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卡夫卡《饥饿艺术家》中的悖论

谬; 悖《饥饿艺术家》是一个典型的卡夫卡式文本,其中隐藏了许多不合常理的东西,奇幻的,荒谬般地不合逻辑,与卡夫卡自身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冷静的事实描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悖谬在文中也有清晰地表现。本篇论文试图通过研究卡夫卡作品《饥饿艺术家》来探

  前言

  作为西方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的卡夫卡,他的作品被后人研究者称为“卡夫卡式”的作品。卡夫卡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预言性特质,其中也隐藏了许多不合常理的东西,对后世起到非常重要的警醒作用。在他的作品中,卡夫卡加入许多在现实生活中看似不可能出现的荒诞性事物,与卡夫卡自身逻辑、冷静的叙事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因此在卡夫卡的笔下产生了一个个的隐喻,出现了一系列的悖论,这些悖论在卡夫卡晚年最后的作品《饥饿艺术家》中最为突出。在作者尖锐、冷静的笔锋下,作品中给读者展现了一个被现实社会异化为动物的形象——饥饿艺术家,作品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悖沦,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在西方意识流学派代表作家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中,奥德修斯这一人物形象系统地表现了西方后现代时期英雄人物的生存现状;中国作家鲁迅在《故事新编后裔》里描写了后裔作为东方后远古时期的英雄,在荒谬的世界里仍然能够保持自己清醒的良知,但他作为一个英雄,其性格具有明显的缺陷,即缺乏与现实异化世界的斗争精神;而卡夫卡《饥饿艺术家》中也有相似的情感诉求,在艺术家面临人生的悖反时,他毅然决然地追求纯粹的艺术,与其他两部作品不同的是:卡夫卡的“饥饿表演家”有清醒的反抗精神,而不是随波逐流,臣服于这个异化的世界。就如作品中饥饿艺术家自己说的那样: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们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1】
  对此,本篇论文着重研究卡夫卡《饥饿艺术家》中的悖论,通过研究文中各个人物与饥饿表演家的各种矛盾冲突,如表演家与经理、表演家与观众、表演家与笼中的豹子等,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最终研究得出卡夫卡作品中想要表现出的各种悖论及深刻涵义。

  一、饥饿表演鼎盛时期

  (一)经理与饥饿艺术家的对立

  作品中的经理是一个典型的为金钱无所不做的人物形象,饥饿表演家在经理的眼中只是一个赚钱工具。在发现饥饿表演受到人们的喜爱之后,经理为饥饿表演家制定了为期四十天的饥饿表演(因为据调查,观众对一件新事物的新鲜程度只有四十天),在这个时间段里,艺术家仅仅靠一点儿水来维持他自己的生命,有时候甚至连一点儿水都不愿意喝,只是为了向所有人证明,自己可以坚持得更久,自己的这种艺术不需要依附于外界的物质条件。对于艺术家来说,他所进行的艺术并不是按照他的意愿来进行的,而是由经理决定的。经理不能让艺术家的饥饿表演中途停顿或者艺术家出其他的差错,定期(40天结束后)为艺术家请医生为其检查身体,甚至在观众的面前装出一副十分关心饥饿表演家的样子,这份虚伪的关心让经理获得了大量的好处。在有观众的时候,经理拿出了艺术家没有进食的照片,并在观众面前表明他自己十分钦佩饥饿表演家的艺术,拿出照片大赞饥饿表演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将照片作为艺术家没有进食的证据,然而照片不单单起的是证据的作用,更是经理又一敛财的工具。他将照片出售,以这种方式又大赚了一笔。
  对饥饿艺术家来说,经理为他提供了饥饿表演的舞台,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但恰恰是这个舞台,观众认识和了解了饥饿表演家所推崇的艺术。他心甘情愿被经理利用,他所要的很简单,不过是让世人知道他的艺术,不过是想要向大众宣扬他自己追求的艺术最高境界。其实作品中的饥饿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者卡夫卡自己,作品中的经理在一定条件下就如现实生活中卡夫卡的父亲。卡夫卡非常崇拜、尊敬他的父亲,但从小又畏惧他的父亲,他的一生都活在“父亲的阻影”中。例如,卡夫卡从小酷爱文学,190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但在其父亲的强迫下不得不重新选择了更好就业的法律专业。毕业后进入了保险公司上班维持一家人的生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并没有放弃写作,一直以业余作家的方式在文学里遨游,直到因肺结核辞世。文中的饥饿艺术家在被所有人当成一个跳梁小丑的情况下,敢于反抗,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在艺术家地位逐渐低下的现实条件下,卡夫卡和他作品中的饥饿艺术家都是追求艺术的勇士,都是找寻心理和精神安慰的代表。在特定历史条件所造就的现实社会下,这些人找寻的东西大多是与现实生活相违背,他们就是社会中的“异类”,所以这些形象也注定以悲剧收尾。

