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决定了德育在语文学科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及家长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有些忽视,而语文学科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研究了德育渗透的作用,有塑造、预防和发展作用,分析了目前小学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那么,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同样重要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思想无法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能让学生的道德标准停留在道德认识方面,在道德行为上无法约束自己。要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除了掌握丰富的知识外,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有理想有抱负。因此,小学阶段加强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很多优秀作品,这些文章不仅传递着真挚的情感,语言也非常优美,同时也是育人的好材料,对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小学生思想尚不成熟,缺乏足够的理性,很难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做出理性的判断,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沾染上不良嗜好误入歧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它不仅能丰富语文的教学形式,还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标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思考如何将知识的传授与德育的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德育的巨大魅力得以彰显。

  (二)文献综述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得它在德育渗透方面具有优越的条件,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探讨如何加强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对一些关于语文德育渗透的文献期刊进行了仔细阅读,并做了分类,他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
  李卷石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分析》中提出目前德育渗透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教师对德育教育理念知识理解的不够深,无法深入研究,使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流于形式。第二方面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只注重基础知识方面的灌输,严重忽略了学生情感和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第三方面是教师严重缺乏德育渗透专业知识,无法推进德育教育的实施。[2]
  宋瑞瑞,任美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文中认为,目前德育渗透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1.教师对德育内容选择存在一定的偏差,使文学作品缺乏欣赏性,学生人格就不能够得到全面发展;2.语文教师角色定位偏差。认为自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问题;3.德育渗透与社会现实出现了偏差,使得德育渗透的效果降低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会对分辨能力不足的小学生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使得他们对德育渗透难以理解,甚至产生质疑。[3]
  2.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
  陈建芳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一文中提出语文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式要多样化,然后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渗透。第一方面,语文教师的个人形象是一种无形力量,教师的言行一致对教育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方面,教师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渗透,只有他们对德育的内容持肯定态度德育渗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第三方面,教师借助材料中的具体形象,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的方式。第四方面,采取多种渠道进行德育渗透,例如举办主题班会,手工创意比赛等;第五方面,语文德育渗透要注意讲究分寸,不能太过量耽误了学生学习知识,也不能太少起不到德育教育的作用。[4]
  3.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
  高桂峰《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文中说明了语文教师必须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教学的始终,然后举例说明了如何在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这四个方面做到德育与教育的统一。[5]
  杨聪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文提出的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措施有:1.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2.坚持以生为本进行渗透;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4.创设有效情境;5.在语文作品欣赏中进行德育教育;6.结合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6]
  以上几篇文章对于德育渗透的措施共同之处是都肯定了教师自身的形象在德渗透中的作用,教师先做好表率了,才能教育学生。其次都认为德育教育不止体现在课堂,更体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德育渗透的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但不足之处是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德育教育要求教师在透彻理解德育的基础上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之中,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但目前很多老师不具备非常专业的德育渗透方面的知识,甚至对德育教育有些轻视,这是推进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一大障碍。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文参考了与语文德育相关的一些文献资料,并尽可能的做到准确引用。包括教育专家的论著以及一些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这些资料能够帮助笔者快速准确的理清写作思路,为后续写作提供了极大帮助。
  2.观察法
  为了了解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际情况,为论文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笔者对咸阳市联盟小学的语文课堂进行了随机的观察。从观察中笔者了解了目前德育渗透的途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做了相关记录。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依据。

  二、德育渗透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一)德育渗透的相关概念

  1.什么是德育
  德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它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永恒的社会话题,从儒家学说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到今天的“思想品德”课,德育一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德育仅是指道德品质教育,儒家思想提倡“修身齐家”,学校教育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与人交往有礼貌等就是对于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7]。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的“德”便是指广义上的德育。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渗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把德育教育从道德认知方面内化成道德行为,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2.德育渗透
  “渗透”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比喻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地进入其它方面。那么它强调的是一种渐进性和一种潜移默化性,是把显性的知识转化为隐性的知识。德育渗透就是把德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同时把握好时机,在学科教学中贯穿德育,随着教学的进行道德教育也逐步发展,最终对方目标顺利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是强调语文学科与德育的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贯彻道德教育。语文学科的众多优越性使之成为德育渗透的首选学科,而语文教学也需要德育来为思想性引导方向。德育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渗透也是德育实施的一种途径,彼此相得益彰。

