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小学”微作业“的设计

“微作业”就是教育与微媒体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作业模式,[1]结合“微时代”教学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分析“微作业”的特征、应用优势以及相对传统作业的创新意义。通过对“微作业”的设计目标、原则、过程、应用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使教师将“微作业”在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及国内现状

  1.研究背景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发布和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微社交软件的广泛普及,“微”概念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昭示着一个新兴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媒体对于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微课”和“微作业”的出现和发展。微课在教学中体现出无可置疑的作用,就教学效果发生了质的改变。教育工作者在探究微课对教学过程的应用时,还尝试“微作业”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产生了超越预期的教学效果。“微作业”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本质条件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新课改中提出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3]
  2.研究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新课改的重要方向,但课堂教学信息化变成大多数老师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几乎忽视了对课后作业的革新。而课后作业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应该顺应“微时代”的发展潮流,创新作业设计的概念,拓展课外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出独特的意义。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相关资源的共享设计多样化的“微作业”,直接将作业上传至QQ家校群、微博、微信等微社交软件,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及时、便捷的平等互动,减少课外作业的延时性,同也延伸了教育的平台和资源。
  教师“微作业”设计完成后,可以直接将文字、语音、照片等多种形式的作业发送给学生,这样不仅仅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知识巩固,也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学生对作业的疲惫和厌恶感。QQ家校群则是“微作业”的最佳选择,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拓展性,并且支持教师上传不同格式的作业素材文件以及各种多媒体资源。基于QQ家校群,对小学三、四年级阶段的语文方面进行了“微作业”的实践尝试。通过对“听、说、读、写”这四个基本方面的实践尝试,这种新模式不仅充当着弥补传统课外作业不足的角色,同时具备弥补传统考试不足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多元评价的一种重要补充。随着QQ家校群的不断开发,更多教育资源的涌入必将为小学教育带来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微作业”也必将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微时代是对互联网的再次革命,是一个产生了人类交流信息、知识、思想和情感的新型空间。[4]教师应该顺应“微时代”发展趋势,清晰了解和利用“微时代”教学信息传播的意义,小学作业设计概念不能再沿用传统理解,新形势下需要重新梳理与澄清,探索微媒体与作业相融合的新式作业,拓展课堂外的教学渠道,在教学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微作业”作为一种新型作业模式,为小学作业内容、形式及其作用都赋予了新的创新意义,并提出一系列的创新“微作业”设计和应用策略,不断提升作业的创新程度。

  (三)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分析是本研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研究过程中阅读与本论文相关的资料,梳理搜集相关“微时代”、“微作业”的文献,总结与分析相关的研究结果。通过文献将有助于我们熟悉现有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的完成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与论证。

  二、“微时代”教学信息传播的新特点

  (一)微时代

  随着互联网飞速的发展,微信、微电影等的大量信息传播快速覆盖了每个角落。“微”的观念取得了社会前所未有的认可,从而暗示以“微”为特征的时代的到来。微时代是对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再次革命,它产生了一种新型空间。这种新型空间对人类思想的交流,情感的表达,信息以及知识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微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相融合,使人类的交流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微世界的存在不再是只和我们有关,更是我们要生存必须具备的能力去面对微时代的“核聚变”。2015年12月,毕丽萍在《教学与管理》中提出:“微时代”是以微信、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以短小精炼作为信息特征的文化传播时代。[5]而“微”时代本质上昭示着一个以网络媒介传播活动日常化为特征的新兴媒体时代的到来。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微时代”的发展趋向,牢抓“微时代”带来的机会,探索微媒体与现实相结合的新事物,开拓新的信息途径。