  (二)笼子看守与艺术家的对立

  对于饥饿艺术家来说,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可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他生命的消逝,肉体的消亡。可即便是这样,饥饿表演家对他的信仰,他的艺术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文中所有笼子看守都是人高马大的形象,而饥饿艺术家从一出场就是瘦骨嶙峋,面黄肌瘦的形象,从外貌上这两种人物形象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读者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比较心理。笼子看守的存在就是为了监督饥饿表演家是否在夜里偷偷吃东西,就艺术家对艺术崇高的追求和态度来说,他是绝对不会吃东西来打破自己的原则的,所以经理的这种做法仅仅是为了对观众的一种宽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笼子看守是对饥饿艺术家的一种侮辱,笼子看守是没有必要存在的,这又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矛盾。
  被关在笼子里的那段时间里,艺术家被笼子看守一直监视着,他一方面讨厌这样被人监视,有人在怀疑他的艺术的这种感觉,这是对他的崇高艺术的侮辱;另一方面,艺术家也喜欢这样的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的艺术没有作弊,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的艺术是真实的,是伟大的。饥饿表演家甚至偶尔还会掏出钱来给笼子看守“改善伙食”,认为他们守着自己一整夜特别辛苦,自己应该犒劳犒劳他们,他们是自己高尚艺术的见证者。一旦笼子看守任饥饿表演家随波逐流,不去探究饥饿表演家的艺术是否作弊,这反而让艺术家的内心感到非常落寞,感觉自己的艺术不被人理解,也不被人接受。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饥饿艺术家与笼子看守也是对立的,也是相悖的。
  在作品中,所谓的笼子看守其实是几个屠夫,卡夫卡这样的触笔在文中起到了非常大的讽刺作用。饥饿表演家的艺术是至高无上的,但笼子看守确实粗鲁,一点儿艺术都不懂的屠夫,这本来就是一种蔑视和矛盾。这个时候的饥饿艺术家从来不会自己主动出笼子,正常的人,正常的艺术家是有自主性的,成熟的艺术家会对这种情况进行自我调节,但饥饿艺术家不会,他要一直待在笼子里进行他的艺术,他已经没有了健全的自我。这在一定程度上饥饿艺术家已经渐渐与动物无疑了,而屠夫作为屠杀动物的人是毫无怜悯之心的。这种相悖的表现手法在文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被物化的世界里,在人被异化的社会中,艺术家的理想追求和现实生活的情况是矛盾重重的,对于艺术家来说自己心理的安慰竟然是几个屠夫给予的,这是多么讽刺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饥饿表演艺术家最终的悲剧。