  (二)德育渗透的特点

  1.长效性
  德育渗透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对学生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教育目标也不是短期之内就能快速实现的,它贯穿在教学的始终,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熏陶才能达成。同时德育教育对学生品格形成的影响也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影响,学生品质的形成与语文的德育渗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课文始终贯穿其中的爱国主义、亲情以及诚信友善的精神等等。德育的内容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相应的变化,例如爱国主义在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认识国旗、民族,了解国家领导人、节假日的意义等等,到了高年级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历史,了解无产阶级革命家做出的贡献,学习解放军战士的顽强精神等等。德育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影响之后个体行成的品质特征也是持久而稳定的。
  2.潜隐性
  德育渗透具有间接、潜移默化的特点。德育渗透的间接性是指我们不用直白的道德理论给予学生教育或说服学生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情操为目标,什么行为是高尚的,什么行为是大家不齿和鄙视的,而是把这些内容融在教学中,通过人物榜样,典型事例等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感悟道理,从而成长为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人。语文课程主要还是教学生知识,以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为主,不能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耽误了知识的学习。所以只能把品德教育融在知识教育里边,使德育教育以一种渗透、间接的形式出现。它可以和语文的各个教学形式结合,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可以讲解汉字的字形特点,以及古人造字的历史,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古人的独特智慧和创造力,这种中华名族特有的文化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材料中人物形象,倡导学生向榜样学习;在作业和考试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及诚实的品质等等。小学生喜欢模仿,性格的可塑性强,每天与老师的接触时间也长,语文教师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一个好榜样,这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3.共鸣性
  要想使德育渗透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的态度是关键,学生不想接受的东西强行灌输也没有用,只会引起学生反感。学生如果持认同的态度,自然会受到影响。那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学生的态度很关键,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德育渗透的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小学生的情感非常的细腻,容易受感染,例如课本里讲亲情的文章,学生很容易被感动。只有学生对向他们传递的情感产生共鸣,德育渗透才能有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创造适当的教学情境等方法都能带动起学生的情感投入。例如在《桂林山水》一文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桂林山水美丽的风光,学生从图片和文字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激起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情感,德育渗透就变成了干巴巴的说教,达不到渗透的效果。
  4.审美性
  课本中的文章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语言也是十分优美的,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对美的感受就提高了。例如通过文字学生感受到文章中体现的人物的优秀品质,积累文章中优美的语句等等。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领略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之美,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提高了,对“真善美”的标准逐步形成。作文课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对审美意识的表达,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体现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要在文字中让学生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并且逐渐提高他们对美丑的辨别能力。

  三、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作用

  (一)塑造作用

  如果要把一个人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就要在他稳定的人格尚未形成之前及时对他进行德育教育。心理学中指出,个体心理的发展受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是先天遗传,二是后天环境,这说明在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尚未成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环境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若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很多不良行为,那学生很可能也沾染上坏习气。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性格的可塑期及时进行德育教育,学生会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小学,语文老师多为班主任,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语文课堂便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利用好德育对儿童性格的塑造作用,能大大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

  (二)预防作用

  教育能培养人,通过教育,学生的思想会越来越成熟,对是非的判断也就逐渐形成,正确的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最佳途径。青少年及时接受教育,可以避免过早的进入社会,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不成熟及自控能力较差,在鱼龙混杂的环境里很容易沾染上不良的习气。而学校的环境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不会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但现在社会片面追求智育的理念弱化了德育的预防作用,甚至学校或者教师总是等学生出现了不良行为之后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能重视德育渗透的预防作用,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违法犯罪的行为是可以避免其发生的。强化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发展作用

