和父亲过分干涉这三个维度上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父亲这一角色对待女儿和儿子的方式不同。在抚养子女时,父亲和母亲对待子女的方式往往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父亲对儿子就比较严厉,平时比较有威信,所以儿子和爸爸就没有和妈妈那么亲近,而父亲对待女儿可能就比较宠爱;高一年级在父亲过度保护这一维度上高于高二年级,这可能是由于高一学生刚开始新的高中生活,所有父亲会担心儿子是否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而高二年级相对于高一年级多了一年的经验,父母会比较放心些;独生子女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被试和母亲偏爱被试这三个维度上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就是所谓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当家庭中只有一个后代时,父母所有的爱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所以区别于非独生子女。

  4.3中学生校园暴力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通过对中学生攻击性各个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本研究发现,中学生的校园暴力攻击性与父母教养方式有显著相关。其中,身体攻击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呈正相关,这说明父母不能给予子女足够的理解和情感温暖或者对待子女的方式不当过于严厉会加重子女的攻击行为。言语攻击与父亲过分干涉和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呈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父母过度干涉子女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口角争执,导致子女在与人发生矛盾时言语攻击别人。愤怒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和母亲偏爱被试都呈正相关;敌意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母亲偏爱被试均呈正相关,这说明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总是在过分干涉有可能导致子女对别人容易不满、愤怒,产生敌意。总的来说,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性很多方面都显著相关,所以父母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学生的校园暴力攻击性的。这与赖运成的研究结果一致。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子女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段、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和父母关系质量的影响;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会显著影响子女的外显攻击性,并通过人际敏感性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子女的外显攻击性[16]。本研究结果表明,当父母亲对待子女惩罚和严厉程度较高时,子女的攻击性也比较高。

  5关于教育的建议

  通过本研究发现,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校园环境是影响他们产生校园暴力攻击现象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这种因素,作者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提出如下相关建议。

  5.1培养家长正确教育观

  要让家长了解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是不合适的,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是不可取的。现代的教学理念都是科学育儿,不管是多大的孩子,都应该科学地根据他们的发展阶段来制定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而很多的家长,往往会忽视孩子精神层面的教育,只关注了物质层面的需求。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家长们还应该重视对孩子的精神教育。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合理地与人相处,建立和谐友好的同学关系。如何让家长履行好监护责任、抓好教育问题是预防校园暴力的关键而有效的途径之一。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多沟通才能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多多注重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不只是关注学业成绩,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不一定思想品德也是很优秀的;让孩子学会爱与奉献、与别人和谐相处,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出问题往往需要我们适当地做出退让;让孩子在和谐快乐的健康家庭生活环境中成长,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是身心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5.2增强中学生抵制暴力手段的意识

  首先,从学校教育来看。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干预校园暴力行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成立暴力预防和协调小组等等。很多时候,被施暴者面对自己的亲人好友没有勇气坦白自己所遭受的一切,这个时候面对暴力协调小组不熟的老师,他们往往有勇气来对陌生人诉说一切。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影响重大,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的,除了同学之间,教师们就是接触学生最多的人了。但是教师们容易一心投入课本教育工作,可能就忽视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所以教师们应该提高自己的敏锐度,多多关心同学们平时的校园生活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最后,从家庭教育来看。父母不要太过严厉地苛刻地对待孩子。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这些压力有可能会转化成暴力行为发泄出来。父母不要过分地保护孩子,要懂得“放手”,偏爱孩子会使得他们太以自我为中心,可能用最简单粗暴的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

  6结论

  6.1中学生校园暴力的攻击行为在性别、年级方面差异显著;
  6.2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显著;
  6.3身体攻击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呈正相关;言语攻击与父亲过分干涉和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呈正相关;愤怒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和母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敌意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母亲偏爱被试均呈正相关。
  6.4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中学生校园暴力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刘冬梅,马兵.聚焦校园暴力[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1):44-48.
  [2]唐晓昱.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
  [3]吴桂翎,辛涛.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特殊教育,2009,6.
  [4]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措施[J].青年研究,2002,(11):44-49.
  [5]AndersonM,KaufmanJ,SimonTR,etal.School-associatedviolentdeathsintheUnitedStates,1994-1999[J].JAMA:TheJournalof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2001,286(21):2695-2702.
  [6]戴宜生译.美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发展[M].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4):12-16.
  [7]欧伟.让暴力远离校园[J].中国教育报,2002-09-15(第4版).
  [8]肖汉强.对校园学生暴力的反思[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0,(6):17-19.
  [9]DebraPiotrowski,JamesHoot.Bullyingandviolenceinschools:whatteachersshouldknowanddo[J].Child-hoodEducation.Olney:2008,84(6):357-363.
  [10]CowanCP,CowanPA,PruetMK,etal.Anapproachtopreventingcoparentingconflictanddivorceinlow-incomefamiliesstrengtheningcouplerelationshipsandfosteringfathers'involvement[J].FamProcess,2007,46(1):109-121.
  [11]唐文博.校园暴力:花样年华里的阴影[J].河北教育,2005,2:16.
  [12]KolarKR,DaveyD.Silentvictims:Childrenexposedtofamilyviolence[J].JSchNurs,2007,23(2):86-91.
 [13]ChangL,SchwartzD,DodgeKA,etal.Harshparentinginrelationtochildemotionregulationandaggression[J].JFamPsychol,2003,17(4):598.
  [14]CuleyMR,ConklingM,EmshofJ,etal.EnvironmentalandContextualinfluencesonschoolviolenceanditsprevention[J].JPrimPrev,2006,27(3):217-227.
  [15]祝晓鹏,金鑫.校园暴力和公共卫生预防[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5,22(3):138.
  [16]赖运成,叶一舵,程灶火.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子女外显攻击性的关系[J].教育评论,2015,(06):96-99.
  [17]朱观明,储玲.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其教育控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02):61-65.
  [18]王晓梅.心理干预在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3,(09):47-49.
  [19]ValoisRF,MacDonaldJM,BretousL,etal.Riskfactorsandbehaviorsassociatedwithadolescentviolenceandaggression[J].AmJHealthBehave,2002,26(6):454-464.
  [20]张璐璐,谢斌.青少年暴力行为的预测和评估[J].法医学杂志,2011,(02):129-132,13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7656.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9月6日
下一篇 2020年9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