  (二)微时代教学信息传播的新特点

  微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微媒体的应用使得传播信息呈现出个性化、海量化等特点。微时代的信息以短小精炼的形式进行沟通,甚至进行情感交流,而且传播内容丰富多彩,传播形式多样化,这使得教学信息的传播呈现出新特征。[6]
  1.教学信息更加丰富,呈现交互化
  在“微时代”,课堂知识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化传播渠道,而是产生了“多点对多点”的交互化传播模式。这种创新的交互化传播模式不仅拓展了学习资源,而且使传播收多样化、接收方式便捷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己应用学习机等工具即时搜索学习信息。在交互化传播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从单一的接收者转换为兼具教学信息的接收与发布的双重角色。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平台分享教师练习题目和资料,互相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等,这使得学生充分掌握课堂知识,同时丰富了知识的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信息数量剧增,呈现碎片化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科技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权威媒介不再是学生接收学问的独一渠道,而是通过不同的信息源接收海量信息。各个信息源信息是以碎片化传播,形式多样,时间分散。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利用候车、坐车等碎片时间,借助手机、电脑等媒介工具即时学习知识,为“微作业”平台发展提供了条件。
”微时代“小学”微作业“的设计
  3.教学过程交流平等,呈现多元化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平等交流,并利用多样化的叙述方式,提高教学模式的活跃、灵敏程度。这使得传统教学打破课堂时间的限制,黑板与学生位置之间的局限,为跨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架起了桥梁,从而达到了师生平等沟通和谐教学。

  三、“微作业”的涵义

  (一)什么是微作业

  “微作业”作为教育和微媒体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作业模式,以其“微”而区别于传统的作业,在教学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微作业”是指作业内容针对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题目设计简单精炼,学生能短时间内通过网络微社交软件完成并实时提交,及时得到教师个性化反馈与评价的课外作业。[7]

  (二)“微作业”的特征

  在教育工作中,教学任务目标和学生发展情况是教师设计作业内容和作业量的重要依据。“微作业”平台则是为作业的设计赋予了如下新的特征。
  1.媒介工具便捷灵活
  “微作业”是基于当下人们最受欢迎的微社交软件,实现了全环保、无纸化的新型作业的操作。有了“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一台智能手机,就能轻松快捷的完成作业。当然,“忘记带作业本”“作业本丢失”再也不能作为他们没有完成作业的理由。
  2.形式生动多样
  教师在设计“微作业”时,不仅仅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要提高“微作业”形式的创新性和操作性。微信、微博等微设计软件则具备了课外作业形式生动多样的特点。例如,“微作业”可以是一道语音题目,也可以是一道简短的文字编辑题,甚至可以是照片与微视频记录题……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需要,创造出“创造性”“情景性”的“微作业”,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了课外作业的负担性。
  3.内容精炼有针对性
  “微作业”与传统作业区别就是内容精炼有针对性,也是“微作业”最重要的特征。“微作业”的设计内容必须“一针见血”,简练而精化:一方面是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另一方面微社交软件对“微作业”的内容精炼与针对性也提出了要求。比如,微博的文字编辑限制140字之内,微信的语音信息时间控制在60秒范围内。教师与学生都必须在此条件限制内,充分发挥归纳与概括能力,将题目与答案呈现出最佳效果,实现了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4.教师评价反馈及时
  课外作业不仅仅要求学生高效率的完成,更是要求教师及时的反馈评价。如果要做到及时、快速地批阅作业、还要做到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评价和反馈,这是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沉重负担下是很难做到的。基于微媒体的“微作业”的精炼简短与实时针对性,教师发现学生提交的“微作业”存在问题时,能够在短时间内给予学生简练而精确地评价与反馈。同时,学生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所在的原因,对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这也加强了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和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及应用。实现了新课标中不断强调的因材施教。

  (三)“微作业”的应用优势

  “微作业”主要是以微社交软件为基础,使得“微作业”凸显出其该有的应用优势,达到“减负增效”的作用,实现“微作业”内容精简、形式多样的目标,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小助手。
  1.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只有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微作业”的出现,学生不用再沉浸于传统作业的抄写、练习册的填写,老师不断催交作业的阴影之下。“微作业”融合了时代的新元素,顺应了互联网的发展潮流。作业形式的创新,学生对传统作业的排斥不复存在,更有利于带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难题、积累知识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完成作业不再是一个梦想。
  2.减轻师生作业负担
  传统课外作业负担不仅仅是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对老师的负担。试想,一位语文或者数学的代课老师,他一天大约要批改100个人的作业。这些作业除了课堂作业,还有各种课外(家庭)作业以及试卷的批改,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微作业”短小精炼的重要特征,还是微社交软件本身的条件限制,都摒弃了传统作业繁琐。这样课外作业既是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检测,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同时避免了传统教师布置作业的长篇大论,提升了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性。
  3.弥补传统作业的不足
  “微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作业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够彻底取代传统作业的意义,对于传统作业的缺失内容却是能够给予一些补充。在新课标中指出,学习方式需要不断往自主、探究和协作的方向发展。“微作业”是以微信、微博等人们常用微社交软件为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完成作业,老师也可以在学生提交作业后及时给予评价,达到作业检测作用的佳效。