  德育渗透不仅是思想方面的教育,同时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青少年接受教育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语文学习方面渗透德育能帮助学生制定有益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的目标,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等等;在集体活动中渗透德育能促进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感的发展;在课外活动中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等等,这些都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小学语文教学发挥德育渗透功能的现状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对咸阳市联盟小学的观察发现,德育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上课时,语文教师要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为了不影响整个班集体的教学计划,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的学习任务是一样的。在讲解课文时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不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主旨,只按部就班地把课文内容以及主题思想强行灌输给学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作文课上,一些教师不考虑要不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把题目要求给学生一说,学生总是感觉题目很陌生,不知道要写些什么。或者把作文布置成作业,让学生感觉写作文成了负担。甚至有的老师将德育的目标变成一种“规则”,要求学生遵循这个规则来写;在综合活动中,教师没有创设良好的情境,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教师主导实践活动,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地参与活动,在情感上并未受到感染和熏陶,德育渗透的效果较低。另外,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把考试成绩做为考察学生能力的依据,轻视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这些都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2.德育教育多以说教为主
  在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的方法缺乏针对性,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不考虑不同问题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基本上都用说教的形式来进行教育,把德育渗透变成了思想品德课。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创新德育渗透的形式,没有把学生区别对待,没有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道德品质只停留在道德意识上,很难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只有教师创新德育渗透的形式,灵活地运用不同方式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德育渗透的效果才能提高。
  3.德育教育脱离实际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都能用普通话来交流和回答问题。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在课堂之外,一些学生依然使用方言交流,甚至使用粗鲁的语言与其他同学对话,而教师只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对于课堂之外的用语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学生并未把课堂知识用于实践,这就导致课堂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脱节。

  (二)原因分析

  1.教师缺乏德育渗透的专业知识
  要把德育渗透更好的与语文学科相融合,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但很多一线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德育渗透知识,使得德育渗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一些一线教师的年龄比较大,参加工作的时间比较早,当时对教师德育方面的技能也没有太多要求,因此,他们大多不具备德育方面的专业知识。目前国家为提升教师的水平,为在职教师提供了很多培训的机会,可是一些学校由于条件有限,争取不到足够的教师培训的机会,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教师没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另外,一些老师平时工作量大,不愿在休息时间参加培训。这就导致很多一线教师在德育方面缺乏专业知识,无法更好的推进德育工作。
  2.教师面临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
  现在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为给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想尽了办法。想进名校就得拿出成绩,而学校考察学生水平的方式多以智力性知识的考试为主,使得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分数。在评价学生时,家长们往往觉得的孩子考试成绩高就是好学生,在别的家长面前也很有“面子”;分数低的肯定上课不好好听讲,都是“捣蛋鬼”;学校评价一个老师时,这个老师教的学生成绩好就说这个老师水平高,反之,就说这个老师教学能力不足,这都给教师带来了很多的压力。所以,教师只好把如何提高成绩放在首位,这样的教育方式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3.对德育渗透缺乏评价
  德育渗透的方式多种多样,也一直有很多专业人士研究,但始终缺乏完善的德育渗透评价体系。学校领导评价一堂课讲的好不好主要是看学生对知识点有没有掌握,会不会运用知识点,没有意识到德育渗透的效果也应包括在评价里边,这跟学校片面重视智育有一定的关系。拿学生的成绩做为评价一个老师课堂的标准,这是十分片面的,因此,也就忽视了对德育渗透的评价。

  五、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原则

  1.借助材料渗透的原则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说理性的文章,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德育渗透的材料。例如《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学生更容易明白道理,体会也更加深刻。这就说明学生对自己体会到的道理要比别人灌输给他的更容易产生认同,教师如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只需加以引导,学生自己就能明白,并且避免了老师强行灌输可能会产生的逆反心理,效果肯定会大大提高的。
  2.潜移默化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趋向于多元化。小学生日益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可能会出现偏差。这时,教师就要仔细选择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若对学生进行单一的说教,对于思想层面的改变于事无补,而思想层面的改变必须基于学生乐于接受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师生要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其他思想。所以,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而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期的影响下实现的。
  3.深入生活原则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公民。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有坚定的意志力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用别人监督。那么,德育就不仅仅是认识到这件事该不该做,而是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没有外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管好自己,甚至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他人,这才是德育真正要达到的目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口号。教师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为学生做好榜样这是十分必要的。在学习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教师也要多加关注,多关怀学生,阻止一些不良的行为的发生发展,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标准。

