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与贾惜春异同论

《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而贾元春和贾惜春同属“贾府四春”,也都是 “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她们身上都有着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文从身份与地位,性格和最终的结局等方面来比较两者的不同,从出身

  引言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贾元春和贾惜春这两位人物,虽然文中对她们正面描写的笔墨不多,但无论是元妃“省亲大观园”,还是惜春最后“独卧青灯古佛旁”,都有着独特的研究魅力。近些年对元春和惜春的研究也大都围绕这两个人的命运和结局展开。
  贾元春虽然出场不多,但她在文中却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是贾府唯一一位进宫且封妃的女儿,她在皇宫的命运与贾府兴衰息息相关。对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格、命运和死因的考证等方面。元春的性格最突出的就是“贤孝”和节俭,这从省亲那回关于她的描写就可以看出。其次,她悲剧的命运历来也是众学者关注并研究的方面。最后,因为曹雪芹留传下来的只有前八十回,学术界对于高鹗续写的关于元春的死因存在较大的争议。他续写的死因与曹雪芹在第五回中所写的对元春的判词有出入。
  惜春是贾府四女儿中最小的一个,她出家的结局及原因一直都是研究的焦点。从主观因素出发研究这一问题的主要有胡晓明和夏于全等人,他们从惜春从小爱与智能儿和妙玉这些出家人交往;擅长绘画,使其参悟禅意等方面来探讨其出家的原因。李希凡等人则主要从家庭环境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认为三位姐姐的不幸,家族的大变故,贵族之家的生活糜烂,使他感到人生幻灭,遁入空门。林宋瑜则较全面地分析了惜春出家的原因:“缺乏亲情,孤僻执拗,自小爱与佛尼交往,通过绘画、围棋等技艺促成其领悟禅意;亲眼目睹贾府败落,三个姐姐的不幸,宝黛恋情无终,致使绝意凡尘。”[1]
  学界对于贾元春更多的是将其与同为封建礼教代表的薛宝钗进行比较,对贾惜春也多是与迎春和探春相比较或者讨论她与妙玉和宝玉出家的异同。将元春和惜春这两者比较的文章很少。本文主要从她们的性格特点和悲苦命运这两方面来讨论这两位人物之间的异同。

  一、元春与惜春的不同点

  (一)身份与地位

  贾元春是荣国府贾政的长女,在正月初一这天出生,所以起名为元春。其她三个妹妹也都随了‘春’字,分别为迎春、探春、惜春。因“贤孝才德”而被选入宫中,刚开始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被封为凤藻宫尚书,最后加封贤德妃。[2]贾府富丽堂皇的省亲别墅就是为她而建的,也是因为她的一句话让大观园成为黛钗等人展现才情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她作为贾府的政治靠山,与贾府的盛衰密不可分。她在小说中的出场虽然不多,但却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背景人物。
  元春被封为贤德妃时,也是贾府最为鼎盛的时期。文中第十六回中写道,贾政过生日的那天,宁、荣两府的人一起为他庆贺,十分热闹。当有人禀报宫里来人降旨让贾政进宫面圣时,贾母等人“心中皆惶惶不定”,最后得知是大小姐元春封妃的喜事,贾母等人“心神安定”,又都“洋洋喜气盈腮”,府里“言笑鼎沸不绝。”[3](p203)
  在这之后,当听说元妃要回府省亲,又为她盖起了省亲别院。贾政等人第一次进来参观时,腿都酸了,甚至两次迷路,可见别院之大。并且里面的装饰也都非普通物品,从刘姥姥进去参观时的言语表情便可知晓这座象征着身份地位的别墅是何等的无与伦比。就连生活在皇宫里面的元春看见这座为她建造的省亲别墅时,都叹息这别院的奢华,临走时还叮嘱贾母等人“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3](p250)
  “贾家兴建大观园,元春衣锦归宁,那“烈火烹油”的繁华景象是元妃得宠的最好诠释。”[4]书中用了几回写“元妃省亲”,而省亲也是贾府由盛转衰的开始。此后贾府通过元春皇妃的身份和地位,从而使贾赦、贾珍等人肆无忌惮地进行打点,府里的支出不断增加,这也加快了贾府这个封建贵族的衰败和灭亡。
  元春在给众人赏赐礼物的时候,只有宝玉与宝钗的是一样的。这就间接地表明她对宝玉婚姻的态度,最终致使宝玉的婚姻向“金玉良缘”倾斜。这里就可以看出元春在贾府的地位。
  惜春是贾府四位女儿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她是贾敬的女儿,贾珍的妹妹。因其母亲早逝,父亲只一心炼丹而无心顾及她,哥哥贾珍更是只顾自己享乐。贾母爱热闹且看她可怜,把她接来荣国府抚养。作为宁国府的女儿,但却寄住在荣国府,地位自然不能与宝玉等人相比,这也是她胆小怕事的重要原因。她虽然和元春一样在文中的描述都比较少,但在家中的地位却有很大的差距。
  在小说第三回林黛玉对贾府三姐妹的形容,“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远不及“第一个肌肤微丰……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见之忘俗。”[3](p38)这是惜春的第一次出场,给人的感觉就只是一位很普通的很弱小的女孩,可见惜春在其中并没有得到多少重视。
  小说中虽然写道贾母疼爱孙女,但真正最爱的只有她的宝贝孙子贾宝玉,后又有外孙女林黛玉住进贾府。这点在小说第五回中就可以看出:“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饮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3](p68)
  贾府的活动中一般都会出现惜春的身影,但她始终不是最主要的人物。在第七十一回中,南安王妃让把贾府的小姐们请来,“贾母回头命凤姐儿去把史、薛、林带来,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3](p979)贾母在这里让为庶出的探春以及史湘云和黛、钗这三个外姓人来见贵客,却没有惜春。
  元春这位皇妃带给了贾府无限的荣耀,是贾府在宫里的政治支柱。惜春年纪最小,府里的事情是一概不管的,给人感觉似有若无。