  (四)“微作业”对作业的创新意义

  “微作业”在教学任务中的应用,相较于传统作业具有不同的创新意义。
  1.实现学习由“课内”向“课外”转变
  传统作业的“抄”“写”“练”的模式,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基于微社交软件的“微作业”改变了这种强调使的学习,使得作业内容不再完全依据于教材,通过查找、收集、整理等方式,对所学内容建立知识构架。此外,“微作业”的交互性特点,为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建立了平台,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潜力。通过创新作业形式,不断提升“微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
  2.推动教育由“知识巩固”向“情感培养”转变
  依托“微作业”平台,学生能够快捷的搜索、收集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指引学生课前借助微媒体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并在课堂上与教师展开讨论,提高了教师的亲和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培养。此外,学生完成“微作业”时,能够借助“微作业”平台与教师展开平等的问题讨论空间,在互动中感受和探讨问题,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启发性和互动性。
  3.促进内容由“一刀切”向“个性化”转变
  新课程下教学观念的改革中提到:要凸显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微作业”不仅做到了对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回馈,更注重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通过微媒体平台,作业形式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的转变,作业完成的效果自然呈现出新的形式,学生的个性化得到提升,彰显出“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

  四、“微作业”的设计目标

  “微作业”目标是以“微作业”设计为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对教育活动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反馈,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课下学习的便捷渠道。每节“微作业”的设计内容、形式、评价都是围绕“微作业”设定的目标来进行和开展的,也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程度的衡量标准。。

  (一)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教育家巴班斯曾诫告人们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这也是衡量一位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的重要标准。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减负增效”成为设计作业策略的研究重点。
  因此,为了要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注重目的性。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熟知教学、单元等不同层次的目标。“微作业”设计的内容、形式等各方面都必须以这些目标为中心点。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作业设计再围绕这些小目标一个个来进行,实现作业的减负、增效。其二,注重实践性。以“微作业”平台为载体和情景化为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化能力和社会探索能力。真正使他们将思维或技能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从而使得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作业有效度的增强。其三,注重循序渐进性。“微作业”设计的形式和内容需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即具有梯度性。一方面是指题目所含知识点的难易度递进。例如,语文作业设计以“听”“说”等方面提升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是指题型操作复杂性的不断增加。例如,可以是简单图片收集、拍摄或视频的制作,简单到复杂的演变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

  (二)达到内容“个性化”的目标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各个年级段设计不等跨度的作业,面对不同个性特征就须要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就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因材施教。教师设计“微作业”时,必须要立足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以及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避免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和造成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保证了学生都能不同程度的提升自己的水平,达到了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第二,注重潜力提升。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特点,教师则是要通过“微作业”的设计,使学生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开发出新的最近发展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作业一定要注重作业创新性,以满足不同学生潜力的开发。[8]

  (三)达到形式多样化的目标

  传统的单一书面型作业早已令学生身心疲惫。所以,教师设计“微作业”时,一定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注重开放性。“微作业”内容的开放。首先“微作业”内容不能局限于课堂或教材内容,可以将作业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融合。其次,还要在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方面有所体现,使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有提升,不断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框架和认知水平呈现动态发展。“微作业”形式的开放。“微作业”不仅要考虑教材知识的拓展,还要考虑所涉及内容的反思、归纳、总结能力的塑造。教师可以设计表演、辩论、调查等类型的“微作业”。学生在巨量信息的网络世界里筛选自己需要的内容,按照教师的合作要求完成微作业。其二,注重自主性。新课程教学观念的转变中提到:要体现出“学生是学生的主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微作业”的自主设计,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课堂知识从而明确设计目的,设计合适的“微作业”。其三,注重合作性。学会合作是每个人生存在现代社会的必备技能。在现有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缺少合作交流、缺乏足够的合作精神,甚至出现沟通障碍。合作性作业是以自主性为基础,均等分配“微作业”的要求,相互协同,有利于其合作意识的培养和提升。

