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画同源”

中国“书画”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这一中国独有的艺术现象早为古人所发现,却并没有人真正给它下定义。直至中唐时期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书”、“画”同源这一事实,并为之后的山水画,文人画的兴起做了很好的铺垫。作为传统艺术“书画

  前言

  一、“书画同源”

  1.1“书画同源”的由来

  提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人们很快能联想到中国的书画艺术。中华书画绘画工具特有,用以表现造型的方式独有,意味深长的思想体现、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观念源远流长。史料有载,最早提出这理念的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但在中唐时期,《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张爱宾就说到“领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1]不过“书画同源”这术语的提出便稍晚,出现在明朝何良俊的《四友斋画论》,《心四友画论》中提到:“夫书画本出一源,盖画即六书之一,所谓象形者是也。”[2]不过也有认为这一思想理念是来自《尚书》和《周易》所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3]可见,不论相隔多久,中国书画同源的这一艺术特征,仍然炙热可研,书与画相结合的意境之美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这种境界就像天、地、人的和谐联系,放飞心灵而又自然充实。

  1.2“书”与“画”的内在联系

  书法是传统文中化代代传承的艺术结晶,汉字是古人经千年智慧积淀而结的文化硕果。石虎曾道“汉字有道,以道生象,象生意义,象象并指,物隐于其间。”[4]汉字自生活而生,其最早的表现形式为绘画,这是一种美的象征,可见书画的一脉相承,都具有这种美。在汉字的进化史中,追溯的时间越早,其结构骨架越繁琐,但在上面体现的绘画特性愈明显,这样愈发的具有观赏性;这些汉字历经推演、创新,而后成为行、草、楷、隶、篆等集被人熟知且有高艺术性的字体。

  二、何为“书画同源”之“源”

  我国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始于商代,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保留了大量的图画文字,也就是有学者说所的“图画”起源说。这些图画具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和一定的绘画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些象形文字被逐渐简化,形成抽象的数字,方位等。文字的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也代表着古代人对生活的探索,对文明的追求,同时也反映着绘画技巧的发展。随着图画文字向抽象转变,人们开始关注线的表现形式,并最终发明使用毛笔书写的技巧,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中独有的书法艺术。与此同时,中国画的发展也是另一个对其的证明观点。

  2.1.古人眼中的“书画同源”

  细究“书画同源”的“源”,该如何去理解?值得一番思量!翻看《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有:“原,象泉水从山崖下流出,源本字。”[5]从本字典我们可这样认为,“源”与“原”互通,所以除含有源头的意义外,还有一层便是“根本”。这番“咬文嚼字”可见得“书画同源”内涵并不单一,是富有层次的。从而说明“书画同源”这命题是成立的,从汉字本源意义中就已折射出来。
  “书画同源”的基本发展过程可从历代书画诗名人的语录中体现,而发展最为突出贡献的便是1300年前的赵孟頫。赵孟頫的绘画特点即为画中带书,这种题材的作品现存可信约有20件,从这一幅幅作品中我们可看出,他强调了中国绘画的以书法的手法来作,以“写”代“绘”,他创作的主体皆是这番体现,流传到今的大多作品都为这般。“书画同源”为本民族特有的艺术,伴随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壮大,充实着我们的文化底蕴与内涵,造就了无数书画大家,让我们的传统艺术特色,更好的发展与继承。