  (二)性格的不同

  贾元春的性格总的来说就是“贤孝”,重情。书中多次提到她是因为“贤孝才德”被选入宫中并且封妃。从文中十七回到十八回“省亲大观园”,便可看出她“贤孝”的一面。“她作为晚辈,要向贾母等人行‘家礼’,而到了贾母等人向她行‘国礼’时,她总是命昭容传谕:‘免’。”[5]这样,既表现出她的孝顺,又维护了贵妃的尊严。作为宝玉的姐姐,她非常关心和爱护这个弟弟。在宝玉很小的的时候,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但他们更像母子。即使入宫了也常带信给父母,让一定要好生抚养教导他,“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3](p238)
  在文中第十七回到十八回中,当贾政向她问安时,她隔着帘子含泪对她父亲说道:“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3](p240)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普通的人家,虽然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素布衣裳,但是可以享受家人团聚的欢乐;现在虽然足够富有显贵了,但一家人很难相聚,终究是没有什么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元春虽然已经是高高在上的贵妃,但对于她来说,再高贵的身份和多少财富都没有亲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重要。在她的心中,亲情是最重要的,再多的名利和钱财都替代不了,是无价的。
  同时,她也是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小说中对她“贤”的品德的描述就是从这一点出发的。她从家族利益的角度出发,支持甚至一手促成了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婚姻。她是那么关心和爱护宝玉,对与她“亲如母子”的宝玉的婚姻,是一定要插手的。她在赏赐礼物给众人的时候,只有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其实暗示了她在宝玉择偶问题上的倾向。
  其实,元春的性格和她小时候的处境以及身份地位的有很大关系。元春从小是贾母亲自抚养教导,接受的是封建礼教的熏陶,所以她的婚姻观是与她所接受的教育有关。在自己的弟弟宝玉的婚姻中肯定是支持“金玉良缘”的。最后被选入宫中,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性格中符合礼教的“德”和“贤”的一面更得到了加强。
  惜春的性格在小说中最直观的展现是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3](p1020)中对她的描写。“矢孤介”这是对惜春性格的概括。“孤”在这里是“孤独僻性”。“孤独”是因为她从小没有得到过亲人的关心和呵护,所以她很孤独。“僻”指她不善交际。她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都不怎么来往,只爱与妙玉和智能儿玩耍。和王熙凤相反的是,在贾府的活动中几乎感受不到她的存在。“介”指的是清高,耿直。当凤姐等人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探春和惜春给读者的印象最为深刻。当搜到探春院子的时候,她说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但是,“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3](p1030)尤其是最后直接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指着她说道“你是什么东西,赶来拉扯我的衣裳。”[3](p1031)在这里面对抄检她一点也不慌张,畏惧。相反,她对王善保家的做为,更是彰显了主子的身份和地位,真是大快人心。到了惜春这里,她“吓的不知当有什么事故,凤姐也少不得安慰她。”