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

摘 要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三十年飞速增长,社会各界对中国经济一路向好,忽视了自身体制的变革与创新,2010年之后经济发展缓慢,部分大型企业面临成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不良贷款的迅速上涨,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执行,使得产能过剩问题缓和,但这并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企业生产结构调整需要一定时间,这也使得不良贷款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得到真正的缓解。如何快速有效的化解不良贷款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整理了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等相关指标,了解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大量资料,整理总结我国处理不良贷款的措施,对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说明,对我国不良贷款的处置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处置

1.绪论

1.1研究背景、意义

1.1.1研究背景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机构以及各大企业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过热的经济增速,经济开始缓慢前行,各大机构开始呈现各种问题,大量企业濒临破产倒闭,不良贷款大幅度升高,而不良贷款的处置速度却恰恰相反,停滞不前。导致了不良贷款余额持续攀升,这严重阻碍了银行业对我国实体经济的信贷扶持,制约农信机构转制,对银行业信贷资金安全形成威胁,严重影响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公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GDP增幅为6.1%,增长速度较2018年下降0.5个点,创29年来新低。企业效益堪忧,部分大企业出现盈利负增长,甚至最终陷入债务危机,贷款转为不良,关于不良贷款处置问题,是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近年来不良贷款出现大面积大幅度“双升”现象:不良贷款总额与不良贷款率均呈现大幅增加态势。

由下表可以看到,截止到2019年,其总额为123.4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6%。今年1月份爆发了新型冠状肺炎,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几乎停滞,对此银监会作出指示,各企业在复工复产后,正常经营一段时间,如若其仍然不能按正常程序还本付息,贷款该认定为不良的就要认定为不良。

表1.1 我国近四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关指标:单位(万亿元)

Tab1.1 non performing loan related indicator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recent four years in China: unit (trillion yuan)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正常类贷款 81.82 92.67 105.02 123.45
关注类贷款 3.35 3.41 3.46 3.77
不良贷款 1.51 1.71 2.03 2.41
关注类占比 3.87% 3.49% 3.13% 2.91%
不良贷款率 1.74% 1.74% 1.84% 1.86%
贷款损失准备 2.67 3.09 3.77 4.49
拨备覆盖率 176.40% 181.42% 186.31% 186.08%

官方公布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不良贷款的数额,部分商业银行过分追求业绩目标,存在将不良贷款划定为关注类贷款的现象,达到故意隐藏不良贷款的目的。近年来关注类贷款呈现高速增长。

尹彩霞在2019年论文中指出贷款的五级分类的划分更多的是定性而非统一的量化标准,这就是使得贷款的分类受到主观判断的影响,银行对标准执行的程度不同均会影响到贷款的分类,资产性质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受主观因素影响,具有认为可操作性[1]。

施华强2005年提到官方公布数据存在问题,一方面官方公开的数据存有低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量的可能;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相关数据在经过央行剥离之后才给予公布,其操作前后差别较大[2]。卢宾2018年提到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官方公布数据中无法获得其真实性数据[3]。我国历史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多种多样根据以往经验来看,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也呈现出各种问题。

1.1.2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迟缓,各种经济压力最终都会反映到金融领域,经济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呈正相关关系。而银行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不仅能折射出本身经营情况,还可以反映出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4]。不良贷款的处置关系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不良贷款的处置问题更应引起重视,不良贷款的处置流程至今没有完整的、准确的定义。根据2005年银监会、财政部发布的《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协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金融资产展开的资产处置前期调查、资产处置方案制定和审核审批执行、资产处置方式的选择、资产定价等各项活动”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在不良资产中占据比例较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不良资产近似看做不良贷款。

1.2文献综述

1.2.1不良贷款处置

尹彩霞认为,只有当信贷资产被界定为不良资产时,才需要开展后续的处置程序,不良贷款的处置是一个连带流程,质量较差的信贷资产能否被界定为不良贷款,直到将界定为不良贷款进行后续处置,才可称之为完整的不良贷款处置过程[6]。Martin F. Hellwig2009年发表论文中对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其主要成因在于次级抵押资产证券化,这种方式在危急时刻,不但不能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相反却会加剧风险扩散;另一方面,其各处置环节在经济下行期,反而会形成连续的恶性循环[7]。