  (三)观众与艺术家对饥饿艺术态度的对立比较

  1、艺术家与成人观众的对立

  饥饿艺术家对饥饿表演的追求是没有任何止境的,他认为自己的艺术不仅仅只限期于四十天,时间段还可以拉更长,但现实是观众的热情并不可能持续那么久。因为经验证明,大凡在四十天里,人们通过逐步升级的广告招徕不断激发全城人的兴趣,再往后观众就皮了,表演场就会门庭冷落。【2】就成人观众而言,他们看这种饥饿表演并不是真正在欣赏这种艺术,他们并没有其他什么高尚的想法,只是单纯为了消磨时间。所以在这个程度上,饥饿艺术家的表演不是由他自身所进行的艺术衡量的,更不是由他自身的价值来决定的,他的饥饿表演仅是由观众们的热情度来决定。观众既没有对艺术家所表演艺术的崇高追求,也没有对其产生任何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看所谓的“饥饿表演”只是茶余饭后的一种娱乐消遣而已。对于艺术家来说,有观众来看他的表演是对他最大的鼓励,这说明有人在注意他的艺术,即使这些观众没有所谓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鉴赏能力之说,即使这些人只是拿他的表演艺术当消遣而已。
  四十多天的饥饿表演极限,饥饿艺术家为所有的观众表演他的纯粹艺术,而这一切刚开始也为他赢得了阵阵掌声,满堂喝彩。可是艺术家清醒的意识到,这些观众并不是在欣赏他表演地纯粹艺术,他们所欣赏、所关心地是艺术家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在观众看来,一个人四十天不吃不喝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他们认为饥饿表演和马戏团的杂耍表演没有什么区别,饥饿表演就是一个普通杂耍艺人为了博取关注度的表演。观众的这种表现,这种看游戏的态度让饥饿表演艺术家十分痛苦,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即使行家也没有人知道,饥饿表演是一件如此容易的事,这实在是世界上最轻而易举的事了【3】。饥饿艺术家是一个献身于纯艺术的人,他有着自身对艺术的良知和崇高的艺术荣誉感,所以在饥饿艺术家表演期间,无论在多艰难或者多有诱惑力的情况下他都是点食不进的,更何况艺术家并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展现艺术的本身,没有添加任何的艺术杂质,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不只是观众,连看守他的人和经理都不相信,这才是饥饿表演艺术家痛苦的真正根源。观众并不能对饥饿艺术家对艺术的这种执着和追求感同身受,饥饿艺术家对此没有任何的挣扎和辩驳,只是极不情愿地接受各种观众的查看和嘲弄,并且艺术家对于其他人要他终止饥饿的行为表示不理解,因为终止饥饿就意味着饥饿艺术家要放弃他的表演,放弃他的艺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饥饿艺术家不奢望观众乃至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热爱这门艺术,他只希望有人关注,但这也成为了奢求。几年之后,大批观众开始厌倦这种饥饿类型的表演,饥饿艺术家为了重新振兴他的饥饿艺术,他不得不受聘进入了一个马戏团,开始了他与兽为伍的艺术表演生涯。即使饥饿艺术家感觉自己已经屈尊降卑到如此地步,但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在乎他的这种做法。在观众眼里这种饥饿表演已经过时了,他们现在需要的是一种更加新颖的,一种能调起他们胃口的新的表演方式,他们要找一种茶余饭后的新谈资。在马戏团演出期间,大批的观众“从他身边扬长而过,不屑一顾”,一路直奔他们去往的目的地——更能吸引他们的野兽表演区,没有人愿意在饥饿艺术家身边驻足,哪怕只是少之又少的时间段。整个表演期间,没有人想起他,也没有人注意到他到底饿了多久,直到被管事发现在草丛中奄奄一息的饥饿艺术家。这也应了卡夫卡说的那句话:我可以永远活着,但是我无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饥饿艺术家也一样,他也想像别人一样正常的生活下去,但那个社会不适合他。

  2、饥饿艺术家与孩子的对立

  在《饥饿表演家》这部作品中出现了几个孩子的形象,这些孩子刚开始在看饥饿表演的时候神情紧张,他们害怕这种表演,也害怕饥饿表演艺术家。为了壮胆,这些孩子手拉着手一同上前观看饥饿表演,还有的孩子躲在家长的身后,怯怯地望着饥饿艺术家。所有的孩子都是希望地象征,观看饥饿表演的时候,这些孩子用清澈的眼睛望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或许这些孩子压根就不懂眼前一切到底是什么涵义,但他们闪闪发光的眼神里隐射出仁慈,闪烁着一些新的东西。
  卡夫卡自身对这种异化社会里的种种人际关系和各种人性沦丧的现实表示无奈,他在作品中把人性重新燃起的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六神无主的孩童们身上。这些儿童观众与凑热闹的成人观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孩子所看到的只是一个饿得皮包骨的一个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为什么他们看到的这个人是这样子的形象,他们的眼神里是迷茫的,害怕的,但同时也是清澈没有被任何杂念所侵蚀的。当成人观众对饥饿艺术表演不再感兴趣时,在孩子们炯炯发光并伴着有探寻意味的双眸里,流露出来了一种属于未来的、属于XXX里我们称之为仁慈的东西。同时,人在迷茫的时候也会像孩童一般无助,这也预示了不管是饥饿艺术家还是卡夫卡对未来世界的恐慌。未来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这或许是饥饿艺术家,又或许是卡夫卡在暗示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将希望寄予了下一代的美好愿望吧。