  2.2.近代人对“书画同源”的理解

  我国19世纪以来的名师画家对于书画的“相会”也有着相关的论述。这其中有继承发扬传统的北京画派代表齐白石、陈师曾;有受维新思维和外来文化冲击的海上画派代表虚谷、任伯年和蒲华;再有对国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刘海粟、徐悲鸿。不仅如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文墨也是交相辉映,直观的体现了对于书画同源的理解。
  在我国,不论写字或者作画均离不开文房四宝,做事的“器”都一般无二了,在挥毫泼墨写书之余作画,那写书的笔法不自然而然的带入画中了么?汇合而成的艺术整体,让人对于美的享受在精神与外在上都得以升华,也使得“书画同源”成为艺术发展的必然。
  在晚清民国时期便出现了这么一位大师——吴昌硕,其集“诗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一身,本就将书与画融汇于一体,然其一句“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6],更加展现出了对“书画同源”深刻的感悟。其绘画以花卉为题材,博众家之长,在画中用以狂草等笔意,作品雄健古拙,更富有其特有金石气。作为“后海派”代表人物,不止一生成就斐然,更对后世影响甚深,在作画上其不求写实的大写意笔墨形式使得后世在作画上直抒胸臆。近代海派诸家无不受其影响。“以书作画任意为,碎叶枯藤涂满纸”这句话形象的道出了其作画时的特色,其作画时已狂草任意构造,更已纸张中间落笔,“乱糟糟,实有序”,以书法的对角线构图纵横上下,气势磅礴更彰显出他将书画视为一体的理念。“一炉之内熔四法”,这种革新与创新使得其作品,调高韵深,既有苍古雄厚的沉淀又有焕发着元气的新鲜。“书法同源”的理念和其切身的践行,让其在泱泱历史脱颖而出,在艺术的长廊里占得一席。
  谈到吴昌硕的“书法同源”,不禁引出在其影响下又崛起的一位大家——黄宾虹。世人称其“白宾虹、黑宾虹”,分别代表着他的两个时期,70多到85岁为“黑宾虹”,“黑”是为作画特点:黑密厚重。前半生因为其一直致力于绘画的研究、试验,同时身心放在教育上因而并不出名,尽管名声没有同时期其他大家响亮,但在“书画同源”上,黄宾虹有诸多见解及研究践行,“书画同源,理一也。若夫笔力之刚柔,用腕之灵活,体态之变化,格局之安排,神采之讲求,衡之书画,固无异也”及“从那里画起?还不是一笔笔画起。要懂得虚实不是这笔虚那那笔实,而是从通幅的气势意境来着眼的。虚人从实处看,实要从虚实处看”[7],在这些生平的语录可看出,其观念为书画同为一体,讲书必带画,作画同讲书,同时在黄宾虹的意志里,书法同样蕴含着一种美学,如同绘画一般。所以书法和绘画一样追求着不仅仅是一些虚无而缥缈的东西,而是在意志里、思想上的一种崇高境界。同时在论画的艺术教育上也有其身影,“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8]的教育理念,道处了在传统上的做法,留为后来的人感悟。“初学(画)宜重视者三:一曰笔墨,由练习(书画)、读书得之;二曰源流,由临摹赏鉴悟之;三曰创造,由游览写生成之。非明笔墨则源流莫窥,未讲源流则创造无法,未讲创造则新境界又从何而来?”[9]此句论画指出书法对于作画技术的意义,画也可增加写书时的表现力。最后一句的反问语势更可变现出其对于“书法同源”的认可。从书法和绘画两个方面反复都证明了“书画同源”的观点,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亦是当代大学生和学习书画的学生应该研究学习和借鉴的。

     三、“书画同源”的表现形态

  3.1.书画工具的相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因为这些伟大的创造为书画艺术能取得辉煌成就奠定了夯实的物质基础。与西洋的书写作画工具——鸡毛笔相较,中国作画的刷子形式多样,从本质上便可区别开来。
  每个国度、每个民族艺术形成的风格及形式必然离不开各国各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由中国书画推向中国艺术,处处都彰显着浓烈的民族意识,形成艺术的根基。其中首要的便是这书法器具,说起这些器具“笔、墨、纸、砚”当仁不让,这些器具的发明透露出先人的聪明才智。
  这些工具样样历史悠久,都经受住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笔”典型代表毛笔,在发掘的新石器时期墓葬便发现毛笔身影,通过出图的彩陶上面的一些装饰花纹,可以粗略的辨识使用毛笔的痕迹。无论线条的流畅度,还是节奏上的提按顿挫无不证实了毛笔书写的活动身影。毛笔不仅用来书写,也是绘画工具,塑造形体时的勾勒线条,描绘物象时的皴、擦、点、染及及分染、罩染均离不开它;所谓“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墨、砚便为写书作画的“炊具”,砚更被称为“四宝之首”,它们伴随着毛笔的发展而起;纸作为一种载体,同时也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见其对于推动历史文化的进程是有多大的贡献,虽说时间上较其他三个略晚,但最迟可追溯到西汉前期,在西安市一个西汉墓中出土的文物,证明了世上现存最为久远的纤维制作而成的纸。而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最伟大的发明,宣纸分生宣与熟宣,在表现载体上看,宣纸最大程度的发挥了中国艺术的特点,是使得书法与绘画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和韵味。
  中国的书画均在“文房四宝”下发展并不断突破,可见书画工具的相同也是“书画同源”的另一番表现。