Stewen在2001年就不良贷款处置问题指出,东南亚国家应当建立一个开放的市场,让更多的外资企业参与到不良贷款的处置工作中,这一决策的实施不仅能够盘活不良资产,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处置效率[8]。

高睿(2017)指出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来源看,可将不良贷款划分为两类:一是不良贷款增量;二是不良贷款的存量[9]。要想降低不良贷款,不仅要着手控制其存量,还要减少其增量带来的压力。商业银行也要积极主动寻求风险防范措施,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加快银行及企业的结构调整。

曾昭明(2015)总结了21世纪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有企业的发展与银行业息息相关,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更要加以重视[10]。

1.2.2不良贷款处置中的问题

张玉营2018年指出不良贷款生成率指标能从动态角度,以更灵活的方式体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质量和数量,它是评估不良资产数量,信贷资产数量的更具价值的指标,在经济下降期,信用风险加速暴露,该指标更具参考意义[11]。

胡茵2019年认为2017年以来,商业银行试行了部分市场化处置新举措,但仍然不具有普遍性,银行依然偏向于清收等传统方式,新型措施极少被采用[12]。

刘翠丽认为不良贷款是产生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其处置工作关系到整个金融领域的未来与希望,不良贷款数据的人为操控加大了处置难度,更为一些新兴措施的执行与指定带来影响[13]。

贷款重组方式仅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借款人生产经营依旧没得到改善,办理贷款重组不过是对还款时间做了延长,延缓了风险的暴露[14]。

李卫东2019年指出济下行的大环境背景下,大部分因产能过剩风险蔓延、盲目对外投资、抗风险能力差而产生不良的借款企业资金链断裂,难以维持主营业务的正常运转,最终丧失了基本的偿付能力,除此之外,部分企业移藏资产,恶意逃废债,致使常规清收方式难以发挥作用[15]。

董风华2017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信息管理严重匮乏,落后的信息管理体系,难以对借款人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大国形象使得部分企业的经营过于粗狂,危险意识薄弱,应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对商业银行进行整顿[16]。

1.3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研究思路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其现有研究成果概括总结,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现有状况及其产生原因,整理总结我国处理不良贷款的措施,对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说明,对我国不良贷款的处置提出改进措施。

1.3.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相关文献来获取有关不良贷款处置方面的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掌握和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有关问题。

比较分析法:整理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关数据,做出比较分析,对其内外在原因进行分析。

定量定性分析法: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带款的现状,通过定性加定量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其产生原因。

1.4研究内容及写作框架

不良贷款不仅严重影响到金融领域的发展还会对我国市场经济产生巨大压力,如何快速有效的处置不良贷款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了其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及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写作内容和框架;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简要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现状并分析形成原因;第四部分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处置不良贷款的措施,还对我国处置不良贷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说明;第五部分主要针对前文所阐述的处置问题,作出相对应的建议,希望对以后的处置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写作框架: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

  2.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相关理论基础

2.1不良贷款的概念

2.1.1不良贷款的涵义

在为借款人发放贷款时,与借款人签署一份合约,包括还款方式及还款时间,当借款人出现还款逾期,并在规定的逾期时间内人不能还款,该贷款则被认定为不良。还有一种情况,当有重要迹象表明借款人已失去还款能力,仍会归为不良贷款。

2.1.2不良贷款的分类

(1)“一逾两呆”分类法

1993年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该文件将贷款分为四类: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简称为“一逾两呆”。

表2.1不良贷款初期分类

Tab 2.1 initial classification of non performing loans

逾期贷款 只要还款人超过还款日期,就会变为银行的不良贷款。
呆滞贷款 借款人超过还款期限两年,或其逾期虽未满两年但已无法正常经营运转,该部分贷款也会被划为不良。
呆账贷款 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已经明确无法收回,银行要冲销其呆账准备金的贷款。

该分类方法的弊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暴露,譬如正常类贷款只要贷款未到期就归为正常,逾期贷款只要逾期一天就归为逾期,财政部开始认识到其分类的不足之处,开始进行改革。

(2)五级分类法

九八年以后,央行对信贷类资产进行了革新,五级分类制度试行开来。2001年央行颁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将商业银行的贷款划分为五种,分别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其中后三种合称不良贷款。