  二、饥饿表演衰落时期

  (一)饥饿艺术家与观众的矛盾

  到了饥饿表演的后期即衰落时期,饥饿艺术家已经无人问津了,他被人们摒弃,他所推崇的艺术也被人们抛弃。经理在这个时候将他放在笼子里,将笼子放在观众到马戏团看表演的那条必经之路上。艺术家这个时候是苦恼的,因为他的艺术再也没有观众驻足,观众又发现了新的事物来打发时间,只有偶尔几个人经过笼子时,会停下来看看曾经风光一时的艺术家。
  艺术家这个时候是孤独的,再也没有人理解他,也再也没有人理解他所表演的艺术,这个时候他把自己饿得不成人形,身上只有薄薄的一层人皮,全身没有血色,就连平日里维持他生命的水现在也不喝了。没有人理解他的艺术,他的艺术在这个时间段里已经落后了,饥饿表演家在这个时期在某一程度上也已经被“物化”,他在寻找救赎,他在寻找精神的归宿,可是他这个时候自我异化十分严重,他追求的艺术最高境界就是活活饿死,这是一个正常和自由思想的人所不能承受也根本不会做的非理性行为。

  (二)饥饿艺术家与动物“争宠”

  当饥饿表演这种艺术不再被人们关注的时候,艺术家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受聘于当地的一个马戏团。被聘于马戏团,他刚开始心理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就他的想法来说,以这种方式重新开始,他的艺术能重攀高峰,但他很快就看出,那一次又一次涌来的观众,就其本意而言,大多数无例外地是专门来看兽畜的。【4】马戏团新推出的兽类表演整天热闹非凡,相比之下,饥饿表演家的表演却显得十分冷清,凄凉,所以他不得不让位给动物野兽的表演。这个时期艺术家的表演显然不尽人意,他一直幻想自己的艺术能够重新吸引人们的到来,但是现实很快打破了他的幻想,那些来马戏团的人们“迈着大步,匆匆走过,几乎连瞥也不瞥他一眼”,急匆匆地经过他所在的位置,大步流星地朝着野兽表演的方向走去。饥饿艺术家的表演艺术大不如前了,甚至连马戏团里的动物都比不上了。没有人在意艺术家有没有吃饭,没有人在意他到底在笼子里待了多久,直到奄奄一息地被人发现在杂草里。但是直到这个时候也没有任何人对他产生一丝怜悯,都认为这是他自找的,是他自己追求所谓的高尚艺术才把他自己搞成了这副模样。
  这个时候的饥饿表演艺术家还没有笼子里的豹子过得安稳和舒心,笼中的豹子只需要吃饱喝足后懒懒地躺在那里,即使一动不动,人们还是对他“情有独钟”,还是愿意为了看一看它这种慵懒的状态而付出金钱的交易。豹子的一举一动对于观众来说都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偶尔吃饱后的一次饱嗝都能让观众大笑颜开。可是就饥饿艺术家而言,无论他再怎么努力,都不会再有人为他的艺术表演而驻足。饥饿艺术家与笼中关着的豹子是不一样的,笼中的豹子就像是一个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艺术家代表,它并不期盼别人的关注,但它也不愿再忍受肉体上的折磨,它要的很简单,就像普通的人民大众一样,只希望在这个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一日三餐能够饱腹的生活,只希望自己能生存下去,但这与饥饿艺术家是完全不相符的。
  饥饿艺术家死后,他原先待的地方重新被放进了一只小豹子,小豹子天性活泼,生龙活虎,豹子的生存状态与饥饿艺术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位置最后居然被一只小豹子给替代了,在与动物争宠的时代里,饥饿艺术家失败了。
  饥饿表演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何其执着,即使他的身体受到了折磨,即使他的肉体受到了摧残,但他的精神是满足的,他要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艺术家不愿承认一个事实,即就连一只豹子也比自己崇高的艺术更吸引观众,即使他在去马戏团豹子表演的必经之路上也无法改变他的饥饿表演艺术已经落后的事实。最终无论做出何种努力,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追求地艺术就这样消亡下去,这或许也在讽刺,崇高的艺术居然比不过一头豹子吃饱后打的饱嗝更让人心潮澎湃。
浅析卡夫卡《饥饿艺术家》中的悖论

  三、饥饿艺术家自身复杂的艺术形象

  作品中饥饿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悖谬的存在,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他的艺术是饥饿,他想要达到艺术的顶峰就意味着他要无休止地饿下去,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死亡,灵魂走向衰竭,肉体消逝。他所谓的艺术极限就是生命的消逝,这是他本身自相矛盾的理想追求。