[3](p1032)这是因为她年龄太小,没有相应的经验。但没想到,在丫鬟入画的箱子中搜出了金银珠宝和男人的物品。惜春都吓傻了,因为这些东西正是这次搜查的重点。因此,以惜春耿直的性格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原谅或者饶了她这一次的。接下来便是写惜春“杜绝宁国府”。惜春派人将尤氏请了过来,并把入画一事告诉嫂子。凤姐不愿处罚入画,让把其带回宁府。尤氏等人求情,惜春不同意,说连她以后也不便去宁府了。因为她听到“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3](p1036)这里便可看出惜春的清高和廉洁。贾珍和贾蓉这对父子干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事情,把宁国府弄得乌烟瘴气。对于尤氏的辩驳,就是她所说的“好歹自有公论”。在那样的情况下,她能做到的也只有保住自己的清白了。
  惜春的性格胆小怕事,单纯天真。惜春第一次出场是在文中的第三回,林黛玉对她的形容是“身量未足,形容尚小”[3](p38)从这里可看出,惜春是真的很小。府里的每次活动都有她的身影,但她的言行却少有提及。在小说四十回中,众人被刘姥姥滑稽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其中就有“最小的惜春笑得离了座位,拉着她的奶母,叫揉揉肠子。”[3](p535)这表现出她单纯天真的一面。
  还有清心寡欲、消极避世的思想。惜春在贾府不怎么与众姐妹来往,她的朋友也都是智能儿和妙玉这些出家人。惜春的爱好是画画、下棋,当刘姥姥看到有着比画上的美景更强十倍的大观园,说如果能把这儿画下来给乡里人看看“死了也得好处”,贾母欣然答应,并说惜春会画,让她把大观园画下来。惜春平时不善言辞,贾母都知道她画画不错,可见惜春会画画是毋庸置疑的。并且这画画和下围棋都是需要心静下来,没有外界的干扰,很是修心养性。第八十七回惜春听说妙玉走火入魔想道:“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可惜我生在这种人家,不便出家,我若出了家时,哪有邪魔缠扰。”[3](p1228)想到这里,她若有所得,便说道:“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即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3](p1228)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此刻惜春出家的阻碍仅是这个侯门贵族了。小说一百一十二回写惜春想到父母都已不在这个世上,嫂子和她也不是很亲近,老太太现在已死更是没有人疼爱她了。又想到三春的悲惨命运,只有妙玉无拘无束。正想着,听说妙玉被强盗掳走了,惜春心里从此下定决心出家了。到此惜春已经真的看破一切了,想出家消极避世去。
  惜春的性格后期更加的鲜明,坚定固执,追求自我解脱,同时有点反抗叛逆的精神。高鹗的续书中,惜春的形象突破了原作者的安排,有点叛逆倾向。她和宝玉都选择出家,但惜春更坚定,更加主动。一百一十二回中写道,经历了看家失盗这件事后,惜春感觉没脸再呆在这个家里,至此她出家的唯一牵绊也没有了,所以她发誓要出家。所以就变成了“惜春一天一天的不吃饭,只想绞头发。”[3](p1530)王夫人等人劝了好几次都不听,尤氏作为嫂子劝她不但没有用,还要寻死,说道“如今譬如我死了似的,放我出了家,干干净净的一辈子。”[3](p1535)但“若不依我呢,我也没法,只有死就完了。”[3](p1535)在这之后她还告诉众人“我早已断了荤了。”[3](p1546)她出家的念头已经如此坚定,任何人都不能动摇。最后小说第一百一十七回中,惜春“把头发都绞掉了”,[3](p1561)如果不随了她出家的想法,就立刻死在众人眼前。尤氏无奈之下同意了,其他人见此也没有反对。此处我们可以看出,后期惜春的言行是与封建势力相对抗的,毫不妥协,最后都以自己的性命来逼众人同意她的决定。“她的出家是追求自我的解脱,这是惜春性格发展的关键,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所导致的。”[6]至此,惜春这一人物形象也更丰满了。