表2.2不良贷款的五级分类

Tab2.2 five level classification of non-performing loans

贷款种类 分类标准
正常类贷款 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类贷款 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类贷款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些损失。
可疑类贷款 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类贷款 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一部分。

 

2.2.不良贷款处置

根据2005年银监会、财政部发布的《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协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金融资产展开的资产处置前期调查、资产处置方案制定和审核审批执行、资产处置方式的选择、资产定价等各项活动”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在不良资产中占据比例较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不良资产近似看做不良贷款。

2.3不良贷款相关理论

2.3.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交易过程中,一方不能够充分了解另一方的信息,交易之后可能会造成本可以避免的损失,使得市场的运行效率下降。

信息不对称解决会同时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贷款人需对商业银行抱有坚定的信心,这是能够免遭大量客户同时取款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对借款人的核查与后期监督做到一丝不苟,这一措施是能够确保商业银行通过资产业务赢取利润的最低成本的举措。但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两个条件很难做到同时成立。

若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用体系丧失信心,大量客户将在短时间内要求提现存款,引发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其所拥有的资金大都不具有流动性,迫于压力,只能以变卖流动资产的方式来满足客户的取现要求。人们具有普遍的从众心理,当风险来临时,最明智的行为就是同他人一块加入挤兑行列,一旦落后于他人极有可能丧失全部资金,或无法及时收回资金。

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在筛选借款人和监控贷款过程中不能保持高效率,第二个条件也不一定成立。商业银行在进行再融资之前,需要对借款人进行有效的甄别,还要对借款人的投资项目充分了解。但在实际中,不当激励的存在很容易诱使信贷人员忽视对借款人的调查。经济繁荣期或许会给银行带来超出预期的回报。可一旦经济局势逆转,危机的严重程度不可想象,银行很难把控哪些项目何时会出现危机。明斯基1986年对银行内部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商业银行存在内部不稳定性,在逆向选择的作用下,具有较高风险的人企业更易取得贷款[17]。由于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不良贷款发生概率大大增加。

2.3.2.风险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根据其经营目标,建立起一整套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风险识别环节,主要解决问题是判别各种风险归于何种形态,一旦判断失误下面的工作将无法开展;其次是风险的估计,对上一环节确定的风险进行量的评估,把握好风险会达到何种程度;第三环节是对风险进行评价,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寻求相应的对策;最后一步是风险的处理,具体包括风险的预防、规避、分散、转嫁及风险的抑制和补偿的操作处理风险。通过实施上述基本流程,建立起良好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2.3.3.银行脆弱性理论

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其高负债的经营特点使得商业银行更容易受到冲击。一方面,金融工具的革新加剧了金融资产的膨胀,投资者利用杠杆原理可用较少的保证金交易上百倍的金融商品,产生金融泡沫;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趋势下,良好信用记录人员增加,而银行一般只关注借款者过去的信用记录及目前的经营状况,对未来的信用状况无法预测,往往容易作出错误的信贷决定。

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形成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截止至2019年底(如图3-1和3-2所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2.41万亿元,相比去年增加 了0.38万亿,不良贷款率 1.86%,相较于2018年增加 0.02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也有小幅提高,贷款损失准备金4.49万亿元,同上年相比增加0.72万亿元。拨备覆盖率 186.06%,同比基本没有变动。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

  图3.1近十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变化情况

  Fig3.1 changes in non-performing loan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past decade

  我国商业银行在2011年,不良贷款质量变出现了一个重要拐点,从2011年开始不良贷款率开始逐步上升,不良贷款额也是逐年上涨,两者均成上升趋势虽然一直在采取处置措施,但其增长速度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这种现象确实发人深思。须从不良贷款的增量、存量两方面着手处理。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

  图3.2不良贷款率

  Fig3.2 non performing loan ratio

  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构成了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体系。由下表可以看到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相较于其他商业银行数额要高得多,一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处于主要地位,直接受国家调配,一旦发生经营不善或企业出现经营不善产生不良贷款国家会主动划拨资金,这就致使其防范与处置不良贷款的积极性降低;二是由于其总规模最大,贷款基数较大。

表3.1近五年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指标分机构类指标: 单位(亿元)

Tab 3.1 main indicator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in recent five years by Institution: unit (100 million yuan)