  (四)达到评价多样化的目标

  由“微作业”设计的形式和内容的特点,对“微作业”的评价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评价多样化是通过这几个特点来体现:
  1.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作业评价如同传统作业设计一般,教师作为唯一的参与者。“微作业”则突破了教师评价的特权。通过微社交软件,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到作业评价的活动中。一方面加强了“家校合作”的推进,也提高了家长对学生的关注度。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作为不一样的角色从各个的视角对学生完成的“微作业”进行不同维度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
  2.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每位学生的个性不一样,教师评价内容的侧重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可以根据某一阶段需要达到的发展特质来确定评价的侧重点。传统作业一般是通过表扬学生的作业整齐来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而在“微作业”,教师可以是简短的语音或有限的文字直接给予评价,借助作业引导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调整自己的作业层次,使学生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和发展。
  3.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作业的评价方式早已满足不了“微作业”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微博、微信朋友圈或QQ空间的转载量、浏览量、点赞量等更加能够吸引住学生眼球。教师则可以将这些演变为一种新型的评价形式。例如,老师将完成的作业上传至微博、微信等,大家可以以点赞、转载等形式选出完成较好的作业并加以鼓励。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进行交流学习,还能拓宽学生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4.评价语言的多样化
  在“微作业”的平台上,“优秀”“良好”等传统作业评价的字眼早已成为一种无感情色彩的言语。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不仅要求教师语言的凝练性,更要求具有趣味性和引导性。通过风趣、鼓励的评价言语,减少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为学生营造一种欢快的学习气氛,积极的改正和提问,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微作业”的设计原则

  所谓原则就是人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则。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微作业”的设计应依据以下几点原则:

  (一)以主体性作为设计原则

  主体性,是人们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动性。[9]新课程改革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传统作业的设计中,老师往往都是作业内容和形式的独裁者,学生只是充当了一个简单的接受者和完成作业的操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性没有完全的体现。教师设计“微作业”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把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完成课外作业。在遇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微作业”平台,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微社交软件设计“微作业”。通过自己编写作业,自己设定“微作业”目标、形式、内容,自身参与评价,给其提供一个自己探究、积极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权力,可以将学生自己地设计“微作业”与同学分享和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在作业中的主体性。“微作业”的合理设计能激发每一位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不单单是知识的获取,更是情感价值观的进一步发展。

  (二)以层次性作为设计原则

  由于环境、基因和后天努力的原因,每个学生有不等的身心发展状态,有不等层次的知识框架,有不等的认知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更大的空间。以层次性作为设计原则,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通过微社交软件向学生分享不同难度层次的题目和不同类别的资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题目和主动选择阅读资料的类别。例如,语文可以通过“听”“说”“读”“写”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促进小学生语文多元发展和语言的灵活运用。
  其次,要注重时间的层次性。每个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维度不同,所消耗的时间自然有差异。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注重时间的按时和推迟的合理性。例如,综合实践型的作业,学生会根据自我判断,选择照片、视频等形式完成作业。其中,收集材料以及整理、分析所消耗的时间量因作业的不同复杂程度而有所差异。
  最后,教师对于设计的题目一定要深入探究,针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而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索,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重视不同学生发展水平差异,设计具有阶梯型的“微作业”,提升学生完成“微作业”的主动性,激励学生向更远的目标前进。