  (一)“自虐”的艺术追求

  作品中主人公“饥饿艺术家”以表演饥饿这种方式为生,这样“新奇”的表演吸引了许多观众,这让艺术家心里产生了一丝荣誉感,这也导致他从来都没有要自觉离开笼子的想法。或许在追求这种艺术的时候,他就将自己当成了笼子里的动物,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呈现这种艺术的最高境界。在最后观众不再对他的艺术表演感兴趣时厚,他只好“屈尊”进入了一个庞大的马戏团,艺术家无时无刻都想引起观众的注意,但观众似乎对马戏团黑豹的兴趣比他要多得多,最终变得艺术家连同烂草一起被埋掉的悲惨结局。
  小说的一开始卡夫卡就向读者介绍了艺术家的形象,他“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他把表演饥饿当做自己毕生伟大的事业,而且对这门事业还相当地执着与痴迷。饥饿艺术家会以唱歌的形式或是与经理安排的看守人员彻夜不眠地逗乐、取笑,目的是寻找证人用来证明他没有进食,没有吃任何东西;饥饿艺术家也会因为经理只给自己的饥饿表演艺术限定四十天而强烈不满;人们喜气洋洋地“祝贺”他,想要迎接他出笼子,但艺术家却拒绝,不愿意离开笼子。饥饿艺术家认为:这才四十天,为什么不将自己的表演艺术继续下去?他自己可以无休止地继续下去,也就是无休止的饿下去,而他认为艺术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但这是我们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不摄取基本的食物还想生存下去,在其他人看来就是接近自虐。

  (二)渴望得到救赎

  饥饿艺术家不仅重视对艺术的追求,而且他还极度在意观众看他艺术表演时的反应,饥饿艺术家强烈想得到观众的认可。许多艺术家在追求艺术时,往往要舍弃七情六欲,斩断一切,但饥饿艺术家显然不是这样。他想得到观众的认可,他千方百计的向笼子看守证明他没有吃东西,证明他自己绝食的坚决。他想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和赞扬,对于他来说,这种认可,这种赞扬是他前进的动力。或许在他的心里,只要有一个人关心他,认可他,鼓励他,他也许会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在艺术家的心里他的表演艺术本可以让全世界震惊,但最后观众对他的态度渐渐冷漠,这中转变让艺术家的内心越来越沉重,最终在被所有人遗忘的悲哀中离世。饥饿艺术家将自己置于了一种矛盾中。饥饿艺术家在孤独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悲哀地追求着自己的表演艺术,他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为自己的的信仰骄傲和自豪;同时他又希望得到在他眼里的那些俗不可赖的人的认可。被认可或许他就能在这个与他格格不入的社会里活得轻松一点。
  作品中的绝食艺人就相当于现实生活中的卡夫卡,卡夫卡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有困境:在社会中格格不入,与正常的社会脱节。在卡夫卡的笔下,饥饿艺术家就是人的精神,他所寓意的精神是真正存在着的人;文中的黑豹没有真正的精神存在,相应代表着人最原始的动物性和社会中的物质资料生产,这就是精神与物质相分离。
  饥饿艺术家生理上的自虐来源于他“受虐”渴望,而心理上的这种需求又是因为人们对他所追求的艺术的鄙夷和蔑视。只有在无数人粗暴的目光中,饥饿艺术家才能获得“荣誉”和心理上的愉悦,久而久之,这种畸形的心理逐渐被定型。自欺欺人,用自己对观众的反映来“证明”观众在注视着自己,也注意着自己的艺术。
  在被异化的社会里,无论是书中的饥饿表演艺术家还是作者卡夫卡,他们的生活、精神都是痛苦的,只有每天将自己埋入艺术世界里,才能得到一丝丝的缓解。这类人想摆脱痛苦,卡夫卡也一样,但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们一样,吃得饱饱的。【5】卡夫卡希望在生活中得到救赎,可是并没有这样适合自己的途径,最后只能像饥饿表演家一样毅然追求自己的艺术,逃离生活。