名称 指标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率 1.66% 1.68% 1.53% 1.41% 1.38%
不良贷款额 7002 7761 7725 7744 8959
拨备覆盖率 171.72% 162.61% 180.45% 220.08% 234.33%
股份制银行 不良贷款率 1.53% 1.74% 1.71% 1.71% 1.64%
不良贷款额 2536 3407 3851 4388 4805
拨备覆盖率 180.99% 170.40% 179.98% 187.41% 192.97%
农村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率 2.48% 2.49% 3.16% 3.96% 3.90%
不良贷款额 1862 2349 3566 5354 6155
拨备覆盖率 189.63% 199.105 164.31% 132.54% 128.16%
城市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率 1.40% 1.48% 1.52% 1.79% 2.32%
不良贷款额 1213 1498 1823 2660 4074
拨备覆盖率 221.27% 21.89% 214.48% 187.16% 153.96%
外资银行 不良贷款率 1.15% 0.93% 0.76% 0.69% 0.67%
不良贷款额 130 103 92 90 94
拨备覆盖率 196.08% 250.24% 288.65% 311.49% 313.90%

由上表看到,各大商业银行除去外资银行之外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上涨现象,拨备覆盖率较高,个别银行高达200%以上甚至,达到300%以上,如若适当降低拨备覆盖水平,也可以达到加快处置不良贷款的目标。

3.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原因分析

从目前的来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处在重要战略转型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凸显,再加上业内竞争激烈,最终导致大部分企业不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而停产、改制,经过一段时间的累计之后,集中爆发出来就成为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而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水平也比较落后,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了不良贷款率的升高。总之,宏观因素、微观因素共同导致了不良贷款额与不良贷款率的“双升”现象。

3.2.1宏观分析

(1)我国的经济体制

在前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机构,职能集中,管理金融各大领域。在当时经济体制之下,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均为非盈利性质,在不良贷款的防范与处置过程中比懈怠。四大国有银行的设立逐渐取代了中国人民银行在不同行业的支付结算功能,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过高的风险问题。相反,这种消极的经营模式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国家政策会影响银行信贷,那些受国家政策倾向的企业会获得更多的贷款支持。政府为扶持某行业某地区的发展,通过向商业银行下命令的方式划拨各种专项贷款,使得银行无法按照正常贷款审批手续进行批贷,这些政策往往会加大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

(2)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中被提出,随着该政策的试行,GDP开始高速增长,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并没有改进其经营管理模式,人们长时期处于经济上升期,如 “温水煮青蛙”一般安然,一旦意识到“水温”太烫,再想跳出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类似的,当经济突然下滑或停滞,贷款便很难收回。各大商业银行却因经济的下滑产生了严重的不良贷款,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

3.2.2微观分析

(1)银行自身经营不完善

一方面银行贷款审查工作落实不到位,银行进行放款之前应该充分做好“三查”工作,即贷前、贷后、贷中审查。但在选择借款人过程中只看中高利率,忽视了企业信用,以及经营管理问题。另一方面银行职员玩忽职守,过分追求经营业绩,将贷款集中发放与少数几个大企业,一旦企业周转不利就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发生。

银监会表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其内部控制的管理存在问题:首先,商业银行对借款人开展的贷前调查工作实施不到位、不严格执行贷款的审查、贷后无人管理,部分基层管理机构不遵章守纪,违反过则;其次,抵押品的管理过于松懈, 对其价值评估过程中给予不法分子创造机会;更有甚者盲目激进的开展业务,不了解自己的客户,过分地追求业务发展速度和规模,重要岗位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内控审计失去作用。这导致了部分原本可以正常收回的贷款沦为不良贷款。

(2)企业经营混乱。

经济发展过热,一些企业对市场前景向好,不断加大生产与投资,一旦经济下滑,产品直滞销,不但资产不能产生预期收益,而且投资在短期内也无法收回,因涉及较多的关联方交易,应收应付账款的时间差,导致了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经营不善,以破产为由从而使得贷款转为不良。另外,有些企业可能在获取贷款后未及时投入到正常的生产经银行活动中或改变了投资策略,致使资金周转失利,无法及时偿还银行借款利息,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

4.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措施及问题

4.1现有措施

(1)传统措施

核销债务:当 银行产生不良贷款后,便会被列示于贷款损失准备这一会计科目中,商业银行按照有关规定提交核销材料,在经过权利人批准后,再在贷款损失准备中划拨出资金冲销,之后便不再出现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