  (三)以多元化作为设计原则

  随着新课改而产生的深远作用,初步提出的核心思想的应用、教育观念的渗透。许多一线教师也意识到乏味的作业内容、单一的形式、机械式的完成已经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微作业”作为多种作业形式的的有机融合,能起到对教学有效的检验,能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能利用“微作业”的工具便捷和形式生动多样的特点实现“微作业”设计的多元化。其中,以多元化为设计原则,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内容的丰富化
  借助“微作业”,微信、微博等微媒体都可以作为教师分享题目和资料的平台。作业内容不单是课堂内容的再延续,可以是对相关知识的背景的了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是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可以是师生展开平等交流的新平台,从而促进师生情感培养。
  2.作业形式设计的多样化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仅仅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要提高作业形式的创新性和操作性。微信、微博等微设计软件则具备了课外作业形式生动多样的特点。例如,“微作业”可以是一道语音题目,也可以是一道简短的文字编辑题,甚至可以是照片与微视频记录题……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需要,创造出“情景性”“实践性”的“微作业”,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轻了课外作业的负担性。
  3.作业评价的多元化
  多元化作业评价,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有所涉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传统作业评价的关键依据,忽视了对学习经过、实践操作、创新意识的关注。在“微作业”中,作业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评价的多样化也是相当重要。教师在接收学生的作业后,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例如,收到学生的语音作业,可以给予最直接的指导,达到作业检测的最佳效果。这种评价方式,使传统“优”“良”“中”“差”的评价方式存在得弊端得到改善,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以量少而精作为设计原则
  关于如何减负的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的关注点,教育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中提到: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的时间应该控制在一小时之内。[10]虽然“微作业”做出了这一方面的努力,但是还没有彻底取代传统作业的作用和意义。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如果传统作业的“量”没有发生变化,而“微作业”则是变相的增加了学生的课外作业的负担。因此,教师在设计“微作业”时要以“量少而精”为原则。
  教师设计“微作业”要做到“量少而精”。首先,就要注意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一方面要注重“微作业”内容的科学性,虽然“微作业”突破了教材内容的束缚,但是设计内容仍要通过“三维目标”来把握。另一方面要把握“微作业”形式的科学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其现有的学识框架和认知水平。例如,低年级的“微作业”可以借助微信的限时语音,高年级可以通过有限的文字编辑,达到教学任务的有效反馈。其次,“微作业”并不是针对一门课程而设计的。因此,教师设计“微作业”时要注意渗透性的应用,注重一科作业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最后,教师应充分利用微媒体的传播特点。以微博为例,任课教师可以建立本学科班级或年级的微博圈,适时上传“微作业”,引导学生完成作业和主动互相评价,并对完成较好的“微作业”进行点赞或转发,让学生们共同学习和参照。“微作业”的“微”是以减少作业量而实现的,从而增加课外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促进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六、“微作业”的设计过程

  (一)确定设计“微作业”内容

  教师设计“微作业”时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把握教学目标,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避免以教学任务为主体,忽略了学生作业时的心理状态。教师设计“微作业”时具体要考虑到:一方面是否能够达到对教学活动检测的有效反馈,从而有助于教师加强总结反思。另一方面是必须注重学生完成作业时的心态,教师设计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性和探索精神的“微作业”,为高效完成作业奠定了重要基础。最后,“微作业”的设计内容形式必须与微软件的条件相契合。例如,小学高年段数学就要求学生对公式、定理、解题技巧的熟知。因此,教师可向“微作业”平台上传有悬念、趣味、探究性的数学“谜题”,指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阐述自己的想法,试着解决数学问题。

  (二)灵活设计“微作业”形式

  形式生动多样的“微作业”,(1)根据呈现的视觉效果不同可分为动、静两种形式。动态是指视频、动画等运动变化的内容;静态是指语音、图片等相对静止的内容。(2)根据听觉效果又可分为有声、无声两种形式。有声是指音乐、语音、视频等有声音的内容;无声自然是指文字编辑、实践操作等无声音的内容。结合“微作业”设计多元化的特点,教师可根据不同课程需要设计不同形式的“微作业”,不断提高“微作业”形式的创新。当然,教师设计“微作业”可以选择是单一形式,例如文字编辑或简短的语音回答。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结合,例如收集图片并对其作出批注或者配乐诗朗诵语音。这些要求教师对“微作业”题目一定有深入探究。通过“微作业”平台与其他教师相互沟通,灵活应用“微作业”的多样化形式,设计最符合教学目标的“微作业”。

  (三)选择“微作业”推送平台

  “微作业”是借助微社交软件,其中以微博、QQ、微信为主要平台。对于选定“微作业”的推送平台,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其一,是根据设计完成的“微作业”形式选择“微作业”的上传软件。比如,三年级的某次“微作业”题目是:请用语音功能,在60秒内说一说你朋友的一个特点。要求:注意用简单的事例来简述朋友的特点。在提交作业前,先自己练习几遍,说话声音要适宜,语调要自然,能够清楚的表达语意,大家一定要加油哦!微信的语音时间限定的条件无疑是这次“微作业”的最佳选择。其二,是根据已选定的“微作业”平台的特点而设计与其相适应的“微作业”形式。比如,QQ家校群能够上传各种多媒体资源和各种格式的文件。对朗读和朗诵能力的培养就是这一平台的特点之一。实现了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读”,“读”前家长辅导,“读”中老师反馈,“读”后相互评价,形成了有效“读”的方式。

