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罗斯《鬼退场》中复杂多变的叙事手法

纵观菲利普·罗斯漫长的创作历程,罗斯向来关注重大历史事件对美国人生活的影响,行文中彰显时政色彩,而这也是罗斯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菲利普·罗斯2007年出版了新作《鬼退场》,并宣布这是最后一部以内森·朱克曼为叙述者或主人公的小说。作者用他复杂多变

  菲利普·罗斯于1933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接受过系统的大学教育,并于1955年至1956年间在美国军队服役。他是美国当代文坛上继索尔·贝娄之后最有名的犹太裔作家。著述甚丰,其作品以小说为主,多描写美国犹太人后裔的生活,关注其自我身份的寻求,揭示传统道德与当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以及探讨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我国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有《再见了,哥伦布》、《美国牧歌》和《人性的污点》。他的作品多次获得美国文学大奖,其中讽刺美国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再见了,哥伦布》令他第一次问鼎美国国家图书奖,描写美国梦破灭的《美国牧歌》让他斩获普利策文学大奖,而充满哲理和沉思的《人性的污点》使他获得福克纳笔会奖。古稀之年的罗斯退隐山林仍笔耕不辍,于2007年推出《鬼退场》,这部作品是祖克曼系列中的最后一部。本文就《鬼退场》中复杂多变的叙事手法进行阐述。

  一、《鬼退场》的隐性文本

  《鬼退场》这个题目来源于莎士比亚戏剧的舞台说明词。鬼魂代表死亡,与生存直接对立。《哈姆雷特》中,在反映作者关注的“生存”和“毁灭”的问题上,先王鬼魂的反复出现起到了很好的对比作用。然而,对于哈姆雷特而言,即使鬼魂出现,他对人自身的痛苦也束手无策,人要脱离痛苦,只能靠自己解决问题。相比之下,《麦克白》中的鬼魂更像麦克白思想的一部分,即他那无休止的欲望。麦克白的潜意识中相信自己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两幕剧中,鬼魂形象都被用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并通过鬼魂对生命意义进行终极思考,生命似乎永远都是一道难题,要求人们不断做出自己的选择。实际上《鬼退场》这部小说的内容也深刻地揭示了罗斯对死亡的无所不在和欲望的永无休止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
  《鬼退场》这部小说不仅在内容和人物刻画上明显带有莎士比亚戏剧的痕迹,而且无处不在地体现着与早期小说《鬼作家》的承文本关系。《鬼作家》是第一部以内森·朱克曼为主人公的小说。从内容上看,《鬼退场》似乎是《鬼作家》的续集。内森·朱克曼、艾米·贝勒特是两部小说共同的主人公,区别是,两个人都从1979年《鬼作家》中的充满朝气、对一切充满好奇、欲望和追求的青年变成了年逾七旬的老妪和老翁,艾米患上了脑瘤,精神恍惚,朱克曼也必须依靠笔和纸来帮助自己记住曾经发生的一切。《鬼作家》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当年的名作家E.I.朗诺夫早已经去世,新小说中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热情和活力的传记作家理查德#克里曼,他一心要通过访谈和细致调查,在他计划完成的关于朗诺夫的传记中揭露这位大作家青少年时期曾经乱伦的秘密。这位年轻传记作者让朱克曼很恼火,他不想让自己心目中颇有威望的大作家被传记作家将要曝光的所谓的秘密毁掉,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他的行为。虽然《鬼退场》并没有直接谈论或者引用《鬼作家》这部小说的内容,但是,新文本总是明显地呼唤着旧文本,不了解旧文本,就不能很好领悟新文本的内容。显然,新文本是旧文本的承文本。通过新旧两个文本的对比描写,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即作者对于衰老和死亡的人生思考。年老的人已经无力控制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只能任其发生,或者远远地逃开,就像朱克曼选择了离开纽约,永远地回到远离人烟的郊区居住。