  3.2.用笔技巧的相同

  用笔技巧的一致性是由书画工具的一致性自然而然形成的。上文我们提过了书法工具的相同,同时在两者的拿笔、动笔、用笔上方式也是一致的,均为“一波三折”“抑扬顿挫”。
  线条是由笔不同部分的运用构成,这样赋予了线条遒劲深沉、沉着含蓄、无重不往、无缩不重;线条的变化也能体现书画动静结合,虚实相伴,最终使得整副作品神气有韵,上升到意境中形神兼具境界。而墨的形式在书画中的展现便略显单一,但是此番单一并不意味着其简略,名其单一是要简要概括为:干湿有变。神色彩绘通过浓淡便可表达,是为“单一”,但其中的技术含量不言而喻。古有黄宾虹,外出作画,有己之笔然无己墨不作,墨之重此番可表。作为上文提到的载体的纸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墨的渗透匀变均取决于其厚薄,最后决定了整个作品的韵味。
  将《女史箴图》与《伯远帖》相较,会发现两者的笔墨形态很为相似。古籍有载,子敬创一笔书,其亦能画;陆探微有一笔画,然其亦善书。细琢两者存在的关系为相互传承。有古话,你想要画物首先要在外形一样,然外形的相似又在于物的气质和内在,这些的根本都要归结在用笔的技巧上,因而善于作画者多能写书。再追溯历史,书法的繁盛在晋时期,绘画在唐,到了宋朝书画融为一体,这时能画者多善于书写,作画的技巧同时也是书写的。从古画、古籍、古语再到历史的追溯均可显而易见的看到书画笔法相通的原理。
  在历代画家的亲身实践中去说明书画笔法相通的就更多了。郑燮题画诗云:“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10]赵子昂也曾言“先画后书此一纸,咫尺之间兼二美。”[11]这些话的指向均为书写笔法可用在作画,作画时用来描绘对象的笔法与书写时的相通相同,其中的精髓在于千锤百炼后的书法线条用于作画更可展现出一种风骨。前文所提的吴昌硕也说明了这一点。书写作画执笔技巧可用石涛在题画中的一句概括“画法关通书法律,苍苍茫茫率天真。不然试问张颠老,解处何观舞剑人。”[12]

  3.3.思维方式的相同

  书画创作的思维方式众多,其一形象思维为首要。“书画同源”放在更久远一些便是汉字的出现,这些文字来自于图画,是一种“表意符号”,更是由形象思维而来的一种创造!形象思维换言之“观物取象”,虽说在于文字的发展,但这种模式与书画的起点是一致的。在这种思维下,文字的发展逐步转向了书画艺术。许慎也曾就八卦易象的思维与书画的创作思维进行联系,正如他所讲,“以象见意”的思维也正是我国古时书画创作的共同点。
  同时也有着其他的思维方式,诸如情感思维,创作者如不带着感情进行创作,其作品无疑不会富有气韵灵性,更不会流芳于世,而书画的创作均需要创作者的情感赋予;灵感思维,古代名人灵感突现,挥毫泼墨创惊世之作的事例比比皆是,而这些传世作品中大部分都为书画相合,如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等等。

  3.4.艺术境界的相通

  “源”不止只指书画同源而出,更指一种艺术的境界,其含“韵”与“神”,何谓“韵”,古代书画的创作均包含着作者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的实质化表达而出便谓之“韵”;而“神”则是创作书画时追求的意境!意境是创作者思想情感与生活场景的融合,同时也是传统美学所重视的范畴。
  静安《人间词话》“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13]以此可将意境的表达手段分为两种,一种为“造境”,通过象的连续叠加,使人置身其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是创作者抒发“情”“意”的主观直接方式;另一种为“写境”,则是含蓄的表达。
中国书画的创作无不是为抒情写意,其中达到的艺术境界,不论是在创作的技巧还是笔墨的运用上都有着相似之地,同时相似相通之处也表现在精神层面。“以形写神”理念出现较早,南齐谢赫《古画品录》首条便将“气韵生动”记入,可窥得形神理念在绘画创作上早早被先人所看重;同样书法亦是,刚遒有劲、龙凤飞舞、行云流水这些词体现而出的便是书写的“气”与“势”,神随笔生!所以以上所提“源”所包含的“神韵”便与此处的“气势”不谋而合了,均为艺术的境界!
  对于书画家来讲,笔墨的最高层次,不仅是形、质,功、力而言,更是作者自我品德和修养的外延。每个人因自我内在的学问、品行、修养、悟性的不同,对万事万物的理解与把握也不尽相同,所以倾心而为,即兴而作。真正的书画大家都具有个人的境界,他们的作品的意境与他们自身的境界结合表达,早就出传世之作。所以书画的意境是相通的。
浅析“书画同源”