  六、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渗透德育

  选择好的阅读材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渠道之一。阅读是语文课的重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会受到相应的熏陶。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利用权威使学生服从,不能一味地只是向学生灌输,而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强迫式的灌输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体会文章的思想,并受到感染和熏陶,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使德育教育的内容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不能让学生感到困惑。除了课内阅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要读一些课外的书籍,这些课外书籍都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对学生的德育熏陶非常有帮助。学生读的过程,就被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了,文学修养及写作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教师平时多提倡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读相应的名著,这不仅能促进学生阅读量的提高,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写作文十分反感。笔者认为,学生不喜欢写作的原因跟老师有很大的关系。作文,只有表达学生内心真正想说的话,学生才能感到“有话说”。所以在写作指导中,教师用实际生活才能激起学生说的“欲望”,作文才能成为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乐园。例如一位教师在妇女节时号召学生回家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形式不限,字数不限。第二天同学们交上来的作品很丰富,有的帮母亲扫地,有的帮母亲买东西,有的帮母亲洗衣服,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劳动中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也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爱。这样的亲身实践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很好的感恩教育,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写日记和写周记等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契机。日记是写学生的心理话,学生在日记中反思错误或者赞美一些正能量的事例,是学生对道德认知的内化过程。整个写作的过程不仅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更能促进学生德育的内化,使品德的要求逐渐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师应重视日记、周记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在作文讲评的时候,学生希望自己的作文能被老师朗读和肯定,因此,教师要发掘每一个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说自己想说的话”,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肯定学生的创造力,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写作的自信,这就将德育渗透很好的融入了作文教学中。

  (三)在口语交际中进行德育渗透

  口语表达能力与日常交流密切相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唤醒学生过去的经验和情感,或者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口语交际情境与交流的机会,在价值判断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够学会文明与人交流。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日常用语,引导学生将口语交际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课堂脱离实际。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
  共情心的培养也应成为语文德育渗透的重要部分。共情心又叫同理心,是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共情心理要求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共情水平。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观点,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受到感染,更容易明白“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口语交际过程中进行的角色互换,就是一种换位思考,是培养学生对他人共情心理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机会,让学生多进行角色互换,促进学生的换位思考,提高共情能力。

  (四)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又一有效场所,它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既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又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要通过实践去体会。语文教学的效果,也要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教师多举行一些课外活动,并将德育的思想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受到德育的影响。比如举办演讲比赛,诗朗诵活动,手抄报及作品展览活动,社会实践等,都能够既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思想文化的熏陶。
  在课外活动主题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贴近学生生活。比如宣扬爱国主义思想时,教师鼓励学生搜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风俗、工艺品等的资料,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在培养小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时,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直接说服,而是采取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道理。在设计的游戏中学生必须互相帮助才能完成游戏任务,这样,学生便通过游戏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游戏中获得了教育。此外,小学生判断能力弱,容易模仿,针对这一特点,进行主题活动时可以选择正面的有影响力的榜样。从班级或生活中选择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做为榜样,这样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更为直观,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针对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更希望获得关注的特点,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等。课外活动是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更容易受到德育的影响,德育渗透的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结语

  社会道德意识的高低取决于每一个个体的道德意识水平,而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在德育渗透方面责任重大。因此,做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明确语文课程的目标和性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理念,时刻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从关注“成绩”转向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情况等,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
  [2]李卷石.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7):110.
  [3]瑞瑞,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5(1):73-74.
  [4]陈建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1年第11期.
  [5]高桂峰.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05).
  [6]杨聪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基础教育,2016(05).
  [7]刘海峰.高等教育研究[J].1991(01).
  [8]王少卿.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5(2).
  [9]王凯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4年第11期.
  [10]刘永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2).
  [11]黄小兰.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老区建设,2009(10).
  [12]杨九俊,姚烺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13]汪凤炎.从五因素交互作用论看德育的作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4]曹丰勋.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1月.
  [15]王海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学周刊,2017年1月第3期.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9604.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1年1月7日
下一篇 2021年1月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