  二、《鬼退场》中多变的叙事

  作者将叙事以聚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叙述聚焦通常要说明谁是叙述者,即谁看,和谁说话。热奈特将聚焦模式分为三类:第一,零聚焦或者无聚焦,即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的叙述,叙述者知道的比任何一个人物所知道的要多,可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第二类是内聚焦,即叙述者只说出某个人物所知道的。可用叙述者=人物。在第三类中,叙述者<人物,即叙述者说出来的要少于人物所知道的。《鬼退场》的叙述部分所采用的是内聚焦。小说的主人公仍然是被称为罗斯的“第二自我”的内森·朱克曼,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这个第一人称的主人公“我”既有他的“固定性人物的有限视角”,即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叙述者“我”正在经历事件的眼光,也有第一人称见证人“我”追忆往事的眼光,以及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中观察位置处于故事边缘的“我”的眼光。由于第一人称叙述者内森·朱克曼是小说人物,他在观察的范围、感情态度、可靠性等诸方面都表现出真实性、可靠性和逼真性的优势。
  事实上,以罗斯的“第二自我”朱克曼为主人公的小说共有九部,《鬼退场》是最后一部。长期以来,罗斯一直利用朱克曼进行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在写作的过程中,罗斯一直刻意地扮演着朱克曼这个角色,让他负责将自己的小说人物串联在一起。在所有以朱克曼为主人公的小说中,罗斯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借朱克曼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似乎有意模糊现实与艺术之间的界线。朱克曼不仅和罗斯一样,是一个作家,而且有着与罗斯完全相同的经历。正像作家罗斯一样,小说中的朱克曼出生在纽瓦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人家庭,年轻时由于在小说中描写犹太人的气量狭窄、生活压抑、为人吝啬而引起亲朋好友和周围犹太人的愤怒。因为出版过一部描述年轻人性爱的作品而声名鹊起,引来无数女明星对他的倾慕。他数次结婚又离婚,大约在六十岁时放弃纽约的生活,一个人躲到远离这座城市的乡村隐居起来,偶尔为了出版小说在纽约出现。中年后出版的系列小说赢得了全国读者的喜欢,让他成为美国依然健在的大作家之一。因此,学界一直说朱克曼是罗斯的第二自我。罗斯设计朱克曼这个人物,并让他以第一人称在小说中叙述自己的故事,彻底扰乱了公众对他的猜测和评论,强化了小说人物的困境,同时深化了对这一困境所反映出的关于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的确,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有时会代表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和道德信仰,是隐含作者的面具和传声筒,是可靠叙述人。然而,第一人称叙事本质特征上是有限叙事。叙述的材料限于叙述人所知道、所经历、所推断,及与其他人交流所发现的东西,不知道别人的想法和感觉,所提供的仅是对别人言语和行为的阐释。因此,第一人称叙述人的主观色彩往往会招致读者的警觉,使叙事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罗斯就是通过设计“第二自我”朱克曼,并通过他进行第一人称叙述,展现人物复杂而真实的困境。然而,他更擅长在小说中已有的虚构和想象的空间中再设计出一层虚构和想象的空间来深化和加强主题。这种小说中套戏剧的结构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像一个无限的牢笼,暗示着人的无限欲望,并希望在无限的虚构中得到永恒。
菲利普•罗斯《鬼退场》中复杂多变的叙事手法

  三、《鬼退场》的虚构与真实

  《鬼退场》中罗斯惟妙惟肖地假装叙述一件真实的故事,竭力不在文本中留下伪装不力的痕迹。独特的叙事聚焦手法似乎帮助作者轻易地跨越了真实与虚构的疆界,把真实事件和虚构情节交织在一起,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美国在21世纪初的社会现状。事实上,这部小说就是罗斯本人对美国当代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而小说中的重要意象“鬼魂”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鬼魂退场的最终意义通过罗斯小说中重要人物的相互关系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文本中出现的第一个“鬼魂”喻指美国梦。朱克曼的邻居拉里·赫里斯从小拥有自己的梦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理性来计划人生并最终获得预想的成功。然而,正当这位成功人士可以享受美国梦的实现带给他的一切美好的结果时,他却在女儿结婚的当天自杀了。尽管小说中没有明确说明赫里斯自杀的真正原因,然而,他对成功的理性追求和最后孤单无奈的自杀正是对美国人追求美国梦的讽刺。美国梦的辉煌似乎随着赫里斯的自杀黯然隐去,这是小说中第一个退场的鬼魂。
  对死亡将至的感伤和对于后世如何评价自己小说的忧虑是另外一个重要主题。小说中的年轻传记作家克利曼试图撰写已经被读者遗忘的作家朗诺夫的传记,挖掘朗诺夫隐藏了多年的秘密。在与年轻的传记作家的交谈中,朱克曼表达了对于自己死后,后人如何评价自己以及自己作品的忧虑。朱克曼用大量篇幅讨论关于传记的问题,并就传记的真实性、功能、对所描写的作家的影响和对读者的影响一一作了分析,整个分析的过程很像一篇关于传记功用性的文学论文。然而在小说中,传记作家克利曼的活力和执着让朱克曼感到恐惧,他想方设法躲避他、控制他,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试图制止他,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实际上,小说中朱克曼对于传记作家的抵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罗斯对后世如何评价自己作品的担心。最终,朱克曼愤然扔掉所有文稿,离开纷杂的纽约,象征着这个代表他内心焦虑心态的鬼魂的退场。
  罗斯的小说一直让读者无法分清真实与虚构的界线,这部小说又是一个特例。罗斯利用独特的叙事手法,让朱克曼在小说中向读者告别,向大家倾诉他的生活、经历、心境和对于人生、文学的种种严肃思考。《鬼退场》深刻地刻画了人类不得不面对的永恒的欲望和死亡的主题。小说家罗斯用他简洁的语言,引人入胜的叙述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人生的多种选择和每一种选择的无奈。

  结语

  纵观菲利普·罗斯漫长的创作历程,罗斯向来关注重大历史事件对美国人生活的影响,行文中彰显时政色彩,而这也是罗斯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罗斯在《鬼退场》中表现出的思想,在文学上表现为力图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在政治上,不追随美国政府,也不同于大多数美国犹太人的观点。罗斯的这种思想对于犹太人的生存发展和世界和平都具有一定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铁池.不断翻转的万花筒——菲利普·罗斯创作手法流变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2]王振平.当代文学传奇:菲利普·罗斯[J].世界文化.2008(07)
  [3]乔国强.后异化:菲利普·罗斯创作的新视域[J].外国文学研究.2003(05)
  [4]李俊宇.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析《退场的鬼魂》中的元小说艺术手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01)
  [5]袁雪生.论菲利普·罗斯小说的伦理道德指向[J].外国语文.2009(0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9426.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12月24日
下一篇 2020年12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