  3.5.审美要求的相通

  审美要求其一便包含在上述的艺术境界一说,“气韵生动”是绘画和书法在墨笔上的共同审美趋势。再者两者的审美审美在于布局、运笔、墨法及章法等中。
  布局为大为首,审一副好的创作无论书与画均从布局入手,好布局作品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是磅礴大气,如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布局,将汴梁及汴河两岸丰繁的景象尽囊其中,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也以其完美的结构流芳于世,可见结构布局的审美在于书画是想通的;墨法用以展现线条美的手段,浓、淡、干、湿、枯、润便是墨的变化,而线条对于书法及绘画都是构成的基础,通过线条展现出的是字体的遒劲,是画面的磅礴,但达到这些要求的手法均是相通的,一为笔法力道气势,二为用笔骨法挺拔!
  书法所提分型留白,这亦是审美。位置经营、气韵生动在于中国画中,体势韵味、留白引遐为书法,总而言之这些共律书画兼备,此番层面的互通不正是审美的相通么。

  3.6.提款印章的相似

  提款与用印即为章法的一部分,书写内容与作者创作心绪都在此得到体现。这通常是创作的结尾,也是画龙点睛能够起锦上添花效果的一部分。其作用不仅可以适当的调整、补救布局,更起防止伪造,寄托作者的情感的作用,经此一笔从而产生更美更艺术的感染力。
  流传至今的名人书画,如不是均有提款印章,那无论在分辨真伪,还是其价值上都会大打折扣。这边是他们的相通、相似所在。

  四、“书画同源”的影响及意义

  “书画同源”的产生无疑对后世出现的名书名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抽象派艺术的书法,其有气势、意态、韵律上的美,而绘画则将这种美运用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可见“以书入画”于中国画的影响,没有了书法用笔的画还可称之为中国画么?两者相似相通,但各自也有各自的欣赏价值。传世佳作被人熟知的,无不烙有“书画同源”的印记。
  其意义不言而喻,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在发展中必然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但是有着中国书画独特之处的“书画同源”之美,以它内涵深沉、深邃幽远的魅力,让中国书法和绘画在百花绽放的世界艺术之林内开出了璀璨耀目的花朵。

  结语

  1980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各项都飞速发展,包括传统的文化艺术也深受影响。在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扩招以往的精英教育逐步转为大众化,艺术类考生的大量涌入使得国画的教育不得不面临由生的新问题。
  其中学科专业细致化弊端表露而出,在创作上,学生接触的题材及创作思路都略显狭隘,出现的便是生搬硬套而或无所适从的现象。
  专业技能多一性在就业和以后的创作过程中都成为瓶颈,而这一问题在中国化的教学中成为最重要的根本问题。在显示出这种问题的当下,我们不仅是要让传统绘画进行跨学科的创新,更要回归本质,回归自然,学习古人的传统绘画,追求用笔技巧,但同时更要注重思维方式和书画艺术境界的追求与审美。了解“书画同源”在传统艺术中的表现,使学画着在笔墨作用的基础上,能创造意境美而又不失民族品行的精品佳作。渊源流长的中国文化,并不短浅涸泽,我们要做的是深入研究用心体会,传承传统令其发扬,用以发扬中国传统书画,向世人展示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振维.浑厚华滋刚健婀娜——回忆黄宾虹老师论画片断[J].新美术,1982(4):34-36.
  [2]方明.甲骨文形意关系的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5.
  [3]侯茗轩.从多角度论述“书画同源”[J].大众文艺,2013(16):27-27.
  [4]史宏云.古代花鸟画题画诗的意象研究[D].山西大学,2012.
  [5]李浩.论“书画同源”的笔墨美[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85-186.
  [6]聂堆仓.《人间词话》境界说本义管窥[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25-32.
  [7]董俊超.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的山水临摹教学探析[J].齐鲁艺苑,2014(5):75-77.
  [8]胡志明.释读“书画同源”——对汉字与绘画在起源上的关系的一点看法[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5):53-55.
  [9]雷文彪.论“书画同源”之“源”及其表现形态[J].绥化学院学报,2007(1):133-136.
  [10]郭中南任雪瑶.嬗变与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国画创作的裨益[J].美与时代(下),2014(12):84-86.
  [11]冯其永.金石画派书画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8842.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11月18日
下一篇 2020年11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