  (三)结局不同

  在小说的第十七到十八回中写道,众人谢恩完毕以后,当执事太监启禀已经到了回宫的时间的时候,“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还说道“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有的,何必伤惨。”[3](p249)以为是生离,其实是“死别”。因为下一次见面就是高鹗续写的“省宫闱贾元妃染恙”,贾母等人去宫里探望,之后不久就是“元妃薨逝”。文中这样说道,“元春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3](p1312)进而“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3](p1312)由于这一说法与前面对她的判词的定位不太符合,所以红学研究者对元春的死因争议颇多。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3](p76)这是关于元春的判词。所谓“辨是非”,就是指辨别美丑善恶。而“二十年来辨是非”[3](p76)在文中的意思为元春很小的时候,已经学习传统的诗书礼仪知识,并深受其影响,她可以以当时的道德规范来辨别美丑善恶和处理事情。这里的“兕”指一种犀牛类的猛兽,“虎兕相逢”在这里指两派之间的政治斗争。“大梦归”就是死亡的意思。因而“虎兕相逢大梦归”[3](p76)可以理解为元春最后是死于政治斗争之中。
  惜春的结局是出家,这与判词中的“独卧青灯古佛旁”是一致的。[7]对于惜春出家的原因我认为是主观和客观共同导致的。

  1、主观原因

  主观的方面,这是与其丰富的性格有关。性情清心寡欲,从小就爱与水月庵智能儿玩耍。其次,她和枕翠庵妙玉经常下棋,关系甚好。经常与这些“槛外人”来往,自然也谈佛论经,受佛学的影响。《红楼梦》第七回写惜春同智能儿玩耍,周瑞家的送花来,她还开玩笑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3](p106)“当周瑞家的问庙里月例银子,她比智能儿都清楚。”[8]这时候,惜春就感觉与佛有缘了。
  第八十七回惜春听说妙玉走火入魔因想:“可惜我生在这种人家,不便出家,我若出了家时,哪有邪魔缠扰。”[3](p1228)从这几句话我们便可以知道她尘缘已了。如果并非这样的话,那倒是与之前的“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而自相矛盾了。在那一回,当凤姐她们抄检到惜春这里时,入画私藏的物品被发现时,即使王熙凤和尤氏等人帮着求情让饶了入画这一次。但是她坚决不依,还让嫂子尤氏把入画带走并断绝与宁国府的来往。她正是她自己说的“我不了悟,我也舍不得入画了。”[3](p1037)做一个“自了汉”是她的追求。她想脱俗绝尘,入空门。

  2、客观原因

  客观的原因也是她选择出家的重要因素。“虚花悟”中的前两句“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3](p84)大姐元春为皇贵妃也还是骨肉分离,最后突然在皇宫里死去;二姐迎春为了替父还债而“误嫁中山狼”,婚后不但不幸福,还被折磨致死;三姐探春远嫁他乡“从此分两地”。“三春”的悲剧使她对自己的未来也丧失信心,不再抱有期望。
  其次,惜春看家失盗,看见盗贼在门外打仗,都吓晕了。第一百一十二回中写道,惜春醒来后没有一句话就是不停地哭,感觉没有脸面对其他人了。凤姐害怕她想不开寻短见,所以还专门让丰儿去看看。此时的惜春想到“父母早死,嫂子嫌我,头里有老太太,到底还疼我些,如今也死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如何了局!”[3](p1505)况且看家又出了这么大的事情,“还有何颜在这里”。想到这里,便要把自己的头发剪掉去出家。彩屏正劝着,却又知妙玉被掳走了,从此连知己也没有了,“惜春心里的死定下一个出家的念头。”[3](p1506)
  家庭方面的因素;惜春是生活在一个腐朽没落的“侯门公府”里。就像《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的荣国府那样“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3](p26)这里就展现出了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快要衰败时的必然发展过程及其具体现象,而这也正是封建制度的本质造成的。
  与此同时,当时的社会佛教思想浓重。佛事较多并且很隆重,小说中所写到的寺庙和尼姑庵就有好多:葫芦庙、馒头庵、铁槛寺等等。当时的贵族大家庭一般都会有自己的寺庙和尼姑庵,有的人还在家吃斋念佛,王夫人就是其中的代表。到了老夫人的寿辰,还请人抄佛经、做善事。就连大户人家的小孩生病了家里也会找人替他出家。妙玉带发修行,就是因自己的病灾一直不好。可见,佛教在那个时候已经深入人心了。按理说,贾母、王夫人等人都信奉佛教,那为何还不允许惜春出家呢?在当时的社会,出家并不稀奇,如甄士隐、妙玉等人。这是因为她们信佛的目的不一样。贾母、王夫人等人信佛是为了求福报,祈求亲人平安、健康。而惜春信佛是追求自我解脱,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逃避现实。
贾元春与贾惜春异同论