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资产管理公司采取直接收购不良贷款的处置方法,该方式见效速度快,可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但这种措施也仅仅只是起到了‘治标不治本’的作用。

(2)新型措施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措施正逐渐演变为金融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是指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组成一个整体,将其标准化、证券化后在金融市场出售,再把回流的资金投入到可获得更好收益的项目中,达到盘活不良资产的目的。该方式可有效改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债转股:按字面意思来讲,就是将债券转化为股权。通过这种方式,银行、企业都可以达到美化报表的效果,企业减少债务,增加注册资本,银行及降低不良贷款率,还能减轻经营压力。但该方式存在弊端,企业在债券转为股权后,没有了还息负担,形成“赖账”风气。

4.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

4.2.1处置效率低,缺乏创新型工具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较为单一,基本只依靠于常规清收、诉讼清收、借新还旧等方式,其适用范围又比较固定,要么在时效上不能满足需求,要么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常规性的清收方式常常会耗费银行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例如说以物抵债,商业银行虽可获得部分贷款资金的收回,但其权力的转移等处置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

4.2.2监管制度存在缺陷,难以落实

银行作出信贷决定之前,主要核查企业的财务信息、信用记录。而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完美的利用了银行监管制度的缺陷。虽然银行建立起了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却难以将各环节工作落到实处。贷款前的调查工作仅仅是形式主义,银行工作人员迫于考核压力,只是着眼于高利率,却不关心能否为银行带来实际收益。贷款过程中,应当根据风险的变化随时调整借款利率,来平衡风险与收益。实际中,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要做到时刻关注企业经营状况,当贷款出现不利,应派出专业人员协助企业渡过难关,为收回贷款争取可能性。而在我国的现象是,等到企业企业出现严重困难后,才采取处置抵押物等方式急于收贷,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作出批判:银行业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首先,贷款“三查”职位形如虚设,对借款人开展的贷前调查工作实施不到位、不严格执行贷款的审查、贷后无人管理,部分基层管理机构不遵章守纪,违反过则;其次,抵押品的管理存在纰漏, 对其价值评估过程中给予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再者是盲目激进的开展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不了解自己的客户,过分地追求业务发展速度和规模,重要岗位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内控审计失去作用。这导致了部分原本可以正常收回的贷款沦为不良贷款。

4.2.3社会信用环境较差

社会整体看人们信用意识淡,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依仗着国家政策扶持其贷款额度,不受抵押物价值所限制,从而过度借贷、过度负债、多头借贷,最终结果是超过还款能力不能偿还,甚至出现恶意逃废债现象,这种情况一旦流行开来导致信用环境严重恶化,给商业银行的清收处置工作带来更高的难度,如若不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部分企业以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获取贷款后,故意挪作他用,投资于风险较大的项目,一旦投资失利,不仅无法填补银行的债务还有可能背负更多债务。

4.2.4处置方案的选择受限于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

迫于银监会等官方监管,各大商业银行须将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等考核指标,限制在一定水平下,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选择不良贷款处置方案时既要考虑将不良贷款快速出表尽快改善银行的内部资产结构,缓解内外监管考核压力,又要兼顾银行的利润损失。例如债转股处置措施,虽然可以帮助企业缓解其资金流动的压力,但等待时间过长,企业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短期内银行的考核目标难以达到,因此,该方式较少被使用。

5.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建议

5.1探索化解不良贷款的新途径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措施,可分担银行独自承受风险的压力,银行还可将资金投置于其他方向,取得更好的收益,改善金融市场结构,但该处置措施未普遍实行,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当划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试点机构后,最大限度的额度与规模。

5.2加强贷款各环节的检查工作

可加强贷前的审核工作,除核查借款者基本的财务信息、信用记录等之外,还要对其未来的信用风险、未来的经济形势作出合理预测,一旦出现问题,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加以解决;放贷过程中依然不能松懈,保持对借款企业的动态观察,及时止损;放贷后,对企业进行定期督查,一旦发现经营不利,派遣专业人员前往指导,帮助企业渡过困难期,若无力挽回,尽快做好下一步应对工作,通过定期调查,还可有效减少道德风险的出现。