  (四)创新设计“微作业”评价

  “微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评价的创新成为必须要攻克的难题。创新“微作业”的评价不仅是对教师职业水平的衡量,更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要求是指:教师收到学生不同形式的作业,能够及时给予最直接的、有效的、个性化的指导。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顺应“微时代”的发展潮流,追随“微时代”的特点,不可完全复制传统评价方式。“微作业”评价的主体、内容、形式以及语言等方面都要不断赋予新的创新意义。“微作业”评价的创新,一是要触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的踊跃性。二是为师生之间的鸿沟架起了平等交流的桥梁,增强了学生探索的能力。三是多维度的评价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微时代”小学“微作业”平台的应用

  “微作业”短小精悍,一个题目,一个重、难点,一项活动,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设计,是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完成的新型作业。在完成“微作业”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微作业”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是传统作业形式填充和资源的丰富。

  (一)教师对“微作业”平台的应用

  共享是网络资源的核心理念。教师借助“微作业”平台资源共享包含三个方面。其一,就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师之间的互相沟通不再受地域距离的限制,与名师、专家零距离的线上对话,更多教师相互分析评价和反思强化,为实现个体专业发展提供了新平台。其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在不计其数的互联网资源库中敏捷而又精准地发现自己所需内容对其来讲是一个大难题。教师可以将资源范围缩小,有利于学生捕捉住自己所需内容,避免学生查找资料时不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其三、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对同学提交“微作业”的共享。教师可以将完成较好的“微作业”上传至微博、QQ空间等平台,让学生互相交流评价,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提升,知识面能够进一步拓展。

  (二)学生对“微作业”平台的应用

  学生对“微作业”平台的熟练应用是完成“微作业”的前提。学科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流程,熟悉使用的方法,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业荒废。学生对“微作业”平台的应用,一方面就是查阅老师上传的“微作业”内容以及相关资源并完成提交于老师。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在“微作业”平台上面对面交流,促进师生友谊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教师上传实践合作型的“微作业”,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及时沟通交流,相互协同完成任务。最后,学生借助“微作业”平台可以参与到“微作业”的评价中,鼓励学生对“微作业”作品积极的作出评价。

  (三)家长对“微作业”平台的应用

  家长对“微作业”平台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家长通过“微作业”平台对学生提交的“微作业”同步共享,并适时对其作出评价。同时,家长可与任课教师相互沟通,推动“家校合作”的发展。第二、这个平台也为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条件。家长可以从多个方面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所处学习环境,也可以共同探讨对于孩子的培养。

  总结

  本论文对“微时代”、“微作业”以及“微作业”的设计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微作业”设计达到了快速地发展,成为小学教师布置作业的主要平台。同时,“微作业”设计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突出教学内容,还需结合生活情境,不断更专业的研究,使得“微作业”发挥出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毕丽萍.“微时代”的数学“微作业”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5.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J].教育技术,2016,(2).
  [3]高喆康琳.新课改中教学观念与方式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82-83.
  [4]王帆.微时代社会化学习新解[J].中国电化教育,2013,(321).
  [5]毕丽萍.“微时代”的数学“微作业”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5.
  [6]孙若梅.“微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价值观特点探析[J].学理论,2014(17):282-283.
  [7]江海.基于QQ家校群的小学语文中年段“微作业”的实践探索[J].语文研究,2016,(328).
  [8]徐杰.初中科学设计的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09.
  [9]董巷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10]杨蒙.减负背景下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创新性布置[D].湖南师范大学,2014.
  [11]江海.基于微社交软件的小学语文“微作业”的思考与探索[J].语文知识,2016,(312).
  [12]江志伟.“微时代”背景下的数学“微作业”设计[J].西部素质教育.2016,2(7).
  [13]王景艳.小学数学教与学网络共享平台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7).
  [14]沈璟虹.从“微课”到“微作业”的探索[J].科技教育,2014,(36).
  [15]王帆.微时代社会化学习本质探寻[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1).
  [16]杜建华.“微”时代:表现、特征及传统媒体的着力点——以纸媒体为例[J],2015,(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9075.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11月27日
下一篇 2020年12月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