  二、元春与惜春的相同点

  (一)出身

  贾元春和贾惜春虽然一个贵为皇妃尊贵无比一个从小缺失亲人关爱在府里可有可无,但她们却有一个共同点也是无法抹去的,那就是出身。她俩同为贾府的千金,且元春是荣国府贾政的长女,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唯一的女儿,都是嫡出的小姐。她们两个人都有着高贵的出身。

  (二)万艳同悲的命运

  说到元春与惜春的命运,表面看来,两个人似乎都有着不错的归宿。元春被选入宫中从“女史”做到了“贤德妃”这个位置,沐天恩“省亲荣国府”,风光无限。惜春最后出家也是顺从了自己的意愿。可是事实绝非如此,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她两人的命运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贾元春是整个贾府的骄傲,她的晋封为贾府带来了“烈火烹油”之盛。省亲别院就是因为她而存在。她知道省亲之后贾政肯定会封了大观园,又了解府中姐妹富有才情,所以后来宝玉和众姐妹奉她的旨意才住进了理想的乐园,有了之后的“海棠诗社”。可这样一个人就会有不一样的命运吗?
  在元春“省亲大观园”中,没能看出因为高贵的身份而流露出来的喜悦,我们看到的是“呜咽对泣”“忍悲强笑”以及“满眼又滚下泪来”“勉强堆笑”的样子。[3](p249)她形容皇宫为“不得见人的去处”,可见她光鲜亮丽形象下不为人知的无奈与心酸。其实也不难想,古代都是一夫多妻制,更别说有着后宫佳丽三千的皇帝了,都说“伴君如伴虎”。那些妃子都千方百计地想得到皇帝的专宠,可就算得到皇帝的宠爱就会幸福一辈子吗?毕竟“圣意难测”,况且还有嫔妃之间的尔虞我诈。在宫中这个“恨不得人吃人”的地方,失去的不仅是自由,很有可能随时丧命。元春的死就是很好的证明,属于她的那首红楼梦曲子名为“恨无常”。[9]这样写道“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接下来是“眼睁睁,把万事全抛……故向爹娘梦里相告:儿命已入黄泉”![3](p82)如果真像高鹗续书写的元春是得病而死,这就是正常死亡,那与“恨无常”就矛盾了。续书里面写“圣眷隆重”,那又怎么会到了在梦里告知爹娘自己已经死亡的这个消息的地步呢?即使关于她的死因各有己见,但绝非高鹗写得那般简单。
  她的向往只是普通人家都可以享受的天伦之乐,就算穿粗布素衣,吃粗茶淡饭也无所谓。可在父亲把她送进宫里的那一刻,这些对她来说就算奢望了,不可能实现。从小接受封建礼教的熏陶,所以她更是不会有宝玉和黛玉等人的叛逆。并且她的荣辱关乎贾府整个家族的命运,无论怎样她所能做也必须做的就是尽力讨好有着最高权力的“今上”,为家族带来富贵和荣耀。[10]其实在她被贾政等人当做“光宗耀祖”的工具送入宫中的时候,也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
  惜春作为贾府最小的女儿,从小没有父母的宠爱。贾珍作为她唯一的哥哥,我们却没有看到他对妹妹应有的关爱。作为嫂子的尤氏更没有表现出“长嫂为母”般对惜春的照顾,荣国府的聚会活动她都会参加,但文中并没有写道她有专门去探望这唯一的“小姑子”,看看她在荣国府过得到底如何。第五十四回写道元宵节放炮仗,薛姨妈搂着湘云,贾母抱着黛玉,惜春最小最应该受保护却没有人理。向往亲情,是人的天性。失去母亲是很痛苦的,可尚在世的亲人对你也毫不关心更是残酷。
  惜春年纪很小,但却让她亲身经历了贾府的兴衰变化,并且目睹了三位姐姐的悲剧,这对于她是何等的残忍。惜春的判词更是带有浓浓的悲剧色彩:“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3](p77)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3](p78)有着侯门千金的高贵身份,本该无忧无虑快乐地生活可最终的结局却是遁入空门。
  宝玉和惜春反抗着这个家庭,但同时也依靠着它,特别是惜春最终选择出家为尼,还是在家里。从这点来看,惜春追求的自由和自我解脱,充其量只是比消极避世稍进一步而已。但是她起码可以保住自己的清白,宁国府的丑事就不会牵扯到她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无论你怎样反抗,但最终还是不能封建制度的压迫。
  王国维说:“《红楼梦》者,悲剧中之悲剧也。”[11]她们的悲惨命运,作者在判词中已暗示了。老大贾元春是“榴花开处照宫闱”、“虎兕相逢大梦归”。[3](p76)她维护着封建礼教制度,但也是其牺牲品。老二迎春“子系中山狼”、“一载赴黄粱”[3](p77)这位封建大家小姐竟为了父债被丈夫活活治死,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地。迎春也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老三探春是“封建正统主义者的开明派和改良派,又是封建卫道者。”[12]但这位有能力有胆识的贵族小姐,最终也是听从父命远嫁,与亲人分离的结局。有了前三者的悲惨命运,相比之下惜春这个人物的安排就显得更加重要。惜春是“独卧青灯古佛旁”[3](p78),作位贵族千金,小小年纪亲眼目睹家庭的没落,尤其是元、迎、探三人的悲剧,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出家是她唯一的选择。
  宝玉和惜春他们反抗封建制度,最后选择了出家,他们的结局带有悲剧色彩。而元春、宝钗这两人,她们的言行举止都合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封建礼教的拥护者。但她们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仍然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红楼梦》本来就是一部悲剧,所以在这里无论你有着怎样的身份和地位,最终的命运都会很悲惨,真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13]。这是她们的悲剧,更是家族和社会的悲剧。这也充分表达了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憎恨。