5.3继续加强清收力度

作为传统措施之一,处置方式虽然见效慢,但这应当作为贷款转为不良之后的首选措施。可督促企业尚存在资金的情况下,优先还清贷款。调动清收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设定分级别的清收奖励制度,对相关清收人员做好岗前培训。一些已被核销的不良贷款,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继续做好清收督查,该部分账目虽从报表中冲销,但依然有权力索回,适时合理运用法律武器对付“赖账”人员。

5.4强化部门间工作的协同

实行一人负责特定企业制度,再将各环节的各项具体处置工作落实到个人,完善责任追究制,实行职能分开,彼此独立、彼此制约,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银行收益的最大化。在银行处置抵押物过程中,尽力简化部分不必要的手续,降低适用税率,减少税收压力,为不良贷款的处置提供便利。法律部门要创新法律机制,加快金融案件立案、审理、执行,缩短时间,提高效率。

5.5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

严格强化信用体系,制定起严格的惩罚规定,对不遵守信用的企业及个人,给予适当的严惩。设立专职人员,负责对市场经济的诚信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参与者的整体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将失信者永久纳入黑名单,同时加强社会信息数据共享速度。

结 论

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会危害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还会波及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因此,如何快速有效的化解不良贷款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整理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等相关指标了解近几年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其现有研究成果概括总结,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现有状况及其产生原因,整理总结我国处理不良贷款的措施,对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说明,对我国不良贷款的处置提出改进措施,希望为以后的处置工作有所帮助。

致 谢

经过近两个月的文献查阅、资料整理和分析,终于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刘进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开题到撰写、修改的全过程都得到了刘进老师的悉心指导,倾注了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刘进老师指导耐心、治学严谨,如果没有老师的鞭策和鼓励,我的论文不会完成的如此顺利。在此向刘进老师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整个经管学院金融系的所有领导和老师,在经管学院学习的两年时间里,我得到了各位老师的关怀和帮助。各位老师严谨进取的作风和在学习、生活、工作上给予我的谆谆教诲,已经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里,并将伴随我走过今后的人生道路。在此向经管学院金融系的各位老师表达我衷心的感谢!

另外,衷心感谢我的同学和家人,正是因为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才能够克服困难、不懈努力、勇往直前。也是因为有你们的关爱和陪伴,我才能够经历过这么快乐而美好的青春岁月。是你们让我懂得了亲情、友情的意义,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 尹彩霞.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战略研究[D]. 2019.
  • 施华强.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2004[J].金融研究i005,(12):25-39.
  • 卢宾.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和化解策略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10):324.
  • 王蓓.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防范与处置研究[D]. 2016.
  • 胡家琪.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研究[D]. 2017.
  • 尹彩霞.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战略研究[D]. 2019.
  • Martin F.Hellwing . Systemic risk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an analysis of the subprime-mortgage financial crisis [J].Business and Economics.2009(157):129-207.
  • StevenStudy  on  Disposal  Methods  of  Non-Performing  Loans[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01,(3):83-96.
  • 高睿.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处置方法研究[D]. 2017.
  • 曾昭明. A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
  • 张玉营.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D]. 暨南大学.
  • 胡茵.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析[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6).
  • 李东卫 .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J]. 甘肃金融, 2016(5):54-58.
  • 董凤华.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研究[D]. 山东财经大学.
  • 郁洪良.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及其效率分析[J]. 天津社会科学, 2004(3):91-93.
  • 王蓓.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防范与处置研究[D]. 2016.
  • 刘翠丽, 李绍廷, 王凤芝.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浅析[J]. 黑龙江金融, 2016(8):77-78.
  • 高弋君.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中国物价, 2016, 000(009):78-80.
  • MinskP . Hyman Longer waves in financial relations: financial factors in the more severe depressions II [J].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1995.29 (3): 83-w

附 录

图3.1及3.2的原始数据:

年份 不良贷款额(万亿元)
2010年 4293
2011年 4279
2012年 4929
2013年 5921
2014年 8426
2015年 12744
2016年 15122
2017年 17057
2018年 20254
2019年 24135
年份 不良贷款率
2010年 1.14%
2011年 1.00%
2012年 1.00%
2013年 1.00%
2014年 1.25%
2015年 1.67%
2016年 1.74%
2017年 1.74%
2018年 1.84%
2019年 1.86%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研究

VIP月卡¥免费
VIP年会员¥免费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1月1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94389.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3年1月10日
下一篇 2023年1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