  结语

  饥饿表演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卡夫卡的真实写照。卡夫卡说过:我内心有个庞大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6】卡夫卡这一生没有友情、爱情、婚姻和家庭,或许是因为次次的失败,也或许是最终他自己放弃了这些东西,就如饥饿艺术家一样,为了追求艺术的最高峰最后绝食而死。他们都选择了自己内心所害怕的那份孤独。
  卡夫卡在自己造就的孤独中走完了他四十一年的旅程,正因为如此,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是他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一部又一部世界名著,就如饥饿艺术家对于他所追求的饥饿表演爱得狂热:繁盛期,艺术家追求艺术的极致,一直绝食;衰落期,他坚持对所追求艺术的信仰;死亡期,他为饥饿艺术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饥饿就是艺术。但是最后他们又都对自己进行否定,卡夫卡和饥饿艺术家都渴望在这个社会上以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活下去,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形成了许多的矛盾冲突,最终自身敌不过社会这个大潮流,只能都以悲剧告终。
  物质、生活、人性……这些现实中的悖反,无一不在艺术家身上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无论是作者卡夫卡还是作品中的饥饿艺术家,他们的困境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困境。
  《失乐园》中说到:路途漫长而艰苦,一出地狱即光明。每个人都有被生活打倒的那一天,自己只有正确的方式,才能真正被救赎。

  参考文献

  [1][2][3][4][5]卡夫卡《饥饿艺术家》,《卡夫卡全集》第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29页,221页,227页,229页,230页。
  [6]卡夫卡,一位“法律作家”?[J].廖奕.博览群书.2014(02)
  [7]“文明拟态”——论卡夫卡短篇小说《一份致科学院的报告》中的猴子形象与文明批判[J].史良.德语人文研究.2016(02)
  [7]卡夫卡与官僚制[J].洪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8]浅谈卡夫卡的精神世界[J].赵倩.时代文学(上半月).2015(12)
  [9]歌声的诱惑与诱惑的歌声——卡夫卡与华语流行音乐[J].王晓林.世界文化.2016(10)
  [10]永远童心的卡夫卡[J].曾艳兵.世界文化.2015(01)
  [11]恐惧的卡夫卡和卡夫卡的恐惧[J].李娟.文化学刊.2015(06)
  [12]我的“卡夫卡年”[J].曾艳兵.群言.2014(03)
  [13]《饥饿艺术家》再解读[J].徐丽娜.山东社会科学.2015(S2)
  [14]艺术家的自我体现——读《饥饿艺术家》[J].尹航.艺术教育.2012(06)
  [15]《饥饿艺术家》意象阐释[J].习琲.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4)
  [16]论《饥饿的艺术家》中悖谬艺术的表现[J].姚迪.文学界(理论版).2011(04)
  [17]艺术家生存的艰难表达——比较《饥饿艺术家》和《水土不服》[J].齐雪莉.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
  [18]艺术——一个痛苦的表达——重读《饥饿艺术家》[J].梅进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8)
  [19]《饥饿艺术家》叙事手法分析[J].帅梦妮.外国文学研究.2003(04)
  [20]《饥饿艺术家》中“看”与“被看”所构筑的二元世界[J].孟智慧.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21]复调的矛盾——《饥饿艺术家》浅论[J].张娟娟,罗亦君.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22]绝对性体验与世俗性悖论——论卡夫卡作品的肯定色彩[J].孔锐才.武陵学刊
  [23]《卡夫卡中篇小说选》,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4]浅析《饥饿艺术家》中的悖谬[J].王璐.文学教育(上).2012(01)
  [25]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J].肖岚.文学教育(下).2012(02)
  [26]《饥饿艺术家》意象阐释[J].习琲.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4)
  [27]艺术家的生存困境——论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J].侯相琪.河池学院学报.2010(01)
  [28]艺术的殉道与寂寞——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J].张文举.名作欣赏.2009(15)
  [29]《饥饿艺术家》叙事手法分析[J].帅梦妮.外国文学研究.2003(04)
  [30]艺术家生存的艰难表达——比较《饥饿艺术家》和《水土不服》[J].齐雪莉.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
  [31]艺术——一个痛苦的表达——重读《饥饿艺术家》[J].梅进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8)
  [32]《饥饿艺术家》叙事手法分析[J].帅梦妮.外国文学研究.2003(04)
  [33]《饥饿艺术家》中“看”与“被看”所构筑的二元世界[J].孟智慧.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34]复调的矛盾——《饥饿艺术家》浅论[J].张娟娟,罗亦君.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35]浅析《饥饿艺术家》中的悖谬[J].王璐.文学教育(上).2012(0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9256.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12月16日
下一篇 2020年12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