  三、结语

  我们常说“文学源于生活”,按照曹雪芹本人的命运以及我对于“红楼”故事的理解,“四春”的命运发展,本应就是曹雪芹本人的经历以及贾家盛极而衰的转变过程。从一开始的元春省亲,表面风光无限,实际是回光返照;探春理家,“兴利除宿弊”,是苦苦支撑门面;到迎春误嫁,“一载赴黄粱”,江河日下;惜春出家,“独卧青灯古佛旁”,家散人尽。[14]故而,作者对她们遭遇的痛惜,也被赋予在她们的名字当中,“元、迎、探、惜”实际是“原应叹息”,暗示其在红楼梦中本就是一个悲剧。[15]“而作者对她们的无限惜痛,也是贯穿全书的悲剧基调之一。”[16]
  “《红楼梦》可以称作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学作品”,[17]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和艺术魅力,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

  参考文献

  [1]曹花杰.“青灯古佛旁”的世家小姐-1980-2010年贾惜春研究述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27(5).
  [2]燕春霞.元妃命运探析[J]学苑教育,2012.
  [3]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M].第三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1.
  [5]孔令彬;黄谷芬.从"贤"字看贾元春、薛宝钗和花袭人的命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5(4).
  [6]刘永祥.浅论《红楼梦》中的惜春人物形象[DB]2011.
  [7]魏秀萍.一个用青春韶华默默和命运抗争的陪衬人――谈贾惜春孤独凄凉的悲情人生[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8]胡晓明.妙手丹青难留春——论惜春的形象刻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8(1).
  [9]毛珊.论《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形象[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4.
  [10]贺信民.红楼春梦好模糊——贾府“四春”谫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24(5).
  [11]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三大师谈红楼[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5,28.
  [12]宁永球.试析贾探春形象[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
  [13]李清扬.金钗雪里埋——简析薛宝钗的悲剧结局[J]文教资料,2007,(34).
  [14]王颖卓.从“公府千金”沦为“蒲柳下流”――论迎春的悲剧[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2(6).
  [15]孔令彬.谈贾府四春名字的文化意蕴[J]许昌学院学报,2004,23(3).
  [16]李鸿渊.《红楼梦》中迎春、探春、惜春形象比较谈[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5).
  [17]蔡蓓.从与《红楼梦》的比较中看《京华烟云》的文学价值[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8864.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11月18日
下一篇 2020年11月1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